小說寫古代國家的分布
❶ 有沒有描寫漢朝時古西域各國的歷史小說
大漠謠和雲中歌 都是漢朝的但不是寫西域的故事 不過真的很好看
❷ 哪位大哥大姐能告訴我古代的一些國家名字(自編),我第一次,寫小說,取不好名字
哥們,加油啊,下面是我網路來的... 漢武帝前 西域三十六國 公元前138年(漢武帝劉徹建元類卯三年),張騫奉命出使西域,當時在現新疆境的西域三十六國,經考證在如下地方: (一)烏孫——現新疆伊寧市及附近幾縣是烏孫當時一部分。絕大部份,為沙皇俄國侵佔。 (二)龜茲——現新疆庫車、拜城一帶。 (三)焉耆——現新疆焉耆回族自治縣一帶。 (四)於田——現新疆和田一帶。 (五)若羌——現新疆若羌東南,羅布泊西北,離古陽關最近。 (六)樓蘭——現新疆在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羅布泊旁沙漠中。後改國名,為鄯善。現存有樓蘭遺跡。 (七)且末——現新疆且末縣西南,現有周圍二十里古城兀立,牆垣斷續。唐玄奘取經,在此停留過。 (八)小宛——現新疆且末臣河南,有人口只有一千五百多人,國家最小。 (九)戎盧——現新疆於田縣南。 (十)彌——現新疆南疆策勒縣東。 (十一)渠勒——現新疆策勒縣南。 (以上四個小國,全在現和田東部一帶,均已被塔克拉瑪干沙漠湮沒)。 (十二)皮山——現新疆皮山縣東南,藏桂附近,尚有漢皮山國城墟,當地人叫破城子。 (十三)西夜——現新疆皮山西南。 (十四)蒲犁——現新疆葉城東一帶地方。 (十五)依耐——現新疆英吉沙東南東勒庫爾依耐和蒲犁兩國雖 小, 但是漢唐以來東西交通要道。唐玄奘從天竺(現印度)取經回國,取道於此。 (十六)莎車——現南疆莎車縣,後被於田吞並。 (十七)疏勒——現新疆喀什市和疏勒縣一帶。 (十八)尉頭——現新疆南疆烏什、巴楚地。 (十九)溫宿——現新疆阿克蘇和溫宿一帶。 (二十)尉犁——現新疆庫爾勒、尉犁地方。後被焉耆吞並。 (二十一)姑墨——現新疆南疆拜城一帶。 (二十二)卑陸——現新疆阜康縣以北 (二十三)烏貪訾——現新疆離現瑪納斯北和昌吉附近。 (二十四)卑陸後國——現新疆阜康縣東。 (二十五)單桓——現新疆瑪納斯東北。 (二十六)蒲類——現新疆巴里坤哈薩克自治縣西北。 (二十七)蒲類後國——現新疆巴里坤哈薩克自治縣西北。 (二十八)西且彌——現新疆烏蘇縣東南。 (二十九)東且彌——現新疆昌吉縣以西。 (三十)劫國——現新疆呼圖壁東北。 (三十一)狐胡——現新疆吐魯番以北。 (三十二)山國——現新疆南疆尉犁縣東。 (三十三)車師前國——現新疆吐魯番交河城。 (三十四)車師後國——現新疆烏魯木齊及附近地方。 (三十五)師車尉都國 --現新疆吐魯番東南。 (三十六)車師後城國 --現新疆奇台周圍。 此外,還有大宛、安息、大月氏、康居、浩罕、坎巨提、烏弋山離等十幾個屬於西域的國家,現都不在我國新疆境內了。 南北朝時期中國北部: 前趙 後趙 前燕 後燕 南燕 西燕 北燕 前秦 後秦 西秦 前涼 後涼 南涼 北涼 西涼 成漢 給你提供多張各個時期的地圖,你可以參考一下。 參考資料: http://muxiang37.blog.163.com/album/#m=2&aid=87554559&pid=3297149601
❸ 求古代的國家名字,寫小說要用
齊國、楚國、燕國、韓國、趙國、魏國、秦國,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奢比屍國,結匈國,羽民國,讙頭國,厭火國,三苗國,載國,貫匈國,交脛國,不死民國,歧舌國,三首國,周饒國,長臂國,三身國,奇肱國,青丘國,黑齒國,紀國,前蜀、後蜀、吳、南唐、吳越、閩、楚、南漢、南平、北漢,魯、吳、越、宋、鄭、鄫、邾(鄒)、莒、呂、許、虢、虞、州、淳於、杞、萊、蕭、徐、舒、紀、譚、管、蔡、鄖、蔣、芮、沈、曹、霍、庸、權、謝、巴、息、郤、邢、祝、鄣、聶、陳、薛、鞏、葉、項、衛、滕、江、葛、戴、宿、遂、鍾吾、炎、鄅、畢、申、羅、鄧、絞、唐、劉、黃、厲(隨)、蓼、鄀、肥、鼓、中山、鄟、祝其、姒、蓐、耿、蘇、冀、諸、共、井、縉、楊、邘、皖、邿、須句、郜、弦、郕、梁、向、凡、谷、賴、牟、柏、顓臾、焦、茅、滑、巢、雍、頓、黎、費、郇、胙、夔、鄶、應、介、鄾、任、邳、胡、代、彭、苴、魚、魷、軫、扈、荀、桐、極、賈、祭、毛、根牟、甲父、絢、翨陽,有窮、道、微、柳、豐、六、瑕、姜、觀、大庭、駘、岐、箕、莘、逼、倪,羽民國,灌頭國,厭火國,載國,結胸國,歧舌國,周饒國,一臂國,言靈國,奇肱國,丈夫國,巫咸國,女子國,軒轅國,白民國,肅慎國,長股國,無啟國,一目國,柔利國,深目國,聶耳國,無腸國,誇父國,博父國,拘纓國,歧踵國,大人國,君子國,雨師妾國,玄股國,毛民國,勞民國,伯慮國,里耳國,雕題國,北雊國,梟陽國,巴國,氐人國,匈奴國,開題國,列人國,流黃封氐國,東胡國,夷人國,貊國,燕國,犬封國,蟜國,闒非國,環狗國,魅國,戎國,林氐國,蓋國,巨燕國,倭國,朝鮮國,列陽國,姑射國,大蟹國,陵魚國,鯾魚國,墩端國,璽喚國,大夏國,豎沙國,居繇國,月支國,韓雁國,始鳩國,大越國,彭澤國,聶陽國,少昊之國,靖人國,蒍國,中容國,司幽國,嬴土國,夏州國,蓋余國,困民國,有易國,搖民國,熏民國,女和月母國,季禺國,卵民國,盈民國,季厘國,載民國,蜮民國,焦饒國,伯服國,鼬姓國,昆吾部落,張宏國,菌人國,淑士國,白氏國,長脛國,西周國,先民國,北狄國,沃民國,寒荒國,壽麻國,蓋山國,互人國,胡不與國,叔歜國,北齊國,始州國,詹耳國,犬戎國,繼無民國,中煸國,賴丘國,苗民國,牛黎國,天毒國,壑市國,汜葉國,朝雲國,司彘國,禺中國,列襄國,鹽長國,流黃辛氏國,朱卷國,氏羌國,大幽國,釘靈國,夏商、西周、東周、漢、魏,蜀,吳,晉、宋、齊、梁、陳、北魏、東魏、西魏、北齊,北周,隋、唐、契丹,匈奴,大月氏,宋、金,遼,元、明、清,漢趙,成漢,前涼,後趙,前燕,前秦,後燕,後秦,西秦,後涼,南涼,北涼,南燕,西涼,北燕,夏,代國,冉魏,西燕,西蜀,翟魏,吐谷渾。
❹ 高分求修真小說中九州與七國名
九州,不同時代有不同州名版本,一般為《禹貢》中冀州、兗州(yǎn)、青州、徐州、揚州、荊州、豫州、梁州、雍州。《尚書·禹貢》:「禹別九州,隨山浚川,任土作貢。」其所劃分的九州范圍,依次是:一、冀州,起自黃河壺口,涉及今山西、河北、河南等省部分地區,地為白壤。二、兗州,起自黃河下游、濟水,涉及河北、河南、山東,地為黑壤。三、青州,起自渤海、泰山,涉及河北、山東半島,地為肥沃白壤。四、徐州,起自黃海、泰山、淮河,涉及山東、江蘇、安徽,地為紅色粘土。五、揚州,起自淮河、黃海,涉及江蘇、安徽、江西及其以南的地方,地為潮濕泥土。六、荊州,起自荊山、衡山,涉及河南、湖北、湖南,地為潮濕泥土。七、豫州,起自荊山、黃河下游,涉及河南、湖北、山東,地為柔軟的土,下層為肥沃而硬的黑色。八、梁州,起自華山、黑水,涉及陝西、四川、甘肅、青海,地為黑色鬆散的土。九、雍州,起自黑水、西河,涉及陝西、內蒙古、寧夏、甘肅、新疆,地為最上等的黃壤。
❺ 求古代小說中的國家名稱,急!!!
雲夢國、南康國、彭澤國、姑蘇國、新鄭國、北戎國、遼東國、莒國
❻ 幫我寫言情穿越小說四個國家的介紹,國家名已有。急急急
小說大概是講什麼的呀?得有個背景才好根據人物來寫國家的。。。。
❼ 本人最近要寫古代小說 有一個角色是西域公主 請哪位大神給我解答一下古代西域國家的名稱 還有他們的姓
,當時在現新疆境的西域三十六國,經考證在如下地方:烏孫、龜茲、焉耆、若羌、樓蘭、且末、小宛、戎盧、彌、渠勒、皮山、西夜、蒲犁、依耐、莎車、疏勒、尉頭、溫宿、尉犁、姑墨、卑陸、烏貪訾、卑陸後國、單桓、蒲類蒲類後國、西且彌、劫國、狐胡、山國、車師前國車師後國、師車尉都國、車師後城國 除此之外還有大宛、安息、大月氏、康居、浩罕、坎巨提、烏弋山離等十幾西域國。漢武帝劉徹建元癸卯三年(即公元前138年)張騫出使西域尋訪大月氏聯合抗擊匈奴。雖然出使未獲成功,但是卻溝通了中原與西域諸國的聯系和交往。
基本介紹
關於「西域三十六國」的「西域」和「三十六國」
點擊查看圖片
西域三十六國分布位置
關於「西域」一詞的由來
「西域」一詞,似可理解為「最西的疆域」。「西域」一詞最早見諸文字是司馬遷的《史記》一書,其當時是指甘肅陽關、玉門關以西地區的總稱。
「西域」有「廣義」和「狹義」之分。
「狹義」是指陽關、玉門關以西、蔥嶺(今帕米爾高原)以東、天山之南北的廣大地區;
「廣義」是指除狹義以外的、包括亞洲中部、西部、印度半島、歐洲東部和非洲北部在內。
《史記》中的「西域」實際是指漢朝統轄領域以外的「西北國」;而以後所說的「張騫通西域」,實指「張騫通西北國」;荀悅的《前漢記》即已說明。
正式使用「西域」一詞,是漢宣帝任命鄭吉為「西域都護」開始,當時「西域都護」管轄的地區即所謂的「西域三十六國」(最早為五十國,後各國之間吞並為三十六國),其具體位置,《漢書.西域傳》說:「在匈奴之西、烏孫之南、南北有大山、中央有河......東側接漢隔以陽關、玉門,西側限於蔥嶺」,即現在的新疆南疆地區。這是漢代所說的「西域」(當時烏孫不屬於西域范圍內)。
點擊載入更多
-
❽ 幫我寫幾個古裝言情小說國家名字和介紹
紅楓國、冰晶國、騰龍國、雲霄國。 紅楓國:因楓樹眾多而出名,它地處中原,人口資源眾多,可稱的上是人傑地靈。 冰晶國:它地處極北之地,終年寒風呼嘯,冰雪覆地,只有少數耐寒植物可以生長,且資源與人口稀少,唯一的特色是此地盛產美女,所謂梅花香自苦寒來,贈小道消息一條:冰晶國的皇帝可是一個絕世大美女哦。 騰龍國:地處西北荒漠,民風彪悍,武風盛行。 雲霄國:地處南方大山深處,靠海,終年雲霧繚繞,如同仙人所住的仙境一般。 多泡幾個妞吧,寫曖昧文。
❾ 求古代中國東北國家的名字,寫小說用
東北,古稱營州、遼東、關東、關外、滿洲,是中國東北方向國土的統稱。包括遼寧省、吉林省、黑龍江省和內蒙古自治區東部(即「東五盟市」:赤峰市、興安盟、通遼市、錫林郭勒盟、呼倫貝爾市)。東北是華夏民族的傳統聚居地,在中國的周代(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221年) ,周天子分封諸侯以屏藩王畿,賜周召公姬奭以東北之地,是為燕國的始祖。周召公姬奭(前十一世紀 又作「邵公」、「召康公」、「太保召公」。姓姬名奭(音「是」shì),周文王的兒子,武王的弟弟。
燕國是西周至戰國時期的一個重要封國。關於它的始封,《史記》卷34《燕召公世家》有明確的記載,稱:「周武王之滅紂,封召公於北燕」。《史記》卷4《周本紀》也說武王伐紂之後,「封召公奭於燕」。召公名奭,姬姓,是與周室同姓的貴族,因食邑於召,稱為召公。他和周公旦、太公望,都是西周開國奠業的重臣,也是周文王、武王最為信任、倚重的人。燕昭襄王(?—前279年)在位的時候,向東襲破東胡修築長城,向南討伐齊國,燕國達到極盛。
燕王喜三十三年(公元前222年), 秦滅韓、魏、楚後,再遣王賁攻燕遼東,燕軍戰敗,燕王喜被俘,燕國滅亡。秦軍回師攻代,代王嘉被俘。燕遼東故地和代地被秦分別設為遼東郡和代郡。
前226年,秦將王翦攻克燕都薊,燕王喜與太子丹逃亡遼東,秦將李信追太子丹至衍水,太子河因此而得名。
高句麗和渤海國
公元前37年,高句麗在西漢玄菟郡高句麗縣建立政權。創建者是夫餘人(東北古代漢人一支與現代韓國人無關,人口幾全部姓高)朱蒙;都城是紇升骨城(今遼寧省桓仁五女山城),後琉璃王遷都國內城丸都(吉林省集安市)。高句麗是中國歷史上存在時間最長的地方政權(共歷705年),統治最盛時一度將朝鮮半島大半納入版圖,創造了高度發達的農耕文明,對東北地區南部經濟文化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
西晉時,慕容鮮卑遷到現在的遼西地區,公元337年稱燕王,建乎府於龍城(今朝陽市),史稱前燕,前燕亦重視發展生產,興修水利,規定租稅,非工商人口歸農等等。使遼西地區的農業生產得到發展。
公元668年(唐高宗總章元年),高句麗在唐軍和新羅(今天朝鮮、韓國祖先)的夾擊之下滅亡,第27代國王寶藏王高藏被唐軍俘虜。高句麗人口絕大部被唐朝政府內遷中原融回中土,余眾融入渤海國的人民里。
唐武後聖歷元年(698年),肅慎後裔粟末靺鞨首領大祚榮以本部為主,結合其他部,在「白山黑水」(長白山、黑龍江)之間建立地方政權渤海國(亦稱震國)。後來鼎盛時,疆土方圓5000里,人口近500萬,勝兵數十萬人,史稱「海東盛國」。
遼金元時期
遼金元時期,先後有居住在遼河上游的契丹族建立遼王朝(907年~1125年);居住在黑龍江、松花江流域的女真族入主中原建立金王朝(1115年~1234年)。這對於各民族的融合和發展,對於東北地區的社會經濟文化發展,都產生了深刻影響。
唐朝末年,契丹在首領耶律阿保機把兩大部落統一起來,自立為王。公元916年耶律阿保機稱帝,國號契丹。阿保機逝世後,其子耶律德光繼位,公元947年改國號為遼,改皇都為上京。遼王朝鼎盛時的疆域,東至當今的色楞格河、石勒喀河一帶;東北到外興安嶺和鄂霍次克海;南抵今天的天津市、河北省霸縣、山西省雁門關一帶,與北宋對峙。
公元1113年,肅慎族系女真完顏部首領阿骨打舉兵奪取松花江流域,南下佔領遼東半島。1115年稱帝,國號金,建都會寧(今黑龍江阿城以南)。建國後繼續征戰,1125年滅遼,1127年滅北宋。大金最盛時超過極盛時期的遼國,囊有遼吉黑三省和蒙古草原,大金騎兵向亞洲東北部海岸線縱橫馳騁幾擁有肅慎族系全部故地,西以河套、陝西橫山、甘肅東部和西夏交界,向南一直到秦嶺淮河與南宋對峙。
1287年,元朝設立遼陽行省,統轄東北全境。
明代對東北的管轄
1368年朱元璋在應天(今南京市)稱帝,建立明朝,同年滅元。在遼東都司,農業、手工業都得到很大發展。現在的遼陽地區,在當時是「歲有羨余,數千里阡陌相連,屯堡相望的富饒地方。當時,遼東都司的冶鐵、制鹽等手工業也很發達。遼東的三萬衛與四川的龍州、順天的遵化,是當時全國聞名的三大冶鐵中心。 明洪武元年(1368年),明軍攻佔大都(即北京),元朝滅亡。明太祖朱元璋為了消滅盤踞東北,負隅頑抗的故元殘余勢力,一方面派黃儔等人前往遼東,「詔諭遼陽諸處官民帥眾歸附」;另一方面派兵從山東渡海,向遼東進軍,迫使故元遼陽行省平章劉益投降。於是洪武四年(1371年)明在遼東設置定遼衛都衛,洪武八年(1375年)明改定遼衛都衛為遼東都指揮使司,管轄遼東二十五衛,一百三十八所,二州,一盟。朱元璋為了向北推進,在「慎固邊防,翼衛王室」的思想指導下,把自己的兒子分封在北方和東北,如封燕王於北平、封韓王於開原、封寧王於大寧(今赤峰寧城)、封遼王於廣寧,其目的是「據名藩,控要害,以分制海內」。當時故元太尉納哈出占據金山(即吉林省農安縣)一帶,與遼東高家奴、哈喇張、也速之等故元殘余勢力,「彼此相依,互為聲援」,企圖繼續頑抗。明朝要統一東北,就必須消滅東北境內的「故元遺兵」。洪武二十年(1387年),朱元璋派馮勝、傅友德率領明軍進攻金山,納哈出兵敗投降,其他「故元遺兵」也紛紛歸降,蒙元在東北地區的殘余勢力被肅清。
建州女真 「衛所」是按照明朝政治制度設置的地方軍事行政機構,它和內地有所不同的是除了軍事職能外,還要管理地方行政事務,所謂「撫綏屬部」,「看守地方」。「衛所」官員都是明朝中央政府直接委任的,採取「因其部族,……官其酋長為都督、都指揮、指揮、千百戶,鎮撫等職,給與印信,俾仍舊俗,各統其屬」的政策。他們的官職是世襲的,父死子繼、父老子替都必須得到明政府的批准。如果要求晉陞官爵、更換敕書(委任狀)、增加賞賜等,則要呈報明朝政府,不得擅自行動,否則要受到處罰。明朝授給奴兒干都司屬下衛所的官印,不斷有所發現,如有《毛憐衛指揮使司之印》、《木答里山衛指揮使司印》、《禾屯吉衛指揮使司印》、《囊哈兒衛指揮使司印》、《塔山左衛之印》,以上的「印信」,清楚表明了明朝在東北地區設置地方行政機構,進行管理最好的歷史物證。
由於女真和明朝在政治、經濟等方面的關系,比以往任何時期都要密切,來往更為頻繁。因此,東北地區的水陸交通也隨之發展起來了。明朝在蒙元設置驛站的基礎上,大力擴建和新建驛站,延長或新辟驛站的線路,據《遼東志》記載,當時從遼東通往東北各地區共有六條交通干線,開原城是六條干線的起點。東到朝鮮,西達蒙古,東北抵達特林地區的滿涇;西北通往滿洲里以北,形成四通八達的驛站交通網。特別是對黑龍江、松花江一帶,明廷為了保證遼東同奴兒乾地區的交通運輸,永樂十年(1412年)自松花江到黑龍江下游,就設了滿涇等四十五站。永樂十八年(1420年)又在吉林的松花江畔建立了造船廠,擔負「造船運糧」和運送軍隊的任務。正因為明朝積極發展東北地區的交通運輸,增設驛站,建立船廠,更加強了女真和遼東及中原地區的聯系。然而明朝中期以後國力衰退,無力再維持對北方邊疆的統治,1435年(明宣德十年),奴爾干都司被撤銷,但下屬的衛所則繼續存在。隨著韃靼和女真的興起,明朝在東北地區的有效控制區退縮到遼東地區。
清朝對東北的統治
16世紀末,女真再次勃興強大。1616年建州女真領袖愛新覺羅·努爾哈赤在赫圖阿拉稱大汗,重建大金國,史稱「後金」。天聰十年(1636年)四月,皇太極改國號為「大清」,改女真族號為「滿洲」。1644年明朝滅亡後,清軍大舉入關,統一全國。滿族取得政權以後,以東北為「龍興之地」,定盛京為「陪都」,對東北實行「特別之制」的治理辦法。從17世紀中葉起,沙俄侵略軍越過外興安嶺,侵入中國黑龍江流域,燒毀村莊,殺掠人口,搶奪糧食和貂皮。之後清軍與俄羅斯多次爆發沖突或戰爭,直到1685年雅克薩之戰後,在康熙帝的授意下清軍乘勝求和簽約。於 1689年簽定《中俄尼布楚條約》(尼布楚議界條約),在條約簽訂之前,清朝在東北地區疆域西括內外蒙古,盡有中、東西伯利亞,東臨太平洋,包括庫頁島、千島群島,北濱北冰洋,東北方向直到堪察加半島和白令海峽。1689年《尼布楚條約》後東北地區疆域逐漸退至外興安嶺、烏第河、貝加爾湖南岸一線以南地域。清末民初中國衰弱,庫頁島、千島群島喪失,外蒙古獨立,東北版圖最後縮至今日模樣。
隨著人口增加,土地開墾,中原先進生產技術的推廣,東北農業生產的基本輪廓大致形成。在農業發展的同時,商業、手工業隨之興起,出現了沈陽、遼陽、錦州、長春、吉林、寧安、遼源、哈爾濱等經濟中心。
清軍入關後,於清朝初年,在東北設置了盛京將軍、寧古塔(吉林)將軍和黑龍江將軍,三將軍的轄區在管理方式、行政制度及土地佔有形式方面有別於中原地區。多爾袞就在1644年下令嚴令禁止漢人進入所謂的「龍興之地」墾殖。這就是「禁關令」。雖然清朝於1692年開始向東北地區派遣八旗及漢軍移民,但清初滿洲人傾族入關後東北人口更加稀少,清朝統治者視東北為「祖宗肇跡興王之所」,借口保護「參山珠河之利」,長期對東北實行封禁政策。與「禁關令」相關的詞彙除了「禁關令」外,還有兩個:「柳條邊」和「闖關東」。為了嚴格執行「禁關令」,從順治年間開始,清朝政府不惜代價於東北境內分段修築了一千多公里名為「柳條邊」的籬笆牆,也稱柳條邊牆、柳牆、柳城、條子邊,至康熙中期完成。從山海關經開原、新賓至鳳城南的柳條邊為「老邊」;自開原東北至至今吉林市北的為「新邊」。邊牆以東的滿洲嚴禁越界墾殖,邊牆以西則作為清朝的同盟者蒙古貴族的駐牧地。清朝對東北的封禁造成了東北人口稀薄,最終為俄國對中國東北的蠶食創造了有利的條件。
晚清邊疆危機日甚,清朝被迫開放邊禁,採取「移民實邊」的政策。1861年至1880年代陸續開放了吉林圍場、阿勒楚喀圍場、大凌河牧場等官地和旗地。1882年(光緒八年)首先在吉林招墾,設立琿春招墾總局,此後又開放了黑龍江地區的土地開墾。並且在1907年,清廷裁撤盛京、吉林、黑龍江三將軍,改置奉天、吉林、黑龍江三省,設巡撫,並設東三省總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