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古代小說 » 福師中國古代小說研究

福師中國古代小說研究

發布時間: 2023-07-14 06:24:30

㈠ 【小說研究】古小說的四個起源

#小說# 【古小說的4個起源】

中國古代小說的起源,與史傳的關系分不開。古人一度以歷史的眼光看待小說。

劉知幾在其史學專著《史通》中設「雜述」篇,專門逗型山論述「自成一家,而能與正史參行」的「偏記小說」。其中「逸事」「瑣言」「雜記」三類,近乎現代學者所說的歷史小說、志人小說和志怪小說。

胡應麟在《少室山房筆叢·九流緒論下》中,將小說家分為六類,其中前三類(志怪、傳奇、雜錄)的界定與辨析頗為精當。胡氏稱小說「或近於經」  「或通於史」,前者取其「談說理道」,後者基於山中「紀述事跡」。

紀曉嵐對待小說的態度,介於劉、胡之間。《四庫全書總目》將講考證、評詩文、記箴言、錄花草者,分別歸到雜家、詩文評、譜錄等,  「小說家類」中只保留略含藝術虛構者。以「敘述雜事」「記錄異聞」「綴輯瑣語」為小說分類,排除了許多隻是「談說理道」者,小說作為敘事文學的特徵日益明晰。

古小說的起源,首先與「敘事之祖」的史學的關系格外引人注目。敘事能力的成熟,乃是作為文類的小說得以獨立的關鍵。唐以前「小說」與「史傳」之界限模糊,很大程度是「作意好奇」風氣尚未形成,小說家租逗出於對史著崇高地位及其嫻熟的敘事能力的仰慕,因而刻意追摹。

其次,在考察小說與子書的歷史聯系,今人不難在《莊子》《孟子》 《韓非子》以及《晏子春秋》《呂氏春秋》等子書中,讀出某種「小說的意味」——這里指的主要不是故事性,而是虛構事件、假設問答以結撰「文章」。 

第三,賦家對於小說的形成也有貢獻。其敘事中穿插大量的鋪排與誇飾,使得小說家對外部世界的描繪日趨精細,如《漢武故事》《漢武內傳》等。

第四,將史傳、寓言與辭賦作為「小說」形成的主要淵源,並不意味著完全排斥「街談巷語,道聽塗說」。民間傳說(並非職業說書人)不只對於小說家,而且對於像司馬遷這樣的史家,都是十分重要的。民間傳說對漢魏六朝小說家起過很大作用。

㈡ 文言小說研究的學術貢獻在哪

在南開中文系的各個學科當中,古代文學(包括古代文學批評)的研究一直是在國內領先的強項。其中文學批評史和古代小說戲曲的研究,又是其中傳統長、成果顯著、為學術界所認可的研究強項。然而其中各個研究點的研究並不平均。拿古代小說研究來說,文革前南開大學的優勢主要在白話小說研究方面,其中以許政揚先生的話本、小說研究最為出色。但文言小說的專門研究在南開大學基本上還是空白。1979年,在華萃深、朱一玄、寧宗一、魯得才幾位先生的努力操辦下,中文系成立了小說戲曲研究室,並招收了文革後第一屆碩士研究生。為擴大研究室的力量,吸收校外人才為南開大學建設服務,南開中文系向社會及廣大校友發出延攬人才的呼籲。黃克先生聞訊後很快向南開中文系推薦介紹了劉葉秋。據寧宗一先生回憶,當時南開中文系先請劉葉秋來系講學;然後由南開中文系正式向劉葉秋發出邀請,准備聘劉葉秋為兼職教授,劉葉秋欣然接受。於是劉葉秋便成為南開中文系文革後第一批在社會上聘請的兼職教授。因1979年入學的幾位研究生導師已經確定,所以劉葉秋只是協助幾位導師講課和指導。其中李劍國選定唐前志怪小說的研究方向,就得到劉葉秋的熱情鼓勵和悉心指導。從此開始,南開大學的文言小說研究和人才培養便開始起步。1982年,劉葉秋第一次開始以他和寧宗一先生聯合培養的方式,在南開大學招收筆記小說方向的研究生。這是中國教育歷史上第一次,也是唯一的一次以這個方向名義招收的研究生。劉葉秋是國內外學術界少數幾位較早從事文言筆記小說系統專門研究的學者之一。文革以前,他就先後出版過《魏晉南北朝小說》、《古典小說論叢》等關於文言筆記小說專門研究的專著。新時期以後,他又出版了《歷代筆記概述》、《古典小說筆記論叢》等著作。這些著作在當時都具有開拓性的意義。
劉葉秋還積極倡導,由南開大學主辦,於1984年在天津召開了中國第一屆古小說研討會。參加這次會議的有中國各地專門和業余從事文言小說研究的專家學者共30多人,但實際上專門從事文言小說研究的學者並不多。相比之下,南開大學由於有劉葉秋作為會議東道主和主持人,加上李劍國的志怪小說研究已經受到學界的注目,因而受到與會學者的充分注意和高度評價。會上許多學者認為南開的文言小說研究已經形成氣候和規模,應當發展壯大。有的學者還積極建議成立以南開為核心的文言小說研究學會。通過這次會議,南開大學在中國文言小說研究的領先地位已經基本確立。正因為劉葉秋生前對南開大學文言小說研究學科建設的無私奉獻和熱情努力,才使得南開大學在這一學科方向上的優勢一直得以保持。
劉葉秋所種下的文言小說研究的種子在南開已經開花結果。南開大學的文言下研究近些年來已經出現了豐碩成果,受到學術界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評價。應當說,這些成果的取得,是凝聚了劉葉秋的心血和汗水的。 劉葉秋對南開大學編輯專業的建立也立下了汗馬功勞。1984年,國家教委決定在南開大學和清華大學、復旦大學三所院校首次設立編輯專業。南開大學的編輯專業決定設在中文系。編輯專業的設立,對於南開中文系的發展壯大,十分有利。當時南開中文系定下的一個重要策略,就是充分調動南開中文系幾位德高望重的編輯出身的兼職教授的積極作用。其中包括三聯書店的戴文葆先生、中華書局的黃克先生等。劉葉秋就是南開中文系編輯專業創辦時的幾位元勛之一。劉葉秋本人就是老編輯出身。建國前他就在天津《民國日報》擔任副刊主編;1958年後又到商務印書館任編審,直至故去。他一生之中有一半時間是從事編輯工作的。他再詞典學編輯方面所達到的造詣是圈內人士有口皆碑的。他不僅寫過《中國古代的字書》、《常用字書十講》、《中國字典史略》這樣的專門性著作,而且專門從事《辭源》修訂工作達30年,並榮膺三位主編之一。可以說,他是一位典型的學者型編輯。
劉葉秋在編輯出版界工作多年,又為人謙和善良,所以結識了眾多編輯界的知名人士。
靠劉葉秋的介紹推薦,南開中文系聯絡了許多編輯出版界的重要人士。南開大學編輯專業第一批學生的講課,其中有許多就是通過劉葉秋聯系而成的。如中華書局的程一中先生、商務印書館的姜晚成先生等等。
由於劉葉秋為編輯行家裡手,所以對編輯專業應當開設哪些課程,需要哪些書本知識、哪些實踐知識,都能一針見血,且中肯需。當時南開中文系編輯專業建立時的課程設置和實踐安排等,都得到劉葉秋的悉心指導和反復推敲。 不僅如此,劉葉秋還身體力行,親自上馬,主動承擔了南開中文系編輯專業「編輯的語文修養」一門課程。為此,他還奮筆疾書,寫下了《編輯的語文修養》一書,作為該門課程的專門教材。直到1987年,他還每周往返於京津之間,為南開中文系編輯專業講授該門課程。
經過十多年的艱苦創業,南開中文系的編輯專業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已經形成了相當的規模並積累了不少辦學經驗。歷屆畢業生的社會反響也非常好。

㈢ 中國古代小說分為哪兩大類

中國古代小說大體可分為兩大類,一類是史志子部小說,一類是白話小說。

中國古代小說大體可分為兩大類,一類是二十五史《藝文志》著錄的小說,通稱史志子部小說;一類是流行於民間的通俗小說,也稱白話小說,一般不入二十五史《藝文志》。

這里所說的二十五史,是學術界對歷代官修正史的統稱,包括《史記》、《漢書》、《後漢書》、《三國志》、《晉書》、《宋書》、《南齊書》、《梁書》、《陳書》、《魏書》、《北齊書》、《周書》、《南史》、《北史》。

另外,還有《隋書》、《舊唐書》、《新唐書》、《舊五代史》、《新五代史》、《宋史》、《遼史》、《金史》、《元史》、《明史》、《清史稿》。

而《藝文志》則創始於《漢書》,著錄當時傳世的漢及漢以前文獻,《隋書》和《舊唐書》則稱《經籍志》。在二十五史中,雖有部分正史未設《藝文志》或《經籍志》,但清代學者都做了補輯工作。

20世紀中國古代小說的簡介:

20世紀中國古代小說研究主要採用西方現代小說觀念,強調小說的故事性和虛構性,因此,不少中國史志小說未能進入研究者的視野,甚至有人根本不承認它們是小說。中國史志小說的文獻整理編纂與研究也就不可能全面展開,許多有價值的文化資源得不到合理的開發和利用。

然而,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國力的提升,中國文化越來越受到世界各國人民的關注和喜愛,中國學者的文化本土意識和學術本位意識也日益增強。

㈣ 佛教對中國古典文學(小說)的影響

一、梁啟超認為佛教對中國文學有五項影響:

(一)國語實質的擴大:因佛典的翻譯,我國語匯即增加了三萬五千多個。

(二)語法及文體的變化:佛典的科判疏鈔之學,為組織的解剖的文首次在中國的出現。而禪宗的語錄,更是中國文學的一大革命。

(三)文學情趣的發展:我們近代的純文學,像小說歌曲等,皆與佛典之翻譯有密切關系。孔雀東南飛、木蘭辭等長篇敘事詩的產生,大概就是受東晉曇去去無識所譯為鳴「佛所行贊」的影響,又大乘經典,皆以極壯闊之交瀾,演釋極微妙之教理,增進了中國人的想像力,革新了中國人的詮寫法,宋元以後章回小說受其影響不少。

(四)歌舞劇的傳人:我國最初的歌舞劇——撥頭(亦名缽頭),據近人考證,就是從南天竺附近的拔豆國傳來的。

(五)字母的仿造:佛教輸入,梵文也跟進來,我國高僧仿造字母來應用,才有唐代守溫「見溪群疑」等三十六字母的製作。

二、胡適則認為佛教的輸入,對中國有三大影響:

(一)佛教的譯經諸大師,用朴實平易的白話文體來翻譯佛經,但求易曉,不加藻飾,造成一種白話的文體,佛寺禪門成為白話文與白話詩的重要發源地。

(二)佛教文學最富想像力,對於最缺乏想像力的中國文學,具有很大的解放作用。中國浪漫主義的作品,像「西遊記」等小說是印度文學影響下的產物。

(三)印度文學很注重形式的布局與結構。「普曜經」、「佛所行贊」、「佛本行經」等都是偉大的長篇故事;「須賴經」一類是小說體的作品;「維摩詰經」、「思益梵天所問經」等是半小說、半戲劇的作品。這些佛經的輸入,對後代彈詞,平話、小說、戲劇的發達都有直接或間接的貢獻。又佛經的散文與偈體夾雜並用,也對中國後來的文學體裁有影響或關系。

㈤ 中國古典小說的發展歷程

1、萌芽期

上古到先秦兩漢的古代神話傳說、寓言故事促成了小說的孕育和形成。如《女媧補天》《誇父逐日》。

2、成長期

魏晉南北朝時期,出現了志人、志怪小說,其情節結構比較簡單、粗略。如干寶的《搜神記》和劉義慶的《世說新語》。

3、成熟期

唐傳奇的出現,標志著中國古代小說的成熟。如《柳毅傳書》和《鶯鶯傳》。

4、發展期

宋代的話本,明代的擬話本的出現,推動了古代小說的發展,擬話本的題材更加廣泛,情節更加曲折,描寫更加細膩,如《灌園叟晚逢仙女》。

5、高峰期

明清章回體小說將古代小說逐漸推向了頂峰。如《三國演義》《水滸傳》《西遊記》《聊齋志異》《儒林外史》《紅樓夢》等,《紅樓夢》則代表古代小說的頂峰。



(5)福師中國古代小說研究擴展閱讀

中國古典小說的代表作之四大名著

1、《紅樓夢》

作者曹雪芹,是中國小說中反映時代最深刻的作品,它表現出任何其他作品所不具備的空前絕後的思想深度和哲學追求。小說通過描寫賈府在政治上的衰落、道德上的腐敗、經濟上的崩潰、子弟的一代不如一代,預示著舊的制度必將走向沒落的趨勢。

2、《西遊記》

作者:吳承恩。是一部以神怪為主角的幻想喜劇,記述孫悟空、豬八戒、沙和尚保護唐三藏去西天取經,歷經八十一難,取回真經,皆成正果。

3、《水滸傳》

作者施耐庵。是一部經過宋元兩代數百年的醞釀、積累而最終完成的長篇歷史小說。它集合了水泊梁山英雄好漢生生死死的悲壯故事,凝聚了無數中國人的理想、感情和才思。

4、《三國演義》

作者:羅貫中。是中國古代第一部長篇章回小說,是歷史演義小說的經典之作。小說描寫了公元3世紀以曹操、劉備、孫權為首的魏、蜀、吳三個政治、軍事集團之間的矛盾和斗爭。

㈥ 福師10春學期《中國古代小說研究》在線作業一、二答案,8小時之內,過時不侯!

中國歷史太久 文學一本書概括不了 <人間詞話>不錯 以下是在網上找的 文學史及總論 1. 袁行霈主編《中國文學史》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7月 2. 周建忠《中國古代文學史》(上下)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8月 3. 郭丹《中國古代文學史專題》(上下冊)學林出版社,2005年7月。 4. 林傳甲,朱希祖,吳梅著《早期北大文學史講義三種》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9月。本書輯錄早期北京大學開設「中國文學史」課程的講義三種,即林傳甲的《中國文學史》、朱希祖的《中國文學史要略》以及吳梅的《中國文學史》,感性而全面地呈現出20世紀初出現的作為一種研究方法的文學史以及首開文學史教學的北京大學的風貌。 5. 游國恩《游國恩中國文學史講義》天津古籍出版社,2005年5月。本書是作者20世紀40年代在武大中文系教授中國文學史時的講義。全書共分4卷,包括:周前、周、秦、兩漢、三國和宋文學。 6. 李中華《中國古代文學風貌與文學精神》湖北人民出版社,2005年6月,「珞珈語言文學學術文庫」。本書包括學術思潮與文學風貌、封建政治與文人遭遇、宗教民俗與文學蘊含、文學觀念與時代精神、文學體式與考證等五部分。 7. 李定廣《古典文學新視角》汕頭大學出版社,2005年4月。本書是用當代新理論、新視角來研究、解讀中國古典文學的系列成果結集。作者特別注意採用中西結合的理論觀照,其文章大都有新穎的觀點,或推翻前人成說,或發前人所未發,或解決舊問題,或提出新主張。既新人耳目,又言之有據。 8. 汪小洋、孔慶茂《科舉文體研究》天津古籍出版社,2005年3月。科舉文體,即中國古代科舉考試中使用的文章體裁、體式。作者從這一角度研究科舉制的內涵、科舉取士的觀念及科舉制下文學的發展。 9. 陳飛主編《中國古代散文研究》福建人民出版社,2005年6月,「二十世紀中國人文學科學術研究史叢書」 10. 齊裕焜主編《中國古代小說研究》福建人民出版社,2005年6月,「二十世紀中國人文學科學術研究史叢書」 11. 熊禮匯《中國古代散文藝術史論》湖北人民出版社,2005年6月,「珞珈語言文學學術文庫」。本書共分三編,主要介紹了兩漢散文藝術嬗變論、略論魏晉文風嬗變的文化動因、韓愈古文藝術精神論、論曾鞏古文的藝術特色及其成因等。 12. 胥洪泉《中國古代散文簡史》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年8月。《中國古代散文簡史》郭預衡編,北京 師范大學出版社,1994年 13. 譚家健《中國古代散文史稿》重慶出版社,2005年6月。本書作者集研究中國古代散文40多年的結晶,既吸納海內外的不同學術見解,又獨抒己見,從先秦到近代,客觀地對中國古代散文發展流變的總體趨勢和軌跡作了全面深入的探索。其論述范圍的闊大寬廣、藝術剖析的色彩和意境、文獻注釋的豐富考究,較之以往的同類出版著作更為可觀。 14. 孟昭毅、李載道主編《中國翻譯文學史》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7月。本書是對中國對外翻譯出版社1989年版陳玉剛等主編的《中國翻譯文學史》的修訂。將原書時間的下限從原來的1949年,擴展到2001年,並且特別增添了目前資料較少的港台文學翻譯的情況。 15. 李生龍《道家及其對文學的影響》嶽麓書社,2005年5月。本書作者從事道家研究20多年,1992年出版過《無為論》,1998年出版這本《道家及其對文學的影響》,2000年出版了長篇小說《道家演義》。嶽麓書社再版《道家及其對文學的影響》時,作者進行了較大的修改,使之進一步完善。 16. 孫昌武《詩苑仙蹤:詩歌與神仙信仰》南開大學出版社,2005年6月 17. 孫昌武《中國文學中的維摩與觀音》天津教育出版社,2005年1月 18. 趙敏俐《中國古代歌詩研究——從〈詩經〉到元曲的藝術生產史》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9月。本書從照顧各時代特點出發,從藝術生產的總原則出發,每個時代分別選取不同的問題展開討論,以期能更好地反映各時代藝術生產特點,反映中國古代歌詩藝術生產內容的豐富性。全書共12章,導論和結語各一,以時代劃分,從《詩經》至元曲,分別探討了各時代歌詩藝術的成就和特點。 19. 胡曉明《萬川之月:中國山水詩的心靈境界》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1月 20

㈦ 求中國古代文學專業研究明清小說方向的博士生導師資料

孫遜,1944年生,江蘇丹陽人。1965年畢業於江蘇師范學院中文系。現為上海師范大學人文與傳播學院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上海高校都市文化E研究院首席研究員,《文學評論》編委,中國紅樓夢學會副會長。他長期致力於中國古代小說研究,著有《紅樓夢脂評初探》、《明清小說論稿》、《中國古代小說與宗教》等專著;目前關注域外漢文小說研究和都市文化研究,發表有《明代「玉堂春」故事在韓國的流傳》、《中國古代小說中的「東京故事」》等論文。

㈧ 誰有 福師2017春秋季20世紀中國文學研究專題在線作業一答案,求大神給答案!

福師《20世紀中國文學研究專題》在線作業一的參考答案:

一、單選題
1、A2、C3、B4、A5、D
1. 新創辦的()第一次公布稿酬標准,又標志著現代稿費制度的規范化,這為職業作家的出現提供了經濟保障。
A. 《小說林》
B. 《熱風》
C. 《大眾文藝叢刊》
D. 《文學雜志》

2. ()首先提出,「文字者天下人公用之留聲器也」,文字的作用是溝通思想、傳授知識,因此文字一定要為群眾所懂得。
A. 梁啟超
B. 黃遵憲
C. 裘廷梁
D. 陳榮袞

3. 所謂「文界革命」的主張是在「新文體」流行之後,才由()明確提出的。
A. 黃遵憲
B. 梁啟超
C. 康有為
D. 譚嗣同

4. 李叔同、曾孝谷在日本東京發起成立了旨在「研究新舊戲曲,翼為吾國藝界改良之先導」的()
A. 春柳社
B. 春陽社
C. 春草社
D. 春風社

5. 《悼橘宗一》、《偉大的殉道者》發表於()
A. 1921年
B. 1922年
C. 1923年
D. 1924年

6. 先鋒小說家都重視小說的語言實驗,但在語言實驗上走得最極端的是:
A. 格非
B. 孫甘露
C. 莫言
D. 馬原

7. 《一地雞毛》的作者是:
A. 劉恆
B. 方方
C. 劉震雲
D. 池莉

8. 小說觀念的根本性變化始於()
A. 《昕夕閑談》
B. 《 江戶繁昌記 》
C. 《昕夕閑談小敘》
D. 《本館附印說部緣起》

9. 首先提出「言文合一」的是
A. 胡適
B. 梁實秋
C. 黃遵憲
D. 李叔同

10. 在詩歌的藝術創造上,梁啟超主張()
A. 「以舊風格含新意境」
B. 「棄典籍而采近事」
C. 「人各有面目,正不必與古人相同」
D. 「我手寫我口」

熱點內容
聽書候衛東官場筆記5 發布:2025-05-20 12:33:32 瀏覽:972
君王妃聽書 發布:2025-05-20 12:33:27 瀏覽:552
醫類言情小說推薦 發布:2025-05-20 12:15:42 瀏覽:7
搞笑猥瑣系統流小說排行榜 發布:2025-05-20 12:09:12 瀏覽:53
妖神記小說閱讀百度 發布:2025-05-20 11:45:53 瀏覽:986
好看的戰士類小說 發布:2025-05-20 11:32:34 瀏覽:502
言情完結小說免費閱讀全本完結版 發布:2025-05-20 11:23:59 瀏覽:962
日本將軍言情小說 發布:2025-05-20 11:20:06 瀏覽:912
全本免費小說非常男秘 發布:2025-05-20 11:16:12 瀏覽:989
高甜小說免費讀書 發布:2025-05-20 11:11:12 瀏覽:9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