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文學小說家
『壹』 中國的文學家都有哪些人
【先秦】屈原 、宋玉
【兩漢】枚乘、 賈誼 、司馬相如 、王逸 、東方朔、 司馬遷、 朱穆 、王褒 劉邦 、劉徹 、班婕妤、趙壹 、秦嘉、 班彪、 班昭、 班固 、揚雄、 張衡、 蔡邕 、蔡琰 、禰衡 、曹操 、孔融
【魏晉】曹操、曹丕、 曹植、 王粲、 陳琳 、劉楨、徐幹、 阮瑀、 應璩 應瑒 、繁欽、 曹睿、 嵇康 、向秀、 阮籍 、何邵、 潘尼 、潘岳 、張翰 、張華 、張協 、張載、 傅玄 、陸機 、陸雲 、石崇、 孫楚、 左思 、曹攄 、陶淵明、 郭璞、 劉琨、 盧諶 、袁宏
【南北朝】謝惠連、 謝靈運、 鮑照 謝朓 、鮑令暉、 孔稚珪、 蕭衍 、江淹 、沈約、 范雲、 何遜、陰鏗 、徐陵、 庾信
【隋代】楊素、 薛道衡、 陳子良 、盧思道、 孔德紹、 孔紹安
【唐五代】虞世南 、上官儀、 王勃、 盧照鄰、 楊炯 、駱賓王 、陳子昂、杜審言、朱彎 、沈佺期 、宋之問、 張說 、張九齡、 常建、 儲光羲 、李頎、高適 、岑參 王昌齡 、孟浩然 、王維 、李白 、杜甫 、劉長卿 、韓愈 、柳宗元 、韋應物 、寒山 、拾得 、顧況 、李益、 錢起 、王建、 張籍 、孟郊、元稹 、白居易 、劉禹錫、 賈島 、許渾、 李商隱 、杜牧 、李賀、 薛濤、 皮日休 、陸龜蒙 、杜荀鶴、 羅隱 、僧皎然、僧貫休、僧齊己 、溫庭筠、韋庄、 王翰 、崔道融 、劉希夷、 徐氏、 張謂、 張繼、 崔曙 、蘇味道 、馬戴 、劉叉 、崔顥、王灣 、王之渙 、賀知章 、崔護、朱晝、 劉方平 、於良史 聶夷中、 於鵠 、祖詠 、楊師道 、趙徵明 、張若虛 、袁郊 、崔涯、 張仲素 、秦韜玉、 李約 、王涯、 胡令能 、盧汝弼 、戎昱、 崔珏 、王駕 、黃巢、 崔國輔 、於武陵 、捧劍仆 、施肩吾、 花蕊夫人 、李郢、 皇甫松、 張祜 、張南史、 徐彥伯 、李珣、 馮延巳 、李煜
【宋遼金】潘閬 、范仲淹 、蘇舜欽 、歐陽修、 張先、 晏殊、 晏幾道、 柳永 、王安石 、蘇軾 、黃庭堅 、秦觀 、陳師道 、李之儀、 張耒、 晁補之、賀鑄 、陳與義 、呂本中、 毛滂 、周邦彥 、李綱、朱敦儒 、李清照、 朱淑真 、舒亶、 韓元吉 、胡銓、葉夢得 張元干、 張孝祥 、范成大 陸游 、楊萬里 、陳亮 、辛棄疾 、劉過 、姜夔 、吳文英、 史達祖 、劉克庄 、元好問 、蔣捷、 文天祥、 王沂孫、劉辰翁 、吳激 、蔡松年、 段克己 、戴復古 、李祁 、黃裳 、朱熹 、王觀 、趙佶 、林逋、 張泌、 周密 、李克 、李重元 、康與之 、魏承班、 曾覿 、徐俯 、閻選 、孫光憲、 黃公度 、周紫芝、 趙令畤
【元代】薩都剌 、劉因 關漢卿 、狄君厚 、范康 、高文秀、 金仁傑 、宮天挺、 孔文卿 、王實甫、 白樸 、馬致遠 、孟漢卿、 尚仲賢 、石君寶 、張養浩、劉致 、張可久 、貫雲石 、盧摯、 鄭光祖 、高明、紀君祥 、鄭廷玉 、張國賓 、岳伯川 、楊梓 、武漢臣 、王伯成、 趙孟頫 、王冕、 洪希文 、楊載、楊維楨
【明代】劉基、高啟 、湯顯祖 、陳子龍、 夏完淳、袁宏道 、於謙 、楊慎、 王守仁 、王世貞、 李攀龍 、何景明 、李夢陽、 唐寅、 戚繼光
【清代】錢謙益、 吳偉業、 顧炎武 、顧貞觀、 陳維崧 、朱彝尊 、洪升、 孔尚任、 王士禎 、查慎行、納蘭性德 、袁枚、 張問陶 、趙翼 、倉央嘉措、黃景仁 、龔自珍、 譚嗣同 、黃遵憲、 秋瑾 蘇曼殊 、鄭板橋、 曹雪芹
【近代、現代】譚嗣同 、王國維、 梁啟超 、李叔同 、柳亞子 、郁達夫 、斌宗法師 、太虛法師 、虛雲法師、 月溪法師、連橫、丘逢甲、 胡適 、郭沫若、李金發、 田間 、朱自清 、林徽因、 戴望舒、 李廣田 、艾青 、卞之琳、 何其芳、 南星、 辛笛、覃子豪 、紀弦、王佐良 、陳敬容 、杜運燮、 鄭敏、唐祈 、袁可嘉、周夢蝶 、羊令野 、方思 餘光中 、昌耀 、林泠、鄭愁予 、任洪淵 、楊牧 、葉維廉、江河 、舒婷 、劉自立 、嚴力、 楊煉 、梁小斌、 顧城、雷平陽 、王小妮、 陳衍強、 伊蕾 、、席幕容 、王家新 、何三坡 、 溫皓然 、趙麗華、 汪國真、 蕭蕭 、葉千華、 伊沙 徐江 、左春和、蘆哲峰 、舒子原 、、李富平 、聶成華 、鄭小瓊、 阿斐、 黃離 、風輕揚、 董非、 馮志亮 、穀雨、 黃運豐、 南岩、 蒙晦 、澤嬰 、潘建設、 屈濤、 西洲、 郁顏、 曹誰 、西原 、茱萸、 祝鵬、 殷玉凱
拓展資料
文學家是在電視編劇、小說、散文、詩歌、戲劇、隨筆等方面發表、出版了有一定質和量的作品,且有一定影響力的人。也即是說,文學家就是專門從事文學研究活動的成功人群,以創作文學作品為自己的主要工作的知名人士和學者。通常,如果詩人是指的詩歌創作者,小說家指的小說創作者,散文家指的散文創作者,則文學家指在詩歌、小說、散文、戲劇等各文學體裁均取得一定成就的創作者,但是三偽文學的創作者除外。
『貳』 中國古代文學家有哪些
1、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有:孔子、孟子。
2、道家學派的代表人物有:老子、莊子。
3、墨家的代表人物有:墨子。
4、法家學派化人物有:韓非子。
5、屈宋:指戰國時期的屈原、宋玉。
6、揚馬:指西漢揚雄、馬司相如。
7、三曹:指曹操、曹植、曹丕。
8、建安七子:指孔融、王粲、陳琳、劉楨、徐幹、阮禹、應瑒
9、沈詩任筆:指南朝齊梁間的沈約和任昉。
10、初唐四傑:指王勃、楊炯、盧照鄰、駱賓王。
11、沈宋:指初唐武後時期著名的宮延詩人沈全期和宋之問。
12、唐代詩人屬於邊塞詩派的有:王昌齡、岑參、高適、王之渙、李頎。
13、張王樂府:指張籍、王建所寫的樂府詩。
14、郊寒島瘦:蘇軾語,是對中唐詩人孟郊、賈島詩風的形象概括。
15、元白:指中唐詩人元稹和白居易。
16、南唐二主:指五代時南唐的兩個皇帝,中主李璟和後主李煜。
17、三蘇:是蘇軾、蘇洵、蘇轍。
18、唐宋八大家:指韓愈、柳宗元、歐陽修、王安石、曾鞏、蘇軾、蘇洵、蘇轍。
19、宋代詞人中屬於豪放派的有:蘇軾、辛棄疾。
20、宋代詞人中屬於婉約派的有:柳永、李清照。
21、元代元曲四大家:指關漢卿、鄭光祖、白樸、馬致遠。
22、明代後七子:指宗臣、李攀龍、王世貞、謝榛、梁有譽、塗中行、吳國倫。
23、唐宗派:是明代前後七於的反對派作家有:王慎中、唐順之、歸有光。
24、公安派三袁:指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
25、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指顧炎武、黃宗羲、王夫之。
26、南施北宋:指清初著名詩人施閏章和宋琬。
27、宋詩派:即清代「同光體」詩人,代表作家是陳三立、陳衍。
28、浙西詞派:清初詞派,以浙江秀水(今嘉興市)人朱彝尊為代表。
29、陽羨詞派:清初詞派,以江蘇省宜興人陳維崧為代表。
30、常州詞派:清中葉詞派,代表人物是張惠言。
31、桐城派:清中葉最著名的一個散文流派,主要作家有方苞、姚鼐。
32、蘇州作家群:清初戲曲家群體,代表人有李玉、朱素臣、朱佐朝。
33、南洪北孔:指清初著名的戲劇家洪異和孔尚任。
34、南社:成立於1909年,發起人為陳去病、高旭和柳亞子
『叄』 中國古代四大文學家
中國古代的四大文學家:羅貫中,施耐庵,曹雪芹,吳承恩
羅貫中(約1330年-約1400年),名本,字貫中,號湖海散人,元末明初小說家,《三國演義》的作者。山西並州太原府人,主要作品有小說《三國志通俗演義》、《隋唐志傳》、《殘唐五代史演傳》、《三遂平妖傳》。其中《三國志通俗演義》(又稱《三國演義》)是羅貫中的力作,這部長篇小說對後世文學創作影響深遠。除小說創作外,尚存雜劇《趙太祖龍虎風雲會》。
施耐庵原籍蘇州,於元貞二年(1296)生於興化,舟人之子,十三歲入私塾,十九歲中秀才,二十九歲中舉,三十五歲中進士。三十五歲至四十歲之間官錢塘二載。後與當道不合,復歸蘇州。至正十六年(1356)六十歲,張士誠據蘇,徵聘不應;與張士誠部將卞元亨相友善。後流寓江陰,在祝塘鎮教書。七十一歲或七十二歲遷興化,旋遷白駒場、施家橋。朱元璋屢征不應;最後居淮安卒,終年七十五歲,為洪武三年(1370)。與羅貫中合著四大名著之一的《水滸傳》。
曹雪芹(約1715-約1763),名沾,字夢阮,號雪芹,又號芹溪、芹圃,中國古典名著《紅樓夢》作者,清代內務府正白旗包衣,生於南京,籍貫沈陽(一說遼陽),約十四歲時遷居北京。曹雪芹是江寧織造曹寅之孫 ,曹顒遺腹子(一說曹頫之子)。
曹雪芹早年在南京江寧織造府親歷了一段錦衣紈絝、富貴風流的生活 。至雍正六年(1728),曹家因虧空獲罪被抄家,曹雪芹隨家人遷回北京老宅。後又移居北京西郊,靠賣字畫和朋友救濟為生。曹雪芹素性放達,愛好廣泛,對金石、詩書、繪畫、園林、中醫、織補、工藝、飲食等均有所研究。他以堅韌不拔的毅力,歷經多年艱辛,終於創作出極具思想性、藝術性的偉大作品——《紅樓夢》。
吳承恩(約1500年-1582年),字汝忠,號射陽山人。漢族,淮安府山陽縣(今江蘇省淮安市淮安區)人。祖籍安徽桐城高甸(今樅陽縣雨壇鄉高甸),以祖先聚居樅陽高甸,故稱高甸吳氏。父吳銳,字廷器,賣「彩縷文羯」,是「又好譚時政,竟有所不平,輒撫幾憤惋,意氣鬱郁」之人。因隨祖輩遷徙至淮安府(今江蘇省淮安市淮安區)人。
中國明代傑出的小說家,是四大名著之一《西遊記》的作者。他生於一個由學官淪落為商人的家族,家境清貧。吳承恩自幼聰明過人,《淮安府志》載他「性敏而多慧,博極群書,為文下筆立成。」但他科考不利,至中年才補上「歲貢生」,後流寓南京,長期靠賣文補貼家用。晚年因家貧出任長興縣丞,由於看不慣官場的黑暗,不久憤而辭官,貧老以終。
『肆』 我國古代文學史上稱為"短篇小說之王"的是
《聊齋志異》是清代蒲松齡所著的文言短篇小說集,被認為是我國文言短篇小說王。
蒲松齡(1640年6月5日-1715年2月25日),別號柳泉居士,世稱聊齋先生,自稱異史氏。濟南府淄川人。清代傑出文學家,優秀短篇小說家。中國清初文言短篇小說集《聊齋志異》的作者。
『伍』 中國古代文學家
陶淵明(365—427) 字元亮,或雲名潛,字淵明,潯陽柴桑(今江西九江)人。有《陶淵明集》。他的曾祖陶侃是東晉初名將,握強兵鎮守長江中游,都督八州軍事,封長沙郡公,聲威煊赫一時。 死後追贈大司馬。祖父陶茂官至太守,父親亦曾出仕。陶氏為東晉元勛之後,地位雖不如南下名族高貴,也是潯陽的大族。只是陶淵明這一支,因他年幼時父親就去世了,家境便日漸敗落。他從二十九歲時開始出仕,任江州祭酒,不久即歸隱。後陸續做過鎮軍 參軍、建威參軍等地位不高的官職,過著時隱時仕的生活。陶淵明的文學創作,在詩歌、散文、辭賦諸方面都有很高的成就,但對後代影響最大的是詩歌;在陶淵明的詩歌中,最有代表性的是田園詩。
柳宗元(773--819)唐文學家,哲學家.字子厚,河東解人(今山東運城縣解州鎮),世稱柳河東.他出身於官吏家庭,21歲時中進士,官監察御史里行.與劉禹錫參加了主張革新的王叔文集團,任禮部員外郎.革新失敗後被貶為邵州刺史,赴任途中又被貶為永州司馬.同時被貶的還有七人,史稱"八司馬事件".在長期的謫貶生活中,柳宗元接近了人民,他的思想有了很大變化.後任柳州刺史,故後人也稱之為柳柳州.文學上與韓愈一起提倡古文運動,同被列入"唐宋八大家"之中,並稱"韓柳".他的文學主張是"文道並重",強調創作態度必須嚴肅認真.他的創作可分為傳記,論文,山水游記,寓言四種,以山水游記和寓言的文學成就最高.他的游記代表作《永州八記》寓情於景,情景交融.他的寓言短小精悍,含義深遠.《三戒》是很有影響的代表作.柳宗元在詩歌創作上的成就也主要體現在山水詩的創作上.他的詩不同於其他人的山水田園詩,而是借詩表現了對現實社會的不滿和自身不幸的感嘆.他在哲學上,提出天地,元氣,陰陽不能"賞功而罰禍",打擊了當時流行的因果報應思想,但對佛教妥協,有儒,釋,道三教調和的主張,有《河東先生集》.
李白(701——762),字太白,別號青蓮居士,綿州昌隆(今四川江油縣)人,是唐代大詩人。李白從小聰明博學,興趣廣泛。26歲時,辭親遠游,足跡遍及半個中國。後經道士吳筠薦舉,入長安供奉翰林。不到三年,李白因感朝政腐敗,再度開始漫遊生涯。晚年生活困頓飄泊,卒於當塗(今屬安徽)。李白的詩(如《蜀道難》、《夢游天姥吟留別》等)雄健奔放,無所拘束,語言自然明快,達到了「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的境界。他的思想既有儒家的積極入世精神,更有道家的自由放達情致,並雜以游俠意念。李白詩現存900多首,有《李太白集》。畫面上,李白身著白衣,獨自站在江邊,眺望著逐漸消失的孤帆遠影,超脫飄逸,似正在醞釀詩句。
杜甫(712——770),字子美,河南鞏縣人,唐代大詩人。早年漫遊各地。曾任檢校工部員外郎,故世稱「杜工部」。杜甫一生飽經憂患,歷盡坎坷,晚年生活極為貧困。杜甫的詩大多反映下層人民疾苦。其詩抒寫個人情懷,往往緊密結合時弊,思想深厚,境界廣闊,有強烈的社會現實意義,深刻地反映了時代特色,後世稱為「詩史」。其詩作在藝術上博採前人,融合眾長,形成特有的沉鬱頓挫的風格。今存杜甫詩1400餘首,其中《春望》、《北征》、《麗人行》、「三吏」(《潼關吏》、《新安吏》、《石壕吏》)和「三別」(《新婚別》、《垂老別》、《無家別》)等最為膾炙人口。現有《杜工部集》。畫面中杜甫衣著簡朴,坐於太湖石上,正提筆沉吟。畫面突出了對杜甫臉形和顏面皺紋及眼神的刻劃。幾條皺紋,埋藏著杜甫不幸的遭遇;沉鬱的眼神,則流露著傷時感世的心情。
韓愈(768——842),字退之,河南河陽(今河南孟縣南)人。因其郡望昌黎,自稱「昌黎韓愈」,故後人稱之為韓昌黎。曾任刑部侍郎、吏部侍郎。他大力提倡儒學,以繼承儒家道統自任。堅決反對佛、道二教,反對藩鎮割據。在文學上,反對六朝駢儷的文風,主張恢復先秦兩漢的散文傳統。其文氣勢雄渾,說理透徹,邏輯性強,感情充沛。被尊為「唐宋八大家」之首。其詩獨辟蹊徑,頗具獨創性。現有《昌黎先生集》。畫面上的韓愈寬衣博帶,拱手正立,顯示出為人正直、莊重嚴肅的形象。
柳宗元(773——819),字子厚,河東(今山西永濟)人。是唐代的文學家、哲學家。柳宗元倡導古文運動,其詩文均為反映現實的力作。寓言諷刺小品作為一種獨立的文學形式出現,是柳宗元的創新。其中的代表作如《三戒》等,文章短小簡潔,意味深遠,語言犀利,風格嚴峻。柳宗元的山水游記尤為突出,文筆秀麗清新,描寫景物細致生動,極富詩情畫意。其代表作如《永州八記》對後世有很大影響。柳宗元為「唐宋八大家」之一,現存有《柳河東集》。畫面上反映的是柳宗元因參與王叔文等人的革新運動,被貶南方,在溪邊撰寫詩文的形象。
蘇軾(1037—1101)字子瞻,號東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父蘇洵,弟蘇轍都是著名的散文家。他是宋仁宗嘉佑二年(1057年)的進士,官至翰林學士、知制誥、禮部尚書。曾上書力言王安石新法之弊後因作詩刺新法下御史獄,遭貶。卒後追謚文忠。北宋中期的文壇領袖,文學巨匠,唐宋八大家之一。其文縱橫恣肆,其詩題材廣闊,清新豪健,善用誇張、比喻,獨具風格。詞開豪放一派,與辛棄疾並稱「蘇辛」,有《東坡全集》、《東坡樂府》。
歐陽修(1007-1072),吉州廬陵(今江西吉安)人。字永叔,號醉翁,晚號六一居士。宋仁宗天聖八年(1030年)進士。嘉佑五年(1060),拜樞密副使。次年任參知政事。以後,又相繼任刑部尚書、兵部尚書等職。熙寧四年 (1071)六月, 以太子少師的身份辭職,居潁州。卒謚文忠。
歐陽修一生博覽群書,以文章冠天下。他文史兼通,造詣很深,對宋代文風的改革頗有貢獻,名列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一。歐陽修在史學方面也很有成就,編撰《五代史記》(《新五代史》),並與宋祁等修《唐書》(《新唐書》)。 歐陽修書法亦著稱於世,其書法受顏真卿影響較深,朱熹說:「歐陽公作字如其為人,外若優游,中實剛勁。」。這位散文宗師還是一位金石收藏學的先驅開拓者,編輯和整理金石遺文上千卷,並撰寫成《集古錄跋尾》十卷四百多篇,簡稱《集古錄》。其中金文跋二十餘篇,其他絕大部分為石刻跋尾。這是今存最早的金石學著作。
司馬光(1019-1086),字君實,陝州夏縣(今屬山西)涑水鄉人,世稱涑水先生.松仁宗寶元元年(1038)進士.宋仁宗末年任天章閣待制兼侍講知諫院.後因反對王安石變法,於熙寧三年(1070)出知永興軍(今陝西省西安市).第二年退居洛陽,花費15年時間主編《資治通鑒》.元豐八年(1085)哲宗即位,高太皇太後聽政,召他入京主持國事,次年任尚書左僕射兼門下侍郎,全部廢除王安石新法,恢復舊制.為相8個月病逝,追封溫國公,謚文正.他是北宋著名的史學家,他主編的《資治通鑒》,是一部編年體通史,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下迄後周世宗顯德六年(959),全書共294四卷,另有《目錄》,《考異》各30卷.取材於各種正史,野史,傳狀,文集,譜錄等200餘種,經過作者加工剪裁而成.該書語言簡練曉暢,敘事清晰嚴謹,有些篇章具有較高的文學價值,如"赤壁之戰","淝水之戰"等.有《司馬文正公集》.
陸游(1125-1210),字務觀,號放翁,南宋山陰人。12歲即能詩文, 一生著述豐富,有《劍南詩稿》、《渭南文集》等數十種存世。陸游具有多方面文學才能,尤以詩的成就為最。自言「六十年間萬首詩」,今尚存九千三百餘首。其中許多詩篇抒寫了抗金殺敵的豪情和對敵人、賣國賊的仇恨,風格雄奇奔放,沉鬱悲壯,洋溢著強烈的愛國主義激情,在思想上、藝術上取得了卓越成就,在生前即有「小李白」之稱,不僅成為南宋一代詩壇領袖,而且在中國文學史上享有崇高地位,是我國偉大的愛國詩人。
袁枚(1716-1797),清代詩人、詩論家。字子才,號簡齋,晚年自號蒼山居士,錢塘(今浙江杭州)人。袁枚是乾隆、嘉慶時期代表詩人之一,與趙翼、蔣士銓合稱為「乾隆三大家」。乾隆四年(放矢739)進士,授翰林院庶吉士。乾隆七年外調做官,曾任江寧、上元等地知縣,政聲好,很得當是總督尹繼善的賞識。三十三歲父親亡故,辭官養母,在江寧(南京)購置隋氏廢園,改名隨園,築室定居,世稱隨園先生。自此,他就在這里過了近50年的閑適生活,從事詩文著述,編詩話發現人才,獎掖後進,為當時詩壇所宗。袁枚24歲參加朝廷的科考,試題是《賦得因風想玉珂》,詩中有「聲疑來禁院,人似隔天河」的妙句,然而總裁們以為「語涉不庄,將置之孫山」,幸得當時總督尹繼善挺身而出,才免於落榜。
詩文有《小倉山房集》的卷。詩論:《隨園詩話》16卷,《補遺》10卷,《子不語》24卷及續篇10卷。尺牘、說部等30餘種。散文代表作《祭妹文》,哀婉真摯,流傳久遠,古文論者將其與唐代韓愈的《祭十二郎文》並提。
『陸』 古代的文學家,軍事家,書法家都有哪些
古代文學家:
蘇軾,李白,杜甫,柳宗元,韓愈,曾鞏,白居易,陶淵明,歐陽修。
軍事家:
孫武,孫臏,白起,李牧,韓信
書法家:
王羲之,顏真卿,懷素,張旭,王獻之,蔡京,黃庭堅,米芾。
(6)中國古代文學小說家擴展閱讀:
1、古代的文學家:關漢卿、曹雪芹、羅貫中、施耐庵、吳承恩、韓愈、蘇軾、王維
2、古代的軍事家:吳起、李牧、孫臏、孫武、韓信、衛青、霍去病、李世民
3、古代的書法家:顏真卿、王羲之、蘇東坡、李斯、歐陽詢、王獻之、諸遂良、鍾繇
一、關漢卿
關漢卿(約1234年以前-約1300年左右),原名不詳,字漢卿,號已齋(又作一齋、已齋叟),漢族,解州(今山西省運城)人,另有籍貫大都(今北京市)和祁州(今河北省安國市)等說。
二、曹雪芹
曹雪芹(約1715年5月28日—約1763年2月12日),名沾,字夢阮,號雪芹,又號芹溪、芹圃,中國古典名著《紅樓夢》的作者,祖籍存在爭議(遼寧遼陽、河北豐潤或遼寧鐵嶺),出生於江寧(今南京),曹雪芹出身清代內務府正白旗包衣世家,他是江寧織造曹寅之孫,曹顒之子(一說曹頫之子)。
三、羅貫中
羅貫中(約1330年-約1400年),名本,字貫中,號湖海散人,元末明初小說家,《三國志通俗演義》的作者,山西並州太原府人。
四、施耐庵
施耐庵(約1296年—約1370年),江蘇興化人,祖籍蘇州,出生於興化縣白駒場(今屬於興化市新垛鎮施家橋、鹽城市大豐區白駒鎮一帶),原名彥端,字肇瑞,號子安,別號耐庵。
五、吳承恩
吳承恩(約1500—1583年,一說1506—1580年),字汝忠,號射陽山人,明代文學家,淮安府山陽縣河下(今江蘇省淮安市淮安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