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小說原型論文
① 簡述中國古代小說的起源
中國古代「小說」概念的演變「小說」一詞,最早見於《莊子 其意指「瑣屑之言,非道術所在」,也就是所謂的「殘叢小話」小說作為一種獨立的文體概念出現於漢代,西漢劉歆編的《七略》中已有「小說家」 的明確類目。桓譚在他的《新論》中說:「若其小說家,合殘叢小說,近取譬論,以作短書, 治身理家,有可觀之辭。」這段話,既說明小說的形態特點是短篇體制,運用比喻說事,又 強調了它的社會功用。東漢班固在《漢書 藝文志》中進一步明確了小說的內涵及特點: 小說家者流,蓋出於稗官,街談巷議,道聽途說之所造也。 因此,在他的《漢書 藝文志》中,小說家被排斥在九流之外,排在十家的最後一家。 綜合漢人對小說的理論,大致包含以下幾層意思: 1.小說的內容來自民間傳說,屬「街談巷語」、「道聽途說」,是不符合「大道」、不見 於經典的瑣聞雜說或神怪故事。 2.小說的形態特色是「殘叢小語」,即短篇體制,運用比喻、誇張的虛構手法,因此具 有生動性和形象性。 3.通過說故事或敘事對生活進行指導,既具有傳奇性又具有知識性和說教性。 一、中國古代小說與神話的關系 小說究其根本,應來源與神話與傳說。明代胡應麟說《山海經》是「古今語怪之祖」(《少 《山海經》是我國先秦典籍中獨具風貌的作品,自古被稱為「奇書」,此書共十八卷,分《山經》和《海經》兩部分。 《山經》以紀五方山川為綱,系之以古史、草本、鳥獸、神話、宗教等內容;《海經》 除著錄地理方位之外,還記載遠方異人的狀貌和風俗,夾雜著大量的神話片段。 《山海經》是錄著我國古代神話最多的一部典籍,如「誇父逐日」、「精衛填海」、「西王 母」、「黃帝與蚩尤之戰」、「鯀禹治水」等。是孕育後世小說的胚胎。 清代《四庫全書總目提要》以為《山海經》乃「小說之最古者爾」。 西晉太康年間出土於河南汲縣魏襄王冢中的《穆天子傳》,以相當可觀的篇幅描寫了周 穆王以造父為馭者、以河伯為副車,驅八駿巡行天下。《穆天子傳》代表著神話向小說的過 渡,並開了後世英雄傳奇的先河。 中國的神話有一個歷史化和宗教化的過程,神話人物常會被逐漸納入帝王家譜和宗教神 譜,反映這種變化的,在中國小說史上有一種由神話過渡到「仙話」的現象。仙話更多地表 現了後世人的理想和慾望。這表現了小說一方面吸取神話的幻想,一方面,又開始脫離神話 那種先民心理,回歸到現實的人情。 二、中國古代小說與子書的關系 古代小說在傳統的經史子集四部圖書分類目錄中一般屬子部,故稱子部小說。 《晏子春秋》在寫作上很有特色,故事簡潔完整,語言清新流暢,許多篇章已具有了小 說的敘事特點,如著名的「晏子使楚」。 先秦諸子為了形象地闡明道理,往往用寓言來說事。這些寓言既具有諷諭性、哲理性, 又具有故事性、形象性,有些寓言故事情節生動,人物形象鮮明,已具有小說的特點。 《孟子 齊人有一妻一妾》;《韓非子》中的寓言,諸如「和氏璧」、「買櫝還珠」、「自相 矛盾」。《莊子》中的寓言如「皰丁解牛」、「匠石運斤」、「佝僂者承蜩」等。宋代黃震說莊子 是「詼諧小說之祖也」。 三、中國古代小說與史書的關系 從《左傳》開始,史家在著述歷史的時候,便常雜以流傳民間的遺聞佚事,使歷史事件 故事化,而且敘事完整翔實,並運用逼真的細節來描寫人物,使歷史人物性格鮮明,形象生 動。如:出亡中的晉公子重耳,諫假道的宮之奇,哭師的蹇叔等。 《戰國策 齊策》中的「鄒忌諷齊王納諫」,可以說是一篇很生動的小說。 從《左傳》到《史記》、《漢書》,這些歷史散文都證明了「史有詩心、文心」的觀點。 同是,它們的敘事方式、結構形態、語言技巧也常常的影響了中國小說文體的發育、發展。 此外,中國小說中也有一些被稱為「野史」的作品長期竄入史書的領域,如《吳越春秋》, 是一部採用虛構手法的小說,而不是史書。 從《左傳》開始的史學,的確是「小說之祖」。
② 秦川的主要論文
光明日報 2002年5月 《清瑣高議》古代小說評點 秦川 新華文摘 2002年2期 明代文言小說總集述略 秦川 上海師大學報 2002年8期 中國古代文言小說總集的興衰極其原因初探 秦川 安徽大學學報 2002年8期 中國古代文言小說總集述略 秦川 古代小說國際學術
研討會論文集1、2 2002年9期 明代文言小說總集述略
古代文言小說總集述略 秦川 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 2003年2期 中國古代文言文小說總集述略 秦川 零陵學院學報 2003年3期 李渲小說心理學策略 秦川 上海師大學報 2003年3期 試論太平廣記的分類及其文化意蘊 秦川 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 2003年1期 中國古代文言小說總集述略 秦川 零陵學院學報 2003年1期 李漁小說心理學論略 秦川 中國當代教育雜志 2003年7期 高校創新人才成功範例研究 秦川 上海師大學報 2003年8期 試論《太平廣記》的分類極其文化寓意 秦川 安徽大學學報 2003年11期 論古代小說中佛、道「勸懲教化」的地位和作 秦川 中國教育學雜志 2004年2期 關於中國古代文學教學與學科建設的思考 秦川 中國文言小說家 2004年4期 張洎 秦川 中國當代教育雜志 2004年5期 《國寶》——不朽的民族之魂 秦川 中國教育理論雜志 2004年6期 《穆天子傳》:「傳奇體」小說的始祖 秦川 黨政幹部理論學習文集 2004年7期 試論羅貫中進步的婦女觀 秦川 明清小說研究 2002年2期 明清「虞祚體」小說總集的歷史變遷 秦川 江西社會科學 2002年12期 論《青瑣高議》和《綠窗新議》在小說歷史上的地位 秦川 江西社會科學 2003年10期 明清通俗小說評本署名考釋 秦川 光明日報 2002年9月 《青瑣高議》古代小說評點的濫觴 秦川 中華文化論壇 2007年3期 叢書、類書與中國古代小說的流傳 秦川 古代小說國際學術研討會 論文集2007年 試論羅貫中進步的婦女觀 秦川 大連大學學報 2007年4期 《美化文學名著叢刊》的美學特徵 秦川 德州學院學報 2007年5期 試論明清「憶悟體」小說的文學特質 秦川 九江學院學報 2007年4期 《美化文學名著叢刊》的和諧美 秦川 明清小說研究 2007年1期 試論《西遊原旨讀法》的地位及其影響 秦川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6年6月 中國古代文言小說總集研究
③ 簡述中國古代小說的起源
小說」一詞最早見於《莊子》雜篇《外物》:「飾小說以干縣令,其於大達亦遠矣。」以「小說」與「大達」對舉,是指那些瑣屑的言談、無關政教的小道理,與作為一種文學體裁的小說不完全相同。東漢班固據《七略》撰《漢書·藝文志》,把小說家列於諸子略十家的最後。這是小說見於史家著錄的開始。此外,班固據《七略·輯略》說:「小說家者流,蓋出於稗官。街談巷語,道聽途說者之所造也。孔子日『雖小道必有可觀焉,致遠恐泥,是以君子弗為也。』」這是史家和目錄學家對小說所作的具有權威性的解釋和評價。他們認為小說本是街談巷語。由小說家採集記錄,成為一家之言,這雖是小道,尚有可取之處。班固則明確地指出小說起自民間傳說,這對認識中國小說的起源有重要的意義。
追溯中國小說的起源,有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是神話傳說。從簡略的神話傳說中,我們可以看到故事情節和人物性格這兩種重要的小說因素。從神話傳說到小說的這根鏈條中,逸史是關鍵的一環。甚至不妨說逸史是中國小說直接的源頭,逸史中最接近小說或竟可視為早期小說的,莫過於《穆天子傳》和《燕丹子》,胡應麟稱後者為「古今小說雜傳之祖」。
其次是寓言故事。例如《孟子》、《莊子》、《韓非子》、《戰國策》等書中都有不少人物性格鮮明的寓言故事,它們已經帶有小說的意味。《韓非子》中保存寓言故事最多的《內儲說》、《外儲說》、《說林》,明白地用「說」來標目,也透露出兩者之間的關系。
第三是史傳。如《左傳》、《戰國策》、《史記》、《三國志》,其描寫人物性格,敘述故事情節,或為不說提供了素材,或為小說積累了敘事的經驗。唐代傳奇小說多取人物傳記的形式,《三國志演義》徑直標明是史傳的演義,在傳統的目錄學著作中子部小說家類和史部雜傳類缺少嚴格的區別,都證明了史傳是小說的一個源頭。
④ 以「試析中國古典小說的創作風格」為題寫論文5000字
1
(
1
重視寫人,尤其重視寫人的思想性格,這是中國古典小說的藝術傳統。
(
2
)受古典散文的影響,精於藝術構思。
(
3
)講究語言精練,追求簡約美。
(
4
)受民間傳說和「說話「藝術的影響,形成了講故事的傳統。
(
5
)受史傳文學的影響,形成紀傳體的傳統和現實主義的藝術傳統。
(
6
)受古典詩詞的影響,多在敘事中穿插詩詞韻語。
(
7
)受古典繪畫的影響,講究傳神寫意,在人物塑造中追求神似。
2
、我國古代小說有如下特點:
⑴注意人物行動、語言和細節的描寫,在矛盾沖突中展示人物形象。
⑵
情節曲折,故事完整,這是我國古代小說獨特的藝術傳統。
⑶
語言准確簡練,生動流暢,富於個性化。這是古代小說吸收民間口語、繼承古代散文的傳統而形成的又
一重要特點。
⑷
敘述方式明顯帶有說書人的印記。敘述是表述小說生活內容的一種方式。
3
、簡述明代白話短篇小說反映了哪些時代特徵
?
⑴反映了明代社會生活的新特點,主要是市民(特別是商人)的生活的思想感情。如《施潤澤灘闕遇友》
中小手工業者依靠勞動發家致富的故事,生動地反映了明代江南地區絲織業的繁榮情況,以及小手工業者
如何依靠自己的勞動發家致富的具體情景。
⑵愛情婚姻小說中表現出的新思想、新觀念。這主要有兩類。一類從正面表現市民階層在愛情婚姻問題上
的新觀念、新追求,如《賣油郎獨占花魁》。另一類是描寫情與禮的矛盾,或以悲劇結局來揭露和控訴封
建禮教對婦女的迫害,如《杜十娘怒沉百寶箱》,或以喜劇結局來否定禮而肯定情,如《宿香亭張浩遇鶯
鶯》。
⑶揭露社會的黑暗和封建統治階級的罪惡。這也可分為兩類。一類直接描寫惡霸壓迫人民,如《灌園叟晚
逢仙女》,另一類通過統治階級的內部斗爭揭露其兇殘陰險的本性,如《沈小霞相會出師表》。
4
、在確立中國古代文言小說的范圍時,應該考慮的三個小說文體的基本要素是:
⑴必須是寫人的,以人為中心,比較著意於刻畫人物形象;
⑵必須有故事,有情節,反映社會生活中一定的矛盾沖突
⑶必須有非紀實性的特徵,作品在反映生活時有選擇、有提煉、有虛構,在藝術上概括和集中。
5
、古代的史傳文學和寓言故事對古代小說的發展產生過很大的影響,但它們都不是小說本身,它們和小
說文體的異同主要是:
⑴寓言故事和小說都重視故事,但是寓言的目的在於說理,而小說則要通過形象的塑造來反映生活、表現
作者的思想傾向。
⑵史傳文學和小說都重視敘事和人物描寫,但史傳文學要符合史實,不容誇飾、虛構,而小說則離不開誇
飾和虛構。
6
、為什麼說唐傳奇標志著中國古代小說真正走向成熟?
(1)
傳奇的作者有了自覺的小說創作意識和山此而決定的小說新的市美特徵,
這是古代小說走向成熟的最重
要標志。
(2)
在內容上,由志怪走向現實,題材擴大,反映了豐富的社會生活內容。
⑶在形式和藝術表現手法上也有很大提高。這代表了中國古典小說發展的一種質的新變。
7
、宋元時期的話本小說的基本特點:
⑴創作目的與唐傳奇有很大的不同,是為了滿足聽眾的文化娛樂需要。
⑵題材內容上幾乎都是反映現實生活(尤其是作為聽眾的市民階層的生活)的。
⑶表達根據是在口語基礎上加工提煉而成的白話,通俗性是其最鮮明的特色。
⑷故事性很強,有頭有尾,線索清楚,生動曲折,關於布置懸念,非常引人入勝。
⑸注意寫人物,特別注意展示人物的命運。在表現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點時,多從人物自身的語言和
行動來刻畫,而且多在故事的流動發展過程中完成,很少靜止的剖析性的心理描寫。
⑹在結構形式和表現手法上,開頭常有「入話」,中間或結尾常穿插或引入詩詞韻語。
8
、明清小說繁榮的三個標志是:
⑴中國古典小說的各種形式體制都已經完備成熟,出現了全面繁榮的局面。
⑵作家輩出,名作如林。
⑶現實主義藝術,在創作方法和具體表現手法上,都已經成熟。總的特色是豐富、細膩、深刻。
9
、
在明清長篇小說名著中有四部代表作,它們分別屬於什麼小說類型?如下:
⑴歷史演義小說,如《三國演義》。
⑵英雄傳奇小說,如《水滸傳》。
⑶神魔小說,如《西遊記》;⑷人情小說,如《金瓶梅》、《紅樓夢》。
⑸諷刺小說,如《儒林外史》;⑹公案俠義小說,如《三俠五義》。
10
、簡要談談中國古典小說的思想傳統;
⑴由於中國古典小說最初的源頭來自民間,在後來的發展中又始終同民間文學有密切的聯系,因此它總是
直接或間接地反映廣大人民群眾的思想感情和願望要求。
⑵有訓誡的傳統,同時又強調小說要有較強的藝術感染力,要讓讀者在不知不覺中受到教育。
⑶中國古典小說作家有「發憤著書」的傳統。
⑤ 我國古代小說的起源
我國古代小說的起源於魏晉時代。中國古典小說起源於古代的神話傳說。魏晉時代,有一些文人或佛教徒,用古代的神話傳說攜激卜作材料,進行加工,創作了許多神仙鬼怪小說。到了唐朝,小說得到進一步的發展,創造了相當完整的短篇小說的形式。唐朝的傳奇小說,不僅篇幅比以前擴大了,而且注意到鉛磨結構的安排和人物的性格描寫、形象塑造,內容也由志怪述異擴展到人情社會的廣闊生活領域。從魏晉南北朝直到唐代,小說都是用文言寫的。宋代開始出現白話小說——話本辯穗。白話文體的運用,在唐代的民間文學里已經萌芽。
⑥ 《中國古代小說的原型與母題》pdf下載在線閱讀全文,求百度網盤雲資源
《中國古代小說的原型與母題》(吳光正)電子書網盤下載免費在線閱讀
鏈接:
書名:中國古代小說的原型與母題
作者:吳光正
豆瓣評分:6.2
出版社: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出版年份:2002-10
頁數:341 頁
內容簡介:
中國古代小說題形多樣,內容豐富,有著極為豐富的文化、生活內涵,分析其內容,區別其類型,探究其原型,不僅是文學研究的一個重要方面,也是文化人類學研究的一個重要方面。本書即是對中國古代小說中11個宗教故事類型的系統、全面的考察,對其原型、發展變化的歷程進行了系統、深入的梳理,進而探究這些宗教類故事在文化學、敘事學層面的意義與價值。這11個故事類型為:高僧與美女、因果報應、下凡歷劫、悟道成仙、成仙考驗、濟世降妖、承祧繼產、人妖之戀、人鬼之戀、猿猴搶婚、感生與異貌等。經過系統全面的考察,作者指出,色慾考驗與因果報應是佛教佛語的兩大敘事母題,也是佛教兩大核心故事類型,分別是佛教禁慾思想和果報理論的神語——文字再現。而猿猴搶婚故事則是遠古圖騰崇拜的產物,感生異貌故事是遠古原始宗教和中古政治宗教相結全的產物,承祧繼產故事既是祖先崇拜的產物,也是作為倫理宗教儒教的產物,人鬼戀、人妖戀,故事分別是原始鬼魂崇拜和原始自然崇拜的產物,下凡歷劫,悟道成仙,成仙考驗和濟世降妖則是道教仙語的四大敘事母題,也是道教仙語的四大核心故事類型。由此,作者比較清楚地梳理了這11類宗教故事的源流及其演化發展情況,以及各自所蘊含的文化學、敘事學上的價值。
作者簡介:
吳光正
男,1969年1月9日出生,江西人。文學博士,現任黑龍江大學文學與傳播學院講師。主要研究方向為中國宗教與中國文學、中國古代小說史,現在從事八仙文化與八仙文學的專題研究。
⑦ 中國古代文學史的論文怎麼寫啊
查看文章
中國古代文學史論文--寶黛愛情的永恆矛盾2007-05-25 12:29紅樓夢》中賈寶玉與林黛玉的愛情是中國文學史上的一朵奇葩,帶有其獨特的魅力並且有什麼東西在深深吸引著人們吸引著我...這種魅力可能和他們愛情中存在著的某種永恆的矛盾有關。而要正確看待這種矛盾還要先看他們各自的性格。
寶玉是整個《紅樓夢》的靈魂人物,作者在他的身上寄託了很多東西。小說中寶玉以一個極具叛逆個性的人物形象登場,他的這種叛逆個性取決於他的生長環境和成長的條件——他是一個生於顯赫家世的富貴閑人。在這樣的背景下寶玉逐漸產生了對上流社會生活的排斥感。家庭和社會在他身上寄託的過重的要求更造成了他的叛逆的態度。他一反中國古代社會對女性漠視侮蔑的傳統態度,真心的尊重女性。他認為當時的社會是一個「大染缸」,但在這樣的世態下不必接觸社會的結婚前的女孩子還有純粹的靈性,還保留了一些人的本性和理想,但是她們終究是要嫁人的,接觸了社會後純粹的性情會不可避免的消失,理想和會逐漸被磨滅。所以他認為女人在結婚前是最女人最美好的日子,所以很是珍惜,留戀眼前美好的東西。寶玉的這種思想已經使他徹底擺脫了情慾和佔有欲,成為女孩子的守護神。他愛護,關心每個人,表現出了他的博愛情緒。
黛玉也在守望,不過她與寶玉守望的目標不同,她守望著像童話般的愛情。黛玉是愛情的化身與象徵,他自始至終追求著心靈想契合的愛情模式,但其實心靈相契合的愛情境界卻著是一個永遠達不到的理想中的烏托邦。黛玉本身也知道這一點但還是堅持了她的這份理想和追求,並以生命為代價進行了這種堅持。她不在乎別人的感受,也不去向別人乞求,只關心寶玉與自己是否真的知心相愛。
寶玉的「博愛」與黛玉對愛的偏執的極端的追求形成了一種永恆的矛盾。脂硯齋評價兩個人的愛情矛盾是「情不情——情情」。黛玉的「情情」是只把自己的情感投入到自己喜歡同時也喜歡自己的人身上,她堅持著一種平等的愛情觀,她同時又對對方的感情有很高的要求;寶玉的「情不情」是把感情寄託在一切美好的事物身上,他不講平等愛情。
而當這兩個人相愛時,就會不斷產生難以化解的矛盾。寶玉一直想讓無法放心的黛玉放心,黛玉無法相信寶玉的那一份愛情。表面上看來兩個人志趣相投,但是實際上卻持有著完全相反的愛情觀。所以他們的所有爭吵都沒有任何喜劇性,也沒有矛盾化解這一說。
黛玉不停地求問,考證寶玉的心思,寶玉則總在被動地答問。黛玉的戀愛心理是:喜歡你,不一定要說出口,但是你應該知道。你喜歡我,也可以不說出口,但應該要讓我知道。
寶玉在守望著一切美好的事物,黛玉卻只守望著那一份要求完美的愛情。黛玉不允許她的愛情有任何的妥協,動搖,猶豫甚至欺騙,必須是原原本本,心心相印。所以她永遠不可能實現她的理想愛情,永遠無法放下一顆心去愛。但她仍會固執的堅持這一份理想。
⑧ 求古代文學畢業論文選題
1、中國古代神話所體現的民族精神芻議
2、論中國古代神話的演變
3、中國古代神話的美學意義
4、中國古代神話與原始觀念
5、論《詩經》中政治諷諭詩所表現的憂患意識
6、論《詩經》的婚戀詩 7、論《詩經》中的婦女形象
8、論《詩經》的諷刺藝術試論
9、《詩經》大小雅怨刺詩之異同
10、孔子與《詩經》 11、先秦諸子書寓言研究 12、淺析《左傳》中關於「夢」的敘述
13、論《左傳》的戰爭描寫藝術
14、《左傳》與《戰國策》行人辭令比較研究
15、《戰國策》的寓言藝術
16、論《戰國策》的縱橫家形象
17、《孟子》與《莊子》寓言異同論
18、從《孟子》看孟子的人格魅力
19、《莊子》的神話意象
20、屈原與莊子浪漫主義的比較
21、《史記》人物塑造論 22、漢樂府敘事詩研究
23、漢樂府與《詩經》中
棄婦形象比較
24、漢樂府中女性題材作品研究
25、論《古詩十九首》中的生命意識
26、論《古詩十九首》的抒情藝術
27、從《氓》到《孔雀東南飛》──論中國古代敘事詩的發展
28、陶淵明的田園詩(可側重內容,也可側重藝術特色)
29、三曹詩歌比較
30、論「正始詩風」與「建
安風骨」的關系 31、嵇康與阮籍詩歌風格
比較
32、南朝樂府特色及其成
因 33、陸機詩論與創作的關
系
34、《玉台新詠》所選宮體詩研究
35、從《世說新語》看西晉文人的心態
36、論魏晉六朝的志怪小說
37、論唐人的詠馬詩
38、王孟山水田園詩(可分別寫王、孟,也可分寫山水、田園)
39、中唐山水田園詩(可選某一、二個作家,也可以比較研究)
40、李白詩與酒的關系 41、論李白的古題樂府 42、杜甫詠史懷古詩研究
43、論李商隱詩歌的朦朧多義性
44、唐宋詠物詩之比較(也可著眼於一個朝代,或者某一主題)
45、論柳宗文散文風格的發展變化過程
46、論白居易詩歌藝術的演變過程
47、論李賀與李白詩歌想像藝術的異同
48、論中晚唐詠史詩的藝術
⑨ 《中國小說源流論(修訂版)》epub下載在線閱讀全文,求百度網盤雲資源
《中國小說源流論》(石昌渝)電子書網盤下載免費在線閱讀
鏈接:
書名:中國小說源流論
作者:石昌渝
豆瓣評分:8.3
出版社: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出版年份:2015-4
頁數:416
內容簡介:
「關於中國小說史的研究,以魯迅《中國小說史略》為奠基作,它以時代為經,以題材、風格、類別為緯,論述古代小說發展的歷史。將近七十年來,雖然繼續出版了多種小說史著作,但都沒有超過它的水平。石昌渝的著作將小說史的研究從題材引向文體,開闊了小說史研究的視野,填補了學術研究中的一項空白。」—— 劉世德
作者簡介:
石昌渝 1940年生,湖北武漢人,1962年畢業於華中師范學院中文系,1981年畢業於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獲碩士學位。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主要著作還有《金瓶梅人物譜》(1988,合著)、《中國古代文體叢書:小說》(1994),主編《中國古代小說總目》、《中國文學通史•清代文學卷》,合作主編《中國古代小說叢刊》等,撰有學術論文數十篇,點校整理古代小說多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