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文言小說的發展歷史
A. 中國古代文言小說的起源
追溯中國小說的起源,有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是神話傳說。盡管古代文獻對神話傳說的記載十分簡略,我們仍然可以從中看到故事情節和人物性格這兩種重要的小說因素。神話傳說原先在口頭流傳,有的被采入正史,遂逐漸凝固;有的繼續在口頭流傳並不斷豐富發展,分化出一些新的神和英雄,增添了新的故事情節。這些繼續活在人們口頭上的傳說一旦記錄下來,就成為具有濃厚小說意味的逸史。從神話傳說到小說的這根鏈條中,逸史是關鍵的一環。甚至不妨說逸史是中國小說直接的源頭,逸史中最接近小說或竟可視為早期小說的,莫過於《穆天子傳》和《燕丹子》。前者對周穆王周行天下之事多有細節描寫;其中的西王母與《山海經》中的記敘相比,減少了神性增加了人性。後者寫燕太子丹派荊軻刺殺秦王,與《戰國策》和《史記》相比,不僅增加了細節描寫而且突出了燕丹這個復仇者的形象。(明)胡應麟稱此書為 「古今小說雜傳之祖」(《四部正訛》),不為無見。
其次是寓言故事。例如《孟子》、《莊子》、《韓非子》、《戰國策》等書中都有不少人物性格鮮明的寓言故事,它們已經帶有小說的意味。《韓非子》中保存寓言故事最多的《內儲說》、《外儲說》、《說林》,明白地用「說」來標目,也透露出兩者之間的關系。顯然,寓言故事可以看作小說的源頭之一。
第三是史傳。如《左傳》、《戰國策》、《史記》、《三國志》,描寫人物性格,敘述故事情節,或為小說提供了素材,或為小說積累了敘事的經驗。唐代傳奇小說多取人物傳記的形式,《三國志演義》徑直標明是史傳的演義,都證明了史傳是小說的一個源頭。在傳統的目錄學著作中,有些書或歸入子部小說家類或歸入史部雜傳類,這兩類缺少嚴格的區別,這也從一個側面說明史傳對小說的影響之深。
《漢書?藝文志》著錄的小說15家,均已亡佚。今存題為漢人所著的小說,其實都是魏晉南北朝時期偽托漢人的作品,如託名東方朔的《神異經》和《十洲記》,託名班固的《漢武帝故事》。題為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小說很多,重要的如(三國魏)邯鄲淳《笑林》,(西晉)張華《博物志》,(東晉)干寶《搜神記》,(宋)劉義慶《幽明錄》、《世說新語》,(北齊)王琰《冥祥記》,(梁)沈約《俗說》,(梁)殷芸《小說》等,包括後人的輯本,共約五十種,足見其興盛的情況。
B. 文言小說的發展史
柳毅傳書就文言短篇小說發展的這一條線,至宋,文言短篇小說大體分為三種類型:一是傳奇體,這是唐人小說的余緒;二是筆記體短篇小立,它是童年期志人小說的演化;三是志怪體,這是童年期志怪小說的延續。宋人傳奇小說的成就遠不如唐人。「唐人大抵寫時事;而宋人則多講古事,唐人小說少教訓;而宋則多教訓」。「大概唐時講話自由些,雖寫時事,不至於得禍;而宋時則忌諱多,所以文人便設法加避,去講古事。加之宋時理學盛極一時,因為小說也多理性化了。」總之,宋代傳奇多與歷史題材,總體成就不高,但也不乏散金碎玉之作,如奏醇的《譚意歌偉》、無名氏的《李師師外傳》等。宋人筆記特多,為以前所不曾有過之現象。其中不少為說或近似小說。北宋初期,多記唐五代事,如孫光寬的北夢瑣言;北宋中期以後,多記本朝事,如司馬光的《涑水紀聞》;而南宋人則多記北宋舊年,如周輝的《清波雜志》等。宋代的志怪小說,「平實而乏文采」,其成就還不如記歷史瑣聞的筆記,但也有幾部頗有影響的作品,如洪邁的《夷堅志》、吳淑的《江淮異聞錄》等。宋人的文言短篇小說的成就雖不甚高,然數量與種類繁多,在小說史上應佔有一席之地。而寧人對文言小說的最大貢獻,在於編輯了一部卷帙浩繁的《太平廣記》,北宋初年以前的許多文言短篇小說,多賴以保存下來。
金元時期的文言短篇小說,無論數量或質量都未超過宋代水平。但發展線索未斷,且有一些較有影響的集子,如元好問的《續夷堅志》、劉祁的《歸潛志》、淘宗儀的《南村輟耕錄》等。
明代的文言短篇小說雖不能與同時代的白話長、短篇比肩,但在文言小說發展史上佔有重要的地位。著名的傳奇、志怪、清言小說集有:瞿佑的《剪燈新話》、李禎的《剪燈余話》、邵景詹的《覓燈因話》、張潮編輯的《虞初新志》、何良俊的《何代語林》等。這些集子中有許多文情並茂的作品。另外,有些散文大家如宋濂、劉基、馬中錫的文休中,亦間有日干小說名篇。
聊齋志異以宋初至明末的六百多年間,文言短篇小說大多晉唐,然又無一能逾越於唐。至清代而大變,文言短篇小說高度繁榮,產生了具有世界意義和影響的《聊齋志異》,把文言短篇小說的發展推向了最高峰。「用傳奇法而以志怪」(魯迅),概括了《聊齋志異》寫作與內容兩方面的基本特徵。《聊齋》的「志怪」與六朝的「志怪」的根本區別在於:蒲松齡的「志怪」而不信「怪」,六朝人則「志怪」而信「怪」;六朝人「志怪」是有竟無意地宣揚「怪」,而蒲松齡的「志怪」乃是有意寓托於「怪」。《聊齋志異》有雲:「集腋成裘,妄續幽冥之錄;浮白載筆,僅成孤憤之書;寄託如此,亦足悲矣!」《聊齋》一出,作出蔚起,雖無一能與之頡頏,但亦各有自己的成就。甚影響較顯者有:王士禎《池北偶談》、袁枚《子不語》(即《新齊諧》)、沈起鳳《諧鋒》、滿人和邦額《夜譚隨錄》、曾衍東《小豆棚》等。之後,時治至光緒年間有王韜的《遁窟讕言》、《松隱漫錄》、《淞濱瑣話》和宣鼎的《夜雨秋錄》等。魯迅評後幾種集子雲:「其筆致又純為《聊齋》者流一時傳布頗廣遠,然所記載則已狐漸稀,百煙花粉黛之事盛矣。」另有程趾祥《此中人語》和賈名的《女聊齋》等。可見《聊齋》的影響及信作之盛況。《聊齋》風行百餘年後,紀昀的《閱微草堂筆記》相繼問世。紀的對《聊齋》頗有微詞,謂其為「才子之筆,非著書者之筆」。「訾(zhǐ底毀)其有唐人傳奇之詳,又雜以六朝志怪者之短」。(魯迅語)魯迅贊評《閱微》,謂其「雋思妙事,時足解蕢;間雜考辨,亦有灼見。敘述雍容淡雅,天越盎然,故後無人能奪其席。」但《閱微》側重記事以明理,故事情節不夠豐富,人物形象不夠豐富,且議論過多,因而缺乏《聊齋》那樣濃厚的小說意味,其學述價值高於文學價值。《閱微》之後,信者亦夥。清人筆記盛況空間,在文言短篇小說中,筆記小說所佔比重最大。但筆記中普非全為小說,只是筆記中有不少符合小說要求的作品。它有待我們去鑒別與整理。
C. 中國古代小說發展經歷了哪四個階段
簡單點說就是:
魏晉的志人志怪(代表為干寶的《搜神記》)——起源階段(根莖)
唐傳奇(代表有元稹的《鶯鶯傳》等)——發展階段(枝葉)
宋元話本(這個階段的很多東西直接演化成了後來的小說,四大名著除了《紅樓夢》皆源於這一時期)——轉化階段(開花)
明清小說(四大名著都是這一時期的)——成熟階段(結果)
D. 中國古代小說有怎樣的起源
中國古代小說有兩個系統,即文言小說系統和白話小說系統。魏晉南北朝時期,只是文言小說。這時的小說可以統稱之為筆記體小說,採用文言,篇幅短小,記敘社會上流傳的奇異故事,人物的逸聞軼事或其只言片語。在故事情節的敘述、人物性格的描寫等方面都已初具規模。作品的數量也已相當可觀。但就作者的主觀意圖而言,還只是當成真實的事情來寫,而缺少藝術的虛構。它們還不是中國小說的成熟形態。中國文言小說成熟的形態是唐傳奇,白話小說成熟的形態是宋元話本。「小說」一詞最早見於《莊子》雜篇《外物》:「飾小說以干縣令,其於大達亦遠矣。」以「小說」與「大達」對舉,是指那些瑣屑的言談、無關政教的小道理。後來,作為一種文學體裁的小說與《莊子》所說的「小說」含義雖不完全相同,但在古代,小說這種文學體裁始終被視為不登大雅之堂的東西。在這一點上,二者仍然是接近的。東漢班固據《七略》撰《漢書藝文志》,把小說家列於諸子略十家的最後。這是小說見於史家著錄的開始。諸子略共4324篇,小說就佔了1380篇,是篇數最多的一家。班固據《七略?輯略》說:「小說家者流,蓋出於稗官。街談巷語,道聽途說者之所造也。孔子曰:『雖小道必有可觀焉,致遠恐泥,是以君子弗為也。』然亦弗滅也。閭里小知者之所及,亦使綴而不忘。如或一言可采,此亦芻蕘狂夫之議也。」這是史家和目錄學家對小說所作的具有權威性的解釋和評價。他認為小說本是街談巷語,由小說家採集記錄,成為一家之言。這雖是小道,尚有可取之處。班固明確地指出小說起自民間傳說,這對認識中國小說的起源有重要的意義。追溯中國小說的起源,有以下幾個方面:首先是神話傳說。盡管古代文獻對神話傳說的記載十分簡略,我們仍然可以從中看到故事情節和人物性格這兩種重要的小說因素。神話傳說原先在口頭流傳,有的被采入正史,遂逐漸凝固;有的繼續在口頭流傳並不斷豐富發展,分化出一些新的神和英雄,增添了新的故事情節。這些繼續活在人們口頭上的傳說一旦記錄下來,就成為具有濃厚小說意味的逸史。從神話傳說到小說的這根鏈條中,逸史是關鍵的一環。甚至不妨說逸史是中國小說直接的源頭,逸史中最接近小說或竟可視為早期小說的,莫過於《穆天子傳》和《燕丹子》。前者對周穆王周行天下之事多有細節描寫;其中的西王母與《山海經》中的記敘相比,減少了神性增加了人性。後者寫燕太子丹派荊軻刺殺秦王,與《戰國策》和《史記》相比,不僅增加了細節描寫而且突出了燕丹這個復仇者的形象。(明)胡應麟稱此書為「古今小說雜傳之祖」(《四部正訛》),不為無見。其次是寓言故事。例如《孟子》、《莊子》、《韓非子》、《戰國策》等書中都有不少人物性格鮮明的寓言故事,它們已經帶有小說的意味。《韓非子》中保存寓言故事最多的《內儲說》、《外儲說》、《說林》,明白地用「說」來標目,也透露出兩者之間的關系。顯然,寓言故事可以看作小說的源頭之一。第三是史傳。如《左傳》、《戰國策》、《史記》、《三國志》,描寫人物性格,敘述故事情節,或為小說提供了素材,或為小說積累了敘事的經驗。唐代傳奇小說多取人物傳記的形式,《三國志演義》徑直標明是史傳的演義,都證明了史傳是小說的一個源頭。在傳統的目錄學著作中,有些書或歸入子部小說家類或歸入史部雜傳類,這兩類缺少嚴格的區別,這也從一個側面說明史傳對小說的影響之深。
E. 簡述中國文言小說的發生,發展和輝煌幾個歷史時期的概況.
在以《嬌紅記》為代表的元代文言小說之後,明代文言小說的創作也並不寂寥。特別是在白話小說尚未形成氣候的明代前期年間,文言小說更是顯得活躍。
明初,瞿佑的一部《剪燈新話》轟動了文壇。此書共4卷20篇,另有附錄一篇。這些小說,大都寫元末天下大亂時的一些故事,具有幽冥怪奇的色彩。其中不少作品以荒誕的形式,記錄了亂世士人的心態。如《華亭逢故人記》寫全、賈二子,於「國兵圍姑蘇」時起兵援張士誠,因兵敗赴水而死。後遊魂遇故人於郊外,坐論懷才之士在亂世之中「貧賤長思富貴」與「富貴復履危機」的兩難心理,很能反映當時士人的心曲。他們又感慨韓信、劉文靜等「功臣」「卒受誅夷」。這正當明太祖大殺功臣之時,其矛頭所向,不言自明。在《修文舍人傳》中,作者又借人物之口,抨擊當世用人「可以賄賂而通,可以門第而進,可以外貌而濫充,可以虛名而躐取」,流露了作者對於黑暗社會不滿的情懷。
書中多愛情婚姻故事,散發出一些市民的氣息。世俗的平民、商人開始成為小說中的主人公。他們蔑視禮教,大膽地追求婚戀的自主。如《聯芳樓記》寫一對富商姐妹薛蘭英、薛暮英,聰明秀麗,能為詩賦。一日,窺見青年商販鄭生在河邊洗澡,就「以荔枝一雙投下」,主動表示愛慕。晚上,垂下竹兜,就將鄭生吊上高樓,「自是無夕而不會」。雙方父母知道後,也沒有按照禮教來加以訓斥,倒是開明地成全了他們。這種新的婚戀觀在《翠翠傳》中也表現得十分明顯。小說中的女主角翠翠是一位「淮安民家女」。她與同學金定私下相愛後,向父母公開表示:「妾已許之矣,若不相從,有死而已,誓不登他門也!」而當男家貧寒,自覺「門戶甚不敵」,不敢遽然答應時,女方的家長則表示:「婚姻論財,夷虜之道。吾知擇婿而已,不計其他!」顯然,他們對於封建禮教、門當戶對之類並不在乎。後來,翠翠在戰亂中「失身」,作者對她也毫無譴責之意。最終還是讓一對有情人在冥冥中常相廝守。附錄《秋香亭記》,寫商生與楊采采自幼相愛,互約為婚,元末亂起,天各一方,終致有情人難成眷屬,采采嫁給了開彩帛鋪的王氏為婦。這個悲劇帶有自傳的色彩,但在客觀上也寫出了亂世帶給百姓的災難,並反映了商人勢力的滋長。
《剪燈新話》中有的作品具有明顯的模仿前人名篇的痕跡,詩詞的穿插有時也嫌略多,但總的看來,誠如凌雲翰在序言中所說的:「矧夫造意之奇,措詞之妙,粲然自成一家言。讀之使人喜而手舞足蹈、悲而掩卷墮淚者,蓋亦有之。」這就不難理解一時間它不但能使所謂「市井輕浮之徒爭相誦習」,而且也使「經生儒土,多舍正學不講,日夜記意(憶),以資談論」(《英宗實錄》卷九十)。它的出現,標志著明代傳奇小說的崛起,並有力地影響著有明一代乃至清代的文言小說創作。在它之後,明代不斷地有一些傳奇小說集問世,也間有一些佳作,如李昌祺《剪燈餘話》中的《芙蓉屏記》、《鞦韆會記》、陶輔《花影集》中的《心堅金石傳》、邵景詹《覓燈因話》中的《桂遷夢感錄》、宋懋澄《九�集》及附《別集》中的《負情儂傳》、《珠衫》等都較有特色。另有一些單篇別行的傳奇小說,如馬中錫的《中山狼傳》等,也膾炙人口,廣泛流傳。
在傳奇小說史上別具一格的是,明代出現了一批「中篇傳奇小說」。這類作品都直接或間接地受了《嬌紅記》的影響,內容都寫愛情故事,篇幅突破萬字,有的甚至超過了4萬字(如《劉生覓蓮記》)。永樂年間李昌祺《剪燈餘話》中的《賈華雲還魂記》和成化末年玉峰主人的《鍾情麗集》都寫青年男女對於純正愛情的執著追求,曲折生動,且都有與《嬌紅記》一爭短長的意思。不同的是,《賈華雲還魂記》拖上了一個喜劇的尾巴,淡化了悲劇的色彩,而《鍾情麗集》則完全以喜劇團圓作結。在《鍾情麗集》的帶動下,弘治至嘉靖間出現了中篇傳奇創作的高潮。較早出現的《龍會蘭池錄》、《麗史》、《荔鏡傳》、《懷春雅集》等大都注重描寫男女青年大膽、主動地追求婚戀自主,沖擊傳統不合理的婚姻制度,也間有暴露社會的筆墨。特別是《遼陽海神傳》一篇,寫徽商程賢與海神相戀,經商發財的故事,想像奇特,文字清麗,反映了當時商業貿易的情況和商人地位的提高,備受人們的青睞。隨著社會輿論對於人慾的過分張揚和世風的日趨頹靡,嘉靖年間出現了好幾種專注於描寫縱欲乃至性亂的作品。這些小說又幾乎都同時宣揚科第功名和得道成仙,充分暴露了人的個人慾望過分膨脹必然導致人性的全面扭曲。後來問世的《劉生覓蓮記》就批評這些作品「獸心狗行、喪盡天真」。它與萬曆後成書的《雙雙傳》等,力圖挽回頹風,重新向「情」靠攏,並也顯示出對於社會正常秩序的尊重,品格有所回升,但最終也沒有出現上乘的佳作。
明代各類筆記數量之繁富,品種之齊全,都遠勝唐宋。志怪類,如祝允明的《志怪錄》、陸粲的《庚巳編》、楊儀的《高坡異纂》、閔文振的《涉異志》、徐常吉的《諧史》、洪應明的《仙佛奇蹤》、錢希言的《獪園》、王同軌的《耳談》、鄭仲夔的《耳新》、碧山卧樵的《幽怪詩談》等,有的嘲諷了朝政的腐敗,有的曲折地反映了市民百姓的願望,有的歌頌了人間的真情,也有的在形式上有所革新,寫得委曲動人,饒有興味。志人類,重在記瑣聞軼事的如陸容的《菽園雜記》,以精美的文筆敘掌故,記風情,論史事,時有一些獨到而通達的見解。張應俞的《杜騙新書》,集中了種種詐騙的故事,廣泛地暴露了明末澆漓的世風。梅鼎祚的《青泥蓮花記》匯錄了歷代妓女的事跡,將她們歌頌為出污泥而不染的蓮花,表現她們對自由、愛情的追求和悲慘的遭遇。另有一類專記瑣語清言的志人筆記,如何良俊的《語林》也較有名。它網羅了自漢至元二千七百餘則舊聞,經過剪裁熔鑄之後,自有其時代特色和個性色彩,且全書風格統一,「有簡澹雋雅之致」(《四庫全書總目·何氏語林》)。總的說來,明代的這些志怪、志人類的筆記小說,在當時的文人圈中還有廣泛的市場,但在藝術上畢竟缺少開拓。至晚明,富有市民氣息的幽默笑話類的作品開創了一個新的局面。這可能與當時商業經濟活躍,思想比較自由開放,以及與文人尚「趣」等社會風氣有關。現存的明末笑話作品不下三十餘種。其代表作是馮夢龍的《古今譚概》(後改名為《古今笑》、《笑史》)和《笑府》。這兩部書匯輯了古今民間笑話近二千五百則,以明快清峻的文筆,諷刺了封建官吏、不法奸商、無能醫生、迂腐塾師各色人等,從一個側面暴露了兩千年封建社會的弊端和人性的弱點,把笑話藝術推向了高峰。
隨著文言小說創作的興盛和讀者的愛好,收集、匯刊各類文言小說也蔚然成風。上述《幽怪詩談》、《青泥蓮花記》、《語林》、《古今譚概》等書,實際上都帶有匯輯的性質。在這類書中,馮夢龍的《情史》也較有名。它編輯了歷史上的愛情故事共八百七十餘篇,分成24卷,其中不少篇章肯定了反抗封建禮教,贊美了純潔、忠貞的愛情,表現了一種比較新的愛情觀,為以後戲曲小說的創作提供了豐富的素材。此外,比較著名的小說選集或叢書有《艷異編》、《虞初志》、《古今說海》、《合刻三志》、《顧氏文房小說》、《廣四十家小說》、《稗海》、《稗乘》、《五朝小說》、《說郛》(重編本)、《花陣綺言》等,另外一些通俗類書如《國色天香》、《燕居筆記》、《萬錦情林》、《綉谷春容》等也選錄了大量的小說。這些書籍收集、保存了自古至明大量的文言小說,功不可沒,但多數編者是為了適應市場的需要而加以輯錄,態度不太嚴肅。
明代的文言小說創作,盡管未曾造就出一流的作家和作品,但在文學史上也有其不可忽視的地位。它們對於清代的文言小說,起了一種承上啟下的作用。《聊齋志異》等作品,無論在題材的選擇、情節的構思,還是在表現手法、審美意向、風神韻致等方面,都受到它們的影響。明代的文言小說與白話小說,也互相影響,互相補充。白話小說廣闊的題材、通俗的語言、曲折的情節、較長的篇幅,甚至話本的某些體式等都對文言小說的發展有過影響;而文言小說精美的語言、細膩的筆法、雅潔的內容、含蓄的韻味,也對白話小說的提高起過作用。特別是明代的文言小說為白話小說和戲曲創作、發展提供了豐富的素材,創造了良好的條件。例如《續艷異編》等書所收的《王翹兒傳》,全文僅1200字,後來成為白話小說《胡總制巧用華棣卿,王翠翹死報徐明山》(《型世言》)、《胡少保平倭戰功》(《西湖二集》)、《綠野仙蹤》和戲曲《兩香丸》的題材來源,最後,由「青心才人」編成一部長達20回的白話小說《金雲翹傳》。在世界文壇上,明人的文言小說也是頗有影響的。1813年,越南詩人阮攸曾將《金雲翹傳》移植為同名的詩體小說,成為一部飲譽世界文壇的名著。《剪燈新話》15世紀中葉傳到韓國,金時習隨即仿作《金鰲新話》一書,成為韓國小說的始祖。16世紀傳到日本,很快就出現了多種翻譯本和改寫本,至德川幕府時,各種版本「鐫刻尤多,儼如中學校之課本」(董康《書舶庸譚》卷一下)。16世紀初,越南人阮嶼也在《剪燈新話》的直接影響下,創作了越南第一部傳奇小說《傳奇漫錄》,對越南小說的發展產生了重大的影響。而在我國,《剪燈新話》卻在正統年間就遭到禁毀,以至於相當長的一段時期內越來越受到國人的冷落,這不能不使人感慨萬千。
F. 中國古代小說的發展經歷了哪四個階段
我國古代小說發展,大致經歷了六個階段。
上古到先秦兩漢,這是我國古代小說的醞釀和萌生時期。 主要是先秦的「寓言」(即神話),如《精衛填海》《誇父逐日》《黃帝擒蚩尤》《後羿射日》等。
魏晉南北朝時期,出現了「志人」「志怪」小說,合稱為筆記小說。這一時期,我國小說初具規模,主要作品有干寶《搜神記》,劉義慶的《世說新語》等。
唐代出現了唐傳奇,標志著我國古典小說的成熟。著名小說有蔣防的《霍小玉傳》、白行簡的《李娃傳》、元稹的《鶯鶯傳》,是文言短篇小說。
宋代出現白話小說—話本,小說才成為故事性文體的專稱。話本的出現是小說史上一大變遷,它對中國古代小說產生了深遠影響,代表作有《三國志平話》。
明代出現了擬話本,即明代文人模仿話本的體制,形式進行創作的小說,如《玉堂春落難逢夫》《杜十娘怒沉百寶箱》《沈小霞相會出師表》,小說集有馮夢龍的「三言」和凌濛初的「二拍」。
明清出現了章回體小說,我國古代小說發展到頂峰,產生了一批偉大不朽的小說,如四大名著,另有《儒林外史》《聊齋志異》。
G. 中國古典小說的發展歷程
1、萌芽期
上古到先秦兩漢的古代神話傳說、寓言故事促成了小說的孕育和形成。如《女媧補天》《誇父逐日》。
2、成長期
魏晉南北朝時期,出現了志人、志怪小說,其情節結構比較簡單、粗略。如干寶的《搜神記》和劉義慶的《世說新語》。
3、成熟期
唐傳奇的出現,標志著中國古代小說的成熟。如《柳毅傳書》和《鶯鶯傳》。
4、發展期
宋代的話本,明代的擬話本的出現,推動了古代小說的發展,擬話本的題材更加廣泛,情節更加曲折,描寫更加細膩,如《灌園叟晚逢仙女》。
5、高峰期
明清章回體小說將古代小說逐漸推向了頂峰。如《三國演義》《水滸傳》《西遊記》《聊齋志異》《儒林外史》《紅樓夢》等,《紅樓夢》則代表古代小說的頂峰。
(7)中國古代文言小說的發展歷史擴展閱讀:
中國古典小說的代表作之四大名著
1、《紅樓夢》
作者曹雪芹,是中國小說中反映時代最深刻的作品,它表現出任何其他作品所不具備的空前絕後的思想深度和哲學追求。小說通過描寫賈府在政治上的衰落、道德上的腐敗、經濟上的崩潰、子弟的一代不如一代,預示著舊的制度必將走向沒落的趨勢。
2、《西遊記》
作者:吳承恩。是一部以神怪為主角的幻想喜劇,記述孫悟空、豬八戒、沙和尚保護唐三藏去西天取經,歷經八十一難,取回真經,皆成正果。
3、《水滸傳》
作者施耐庵。是一部經過宋元兩代數百年的醞釀、積累而最終完成的長篇歷史小說。它集合了水泊梁山英雄好漢生生死死的悲壯故事,凝聚了無數中國人的理想、感情和才思。
4、《三國演義》
作者:羅貫中。是中國古代第一部長篇章回小說,是歷史演義小說的經典之作。小說描寫了公元3世紀以曹操、劉備、孫權為首的魏、蜀、吳三個政治、軍事集團之間的矛盾和斗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