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長篇小說的形式
Ⅰ 我國古代長篇小說的唯一形式是
章回體。古代長篇小說的形式為章回體。長篇小說指篇幅長、搜螞段描寫錯綜復雜的事件和眾多的人世譽物,反映比較廣闊的社會歷史畫面的作品。物拍
Ⅱ 章回體小說的概念是什麼
章回小說是我國古典長篇小說的一種, 是分章回敘事的白話小說,是我國古典小說的主要形式,分回標目,段落整齊,首尾完整,是其主要特點。是由宋元講史話本發展而來。
章回小說是長篇小說的一種,章回小說往往分成三大類,即歷史演義、英雄傳奇、神魔怪異。大多數的章回小說都是歷史演義,顧名思義,這類的章回小說都是以歷史為基礎而編寫出來的。
(2)古代長篇小說的形式擴展閱讀:
章回小說的每一回合的標題往往是一個對仗工整、整齊劃一的概括性詞句,比如《三國志演義》第一回「宴桃園豪傑三結義斬黃巾英雄立首功」,都能極好地概括出每一回大致上的內容。這也符合了當時民間藝人為了吸引聽眾而使用這樣的標題來點明內容。標題一般也比較簡略,使人通俗易懂。
章回小說的開頭模式大致可以分為三種:引首類、楔子類、緣起類。
Ⅲ 章回體小說是中國古代長篇小說的主要形式,何時出現首批章回體小說
首批章回體小說是中國長篇小說的一種傳統形式,它起源於宋代的平話,確立是在元末,長篇小說《水滸傳》和《三國演義》是其成熟的標志。明代中葉之後,章回體小說發展日益成熟,又出現了大家所知道的《西遊記》、《金瓶梅》等等。章回體小說的特點是把整本書劃分為許多章節,每個章節稱為「回」。
章回體小說流傳至今,被世人們所牢記。
Ⅳ 古代長篇小說大多是什麼小說這些小說有什麼或什麼組成的一個小故事啊。
古代長篇小說多數是章回體小說,這些小說由
"一回"或"若干回"組成的小故事,最終串聯成一個完整的長篇故事。讀章回體,小說,要注意每一項的題目及。讀章回體,小說,要注意每一項的題目即回目。從中我們能夠猜出這一回主要講了什麼事。
Ⅳ 明代形成的章回體長篇小說,按題材分,主要有哪些類型
明初:
《三國志通俗演義》
《水滸傳》
明中後期:
《西遊記》
《西廂記》
《金瓶梅》
《醒世恆言》
《警世通言》
《喻世明言》
《初刻拍案驚奇》
《二刻拍案驚奇》
Ⅵ 什麼是我國古典長篇小說的唯一形式,它是由宋元的什麼發展起來的
章回小說是中國古代長篇小說的唯一體裁。它是在民間說話藝術中「講史」一家中發展演變而來的。
宋代民間說話藝術十分發達。講說前代歷史興廢故事的叫做「講史」;演說佛經故事的叫做「說經」;講說士馬金鼓故事(尤其是宋代北方的民族戰爭中的英雄傳奇故事)的叫做「說鐵騎兒」(後來武俠小說的「始祖」);演說當時普通人日常生活,篇幅比較短小的叫做「小說」。
章回體小說有這么幾個特點:
1、在全書的開場和收尾時,往往以一首詩或一首詞作起和作結;
2、很注意說與聽的關系。絕大多數章回小說前面都有一個入話,或者叫做「契子」,或「笑耍頭回」、「得勝頭回」,即正式故事前的帶有插科打諢意味的短小故事或小插曲之類。
3、為了吸引讀者的興趣 ,常在情節的關鍵之處戛然而止。
呵呵,我的回答完畢! :)
Ⅶ 中國古代長篇小說有哪些類型
根據中國社會發展的階段和古代小說的發展情況,我們把中國古代小說的發展分為六個時期:
1、准備期(從遠古至先秦兩漢):我國最早的敘事文學,如神話傳說、寓言故事、史傳文學等,雖然不是小說,但從思想上、題材上、語言藝術的表現方法上為古代小說的發展做了多方面的准備。
2、成熟期(魏晉至唐):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志怪志人小說是中國小說的雛型。但他們仍然沒有擺脫依附歷史著作的狀態,作家也不是有意為小說,形式較簡單,只是「粗陳梗概」而已。
唐代古代小說開始成熟,形成獨立的文學形式——傳奇體小說,作家開始有意為小說。唐傳奇是我國文言小說的一座高峰,對後代文言小說和白話小說都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3、轉變期(宋元):宋元話本在中國小說史上承前啟後,標志著中國古代小說從文言向白話、從短篇向長篇、由史傳體向說唱體的發展和轉變。小說創作群體擴大,題材增加,《三國演義》和《水滸傳》這兩部經典的長篇小說就是在宋元話本的基礎上、經過世代積累由文人加工而成的。
4、繁榮期(明代):明初,古代小說發展處於停滯階段。明嘉靖、萬曆年間到明末,小說創作出現了繁榮的局面,代表作是《西遊記》、《金瓶梅》和「三言」、「二拍」等白話短篇小說集。神魔小說、人情小說成為小說的主潮。這一時期,小說作家主體意識明顯增強,小說從描寫歷史、英雄轉向描寫市井細民;人物塑造由類型化向典型化過渡。長篇小說從線性結構向網狀結構發展。作品風格鮮明,是中國古代小說發展的繁榮階段。
5、高峰期(清初至清中葉):清初,《聊齋志異》異峰突起,成為文言小說的又一座豐碑。接著《儒林外史》和《紅樓夢》的出現,把中國古代小說發展推向了高峰,達到前所未有的成就。小說作家把自己的生命熔鑄在藝術作品中,從對封建政治黑暗的揭露,轉向對封建意識形態的認真反思;人物形象達到高度個性化。出現了反映個性解放思想的新人物,對封建社會的失望,使作家作品帶有更濃重的感傷和困惑情緒。從1840年鴉片戰爭爆發到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近代小說尚未出現,這一時期興盛的公案俠義小說和狹邪小說是古代小說的餘波,所以也在高峰期介紹。
6、演進期(1895-1911):是近代小說時期,也是古代小說終結演進為近代小說時期。小說成為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戰斗號角,大量繁榮,近代小說從內容上反映反帝反封建的斗爭,提倡改良主義或資產階級民主革命,藝術上在繼承古代小說傳統的同時,逐漸接受西方小說的影響,人物、結構、語言方面都有重大的變化。
Ⅷ 中國古代長篇小說一般是什麼體
中國古代長篇小說一般是編年體、紀傳體、紀事本末體。
1、編年體,是中國傳統史書的一種體裁,它是以年代為線索編排有關歷史事件的史書體例。編年體史書以時間為中心,按年、月、日順序記述史事。因為它以時間為經,以史事為緯,比較容易反映出同一時期各個歷史事件的聯系。
2、紀傳體,是亞洲史書的一種形式,通過記敘人物活動反映歷史事件的體裁。以為人物立傳記(皇帝的傳記稱「紀」,一般人的稱「傳」,特殊情形的人物稱「載記」,記載制度、風俗、經濟等稱「志」,以表格排列歷史大事稱「表」)的方式記敘史實。
3、紀事本末體,是指以歷史事件為主的史書體例。紀事本末體分為兩種情況:一是「一書備諸事之本末」,二是「一書具一事之本末」。創始於南宋袁樞的《通鑒紀事本末》,屬於前者。將重要史事分別列目,獨立成篇;各篇又按年月的順序編寫,可補編年、紀傳體之不足。
(8)古代長篇小說的形式擴展閱讀:
特點
1、編年體史書,以事系日,以日系時(季),以時系年,對了解一代興亡大勢,很為方便。但歷史事件自醞釀、發生至結束,往往延及數月乃至數年,編年體史書諸事雜陳,從中人們難以稽其首尾。
2、也就是說,其優點是給人以明確的時間觀念,比較容易反映出史事發生和發展的時代背景;缺點是不易集中反映同一歷史事件前後的聯系。
3、為此,從《左傳》起,就用追溯往事或帶敘後事的方法,以彌補這一缺陷。另外,這種體裁以時間為中心,對人物生平、典章制度和文化的敘述多過於簡略,而且割裂,年代不明的事甚至無法寫入書中,這些都影響了編年體史書的使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