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鮮古代小說的第一部作品
⑴ 朝鮮16世紀之前的文學的典型特徵是什麼
朝鮮文學的成文作品,約出現在公元前1世紀左右。在此之前,已經流傳著古代神話傳說和口頭歌謠。其原始藝術活動,見於中國的《史記》、《漢書》、《三國志》和朝鮮的《三國史記》、《三國遺事》等史書中,內容大抵同祭祀和農功事畢的歡慶活動相結合,反映了古代人們的生產活動和原始宗教信仰。
朝鮮文學概述
朝鮮文學的成文作品,約出現在公元前1世紀左右。在此之前,已經流傳著古代神話傳說和口頭歌謠。其原始藝術活動,見於中國的《史記》、《漢書》、《三國志》和朝鮮的《三國史記》、《三國遺事》等史書中,內容大抵同祭祀和農功事畢的歡慶活動相結合,反映了古代人們的生產活動和原始宗教信仰。現存最古老的四言詩《箜篌引》和《迎神歌》,可能是使用文字後記錄的口頭歌謠。《箜篌引》出自中國漢樂府,據西晉人崔豹《古今注》的記述,被認為是古朝鮮人所作。朝鮮最古老的神話傳說,以《檀君神話》為代表,敘述神人檀君建立古朝鮮國的故事。朝鮮傳入漢文後,始有書寫文學。近兩千年來,他們借用漢字書寫官方文書,著書立說,進行文學創作。1444年,李朝世宗時創制了朝鮮文字,國語文學日漸普及,至李朝末期,漢文文學始趨衰微,終於為國語文學所代替。朝鮮文學分以下4個時期。
三國時期的文學
1世紀前後,朝鮮形成百濟、新羅2個國家。朝鮮史學界一般都認為此時已進入封建社會。三國之間,相互攻伐,戰爭頻仍,至 7世紀由新羅實現了統一三國。後又有後三國的紛爭。10世紀初,高麗王朝興起,建立了穩固的中央集權制國家。儒、釋、道三教都傳入三國。佛教在新羅最盛,並創造出燦爛的佛教文化。但影響最大的,仍然是儒家思想。高句麗首先使用漢文。她保有最早的四言詩《黃鳥歌》;後又有定法師的《孤石》和乙支文德的《遣隋將宇仲文》等五言詩。其他著作方面,高句麗還有前後兩次的史書《留記》和《新集》(已佚)的編纂。百濟的文化也很發達。285 年,學者王仁東渡日本講授《論語》,第一次把儒學和漢文傳到日本。4世紀, 學者高興著國史《書記》。百濟除成忠的《獄中上書》和興首的《上義慈王文》個別文章外,沒有多少文學作品留給後世,連古老的《書記》一書也早已泯滅不存了。新羅在統一半島之後,出現強首、金仁問、金大問、良圖、薛聰、慧超等散文家和崔致遠、王巨仁、朴仁范、崔匡等詩人。他們的著作多數只存其名,書已失傳。7世紀中葉, 真德女王織在錦緞上送給中國唐太宗的五言排律《太平頌》,在中國有一定影響,被收入《全唐詩》。《唐詩品匯》評為「高古雄渾,可與初唐諸作相頡頏」。薛聰的寓言《花王戒》、慧超的《往五天竺國傳》殘本和金後稷的《諫獵文》,是至今能夠看到的為數不多的新羅散文。崔致遠是這個時期乃至整個朝鮮文學史上最有影響的詩人和作家。他在中國留學,回國時值新羅末季,因不滿現實,隱居伽山,不知所終。他的作品散失不少,但有一部完整的詩文集《桂苑筆耕》(20卷)和散見於其他選集與史書中的詩作流傳至今。朝鮮歷代文人都奉他為朝鮮漢文文學的奠基人。借用漢字標記朝鮮語的新羅鄉歌,是用本國語言進行創作的最初嘗試,也可以說是朝鮮國語文學的發端。它和純粹的漢文作品相比,是個進步,然而仍有極大的局限性,不懂漢文的人依然無法理解它。現存的新羅鄉歌只有14首。這個時期漢文還不普及。三國文學的主流還是大量的口頭歌謠和被文學史家統稱為「說話」的各類傳說故事。這些「說話」大致可分為建國說話、英雄說話和民間說話三類。三國開國的始祖,功勛卓著的將軍,機智勇敢、秉性善良的平民百姓,多是傳說中的主人公;故事生動,帶有奇異的神話色彩,對後世的敘事文學有深遠影響。三國的民間歌謠,著名的有高句麗的《來遠城歌》、百濟的《井邑詞》和新羅的《會蘇曲》等。被記錄為鄉歌形式的《薯童謠》和《風謠》,也屬民謠范疇。從內容上看,有勞動歌謠、抒情歌謠和愛國歌謠。
高麗時期的文學
繁榮的起始
高麗於 918年建國,1392年滅亡,歷474年。朝鮮文學的繁榮,始於這個時期。繼新羅鄉歌之後,產生了高麗歌謠、景幾何體和時調等多種樣式的國語詩歌。高麗歌謠長期流傳民間,又稱俗謠和長歌,內容無貴族士大夫氣,敢於大膽地表現愛情。景幾何體詩歌因段末附有朝鮮語氣詞「景幾何如」而得名;由於第一篇作品題名《翰林別曲》,又稱翰林別曲體。最早創作於13世紀,內容充滿貴族的生活情趣,文字是用漢字標記朝鮮語的「鄉札」和漢文的混用。它上承鄉歌,下啟時調和歌辭,在國語詩的發展過程中起了橋梁作用。時調在高麗末期出現,是只有三行的短詩。出現後經久不衰,後來行於李朝一世。忠於高句麗的幾個大儒多採用這一形式表白忠節,為高麗王朝唱著輓歌。高麗歷代國王都重視文教,獎勵學問。935年太建祖王興設學校;975年採用留居朝鮮的中國後周人雙冀的建議,以科舉取士;990年在西京(今平壤)設修書院;992年設國子監,並選拔優秀生徒送中國留學;又在文臣中行月課法,命京中和地方文臣每月上詩三篇,賦一篇。穆宗時,有「海東孔子」之稱的崔沖第一個創立私學;隨後又有不少儒學者效法。朝鮮的漢文在此基礎上得到了普及。
12世紀
12世紀初,金富軾完成他的《三國史記》的編纂;13世紀僧一然的私家史書《三國遺事》問世。兩部書中運用文學筆法撰寫的人物傳記、神話故事和民間傳說,顯示了高麗散文的成就。這時期文學的主流是漢文詩歌。11世紀出現了朴寅亮、金富軾、鄭知常、金黃元、高兆基、鄭襲明、郭輿等一批有才華的詩人。他們以清新的風格、濃厚的抒情色彩,開一代詩風。12世紀末,統治階級內部發生了以鄭仲夫為首的武臣之亂,形成長期的武臣專政。文人遭到殘酷鎮壓,有的被殺,有的遭流放,有的遁跡山林。他們和當權者處於對立地位,組織一些文人小團體,通過創作發泄心中的憤怨。同時,由於有了廣泛接觸現實生活的機會,看到了民間的疾苦,所以和前一時期相比,不僅作品的題材范圍擴大,而且明顯地表現出批判現實的傾向。另一方面,遁世的隱逸思想開始抬頭,隨之也出現了一些田園詩歌。李仁老、林椿等「海左七賢派」詩人,代表著這個時期的文學潮流。著名詩人李奎報對貧苦無告的農民充滿了同情,對殘害百姓的富豪、酷吏、貪官給以無情的揭露和鞭撻。統治階級的巧取豪奪、貧富的不均、外敵的入侵,都在他的詩中有所反映。他寫京城權勢之家,財寶山積,在農民「飢仆不自救」的時候,竟用珠玉般的白米飼馬喂狗,指出這是「假人手上勞,妄謂能自富」(《聞國令禁農餉清酒白飯》)。而一些詠史、詠物和抒懷之作,也無不有所指而發。李奎報的創作為朝鮮現實主義詩歌奠定了基礎。
程朱理學傳入
高麗末期,中國程朱理學傳入朝鮮。文壇的中心人物李齊賢、李谷、李穡等對程朱理學均有很深的造詣。李齊賢是和李奎報齊名的詩人,二人被認為是高麗文學的雙璧。他在中國住了26年,一生寫了大量的詩文,並創作了一些在朝鮮絕少有人措手的詞和樂府詩。他同情善良,指斥不義,在不少借古喻今、感事抒懷的作品裡,飽含著深厚的愛國情感。李谷也是一個同情人民的詩人,他的長詩《橡栗歌》描繪了農村一幅悲慘景象,揭示了當時尖銳的社會矛盾。活躍在這個時期的詩人,還有崔瀣、鄭樞、李崇仁、元天錫等。鄭樞原是諫官,因直言犯上被貶。他的詩大膽抨擊時弊,暴露黑暗;其七言詩《蛙夜鳴》和五言詩《污吏》,是政治腐敗、民不聊生的高麗末葉社會的真實寫照。
稗說文學
在朝鮮古典文學中,稗說文學佔有重要地位。它始於高麗,盛於李朝。從12世紀起,先後有李仁老的《破閑集》、李奎報的《白雲小說》、崔滋的《補閑集》和李齊賢的《櫟翁稗說》出現。這一體裁,有類於中國的筆記文學,史話、詩文評論、人物軼事、民間傳說等內容,莫不包羅其中。帶頭創作的都是當時第一流的作家,他們打破風靡一時的駢體文的束縛,在散文領域開拓出一個新的境地。至李朝,這一體裁得到發展,促進了小說的產生。
李朝時期的文學
14世紀
14世紀李朝開國,實行「斥佛尊儒」政策,確立程朱理學的絕對權威,這不能不對李朝一代的文學產生深遠的影響。正統的道學家們睥睨詞章之學,對新興的小說尤為深惡痛絕。18世紀的一次所謂「正祖文體反正」運動,便是採用自上而下的強制手段,禁止小說的創作和流傳。李朝文學可以說是在和道學家的激烈斗爭中向前發展的。1444年朝鮮文字的創制,是社會生活和文化上一件劃時代的大事,為朝鮮文學開辟了廣闊的發展道路,也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貴族階級長期對文化的壟斷。首先是國語詩歌獲得了長足的發展。高麗末期出現的時調,至此已成為普遍的詩歌形式之一。有以孟思誠、周世鵬、李為代表的粉飾太平、宣揚人倫世教的「道學詩歌」和「江湖詩歌」,也有以金宗瑞、南怡為代表的愛國時調和黃真伊等平民、婦女反映世俗人情、男女愛情的作品。尹善道以其時調形式的完美和內容的豐富而成為這一體裁的代表作家。18世紀時調開始普及到庶民階層。金天澤、金壽長領導的「敬亭山歌壇」在這方面起了推動作用。歌辭體詩歌是李朝時代的首創,在音律、格式上都更為自由,沒有長短、行數的限制;抒情、敘事均能運用自如。鄭澈、朴仁老兩人的創作成就,為這一體裁贏得了在文學史上的重要地位。鄭澈的歌辭以描寫山河的壯麗和感情的真切取勝,朴仁老則用來歌頌反侵略戰爭,擴大了它的表現領域。後來的「紀行歌辭」和「閨房歌辭」更具有廣泛的群眾性。
李朝的漢詩已不能獨步詩壇。但是,文人中寫漢詩的仍屬多數,其成就也超越了前代。隨著李朝政權的鞏固和新貴族集團的形成,土地兼並之風又烈,從而加重了對農民的壓迫和剝削,燕山君、光海君的暴政,1592年壬辰和1636年丙子兩次大規模外敵入侵,給人民帶來更為深重的災難。文人也生活在激烈的政治動盪中,連續不斷的「士禍、黨爭」幾乎把他們都卷了進去。政治的黑暗,戰爭的破壞,各種社會矛盾的激化,決定了李朝漢詩的深刻的現實主義內容。第一批有成就的詩人,以李石亨、徐居正、姜希孟、成侃、金時習、南孝溫以及被稱為「海東江西派」的朴、李荇、申光漢等為代表。他們一反前期的鄭道傳、權近、卞季良歌功頌德派的詩風,把權貴勢力的驕奢淫逸、富人的貪得無厭、下層人民慘遭迫害的痛苦,攝入作品之中,表現了對人民的同情。徐居正的《老牛嘆》、李石亨的《呼耶歌》、李荇的《記事》和成侃的一些詩,描繪出李朝社會民生凋敝的一幅幅凄慘的畫面。成侃的愛情詩,姜希孟的田園詩,也很有特色。
16世紀中葉
16世紀中葉以後,興起學唐詩風,白光勛、崔慶昌、李達倡導最力,時號「三唐詩人」。由於身世際遇的不佳,他們的作品都流露著明顯的不滿現實的傾向。被稱為「四大家」的申欽、李廷龜、張維、李植,基本上也是推重唐詩的,都寫了一些反映現實的較好的作品。李植力倡詩歌的醇正之風和「溫柔敦厚」的詩教,受儒家思想影響較深。他們主要以文章出名。詩歌創作成就突出的還有崔、車天輅、柳夢寅、魚無跡、權等人。權是李朝的重要詩人,一生不與統治者妥協,終因寫詩譏諷當權者而遭殺害。在這個時期,愛國主義詩歌放射出了異彩。李舜臣的 《閑山島》、 西山大師的《過王將軍墓》、李安納的《從軍行》,表現了愛國將士的壯志凌雲的氣概。女詩人李玉峰以及鄭澈、趙憲、林悌、朴仁老、金德齡、郭再、金尚憲等都寫出了一些愛國的漢詩。
實學派思想
18世紀實學派思想的盛行,在某些方面也可以說是一次接近於近代思想的啟蒙運動。實學派代表作家對程朱理學提出了大膽的挑戰,反對空談性理,提倡「利用厚生」的學問,主張實行強國富民的社會改革。在文學上,反對模仿和形式主義,鄙薄「擬摹仿象」的作品,要求創新。朴趾源和丁若鏞是實學派文學的兩個高峰。朴趾源以辛辣諷刺的筆法揭露種種腐敗現象和弊端的漢文小說,丁若鏞廣泛而深刻地反映農民苦難的漢詩,不論是揭露的深度和廣度,還是批判的尖銳性,都達到了新的水平。繼承實學派文學傳統的有18世紀末和19世紀的洪良浩、李德懋、柳得恭、朴齊家、李書九、李家煥、李學逵、申緯、金正喜等一批名重一時的作家。洪良浩的詩《流民怨》,反映了由天災、官租和統治階級奢侈享受所造成的人民無衣無食、流離失所的慘狀,很有代表性。
小說
小說這一體裁,至15世紀才出現,是從以成的《慵齋叢話》為代表的大量涌現的稗說文學的基礎發展而來的,也有中國小說的影響。新興市民階層的出現和愛國精神的高漲,是促使小說繁榮的的社會原因。金時慣用漢文創作的《金鰲新話》是小說體裁的嚆矢。幾十年以後,有林悌的寓言小說《鼠獄說》、《花史》等問世。不久,又出現了許筠的國語小說《洪吉童傳》。後三部小說都取材社會生活。《洪吉童傳》不但更具備小說的特點,而且是一部直接描寫人民反抗的作品。據說許筠在寫作之前熟讀過中國小說《水滸》。愛國主義的小說也已出現。反映壬辰戰爭的《壬辰錄》和反映丙子戰爭的《朴氏夫人傳》、《林慶業傳》,塑造了一系列抗擊外敵的、愛國的人物形象。另一方面,也流傳著《天君衍義》、《忠孝錄》和《彰善感義錄》之類的炫耀榮華富貴、進行封建倫理說教的作品。金萬重是朝鮮最著名的小說家,寫了兩部長篇小說《謝氏南征記》和《九雲夢》。前者寫貴族家庭的沖突,影射宮廷內部的黑暗和傾軋,有一定的暴露意義;後者的愛情描寫,雖然流露出一定程度的反封建傾向,但是也表現了作者對一夫多妻制的欣賞態度,作品還流露出人生如夢的消極虛無思想。金萬重的傑出貢獻,主要在於他堅持用國語寫作,並將中世紀的長篇小說形式發展到成熟階段。
繁盛期
18世紀是朝鮮小說文學的繁盛期,而屬於個人的創作卻少了起來。著名的三大傳《興夫傳》、《沈清傳》、《春香傳》以及《兔子傳》、《孔菊與潘菊》、《薔花紅蓮傳》等作品,都是經過民間長期流傳而逐漸加工、潤色成書的。描寫普通平民的生活,反映他們的愛憎和理想,成為這些作品的共同特點。《春香傳》是朝鮮文學史上的名著,書中所歌頌的男女主人公忠貞不渝的愛情,是通過反對封建門第、身份觀念和殘暴勢力的淫虐表現出來的,也就具有更為深刻的社會意義。春香這一藝術形象,已成為美麗、貞節的象徵,為朝鮮家喻戶曉。李朝末期,小說繼續繁榮不衰,多數是寫愛情的所謂「艷情小說」。佚名作品《彩鳳感別曲》通過一對青年男女爭取婚姻自由的斗爭,揭露了李朝社會的黑暗和封建官吏賣官鬻爵的丑惡行為。這部小說在形式上也有所突破,初步擺脫了中世紀小說的框框,接近近代的新小說。
⑵ 高分懸賞!關於中韓及中國朝鮮族的文學的知識!!
上面的回答將人物作品回答的很詳細了。我說兩則朝鮮民間傳說把:
孝順的兒媳婦
很早以前,在一良曾有一對雖窮卻心地善良的農家夫婦。這一對夫婦貧窮至極,吃了上頓沒下頓,生活難以為繼。這固然令人發愁,而令這一對夫婦更愁的是無後之事。於是,這一對夫婦常到後山庵子虔誠祈禱。他們的誠心感動了老天爺,終於有一天生下了寶貝兒子。逝者如斯夫,兒子轉眼長大成人,而且想要成家。消息一傳出,有女之家競相要把這個雖窮卻心地善良、孝敬父母的青年納為婿。有一天,這一對農家夫婦歡歡喜喜地迎進鄰村的一個善女作了兒媳婦,並過上幸福美滿的生活。不過,剛嫁來的兒媳婦卻有兩件令人發愁的事:一是每天早晨用心保住火種的事;二是每天保證公公、婆婆三餐之事。本來就是一個窮苦人家,做出來的飯公公、婆婆吃完後所剩無幾。因此,這個兒媳婦挨餓是常有的事。公公、婆婆開始不知道此事,看著一天天瘦削下去的兒媳婦,用擔心的口吻說: "孩子,今天咱們一起吃吧。"每當這時,兒媳婦在自己的飯碗中藏進小碗,將鍋中的剩飯盛進小碗里,在公公、婆婆面前假裝吃飽的樣子。幾個月過去了,兒媳婦瘦得不成樣了。婆婆又說:"孩子,今天咱們一起吃吧。"然後細心觀察了兒媳婦的所作所為。當發現兒媳婦的飯碗中有小碗,兒媳婦寧可挨餓也矢志孝敬婆家父母之事時,既為兒媳婦的孝心而感激,又為自己貧窮而悲傷,所以大哭了一場。有一天大清早,這個兒媳婦到伙房准備作飯時發現有人故意弄滅了火種。"誰一大早弄滅了火種的呢?"她持疑惑不解的心情到鄰居家借火作了飯。奇怪的是,第二天火種還是被人弄滅了。因此,她藏在一個地方,想看看是誰搞的鬼。過了午夜時分,一個男童來到灶坑前,往火里撒尿後轉身就走了。她悄悄地跟蹤,想捉住這個男童,可是他走得太快,根本無法捉住。她竭盡全力追趕這個男童,男童發現後趕緊藏到了岩石底下。她到男童所藏之處一看,男童是不見了,可是有一根大山參卻引入眼簾。她喜出望外,不知所措。這時,突然出現一位老者,並跟她說:"你真誠的孝心使我深受感動。我送給你這根山參,以補你家生活之需。望你以更美好的心靈繼續好好地孝敬婆家的父母。"這個兒媳婦感激不盡,便向老人消失的地方深深地行了一個大禮。從此以後,她賣人參成了富人,並且更加孝敬婆家父母了。她本人後來子孫滿堂,家業更是興旺無比。西州溝故事高靈郡雲水面俞洞, 是一個距離雲水面所在地東邊約2km的村落,很早以前是朴姓家集中生活的地方。有一位朴姓儒士去世後,村裡的人將此人的墳墓建在了村後星州溝里。奇怪的是,自從建造此人的墳墓以後,朴姓家的人變得異常凶暴,甚至動不動就向相鄰地區的人們行凶。正在這時,有一位老僧來到這個村,看了看朴氏的墳墓說:"十年以後這個墳將變成一隻鶴而還生。"聽了老僧的預言,朴姓家的人氣憤至極,便圍過來痛打老僧一頓,然後把他攆走了。他們沖向墳墓想看個究竟。老僧又追過來好言相勸:"十年以前千萬不要挖掘墳墓,否則是不得好報的。"可是沒有一個聽老僧勸的。他們執意去挖墳墓,挖的結果使他們驚呆了。將要還生的一隻鶴一見陽光立刻就乾死掉了。他們這才後悔,不知怎麼辦才好。還沒過一年,這些朴氏的子孫正象老僧所預料的那樣得了不知名的絕症,先後一一死去,最後達到斷子絕孫的程度。所幸的是,有一個聰明的兒媳婦正在懷孕,她一心想免災續後。於是,她遠走他鄉,來到了密陽。有一個不太准確的說法,說她就是密陽朴氏的鼻祖。現在,在俞洞沒有一個朴氏人家。在星州有了這件事以後,便易其名曰西州溝
⑶ 中國歷史上第一部被禁的小說,國人不敢看,在日本卻風靡全國
如果問一下,哪部中國的文學作品對日本影響最大,很多朋友都會脫口而出——《三國演義》。 除了日本很多知名的政治人物喜歡三國外,光榮集團以三國為題材的游戲,在整個東亞十多年來持續熱銷。 但是,有這樣的一部作品,由形式到內容、由外表到精神都影響了日本文學,很多舞台劇和影視劇也從它的內容中取材、改編。 可以說,它對日本在文學藝術層面的影響甚至要大於《三國演義》。 令人不解的是,這樣一部作品,雖然在東瀛知名度很高,但它在中國卻名不見經傳。 因為,很早它就被禁了,還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本被禁的書籍。 《剪燈新話》為何被禁? 《剪燈新話》的作者瞿佑,生活在元末明初的動盪歲月,雖有滿腹經綸,但是生不逢時。 當時江南經濟發展,帶動了民間思想的活躍,有些民間口口相傳的奇異故事,經過瞿佑的加工,以江南世俗百姓普通生活為藍本的《剪燈新話》問世了。 《剪燈新話》問世之初,不僅販夫走卒、土豪鄉紳手不釋卷,就是太學里的儒生也很痴迷。 明朝初年已經將程朱理學奉為治國的主導思想,當時承擔為朝廷培養人才的國子監,自然將四書五經作為教材。 時任國子監祭酒,就是大明最高學府的校長叫李時勉,他主張「 」格致誠正」,看起來是個老牌傳統的儒生。 李時勉能當上這樣的高官,自然不敢怠慢,工作起來也是兢兢業業。在課堂上,講起四書五經,那也是精神飽滿,口若懸河。 無奈的是,任他唾沫橫飛,學生總是神遊太虛。 他深刻檢討,是不是自己的教學風格有問題,因此他決念蠢凳定深入學生中間,一探究竟。 他晚上到學生宿捨去交流,詢問大家都在看什麼書,是《春秋》呢,還是《詩經》?沒想到學生們看得最多的書,竟是一部《剪燈新話》。 李校長從學生那裡借了本書,回家挑燈夜讀,看著看著,他覺得越來越不對勁,於是連夜給皇帝寫了奏摺,第二天就趕到皇宮檔肢去向皇帝匯報這件事。 李校長奏摺的主要意思是,《剪燈新話》是精神鴉片,是會侵蝕靈魂的,為了保證大明朝正確的價值觀,這種書必須禁止。 不能不說,李校長的眼光很獨到,《剪燈新話》穿越時空,打破時空界限,讓古人與今人對話,死人與活人對話,自然是「 」假託怪異之事。」 但是,小說本身就是虛構的,要看到這些虛構故事背後的社會意義。 《剪燈新話》多篇寫到人鬼戀,《滕穆游聚景園記》通過滕穆巧遇故宋宮人鄭芳華並與之同居3年的奇事,抒發了作者的懷舊情懷,表現了對亂世宮女命運的深切同情,體現出作者博大的人文關懷。 《綠衣人傳》則通過綠衣女與趙源人鬼戀故事,歌頌了青年男女追求戀愛自由的精神,並揭露了奸相賈似道殘忍暴虐的行徑。 前者側重抒發歷史興亡之感,表達對宮女命運的同情;後者則在人鬼戀中融入了反權奸的政治內涵。 而這,恰好是李校長這種「 」性剛鯁,慨然以天下為己任」的老牌儒生無法理解的。 理學熏陶下的李校長勉欣賞的是「 」懷德蘊義、砥行立名之士」,主張文藝為政治服務,而《剪燈新話》的可貴之處恰恰是對傳統儒家的用世理想作了深刻的反省。 另外,由於小說作者生活在元末明初,作品描述了元末江南城鎮商業文化的發展對市民的影響,打上了元末特定時代的烙印,仔旅流露出與傳統不同的思想。 李校長就認為瞿佑寫的這些玩意兒不是在借古諷今,不是在變相誇贊元朝嗎? 於是,在李校長的倡議下,這本《剪燈新話》就被禁止了。 《剪燈新話》與《聊齋志異》 在當時沉悶的政治環境中,《剪燈新話》的問世引起了無數讀者的喜愛與共鳴,甚至連國子監里的經生儒士也閱讀它。 後世仿擬者紛起,永樂年間有廬陵李禎的《剪燈余話》,宣德年間有趙弼的《效顰集》,萬曆年間有邵景詹的《覓燈因話》相繼問世,除仿擬之作外,白話小說和戲曲也受到《剪燈新話》作品的影響。 就連《聊齋志異》,也都受到了它的影響。 魯迅說聊齋是用「 」傳奇法而以志怪」,就是將虛構、怪誕、新奇的特點與怪異題材相結合,再反映現實的社會背景,這種手法,顯然是瞿佑開創的。 最直接的是《聊齋志異》很多故事都能看到《剪燈新話》的影子。 如《考城隍》的故事和《修文舍人傳》都是描述文人生前正直、懷才不遇,死後在冥府為官的故事。 《聊齋志異》中的《雙燈》雖然故事情節與《牡丹燈記》不同,但卻出現了雷同的一幕場景。 《剪燈新話》出現的是「 」十五夜,三更盡,見一丫鬟,挑雙頭牡丹燈前導,一美人隨後。」第二次出現女鬼和男子共同危害百姓時,也是一個丫鬟挑著雙頭牡丹燈籠。 《聊齋志異》中雙燈的首次亮相也是伴隨著女主人公出現的,「 」無何,雙婢挑燈,已至塌下,」第二出現在男女分手之時,仍然是「 」至村外,雙婢挑燈以待。」 對於《牡丹燈記》的場景,蒲松齡既然借用了,對於情節,自然也不放過。 看完《牡丹燈記》,我們會發現,簡直是《聊齋志異》中最著名的一篇故事——《畫皮》的翻版。 故事情節都是男子遇見女子,進而見色起意,然後邀至家中,中途遇見旁人警告,男子被害後女子繼而得到懲處,這樣的層層推進方式。 將一篇文章的場景與情節分別置於兩篇不同的故事中,蒲松齡活用的技巧非常高明,但受到《剪燈新話》的影響是無疑了。 《剪燈新話》在魏晉隋唐的志怪小說和《聊齋志異》之間,起到的恰好是一種承上啟下的關系。 它是對《搜神記》等志怪小說的總結,代表了古代這志怪小說的巔峰,又影響到了《聊著志異》的寫作,開啟了明清志怪小說的先河。 《剪燈新話》在日韓風靡 因為遭到禁毀,《剪燈新話》在國內流傳比較少,很多中國人都不知道它。 但是,瞿佑、李時勉等人不會想到,這部小說並沒有因為遭禁毀而失去應有的魅力。 這部遭禁的小說引起了朝鮮李朝人的興趣,後來又傳到日本和越南,對亞洲文學產生了巨大影響,成為中國文學傳播史上一個罕見的個案。 別看朝鮮半島和中國接觸很多,由於唐詩宋詞名氣太大,他們並未接觸到小說這個文體。 朝鮮李朝的一位著名作家金時習模仿《剪燈新話》創作了《金鰲新話》,從此朝鮮半島有了第一部他們自己的小說。 《金鰲新話》問世後,各篇的標題成了韓國小說標題的原型。 受《剪燈新話》影響,《金鰲新話》的主人公多為才子佳人,雙方一見鍾情,沖破世俗阻撓,最終有情人終成眷屬,這種寫作方式成了韓國言情小說的固定模式,在今天的韓劇中,還幾乎是這種套路。 但是與《剪燈新話》一樣,《金鰲新話》也在本國絕跡了,兩部著作都是在日本發現的。 可見,日本對於保留華夏文化,無論是來自處於核心地位的中國還是處於邊緣的韓國,都非常用心。 日本本土文學也自然受到了《剪燈新話》的影響,由《奇異怪談集》《伽婢子》到《古今奇談英草紙》《雨月物語》,均有《剪燈新話》的影子。 尤其是日本三大怪談之一的「 」牡丹怪談」,實際上就源自前文所說的《牡丹燈記》。 內容情節都是人與女鬼相戀,相思成疾,都被旁人看破,並且都出現了法師降妖,可是最後還是情不能自已,人最後選擇與鬼在一起,牡丹燈籠是女鬼出現的標配。 《牡丹燈籠》如今是恐怖電影、舞台劇最受歡迎的題材之一,也是日本怪談中的大眾知名度最高、影響力最廣的怪談之一。 不僅日韓,連越南,也有對他們的文學作品產生巨大影響的仿作出現,其著名作家阮嶼就模仿《剪燈新話》創作了《傳奇漫錄》。 《剪燈新話》在中國被禁,卻沒有妨礙它在文學上無可替代的地位,一位美國學者稱《剪燈新話》是中國歷史上最早具有跨國影響力的古典小說,它的文學傳播價值非常大。 不難看出,長期以來,作為東亞文化圈主要輸出國的中國,為東亞古代文明的繁榮做出了不可磨滅的卓越貢獻,推動了周邊國家的文明發展。 日本、韓國、越南作為「 」小中華」,是中國文化對外傳播的直接受益者。 而當今社會,很多年輕人「 」哈韓」,「 」精日」,孰不知,那些追捧的東西追根溯源,都是來自我們自己。 我們真正要做的是在建立文化自信的前提下,多發現那些傳統文化中的亮點;既要大膽吸收日韓、越南一些漢學家的成果,也要結合我們本國的傳統,創造出新時代璀璨奪目的作品。
⑷ 《豪傑春香》是根據古代朝鮮故事改編的 這個故事有什麼情節
小說《春香傳》是朝鮮人民在長期口傳中形成的一部古典文學名著。據說,故事最早產生於十四世紀高麗時代,直至十八世紀末、十九世紀初李朝英、正(註:英、正時期系指李明二十一代王英祖(1724-1776)和二十二代王正宗(1776-1800)統治時期。)時期才最後形成一部完整的作品。
劇情大意是:
朝鮮淑宗時代,前院副使的公子李夢龍,隨父親一起住在南原。整日在書房中苦讀的李夢龍,心中十分苦悶。
一日,李夢龍心血來潮,帶著下人去廣漢樓遊玩。這一天正值民間的端午節,到處是歡聲笑語。男人們進行著摔跤比賽,女人們則悠閑地盪著鞦韆。李夢龍對其中一位特別美麗的姑娘一見鍾情,她那閉月羞花的容貌使其失魂落魄。李夢龍立即派下人去打聽那姑娘的下落,侍從悄悄的回報:「那是月梅的女兒春香。」李夢龍馬上催促侍從去向春香表達自己的心意,但是春香只留下一句謎語就走了:「大雁隨渝飛,蝴蝶隨花舞,小蟹隨貝居」。李夢龍經過苦苦的思考,終於悟出了其中的隱意,於是趁著夜色去拜見了春香。
幾天前,春香的母親曾夢見一條青龍在蓮花池中,而此時見李夢龍來要和春香結為秦晉之好,認為這簡直就是天意,是吉祥的象徵,也就爽快的答應下來。也就在那個晚上,李夢龍和春香兩人本能似的相融了,在那一瞬間,兩人精神與肉體都好像沉浸在夢境中。可好事多磨,幸福總是短暫的。李夢龍的父親由於政績顯赫,被任命為進晉內職,必須立即去韓陽赴任,李夢龍也必須隨同前往,一對相愛的人就這樣分開了。
以好色而聞名的南原御使聽說了春香的絕色後,放著別處的好職位不去卻來到了南原。在他赴任的第三天,就想方設法要把春香占為己有。雖然春香的母親已經從良,但是根據當時的法律中「妓女的女兒只能是妓女」的規定,他想盡辦法要把春香留在自己的府中,但妓女的登記本上卻根本沒有春香的名字。春香寧死不屈,惱羞成怒的御使又給春香加了一些莫須有的罪名,處以重刑。而此時,去了韓陽的李夢龍發憤圖強,年紀輕輕就作了狀元,被委任為欽差大臣。在南原附近,李夢龍聽到了民間廣為流傳的有關與春香崇高的氣節和南原暴君的故事後,他喬裝打扮混進監獄見到了春香,表示一定要嚴懲這個暴君。悲喜交集的春香向李夢龍表白了自己不變的愛。李夢龍隱瞞身份,出席了南原御使的生日宴會。正當氣氛正熱烈時,李夢龍以欽差大臣的身份出現了,嚴懲了南原御使。大家用各種方式來表達對這對有情人的祝福。
「春香」在韓國可以說是家喻戶曉的人物。她與李夢龍間純真的愛情故事婦孺皆知。《春香傳》是韓國人喜聞樂見的歷史劇,曾被改編成電視劇,電影,歌劇,動畫片等多種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