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十大志怪小說賞析
⑴ 文言文志怪小說
1. 中國古代(文言)志人志怪小說都有哪些
戰國時代的鬼怪書主要有: 《歸藏》 《黃帝說》(40篇) 《汲家瑣語》 《穆天子傳》 《山海經》(郭璞注) 《禹本紀》 《伊尹說》(27篇) …… 兩漢時期的鬼怪書主要有: 《漢武洞冥記》(郭憲著,四卷六十則) 《漢武故事》(班固著,存一卷) 《漢武內傳》粗數睜(班固著,存一卷) 《括地誌》 《列仙傳》 《神仙記》 《神異經》(東方朔著,一卷) 《十洲記》(東方朔著,一卷) 《蜀王本紀》 《徐偃王志》 《玄黃經》 《虞初周說》(943篇) 《異聞記》 …… 六朝時期的鬼怪書日益增多,主要有: 《博物志》(張華著,400卷) 《集靈記》(顏之推著) 《旌異記》(侯白著) 《列異傳》(魏文帝著,3卷) 《靈鬼志》(荀氏著) 《靈異記》 《冥祥記》(王琰著,10卷) 《齊諧記》(東陽無疑著,7卷) 《神仙傳》 《神異記》(王浮著) 《拾遺記》(王嘉著,10卷) 《述異記》(祖沖之著,2卷) 《搜神後記》(陶潛著,10卷) 《搜神記》(干寶著,20卷) 《續齊諧記》(吳均著,1卷) 《宣驗記》(劉義慶著) 《研神記》 《異林》(陸氏著) 《異苑》(劉敬叔著,存10卷) 《幽明錄》(劉義慶著,30卷) 《冤魂志》 《甄異傳》(戴祚著) 《志怪》(祖台之著) …… 唐代的鬼怪小說得以發展,主要有: 《博異志》 《補江總白猿傳》(1卷) 《傳奇》(裴鉶著) 《獨異志》 《古鏡記》(王度著) 《河東記》 《集異記》 《秦夢記》(沈亞之著) 《湘中怨》(沈亞之著) 《續玄怪錄》(李復言著,10卷) 《宣室志》 《玄怪錄》(牛僧孺著,10卷) 《異夢錄》(沈亞之著) 《遊仙窟》(張文成著,1卷) 《酉陽雜俎》(段成式著,20卷) 《酉陽雜俎續集》(段成式著,10卷) 《枕中記》(沈既濟著,1篇) 《周泰行記》(韋瓘著) …… 宋代的鬼怪故事主要有: 《太平廣記》(344種,含鬼40卷) 《稽神錄》(徐鉉著,6卷150事) 《江淮異人錄》(吳淑著,3卷) 《乘異記》(張君房著) 《括異志》(張師正著) 《洛中紀異》(秦再思著) 《幕府燕閑錄》(畢仲詢著) 《睽車志》(郭彖著,5卷) 《夷堅志》(洪邁著,420卷) 《唐太宗入冥記》 金元時期的鬼怪作品有: 《潮海新聞夷堅續志岩歲》 《誠齋雜記》 《續夷堅志》 《子不語》 …… 明代神魔小說等作品盛行,主要有: 《汴京勼異記》 《封神傳》(許仲琳著,100回) 《後西遊記》(6卷40回) 《剪燈新語》 《剪燈余話》 《三寶太監西洋記》(羅懋登著,100回) 《涉異志》 《四游記》(吳元泰《上洞八仙東游記傳》、余象斗《五顯靈官大帝華光天王傳》、《北方真武玄天上帝出身志傳》、楊志和《西遊記傳》) 《松窗夢話》 《西遊補》(董說著,16回) 《西遊記》(吳承恩著,100回) 《續西遊記》 《庚巳編》 《語林》 …… 清代畢姿鬼怪小說則主要有: 《幽冥夜談》余問天 《池上草堂筆記》(梁恭辰著,24卷) 《遁窟讕言》(王韜著,12卷) 《耳食錄》(樂均著,12卷,《二錄》8卷) 《耳郵》(俞樾著,4卷) 《後聊齋志》(王韜著) 《蕉軒摭錄》 《客窗偶筆》(金捧閶著,4卷) 《聊齋志異》(蒲松齡著,8卷431篇) 《里乘》(許奉恩著,10卷) 《六合內外瑣言》(黍食余裔孫,20卷) 《覓燈因話》 《平妖記》 《三異筆談》(許元仲著,4卷) 《淞濱瑣話》(王韜著,12卷) 《淞隱漫錄》(王韜著,12卷) 《挑燈新錄》 《聞見異辭》(許秋垞著,2卷) 《昔柳摭談》(馮起鳳著,8卷) 《洗愁集》(鄒弢著,8卷) 《諧鐸》(沈起鳳著,10卷) 《新齊諧》(袁枚著,24卷,續10卷) 《夜譚隨錄》(和邦額著,12卷) 《夜雨秋燈錄》(宣鼎著,16卷) 《翼駒稗編》(湯用中著,8卷) 《蟫史》(屠紳著) 《印雪軒隨筆》(俞鴻漸著,4卷) 《螢窗異草》(浩歌子著,3編12卷) 《影談》(管世灝著,4卷) 《右合仙館筆記》(俞樾著,16卷) 《閱微草堂筆記五種》(紀昀著,《灤陽消夏錄》6卷、《如是我聞》4卷、《槐西雜志》4卷、《姑妄聽之》4卷、《灤陽續錄》6卷) < >出自:/link?url=4VC__。
2. 中國古代(文言)志人志怪小說都有哪些
戰國時代的鬼怪書主要有: 《歸藏》 《黃帝說》(40篇) 《汲家瑣語》 《穆天子傳》 《山海經》(郭璞注) 《禹本紀》 《伊尹說》(27篇) …… 兩漢時期的鬼怪書主要有: 《漢武洞冥記》(郭憲著,四卷六十則) 《漢武故事》(班固著,存一卷) 《漢武內傳》(班固著,存一卷) 《括地誌》 《列仙傳》 《神仙記》 《神異經》(東方朔著,一卷) 《十洲記》(東方朔著,一卷) 《蜀王本紀》 《徐偃王志》 《玄黃經》 《虞初周說》(943篇) 《異聞記》 …… 六朝時期的鬼怪書日益增多,主要有: 《博物志》(張華著,400卷) 《集靈記》(顏之推著) 《旌異記》(侯白著) 《列異傳》(魏文帝著,3卷) 《靈鬼志》(荀氏著) 《靈異記》 《冥祥記》(王琰著,10卷) 《齊諧記》(東陽無疑著,7卷) 《神仙傳》 《神異記》(王浮著) 《拾遺記》(王嘉著,10卷) 《述異記》(祖沖之著,2卷) 《搜神後記》(陶潛著,10卷) 《搜神記》(干寶著,20卷) 《續齊諧記》(吳均著,1卷) 《宣驗記》(劉義慶著) 《研神記》 《異林》(陸氏著) 《異苑》(劉敬叔著,存10卷) 《幽明錄》(劉義慶著,30卷) 《冤魂志》 《甄異傳》(戴祚著) 《志怪》(祖台之著) …… 唐代的鬼怪小說得以發展,主要有: 《博異志》 《補江總白猿傳》(1卷) 《傳奇》(裴鉶著) 《獨異志》 《古鏡記》(王度著) 《河東記》 《集異記》 《秦夢記》(沈亞之著) 《湘中怨》(沈亞之著) 《續玄怪錄》(李復言著,10卷) 《宣室志》 《玄怪錄》(牛僧孺著,10卷) 《異夢錄》(沈亞之著) 《遊仙窟》(張文成著,1卷) 《酉陽雜俎》(段成式著,20卷) 《酉陽雜俎續集》(段成式著,10卷) 《枕中記》(沈既濟著,1篇) 《周泰行記》(韋瓘著) …… 宋代的鬼怪故事主要有: 《太平廣記》(344種,含鬼40卷) 《稽神錄》(徐鉉著,6卷150事) 《江淮異人錄》(吳淑著,3卷) 《乘異記》(張君房著) 《括異志》(張師正著) 《洛中紀異》(秦再思著) 《幕府燕閑錄》(畢仲詢著) 《睽車志》(郭彖著,5卷) 《夷堅志》(洪邁著,420卷) 《唐太宗入冥記》 金元時期的鬼怪作品有: 《潮海新聞夷堅續志》 《誠齋雜記》 《續夷堅志》 《子不語》 …… 明代神魔小說等作品盛行,主要有: 《汴京勼異記》 《封神傳》(許仲琳著,100回) 《後西遊記》(6卷40回) 《剪燈新語》 《剪燈余話》 《三寶太監西洋記》(羅懋登著,100回) 《涉異志》 《四游記》(吳元泰《上洞八仙東游記傳》、余象斗《五顯靈官大帝華光天王傳》、《北方真武玄天上帝出身志傳》、楊志和《西遊記傳》) 《松窗夢話》 《西遊補》(董說著,16回) 《西遊記》(吳承恩著,100回) 《續西遊記》 《庚巳編》 《語林》 …… 清代鬼怪小說則主要有: 《幽冥夜談》余問天 《池上草堂筆記》(梁恭辰著,24卷) 《遁窟讕言》(王韜著,12卷) 《耳食錄》(樂均著,12卷,《二錄》8卷) 《耳郵》(俞樾著,4卷) 《後聊齋志》(王韜著) 《蕉軒摭錄》 《客窗偶筆》(金捧閶著,4卷) 《聊齋志異》(蒲松齡著,8卷431篇) 《里乘》(許奉恩著,10卷) 《六合內外瑣言》(黍食余裔孫,20卷) 《覓燈因話》 《平妖記》 《三異筆談》(許元仲著,4卷) 《淞濱瑣話》(王韜著,12卷) 《淞隱漫錄》(王韜著,12卷) 《挑燈新錄》 《聞見異辭》(許秋垞著,2卷) 《昔柳摭談》(馮起鳳著,8卷) 《洗愁集》(鄒弢著,8卷) 《諧鐸》(沈起鳳著,10卷) 《新齊諧》(袁枚著,24卷,續10卷) 《夜譚隨錄》(和邦額著,12卷) 《夜雨秋燈錄》(宣鼎著,16卷) 《翼駒稗編》(湯用中著,8卷) 《蟫史》(屠紳著) 《印雪軒隨筆》(俞鴻漸著,4卷) 《螢窗異草》(浩歌子著,3編12卷) 《影談》(管世灝著,4卷) 《右合仙館筆記》(俞樾著,16卷) 《閱微草堂筆記五種》(紀昀著,《灤陽消夏錄》6卷、《如是我聞》4卷、《槐西雜志》4卷、《姑妄聽之》4卷、《灤陽續錄》6卷) < >出自:/link?url=4VC__。
3. 中國最早的文言志怪小說是
《搜神記》,筆記體志怪小說集,晉干寶撰,《隋書·經籍志》著錄為三十卷,今本凡二十卷,系後人綴輯增益而成。
干寶,晉新蔡人,初為著作郎,以平杜弢功,封關內侯,是一個有神論者,他在《自序》中稱,「及其著述,亦足以發明神道之不誣也。」就是想通過搜集前人著述及傳說故事,證明鬼神確實存在。
故《搜神記》所敘多為神靈怪異之事,也有不少民間傳說和神話故事,主角有鬼,也有妖怪和神仙,雜糅佛道。大多篇幅短小,情節簡單,設想奇幻,極富浪漫主義色彩。
《搜神記》對後世影響深遠,如關漢卿的《竇娥冤》,蒲松齡的《聊齋志異》,神話戲《天仙配》等許多傳奇、小說、戲曲,都和它有著密切的聯系。 雖然很多人不一定信鬼神,但是鬼怪故事一直很有市場。
人們對另一個世界的同行者都頗為好奇,在現實中看不見的、得不到的,不妨把他們安排在另一個世界實現,就可以無所不用其極,於是往往奇幻,全能,甚至殘忍。《搜神記》有一則《韓憑妻》,比較著名,說夫妻倆人不畏強權,抵死相守,嗣後遂不能合葬,但是兩個人得墳上長出一棵大梓樹,盤根錯節在一起,樹上又有鴛鴦交頸悲鳴,讓人心生悲慨,借用一個濫俗的套語,就是「柔情也瘋狂」,背後一陣涼風,胸中一陣蜜意,不知如何是好。
不過,變孔雀也好,變蝴蝶也罷,人間若真有是情,何苦化去? 最初刊行於《秘冊匯函》中,後收入《津逮秘書》和《學津討源》中。今有中華書局汪紹楹校注本。
4. 我國古代最傑出的文言文短篇志怪小說是誰
我國古代最傑出的文言文短篇志怪小說是誰解答:干寶 搜神記《搜神記》是一部記錄古代民間傳說中神奇怪異故事的小說集,作者是東晉的史學家干寶。
其中的大部分故事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古代人民的思想感情。它是集我國古代神話傳說之大成的著作,搜集了古代的神異故事共四百一十多篇,開創了我國古代神話小說的先河。
作者簡介干寶(?~336年),字令升,祖籍河南新蔡。明天啟《海鹽縣圖經》雲:「父瑩,仕吳,任立節都尉,南遷定居海鹽,干寶遂為海鹽人」。
又雲:「干瑩墓在澉浦青山房。」明董谷《碧里雜存》雲:「干寶……海鹽人也。
按武原古志雲,其墓在縣西南四十里,今海寧靈泉鄉。真如寺乃其宅基,載在縣志,蓋古地屬海鹽也。」
據史料記載,自西晉永嘉元年(307年),干寶初仕鹽官州別駕(刺史的從吏官),後因劉聰、石勒之亂,西晉亡,東晉立,南北對峙,干寶舉家遷至靈泉鄉(今海寧黃灣五豐村與海鹽澉浦六忠村的交界處)。永嘉四年(310年),父卒,葬澉浦青山之陽,干寶為父守孝。
至三世時,遷至梅園(今海鹽通元),自此,海鹽成為干氏子孫繁衍的居住地。名稱由來《晉書·干寶傳》說他有感於生死之事,「遂撰集古今神祗靈異人物變化,名為《搜神記》。」
內容《搜神記》為東晉初年史學家干寶編撰,全書凡二十卷,共有大小故事454個。作者在《自序》中稱,「及其著述,亦足以發明神道之不誣也。」
就是想通過搜集前人著述及傳說故事,證明鬼神確實存在。故《搜神記》所敘多為神靈怪異之事,也有不少民間傳說和神話故事,主角有鬼,也有妖怪和神仙,雜糅佛道。
文章設想奇幻,極富浪漫主義色彩。「鬼神信仰」在中國有悠久的傳統,它與山川祭祀、祖先祭祀並列。
自商周以來,歷代帝王無不親登祭壇祭祀,而記載神鬼傳說的典籍。除《楚辭》、《淮南子》外,《搜神記》稱得上其中的集大成者。
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本書為我們保留了不少珍貴的材料,是後人研究中國古代民間傳說及神話不可多得的收藏珍本。
標注讀音,文中生僻字詞標注,讀音,讓讀者無查閱之苦。增加譯文,讓文字變得通俗易懂,易於為讀者接愛。
圖文並茂,一百餘幅古代珍稀版畫,營造情境和氛圍。《搜神記》原本已散,今本系後人綴輯增益而成,20卷,共有大小故事454個。
所記多為神靈怪異之事,也有一部分屬於民間傳說。其中《干將莫邪》、《李寄》、《韓憑夫婦》、《吳王小女》、《董永》等,暴露統治階級的殘酷,歌頌反抗者的斗爭,常為後人稱引。
故事大多篇幅短小,情節簡單,設想奇幻,極富於浪漫主義色彩。後有託名陶潛的《搜神後記》10卷和宋代章炳文的《搜神秘覽》上下卷,都是《搜神記》的仿製品。
《搜神記》對後世影響深遠,如唐代傳奇故事,蒲松齡的《聊齋志異》,神話戲《天仙配》及後世的許多小說、戲曲,都和它有著密切的聯系。《搜神記》內容十分豐富,有神仙術士的變幻,有精靈物怪的神異,有妖祥卜夢的感應,有佛道信仰的因果報應,還有人神、人鬼的交通戀愛,等等。
其中保留了相當一部分西漢傳下來的歷史神話傳說和魏晉時期的民間故事,優美動人,深受人們喜愛。神話,如卷十四的"盤瓠神話",是關於古時蠻族始祖起源的猜測;"蠶馬神話"是有關蠶絲生產的神話。
歷史傳說,如卷十一"干將莫邪"講述的復仇故事;卷十六紫玉傳說,講吳王小女的生死愛情。民間故事,如卷十一"東海孝婦",講孝婦周青蒙冤的故事;韓憑夫婦的傳說則歌頌了忠貞不渝的愛情;卷一仙女下嫁董永的故事也是如此。
這些故事是《搜神記》的精華所在,歷代長傳而不衰。
5. 中國最早的文言志怪小說是
中國最早的文言志怪小說是:《搜神記》
《搜神記》寫的多是神靈怪異故事,也保存了神話傳說和民間故事在其中。
如《韓憑夫婦》、《干將莫邪》《三王墓》所謂揭露封建統治階級的殘暴本質,歌頌反抗者的不屈精神的。
《李寄斬蛇》記述少女李寄所謂不顧個人安危為民除害的事跡。
《搜神記》的內容龐雜,描寫細致生動,對人物刻畫也注意到鮮明的個性,初具小說的格局。
我個人曾經讀過干將莫邪的故事,描寫令人脊寒,到後來的三王墓,講到黑衣人邀請國君赴烹煮眉間尺人頭的大鍋前共賞時,一時間三頭並立,一是死不瞑目,一是滿心殺意,一是一無所知,只見蒸汽,劍光並存,令人不寒而慄。
6. 中國最早的文言志怪小說是
中國最早的文言志怪小說是《搜神記》。
《搜神記》是一部記錄古代民間傳說中神奇怪異故事的小說集,作者是東晉的史學家干寶。原本已散,今本系後人綴輯增益而成,20卷,共有大小故事454個。
主角有鬼,也有妖怪和神仙,雜糅佛道,所記多為神靈怪異之事,也有一部分屬於民間傳說。大多篇幅短小,情節簡單,設想奇幻,極富浪漫主義色彩,對後世影響深遠。
其中《干將莫邪》、《李寄》、《韓憑夫婦》、《吳王小女》、《董永》等,暴露了統治階級的殘酷,歌頌了反抗者的斗爭,常為後人稱引。 (1)中國古代十大志怪小說賞析擴展閱讀:志怪小說的最高成就,應該體現在《搜神記》上。
它與地理博物作品不同,以輯錄鬼怪神仙故事為主,也包括一些瑣聞雜記,是直承《穆天子傳》及《山海經》影響而出現的。它的作者是東晉初年著名史學家干寶。
干寶,字令升,新蔡(今河南)人。 出身世家,少即勤學,博覽群書,著《晉紀》二十卷,時稱良史。
據《晉書》本傳載,他作《搜神記》是有感於父親之婢和兄長死而復生的神異經歷。遂集古今神祇靈異人物變化"而成的。
一方面"考先志於載籍",另一方面"收遺逸於當時",涉獵頗廣,歷數十年而成。 原書為三十卷,唐宋時尤存,大概在宋元之際佚失。
⑵ 《志怪》小說代表作是什麼
《志怪》小說代表作如下:
1、炫耀地理博物的瑣聞如託名東方朔《神異經》、張華的《博物志》。
2、記述正史以外的歷史傳聞故事如託名班固的《漢武故事》、《漢武帝內傳》。
3、講說鬼神怪異的迷信故事,如東晉干寶《搜神記》、舊題曹丕的《列異傳》、葛洪的《神仙傳》、託名陶潛的《後搜神記》等。志。
也有另外一種分類類型:專記四方山川,動植異物,異人為主的地理博物體志怪。
志怪小說發展:
漢代以後,儒教、道教和佛教逐漸盛行,鬼神迷信的說教廣為流布,所以志怪的書特別多。六朝作品中就有不少以「志怪」命名的。
如祖台之的《志怪》、曹毗的《志怪》、孔約的《孔氏志怪》,還有蒲松齡的聊齋志異(「志怪」一詞出於《莊子·逍遙游》:「齊諧者,志怪者也。」)現代作家魯迅的《中國小說史略》里就專門列了《六朝之鬼神志怪》上下篇。
現存志怪小說中,有署名漢人之作,主要有題為班固作的《漢武帝故事》、《漢武帝內傳》,題為郭憲作的《洞冥記》。
以前研究者多認為出於六朝人的偽托,但近來也有提出不同意見的,對此尚有深入探討的必要,本書中暫存疑。
⑶ 中國古代有那些神怪志異的書 現存的和失傳的都可以,在線等
1、《搜神記》
《搜神記》是一部記錄古代民間傳說中神奇怪異故事的小說集,作者是東晉的史學家干寶。原本已散,今本系後人綴輯增益而成,20卷,共有大小故事454個。
主角有鬼,也有妖怪和神仙,雜糅佛道,所記多為神靈怪異之事,也有一部分屬於民間傳說。大多篇幅短小,情節簡單,設想奇幻,極富浪漫主義色彩,對後世影響深遠。
其中《干將莫邪》、《李寄》、《韓憑夫婦》、《吳王小女》、《董永》等,暴露了統治階級的殘酷,歌頌了反抗者的斗爭,常為後人稱引。
其中的大部分故事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古代人民的思想感情。它是集我國古代神話傳說之大成的著作,搜集了古代的神異故事共四百一十多篇,開創了我國古代神話小說的先河。
2、《玄中記》
《玄中記》是東晉作家郭璞所著時期較早的志怪小說代表作。它上承遠古傳說,從《山海經》所載的殊方絕域、飛禽走獸、奇花異木、山川地理的神話演化而來,廣羅天下奇聞異事。
它下啟六朝志怪,書中內容所載多為後代志怪小說所借鑒。由於它在撰述體例上的特殊形式,被劃歸為地理博物類志怪小說。
3、《神仙傳》
《神仙傳》是東晉道教學者葛洪所著的一部古代中國志怪小說集,共十卷。書中收錄了中國古代傳說中的92位仙人的事跡,其中很多人物並不是道士但都均被葛洪「請入」傳中。神仙傳以想像豐富,記敘生動著稱。
4、《太平廣記》
《太平廣記》是古代文言紀實小說的第一部總集。為宋代人撰寫的一部大書。全書按題材分為92類﹐又分150餘細目。
神怪故事所佔比重最大,如神仙55卷,女仙15卷,報應33卷,神25卷,鬼40卷,可見其取材重點所在。
此書基本上是一部按類編纂的古代故事總集。許多已失傳的書,僅在本書內存有佚文,有些六朝志怪、唐代傳奇作品,全賴此書而得以流傳。
雜傳記的 9卷,《李娃傳》、《柳氏傳》、《無雙傳》、《霍小玉傳》、《鶯鶯傳》等傳奇名篇,多數僅見於本書。
還有收入器玩類的《古鏡記》,收入鬼類的《李章武傳》、收入神魂類的《離魂記》,收入龍類的《柳毅傳》,收入狐類的《任氏傳》,收入昆蟲類的《南柯太守傳》等,也都是現存最早的本子。
5、《三寶太監西洋記》
《三寶太監西洋記》又名《三寶開港西洋記》、《三寶太監西洋記通俗演義》,簡稱《西洋記》。
作者將明代永樂年間鄭和七次奉使「西洋」的史實敷衍描繪成神魔小說,希望藉此激勵明代君臣勇於抗擊倭寇,重振國威。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志怪小說
⑷ 哪些志怪小說比較好看
《聊齋志異》這應該是我們最熟悉的了,我個人很喜歡。還有《山海經》,這個比較久遠,不太好懂。但你可以買圖文版的,更容易理解。現在的很多仙俠小說里一些角色的原型尤其是一些怪物,都是山海經裡面的。
⑸ 漢魏六朝小說的志怪小說
志怪小說的內容很龐雜,大致可分為三類,炫耀地理博物的瑣聞如東方朔 《神異經》等;記述正史以外的歷史傳聞故事如託名班固的《漢武故事》等;講說鬼神怪異的迷信故事如東晉干寶《搜神記》等。志怪小說對唐代傳奇產生了直接的影響。
志怪小說,指漢魏六朝時期帶有神怪色彩的小說,它們多數來源於巫和方士的奇談怪論。
漢代以後,道教和佛教逐漸盛行,鬼神迷信的說教廣為流布,所以志怪的書特別多。六朝作品中就有不少以」志怪「命名的。如祖台之的《志怪》、曹毗的《志怪》 、孔約的《孔氏志怪》等。(」志怪「一詞出於《莊子·逍遙游》:」齊諧者,志怪者也。「)現代作家魯迅的《中國小說史略》里就專門列了《六朝之鬼神志怪》上下篇。 六朝志怪小說志怪小說可以舉干寶的《搜神記》作為代表。現存20卷,是明朝人重新輯集的殘本,還混入了一些可疑的篇章。該書收集了許多晉朝以前的神怪故事,成為一部匯編性質的小說集。其中一些優美的神話故事和民間傳說,如《董永》、 《三王墓》 、 《韓憑妻》等,長期在民間流傳,有的還曾編成戲曲和白話小說。
志怪小說比較完整的還有相傳是陶淵明作的《搜神後記》 、王嘉的《拾遺記》、劉敬叔的《異苑》、吳均的《續奇諧記》等。其他的書大部分都散失了,只有一部分佚文收集在《古小說鉤沉》里。
不過,當時人並不把它當作小說來寫,如干寶《搜神記序》說,他寫書的目的是用來」發明神道之不誣「,就是說在他看來神是實有的。所以,當時人把這類志怪書當作歷史著作。現在把志怪雜傳稱作小說,一方面是參照了宋朝以來書目的分類法,另一方面,也是從中國小說發展的歷史源流來看的。因為正是從六朝的鬼神志怪里,孕育出了唐代的傳奇小說(唐代傳奇當然還受了史傳文學的影響),如《古鏡記》 、 《枕中記》 、 《柳毅傳》等就是志怪故事的新發展,而唐代傳奇才是中國小說發展成熟的標志。
魯迅《中國小說史略》說:」中國本信巫,秦漢以來,神仙之說盛行,漢末又大暢巫風,而鬼道愈熾;會小乘佛教亦入中土,漸見流傳。凡此皆張皇鬼神,稱道靈異,故自晉迄隋,特多鬼神志怪之書。其書有出於文人者,有出於教徒者。文人之作,雖非如釋道二家,意在自神其教,然亦非有意為小說,蓋當時以為幽明雖殊途,而人鬼乃皆實有,故其敘述異事,與記載人間常事,自視固無誠妄之別矣。「這里指出魏晉南北朝志怪小說興盛的原因,是受了民間巫風、道教及佛教的刺激,而作者的態度,是將怪異傳說視為事實來記載。作為一個基本的概括,魯迅的總結是正確的。但也要注意到,志怪小說的來源和實際面貌比較復雜。著重於宣揚神道,還是傾心於怪異事跡,以及小說中表現人生情趣的多寡,其間的區別還是很大。
現存志怪小說中,有署名漢人之作,主要有題為班固作的《漢武帝故事》、 《漢武帝內傳》 ,題為郭憲作的《洞冥記》 。 以前研究者多認為出於六朝人的偽托,但近來也有提出不同意見的,對此尚有深入探討的必要,書中暫存疑。三種都是講有關武帝的神仙怪異故事,其中《內傳》敘西王母下降武帝宮中之事,篇幅頗長,文辭華麗而鋪張。年代確定的志怪書,當以題名曹丕作的《列異傳》最早。現此書已亡,在幾種類書中有引錄。其中」宋定伯賣鬼「故事很有名。宋定伯少年時,夜行逢鬼,便詐稱自己也是鬼,一路同行,巧妙地消釋了鬼對他的疑惑,並騙得鬼怕人唾的秘密。其後他把鬼強行背到市場上,鬼化為羊,他唾羊使其不能變化,賣得一千五百錢。這故事很有幽默感,也頗能反映中國民間的一種心理,便是造出鬼來嚇人,又想出法來騙鬼,俗雲」糊弄鬼「即是。另外《談生》敘一書生與一美麗女鬼為婚,因不能遵守三年不得以火照觀的禁約,終於分離,留下一子。這故事優美動人,後代還有新的演變。因不能抑制好奇心而受到懲罰,這是各國民間傳說中最常見的母題,由此可以見到人類的一種普遍心態。
古代小說魏晉志怪小說中,《搜神記》是保存最多且具有代表性的一種。作者干寶(?—336),字令升,新蔡(今屬河南)人,是兩晉之際的史學名家,著有《晉紀》,時稱良史。又好陰陽術數、神仙鬼怪。《搜神記》序中,自稱作此書是為」發明神道之不誣「,同時亦有保存遺聞和供人」游心寓目「即賞玩娛樂的意思。此書原已散佚,由明人重新輯錄而成,現為二十卷,四百多則,其中偶有誤輯。
《搜神記》的內容,一是」承於前載「,但並不都是照舊抄錄,有些文字上作了加工;二是」采訪近世之事「,出於作者手筆。其中大部分只是簡略記錄各種神仙、方術、靈異等事跡。也有不少故事情節比較完整,在虛幻的形態中反映了人們的現實關系和思想感情。尤其有價值的,是一些優秀的傳說故事。如《李寄斬蛇》、《韓憑夫婦》、 《東海孝婦》 、《干將莫邪》、《董永》、《吳王小女》等,都很著名,對後代文學有較大影響。
《東海孝婦》敘一孝婦為冤獄所殺,精誠感天,死時頸血依其誓言緣旗竿而上,死後郡中三年不雨。關漢卿的名作《竇娥冤》即以此為藍本。《董永》敘董永家貧,父死後自賣為奴,以供喪事,天帝派織女下凡為其妻,織縑百匹償債,而後離去。 《天仙配》的故事由此演變而來。以上二則,本意都是表彰孝行,但又不盡於此。前者還控訴了官吏的昏庸殘暴,後者又表現了窮人對美好生活的幻想。而這兩點,分別成為《竇娥冤》與《天仙配》的中心。
《韓憑夫婦》寫宋康王見韓憑妻何氏美麗,奪為己有,夫婦不甘屈服,雙雙自殺。死後二人墓中長出大樹,根相交而枝相錯,又有一對鴛鴦棲於樹上,悲鳴不已。這故事控訴了統治者的殘暴,歌頌了韓憑夫婦對愛情的忠貞。結尾是一個民間故事中常見的詩意的幻想,後世」梁山伯與祝英台「故事的結尾可能受其影響。這種幻想是美麗而又軟弱的。《吳王小女》也是一個生死相戀的故事:吳王夫差的小女與韓重相愛,因父親反對,氣結而死。她的鬼魂與韓重同居三日,完成了夫婦之禮。故事的情調悲涼凄婉,紫玉的形象寫得很美。在中國古代的愛情故事中,女性總是比男性來得熱情、勇敢、執著,這是值得注意的現象。
比較起來,《李寄斬蛇》和《干將莫邪》,更具有強烈的斗爭精神。前者寫閩中庸嶺有巨蛇為祟,官府只能每年招募一名童女獻祭,李寄自出應募,以她的機智和勇敢殺死大蛇。事畢,李寄對以前被蛇所食的九個女子的骷髏說:」汝曹怯弱,為蛇所害,甚可哀愍!「歌頌了英勇斗爭以求生存的精神。後者寫干將莫邪為楚王鑄劍,三年乃成,被殺。其子赤比長大後,為父報仇。故事的後半部分寫得壯烈無比:
王夢見一兒,眉間廣尺,言:」欲報仇。「王即購之千金。兒聞之,亡去。入山行歌。客有逢者,謂:」子年少,何哭之甚悲耶?「曰:」吾干將莫邪子也。楚王殺吾父,吾欲報之!「客曰:」聞王購子頭千金,將子頭與劍來,為子報之。「兒曰:」幸甚!「即自刎,兩手捧頭及劍奉之,立僵。客曰:」不負子也。「於是屍乃仆。客持頭往見楚王,王大喜。客曰:」此乃勇士頭也,當於湯鑊煮之。「王如其言。煮頭三日三夕,不爛。頭踔出湯中,瞋目大怒。客曰:」此兒頭不爛,願王自往臨視之,是必爛也。「王即臨之,客以劍擬王,王頭隨墮湯中。客亦自擬己頭,頭復墮湯中。三頭俱爛,不可識別。乃分其湯肉葬之,故通名」三王墓「。
這個故事中所表現出的人民對於殘暴統治者的強烈的復仇精神,是中國文學中少見的。文中寫干將莫邪之子以雙手持頭與劍交與」客「,寫他的頭在鑊中躍出,猶」瞋目大怒「,不但是想像奇特,更激射出震撼人心的力量。它以悲壯的美得到魯迅的愛好,被改編為故事新編《眉間尺》 。
《搜神記》中的優秀作品,其情節之完整與豐富、形象之鮮明生動,較以前的志怪小說有一定發展,已開始改變」叢殘小語「、粗陳梗概的形態。其文字簡潔質朴,有魏晉史家之文的特徵。
《搜神記》之後,優秀的志怪書當數劉義慶的《幽明錄》。劉義慶(403—444),彭城(今江蘇徐州)人,宋宗室,襲封臨川王。他愛好文學,著述甚多,除《幽明錄》外,傳世還有志人小說《世說新語》。不過,這些著作當有他門下的文士參與編寫。 《古小說鉤沉》手稿《幽明錄》亦久已散佚,魯迅《古小說鉤沉》輯有二百六十多則。它和《搜神記》不同之處,是很少採錄舊籍記載,而多為晉宋時代新出的故事,並且多述普通人的奇聞異跡,雖為志怪,卻有濃厚的時代色彩和生活氣氛。其文字比《搜神記》顯得舒展,也更富於辭采之美。這和宋代文學總的發展趨勢一致。
《劉阮入天台》是一則有名的故事。寫東漢時劉晨、阮肇二人入天台山迷途遇仙,居留十日,回家後已是東晉中期,遇到的是七世孫。它雖是寫人仙結合,但除了末段劉、阮還鄉一節,不甚渲染神異色彩而充滿人情味。故事中的兩個仙女,美麗多情,溫柔可愛。如初見一節:
出一大溪,溪邊有二女子,姿質妙絕。見二人持杯出,便笑曰:」劉、阮二郎,捉向所失流杯來。「晨、肇既不識之,緣二女便呼其姓,如似有舊,乃相見忻喜。問:」來何晚邪?「因邀還家。
這種描寫,實際是對人間幸福與歡樂的追求,散發著美好的生活氣息。在這方面, 《賣胡粉女子》更是絕佳之作:
有人家甚富。止有一男,寵恣過常。游市,見一女子美麗,賣胡粉,愛之。無由自達,乃托買粉,日往市,得粉便去,初無所言。積漸久,女深疑之。明日復來,問曰:」君買此粉,將欲何施?「答曰:」意相愛樂,不敢自達,然恆欲相見,故假此以觀姿耳。「女悵然有感,遂相許與私,克以明夕。其夜,安寢堂室,以俟女來。薄暮果到,男不勝其悅,把臂曰:」宿願始伸於此!「歡踴遂死。女惶懼,不知所以,因遁去,明還粉店。至食時,父母怪男不起,往視已死矣。當就殯殮。發篋笥中,見百餘裹胡粉,大小一積。其母曰:」殺吾兒者,必此粉也。「入市遍買胡粉,次此女,比之,手跡如先。遂執問女曰:」何殺我兒?「女聞嗚咽,具以實陳。父母不信,遂以訴官。女曰:」妾豈復吝死,乞一臨屍盡哀。「縣令許焉。徑往,撫之慟哭,曰:」不幸致此,若死魂而靈,復何恨哉!「男豁然復生,具說情狀。遂為夫婦,子孫繁茂。
這個故事有許多值得注意的地方。它雖寫了一個死而復生的故事,但神異色彩極為淡薄。相反,人物、情節都很貼近生活,令人有真實感。富家子每日借買胡粉以接近所愛慕之人,女子在情人猝死時驚惶失措,慌忙逃走,被發現後卻毫無畏懼,決心以身相殉,這些描寫,都毫無誇張,令人相信。作者對男女主人公的私通行為,並不指責,反加贊美,肯定了人們追求幸福與快樂的權利。比照南朝民歌,可以看到時代的思想特點。此外,這故事雖不很長,但能以簡練的語言寫出曲折變化的情節。單慕、互愛、歡聚、猝死、尋拿、哭屍、復生,環環相扣,波瀾迭起,在志怪小說中是不多見的。當然,《幽明錄》中也充滿了離奇的故事。如《龐阿》一則,寫石氏女愛慕美男子龐阿,身不得隨,精魂常於夜間來龐家,最終二人結為夫婦。這是最早的一個離魂故事,雖是離奇,抒情性卻很強。還有很多鬼魅故事,也比較注意感情氣氛的渲染。
總之,《幽明錄》比以前的志怪小說,更注意人生情趣,也更有文學性。像《賣胡粉女子》這樣的作品,已有脫離志怪、著重於人間生活的傾向。
除以上所述,較好的志怪書,還有十六國時代王嘉的《拾遺記》,多述歷代遺聞;舊題陶潛所作《搜神後記》,內容與《搜神記》相仿。其中《白水素女》一篇,即民間」田螺姑娘「的傳說,流傳很廣;梁代吳均的《續齊諧記》,也以神怪為主,文辭清麗,敘事委曲,是其所長。《陽羨書生》一則,演化佛經中的故事,幻奇之極。 六朝志怪小說中表現的新的文化心理特質及六朝志人小說將儒釋道初步融合的文化心理傾向,對宋元以後小說創作中的儒釋道互補有著明顯影響。文化思想發展的歷史已經證明,儒家與佛道兩教既有矛盾斗爭的一面,又有取長補短、相互吸收、共同發揮社會作用的一面。但是,這一文化現象如何滲透進小說創作中,卻由六朝小說開其端。六朝小說中的儒釋道互補有兩個顯著特點:一是互補不等於合一,而是用某一家的思想觀念去補充其他家的缺陷與不足。二是小說中表現的三家思想及其互補,常常有各取所需、舍此取彼甚而至於支離破碎的情況。正是這兩個特點貫串到了宋元明清小說創作之中。比如」神道設教「的創作宗旨,為許多小說家所遵奉,實際上就是用佛道等宗教觀念達到儒家倫理教化的目的。佛教的色空觀念、因果報應思想,道教的神仙法術、歸真返樸教義,幾乎程度不同地表現於各類小說之中。《三國演義》的歷史觀流露著明顯的色空觀念,《水滸傳》的結局宣揚了道教的教旨,《金瓶梅》充滿了佛教因果報應的思想;《西遊記》不僅宣揚佛法,同時又肯定和稱頌道教及儒家思想;《封神演義》以道教內部宗派之爭表現正義與非正義的儒家思想;」三言「作者馮夢龍更明確提出」以二教為儒之輔「的觀點;《聊齋志異》也往往以宿命因果、得道成仙弘揚儒家的倫理道德;《紅樓夢》的主題與佛教」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相一致。通過這粗線條的勾勒,已不難見出六朝小說與後世小說的傳承相通之處。當然,在不同時代文化心理氛圍之下,後世的小說已經從信仰與藝術的徘徊中走出。但六朝小說所鋪墊的那一道台階,卻構成了中國古典小說民族文化心理特徵的基礎。
⑹ 中國古代有哪些描寫奇異事情的作品呢
在古代,由於交通和科學水平不是很發達,所以,很多現在看來可以用科學解釋的事情,在古代都被人們冠以神鬼作祟的標簽,而一些人便把這些口口相傳的故事摘錄到一起,形成了書籍,那麼中國古代有哪些描寫奇異事情的作品呢?今天老魏就帶大家走進這些志怪小說當中去。
一、《搜神記》
這部小說的作者是明朝的一名道士陸西星,另外還有一種說法是許仲琳所著。這本書將古代魔幻神話故事和民間流傳的傳說相結合。主要依靠周武王伐紂王的歷史背景,圍繞這個過程,描寫了教義、民間英雄和斬妖封神的一系列情。其中,書中描繪的姜子牙等人物十分生動形象、感情豐富。也為後世提供了很多影視劇素材和文章的材料。
⑺ 志怪小說代表作是什麼
1、《搜神記》
《搜神記》是東晉史學家干寶著錄的筆記體志怪小說集,原本已佚,今本系後人綴輯增益而成,20卷,共有大小故事454個。
其主角有鬼,也有妖怪和神仙,雜糅佛道,所記多為神靈怪異之事,也有一部分屬於民間傳說。
《搜神記》故事大多篇幅短小,情節簡單,設想奇幻,極富浪漫主義色彩,開創了中國古代神話小說的先河,對後世影響深遠。
書中保存了不少神話傳說,尤其是關於東王公、窮奇、昆侖天柱、扶桑山玉雞等的記載,是珍貴的神話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