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古代小說 » 古代文學名詞解釋話本小說

古代文學名詞解釋話本小說

發布時間: 2021-06-30 12:51:43

① 擬話本名詞解釋古代文學

明代後期,隨著長篇通俗小說的繁榮,話本小說也發生了重要變化:由過去供藝人講述的底本變而為社會上普通讀者的案頭讀物,出現了大批以閱讀為編寫和出版目的的短篇小說。這種在體制上與宋元話本大致相同、具雅俗共賞性質的白話短篇小說,即是「擬話本」,或稱「擬宋市人小說」。

② 名詞解釋宋話本

宋話本
宋代,隨著說話活動的日益興盛,在書場中流播的故事越來越多,而以口傳故事為藍本的文字記錄本,以及受說話體式影響而衍生的其他故事文本等,也日見其多。後世統稱為「話本」。其中代表作品有《簡帖和尚》、《錯斬崔寧》等。話本小說是民間說話藝人的創作,既具有口頭文學的清新活潑的特色,又發揚了志怪、傳奇等古代小說的優良傳統,在思想性和藝術性上都有一定成就。宋代話本小說是中國小說史上一個重要的發展階段。
補充
「話本」的稱謂,可能在唐代已經出現。今存宋元話本常出現「話本說徹,且作散場」之類的套語,可見「話本」含有故事文本之義。而套語的出現,也說明「話本」在一定程度上已經「格式化」。大體而言,傳世宋元話本可分為三類:一是敘事粗略、文字粗糙的說話藝人的底本,如《三國志平話》等;一是以說話藝人口述故事為主要內容的記錄整理本,文字通順,描寫細致,敘事周詳,可能出自當時的讀書人或書會先生之手,如《碾玉觀音》等;一是文人依據史書、野史筆記、文言小說等改編而成的通俗故事讀本,如《宣和遺事》等。

③ 古代文學 名詞解釋

1、沈宋
指沈佺期與宋之問。他們的作品,「回忌聲病,約句准篇」,聲律精確,屬對工整,推動了律詩的發展,五律體制至此已完全定型,七律的體制也開始規范。他們對唐代律詩的發展作出了貢獻,律詩形式的定型,在詩歌發展史上有重要的意義,自此以後,近體詩與古體詩的界限有了更明確的劃分,詩人在創作上,專工新體和專工古體也漸漸有了分道揚鑣之勢。

2、文章四友
指初唐詩壇崔融、李嶠、蘇味道、杜審言四位詩人,他們的詩歌以宮廷應制奉和之作,內容貧弱,文辭浮艷。其中,杜審言較有成就。胡應麟《詩藪》說:「初唐無七言律,五言亦未超然。二體之妙,杜審言實為首倡。」他在遊宦之中寫了一些感情真摯的好詩。

3、上官體
初唐上官儀的詩歌好以綺錯婉媚為本,時人紛紛仿效,形成了著力刻畫美麗的物象,講究對仗,用典整麗,精切,音律和諧優美,體制精巧玲瓏,他為詩歌的趨於格律化提供了新的範式,是齊梁以來,新體詩過渡到沈宋律詩的一座橋梁。

4、初唐四傑
這是對高宗至武後初年,出現的「以文章文名天下」的王勃、楊炯、盧照鄰、駱賓王四人的並稱。他們地位都比較低下,但在唐詩開創時期,都肩負起時代的使命,努力擺脫齊梁詩風的影響,積極開拓詩歌的思想題材的領域,對詩的格律形式也有所探索。
(他們對齊梁以來的綺靡詩風深感不滿,決心革除積病,扭轉時風,他們的詩歌創作,擴大了題材內容,抒寫了真實感情,給詩壇帶來了剛健清新的氣息,對形式主義詩風起了掃盪作用。)
(創作題材從宮廷走向市井,從台閣移至江山與塞漠)

5、初唐體
這是初唐詩壇繼承漢魏六朝樂府詩逐漸發展起來的一種歌行體詩歌。它句式自由,以七字為主,間以三、五、九言,駢散兼行,音韻格律也較自由,篇幅較長,往往融敘事、寫景、議論、抒情於一爐。代表作如盧照鄰《長安古意》、張若虛《春江花月夜》等。

6、吳中四士
張若虛、張旭、包融、賀知章

7、山水田園詩派
盛唐詩歌流派,以孟浩然、王維、儲光羲、常建等為代表,又稱王孟詩派。王孟等山水詩人政治上有過建功立業的抱負,欽慕賢相張九齡,由於仕途受阻或不滿現象,而半官半隱,漫遊山水,或辭官歸里,躬耕田園。他們雖無明確的共同文學主張,但相互之間常以所作山水田園詩酬唱切磋,形成了遠紹陶淵明,近學張九齡,清淡自然的流派特色。在創造情景交融、物我契合的意境,發掘和開拓絢麗多姿的自然美方面作出了貢獻。

8、邊塞詩派
盛唐詩歌流派,以高適、岑參為代表,由於其二人成就最高,也稱「高岑詩派」。唐代各民族間交往頻繁,戰事不斷,成為唐代邊塞詩派形成的社會基礎。盛唐邊塞詩人,大多有從軍入幕的戎馬經歷,擅長採用七言歌行和七絕的題材,表達請纓殺敵,報國立功的豪情,描寫邊塞艱苦的生活和奇異的風光,抒發繚繞不盡的鄉思邊愁,揭露軍中矛盾,反映少數民族風土人情,表現民族融合。他們的詩歌兼容了建安風骨和穠麗哀怨的齊梁筆致,形成慷慨壯麗的風格,洋溢昂揚奮發的時代精神,成為盛唐詩壇的一大流派。

9、篋中集
詩集名。元結收沈千遠、趙微明、孟雲卿、張彪、王季友等詩二十四首,命名為《篋中集》。他們詩中沒有盛唐詩中那種慷慨豪雄情調,而以悲憤寫人生疾苦,他們是最先感受到哀敗景象到來的一群人,冷眼旁觀,走向寫實。元結把他們的詩作編在一個集子里,給予了很多的評價。元結主張詩應有規諷寄託,有益政教,故選錄其中以警時人。

10、大歷十才子
根據《新唐書 盧綸傳》包括:「盧綸、吉中孚、韓翃、錢起、司空曙、苗發、崔峒、耿諱、夏侯審、李端。」他們的詩歌很少反映社會的動亂和人民疾苦,大多是唱和和應制之作。歌頌太平、吟詠山水,稱道隱逸是他們詩歌的基本主題。他們在藝術方面都有一定修養,擅長五言律詩,但大都缺乏鮮明的藝術特色,有形式主義的傾向。其中錢起、盧綸、韓翃較有成就。

11、韓孟詩派
這是中唐詩壇一個重要的詩歌流派,以韓愈、孟郊為代表,此外還有夾到、姚合、盧仝等人。
他們作詩不重視寫實,重視主觀感受,內容態度上講究的是煊才、苦吟,不把詩歌作為諷喻時政,干預現實的手段,也不重視社會接受,形式上不願意從俗趨易,追求的是獨創、出奇,用語務去陳言,選擇物象搜奇剔怪,風格深險怪僻,又稱「險怪詩派」。
(主張「不平則鳴」,強調內心不平情感的抒發,特重詩歌的抒情功能。
「筆補造化」,既要有創造性的詩思,又要對物象進行主觀裁奪。)
(它突破了過於重視人倫道德和溫柔敦厚的傳統詩教,由重詩的社會功能轉向重詩的抒情特質,轉向重創作主體內心的展露和藝術創造力的發揮,這在詩歌理論史上是一個值得重視的現象。)

12、新樂府
新樂府,就是一種用新題寫時事的樂府式的詩。新樂府自創新題,抒寫時事,並不以入樂與否為衡量的標准。

13、新樂府運動
唐代貞元、元和年間,白居易、元稹、張籍、王建、李紳等一批詩人,繼承了杜甫的現實主義文學傳統,「重通俗,尚寫實」,本著「文章合為文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的創作原則,敢於面對生活,自覺地把生活源泉中覓取詩材,寫下大量賦詠新題材,運用新語言,標以新詩題的樂府詩,這就是新樂府運動。
白居易的詩論:一、他認為詩歌必須為政治服務,必須負起「補察時政」「泄導人情」的政治使命,從而達到「救濟人病,稗補時闕」「上下交合,內外胥悅」的政治使命,他提出「文章合為文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的口號。

14、元和體
唐代詩人白居易、元稹開創的一種詩風。因昌盛於唐憲宗元和年間,故名。《舊唐書 元稹傳》:「稹聰慧絕人,年少有才名,與太原白居易友善。工為詩,善妝詠風態物色,當時言詩者稱元白焉。自衣冠士子,至宮閣下俚,悉傳諷之,號為元和體。」
(元白體包括次韻相酬的長篇排律,和元白那些流連光景,淺切言情的「小碎篇章」。其中也有元稹的艷體詩。)

15、元、白
中唐詩人元稹、白居易。白居易《劉白唱和集解》:「江南士女語才子者,多雲元白。」又《新唐書 白居易傳》:「居易於文章精切,然最工詩。……初與元稹酬詠,故號元白。」兩人為好友,文學主張也相同,都是新樂府運動的倡導者。

16、古文運動
是我國散文發展史上一次重要的文學革新運動。它經歷了從兩晉到隋的萌芽期,初唐到盛唐的准備期,中唐的高潮期,晚唐的衰落期等四個階段。它以儒學復古為號召,以先秦兩漢優秀散文為楷模,用剛健質朴的散文取代綺麗柔靡的駢文,以達到張揚道統,革新文風和文體的目的。中唐貞元、元和年間,韓愈和柳宗元,提出了以「文以載道」為核心的完整的古文理論,創作了大量優秀的散文,大力倡導古文運動,並把它推向高潮,一時追隨者雲起響應,終於確立了古文的統治地位。(文風文體的改革,自內容言,是明道載道,把散文引向政教之用,和當時的政治形勢有密切的關系;自形式而言,是由駢體而散體,是散文自身發展的一種要求。)
(古文:文體名,是散句單行,不講對偶聲律,用文言寫的散體文,與駢文相對而言。【韓愈提出】)

17、韓柳
唐散文家韓愈、柳宗元的並稱。他倆是唐代古文運動的中堅和領袖,以其理論主張和實際創作的突出建樹而被視為當時文壇的旗幟。他們的文論都主張文道統一,文質並重,指導了古文運動的健康發展。他們的古文較前人有新的創造與突破,韓愈精於論說文,柳宗元善作山水游記和寓言。兩人都形成了自己獨特的散文風格,韓文雄健奔放,柳文峭拔精悍,兩人都名列「唐宋八大家」。

18、唐傳奇
小說體裁之一。始自晚唐裴鉶的《傳奇》一書,其情節奇特神異,一般用以指稱唐、宋人用文言寫作的短篇小說,如《南柯太守傳》《長恨歌傳》《李娃傳》等。唐傳奇藝術構思奇異新穎,寓於變化,敘述事件簡潔明快,人物對話生動傳神,詞彙豐富,句式多變。標志著我國文言小說發展到了成熟的階段。
「傳奇」是我國文學的體裁之一,以其情節多奇特神異,故名。唐傳奇是後人對唐代所創作的文言小說的稱謂,它代表了唐代小說的發展水平成熟。「傳奇」這一名稱的來源,可能與晚唐時裴鉶所作的小說集《傳奇》有關,後來人們即用「傳奇」這一名稱作為這一類小說的通稱。唐傳奇雖是六朝小說的發展而來,但它與六朝志怪小說相比,在藝術上已有了很大不同,這主要表現在它情節更加曲折豐富,結構上更加完整,文字上更加華麗生動,而且在人物刻畫上更加形象生動。更為重要的是,傳奇作者是有意的寫小說,著有白行簡的《李娃傳》、陳玄佑的《離魂記》等,後來一些改編成戲曲,可見唐傳奇在我國小說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19、變文
唐代說唱文學作品之一,或簡稱「變」。當時有一種稱為「轉變」的說唱藝術,在表演時,往往與圖畫相配合,一邊向聽眾展示圖畫,一邊說唱故事,其圖稱為「變相」,其說唱故事的底本稱為「變文」。內容大體可分為兩類,一累講述佛經故事,宣揚佛教經義;一類講述歷史傳說或民間故事。形式約有散文韻文相間,全部散文和全部韻文三種。

20、二十四品
晚唐司空圖所作,共二十四則,每則四言十二句,用韻語寫成,故稱《二十四品》。它是一篇論述詩歌風格的專文。共分二十四品,每品以兩字標名,揭示詩的風格特色,有雄渾,沖淡,纖穠,沉著等。《詩品》在指陳詩歌風格特徵時,除了少數理論性概況詞語外,大量運用了比喻象徵的手法來描述詩的風格特徵。清代文人多有讀作。今人證實它非司空圖所作。待考。

21、花間詞派
因《花間集》而得名。五代後蜀趙崇祚輯錄晚唐、五代詞人溫庭筠、韋庄等十八家詞五百首,編成《花間集》。內容大都是歌舞宴樂,男歡女愛,風格大都是濃艷香軟、柔靡綺麗。他們當中有十五人是西蜀人。他們的詞作雖缺少溫詞的真切和細膩,卻都以溫庭筠為宗。
《花間集》是最早的文人詞總集,它集中代表了詞在格律方面的規范化,標志著在文辭、風格、意境上詞性特徵的進一步確立,以其作為詞的集合體與文本範例的性質,奠定了以後詞體發展的基礎。



晚唐體
是指宋初模仿唐代賈島、姚合詩風的一群詩人所代表的詩風,這一派追蹤賈島、姚合的詩風,多寫清幽枯寂的隱居生涯,代表詩人有九僧、潘閬、魏野、林逋。

江西詩派
宋代詩歌流派,北宋後期,黃庭堅在詩壇上影響很大,論詩力主勁峭奇險,追隨和仿效的人頗多。黃庭堅論詩「無一字無來處」「點鐵成金」「脫胎換骨」在當時發生了較大的影響。黃庭堅對當時的青年詩人具有多方面的典範作用,他們「以文字為詩,以才學為詩,以議論為詩」形成了宋代較大的一個詩歌流派。宋徽宗初年,呂本中作《江西詩派社宗派圖》,把黃、陳為首的詩歌流派取名為「江西詩派」。「江西」即宋代的江西西路,黃庭堅及詩派中的二謝等十一人是江西人。黃庭堅下列陳師道等25人,詩派成員大多或多或少的受到黃庭堅的影響,在題材取向和風格傾向上都比較接近。到了宋末,方回因為詩派成員多數學習杜甫,就把杜甫稱為江西詩派之祖,而把黃庭堅、陳師道、陳與義三人稱為詩派之宗,提出了江西詩派的「一祖三宗」之說。(方回《瀛奎律髓》)
點鐵成金:奪胎換骨
黃庭堅在《答洪駒父書》中說:「老杜作詩,退之作文,無一字無來處,蓋後人讀書少,故謂韓杜自作此語耳。古之能為文章者,真能陶冶萬物,雖取古人之陳言入於翰墨,如靈丹一粒,點鐵成金也。」「不易其(指陶淵明、杜甫前人)意而造其語,謂之換骨法,窺人其意而形容之,謂之奪胎法。」

韓潮蘇海
韓潮蘇海是對唐代古文家韓愈和宋代文學家蘇軾文學成就及特色的形象化概括。南宋李塗《文章精義》中說:「韓如潮,柳如泉,歐如瀾,蘇如海。」概括了四大家散文的風格特徵:韓文象潮水一樣浩盪奔騰,柳文晶瑩活潑,歐文平易舒暢,蘇文則顯得「汪洋恣肆」。後人論文不並稱四家時,就常把韓愈、蘇軾連在一起,稱「韓潮蘇海」。
誠齋體
南宋詩人楊萬里號誠齋,其詩初學江西詩派,繼學王安石「半山體」,又學晚唐詩人,最後變師法古人為師法自然,形成自己獨特的風格。他的詩,語言通俗活潑,構思新穎奇特,風格幽默風趣,在宋代詩壇上別具一格,人們稱之為「誠齋體」。

四靈
四靈指的是徐照(字靈暉),徐璣(號靈淵),翁卷(字靈舒),趙師秀(字靈秀)四位詩人。因其字或號中都有一個「靈」字,故雲「四靈」,又因他們都是永嘉人,故又稱「永嘉四靈」。他們推崇唐人賈島、姚合的五言律詩,反對江西詩派的使事與議論,主張取材於自然,以清新平易之筆抒寫個人的生活情趣。他們寫詩多用近體,尤其是五律。詩的內容多為山水田園和生活瑣事,流露的也往往是一種悠閑的情致,代表這南宋後期的一種詩歌創作傾向,總的看來思想境界不等。(葉適合稱為「四靈」,曾編選《四靈詩選》)

江湖派
「江湖派」是南宋晚期的一個詩歌流派。杭州書商陳起喜歡結交文人墨客,其中有低級官員、隱逸之士、也有許過江湖謁客。陳起為上述109家詩人刻集,名為《江湖集》,後人把集中所收這些作家稱為「江湖派」詩人。「江湖」二字,標明集中作者的在野身份。此派詩人多為政治上沒有地位,流露江湖的失意文人,身份各異,沒有公認的詩學宗主,其詩多效「四靈」,但有些「江湖派」詩人也關心時事,注意民生,詩中有比較濃重的家國之憂,民瘼之嘆。代表詩人有戴復古、劉克庄、劉過、姜夔等。
江湖詩人最擅長的題材是寫景抒情,他們這方面受到「四靈」的影響,即字句精確,長於白描。但境界較為開闊,又稍勝於「四靈」。
從總體上看,江湖詩派的風格傾向是不滿江西詩風而仿效「四靈」,學習晚唐,但取經比「四靈」更寬闊一些,這基本上代表著南宋後期詩壇的風尚。

中興四大家
南宋詩人陸游、范成大、楊萬里、尤褒的並稱。他們早年的詩歌受江西詩派影響較大,缺乏個性,後來另闢蹊徑,各有創新,使宋代詩歌出現了新的轉機,得以「中興」,並為時人所推崇,故有此稱。四人中陸游的成就最高,范成大、楊萬里次之。

易安體
李清照自號易安居士,因其詞善於通過白描手法,「其淺俗之語,發清新之思」,且造語新警,饒有韻味,意境素雅高遠,頗有特色,故後人多有效法者,稱之為「易安體」。
李詞的藝術特色:一、長於白描,善用口語。李詞不事雕琢,不見斧跡,全然清水芙蓉,天然渾成,堪稱詞中「本色當行」的代表;二、長於鋪敘,善於以景寫情,為了渲染氣氛,強化主題,易安往往採用鋪敘手法,一層一層進行寫景狀物,敘事抒情,且善於融情入景,以景寫情,使之達到水乳不分的地步;三、善於化虛為實,把無形之情,化為可見之體;四、委婉含蓄,曲折言情,李詞情真意切,饒有餘味。
格律詞派
南宋詞派名。此派以姜夔為首,其他代表作家有史達祖、吳文英、高觀國、王沂孫、周密、張炎等。他們作詞講究格律,追求典雅、含蓄、柔婉和「清空」,是南宋後期同「辛派」相對的一個詞派。
吳文英他們以姜夔的「雅詞」為典範,注重錘煉琢句,審音守律,追求高雅脫俗的藝術情趣,詞的題材以詠物為主,講究寄託,但有些詞的意蘊隱晦難解。
又稱「騷雅派」。

話本
中國古代小說的一種樣式。話本原是「說話」藝人的底本,是隨著民間「說話」伎藝發展起來的一種文學樣式,從敦煌發現的資料看,唐代已出現話本,但到宋元時代才漸趨成熟。
在宋代的瓦肆伎藝中,屬於說話范圍的有四家:小說,講史,講經,合聲(生),其中比「小說」講史兩家為最重要,影響也最大。前者篇幅較短,多反映市民的生活和思想,後者篇幅較長,多講歷代廢興之事。形式上一篇話本小說可分入話、正文和結尾三個部分。又因為話本是詩詞和說話相間而成的,故宋元時期又將話本稱為「詩話」和「詞語」。宋代話本小說,以全新的人物形象,通俗、生動的文學語言,曲折的故事情節,出現在古代文學史上,為後代通俗小說的發展,開辟了廣闊的道路。

諸宮調
宋、金、元時代說唱文學的一種。宋王灼《碧雞漫志》卷二載:「熙豐、元佑間,……澤州孔三傳者,首創諸宮調右傳,士大夫皆能誦之。」所謂諸宮調,是相對於限用一個宮調的說唱形式而言。其中唱的部分用多種宮調串接而稱。則由若干曲牌聯成短套,套曲可則一二首,多則十多首。這一說唱形式,在宋室南渡後,傳至南方。南方的諸宮調主要以笛子伴奏,北方的諸宮調多以琵琶和箏伴奏,故北諸宮調也稱「搊彈詞」,某些作品還冠以「弦索」字樣,以示其有別於南諸宮調的特點。後來由說唱發展到舞台表演,形成雜劇。今存作品有金佚名《劉知遠諸宮調》(殘篇)、金董解元《西廂記諸宮調》及元王伯成《天寶遺事諸宮調》(殘篇)三種。

入話
是小說話本的開端部分,它有時以一首或若干首詩詞「起興」,說風景、道名勝,往往與故事的發生地點相聯系,或與故事的主人公相關聯,有時先以一首詩點出題旨,然後敘述一個與此題旨相關的小故事,其行話是「做個得勝回頭」,實則這個小故事與將要細敘的故事有著某種類比關系。顯然,入話的設置是說話藝人為安穩入座聽眾,等候遲到者的一種特意安排,也含有引導聽眾「話意」的動機。

唐宋八大家
指唐、宋兩代八位著名的散文作家。即唐代的韓愈、柳宗元,北宋的歐陽修、蘇洵、蘇軾、蘇轍、王安石、曾鞏。八人都提倡散文,反對駢文,是唐、宋古文運動的健將。明初朱右選輯八人古文為《八先生文集》(已失),始有八家之名。明中葉唐順之選輯唐、宋文,亦取此八家。嘉靖時茅坤編選《唐宋八大家文鈔》,流傳最廣,八大家之名遂家喻戶曉。八大家散文風格各異,韓愈散文雄健奔放,波瀾壯闊;柳宗元散文精密峻峭,清新秀美;歐陽修散文流暢婉轉,迂徐委備;蘇洵散文博辯宏偉,簡勁凝練;蘇軾散文汪洋恣肆,明白暢達;蘇轍散文和平坦盪,體氣離妙;王安石散文峭刻雄勁,簡麗幽遠;曾鞏散文平易舒暢,簡括嚴密。八大家中,以韓、歐影響最大。韓文如創閣奇景,歐文如江南秀色,並稱「韓歐」。八大家中的宋代六家,又都受韓愈影響。

④ 話本的名詞解釋

話本是宋元時代說話人演講故事所用的底本。一般可分為小說、講史兩大類。前者多為白話短篇;後者則多為淺近文言,初具長篇規模。

存有《大唐三藏取經詩話》、《三國志平話》、《清平山堂話本》、《全相平話五種》等。話本在中國文學史上有其重大的影響,元明以來的一些章回小說很多就是在宋代話本的基礎上逐漸發展和再創作而成的。

(4)古代文學名詞解釋話本小說擴展閱讀:

這些小說話本,有的取材於唐人傳奇,像《李亞仙》、《鶯鶯傳》等;有的采自歷史故事、神怪故事和民間傳說,像《姜女尋夫》、《五郎為僧》、《紅蜘蛛》、《芭蕉扇》等。更多的是取自當時社會現實生活,像《碾玉觀音》、《錯斬崔寧》等,描寫了宋代市民階層的生活圖景,贊揚了下層人民的智慧、勇敢和反抗精神。

講史話本在《醉翁談錄》中則載有:說孫龐鬥智、劉項爭雄、三國志、說黃巢……「史書講晉、宋、齊、梁」等,內容越來越豐富,越來越廣泛,既可給人以豐富的歷史知識,又可陶冶人們的思想感情,激發人的愛憎之心。

⑤ 話本小說如何寫

話本小說是古代中國小說體裁名。屬於中國古典小說的一種,流行於宋元時期,又稱宋元話本。
產生背景
編輯
話本,意思是說話的底本,又叫說話、詞話,自宋代開始流行說書的娛樂形式,其內容為說書人講唱各種題材類型的故事,其講唱內容的底本,即稱為「話本」。話本也可以閱讀,相當於21世紀的小說。
在宋代城市的大眾娛樂場所「瓦肆」中,有一種以講故事、說笑話為主的活動,即「說話」。「說話」分為四家,即小說、講史、說經、合生。四家中,小說、講史最為重要,影響也最大。我們所說的小說實際上就包括了宋代的小說與講史這兩種。
當時,隨著商品經濟的繁榮,城市人口的劇增,通俗的民間文學在宋代也得到了空前的發展,話本小說是宋代民間文學的代表,此小說話本是宋元間「說話」藝人的底本,是隨著民間「說話」技藝發展起來的一種文學形式。

話本分類
編輯
話本,就是說話人說話的底本,它主要包括講史和小說兩大類。前者是用淺近的文言講述歷史上的帝王將相的故事;後者指的是用通行的白話來講述平凡人的故事。宋代的講史話本有《五代史平話》、《大宋宣和遺事》、《全相平話五種》等。這些話本以正史為主要依據,但也采入一些傳說、異聞等,同時也不免虛構,以增強吸引力。它們的情節往往較曲折,篇幅較長。元明清的歷史小說正是由此演變而成的。

藝術成就
編輯
宋代小說話本主要保存在《京本通俗小說》和《清平山堂話本》及「三言」中。一般為短篇故事,多表現現實生活,其中愛情和公案題材比較多。作品人物形象鮮明,頗具個性色彩,善於通過行動、對話表現人物性格和心理。女性形象塑造尤為成功,如《快嘴李翠蓮》中的李翠蓮、《碾玉觀音》中的璩秀秀等。情節安排曲折生動,脈絡清晰,引人入勝。基本運用白話,通俗簡明,生動活潑,有濃郁的生活氣息。代表作有《錯斬崔寧》、《碾玉觀音》、《志誠張主管》、《鬧樊樓多情周勝仙》等。《碾玉觀音》通過出身貧寒被賣到郡王府的女奴璩秀秀為爭得自由,尋求美好生活所進行的一系列斗爭的描寫,表現了處於被壓迫地位的女性對愛情的追求以及同封建統治者頑強斗爭的意志,歌頌了他們純潔、善良的心靈和反抗精神。揭露了封建統治者對下層人民的殘酷壓迫。作品情節曲折離奇,波瀾起伏。故事以鬼魂復仇結尾,深化了主題,既表現了秀秀寧死不屈的反抗精神,又寄託了人們惡有惡報的願望。小說中秀秀的聰明美麗、心靈手巧、直率潑辣、頑強機敏,崔寧的憨厚朴實、而又怯懦,咸安郡王的驕橫殘忍,郭排軍的狡猾奸詐,都表現得性格鮮明,栩栩如生。例如寫秀秀、崔寧在咸安郡王府大火逃出後相見的情形:秀秀道:「你記得也不記得?」崔寧叉著手,只應得喏。秀秀道:「當日眾人都替你喝彩『好對夫妻!'你怎地到(倒)忘了?」崔寧又則應得喏。秀秀道:「比似只管等待,何不今夜我和你先做夫妻?不知你意下如何?」崔寧道:「豈敢!」秀秀道:「你知道不敢,我叫將起來,教壞了你,你卻如何將我到家中,我明日府里去說。」崔寧道:「告小娘子:要和崔寧做夫妻不妨,只一件,這里住不得了。」
從這段對話中我們可以看到,秀秀咄咄逼人,大膽主動,相反,崔寧作為男性,卻始終處於守勢,憨態可掬。
魯迅先生曾經指出,宋元話本的出現「實在是小說史上的一大變遷」(《中國小說史的歷史變遷》)。確實,宋代話本小說與長期以文言文為語言的中國古代文學傳統完全不同,它是中國小說史上第一次將白話作為小說的語言進行創作,這是一個突出的進步。在人物塑造上,宋代話本小說以平凡人物為主,不再將非凡人物作為主要的塑造對象,這是中國小說進一步走向平民化的標志。另外,宋代話本小說採取的是在「說話」這樣的場景里展開故事的敘述方式,這樣的敘述模式後來成了白話小說的經典敘述方式。以上幾個方面對於明清小說、白話小說的影響都是非常巨大的。

⑥ 宋代「話本」文學是什麼文學,為何叫「話本」

宋代,隨著城市經濟的發展,大量的商人和手工勞動者湧入城市,逐漸形成了一個結構復雜的市民階層。由於相對有閑有錢的市民階層的崛起,城市文化需求便多起來,於是各種民間藝人紛紛向城市匯合。
在北宋的東京(開封)、南宋的臨安(杭州)等大城市裡,產生了許多被稱為「瓦舍」的娛樂場所。在「瓦舍」內,各種綜合性民間娛樂節目連番上演。
在眾多娛樂節目中, 「說話」是其中之一。「說話」現在一般稱為「說書」,即由民間藝人口頭為觀眾講述一些小說、歷史故事、謎語、佛經故事等,一般是有說有唱。而「話本」便是這些說唱藝人在「說話」時所用的故事底本。有的詳細一些,可以直接當故事讀;有的則僅僅是簡略大綱,起個提示作用。具體而言,「說話」分為小說、說經、講史和合生四種,因此「話本」也就分為這四類。

⑦ 古代文學考試名詞解釋

你問的是什麼?所有的名詞解釋嗎?
1.風、雅、頌——《詩經》六義之三,《詩經》也就由風、雅、頌三部分組。成。其本質上一種音樂的分類,由音樂而得名。「風」的意思是「樂調」,《詩經》中「風」包括十五「國風」。即:周南、召南、邶、鄘、衛、王、鄭、齊、魏、唐、秦、陳、檜、曹、豳這十五個地方音樂演奏樂歌。有詩一百六十篇;「雅」就是表現王朝正統內容的樂歌,分為「大雅」「小雅」。大雅多頌美,小雅多怨刺。有詩一百零五首;「頌」是用於宗廟祭祀得舞曲樂歌,分為「周頌」「魯頌」「商頌」,有詩四十篇。

2.《左傳》——原名《左氏春秋》,作者不詳,司馬遷認為是魯人左丘明。其成書約在戰國初年,是一部編年體史書。《左傳》記事起於魯隱公元年(前722年),止於魯哀公二十七年(前468),記載了255年的歷史。此外還附錄魯悼公四年至十四年韓、魏、趙三家滅智氏的史實。《左傳》詳細記載了這一時期各國政治,軍事、文化、外交等諸方面的活動,真實描寫了當時從天子衰微、諸侯爭霸到諸侯衰落、大夫專權的重大歷史變遷,再現了重大歷史事件及有關的諸侯、卿大夫等各類人物的活動。

3.《戰國策》——一部戰國時期史料匯編,其作者並非一人。西漢後期劉向整理得文三十三篇,按國別分為十二國策,定其名為《戰國策》。記載了自戰國初年至秦滅六國前二百四十年間的部分歷史。書中主要記述了戰國時期,謀臣策士的言行,映現著當時政治,外交上重大事件和紛紜復雜的歷史。其思想內容主要是重士尚利,重權借。此書在文學上有較高成就:善於運用寓言和比喻說理,刻畫了許多性格鮮明的人物形象,敘事說理氣勢奔放、語言流暢,對後世散文、辭賦的發展產生過重大影響。前人稱其為「辨麗橫肆,亦文辭之最。」

4.諸子散文——戰國諸子百家的散文。戰國時期,由於周天子權威不復存在,多個政治中心並存使得不同學說得以自由發展。於是,出現了儒家、墨家、道家、陰陽家、法家、名家、縱橫家、農家、雜家、小說家等眾多學派,形成了諸子百家。他們紛紛著書立說,大膽發表各自的觀點,個性鮮明,針貶時弊,推動了各國政治文化的發展。其代表作品有儒家的《論語》、《孟子》、《荀子》,墨家的《墨子》,道家的《老子》、《莊子》,法家的《韓非子》以及縱橫家的《戰國策》等。其中以《莊子》的文學性最高。而《荀子》《韓非子》在體式和技巧上則達到了成熟。諸子散文的整個發展過程是由語錄體,如《論語》逐漸演變為像《韓非子》一類的論說文。由集體記錄發展為個人記錄,體式與手法都日益完善。

5.百家爭鳴——春秋末期,由於士的階層的興起,這些人致力於各種理論學說的創造,產生了具有不同思想、學術傾向的諸子百家,由於戰國時期,寬松的文化環境,使得諸子百家紛紛著書立說,大膽發表各自的觀點,形成了百家爭鳴。其代表人物儒家的孔子、孟子、荀子,墨家的墨子,道家的老子、莊子,法家的韓非子。

6.浩然之氣——孟子提出的道德修養主張「吾養吾浩然之氣」。所謂浩然之氣,通過「義」的積累而成,「至大至剛」「充塞於天地之間」。表現為崇高的無所畏懼的精神境界和心理狀態。

5.逍遙游——《莊子》里的第一篇文章,「逍遙游」指不借任何外力,也不受任何外力束縛的遨遊。是莊子所追求的最高人生境界,是「乘天地之正,御六氣之辨,無所待而游於無窮」的絕對自由的境界。莊子認為人在世間生活,受到社會的各種束縛,自身的限制等諸多因素,為了實現人生自由,就必須使自己從世俗的價值標准、外在功利和一己小我的束縛中解放出來。在精神上和宇宙和諧交融,達到天地共生,萬物和一的境界。逍遙游是心靈的遨遊,但並非隨心所欲的主觀冥想,是獨具特色的體道方式。後世也把它作為人生的一種境界。

6.楚辭——戰國後期,楚國屈原等人在楚地民歌的基礎上創作的一種富有南方地方特色的新詩體。西漢末年,劉向輯錄屈原、宋玉等人的作品,定名為《楚辭》。從此,「楚辭」成為一部詩歌總集的名稱。楚辭是浪漫主義的代表作品,詩歌多用「兮」字詠嘆。

7.九歌——本是古代的一首樂歌名,據《山海經》記載,是夏啟從天上偷來的。屈原的《九歌》是他在流放江南時創作,沿用了古《九歌》的名稱,在楚國民間祭神樂歌的基礎上加工創造而成的祭歌。包括《東太皇一》、《雲中君》、《湘君》、《湘夫人》、《大司命》、《少司命》、《東君》、《河伯》、《山鬼》、《國殤》、《禮魂》等十一篇作品。詩歌形式上,保持著原始歌、舞、樂三者合一的痕跡。內容充滿了濃厚的巫文化色彩和原始的、大膽開放的愛情因素。藉助於人於神或神與神的愛情故事展開抒情,間接表現了屈原的理想和要求。

8.散體大賦——漢代辭賦的一種形式。這類作品從戰國時期縱橫學說發展而來,其文風與先秦諸子有很大聯系。大多數是空有諷刺之名,而似貶實褒、似諷實勸的為統治者揚威頌聖的文字。不僅在形式上篇幅巨大,文字鋪排堆砌,而且都是假設三、兩人,讓他們互相攻駁辨難,最後讓代表天子立場的一方獲勝。其代表作品有:枚乘的《七發》、司馬相如《子虛賦》、《上林賦》,揚雄的《長楊賦》、《羽獵賦》,班固的《兩都賦》,張衡的《兩京賦》。

9.互見法——《史記》中描寫人物的一種方法,為了不傷害人物的統一性,而同時又能忠實於史實,司馬遷把一些不宜在本傳寫的材料安排到別的篇章中,使得人物形象的個性特徵更加鮮明。這就是所謂的「互見法」。(05年已考)

10.《古詩十九首》——東漢末文人五言詩的代表作。最早見於《昭明文選》,南朝蕭統編這部書時,將東漢末年一些無名氏作家的作品十九首選編在一起,稱為《古詩十九首》。這些詩篇反映了當時下層文人彷徨失意、感時傷世的苦悶,充斥著一股憂郁感傷的情調。《古詩十九首》藝術成就很高,敘事、寫景、抒情達到水乳交融的境地,標志著古代詩歌發展的新階段。(01年已考)

11.建安風骨——建安詩歌的獨特風格。「建安」是漢獻帝的年號。建安時期,正處於漢魏易代之際,這一時期文學的主要代表有「三曹」「七子」和女詩人蔡琰。他們掀起了文人五言詩的創造高潮。其作品直承漢樂府民歌的現實主義精神,真實而廣泛反映了動亂的社會現實和人民苦難,展示了廣闊的時代生活畫面;抒發了作家建功立業的理想壯志和積極進去的精神;同時也流露了人生短促、壯志難酬的悲涼幽怨情緒。特點是意境宏大,筆調明朗,形成雄健深沉、慷慨悲涼的風格,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徵和個性特色。於是,後人把這種獨特風格稱之為「建安風骨」鍾嶸《詩品》「良由世積亂離,風衰俗怨,故志深而筆長,梗概而多氣。」(04年已考)

12.永明體——齊梁時期,一種新體詩的名稱。源於齊武帝永明年間聲律學說的發展,周顒總結出「平、上、去、入」四種聲調,即「四聲」。同時,沈約提出了八種必須避免的聲病。確立了以「四聲」「八病」為核心的聲律說。詩人們把聲律說自覺運用於詩歌創作,產生了面目一新的新詩體就是「永明體」。其代表作家有謝眺、沈約、王融等。(05年已考)

13.宮體詩(徐庾體)——「宮體」之名始於梁簡文蕭綱。宮體詩以描繪女性體態、生活為主要內容,風格雕飾綺艷。由於統治者和文人附和,宮體詩成為梁陳時期詩歌主流,代表人物主要有:梁代蕭綱、蕭繹、徐摛和徐陵父子、庾肩吾和庾信父子,陳代有陳後主以及「狎客」江總、孔范等人。因為徐摛、徐陵父子和庾肩吾、庾信父子均以寫艷體詩著稱,又把這種形式講究的艷體詩風稱為「徐庾體」。宮體詩雖為詩歌史上一種不良傾向,但它進一步發展了永明體,推動了詩歌由自由表現的古體詩向法度森嚴的格律詩轉變。

14.上官體——初唐上官儀的詩歌十之八九是奉和應詔之作,綺錯婉媚,時謂「上官體」。

15.沉鬱頓挫——杜甫詩歌的主要風格。沉鬱頓挫都是指感情而言。「沉鬱」有深摯、沉雄、郁結、抑塞之意,主要指感情的力度、濃度、深度,側重於「意」、「思想」。「頓挫」有抑揚頓挫、句斷意連、波瀾起伏之意,主要指感情表達的層次、節奏,側重於「法」「表現」。沉鬱頓挫之間有緊密聯系,是指感情特別充沛深厚而又無法一下傾吐出來,彷彿有東西梗塞其間,幾經反復終於淋漓盡致的表現出來了。(05年已考論述。04已考)

16.大歷十才子——指唐大歷年間的十位詩人。其出處最早見於姚合《極玄集》所載,計:李端、盧綸、錢起等十人。但後來一些文獻記載都有所不同,因此,大歷十才子又成為一個不確定的概念。大歷詩人的詩風清麗空靜,省凈纖巧,但內容貧乏。其中成就最高者當推盧綸、錢起。(司空曙「雨中黃葉樹,燈下白頭人」)

16.氣盛言宜——韓愈主張的散文創作理論。在孟子「養氣說」和梁肅「文氣說」的基礎上,明確提出一條為文的原則。「氣盛,則言之短長與聲之高下者皆宜。」認為重視作家的道德修養及文章的情感力量是寫好文章的關鍵。「氣」是修養的結果,其中不僅有道德因素,還源於個性稟賦和社會實踐的精神氣質,情感力量。當「氣」極度噴盈而出時,文章就會寫得好有動人力量。

17.行卷、溫卷——唐代科舉考試時士子「行卷」「溫卷」之風盛行。士子在應試之前,常把先以所作詩文投獻名公巨卿,以求榮譽,稱為「行卷」。見《雲麓漫鈔》「文備眾體,可見史才、詩筆、議論,故常用作'行卷'.」唐代士人行卷,逾日又投,謂之'溫卷'「。」行卷「」溫卷「之風盛行對唐傳奇的繁榮產生了一定影響。

18.變文——寺院僧侶向聽眾作宣傳的一種說唱體長篇敘事通俗文學。主要指唐代敦煌變文。內容包括講唱佛經故事和世俗故事兩類。講唱佛經故事主要宣傳禪門佛理和封建迷信如《大目乾連冥間救母》、《降魔變文》等;講唱世俗故事變文富有生活氣息和現實意義如《孟姜女變文》、《董永變文》、《伍子胥變文》等。

19.花間詞派——得名於詞集《花間集》。五代時期,趙崇祚把晚唐五代詞風相近詞人溫庭筠、韋庄等十八家詞共五百首,編成了我國最早的一部文人詞總集《花間集》。因為這些文人都奉溫庭筠為祖進行詞創作,詞風大體相近,「花間詞派」由此而得。花間詞是供歌妓伶工演唱的曲子詞選本,是齊梁宮體與晚唐五代倡風相結合的產物。內容大多是冶遊宴樂,男女私情,風格也都難逃辭艷情柔得窠臼。(03年已考)

20.詞——是一種文體,它的特定含義是依照燕樂府樂曲所定的樂段樂句和音節聲調而填寫的歌詞。詞有各種不同的曲調,每個曲調都有一個名稱,謂之詞牌,如《菩薩蠻》、《蘇幕遮》、《憶江南》、《念奴嬌》等。每首詞,可以無題目,但絕不可無詞牌。詞是依曲填寫的,所以每個詞牌都有固定的樂譜,這就決定了每個詞牌的句數,每句的音節,也就決定了詞本身的句數、字數、用韻的位置及平仄關系,也就是說,每個詞牌都有固定的格式,即所謂「調有定格,字有定聲」。詞是供演唱用的,一支樂曲演奏一遍叫一闕,所以一段歌詞也叫一闕,或稱一片。一般的樂曲演唱時要重復一遍,所以詞一般也就分為上下兩闕。只有一段歌詞的詞稱單調,當然後世也有一首詞有三闕或四闕的。詞又根據篇幅的大小分為小令、中調和長調,長調又稱慢詞。
1 西昆體——北宋初期以楊億﹑劉筠看來這種類型的人是你喜歡的對象錢惟演為主要代表人物的詩歌,其重要標志是《西昆酬唱集》,他們主要學習晚唐詩人李商隱的近體律詩,誇大了李詩的形式美,注重對偶,喜歡用典,堆砌辭藻,崇尚纖巧,追求華艷,在內容上歌功頌德,粉飾太平,總體來說,西昆體形式精美,內容空洞

2 易安體——因李清照號易安居士,故其詞稱為「易安體」,其特點有三,其一,用通俗易懂的文學語言和明白流暢的音律聲調作詞其二,「易安體」融入了國家興亡的深悲巨痛,又不失婉約詞的本色,具有凄婉悲愴的格調其三,「易安體」有倜儻丈夫氣。

3 山谷體——是指北宋詩人黃庭堅的詩,黃庭堅字山谷他的詩的特徵是:生奇瘦硬,其藝術特色是:1以學杜詩為宗旨,重視句法發展了拗句﹑拗律的體制2強調「無一字無來處」,用典以故為新,變俗為雅,點鐵成金,奪胎換骨3好奇尚硬,造語洗凈鉛華,獨標雋旨,風格生新瘦峭峻,但兼有瀏亮芊綿的一面。

4 一祖三宗——是指江西派標榜和效法的詩歌作家,一祖指杜甫,江西詩派標榜要向杜甫學習,特別是杜詩高度的藝術技巧,學習杜詩的句法﹑字法甚至模仿杜詩的七律形式,但卻忽略杜詩的情感特徵。三宗指的是黃庭堅﹑陳師道﹑陳與義,其中以黃庭堅的詩歌理論和創作理論作為學習和模仿的關鍵,在作詩時強調「無一字無來處」,「點鐵成金」,「奪胎換骨」。

5 江西詩派——指北宋以黃庭堅為主,以他的詩歌風格為特點形成的一個詩歌流派,因呂本中的《江西詩社宗派圖》而得名,圖中首列黃庭堅,次列陳師道,共二十五人,江西詩派遠學杜甫,以黃庭堅的詩歌為典範。

6 騷雅詞派——指的是姜夔詞的藝術特徵概括出來的,即「清空」與「優雅」。

7 誠齋體——楊萬里創作的詩歌,被稱為「誠齋體」,由江西入,不由江西出,是「誠齋體」得以成立的前提,以日常生活中的小情趣為題。寫得活潑自然,風趣淡諧,以新奇的眼光看待身邊的一切,捕捉那稍縱即逝的景象,用敏捷靈巧的手法,描繪充滿生活小情趣的特定場景,有想像新奇風趣,語言通俗明快,風格流轉圓活的特點,「誠齋體」以絕句最為出色,主要學習借鑒了王安石的「半山體」和唐人的「晚唐體」。

8 半山詩——半山,是王安石晚年在江寧居住的地方,他這個時期的詩歌被編訂為《半山集》,亦稱為「半山詩」,主要體裁是絕句。

9 江湖詩派——是繼永嘉四靈而興起的一個詩派,以戴復古﹑方岳為代表,因陳起刊刻《江湖集》而得名,他們流轉江湖,結詩酬唱,多效四靈體,崇尚晚唐體的清巧之思,意於苦吟,盡量白描,以不用事為貴。

10 晚唐體——指南宋以「四靈」詩作為代表的創作風格,主張向晚唐學習,四人詩遂極工,出於賈島﹑姚合的苦吟詩風,專為格律詩,意平語詭,多有傖氣,有沖淡平和,輕靈清寒的境界。「四靈」費心苦吟,刻意求工,是其局限性。

11 諸宮調——指取同一宮調的若干曲牌聯成首尾一韻的短套,再用不同宮調的短套聯成長篇的說唱體文學形式。由韻文和散文兩部分組成,歌唱與說白相間,屬於敘事體。

12 楔子——是元雜劇劇本結構的重要組成部分,一般來說,楔子篇幅較短,沒有專門的故事情節,常常放在劇本的開頭,起到交待劇情的序幕的作用,有時楔子也放在折與折之間,起到過渡承接的作用。

13 科範——劇本的組成部分之一,指劇本所規定的演員的主要動作﹑表情及舞台效果等提示性文字,簡稱科。

14 折——是音樂單位,一折里用同一宮調的一套曲子。

15 話本——是「說話人」說話所依據的底本,原只是師徒的「說話」的書面記錄。並不是讓人看的書面著述,原為口語體,現改編成可供閱讀的話本小說了。

16 公安派——指明代後期受李贄「童心說」影響而提出的因主要人物袁宗道﹑袁中道﹑袁宏道。他們均是湖北公安縣人而得名,其核心理論是主張袁宏道提出的「獨抒性靈,不拘格套」。

17 復社——明末江南士大夫主張改良政治的文學結社之一,明天啟時江南張溥,陳貞惠等初結應社,崇禎之年又集合南北文社中人,會於蘇州虎丘,取興復絕學之義,成立復社,繼東林黨後以講學批評時政,主要作家有陳子龍等。

18 台閣體——是明代初期以楊士奇﹑楊溥﹑楊榮為代表的作家群及創作,這些作家多是朝廷重臣,在創作上內容平乏,以歌功頌德,粉飾太平為主,但他們也表現出一個共同的傾向,即十分重視詩歌的藝術形式,在風格上顯得典雅華麗。

19 唐宋派——是出現在明嘉靖年間以反駁李夢陽為代表的前七子的復古理論為主要目標的文學派別,代表人物有於慎中﹑唐順之﹑茅坤和歸有光等,基本觀點是反對以文採取代「道統」,主張恢復唐宋時期以理學為主導的「文道合一」的傳統。

20 陽湖派——清代以惲敬﹑張惠言為代表的散文流派。惲敬是常州陽湖人,後繼者多是其同鄉,故名。惲﹑張均是桐城派劉大櫆的再傳弟子,但其不滿桐城派古文的清規戒律,作文既取儒家經典,又參以諸子百家之書,文風較為恣肆,成為桐城派的支流。

21 桐城派——是清代中期重要的散文流派,其代表人物有方苞﹑劉大櫆﹑姚鼐,他們都是安徽桐城人,所以稱為「桐城派」,「桐城派」散文的基本理論特徵是以程朱理學為思想基礎,以清王朝政權為服務目的,以先秦兩漢和唐宋八大家的古文為楷模,在文章體制和作法上有細致規則的系統化的散文理論。

22 一人永占——指清代初期李玉的四部著名雜劇作品,是指《一捧雪》﹑《人獸類》﹑《永團圓》﹑《占花魁》這四部作品從不同的角度表現出了李玉的愛情和婚姻理想,同時也藉助這些作品抨擊明末以來世態炎涼,具有明顯的現實性。

23 南社——是中國近代隨著資產階級民主革命高潮的到來而出現的一個進步文學團體,代表作家有:陳去病﹑柳亞子﹑高旭,提倡民族氣節,倡導民主革命,自覺的利用文字進行各種反清活動。

24 詩界革命——指發起於19世紀後半期的一次文學改良運動,這些作家主要有康有為﹑黃遵憲﹑譚嗣同﹑梁啟超。他們試圖以詩歌為工具,傳播自己的政治主張和社會理想,提倡「我手與我心」,詩界革命盡管成就不高,但表現出一腔愛國主義民主思想,為五四新文化運動有先導作用。

熱點內容
書包網txt電子書免費下載小說下載 發布:2025-07-13 15:19:22 瀏覽:668
最新荒島求生小說排行榜 發布:2025-07-13 15:19:18 瀏覽:853
重復閱讀小說 發布:2025-07-13 15:09:35 瀏覽:725
聽書蕭炎 發布:2025-07-13 15:02:24 瀏覽:508
全港台浪漫言情小說免費閱讀 發布:2025-07-13 15:02:23 瀏覽:188
言情小說在線試聽 發布:2025-07-13 15:01:44 瀏覽:637
花千骨聽書網 發布:2025-07-13 14:51:31 瀏覽:659
婚情難負小說免費閱讀 發布:2025-07-13 14:50:13 瀏覽:349
哈利波特小說在線閱讀 發布:2025-07-13 14:49:40 瀏覽:293
人性的弱點英漢聽書 發布:2025-07-13 14:40:31 瀏覽:4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