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中古代學校老師的
⑴ 古代教師的稱呼有哪些
古代教師的稱呼:老師,先生,教員,慈母,教練,教書匠。
教師,這個職業是人類社會最古老的職業之一。
按照法律法規和行業規范,在規定的時間節點內,根據學校設施條件和個人職稱專業,安排座位、備課上課、批改作業、引導輔導幫助學生學習、組織聽課練習,組織考試。
傳授科學文化基本知識,開展主持學術交流、提高學生的觀察學習、記憶認知、動手溝通、操作等綜合實踐能力,促進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掌握經驗技術。
他受社會的委託對受教育者進行專門的具有建設性的教育,執行各項教育政策,維護社會穩定,為國家和社會培養各類高素質或實用人才。
(1)小說中古代學校老師的擴展閱讀:
教師權利
《教師法》第七條對教師的基本權利作了明確的規定,共有六個方面:
(一) 進行教育教學活動,開展教育教學改革和實驗;
(二) 從事學術交流,參加專業的學術團體,在學術活動中充分發表意見;
(三) 指導學生的學習和發展,評定學生的學業成績;
(四) 按時獲取工資報酬,享受國家規定的福利待遇以及寒暑假期的帶薪休假;
(五) 對學校教育教學、管理工作和教育行政部門的工作提出意見和建議,通過教職工代表大會或者其他形式,參與學校的民主管理;
(六) 參加進修或者其他方式的培訓。
教師義務
《教師法》第八條對教師義務作了規定,共有六個方面:
(一) 遵守憲法、法律和職業道德,為人師表;
(二) 貫徹國家的教育方針,遵守規章制度,執行學校的教學計劃,履行教師聘約,完成教育教學工作任務;
(三) 對學生進行憲法所確定的基本原則的教育和愛國主義、民族團結的教育,法制教育以及思想品德、文化、科學技術教育,組織、帶領學生開展有益的社會活動;
(四) 關心、愛護全體學生,尊重學生人格,促進學生在品德、智力、體質等方面全面發展;
(五)制止有害於學生的行為或其他侵犯學生合法權益的行為,批評和抵制有害於學生健康成長的現象;
(六) 不斷提高思想政治覺悟和教育教學業務水平。
⑵ 求小說中描寫學校,班級,同學,老師的句子!越多越好!
那是只有童話里才出現的場景,白色的歐式建築;立有雕塑的噴水池;綠草如茵的球場;綻放在林蔭小路兩旁的玫瑰花;捧著書穿著公主裙坐在鞦韆的女孩…………這里彷彿是一個貴族的花園,而不是一所高等學府。
⑶ 有哪本古書系統講中國古代教師和學校制度的
自古以來,我們的祖先在祖國遼闊而富饒的土地上從事辛勤的勞動,與大自然進行著英勇的斗爭,創造了悠久的歷史文化,使我國成為世界上四大文明古國之一,也使我國成為世界上最早產生學校的國家之一。《學記》就是我國古代教育經驗的總結,可稱為我國古代的教育學。
《學記》是《禮記》中的一篇,寫作年代距今大約兩千多年。據郭沫若同志考證,作者可能是孟子的學生樂正克。(《十批判書?儒家八派的批判》)
《學記》是我國最早的一篇教育專著。全文只有一千二百二十九個字,對教育目的、學校制度、教育原則、教學原則、教學方法,以及教師的作用等問題,都作了比較全面的系統的論述,寫得非常精練,非常深刻。歷代封建統治者都把它奉為經典,用以指導設學施教,對我國古代教育的影響是十分深遠的。《學記》是我國古代教育論著中的一份珍貴的歷史遺產,是我們研究中國古代教育的寶貴文獻。
一
《學記》代表新興地主階級的利益,本著儒家的德治精神,認為「建國君民」的最高目標在於「化民成俗」,使人民完全受統治階級的道德的支配,它把教育提到首要的地位。《學記》說:「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學乎!」又說:「建國君民,教學為先。」充分體現出儒家重視教育作為維護封建統治的工具。這說明,在階級社會,學校教育是為一定政治經濟服務的,歷來如此。教育是階級斗爭的武器,古人雖沒有這個術語,卻很懂得這個道理。
《學記》提出了「尊師重道」的思想,是可貴的,在中國教育史上曾起過積極的作用。《學記》既然把學校教育當做「建國君民」的重要武器,因而對於執行教育工作的教師,必然給予崇高的社會地位。「是故君之所不臣於其臣者二:當其為屍,則弗臣也;當其為師,則弗臣也。大學之禮,雖詔於天子無北面,所以尊師也。」(《學記》)這就是說,教師的地位同神聖的祭祖禮儀中的「屍」一樣受到尊敬。封建統治者對於自己的臣民,只有在他們「為屍」或「為師」時,才不以臣禮對待他們。雖然天子為「貴」,也須免除老師對自己「北面而朝」的臣下之禮。
封建社會的「尊師重道」,其目的在於把教師當作整個封建思想體系的代表,企圖通過「尊師」來尊重封建的「道」,維護封建統治。因為只有「尊師」才能「重道」。所以《學記》說:「凡學之道,嚴師為難。師嚴然後道尊,道尊然後民知敬學」。這個「尊師重道」的思想,被秦漢以後兩千多年的專制統治者利用為進行統治與鞏固統治的武器之一。但就《學記》提出對教師應嚴格要求,並號召社會上尊師這一點來說,直到今天,還是值得我們珍視的。
二
《學記》關於教育制度和學校管理方面總結的主要經驗為:
一是健全學校教育制度。《學記》記錄了中國古代學校制度。「古之教者家有塾,黨有庠,術有序,國有學」。這說明,中國古代,也曾廣設學校以施行教育,它的制度,是每二十五家設立「塾」,以教閭巷中各家的子弟;每五百家為黨,黨內設立「庠」,以教閭塾中所升入的子弟;一萬二千五百家為遂(即術),遂中設立「序」,以教黨庠中所升入的子弟;天子的首都或諸侯的國都,設立大學,以教天子諸侯等貴族的子弟和遂序升入的學習成績優秀的子弟。由此可見,古人對於學校的設置,是按照行政區劃層層設置的,十分周全,這也是政教關系十分密切的一種反映。
二是嚴格考試制度。《學記》曰:「比年入學,中年考核。一年視離經辨志;三年視敬業樂群;五年視博習親師;七年視論學取友;謂之小成。九年知類通達,強立而不反,謂之大成。夫然後足以化民易俗,近者說服而遠者懷之。此大學之道也」。大學每年有新生入學,每隔一年要考查他們的學業成績。第一年,考查他們是否能分析經義和章句。辨別自己的志願,決定學習的趨向。第三年,考查他們能否專心學業和同學之間是否融洽,共同研習。第五年,考查他們學識的廣博和親近老師的程度。第七年,考查他們議論學業是非能力,以及能否擇其善人為友;在這個學習階段內,他們如果都能達到標准,就叫做「小成」。到了第九年,就應該考查他們能否做到推理論事,觸類旁通。雖獨自立說,卻不違反老師的教誨,在這個學習階段內,他們如果能達到標准,就叫做「大成」。經過這樣學習後,將來就足以教化民眾而變易舊的風俗,並且使周圍的人心悅誠服,遠處的人響往來歸。這就是大學的教育宗旨。
《學記》在這里講的是大學的修業年限和視學制度。大學修業九年,分前七年後二年兩個階段。每兩年考查學生成績一次,每次考查都有重點,而且不僅考查學業成績,也考查操行成績。這可能是《學記》作者的設想,因為當時還不可能有學年制度、班級授課制以及由低到高、循序漸進的教學計劃。然而這種設想也是可貴的。
三是重視開學典禮。「大學始教,皮弁祭萊,示敬道也」。這說明大學開學的儀式是很隆重的。在開學時,由官吏穿著禮服,供奉祭萊,舉行祭禮,以示尊師重道。「宵雅肄三,官其始也」。在開學典禮時進行目的教育。要學生朗誦《詩經?小雅》中的《鹿鳴》、《四牡》、《皇皇者華》三首詩,表示君臣宴會作樂,上下和睦。教育學生學習是為了做官,管理國事。今天看來,這目的的本身不可取,但重視目的教育是對的。因為在隆重的開學典禮時進行目的教育可以使學生產生深刻的印象,取得良好的效果。這說明古人對目的教育是十分重視的。我國至今仍繼承了這種優良的傳統。
四是有嚴格的組織紀律。「入學鼓篋,孫其業也」。學生要按鼓聲打開書篋,如今天學生按著鈴聲上課一樣,可見學習紀律是嚴格的。目的是使他們重視學業。至於「夏楚二物,收其威也」的體罰制度,是封建社會的棍棒紀律,與我們今天提倡的自覺紀律是不相容的。
總之,《學記》在教育制度與學校管理方面的論述,有的到了兩千年後的今天仍有積極意義。由於時代、階級的局限性,有的今天看來顯然是不合適的,這並不奇怪。
三
《學記》的精華是對教育原理、教學原則和教學方法等方面的論述。漢代學者鄭康成說:「名《學記》者,以其記人教學之義。」(朱希旦注《禮記集解》(下)卷三十六,商務印書館)朱熹說得更為具體貼切:「此篇言古者學校教人傳道授受之次序,與其得失興廢之所由,蓋兼大小學言之」。(同上)很顯然,他們都說《學記》是古代教育思想的總結,其精華在於它概括教學原則和方法的教學論。
《學記》的教學論思想,貫穿了一個基本精神:教師應啟發誘導,學生應積極思考,自覺學習,教學是師生的雙邊活動。
《學記》分析教與學是「學學半」的關系。第一個「學」字應讀「效」,是教的意思;第二個「學」字,是學習的意思。「學學半」是說教與學是一件事情的兩個方面,教學是兩個方面活動的統一體。在教學過程中,教學質量的好壞,一方面在教,一方面在學,學習的人,也是一方面靠人來教,一方面靠自己去學。教師雖然以教人為主,但遇到困難的時候還必須加強自學。所以教師也是教人和自學兩方面的結合。對「學學半」之闡述,一般認為教學各「半」,教師也是教人和自學各占其「半」。我認為這種「各半」的解釋似乎機械了些。作者的原意,恐怕也不是半斤八兩的意思。
人的發展是受遺傳、環境和教育三個基本因素所制約的。究競哪一個因素起主導作用呢?歷史上的教育家曾經爭論不休,它反映著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兩種世界觀的尖銳斗爭。《學記》對這個問題作出了科學的回答。「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這句話有的人解釋為學生的本質是好的,象玉石一樣,但需要教師「精雕細刻」才能成材。我體會這句話的意思是玉要雕琢方能成器,人要教育,才能明白道理。《學記》的用意是強調「學」。說明人是「學而知之,」而不是「生而知之」。這個觀點,無疑是正確的。在兩千多年前,《學記》就肯定了教育在人的發展中起主導作用,這是難能可貴的。
教學是師生雙邊話動。不僅要有救師的積極性,還要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學生在學習中的積極性,主要是開動腦筋思考問題。歷代教育家普遍重視學生的思考活動,要求他們把「學」與「思」緊密地結合起來。韓愈說:「業精於勤,荒於嬉;行成於思,毀於隨。」(《進學解》)韓愈曾作過國子監博士,類似今天的大學教授,他對於「學」和「思」很有研究。在這里,前句是說只有勤奮學習學業才能精深,而嬉戲必然荒疏了學業,指的是勤奮的重要;後句是說只有認真思考才能德行有成,而隨波逐流必然導致德行的毀敗,指的是思考的重要。荀子也講過學與思的關系:「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吾嘗?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見也。」(《勸學》)這里荀子講了只思不學的害處。對學與思的關系論述得最全面的是孔子,他曾說過:「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論語?為政》)意思是說,光學習,不思考,不會有心得;光思考,不學習,便會徒勞無益。所以要獲得真知識,解決新問題,學與思是缺一不可的。「吾嘗終日不食,終夜不寢,以思,無益;不如學也(《論語?衛靈公》)前人這些話真是金石之論,對「學」和「思」的辯證關系,闡述得是很深刻的。
《學記》對「學」與「思」的關系,認為既學且思,學思結合。這種學思並重的思想,對於後來的教學理論和實踐曾發生過深刻的影響。《學記》從啟發誘導和學思結合的指導思想出發,提出了一系列的有益的教學原則和教學方法。關於教學原則有如下幾條:
(—)啟發誘導原則
啟發誘導的原則,現在通稱啟發性原則。可以說它是《學記》中最基本的一個教學原則。
《學記》作者說:「君子之教,喻也。」所謂「喻」,在這里可以說是啟發誘導的意思。《學記》認為教師教學的基本特點是要善於啟發誘導,並進一步說:「能博喻然後能為師。」只有善於多方啟發誘導的人才能當教師。可見把啟發性原則提到很高的高度。《學記》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時觀而弗語」、「開而弗達。」就是說教師對學生的學習經常加以檢查指點,啟發誘導,但不要灌輸,不要包辦代替,要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激發學生積極思維,使學生融會貫通地掌握知識。
如何啟發誘導?《學記》提出了三條要求:
一是「道而弗牽」。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引導學生而不要牽著學生走。二是「強而弗抑。」激勵學生而不要壓抑學生。三是「開而弗達。」指點學生而不要代替學生作出結論。這三條就是對啟發誘導原則的具體要求。這些要求說明,教師在教學中起的是引路人的作用,引路人就要善於指引,善於鼓舞,善於啟發學生沿著正確的道路去走,不應拖著學生,壓抑學生,更不要代替學生走路。這就是「時觀而弗語,存其心也。」
毛澤東同志特別重視啟發式的教學,在一九二九年《中國共產黨紅軍第四軍第九次代表大會決議案》中就提出:教授法是「啟發式,廢止注入式。」啟發式教學的實質在於:遵循辯證唯物主義的認識論的原則。學生認識的發展同其他一切事物的發展一樣內因是根據,外因是條件,教師的「教」是外因,學生的「學」是內因,外因必須通過內因起作用。所以教學必須從教材和學生的實際出發,教師要有計劃有步驟地引導學生獨立地進行多階段的分析綜合活動,使其生動活潑地主動地學習。從而,培養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學記》還論述了貫徹這個原則的好處:「道而弗牽則和,」引導學生而不牽著學生走,師生關系才會融洽;「強而弗抑則易,」策勵學生而不推著學生走,學生就有勇氣克服學習上的困難,順利地進行教學。「開而弗達則思」,啟發學生而不代替學生作出結論,學生才能獨立思考,發展智力。總之,只有做了「道」、「強」、「開」的工作,才能達到「和」、「易」、「思」的要求。《學記》在啟發教學上不僅發揮了孔子「不憤不啟,不悱不發」的思想,而且還提出,不是等待而是要促進學生思考的主張。這些寶貴的見解,很有現實意義。
(二)教學相長原則
學無止境,教也無止境。教師應當堅持教學相長的原則。《學記》作者說:「學然後知不足,教然後知困。知不足然後能自反也,知困然後能自強也。故日:教學相長也。」可見《學記》不僅提出了教學相長的原則,而且還從教與學兩個方面精闢的論述了這個原則:
首先,從教師方面講:「教然後知困。知困,然後能自強也。」教的過程也就是學的過程,教與學是彼此相長、互相促進,不斷提高教學的水平。教師通過教學感到困難,發現自己知識的不足,從而督促自己再努力學習提高。這種情況,凡是從事過教學工作的同志幾乎都有這種體會。開始時認為自己差不多了,教課沒有問題,但一到上課,就感到有些地方講不清楚,更不能深入淺出的生動傳授知識,這時才體?階約夯購懿還唬?枰?樾難?埃?餼褪恰敖倘緩籩?А!薄爸?А比緩蟛拍堋白鄖俊薄?BR> 其次,從學生方面講:學生從老師的教中獲得知識,但需要自己刻苦鑽研,努力學習,才能不斷提高,不限於師雲亦雲。學習是一種實踐活動,通過學習實踐才能體會到學習的好處和難處。愈學興趣愈高,眼界愈開闊,也就愈感到自己的貧乏,從而發奮「自反」,求得長進。所以說:「雖有至道,弗學,不知其善也」;「學然後知不足」,「知不足然後能自反也。」
根據上述理解,可知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和學生都需要不斷學習,除了學習書本,師生還要互相學習,特別是教師要注意向自己的教育對象學習,共同提高。「故曰:教學相長也。」《學記》提出的「學學半」的主張也是對「教學相長」思想的高度概括。
《學記》提出的教學相長原則,具有辯證法思想因素,它發揮了孔子的「學而不厭,誨人不倦」的思想,揭示了教學工作中的客觀規律。
(三)循序漸進原則
《學記》對於循序漸進的論述,比我們通常說的系統性原則,含意要廣,內容要多。它包括了系統性、量力性、以及因材施教等原則的內容和要求。《學記》對於如何貫徹循序漸進的原則,提出了兩點要求:
首先,「學不躐等也」,教學要有系統性,教學的系統性,是科學知識本身的特點所決定的,任何科學知識,都具有嚴密的邏輯系統,教材是有一定的連貫順序的,學生的學習是新知繼舊知,以舊引新,循序漸進。俄國十九世紀資產階級民主主義教育家烏申斯基在論證系統性時曾說過:「當然,只有本著事物自身的合理的知識體系,才能使我們有充分的可能來掌握知識。一個人的頭腦如果充滿了許多零碎而不聯系的知識,就會象雜亂無章地堆著各種東西的倉庫,這里連倉庫主人也什麼都找不到。至於一個人的頭腦中只有體系而無知識,就象商店一樣,它的每個櫃子都貼著東西的標簽,但是櫃子里是空的。」(轉引自蘇聯達尼洛夫、葉希波夫編著《教學論》第197頁)烏申斯基的這段話非常生動形象的說明,教學不按部就班地系統地進行,就會「雜施而不孫,則壞亂而不修,」陷入混亂的境地。只有掌握加法的概念和判斷,才能進而順次掌握減法和乘法的概念和相應的判斷推理過程;只有掌握了力的概念,才能進而順次理解重力、壓力。任何打亂知識的系統性,連貫性,超越學生的接受能力的做法,都是違反教學規律的。
其次,「不凌節而施」。這句話漢代鄭康成解為「不凌節,謂不教長者才者以小,救幼者鈍者以大也。」孔穎達解為「不凌節,謂年才所堪,不越其節,分而教之,所謂孫順也。」依照他們的解法,要從學生的年齡和才能出發,因材施教。《學記》說,「當其可之謂時。」這是孟子所說「時雨之化」的「時」,其意義是說,「教育工作必須及時進行,如果失之過早,它就不適合學生的接受能力和需要。相反,如果失之過遲,則學生的要求可能已經消失,也不容易使他們接受。這樣不合時機的教育,《學記》認為,必然是『勤苦而難成』,達不到教學的預期的效果」。所以《學記》提出「不凌節而施」的要求。「不凌節」就是教學不要超越學生的實際情況,不要教小的、鈍的學生太多太深的知識,超越他們的接受能力,使學生「吃不了」;也不要對大的、有才能的學生,教的太淺太少,使他們「吃不飽」。《學記》要求要在「節」的限度以內,做到「教不凌節」,「學不躐等」,循序量力地進行教學。《學記》主張「幼者聽而弗問」,為的是「學不躐等也」。「良冶之子」之所以「必學為裘,」「良弓之子」之所以「必學為箕」,「始駕馬者」之所以要「反之,車在馬前」,都是說明要在「節」的限度以內循序漸進而不「凌節」的意思。《學記》反對「及其數進而不顧其安」(只顧趕進度,不管學生能不能接受),因為它違背循序漸進的原則,「凌」了「節」。誇美紐斯曾說過:教材講解要注意一貫性和連續性。並提出「使先學的東西為後學的東西開辟道路。」梁啟超講得更通俗:「求學譬如登樓,不經初級而欲飛升絕頂,未有不中途挫跌者。」(《教育政策私議》)孔於亦有「由也升堂矣,未入於室也」的評論。(《先進》)中外學者這些話都說明,教與學要遵循客觀規律,循序漸進,要想「挾泰山以超北海」是做不到的。(《孟子?梁惠王上》)現在,有的學校搞突擊、搞競賽,搞題海戰術,片面追求升學率,都是違反循序漸進的教學原則,是不會取得什麼效果的。即使偶而見效,也決不會持之久遠,不少學生通過突擊升入大學後,功課跟不上,就是例證。殊不知「多則惑」,「欲速則不達」。
(四)「藏息相輔」原則
「藏息相輔」原則,也就是課內與課外、勞與逸相結合的原則。《學記》認為課內是在規定的時間傳授正課,「時教必有正業」;課外應有休息、游戲和作業,「退息必有居學」。《學記》還認為,正課固然重要,課外活動也是不可少的。因為課外各種有益的活動,不僅可以成為輔助正課的一種手段,而且可以引起學生對正課的興趣,加深對正課的理解。如果課外不學「操縵」(雜曲)、「博依」(歌詠)和「雜服」(灑掃)等技藝,課內就學不好「弦」(即樂)「詩」和「禮」。因此,必須要求學生做到課內課外相結合,勞和逸相結合。所以《學記》指出「不興其藝,不能樂學」。如果不提倡課外的技藝,學生就會學不好正課。因此,善於學的人,學習的時候,就努力學習;休息的時侯,就盡興地.........
⑷ 有一本小說講的是一個學校連帶著學生老師都穿越到了古代
我全校都穿越了晉江作者安碧蓮
⑸ 古代小說中老師來教學生怎麼描寫
先生在聯大開過三門課:各體文習作、創作實習和中國小說史。三門課我都選了——各體文習作是中文系二年級必修課,其餘兩門是選修。西南聯大的課程分必修與選修兩種。中文系的語言學概論、文字學概論、文學史(分段)……是必修課,其餘大都是任憑學生自選。詩經、楚辭、莊子、昭明文選、唐詩、宋詩、詞選、散曲、雜劇與傳奇……選什麼,選哪位教授的課都成。但要湊夠一定的學分(這叫「學分制」)。一學期我只選兩門課,那不行。自由,也不能自由到這種地步。
⑹ 有沒有穿越到古代成為老師的小說
《宋師》好像是穿越到古代成為老師的
⑺ 古代小說里跟自己的教書老師叫什麼
先生吧
太子的老師貌似叫太傅
求採納
⑻ 用武俠小說中的人物來形容學校的老師
校長就是一燈大師啊。。音樂老師就是黃葯師 科技輔導老師是個啥。語文老師那就是段譽最愛的王語嫣啊。人家過目不忘啊。英語老師。紫衫龍王可以嗎?數學老師的話。。門衛必須掃地僧啊!! 其實你要先講一下你老師的外貌特徵的
⑼ 穿越到古代做老師教育小孩子的小說
年的湯超禎概念啊,,唐朝時是繁榮的,你的孩子已通過,至少比其他朝代點,其他王朝的戰爭啊,啊,什麼飢荒在過去沒有能力給孩子如果餓了很哦,哈哈。 開始寫信給你做了一個夢,一個夢,你正在看電視連續劇,叫做流金歲月王朝,您可以描述裡面的情節,看到了內部的和諧景象,那麼你就可以開始嘆了口氣,呵呵,呵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