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古代小說 » 史傳文化與中國古代小說

史傳文化與中國古代小說

發布時間: 2021-06-30 16:18:55

Ⅰ 中國古代小說的代表及作者

我國古代小說的發展里程及其規律

第一部分,說明我國古代小說的發展歷程;第二部分,說明我國古代小說在發展過程中的規律。第一部分是從縱的方面論述,第二部分是從橫的方面論述,全文縱橫交織,互相補充,完整地闡述了我國古代小說的發展及其規律。

第一部分講發展過程,作者是按幾個階段來寫的。1.起源:神話傳說。2.發展:魏晉南北朝志怪志人。上述兩個階段中,小說同歷史歸於一類。3.成熟:唐代傳奇。脫離歷史而成為獨立的文學創作。4.繼續發展:宋元話本小說、演義小說。5.頂峰:明清文人獨立創作,寫平凡的人和事。

作者闡述中國古代小說的發展,抓住了兩個關鍵。第一個是文學與歷史的關系。蕭統的文學定義說,「事出於沉思,義歸乎翰藻」,就是指出文學作品必須有想像虛構,還要講求文采。神話傳說、志人志怪,都是靠實地訪問,從民間搜集而記錄下來的,所以同歷史歸於一類。唐代傳奇,有想像虛構並講求文采,因此就離開歷史而發展成為文學創作了。第二個關鍵是文人加工民間傳說與文人獨立創作的關系。宋元話本小說、演義小說,都是文人採用民間傳說而進行再創作的,寫的都是非凡的人物,不尋常的英雄;明清小說,發展成為文人的獨立創作,寫平凡人的日常生活。抓住上述兩個關鍵,中國古代小說的發展進程就容易理清了。

第二部分講發展規律,作者列舉了四條。這四條與第一部分的內容密切相關。例如第一條,「中國的小說是來自民間的,是人民群眾思想、願望以及生活實際的反映。中國小說的每次發展、進步都是由優秀的文人作家向民間學習,參與、加工民間創作而取得的」。這在中國古代小說發展的幾個階段都可以得到證明。又如第二條,「史傳文學對中國古典小說的影響」。這從中國古代小說的幾個發展階段中,可以看得更加清楚。作者在課文中只談了「對人的看法和描寫」一點,在另外的文章中還談了幾點(參照「有關資料」)。

二、學習重點說明

1.融會貫通,理解課文

課文論述的內容極為豐富,從時間說,從遠古到清末;從范圍說,小說發展的規律,頭緒紛繁。因此,必須下功夫貫通起來理解,才能正確把握課文的內容。

首先,把第一部分講發展歷程的內容按時間順序串連起來理解。在這中間,可以把發展歷程分為五個階段、兩個關鍵。理解了這些,就理解了第一部分內容。其次,把第二部分講發展規律的內容與第一部分的內容結合起來理解。例如第二條規律,因為古代小說脫胎於史傳文學,因此它不可避免地對史傳文學的傳統有所繼承,這首先表現在對人的看法和描寫上。反之,理解了第二部分內容,可以更加深刻地理解第一部分。例如,理解古代小說脫胎於史傳文學,那麼也就不難理解小說發展過程中話本小說、演義小說的出現不是偶然的了。

2.舉一反三,用實例說明規律

在課文中,作者已經舉了不少實例來說明規律。因此,學生從課文中不難得到啟發,模仿著用自己熟悉的例子去進一步說明課文闡述的規律。例如,作者已經用《三國演義》《水滸傳》說明第三條規律,但失之於簡單,不妨要求學生把說明具體化。甚至有些學生熟悉的但作者沒有涉及的例子,也不妨要求學生去說明課文中提到的某些規律。這是學習課文的延伸,也有助於進一步深入地理解課文。

●解題指導

一、根據課文內容,填寫下表。

本題旨在引導學生融會貫通,把握課文基本內容。

朝代
發展階段
體裁特點
規律

魏晉南北朝以前
起源
神話傳說
1.中國的古代小說是來自民間的,古代小說的每次發展都是由文人作家參與、加工民間創作而取得的。2.史傳文學對中國古代小說很有影響。3.古代小說創作立足於現實。4.由於受封建文化的壓迫摧殘,古代小說的發展極為艱難。

魏晉南北朝
發展
志怪志人


成熟
唐傳奇

宋元
繼續發展
話本

明清
頂峰
①演義小說
②文人獨立創作,關注平凡人生的現實主義小說

二、理解下列句子的含義,並說明它們在闡明課文觀點上的作用。

1.事出於沉思,義歸乎翰藻。

2.愛而知其丑,憎而知其善,善惡必書,是為實錄。

3.明鏡照物,妍媸畢露。

4.雖然吾書名為志怪,蓋不專明鬼,時紀人間變異,亦微有鑒戒寓焉。

本題中所列引文,都是文言,需要學生切實弄懂,知道它們的含義;還要求學生了解它們在說明文章觀點上的作用。

1.意思是,文學作品所描寫的對象具有積極意義,其內容的表達、形式的安排,都經過作者深沉的構思、想像,其辭藻、音律、用典等藝術形式都比較講究。事,指作品描寫的對象。沉思,深沉的構思。義,指思想內容。翰藻,指作品的辭采。課文引用蕭統的這兩句話,是為了說明蕭統對文學與歷史等學術著作的區別已經有所認識,到唐代,我國的古代小說終於脫離歷史而發展成為文學創作。

2.意思是,愛它而要知道它有缺點,恨它而要曉得它有長處。缺點、長處必須都寫下來,這才是真實的記錄。課文引用《史通》的這些話,是為了說明我國古代小說對史傳文學傳統的繼承,首先表現在能夠辯證地認識人和描寫人。

3.意思是,明亮的鏡子照物體,物體的美麗和醜陋全都清晰地顯露出來。妍,美麗;媸,醜陋。課文引用這兩句話,是為了說明《水滸傳》寫人藝術的高明。

4.意思是,雖然我的書名為志怪,也不專寫鬼神,卻時時寫人間的變異,也略微蘊含著鑒戒。課文引用吳承恩的話,是為了說明《西遊記》是立足於現實的。

三、作者以《三國演義》《水滸傳》《西遊記》為例說明第三條規律,其中以《三國演義》《水滸傳》為例的說明較簡略,試把這兩例中的一例的說明具體化。

以《水滸傳》為例。作者寫北宋宋江農民起義,是立足於現實的。作者施耐庵是元末明初人,元末爆發了農民大起義,群眾性的反抗運動風起雲涌。它們規模宏大,波及的范圍廣泛,其間又有許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跡產生,因此給人們留下深刻的印象。傳說施耐庵同元末的農民起義運動有一定的聯系,甚至親自參加了起義的隊伍。可見,《水滸傳》描寫的農民起義,正是立足於現實的基礎上的。

四、試把讀過的《林黛玉進賈府》《林教頭風雪山神廟》《失街亭》《杜十娘怒沉百寶箱》《孫悟空三打白骨精》《范進中舉》等課文聯系起來理解,想想它們體現了本文提到的哪些規律,並寫成一二百字的短文。

它們體現了課文提出的四條規律。寫一二百字的短文,可以重點談其中的一條。

●教學建議

一、指導學生以舊知求新知,舊知、新知融會貫通,理解課文。高三學生,應該讀過一些中國古代小說,也讀過不少史傳散文,例如中國古代四大著名長篇小說、話本小說,志人志怪小說、神話傳說等,又如《左傳》《戰國策》《史記》中的一些散文等。要調動學生的這些積累去理解課文,這樣就容易得多。

二、理解我國古代小說與史學的關系,是把握課文內容的關鍵。第一部分講我國古代小說的發展過程,小說脫離史學而獨立,這是關鍵性的進步;第二部分講我國古代小說的發展規律,小說繼承史傳文學的優秀傳統,這是關鍵性的規律。因此,指導學生把握課文,要抓住關鍵不放鬆。

三、這篇課文有一定難度,不要求學生全部讀懂,能懂多少就算多少。這篇課文的教學只要達到這樣的目標:使學生知道怎樣融會貫通地去閱讀有一定難度的文章。

四、發揮學生主體性,培養學生自學能力。可以把「有關資料」中某些東西提供給學生,讓學生結合資料去閱讀課文。

●有關資料

一、關於「文學」的含義(胡經之)

對於文學是語言藝術這種認識,中外都經歷了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才逐漸明確。

在中國,「文學」的含義曾有幾度變化。在先秦時代,「文學」是「文章」(「文」)和「博學」(「學」)的總稱,「文學」包括了整個文化,先秦諸子的哲學、道德、政論文章,都被說成是「文學」。到了秦漢時代,「文學」還是總括「儒學」和「文章」,但二者漸趨獨立,「文學之士」逐漸分離為二:一類歸「文苑」,一類屬「儒林」。像司馬相如這類從事辭章詩賦創作的文人,和那些專門研究儒學經術的學者分開來了。發展到魏晉時代,「文學」和經學、玄學、史學都分立發展。到了齊梁時代,更進而把「文學」細分為「儒」和「學」,把「文章」細分為「文」與「筆」。史傳、奏議這一類文章歸入「筆」,屈原、宋玉、枚乘、司馬相如等人辭章詩賦一類算作「文」(梁元帝蕭繹的《金樓子·立言篇》對此有所闡明)。「

Ⅱ 中國史傳對中國古代敘事文學有什麼影響

很難籠統的回答這個問題,簡單說一說。
提供了內容與材料。像《三國志》之於《三國演義》,七實三虛。
啟發了文體與語言。像列傳之於唐傳奇,《柳毅傳》延續列傳寫法。
延續了審美與趣味。像《趙氏孤兒》悲劇性質,《左傳》以下皆有。
如此種種,不一而足。
建議參閱朱東潤《中國傳敘文學之變遷》、魯迅《中國小說史略》、熊明《漢魏六朝雜傳研究》。

Ⅲ 中國古代小說發展經歷了哪四個階段

簡單點說就是:
魏晉的志人志怪(代表為干寶的《搜神記》)——起源階段(根莖)
唐傳奇(代表有元稹的《鶯鶯傳》等)——發展階段(枝葉)
宋元話本(這個階段的很多東西直接演化成了後來的小說,四大名著除了《紅樓夢》皆源於這一時期)——轉化階段(開花)
明清小說(四大名著都是這一時期的)——成熟階段(結果)

Ⅳ 中國小說與史傳文學的關系和影響

中國古典小說的發展有文言和白話兩大系統,二者和史傳文學都有很緊密的關系。最早用「小說家」這個名詞去收錄古代書籍的《漢書藝文志》是把它視作為子部的,稱為《諸子略》,但所收書籍的性質,照魯迅的說法,則介乎子部、史部之間,即《史略》所謂的「託人者似子而淺薄,記事者近史而悠繆」。其後史家及目錄學家將小說家的范圍不斷擴大,把很多原屬史部的作品轉入小說家,也有一些原屬小說的作品歸到史部去,例如同樣是雜史雜傳的東西,《燕丹子》多入「小說」類,而《吳越春秋》則入於「史部」。此外,文言筆記小說的創作,有一些在內容上也標榜是正史所不載,由作者加以整理收集,如葛洪的《西京雜記》和殷芸的《小說》等,所以文言系統的小說和史書關系千絲萬縷,是很明顯。
值得注意的是白話系統的小說,或者是接近現代意義的傳奇小說和史傳文學的關系。我們可以看到,中國古典小說發展的趨勢,是如何由紀實的史傳著作,逐漸過渡到以虛構為基礎的小說創作,在這一點上,我們可以看到小說文體的發展,也看到史傳對小說創作的巨大影響力。
首先,史傳和小說的共通點是敘事。當然二者發展到後來的性質有不同,歷史講求真實,而小說則容許而且必須虛構。董乃斌的《中國小說的文體獨立》一書中認為文學和「事」的關系有「含事、詠事、述事和演事」四個階段,大概歷史只是述事,小說戲劇則可以稱之為「演事」。
第二,中國歷史著作中的主體「正史」有編年體和紀傳體兩大系統,史書的這種結構,對後來的小說創作有很多影響。尤其是史書主流的紀傳體,它以人物為中心的寫法,對後來小說至少有兩點影響,一是合乎現代小說以寫人為主,小說必須創作出令人難忘人物形象的要求,例如唐傳奇很多便類似個人的傳記。二是在結構上,很多長篇小說的總體結構是一個個人物的遭遇的聯結,人物之間的關系不是很有機的聯系在一起,似乎是分別給人物寫傳一樣,最有代表性的是《水滸傳》和《儒林外史》等。這種結構方式,有自由靈活的優點,也有鬆散零碎的缺點。
第三,是史傳的敘事方式,多採用第三人稱的全知觀點的方法,這一點也為中國古典小說所繼承。所謂全知的觀點,簡單說就是作者是無所不在、無所不知的上帝,對於人物內心和絕不可能為外人所知的隱秘,他可能—一告訴讀者。著名的例子是《左傳》宣公二年鉏麑不忍下手刺殺忠臣趙盾,回來後自殺前的一段心理活動,這種自言自語或心理描寫,從寫歷史的角度看當然是不必要的,但它卻有「遙體人情,懸想事勢,設身局中,潛心腔內,忖之度之,以惴以摩,庶幾入情合理」(錢鍾書《管錐編》語)的好處,而這種寫法,正是後世小說戲劇所仿效的地方。
第四,是寫作精神方面,中國歷史上的幾部巨著對後世小說有極大的影響。例如《春秋》的微言大義,意思就是把自己觀點隱藏起來,讓事實自己來說話,對事件和人物的褒貶由讀者自己去體會。中國古典小說中當然不乏有作者跑出台前,向讀者指指點點,對事件人物直接評論的地方,但好的作品,作者隱退在情節背後,讓小說中的人物的言行來啟示讀者。《紅樓夢》主題的論爭,讀者對小說中人物的愛憎不同,可以說,都是得力於這種隱藏個人觀點的手法結果。又如《史記》的創作,司馬遷一再表示自己是「發憤」著書,自己是「心有所郁結,不得通其道」的情況下寫出這種巨著的,後來的金聖嘆把《水滸》這些小說也看作是發憤之下的創作,可見《史記》對後世文學家在精神上的感召力量有多大!
明清兩朝小說評論家最愛把小說和歷史著作比附,金聖嘆說「《水滸傳》方法,都從《史記》出來。」毛宗崗說:「《三國》敘事之佳,直與《史記》彷彿。」張竹坡說:「《金瓶梅》是一部史記」,而戚蓼生評《紅樓夢》的寫法,認為:「其殆稗官野史中之盲左、腐遷乎?」可見史傳對中國古典小說的深遠影響。

Ⅳ 簡述中國古代小說的發展史

「小說」一詞最早見於《莊子·外物》:「夫揭竿累,趣灌瀆,守鯢鮒,其於得大魚難矣;飾小說以干縣令,其於大達亦遠矣。」「縣」乃古「懸」字,高也;「令」,美也,「干」,追求。是說舉著細小的釣竿釣繩,奔走於灌溉用的溝渠之間,只能釣到泥鰍之類的小魚,而想獲得大魚可就難了。

靠修飾瑣屑的言論以求高名美譽,那和玄妙的大道相比,可就差得遠了。春秋戰國時,學派林立,百家爭鳴,許多學人策士為說服王侯接受其思想學說,往往設譬取喻,徵引史事,巧借神話,多用寓言,以便修飾言說以增強文章效果。

莊子認為此皆微不足道,故謂之「小說」,即「瑣屑之言,非道術所在」「淺識小道」,也就是瑣屑淺薄的言論與小道理之意,正是小說之為小說的本來含義。

而中國小說最大的特色,便自宋代開始具有文言小說與白話小說兩種不同的小說系統。文言小說起源於先秦的街談巷語,是一種小知小道的紀錄。在歷經魏晉南北朝及隋唐長期的發展,無論是題材或人物的描寫,文言小說都有明顯的進步,形成筆記與傳奇兩種小說類型。

而白話小說則起源於唐宋時期說話人的話本,故事的取材來自民間,主要表現了百姓的生活及思想意識。但不管文言小說或白話小說都源遠流長,呈現各自不同的藝術特色。

小說的特點

1、價值性

小說的價值本質是以時間為序列、以某一人物或幾個人物為主線的,非常詳細地、全面地反映社會生活中各種角色的價值關系(政治關系、經濟關系和文化關系)的產生、發展與消亡過程。非常細致地、綜合地展示各種價值關系的相互作用。

2、容量性

與其他文學樣式相比,小說的容量較大,它可以細致地展現人物性格和人物命運,可以表現錯綜復雜的矛盾沖突,同時還可以描述人物所處的社會生活環境。優勢是可以提供整體的、廣闊的社會生活。

Ⅵ 關於中國古代小說發展史的問題

上古的神話
先秦的寓言
魏晉南北朝的志人志怪小說
唐傳奇
宋元的「話本」
明初的「擬話本」
明清的長篇章回體小說

Ⅶ 史傳文學對中國古代小說的影響

首先,從總體上來說,《史記》作為我國第一部以描寫人物為中心的大規模作品,為後代文學的發展提供了一個重要基礎和多種可能性。《史記》所寫的雖然是歷史上的實有人物,但是,通過"互見"即突出人物某種主要特徵的方法,通過不同人物的對比,以及在細節方面的虛構,實際把人物加以類型化了。在各民族早期文學中,都有這樣的現象,這是人類通過藝術手段認識自身的一種方法。只是中國文學最初的類型化人物出現在歷史著作中,情況較為特別。由此,《史記》為中國文學建立了一批重要的人物原型。在後代的小說、戲劇中,所寫的帝王、英雄、俠客、官吏等各種人物形象,有不少是從《史記》的人物形象演化出來的。
在小說方面,除了人物類型,它的體裁和敘事方式也受到《史記》的顯著影響。中國傳統小說多以" 傳"為名,以人物傳記式的形式展開,具有人物傳記式的開頭和結尾,以人物生平始終為脈絡,嚴格按時間順序展開情節,並往往有作者的直接評論,這一切重要特徵,主要是淵源於《史記》的。
在傳記文學方面,由於《史記》的紀傳體為後代史書所繼承,由此產生了大量的歷史人物傳記。雖然,後代史書的文學性顯著不如《史記》,但其數量既浩如瀚海,如果將其中優秀傳記提取出來,也是極為可觀的。此外,史傳以外的別傳、家傳、墓誌銘等各種形式的傳記,也與《史記》所開創的傳記文學傳統有淵源關系。
《史記》也是一部形象生動的歷史傳記。它的文采歷來為我國文學界所稱頌,它開創了我國傳記文學的先河。司馬遷像一個出色的畫家,以他那十分傳神的畫筆,為我們勾畫出一個個栩栩如生的人物畫像;又像一位善於捕捉瞬間的雕塑家,以他那鋒利的刻刀,為我們塑造了一個個風采各異的雕像。在《史記》這座人物畫廊里,我們不僅可以看到歷史上那些有作為的王侯將相的英姿,也可以看到妙計藏身的士人食客、百家爭鳴的先秦諸子、「為知己者死」的刺客、已諾必誠的游俠、富比王侯的商人大賈,以及醫卜、俳優等各種人物的風采,給人以美的享受和思想上的啟迪。司馬遷創造性地把文、史熔鑄於一爐,為我們寫下了一部形象的歷史。所以,魯迅先生稱贊《史記》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正因為如此,在中國古代浩瀚的史著中,《史記》擁有的讀者量是首屈一指的

Ⅷ 中國古代小說與地域文化發展的關系

中國古代小說與地域文化之間的關系應該還是很緊密的,因為這些小說都是某一個地方的人寫的,所以在一定程度上也會摻雜這個地方的一些故事,或者說是傳說之類的,所以從這一方面來說,中國古代小說的發展和對於文化之間的關系很緊密,他同時也是地域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

Ⅸ 中國古代小說起源於<<左傳>>,是否正確

http://ke..com/view/1942.htm
http://ke..com/view/19124.htm

Ⅹ 史傳文學對中國小說的影響

一、《紅樓夢》的影響

1. 就題材內容而言,《紅樓夢》是中國小說史上繼《金瓶梅》之後一部偉大的世情小說。它將人情世態寓於粉跡脂痕,把世情小說的創作推向最高峰,標志著中國古代小說的藝術水準邁上一個新台階。在它之後,一些狹邪小說、鴛鴦蝴蝶派小說都曾模仿其筆法,現代、當代作家中受其沾溉者也為數不少。

2. 《紅樓夢》刊行後,相繼出現了三十多種續書。這些續書有兩種類型,一種是從一百二十回續起,如《後紅樓夢》、《續紅樓夢》、《紅樓復夢》等;另一種是接在第九十七回之後,如《紅樓夢補》、《紅樓幻夢》等。其內容多將原書的愛情悲劇改為庸俗的大團圓結局,與原著相較,無論思想上還是藝術上都不可同日而語。

3. 《紅樓夢》以其傑出的現實主義創作成就,為當時和後世的藝術創作提供了豐富的經驗,以它為題材的詩詞、戲劇、曲藝、影視、繪畫、舞蹈、雕塑等作品,舉不勝舉。《紅樓夢》還流播海外,成為世界文學藝術寶庫中的瑰寶奇葩。

二、《紅樓夢》的研究

《紅樓夢》問世後,引起人們評論、研究它的濃厚興趣,並形成一門專門的學問――紅學。兩百多年來產生了各種紅學派別,舉其大要者而言之,主要有:

1. 評點派。從乾隆到光緒年間,一些研究者採用評述、評點的方式來探索《紅樓夢》的內容、本事或闡述其思想、藝術價值,可稱為評點派。其中脂硯齋、畸笏叟等的評語,對理解小說的創作具有啟示性和參考價值;脂批之後,又有「護花主人」王雪香、「太平閑人」張新之、「大某山民」姚燮等人的評點,亦有可取之處。

2. 索隱派,一般又稱為舊紅學派。索隱即探索幽隱,也就是發掘被小說表面故事所掩蓋的「本事」或「微言大義」。其實不過是穿鑿附會,用「猜謎」的方法把小說中的人物、情節去比附、印證當時的歷史人物和事件,並以此評定《紅樓夢》的意義與價值。較有代表性的著作有王夢阮、沈瓶庵的《紅樓夢索隱》,認為此書是寫順治皇帝與董鄂妃(亦即秦淮名妓董小宛)的故事;蔡元培的《石頭記索隱》,認為此書是宣揚反清復明的政治小說,顯然為著者本身民族主義思想的表現。

3. 新紅學派,或稱為考據派。五四運動以後,胡適等人一方面繼承乾嘉學派學風,同時又接受西方學術思想的影響,對《紅樓夢》作出了新的解釋,在紅學研究領域取得了突破性的進展,代表性著作有胡適的《紅樓夢考證》和俞平伯的《紅樓夢辨》。他們批駁了索隱派的主觀臆測、牽強附會,而以科學考證的方法研究《紅樓夢》,對曹雪芹家世及生平的勾勒,對小說版本演變的比較,都作出了有價值的貢獻。他們還提出《紅樓夢》是作者的自敘傳,是作家的「情場懺悔」之作,這樣就把賈府與曹家、賈寶玉與曹雪芹視為一體,則有一定的片面性。

4.建國以後,紅學的發展又經歷了種種曲折,取得了新的成績。這一階段的紅學研究雖然不止一次地受到政治思潮的影響,甚至出現了以政治分析來替代文學分析和審美分析的不良傾向,但總的趨勢是不斷走向深化。此期尤其是新時期以來的紅學研究,涉及到作家論、創作論、人物論、風格論、主題論等各個方面,呈現出全方位、多元化、開放性的研究格局,在不少問題上都有新的拓展與新的貢獻。但迄今為止,對《紅樓夢》的一些重大問題,依然存在著嚴重的分歧,有待於進一步的深入探討。

《紅樓夢》是一部具有深廣文化內涵和高度思想內容的奇書,是中華民族五千年傳統文化思想的最高綜合和體現。「字字看來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尋常」,在藝術上,它達到了中國小說不可企及的高度,正如魯迅先生所說:「自有《紅樓夢》出來以後,傳統的思想和寫法都打破了」。正因為此,《紅樓夢》曾被多次搬上銀幕,自新版電視劇《紅樓夢》向全球發出「尋人啟事」後,「紅樓」又重新在全國「熱」起來。

熱點內容
武俠dnf小說排行榜 發布:2025-07-12 19:39:26 瀏覽:761
八毛小說網手機版免費排行榜 發布:2025-07-12 19:35:10 瀏覽:402
主角是殺手的言情小說 發布:2025-07-12 19:34:08 瀏覽:697
末世女生小說完結小說排行榜完本 發布:2025-07-12 19:23:32 瀏覽:688
好看的散修的仙俠小說 發布:2025-07-12 19:09:24 瀏覽:563
美女校園老師小說免費閱讀 發布:2025-07-12 19:00:37 瀏覽:433
適合高中生的言情小說 發布:2025-07-12 18:51:05 瀏覽:408
動漫異界流小說排行榜 發布:2025-07-12 18:46:01 瀏覽:960
校草林小說在線閱讀 發布:2025-07-12 18:44:39 瀏覽:409
花邪有哪些好看的小說 發布:2025-07-12 18:44:33 瀏覽:7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