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小說發展史論文3000
① 簡述中國古代小說的發展史
「小說」一詞最早見於《莊子·外物》:「夫揭竿累,趣灌瀆,守鯢鮒,其於得大魚難矣;飾小說以干縣令,其於大達亦遠矣。」「縣」乃古「懸」字,高也;「令」,美也,「干」,追求。是說舉著細小的釣竿釣繩,奔走於灌溉用的溝渠之間,只能釣到泥鰍之類的小魚,而想獲得大魚可就難了。
靠修飾瑣屑的言論以求高名美譽,那和玄妙的大道相比,可就差得遠了。春秋戰國時,學派林立,百家爭鳴,許多學人策士為說服王侯接受其思想學說,往往設譬取喻,徵引史事,巧借神話,多用寓言,以便修飾言說以增強文章效果。
莊子認為此皆微不足道,故謂之「小說」,即「瑣屑之言,非道術所在」「淺識小道」,也就是瑣屑淺薄的言論與小道理之意,正是小說之為小說的本來含義。
而中國小說最大的特色,便自宋代開始具有文言小說與白話小說兩種不同的小說系統。文言小說起源於先秦的街談巷語,是一種小知小道的紀錄。在歷經魏晉南北朝及隋唐長期的發展,無論是題材或人物的描寫,文言小說都有明顯的進步,形成筆記與傳奇兩種小說類型。
而白話小說則起源於唐宋時期說話人的話本,故事的取材來自民間,主要表現了百姓的生活及思想意識。但不管文言小說或白話小說都源遠流長,呈現各自不同的藝術特色。
小說的特點
1、價值性
小說的價值本質是以時間為序列、以某一人物或幾個人物為主線的,非常詳細地、全面地反映社會生活中各種角色的價值關系(政治關系、經濟關系和文化關系)的產生、發展與消亡過程。非常細致地、綜合地展示各種價值關系的相互作用。
2、容量性
與其他文學樣式相比,小說的容量較大,它可以細致地展現人物性格和人物命運,可以表現錯綜復雜的矛盾沖突,同時還可以描述人物所處的社會生活環境。優勢是可以提供整體的、廣闊的社會生活。
② 中國古典小說論文
寫四大名著都可以啊,這方面資料很多
③ 求一篇3000字左右的古代文學論文。內容論述秦到魏晉南北朝的詩歌發展~!
魏晉南北朝小說可分為志怪小說和志人小說。
志怪小說記敘神仙方術、鬼魅妖怪、殊方異物、佛法靈異,雖然很多作品中表現了宗教迷信思想,但也保存了一些具有積極意義的民間故事和傳說。志人小說記敘人物的逸聞軼事、言談舉止,從中可以窺見但是社會生活的一些面貌。
魏晉南北朝小說篇幅短小、敘事簡單,只是粗陳故事梗概,而且基本上還是按照傳聞加以直錄,沒有藝術的想像和細節的描寫。雖有人物性格的刻畫,但是還不能展開。所以還只是初具小說的規模,而不是成熟的小說作品。在中國小說史上,魏晉南北朝的志怪小說和志人小說是不可或缺的一環。在人物刻畫、細節描寫,以及敘事語言的運用等方面,它們都為唐傳奇的寫作積累了經驗。一些唐傳奇的故事取自這個時期的小說,如《離魂記》與《幽明錄》的《龐阿》,《柳毅傳》與《搜神記》的《胡母班》都有繼承關系。唐以後的文言小說始終有志怪一類,《聊齋志異》是這類小說的頂峰。模仿《世說新語》的小說達幾十種之多,這也說明了魏晉南北朝小說的影響。
小說,是魏晉南北朝時期產生的新的文學樣式,是我國小說發展史上的重要階段。主要有志怪小說《搜神記》和志人小說《世說新語》。
文學意識的自覺和文學創作的自由,帶來了文學理論發展和文學批評的繁榮。曹丕的《典論·論文》是我國現存最早的文學批評專論,它對文學的社會地位與作用、文學批評的態度與方法、文體的區分、文風與作家的關系等重要問題提出了看法,標志著文學批評進入了新時期。陸機的《文賦》是一篇用駢體文寫成的文論著作,闡述了相當完整的創作論,它第一次把創作動機、過程、方法、形式、技巧等問題歸入文學批評范疇。劉勰的《文心雕龍》是一部體大思精的文學理論巨著,是對前代文學理論的總結和發展。它初步建立了文學史觀,既重視文學發展與世風的關系,也重視文學自身發展中的繼承與革新,較全面地說明了作品的內容與形成之關系,總結了創作過程中各個環節的經驗和教訓,初步建立了文學批評的方法論。鍾嶸的《詩品》是我國第一部詩論著作。《詩品序》是全書的總論,論述了五言詩的起源和發展,對詩歌的某些創作方法及詩歌的抒情達意等問題提出了自己的見解。它也存在一些缺憾,如對某些作家品評失當,對聲病說盲目排斥,在探討詩歌傳承關系時顯得簡單化,但它無疑是研究漢魏六朝詩歌的重要參考材料。此外,顏延之對文筆說的闡述,裴子野的《雕蟲論》,蕭繹的《金樓子·立言篇》,蕭子顯的《南齊書·文學傳論》、顏之推的《顏氏家訓·文章篇》等,都對文學問題發表了重要的意見。齊武帝永明年間,周顒、沈約、王融等提出「四聲八病」的理論,是對聲律說的新發展,對後世韻文和近體詩的發展有重大影響。文學理論和文學批評的發展,逐步使文學創作置於其影響與指導之下。文學創作與文學批評的同步發展,二者之間相互依存、相互促進的密切關系,對當時和後世的文學發展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希望能幫到親哦~~
④ 中國古典小說的發展歷程
1 入雲龍 公孫勝(出家)
2 玉臂匠 金大堅(御前聽用,後任職於內府御寶監)
3 紫髯伯 皇甫端(御前聽用,後任御馬監大使)
4 聖手書生 蕭讓(受職於蔡太師府)
5 鐵叫子 樂和(王都尉府中使令)
6 雲里金剛 宋萬(戰死於潤州)
7 沒面目 焦挺(戰死於潤州)
8 九尾龜 陶宗旺(戰死於潤州)
9 青面獸 楊志(患病,寄留丹徒,後病逝)
10 百勝將軍 韓滔(戰死於常州)
11 天目將軍 彭汜(戰死於常州)
12 白面郎君 鄭天壽(戰死於宣州)
13 操刀鬼 曹正(戰死於宣州)
14 活閃婆 王定六(戰死於宣州)
15 丑郡馬 宣贊(戰死於蘇州)
16 金眼彪 施恩(戰死於常熟)
17 獨火星 孔亮(戰死於崑山)
18 神醫 安道全(調御前聽用)
19 井木犴 郝思文(戰死於杭州)
20 金槍將 徐寧(傷於杭州,後死於秀州)
21 浪里白條 張順(戰死於杭州)
22 小霸王 周通(戰死於獨松關)
23 沒羽箭 張清(戰死於獨松關)
24 雙槍將 董平(戰死於獨松關)
25 花項虎 龔旺(戰死於德清)
26 插翅虎 雷橫(戰死於德清)
27 急先鋒 索超(戰死於杭州)
28 火眼猊 鄧飛(戰死於杭州)
29 赤發鬼 劉唐(戰死於杭州)
30 喪門神 鮑旭(戰死於杭州)
31 通臂猿 侯健(杭州之戰溺死於海中)
32 金毛犬 段景住(杭州之戰溺死於海中)
33 船伙兒 張橫(患瘟疫,寄留杭州,後病逝於杭州)
34 沒遮攔 穆弘(患瘟疫,寄留杭州,後病逝於杭州)
35 毛頭星 孔明(患瘟疫,寄留杭州,後病逝於杭州)
36 旱地忽律 朱貴(患瘟疫,寄留杭州,後病逝於杭州)
37 錦豹子 楊林(患瘟疫,寄留杭州,後痊癒)
38 白日鼠 白勝(患瘟疫,寄留杭州,後病逝於杭州)
39 小遮攔 穆春(看視病人)
40 笑面虎 朱富(看視病人,後病逝於杭州)
41 立地太歲 阮小二(戰死於烏龍嶺)
42 玉幡竿 孟康(戰死於烏龍嶺)
43 兩頭蛇 解珍(戰死於烏龍嶺)
44 雙尾蠍 解寶(戰死於烏龍嶺)
45 矮腳虎 王英(戰死於睦州)
46 一丈青 扈三娘(戰死於睦州)
47 鐵笛仙 馬麟(戰死於烏龍嶺)
48 錦毛虎 燕順(戰死於烏龍嶺)
49 賽仁貴 郭盛(戰死於烏龍嶺)
50 小溫侯 呂方(戰死於烏龍嶺)
51 九紋龍 史進(戰死於昱嶺關)
52 拚命三郎 石秀(戰死於昱嶺關)
53 跳澗虎 陳達(戰死於昱嶺關)
54 打虎將 李忠(戰死於昱嶺關)
55 白花蛇 楊春(戰死於昱嶺關)
56 病大蟲 薛永(戰死於昱嶺關)
57 摩雲金 歐鵬(戰死於歙州)
58 菜園子 張青(戰死於歙州)
59 中箭虎 丁得孫(死於歙州)
60 聖水將軍 單廷(王玉)(戰死於歙州)
61 神火將軍 魏定國(戰死於歙州)
62 青眼虎 李雲(戰死於歙州)
63 石將軍 石勇(戰死於歙州)
64 霹靂火 秦明(戰死於青溪)
65 險道神 郁保四(戰死於青溪)
66 母夜叉 孫二娘(戰死於青溪)
67 出林龍 鄒淵(戰死於青溪)
68 摸著天 杜遷(戰死於青溪)
69 催命判官 李立(死於青溪)
70 金錢豹子 湯隆(死於青溪)
71 鐵臂膊 蔡福(死於青溪)
72 短命二郎 阮小五(死於青溪)
73 花和尚 魯智深(坐化於杭州)
74 行者 武松(出家並終老於杭州)
75 豹子頭 林沖(病逝於杭州)
76 病關索 楊雄(病逝於杭州)
77 鼓上蚤 時遷(病逝於杭州)
78 浪子 燕青(出走於杭州)
79 混江龍 李俊(詐病於蘇州,後出海,為暹羅國之主)
80 出洞蛟 童威(看視李俊,後隨李俊出海)
81 翻江蜃 童猛(看視李俊,後隨李俊出海)
82 神行太保 戴宗(終老於泰安州岳廟)
83 活閻王 阮小七(終老於石碣村)
84 小旋風 柴進(辭官務農)
85 撲天雕 李應(返鄉)
86 鬼臉兒 杜興(伴李應返鄉)
87 大刀 關勝(後病逝)
88 雙鞭 呼延灼(後抗金陣亡)
89 美髯公 朱仝(後立戰功)
90 鎮三山 黃信(仍任青州)
91 病尉遲 孫立(仍任登州)
92 小尉遲 孫新(隨兄回登州任用)
93 母大蟲 顧大嫂(隨夫回登州)
94 獨角龍 鄒潤(辭官返鄉)
95 一枝花 蔡慶(返鄉為民)
96 鐵面孔目 裴宣(返回飲馬川,受職求閑)
97 錦豹子 楊林(返回飲馬川,受職求閑)
98 神運算元 蔣敬(返鄉為民)
99 神機軍師 朱武(投公孫勝出家)
100 混世魔王 樊瑞(投公孫勝出家)
101 小遮攔 穆春(返鄉為民)
102 轟天雷 凌振(仍受火葯局御營任用)
103 玉麒麟 盧俊義(被毒斃於淮河)
104 呼保義 宋江(被毒斃於楚州)
105 黑旋風 李逵(被宋江下毒,死於潤州)
106 鐵扇子 宋清(患病在家,不詳)
107 智多星 吳用(自縊於宋江墓前)
108 小李廣 花榮(自縊於宋江墓前)
⑤ 求 中國古代文化史 論文 2000-3000字
中華上下五千年,中華文化博大精深,隨著歷史的發展中華文化蘊藏了他獨有的風格。其包括;文字、百家姓、婚姻、節日等。這些都具有各自的特點,都成為中華民族的驕傲!
文字
文字是用來記錄語言,表情達意的工具。中國在皇帝時就有了文字,由於殷墟甲骨文的出現,更得到了有力的支持和證明。所以,中國文字的創造至少有了五千年的歷史。之前人類用表情達意,幫助記憶的工具大致是結繩與語言,而這一切都不能代表人類思想的變化,而語言也有了時空的限制。因此才有了文字的製造!
傳說中的文字神是倉頡,《淮南子 本經訓》記載,「昔者倉頡作書而天雨栗,夜鬼哭」。描寫了文字具有神奇的力量,人的智能將會因為有了文字而突飛猛進。中國的文字雖已有五千年的歷史,但是早期的文字已不見得。迄今為止,一直流傳的最早的文字世上帶的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之後依序大致是金文、大篆、小篆、隸書、草書、楷書與行書。
(1)、金文,是住在同期上的銘文。更具考古證明,我國夏朝時期就已經進入青銅時代,在出土的銅器中就鑄了文字,因為周朝以前將銅稱為「金」,所以銅器上的銘文就稱為「金文」,又因這類文字在鍾鼎上字數最多,所以又稱其為「鍾鼎文」。
(2)、大篆,專家都認為是戰國晚期秦國的文字,其筆道勻稱,字體整齊,是官定的標准文字。「篆」本是大、小篆合稱因習慣見前者稱為大篆,故後世用「篆文」指「小篆」。戰國末期,秦始皇統一中國之後,第一件事就是統一文字,李斯主持了這一工作,他廢除了六國的文字,便形成了新的文字「小篆」。
(3)、隸書,因小篆整齊又是長方形,結構是由均勻圓滑,各組成不方便書寫。所以民間很快出現隸書。其特點是將圓滑轉變取得線條,寫成帶方折的字形。其文字在下層官吏、差役、奴隸中比較流行,所以稱其為「隸書」。
(4)、草書,是一種特定的文字,是從民間隸書發端萌芽來的。到西漢晚期就出現了具有後世風格的草書。進入東漢後,就有了比較規整的,嚴格的形體。草書不但筆畫勾連,字間勾連,而且形體高度簡化,後來又出現了草書的變體,稱「狂」。
(5)、楷書,也是直接脫胎於隸書,把隸書的扁形改為方形,人們又稱「方塊字」就是針對楷書。楷書經魏晉南北朝的發展到隋唐才基本成熟。楷書被美化,寫得更加規矩和美觀,又稱為「宋體字」,後來還有模仿的宋體字變形,叫做「仿宋體」。
(6)、行書,是介於楷書和草書之間的文字,不像楷書那麼工整,也不像草書那麼奔放。如果寫的端正點就稱為「行楷
」,如果寫的奔放點就稱為「行草」。
百家姓
中國的姓大部分是從幾千年前代代相傳下來的,據統計現存的有5600多個。其特點是「源遠流長,內容豐富,出處具體」,姓氏的形成有不同的歷史過程,同姓不一定同源,異姓也可能處於同一宗。唐太宗時(公元627年),吏部尚書高士廉把民間姓記錄下來,寫成《氏族志》頒布天下作為當時推舉賢官,或撮合婚姻的依據。中國舊時流行百家姓是北宋時寫的,共有單姓408個,復姓30個,發展到後來有近4000-6000個。華人最大的十個姓氏是張、王、李、趙、陳、楊、吳、劉、黃、周。第二十大姓氏是徐、朱、林、宋、馬、高、胡、鄭、郭、蕭。現代歐美各國的姓氏,大多來源於中世紀,最早可追溯到古希臘和羅馬帝國。早在五千多年前,中國就已經形成了姓氏,並逐漸發展擴大,世世代代延續。在《說文解字》中解釋道;「姓,人所生也,因生以為姓,從姓生。」這就是說,認識母親生的,故姓為女旁。姓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人類原始社會的母系氏族時期。姓氏作為區分氏族的標志符號。中國的許多姓是女字旁,這說明我們的祖先經歷了母系氏族社會。各族姓氏互相通婚子女姓母親一方,以母親為姓,姓的出現是原始社會人類逐漸擺脫蒙昧狀態的一個標志,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母系過度到父系,姓改為從父,氏反為女子家族之用。後來氏族制度逐漸被階級社會制度所取代,賜土以命氏的治理國家的方法,手段便產生了。姓和氏人類進步的兩個階段,是文明的產物。
姓氏形成的原因
以居住地名,方位,封國命氏。如趙、西門、鄭、蘇等;
以古姓命氏。如任,風,子等;
以先人名或字命氏。如黃浦,高,公,施等;
以兄弟次序命氏。如伯,仲。叔,季等;
以官職名稱命氏。如倉,庫,司徒,司寇太史等;
以職業技藝命氏;
以祖上謚號命氏;
古代少數民族與漢族大融合,借用漢字單字為氏。如拓跋氏改為元,關爾佳改為關;
因賜姓,避諱改姓氏;
因逃避改姓。
姓氏的起源的形式很多,並且在不斷地的發展。同姓異源,或異姓同源等等,情況十分復雜。隨著歲月流逝,不斷出現新的姓氏。如給孩子取名時,去男女雙方兩個單音合成復姓,這又為姓氏家族增添了成員。
姓氏神話
姓代表每個人及其家族一種符號。姓氏而是姓和氏的合稱,在遙遠的古代,這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概念,古代姓氏起源於人類早期生活的原始部落中。姬姓始於黃帝。據《史記》記載皇帝本姓公孫,名叫軒轅,但因長居姬水,所以改為姬姓。其周的祖先後稷是皇帝的曾孫帝嚳的兒子,繼承了姬姓,後人將其稱為「神農氏」,賜姓姬,成為周族的先祖。
婚姻
中國古達婚姻的愛情觀的特點,愛情專一,姻緣天定,夫婦之際,人道之大論也。社會制度造成的悲劇:男女授受不親,父母之命,媒約之言丑而不信。痴心女子負心漢。中國古代原始社會的婚姻禮俗(1)亂婚即雜婚;(2)血族婚;(3)亞血族婚即族外群婚。這樣父親是集體父輩,母親是集體母輩,成為共夫或共妻(4)對偶婚(5)專偶婚,俗稱一夫一妻制,是以父權製取代母權制,以及生產資料私有制為基礎的。中國古代婚姻政策是指歷代政府對婚姻奉行的基本方針和原則,其對婚姻做出了一系列的條文規定。(1)導民婚配(2)嫁娶有媒(3)同姓不婚(4)可納妻妾。婚姻在娶婚時六禮,包括納采、問名、納吉、納征、請期、親迎為必備條件。綜合起來,古代婚姻有以下幾個特點。第一、古代尚無現代意義上的離婚;第二、「七出」的基本點是維護夫權與封建家長制,是為保障丈夫的特權制定的;第三、離婚可以以第三方的意志為轉移;第四、「三不去」從人道主義出發,對離婚有所限制。
節日
中國的傳統節日形式多樣,內容豐富是我們中華民族悠久歷史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傳統節日的形成過程是一個民族或國家的歷史文化長期積淀凝聚的過程。節日的起源和發展是一個逐漸形成,潛移默化的完善,滿滿的深入到社會生活的過程。它和社會的發展是一樣的,是人類和社會發展到一定時期的產物。我國古代的這些節日大多是和天文、歷法、數學以及後來劃分的節氣有關。後來的傳統節日和節氣密切相關,節氣為節氣為節日的產生提供了前提條件。大部分節日在先秦就以定,其中風俗內容的豐富與流行還需要一個漫長的發展過程。最早的風俗活動是和原始的崇拜,迷信,禁忌有關。神話傳奇為節日增添了幾分浪漫的色彩。還有宗教對節日的沖擊和影響。一些歷史人物被賦予永恆的紀念。所有這些都是中國傳統節日有了深沉的歷史感。到漢代,我國主要的傳統節日都已定型。人們常說的這些節日起源於漢代。另外,我國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各民族都有各自的風俗文化,眾多的民族節日是一份有待挖掘的文化寶藏。
通過這學期對中國古代文化常識的學習讓我更了解中華文化的博大精神,理解了我的祖國。因而也使我更加 熱愛它!
⑥ 中國古代歷史發展規律4000字論文
國古代治亂、衰亡,都有上下兩方面因素:
興盛時期:
上層,君主及其臣子經歷戰亂,創業艱難,因此對自我約束較嚴,實行各種恢復經濟、鼓勵農業生產政策,任用一批高素質官僚、打擊貪官污吏,避免其侵害君權,減輕他們對百姓的壓迫。同時打擊豪強,使其不敢過分兼並土地。
下層,長期戰亂使得人口大減,出現大量空閑土地,豪強地主不敢兼並土地對抗官府,農民生存較易,不會賣掉土地逃亡或賣給豪強地主,小農經濟得以發展。
衰亡時期:
上層,由於君主世襲制度,後代君主生於深宮之內、長於綺羅叢中,生來便榮華富貴、高高在上,既無社會經驗,也缺乏足夠的政治經驗,(君主獨裁,大權獨攬,不會在其還能處理政務時交給繼承人太多權力。)加上從小接觸人少,多為身邊近臣、宦官,一旦即位,難免任用這些親信,也難免喜諛惡直、奢侈無度、沉湎某種個人愛好中等行為,這樣君權就會被君主所信用的奸佞代行,從而用不受制約的權力做出種種蠹國害民行為。同時整個統治階級的腐化(絕對的權力必然帶來絕對腐化。)導致橫征暴斂、貪腐橫行,把種種苛捐雜稅、徭役等經濟、人身負擔加於百姓身上。
下層,經濟發展、人口繁衍、土地兼並加快,人地矛盾逐漸尖銳,而統治階級增加的各種經濟、人身負擔使得廣大農民不堪忍受,不得不把土地賣給豪強地主,同時為了逃避徭役、人丁稅,往往自身也賣為奴隸,如此一來,朝廷收入減少,統治階級的胃口又越來越大,就只能繼續增加苛捐雜稅。百姓於是繼續投靠豪強地主,形成惡性循環。但是,豪強地主在吸納百姓的同時,也壓迫百姓,和朝廷一起,製造出大量「流民」這些無業流民數量少時還不足為患,一旦豪強地主承載農民達到上限,就會出現大量的流民,此時一旦出現災荒,農業生產遭到破壞,大量無以為生的流民就只能選擇造反,於是,一個王朝結束了,經過造反的戰亂,出現一個強大的勢力集團,再建立一個新的朝廷。這就是「中國古代史周期律」
除此之外,還有些偶發的不確定因素,比如軍閥割據、外敵入侵,但是,這兩個因素要想消滅一個王朝,首先也要有客觀條件,即上下層之間的階級矛盾激化到一定程度,才能消滅一個王朝。
⑦ 簡述中國古代小說的發展。
中國古典小說發展歷程
1、先秦兩漢萌芽:神話傳說、寓言故事與史傳文學等。
2、魏晉南北朝的雛形:志怪與志人,實錄。干寶《搜神記》為志怪小說代表,「發明神道之不巫」;劉義慶《世說新語》為志人小說代表作,主要記載漢末至東晉名士風流軼事。均缺乏自覺的小說創作意識。短小,語言精煉,有一定的故事情節,注意人物言行的描寫。為後來的小說發展打下重要基礎,但它們還不是成熟的小說作品,只是粗陳梗概的說雛形,是從「叢殘小語」到成熟小說的過渡。
3、唐代的成熟:軼事小說、志怪小說、傳奇小說三類。
1)古典小說在唐代走向成熟的重要標志是,作者有了自覺的小說創作意識及由此而決定的小說新的審美特徵。胡應麟《少室山房筆叢》卷三十六:「變異之談,盛於六朝,然多是傳錄舛訛,未必盡幻設語;至唐人,乃作意好奇,假小說以寄筆端。」魯迅《中國小說史略》也講到唐人「始有意為小說」。
2)唐代傳奇與六朝志怪之間一個重要區別就是現實性大大增強,描寫社會人事,關注現實人生,由神怪走向現實。題材擴大,大致而言,主要有以下幾方面:A、愛情婚姻:元稹《鶯鶯傳》、白行簡《李娃傳》、李朝威《柳毅傳》、蔣防《霍小玉傳》、陳玄祐《離魂記》等;B、俠義英雄:杜光庭《虯髯客傳》、袁郊《紅線傳》、裴鉶《昆侖奴傳》《聶隱娘》等;C、歷史題材:陳鴻《長恨歌傳》;D、夢幻題材:沈既濟《枕中記》、李公佐《南柯太守傳》等,實際上是借夢的形式來反映現實生活。
3)唐代傳奇的創作藝術成就也遠遠高於六朝小說。A、故事情節完整、曲折、生動;B、人物形象的描寫,以各種手法表現人物的性格。C、語言方面,文辭華艷,很有文采。人物對話生動傳神。
4、宋元的開拓:話本小說。
1)話本小說來自民間的「說話」藝術,屬於通俗白話小說,它萌芽於唐代,繁榮於宋元,從此以後,中國古典小說的發展就出現了文言與白話兩條道路。
2)「說話」藝術的產生與城市經濟的發展直接相關,市民階層的壯大,文化娛樂的需求。於是「說話」藝術便隨之出現。當時的「說話」分為四家:A、小說(銀字兒),特指短篇故事,內容多現實故事。B、說經,又分為「說參請」(講賓主參禪悟道等事)和「說渾經」(多包含滑稽、詼諧內容)。C、講史,指講長篇歷史故事,以說為主,有說有評,又稱平話。D、合生,是一種比較特殊的形式,大概是兩人表演,對答指物詠題,沒有什麼故事,可能跟小說的發展關系不大。四家中,「小說」、「講史」與小說發展密切相關。
3)話本小說特點:
A、小說創作的目的有了很大的不同。完全是為了滿足聽眾的文化娛樂的需要,這一目的決定其題材內容、形式體制、表現手法及藝術風格等多方面特點。這些特點往往由聽眾的社會地位、生活經歷和審美趣味所決定,同時又反過來影響群眾的思想和審美趣味,在長期發展中,便形成具有中國民族特色的通俗小說的藝術傳統。B、短篇小說的話本,在題材內容上幾乎都是反映現實生活的,因此其中人物形象就由志人、傳奇的官僚、知識分子而變成主要是城市下層人民(包括手工業者、商人、妓女等),而且所表達的思想感情也主要是市民階層的。
C、表達的語言是在口語的基礎上加工提煉而成的白話,通俗性是其最鮮明的特色。
D、故事性強,有頭有尾,線索清楚,生動曲折,善於布置懸念,非常引人入勝。
E、注意寫人,特別是注意展示人物的命運。在表現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點時,多從其自身的語言和行動來刻畫,而且多在故事的流動發展過程中完成,很少靜止的剖析性的心理描寫。
G、在結構形式和表現手法上,開頭常有「入話」,中間或結尾處,常穿插或引入詩詞韻語。
總之,宋元話本使得中國古典小說進入一個新的歷史階段,為明清小說的繁榮打下堅實的基礎。
4)話本小說的題材內容與代表作品:
小說話本的題材內容可分八種:靈怪、煙粉、傳奇、公案、朴刀、桿棒、神仙、妖術等,其中傳奇講愛情故事,靈怪、神仙、妖術講神鬼精怪的故事,公案講判案的故事,朴刀、桿棒將英雄好漢的故事,煙粉講婦女的故事,切多與鬼魂有關。比較重要的是愛情故事、公案故事和英雄好漢故事。描寫愛情的作品有《碾玉觀音》、《快嘴李翠蓮記》、《鬧樊樓多情周勝仙》、《志誠張主管》等;表現判案的作品有《錯斬崔寧》、《簡帖和尚》等,寫英雄好漢故事的作品有《宋四公大套禁魂張》等。宋元話本以宋為主,大多已經亡佚。明代出現一些集本,如洪楩《清平山堂話本》、熊龍峰的《通俗小說四種》、馮夢龍的「三言」(又收入明代作品)。
今存講史話本有:元代刊印的《全相平話》五種(武王伐紂平話、七國春秋平話、秦並六國平話、前漢書平話、三國志平話),另有《新編五代史平話》、《大宋宣和遺事》等,大致而言,講史話本比較粗糙,思想以上價值不高,但對後來的長篇章回小說的創作積累了經驗。
5、明清的繁榮:
1)繁榮的標志有三:A、古典小說的各種形式體制都已經完備、成熟,出現了全面繁榮的局面。話本、擬話本、白話長篇小說、文言小說中的志怪體與傳奇體。B、作家輩出,名作如林。明代的「四大奇書」,清代的《儒林外史》《紅樓夢》《聊齋志異》等。C、現實主義藝術,在創作方法和具體的表現手法上,都已走向成熟,總的特色是豐富、細膩、深刻。
2)明清小說的發展,有四個值得注意的傾向和特點:A、從無名的廣大群眾與文人作家相結合的集體創作,發展為文人作家獨立創作。B、在題材內容上,由寫歷史題材發展為寫現實題材,特別是轉到細致地描寫日常家庭生活,通過普通而平凡的生活現象的描繪,反映重大的社會主題,《金瓶梅》的出現。C、在藝術表現上,從重情節發展到更重人物性格的刻畫;在人物描寫上,又主要是帶有理想色彩的傳奇式的誇張描寫發展到寫實,即通過真實、豐富的細節來表現人物,表現生活。人物和生活情狀更貼近於現實。D、長篇小說從題材內容上劃分,產生了幾種最具特色的小說類型:歷史演義小說、英雄傳奇小說、神魔小說、人情小說、諷刺小說、公案俠義小說等。E、出現了兩部帶有總結性的作品:《紅樓夢》是古代長篇小說的總結,《聊齋志異》是古典短篇小說的總結。
6、近代的轉型:1840-1919 古代到現代的過渡與轉型。
1)近代小說特點:A、數量多。B、小說與現實政治斗爭結合緊密,主流是反帝反封建。「四大譴責小說」。C、應政治斗爭需要而作,故藝術上提煉不夠,比較粗糙。D、受西方小說的影響,在小說的形式與敘事模式上都產生了新的特點,同時又保留了傳統的章回小說形式。
2)形成近代小說以上特點的主要原因:A、社會與時代的變化。帝國的入侵、政府的腐敗無能,引起了文人對國家民族命運的關注,故通過小說形式來揭露和抨擊社會政治。B、新的小說理論的興起,對小說社會作用的認識有了極大的提高。梁啟超《論小說與群治之關系》。C、隨著資本主義經濟因素的產生和發展,印刷業的發達,新聞報刊雜志的大量出版發行,為小說的創作與發表提供了客觀條件。D、翻譯小說的大量出現,必然對小說創作產生巨大的影響。
3)近代小說中影響最大的是「譴責小說」,代表作有李伯元《官場現形記》、吳沃堯《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劉鶚《老殘游記》、曾樸《孽海花》。
此外,還有俠義公案小說文康《兒女英雄傳》、石玉昆《三俠五義》。及寫倡優生活的狹邪小說:陳森《品花寶鑒》、魏子安《花月痕》、韓邦慶《海上花列傳》
革命小說:陳天華《獅子吼》、黃小配《洪秀全演義》等。
來自數字中國
⑧ 中國古典小說發展史
首先,從文化學角度關注中國古典小說發展史,顯示出宏觀論旨和對古典小說研究把握的新角度、新立場。上個世紀八十年代以來,運用繁新的研究方法對古代文學研究領域進行全新的觀照,已經成為該研究領域的主流趨勢。文化學的概念由德國學者皮格亨於1838年首次提出,主張建立專門學科進行文化研究;英國學者泰勒於1871年出版的《原始文化》是文化科學研究領域的集大成之作,正式開辟了人類文明的又一全新的研究領域。但是西方文化學研究所涉及的研究領域大多是原始部落及原始文化。因此,文化學的研究方法引進古代文學研究領域,也有了充分的證據和理由:即通過對中國古代文學作品分析,從中探析文化的本體存在,以及文化生成之後的發育、發達、變異、衰落的運行軌跡。正如楊義先生所說:「世界上沒有真空狀態的文化運行。」它的運行和操作必須依賴一定的物質媒介作為依託和載體,這種依託和載體除了歷史典籍之外,剩下的就是古代文學作品;當然,古典小說就是其中之一種。尤其難能可貴的是,《史論》不僅將文化學方法帶進古典小說研究領域;並且,文化有著傳承的生命過程,小說範式也會在不同的時代發生大幅度的實質性的轉型,通過對小說創作歷史的研究,滲透對中國文化傳承的相關性研究,揭示中國文化在小說中的張力和表現。再加上論著的從點到面,再到發展脈絡的網狀構圖的寫作形式,為該書的論旨增添了厚度和底氣,體現出作者學識淵博的一面。
其次,從敘事學角度關注中國古典小說發展史,顯示出該書對小說作品本身的結構和審美觀照。熱拉爾·熱奈特《敘述話語》列出五種重要的敘述分析門類,包括次序、延續、頻率、心境和語態;茲韋坦·托多羅夫《敘事作為話語》一書將話語手段分成三個部分,即敘事時間、敘事語態和敘事語式。以前對於中國古典小說的敘事研究並沒有涉及到上述敘事學的各個方面,足見研究領域的單調性和傳統性;但這並不意味著古典小說沒有這些方面開發的潛能和優勢,這在楊義的這本著作中就得到充分地體現:對中國古典小說的代表性作品的敘事方式、敘事謀略、敘事智慧、以及敘事的審美功能等都作了或宏觀、或微觀的闡述和解析,足以讓中國小說敘事學大放異彩,讓讀者大開眼界。很難想像作者對每部涉及的小說作品的敘事形態所表現出的高度把握的智慧以及對小說敘事本身做出的審美妙悟,都體現出遊刃有餘的研究和著作的功力。
⑨ 以「試析中國古典小說的創作風格」為題寫論文3000-4000字 大家幫幫忙
1
(
1
重視寫人,尤其重視寫人的思想性格,這是中國古典小說的藝術傳統。
(
2
)受古典散文的影響,精於藝術構思。
(
3
)講究語言精練,追求簡約美。
(
4
)受民間傳說和「說話「藝術的影響,形成了講故事的傳統。
(
5
)受史傳文學的影響,形成紀傳體的傳統和現實主義的藝術傳統。
(
6
)受古典詩詞的影響,多在敘事中穿插詩詞韻語。
(
7
)受古典繪畫的影響,講究傳神寫意,在人物塑造中追求神似。
2
、我國古代小說有如下特點:
⑴注意人物行動、語言和細節的描寫,在矛盾沖突中展示人物形象。
⑵
情節曲折,故事完整,這是我國古代小說獨特的藝術傳統。
⑶
語言准確簡練,生動流暢,富於個性化。這是古代小說吸收民間口語、繼承古代散文的傳統而形成的又
一重要特點。
⑷
敘述方式明顯帶有說書人的印記。敘述是表述小說生活內容的一種方式。
3
、簡述明代白話短篇小說反映了哪些時代特徵
?
⑴反映了明代社會生活的新特點,主要是市民(特別是商人)的生活的思想感情。如《施潤澤灘闕遇友》
中小手工業者依靠勞動發家致富的故事,生動地反映了明代江南地區絲織業的繁榮情況,以及小手工業者
如何依靠自己的勞動發家致富的具體情景。
⑵愛情婚姻小說中表現出的新思想、新觀念。這主要有兩類。一類從正面表現市民階層在愛情婚姻問題上
的新觀念、新追求,如《賣油郎獨占花魁》。另一類是描寫情與禮的矛盾,或以悲劇結局來揭露和控訴封
建禮教對婦女的迫害,如《杜十娘怒沉百寶箱》,或以喜劇結局來否定禮而肯定情,如《宿香亭張浩遇鶯
鶯》。
⑶揭露社會的黑暗和封建統治階級的罪惡。這也可分為兩類。一類直接描寫惡霸壓迫人民,如《灌園叟晚
逢仙女》,另一類通過統治階級的內部斗爭揭露其兇殘陰險的本性,如《沈小霞相會出師表》。
4
、在確立中國古代文言小說的范圍時,應該考慮的三個小說文體的基本要素是:
⑴必須是寫人的,以人為中心,比較著意於刻畫人物形象;
⑵必須有故事,有情節,反映社會生活中一定的矛盾沖突
⑶必須有非紀實性的特徵,作品在反映生活時有選擇、有提煉、有虛構,在藝術上概括和集中。
5
、古代的史傳文學和寓言故事對古代小說的發展產生過很大的影響,但它們都不是小說本身,它們和小
說文體的異同主要是:
⑴寓言故事和小說都重視故事,但是寓言的目的在於說理,而小說則要通過形象的塑造來反映生活、表現
作者的思想傾向。
⑵史傳文學和小說都重視敘事和人物描寫,但史傳文學要符合史實,不容誇飾、虛構,而小說則離不開誇
飾和虛構。
6
、為什麼說唐傳奇標志著中國古代小說真正走向成熟?
(1)
傳奇的作者有了自覺的小說創作意識和山此而決定的小說新的市美特徵,
這是古代小說走向成熟的最重
要標志。
(2)
在內容上,由志怪走向現實,題材擴大,反映了豐富的社會生活內容。
⑶在形式和藝術表現手法上也有很大提高。這代表了中國古典小說發展的一種質的新變。
7
、宋元時期的話本小說的基本特點:
⑴創作目的與唐傳奇有很大的不同,是為了滿足聽眾的文化娛樂需要。
⑵題材內容上幾乎都是反映現實生活(尤其是作為聽眾的市民階層的生活)的。
⑶表達根據是在口語基礎上加工提煉而成的白話,通俗性是其最鮮明的特色。
⑷故事性很強,有頭有尾,線索清楚,生動曲折,關於布置懸念,非常引人入勝。
⑸注意寫人物,特別注意展示人物的命運。在表現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點時,多從人物自身的語言和
行動來刻畫,而且多在故事的流動發展過程中完成,很少靜止的剖析性的心理描寫。
⑹在結構形式和表現手法上,開頭常有「入話」,中間或結尾常穿插或引入詩詞韻語。
8
、明清小說繁榮的三個標志是:
⑴中國古典小說的各種形式體制都已經完備成熟,出現了全面繁榮的局面。
⑵作家輩出,名作如林。
⑶現實主義藝術,在創作方法和具體表現手法上,都已經成熟。總的特色是豐富、細膩、深刻。
9
、
在明清長篇小說名著中有四部代表作,它們分別屬於什麼小說類型?如下:
⑴歷史演義小說,如《三國演義》。
⑵英雄傳奇小說,如《水滸傳》。
⑶神魔小說,如《西遊記》;⑷人情小說,如《金瓶梅》、《紅樓夢》。
⑸諷刺小說,如《儒林外史》;⑹公案俠義小說,如《三俠五義》。
10
、簡要談談中國古典小
⑩ 試論中國古典小說發展的概況.
1)醞釀萌芽時期:上古到先秦兩漢的古代神話傳說、寓言故事促成了小說的孕育和形成。如《女媧補天》《誇父逐日》。 《三國演義》
(2)初具規模時期:魏晉南北朝時期,出現了志人、志怪小說,其情節結構比較簡單、粗略。如干寶的《搜神記》和劉義慶的《世說新語》。
(3)成熟時期:唐傳奇的出現,標志著中國古代小說的成熟。如《柳毅傳書》和《鶯鶯傳》。 (4)繼續發展時期:宋代的話本,明代的擬話本的出現,推動了古代小說的發展,擬話本的題材更加廣泛,情節更加曲折,描寫更加細膩,如《灌園叟晚逢仙女》。 (5)高峰時期:明清章回體小說將古代小說逐漸推向了頂峰。如《三國演義》《水滸傳》《西遊記》《聊齋志異》《儒林外史》《紅樓夢》等,《紅樓夢》則代表古代小說的頂峰。
中國古典小說的特點
(1)注意人物行動、語言和細節的描寫;在矛盾沖突中層示人物性格;人物性格單一,少變化;把刻畫人物的行動、語言和具有典型意義的細節作為塑造人物形象的重要手段,而很少涉獵人物的內心世界。如《三國演義》中的張飛,只有忠誠勇猛的性格,無論是外部特徵——剛硬的扎須,還是外在的行動——大吼三聲都只是為其勇猛的性格服務的。人物形象不夠豐滿。能在矛盾沖突中塑造人物,《林教頭風雪山神廟》中的林沖就是很好的例證。
(2)情節曲折、故事完整。如唐傳奇布局雄偉,情節發展有戲劇性,頭尾完整,復雜矛盾沖突始終圍繞一條主線。茅盾曾評價《水滸傳》的結構具有如下特點:故事的發展前後勾聯,一步緊似一步,但又疏密相間,搖曳多姿,手法變化錯綜,避免平鋪直敘。
(3)語言准確簡潔、生動流暢、富於個性化。如《水滸傳》中對魯智深拳打鎮關西的描寫就是一例。
(4)敘述時常帶有說書人的印記,行文常是說書人的敘述口氣,如「看官聽說」、「且把閑話休提」、「只說正話等」。為了需要而設置的巧合,更是古代小說的特色之一。如《水滸傳》中的林沖一節,處處設置巧合。巧合的設置使故事情節變得更加離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