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人氣排行 » 安娜卡列尼娜是最好看的小說

安娜卡列尼娜是最好看的小說

發布時間: 2021-07-25 07:22:12

㈠ 小說安娜卡列尼娜

http://xidong.net/File001/File_44086.html

㈡ 《安娜-卡列尼娜》這部小說的所反映的主題是什麼

《安娜·卡列尼娜》通過安娜追求愛情而失敗的悲劇,列文在農村面臨危機而進行的改革與探索這兩條線索,描繪了俄國從莫斯科到外省鄉村廣闊而豐富多彩的圖景,先後描寫了150多個人物,是一部社會網路全書式的作品。托爾斯泰並沒有簡單地寫一個男女私通的故事,而是通過這個故事揭示了俄國社會中婦女的地位,並由此來鞭撻它的不合理性。作品描寫了個人感情需要與社會道德之間的沖突。
可以參考http://ke..com/view/8155.htm

㈢ 急求《安娜卡列尼娜》小說中的主要人物簡介

《安娜卡列尼娜》小說中的主要人物如下:
①安娜
安娜美麗端莊、高貴典雅、聰慧善良、自然真誠、又富有激情,有著令人無法抗拒的美貌和深刻豐富的精神世界,在思想、感情、才智、品德等方面都遠遠高於當時一般的貴族婦女。
安娜毋庸置疑是美麗的,她如同蕪草叢中的奇葩,她的美不僅溢於言表,更富於內心,她心地善良,感情熱烈真摯,一種嫵媚卻真誠,充滿活力而且輕盈,聰明又懂分寸的美。她熱情感性,八年不懂愛情的生活,使她在遇到真愛時可以不顧一切,斷然放棄名譽家庭甚至兒子。安娜,她追求屬於自己的愛情,她正直不放盪。當她一經接受弗龍斯基的愛情以後,她勇敢地向丈夫跟舊生活決裂,她說:「我知道了我不能再欺騙自己,我是活人,罪不在我,上帝生就我這樣一個人,我要愛情,我要生活。」她追求真摯的愛情,她也曾對弗龍斯基說:「愛,我所以不喜歡那個字眼,就正因為它對於我有太多的意義,遠非你所能理解的。她是真誠單純的,愛變愛的轟轟烈烈,無所遮掩,寧玉碎,不肯容忍自己欺騙。
②渥倫斯基
渥倫斯基,浪子一個,最喜歡調情,泡妞,遇到有夫之婦安娜,因為她太美了,不論她有沒有家庭,有沒有孩子,明知道這會對她造成多麼大的傷害,但還是比不了自己的情慾,非要把她泡到手不可。所以這里有人說他是一個多麼偉大的情人時,是反抗舊社會制度的先鋒時,只能說這人腦子有毛病。當然,渥倫斯基後面的醒悟,讓我們悲哀,因為安娜的自殺,他對生活徹底絕望,為了逃避良心的譴責,走上戰場,可能一去再不回了,因為他是決意去死的,並不是散心。與安娜一樣,其實也是自殺,只是一個更男人,一個更女人而已。但他們兩人是自作自受。如果他們真能怨隨便一個東西,他們也不會自殺。因為他們怨不了任何人,直接是被自己的良心逼到了死路。
③卡列寧
卡列寧,這個官僚制度的化身,他在生活中孜孜以求的只是勛章和官爵。在他看來,他之所以需要一個家庭,並非出於愛情的需要,而是因為他在仕途上少不了這樣一個點綴品。
④列文
列文是一天到晚都在想許多深奧的話題,整天想怎樣生活才最美好,怎樣才能讓農民過上好日子。他最喜歡想像自己有個多麼美好的家庭,妻賢子孝,結果終於如願了。因為他忠誠可靠,老實善良,所以最後他如願了,與社會制度沒有任何關系。他娶到了可愛到極點的基蒂小姐。
《安娜·卡列尼娜》是俄國著名作家列夫·托爾斯泰的代表作品,在19世紀的世界文壇堪稱首屈一指的優秀作品。本書通過女主人公安娜的追求愛情悲劇,和列文在農村面臨危機而進行的改革與探索這兩條線索,描繪了俄國從莫斯科到外省鄉村廣闊而豐富多彩的圖景,先後描寫了150多個人物,是一部社會網路全書式的作品。
貴族婦女安娜追求愛情幸福,卻在卡列寧的虛偽、渥倫斯基的冷漠和自私面前碰得頭破血流,最終落得卧軌自殺、陳屍車站的下場。庄園主列文反對土地私有制,抵制資本主義制度,同情貧苦農民,卻又無法擺脫貴族習氣而陷入無法解脫的矛盾之中。矛盾的時期、矛盾的制度、矛盾的人物、矛盾的心理,使全書在矛盾的漩渦中顛簸。這部小說是新舊交替時期緊張惶恐的俄國社會的寫照。

㈣ 如何評價小說《安娜·卡列尼娜》

《安娜·卡列尼娜》全書八九百頁,是小說中的巨型怪獸。有個朋友聽說我尤其崇敬《安娜·卡列尼娜》之後開玩笑地概括,它大體是「一個女人出軌,最後還死了」的一個故事。當然我們知道事情並沒有那麼簡單,《安娜》之後很少有人再談《包法利夫人》,反而願意說它相比之下更像情色小說,這是事出有因的。托爾斯泰的世界是廣大的,他用了六年的時間,六次重寫《安娜·卡列尼娜》。他第一次寫的時候,安娜是刻薄,讓人討厭的,而她的丈夫則極其正直。但到了書店裡的成稿,我們看完之後反而覺得每個人都值得同情,值得我們去理解,去愛。這是神乎其神的。

推薦幾部好看的世界名著

世界經典名著,是名個時代在世界各國最受重視,最獲好評,影響了一代又一代人的人生目標與生活方式的十部經典巨著。它們當之無愧地代表著世界文學的最高成就,被一代又一代人尊為文學典範與思想巔峰,成為人類社會進步與發展的精神源泉。

  1. 《十日談》(14世紀)

歐洲文藝復興運動第一部重要的小說傑作,以古羅馬諸散文大師為典範,結構完整,文筆精煉,語體優美,語言豐富、生動,為義大利文學奠定了基礎,對十六、十七世紀歐洲現實主義文學傳統產生了巨大影響,開歐洲近代短篇小說先河。可以說此後的歐洲短篇小說家傳承的都是薄迦丘的衣林。

㈥ 如何評價小說《安娜·卡列尼娜》

很想說,看不懂

㈦ 《安娜卡列尼娜》小說中有什麼經典的選段嗎

風中之燭在風中搖曳,微弱的亮光照亮四周,最終在黑暗之中黯然消逝。 安娜·卡列尼娜,這個美麗而又孤獨的靈魂,在無盡的遺憾之中香消玉殞。 我們有罪,是因為我們沒有去拯救像安娜一樣的人,拯救像她那樣美麗而高尚的靈魂。 因為我們是懦夫,是自私者,是靠良心的憐憫而活著的人。 我們都在等待,等待著別的人來拯救我們自己。 我們企盼著幸福有一天會來到身邊。它會伴隨著我們,直至我們生命的結束。 人都是為希望而活,因為有了希望,人才有生活的勇氣。 而愛情,最絢爛的花朵,人生最美好的禮物,最大的快樂和最大的幸福最終將安娜帶入了痛苦的深淵。 如同飛蛾撲向野火,註定這場愛情要將她毀滅。 是個被壓抑的充滿勃勃生氣的女人,安娜因為羨慕光明,愛上了外表俊美,內心空虛的伏倫斯基。對愛情,對幸福的無限渴望是她忘卻了一切煩惱和恐懼,在幻想之中只為了愛情而活。而一種虛妄的狂熱也籠罩了伏倫斯基,他對安娜一見鍾情,沉迷於她的美麗和獨特氣質,但更為重要的是,他與安娜的特殊關系帶給他有一種征服感,榮辱感。這種虛榮之心決定了他對安娜的愛情十分膚淺。 而安娜全心全意地投入到新的生活中,伏倫斯基對她來說,就是她所有的希望和寄託,就是她的一切。這種純潔無暇的愛使伏倫斯基自慚形穢,推動著他不得不重新認識與安娜的關系,對自己的膚淺和輕率表示自責,並在精神上強迫自己進一步愛這個女人。 被愛是一種多麼了不起的幸福,而快樂始終贈與那些無私的愛者。 可是,「水滿則溢,說盈則虧」,這個世界從來只有更美,而沒有最美。而最靠近完美的一刻,就是最容易走向相反的時刻。 始終靠幻想活著的人終會有幻滅的一天。 安娜和伏倫斯基的愛情如同燎原之火,熊熊燃燒起來,情感完全控制了理智。 在古老的伊甸園中,亞當和夏娃因為偷吃了禁果,他們有了性愛,從此人類有了罪。 由此可知,上帝是一個禁慾主義者。他不允許別人干他不喜歡的事,因此他又是一個獨裁主義者。 我不相信這個世界有上帝的存在。 完全沉溺在愛情生活中的安娜和伏倫斯基有了第一次性愛,恐懼立刻襲來,一切開始回歸到現實之中。 安娜想起了家庭和道德,伏倫斯基想起了責任和義務。 道家說,無為而為,才是人生的最高境界。 當在愛的純潔之中塗抹上其它色彩的時候,這種愛就不再是完美的了。但此中沒有是非之分,沒有對錯之分,只有理智和情感不懈的抗爭。 安娜是另外一個人的妻子,是一個孩子的母親,是社會希望她恪守道德的人。在愛情的對面,是長期的宗教情結和大眾意志。這種大眾意志有時表現為道德,有時表現為法律。 極度的矛盾使安娜忍受著巨大的煎熬,在理智與情感面前難以適從。愛情的力量使她幾度沖破世俗的藩籬,去尋求屬於自己的幸福,但自私感和罪惡感立即來到她的身邊,使她的內心充滿了矛盾和痛楚。 而伏倫斯基是一個始終屬於世俗的人,他沒有勇氣與他過去的世界完全斷絕,他無力反抗來反對這種宗教情結和大眾意志,也就無法幫助安娜擺脫極度危險的精神危機。 伏倫斯基和安娜的靈魂屬於兩個不同的精神世界。他們雖然一見鍾情,但他們貌合神離,相距遙遙,根本不可能融合在一起。當安娜孤獨無助的時候,伏倫斯基選擇了逃避,他想要回到他以前的那種花花世界裡。 安娜的感覺是敏銳而正確的,伏倫斯基在精神上已經拋棄了安娜,卻因為良心和責任不敢這樣去做。 對生活和理想徹底失望的安娜選擇了自殺。她生活在巨大的壓力之中,已承受太多的悲哀與不幸。她需要身體的無痛苦和靈魂的無干擾。她用她的方式尋求到心靈的完全寧靜。 安娜最終沒有與現實妥協,她是一個非常勇敢的女人。 當迎面撲來的火車碾過安娜輕柔弱的身軀,我們突然發現,原來人是如此脆弱。 人真正脆弱的不是肉體,而是人的靈魂。 安娜可以不屑於世俗的嘲笑和譏諷,但卻不得不受到婚姻制度的困擾。 現行婚姻制度實際上對沒有愛情的婚姻保護更多。 晚年的托爾斯泰拒絕肉食,因為在他看來,獵殺動物,既是殘害生命。 他的一生一直在維護著人的尊嚴。他深邃的思想,博大的胸懷,廣闊的人文精神都留在他那些偉大的著作中。 真理與美善就像道一樣玄妙深微,不可言說,無影無蹤。豐富啊,可以包容宇宙,博大啊,可以氣吞山河。只有對生命的深刻體悟,才能感知到它們的存在。 在《安娜卡列尼娜》中,托爾斯泰塑造了一個真實的靈魂,她是那麼美,潔白無暇,氣質非凡。這個靈魂只會活在托爾斯泰的心中,因為這是他心目中的完美,是他靈魂中的至潔至純。她就是他自己的一部分,她就是美本身。 而她又是我們每個人的一部分,我們讀到她的人都會在她的身上看到自身的善,看到內心深處的真誠願望,沒有任何的虛偽和矯飾的內心世界。

㈧ 列夫托爾斯泰的代表作《安娜 卡列尼娜》

《安娜·卡列寧娜》是我最喜歡的小說,還有《戰爭與和平》
《安娜》是俄國文學中希世的瑰寶,也是世界藝術寶庫中璀璨奪目的明珠。
小說中有兩條平行的線索,當時有人說它沒有「建築術」,有人說它是「兩部小說」。作者委婉地拒絕了這些批評。他說,該書結構之妙正在於圓拱銜接得天衣無縫——兩條線索有「內在的聯系」。對此眾說紛紜。依我看,指的是有一個統一的主題,即當時俄國資本主義迅猛發展帶來的、作者所認為的災難性的後果:一方面是貴族受資產階級思想侵蝕,在家庭、婚姻等道德倫理觀念方面發生激烈變化,卷首「奧布隆斯基家裡一切都混亂了」一語有象徵意義;另一方面是農業受資本主義破壞,國家面臨經濟發展的道路問題,也就是列文說的:「一切都翻了一個身,一切都剛剛開始安排。」以安娜為中心的線索(包括奧布隆斯基、卡列寧、弗龍斯基以至謝爾巴茨基等家族)和列文的線索,分別表現了這兩方面的問題。
限於篇幅,下面只簡單地談談男女兩位主人公以及有關創作藝術的點滴看法。
小說以安娜·卡列寧娜命名,她的形象在小說中確實居於中心的位置。安娜不僅天生麗質,光艷奪人,而且純真、誠實、端莊、聰慧,還有一個「復雜而有詩意的內心世界」。可是她遇人不淑唯物主義者不懂得認識依賴於實踐,不懂得辯證法,把對世,年輕時由姑母作主,嫁給一個頭腦僵化、思想保守、虛偽成性並且沒有活人感情的官僚卡列寧。在婚後八年間,她曾努力去愛丈夫和兒子。而現在由於「世風日變」,婚姻自由的思想激起了這個古井之水的波瀾。與弗龍斯基的邂逅,重新喚醒了她對生活的追求。她要「生活」,也就是要愛情。她終於跨越了禮教的樊籬。作為已婚的端莊的婦女,要跨出這一步,需要有很大的決心和勇氣,雖則在當時上流社會私通已司空見慣了。但她的勇氣主要在於,不願與淫盪無恥的貴族婦女同流合污,不願像她們那樣長期欺騙丈夫,毅然把曖昧的關系公開。這不啻向上流社會挑戰,從而不見容於上流社會,同時也受到卡列寧的殘酷報復:既不答應她離婚,又不讓她親近愛子。她徒然掙扎,曾為愛情而犧牲母愛,可這愛情又成了鏡花水月。她終於越來越深地陷入悲劇的命運。
不過,雖說造成她的悲劇的是包括卡列寧、弗龍斯基在內的上流社會,安娜作為悲劇人物,本身也不是沒有「過錯」;再說她的性格後來還發生了令人惋惜的變化。這位留里克王室的後裔,受時代的洗禮而敢於為「生活」而同社會抗爭,但她自己卻未能完全掙脫舊思想意識的桎梏,她不僅一再對卡列寧懷有負罪感,而且也不能割斷同上流社會的血緣關系,因此以見逐於它而感到無地自容。實際上她也沒有真正學會愛。同弗龍斯基的一見鍾情,似乎因他慷慨好施,主要卻是傾心於他的儀表、風度,出於自己旺盛的生命力的自發要求,並不基於共同的思想感情。這種愛情是盲目的,實際上幾乎全是情慾,而情慾是難以持久的。弗龍斯基初時為了虛榮心而獵逐她,一度因安娜的真摯的愛而變得嚴肅專一,但不久就因功名之心的蠕動而厭棄她。而安娜把愛情當作整個生活,沉溺其中,要弗龍斯基與她朝夕廝守一起,甚至甘為他的「無條件的奴隸」。於是她的精神品質漸漸失去了光彩。為了重新喚起弗龍斯基的愛,竟不惜以姿色的魅力編織「愛情的網」,並且逐漸習慣於「虛偽和欺騙的精神」。最後,她的愛越來越自私,以致在「不滿足」時變成了恨。不過,我們不能因此而責備安娜,須知她生活在歷史的轉折時期。如果說她同社會的外在矛盾,是由於新事物受舊事物壓制,那麼,她自身的矛盾,則是新萌發的意識未能戰勝根深蒂固的舊意識。何況當時能代替舊的道德觀念的新觀念尚未形成。因此可以說,她身上集中了時代的各種矛盾。她的自殺,從主觀上說是尋求解脫,也是對弗龍斯基的報復及對上流社會的抗議;客觀上則是由於集中了各種時代的矛盾而無法克服,從而無可避免地成為這個轉折時期祭壇的犧牲。這種必然性表明了安娜悲劇的深度。
列文也是深刻矛盾的人物。他鄙視彼得堡的宮廷貴族,卻以出身世襲貴族而自豪;他不滿於上流社會的荒淫和虛偽,卻認為奢侈是貴族的本分;他反對以農奴制的「棍子」壓制農民,卻又嚮往於貴族的古風舊習;他厭惡資本主義並否定資本主義在俄國發展的必然性,但他自己的農業經營顯然是資本主義方式;他斷言資產階級所得的是「不義之財」,而自己卻和勞動者進行「殘酷的」斗爭。這些正是這位「有心靈」、有道德感情的貴族在歷史轉折時期而背對歷史發展所必然產生的思想矛盾。
與安娜不同,列文可以說是獲得了真正的愛情和家庭的幸福。然而,良心的痛苦在折磨著他,在自己富裕同人民貧困對比下,他深深抱有負罪感。只是他不同於一般的懺悔貴族芝諾①芝諾(愛利亞的)(ZenonEleates,約前490—約,他積極探索同人民接近的道路,並探索通過「不流血的革命」以達到與農民合作、共同富裕的道路。這種歷史唯心主義的幻想在殘酷的現實面前破滅了。他轉而懷疑自己生存的意義,從社會經濟的探索轉向思想和道德的探索,要在各種哲學和宗教中尋求答案,卻毫無所獲。失望之餘,他甚至要以自殺來解脫,最後從宗法制農民那裡得到啟示:要「為靈魂而活著」。他的不安的心靈似乎得到了歸宿,但這歸宿純然是空想,無助於實際矛盾的解決,只不過是心靈悲劇的麻醉劑罷了。清醒的現實主義使作者在這里把小說煞住。如果情節再朝前進展,人物會從麻醉中蘇醒過來,心靈的悲劇必定照舊在他面前展開。
與這兩位主人公相聯系的、亦即在他們這兩條線索上的一些次要的人物,是伴隨著他們出場並圍繞他們而活動的。與安娜—卡列寧和安娜—弗龍斯基相聯系的,主要是彼得堡上流社會的三個圈子和軍界的某些貴族;與列文相聯系的,主要是外省貴族、地主、農民以及個別商人。一般說來,安娜這條線索上的人物大多涉及道德倫理問題,列文這條線索上的人物大多涉及社會經濟問題。當然,兩者間有時也相互交叉。這些人物決不僅是兩位主人公的陪襯或對照物,而且常常居於前景,在情節中佔有相當重要的位置。正是賴有他們,作品才得以超出家庭關系的范圍,突破家庭小說的框架,成為作者所說的「內容廣泛的、自由的小說」,從而成為廣泛反映俄國十九世紀六七十年代社會生活的史詩性傑作。
就藝術來說,《安娜·卡列寧娜》確實令人嘆為觀止。它的融合無間、互相呼應的兩條線索的結構,繼《戰爭與和平》之後,又一次成為「背離歐洲形式」、找到「新的框架」的不世之作。再則這部小說的每一場面、每一插曲、每一畫面,一般不只是「背景」或偶然的「布景」,而是整體的有機部分,這也顯示出結構的嚴密性和完整性。
書中的人物性格,大都於典型性中見個性。但這么說未免簡單了些。不僅奧布隆斯基、弗龍斯基、卡列寧等形象豐滿、鮮明、生動,呼之欲出,就連寥寥幾筆畫成的插曲式人物,如一系列貴族、地主論;是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基矗它是由馬克思、恩格斯總結,彼得堡社交界的婦女,無不各具特色,歷歷在目;更不用說復雜、矛盾而又完整的安娜了。安娜這個形象在世界文學中,即使不說無與倫比,恐怕也罕有疇匹。這些人物雖是精雕細琢,但不像工筆畫那樣帶有匠氣。作者使用「積累的方法」,並非機械地憑借一次又一次的敘述,而是通過直接觀察者的眼光或感受來描寫。例如安娜,她先後在達里婭、弗龍斯基、基蒂、卡列寧、列文以及米哈伊羅夫等人心目中,分別呈現自己的一個側面,正是這些不同的側面「積累」成一個立體的、以至多角度的形象。同時,這些直接觀察者由主觀的不同的角度看到的不同側面,何者符合真實,由於作者不置一詞,給讀者留下廣闊想像的餘地,又給這個形象蒙上了一層迷霧,客觀上增添了它的復雜性。托爾斯泰還從進展中刻畫性格。不過,奧布隆斯基和列文等是固有品質的逐漸展示,安娜和弗龍斯基的性格則是發展和變化的。
《安娜·卡列寧娜》是完全意義上的心理小說。不僅人物的內心生活描寫充分,就是人物間的沖突也大都是心理上的,或是通過心理來表現的,因此全書心理描寫的密度很大。雖則一般使用傳統手法,即作者間接敘述或由人物的語言、動作或表情等直接表現,但筆墨十分細膩。例如總是在動態中寫心理過程,一般是展示過程中的每一環節或每一橫斷面,把人物內心的每一顫動顯現出來。這些過程一般不是直線式的,而其曲折反復也不是循環,而是螺旋形的進展,因此令人感到的不是繁復累贅,而是步步深入。而在不少場合,人物心理還是前後截然相反的,借用俄國批評家巴赫金的術語來說,是「對話」式的。這種「對話」有時表現於較長的心理過程的始與終,是逐漸變化的結果;有時則是突然轉折。前者如達里婭去探望安娜的那一插曲,後者如科茲內雪夫向瓦蓮卡的求愛。但無論是漸進或是突變,都符合人物的性格或心理的規律。有時也進入半下意識的領域,如安娜從莫斯科回彼得堡的車上的那種迷離恍惚的心態。而在一些屬於傳統手法的內心獨白中也有所創新。奧布隆斯基在利季婭·伊萬諾夫娜伯爵夫人晚會上那段斷斷續續的內心獨白,表現了人物頭腦處於半睡眠的消極狀態的凌亂的意識之流。特別是安娜在自殺前驅車經過街上時的心理活動:街上瞬息變換的各種外在印象不斷引起她的自由聯想,她不斷由一種感觸或回憶驀地跳到另一種感觸和回憶,她強烈激動、心煩意亂、百感交集的心境躍然紙上。作者是如此巧妙地運用了意識流手法的跳躍性,省略了許多不必要的環節和焊接點,使得人物的思路迅速轉換而又十分自然,各種思緒斷斷續續,此起彼伏,互不連貫而又不凌亂無序。這可以說是文學中的意識流的神來之筆。
小說中還有許多膾炙人口的場面,許多描寫生動的插曲,以及文筆的自然、質朴和真實……總之,可談者尚多。
《安娜·卡列寧娜》問世一百多年了。這部出自巨匠之手的藝術傑作,不但沒有減色,反而顯得更為瑰麗。

㈨ 安娜卡列尼娜是什麼類文學作品

19世紀俄國批判現實主義文學。

有論者認為《安娜-卡列尼娜》是十九世紀批判現實主義文學的最高峰。

㈩ 關於名著《安娜卡列尼娜》,諸位有什麼感悟可以交流一下。要看過小說的真知灼見,必須是自己的真是感受

對不起,只看了三分之二就急於拋磚引玉了!
個人與社會之間的矛盾是永恆的主題。個人自由與社會秩序之間;本能的慾望與社會的責任之間。
奧布隆斯基享受現在的秩序,他與卡列寧是物質與精神(或者信仰)的區別。
列文(作者)對社會秩序的不滿,力圖找出解決的方法。
安娜產生不滿後更多的採取聽從本能慾望。
無論我們對落後的秩序(物質與精神的)是否認可,我們都難免在矛盾沖突中產生痛苦。
個人與社會的利益趨於一致是人類文明前進的方向。

熱點內容
月圓花好小說古代言情 發布:2025-05-21 07:51:05 瀏覽:820
推超超好看的小說網 發布:2025-05-21 07:48:50 瀏覽:596
絕地求生小說排行榜下載 發布:2025-05-21 07:48:06 瀏覽:663
最新女配系列完結同人小說 發布:2025-05-21 07:46:35 瀏覽:879
好看的exo同人小說 發布:2025-05-21 07:40:56 瀏覽:861
書旗免費小說非常域望 發布:2025-05-21 07:40:45 瀏覽:867
奶爸完結小說排行榜 發布:2025-05-21 07:36:55 瀏覽:930
追妻火葬場的小說排行 發布:2025-05-21 07:30:38 瀏覽:265
有什麼好看的網易小說 發布:2025-05-21 07:30:35 瀏覽:93
高不可攀小說好看嗎貼吧 發布:2025-05-21 07:29:47 瀏覽:5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