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愛玲的小說哪些好看
❶ 張愛玲寫的書有哪些好看啊。
建議你千萬不要一上來就看《小團圓》,雖然這是最熱門的。
先看張愛玲的散文,比如《張看》或者其他散文集里的短文章,先了解張愛玲的風格,先理解和喜歡上她的獨特的辛辣、蒼涼和一針見血。
然後看一些短篇小說,《金鎖記》是第一推薦的,然後是《傾城之戀》《紅玫瑰白玫瑰》《沉香屑》《色戒》這些耳熟能詳的。然後一定要看《半生緣》,就是《十八春》,長篇,非常棒!
接下來了解一點張的生平傳記,其實不用看別人寫的,看她自己的《對照記》就非常好。看完《對照記》才能看《小團圓》。不了解張的生平,看不懂小團圓的。當然張愛玲的自傳三部曲《小團圓》是第三部,前兩部《雷峰塔》和《易經》也是非常棒的,但是現在在大陸還沒有出版,香港和台灣皇冠有出,在網上可以買到,就是比較貴。
張愛玲的紅學著作《紅樓夢魘》,如果不是對紅學有研究,建議不用看了,比較深。
❷ 張愛玲的哪部小說最好看
她早期的作品,每一部都很好看。她後期的作品,除了「小團圓」,大陸也沒出版過。買套「張愛玲文集」吧,不會讓你失望的。
❸ 張愛玲的小說哪一本最好看
個人認為最好看的是《半生緣》。這部小說可以說是張愛玲集大成的一部小說,她的所有才華都在這部小說里得到了最好的展示。
這部小說還有一個特別之外,那就是它文筆非常的流暢,讀起來非常的舒服,無論怎麼去讀,那種流暢感都不會斷,這也正是一個作家有著深厚的文字功底,如果沒有這樣的功底,那麼也是寫不出這樣的小說來。
張愛玲的其他值得看的小說
1、《傾城之戀》
講述了一個非常簡單的故事,在裡面張愛玲探討了這個人世間的愛情、婚姻以及人生,而且還有著對於戰前和戰後的反思,可以說是一部非常飽滿的小說。
2、《金鎖記》
主要描寫一個小商人家庭出身的女子曹七巧的心靈變遷歷程。七巧做過殘疾人的妻子,欲愛而不能愛,幾乎像瘋子一樣在姜家過了30年。在財欲與情慾的壓迫下,她的性格終於被扭曲,行為變得乖戾,親手毀掉自己兒女的幸福。
❹ 張愛玲的小說那部最好看
關於張愛玲的小說創作
張愛玲的電影不如小說,長篇不如中短篇。《金鎖記》和《沉香屑:第一爐香》是張愛玲寫得最好的作品,而《金鎖記》和《傾城之戀》則是張愛玲小說最有代表性的作品,因此,我們讀張愛玲的小說最起碼要讀三篇:《沉香屑:第一爐香》、《傾城之戀》和《金鎖記》。
1."香港傳奇":《沉香屑:第一爐香》
她最初的幾篇小說都是以她在香港的生活為題材的。《第一爐香》是張愛玲開始作家生涯的第一篇小說。
這是一個關於寡婦的故事,寫了梁太太和葛薇龍兩代寡婦。從此,張愛玲在創作中形成了一個"寡婦情結",她最好的小說寫的大多都是寡婦,除作品中的梁太太和葛薇龍外,還有《金鎖記》中的曹七巧等。做寡婦,常常會被看作是女人的悲哀,但張愛玲筆下的女性卻對做寡婦情有獨鍾,而且都是目的明確地為了錢而甘願當寡婦。
同時,這也是一個關於"由良而娼"的故事,一個關於"沉淪"的故事。葛薇龍當初投奔姑媽梁太太是為了更好地讀書,可當她的愛情在這里失敗後,梁太太已經成為了她的人生榜樣,她已經無法回到上海的家中,無法離開梁太太了。在作品最後,饒有趣味的是,當一群水兵喝得爛醉,不約而同地把薇龍當做了妓女,嚇得她撒腿便跑後,喬琪笑道:"那些醉泥鰍,把你當做什麼人了?"薇龍卻說:"本來嗎,我跟她們有什麼分別?"喬琪不讓她亂說,她卻坦然地承認自己說錯了話,錯只錯在:"她們是不得已,我是自願的!" 寫盡了葛薇龍沉淪墮落的自覺和無奈。
小說繪制精細,意象迷朦,似古實雅,美艷如初放的蓓蕾,出手不凡,一登文壇便立即引起了轟動和驚嘆。
2."雙城故事":《傾城之戀》
《傾城之戀》是張愛玲最富傳奇色彩的小說。
這是一個關於"調情"的故事,重點描寫的是范柳原與白流蘇的調情表演。傅雷本來是張愛玲小說最早的肯定者,但他惟獨對這部作品評價不高。他認為:"一個'破落戶'家的一個離婚女兒,被窮酸兄嫂的冷嘲熱諷攆出母家,跟一個飽經世故,狡猾精刮的老留學生談戀愛。正要陷在泥沼里時,一件突然震動世界的變故把她救了出來,得到一個平凡的歸宿--整篇故事可以用這一兩行包括。因為是傳奇(正如作者所說),沒有悲劇的嚴肅、崇高,和宿命性;光暗的對照也不強烈。因為是傳奇,情慾沒有驚心動魄的表現。幾乎佔到二分之一篇幅的調情,盡是些玩世不恭的享樂主義者的精神遊戲;盡管那麼機巧,文雅,風趣,終究是精練到近乎病態的社會的產物。好似六朝的駢體,雖然珠光寶氣,內里卻空空洞洞,既沒有真正的歡暢,也沒有刻骨的悲哀。《傾城之戀》給人的印象,彷彿是一座雕刻精工的翡翠寶塔,而非莪特式大寺的一角。美麗的對話,真真假假的捉迷藏,都在心的浮面飄滑;吸引,挑逗,無傷大體的攻守戰,遮飾著虛偽。……勾勒的不夠深刻,是因為對人物思索得不夠深刻,生活得不夠深刻;並且作品的重心過於偏向頑皮而風雅的調情,倘再從小節上檢視一下的話,那末,流蘇'沒念過兩句書'而居然夠得上和柳原針鋒相對,未免是個大漏洞。離婚以前的生活經驗毫無追敘,使她離家以前和以後的思想引動顯得不可解。這些都減少了人物的現實性。總之,《傾城之戀》的華彩勝過了骨幹;兩個主角的缺陷,也就是作品本身的缺陷"。
但也有人認為,"柳原意在求歡,流蘇意在求生,這是女性根本的悲哀,也是張愛玲的洞見所在"。也許,傅雷的意見僅僅代表著男性讀者的意見,這個意見對於范柳原是合適的,對於白流蘇則有些冤屈。站在女性的立場看,白流蘇的調情的背後,是生存的焦灼和無奈。因此,張愛玲對此批評並不服氣,她為此寫了《自己的文章》反駁說:"我喜歡參差的對照的寫法,因為它是較近事實的。《傾城之戀》里,從腐舊的家庭里走出來的流蘇,香港之戰的洗禮並不曾將她感化成為革命女性;香港之戰影響范柳原,使他轉向平實的生活,終於結婚了,但結婚並不使他變為聖人,完全放棄往日的生活習慣與作風。因之柳原與流蘇的結局,雖然多少是健康的,仍舊是庸俗;就事論事,他們也只能如此"。
同時,這也是一個關於"棄婦"的故事,是一個棄婦在進行垂死掙扎和自我拯救之後終於修成正果的故事。因此,也可以說,這是一個張愛玲版的"娜拉走後怎樣"的故事,一個關於"逃離"的故事。白流蘇雖然幾經努力得到了眾人虎視眈眈的獵物范柳原,成功地逃出了家庭,但是,作者並沒有因此而削弱自己作品中常有的荒涼感。白流蘇逃出了狼窩,又落入了虎口,而且,她得到的婚姻只是一座沒有愛情的空城,而這座空城的獲得也僅僅是因為戰爭的成全,是"香港的陷落成全了她"。雖然戰爭加快和簡化了許多人正式成婚的速度,但作者心裡最明白,這種婚姻肯定是靠不住的。
❺ 張愛玲小說哪部最好看
張愛玲的電影不如小說,長篇不如中短篇。
《金鎖記》和《沉香屑:第一爐香》是張愛玲寫得最好的作品,
而《金鎖記》和《傾城之戀》則是張愛玲小說最有代表性的作品,
因此,我們讀張愛玲的小說最起碼要讀三篇:
《沉香屑:第一爐香》、《傾城之戀》和《金鎖記》。
但我認為最好的還是她的長篇小說《半生緣》。
❻ 張愛玲的小說哪些比較出名,比較好看
建議先看張愛玲的散文,比如《張看》或者其他散文集里的短文章,了解她的風格,喜歡上她的辛辣、蒼涼和一針見血。
然後看一些短篇小說,《金鎖記》《傾城之戀》《紅玫瑰白玫瑰》《沉香屑》。然後一定要看《半生緣》,就是《十八春》,長篇,非常棒!
接下來了解一點張的生平傳記,其實不用看別人寫的,看她自己的《對照記》就非常好。看完《對照記》才能看《小團圓》。不了解張的生平,看不懂小團圓的。當然張愛玲的自傳三部曲《小團圓》是第三部,前兩部《雷峰塔》和《易經》也是非常棒的,但是現在在大陸還沒有出版,香港和台灣皇冠有出,在網上可以買到,就是比較貴。
張愛玲的紅學著作《紅樓夢魘》,如果不是對紅學有研究,建議不用看了,比較深
❼ 張愛玲的小說哪一篇最好看
張愛玲的《傾城之戀》這一篇小說最好看,這一篇小說在我看來是一篇非常有趣非常有深度的一篇小說,張愛玲把上海和香港這兩座城市給串聯了起來,讓人看到了這兩座城市對於張愛玲來說是有著特殊意義的。
❽ 張愛玲的什麼小說最好看
《金鎖記》《半生緣》
《色戒》
張愛玲的電影不如小說,長篇不如中短篇。《金鎖記》和《沉香屑:第一爐香》是張愛玲寫得最好的作品,而《金鎖記》和《傾城之戀》則是張愛玲小說最有代表性的作品,因此,我們讀張愛玲的小說最起碼要讀三篇:《沉香屑:第一爐香》、《傾城之戀》和《金鎖記》。
1."香港傳奇":《沉香屑:第一爐香》
她最初的幾篇小說都是以她在香港的生活為題材的。《第一爐香》是張愛玲開始作家生涯的第一篇小說。
這是一個關於寡婦的故事,寫了梁太太和葛薇龍兩代寡婦。從此,張愛玲在創作中形成了一個"寡婦情結",她最好的小說寫的大多都是寡婦,除作品中的梁太太和葛薇龍外,還有《金鎖記》中的曹七巧等。做寡婦,常常會被看作是女人的悲哀,但張愛玲筆下的女性卻對做寡婦情有獨鍾,而且都是目的明確地為了錢而甘願當寡婦。
同時,這也是一個關於"由良而娼"的故事,一個關於"沉淪"的故事。葛薇龍當初投奔姑媽梁太太是為了更好地讀書,可當她的愛情在這里失敗後,梁太太已經成為了她的人生榜樣,她已經無法回到上海的家中,無法離開梁太太了。在作品最後,饒有趣味的是,當一群水兵喝得爛醉,不約而同地把薇龍當做了妓女,嚇得她撒腿便跑後,喬琪笑道:"那些醉泥鰍,把你當做什麼人了?"薇龍卻說:"本來嗎,我跟她們有什麼分別?"喬琪不讓她亂說,她卻坦然地承認自己說錯了話,錯只錯在:"她們是不得已,我是自願的!" 寫盡了葛薇龍沉淪墮落的自覺和無奈。
小說繪制精細,意象迷朦,似古實雅,美艷如初放的蓓蕾,出手不凡,一登文壇便立即引起了轟動和驚嘆。
2."雙城故事":《傾城之戀》
《傾城之戀》是張愛玲最富傳奇色彩的小說。
這是一個關於"調情"的故事,重點描寫的是范柳原與白流蘇的調情表演。傅雷本來是張愛玲小說最早的肯定者,但他惟獨對這部作品評價不高。他認為:"一個'破落戶'家的一個離婚女兒,被窮酸兄嫂的冷嘲熱諷攆出母家,跟一個飽經世故,狡猾精刮的老留學生談戀愛。正要陷在泥沼里時,一件突然震動世界的變故把她救了出來,得到一個平凡的歸宿--整篇故事可以用這一兩行包括。因為是傳奇(正如作者所說),沒有悲劇的嚴肅、崇高,和宿命性;光暗的對照也不強烈。因為是傳奇,情慾沒有驚心動魄的表現。幾乎佔到二分之一篇幅的調情,盡是些玩世不恭的享樂主義者的精神遊戲;盡管那麼機巧,文雅,風趣,終究是精練到近乎病態的社會的產物。好似六朝的駢體,雖然珠光寶氣,內里卻空空洞洞,既沒有真正的歡暢,也沒有刻骨的悲哀。《傾城之戀》給人的印象,彷彿是一座雕刻精工的翡翠寶塔,而非莪特式大寺的一角。美麗的對話,真真假假的捉迷藏,都在心的浮面飄滑;吸引,挑逗,無傷大體的攻守戰,遮飾著虛偽。……勾勒的不夠深刻,是因為對人物思索得不夠深刻,生活得不夠深刻;並且作品的重心過於偏向頑皮而風雅的調情,倘再從小節上檢視一下的話,那末,流蘇'沒念過兩句書'而居然夠得上和柳原針鋒相對,未免是個大漏洞。離婚以前的生活經驗毫無追敘,使她離家以前和以後的思想引動顯得不可解。這些都減少了人物的現實性。總之,《傾城之戀》的華彩勝過了骨幹;兩個主角的缺陷,也就是作品本身的缺陷"。
但也有人認為,"柳原意在求歡,流蘇意在求生,這是女性根本的悲哀,也是張愛玲的洞見所在"。也許,傅雷的意見僅僅代表著男性讀者的意見,這個意見對於范柳原是合適的,對於白流蘇則有些冤屈。站在女性的立場看,白流蘇的調情的背後,是生存的焦灼和無奈。因此,張愛玲對此批評並不服氣,她為此寫了《自己的文章》反駁說:"我喜歡參差的對照的寫法,因為它是較近事實的。《傾城之戀》里,從腐舊的家庭里走出來的流蘇,香港之戰的洗禮並不曾將她感化成為革命女性;香港之戰影響范柳原,使他轉向平實的生活,終於結婚了,但結婚並不使他變為聖人,完全放棄往日的生活習慣與作風。因之柳原與流蘇的結局,雖然多少是健康的,仍舊是庸俗;就事論事,他們也只能如此"。
同時,這也是一個關於"棄婦"的故事,是一個棄婦在進行垂死掙扎和自我拯救之後終於修成正果的故事。因此,也可以說,這是一個張愛玲版的"娜拉走後怎樣"的故事,一個關於"逃離"的故事。白流蘇雖然幾經努力得到了眾人虎視眈眈的獵物范柳原,成功地逃出了家庭,但是,作者並沒有因此而削弱自己作品中常有的荒涼感。白流蘇逃出了狼窩,又落入了虎口,而且,她得到的婚姻只是一座沒有愛情的空城,而這座空城的獲得也僅僅是因為戰爭的成全,是"香港的陷落成全了她"。雖然戰爭加快和簡化了許多人正式成婚的速度,但作者心裡最明白,這種婚姻肯定是靠不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