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道教小說排行榜
① 道家有那些經典名著
道家名著有《道德經》、《道家易》、《太一生水》、《文子》、《莊子》、 《列子》、 《六韜》 、老子乙本卷前古佚書(《經法》、《十大經》、《稱經》、《道原經》)、《物則有形圖》、《湯處於湯丘》、《湯在啻門》、《易傳》等書。
然而道家典籍浩如煙海,除上述所列主要典籍外,還有眾多經典著作,留有華夏文化熱愛復興者去翻看學習。
各《道家典籍註疏》是解釋道家經典的權威教參。注,是對經書字句的註解,又稱傳、箋、解、章句等;疏,是對注的註解,又稱義疏、正義、疏義等。 注、疏內容關乎經籍中文字正假、語詞意義、音讀正訛、語法修辭,以及名物、典制、史實等,道家思想主要表現在這些註疏中。
(1)經典道教小說排行榜擴展閱讀:
道家的起源,可以一直追溯到泰古二皇,春秋時期,老子集古聖先賢之大智慧,總結了古老的道家思想的精華,形成了無為無不為的道德理論。標志這道家思想已經正式成型。從此成為古往今來治國治家的至尊寶術。
以黃帝、伊尹、太公、辛甲、鬻子、老子、文子、列子、莊子、管子、鶡冠子等等為主要代表,主張「無為、璞朴、與時遷移,應物變化,」等等。
尤其重要的是,道家雖有經典著作,可思想並不圈囿(quānyòu)於著作之中。道家思想的形成是以總結、發展、著典籍為主要路徑,每一次思想的跳躍都經歷了極其長時間的眾人積累,這也再一次的凸顯了道家的生命力。
道家人物既可入世建功;亦可功成弗居(功成身退),在歷史長河中每當災世來臨之時,道家人物以一身浩然道氣挑戰災難亂源,誅邪衛道,撥亂反正,也因此激盪出眾多膾炙人口的傳奇篇章。
② 道家經典著作有哪些
1、《莊子》
又名《南華經》,是道家經文,是戰國中期莊子及其後學所著。到了漢代以後,尊莊子為南華真人,因此《莊子》亦稱《南華經》。其書與《老子》《周易》合稱「三玄」。
《莊子》一書主要反映了莊子的批判哲學、藝術、美學、審美觀等。其內容豐富,博大精深,涉及哲學、人生、政治、社會、藝術、宇宙生成論等諸多方面。
③ 道家有那些經典名著
1、《道德經》,道家哲學思想的重要來源。道德經分上下兩篇,原文上篇《德經》、下篇《道經》,不分章,後改為《道經》37章在前,第38章之後為《德經》。
2、《莊子》,道家經文,是戰國中期莊子及其後學所著。到了漢代以後,尊莊子為南華真人,因此《莊子》亦稱《南華經》。
3、《呂氏春秋》,黃老道家名著。成書於秦始皇統一中國前夕。此書以儒家學說為主幹,以道家理論為基礎,以名、法、墨、農、兵、陰陽家思想學說為素材,熔諸子百家學說於一爐。
4、《淮南子》,在繼承先秦道家思想的基礎上,糅合了陰陽、墨、法和一部分儒家思想,但主要的宗旨屬於道家。
5、《管子》,是稷下道家推尊管仲之作的集結,《管子》在《漢書·藝文志》列入道家類。
④ 推薦幾本道教修真的經典書,不是小說,最好是白話文的
清靜經 陰符經 這兩本非常好,很短,但都是道教修行的精華。就是初學不太容易理解,學得越深就越知道經文的奧妙,是道家修行長期要專研的經書。
⑤ 道教有哪些經典的書籍
《道德經》、《南華經》、《黃庭經》
《玉皇經》、《清靜經》、《三官經》
⑥ 靠譜的道教小說推薦
《返真》,真正是道士寫的小說。作者全真道士梁興揚。再有一些道教小說,古代的有《八仙得道全傳》、《七真傳》等。再來一些不那麼靠譜的(前面說的三部都是道長寫的,但畢竟還是小說,必然會部分添油加醋虛構誇張。現在較多的還是非道教徒,乃至是一些完全對道教來說是瞎掰的。),但有點科普意義的。《我當算命先生那些年》《三洞真詮》(《三洞真詮》作者有些憤青,雖然有點意義,但大部分還是有些太離譜)
⑦ 有沒有經典的道教小說
清靜經 陰符經 這兩本非常好,很短,但都是道教修行的精華。就是初學不太容易理解,學得越深就越知道經文的奧妙,是道家修行長期要專研的經書。
《殘袍》《天門鬼道》《行走陰陽》 類似紫陽的小說
⑧ 道家的經典書籍都有那些
道家經典,那當然是《道德經》(《老子》)和《南華真經》(《莊子》)和《列子》了.
如果你想知道的是道教經典,那請參看《道藏目錄》
1、《周易參同契》:
此書是關於煉丹術的最早理論,被後人稱為「丹經王」,它是對以前還丹金液燒煉技術的總結。「參同契」是指將易學、黃老、爐火三者綜合為一:太易性情,各如其度;爐火之事,真有所據;黃老用究,較而可御;三道由一,俱出經路。該書是漢代黃老學派煉丹家魏伯陽所著,記述煉丹器具的制備,與葯物的種類、劑量,和爐火的調節,及葯物的反應過程,或煉成後服食的方法,以及產生的效果等。書中特別對丹葯的反應原理、火候的掌握方法,記述很詳細,一直為後人奉為准則。
《周易參同契》又是漢代學家說明煉丹過程的記述,和易學與煉金術結合的產物,它還把漢代易學中的「卦氣說」發展為「月體納甲說」,因此它的理論在易學史上有一定的地位。若用易學的角度看《周易參同契》,是用陰陽變易說來解釋丹葯形成的原理,又用「月體納甲說」來解釋爐火掌握的原則。譬如《周易參同契》開端並說:「乾坤者易之門戶,眾卦之父母,坎離匡廓,轉谷正軸,牝牡四卦,以為橐龠,覆冒陰陽之道,猶工御者執銜蠻,准繩轍,處中以制外,數在律歷紀,月節有五六,經緯奉日使,兼並為六十,剛柔有表裡。」乾坤坎離和後面說的「六十」指的是六十四卦,用六十四卦來解釋煉丹的全部過程,則六十四卦中,取用乾坤坎離為四個基本卦,是丹葯形成依據(乾坤為爐鼎,上釜為乾,下釜為坤,並取天上地下之象。坎離指葯物,坎即是鉛,離即是汞;或坎為水,離為火;火指葯物蒸餾,水指葯物熔化為液體。乾卦、離卦為陽,坤卦、坎卦為陰;鼎上為陽,鼎下為陰;汞為陽,鉛為陰;火為陽,水為陰。)鼎爐及葯物等,都是依陰陽變易的法則進行作煉,尤其「牝牡四卦,以為橐龠,或覆冒陰陽之道」之說,指明煉丹過程也要依據自然界陰陽勢力的消長來掌握火候。
「經緯奉日使」說明把剩下的六十卦分配在三十天內,每天有兩卦;「剛柔有表裡」說明陰陽屬性之相成相剋。《周易參同契》特別強調坎離兩卦之作用,同時也明確地說明「易為坎離」,以坎離講陰陽變易,如此說,也無違背易學的陰陽變易原則和煉燒的原則。煉丹的過程,葯物和水、火二氣的變化,鉛為陰,其遇火而熔為白液;汞為陽,其遇火而升華;水為陰,火為陽,混而為一,煉為丹葯,此即是「易謂坎離」。
《周易參同契》的「月體納甲說」,是說明煉丹火候要隨每月月亮的盈虛而調節。但火候有兩種,文火和武火。減炭為文火,加炭為武火;在一個月里,前半月用文火,後半月用武火;在一年內,冬至後用文火,夏至後用武火。它是要求煉丹術依據自然界陰陽勢力的消長掌握火候。
《參同契》的「納甲說」有三種,說明煉丹運火程序,因此稱為「月體納甲說」。
第一種是六十卦納甲說,將一個月分六十個晝夜,配以六個卦,每日早晚的用火。
第二種是八卦納甲說,以月亮的盈虧說明一月之中的用火,以坎離兩卦代表日月,以其餘六卦代表月亮的盈虧過程,八卦又各配以天乾地支。
第三種是十二消息卦說,十二消息卦是用十二個卦(復、臨、泰、大杜、夬、乾、姤、遁、否、觀、剝、坤)表示陰陽二氣的消長。
《參同契》用這十二個卦與天干十二律相匹配,說明一個月或一年的用火程序;又用五行相生相剋的關系,說明鉛汞加溫起反應,轉化為金丹的過程。
陰陽五行說為漢代思想的主幹,所以在《參同契》可以看到道教產生的背景,同時看到道教陰陽五行說和儒學的成分。
2、《太平經》:
此書是流傳至今的最早道教經典,《太平經》的歷史可以上溯至西漢;《漢書》記載西漢成帝時,曾有齊人甘忠可作《天官歷包元太平經》。
《太平經》產生於東漢安帝、順帝時,出自於吉等人,後於桓帝時由襄楷進獻給朝廷;原經本有一百七十卷,但今現存於《道藏》中只有五十七卷。
《太平經》的宗旨,為興國廣嗣之術,是講「氣」以養長生,則為生命存在和長生方法。《太平經鈔‧癸部》說:「三氣共一,為神根也,一為精,一為神,一為氣,此三共一位,本天地人之氣。神者受於天,精者受於地,氣者受於中和,相與共為一道。故神者乘氣而行,精者居中也,三者相助為治。故人慾壽者,乃當愛氣、尊神、重精也。」說明「精氣神」是人生命存在的基礎。《太平經鈔‧壬部》說:「人有一身,與精神相合配也。形者乃主死,精神者乃主生;常合則吉,去則凶;無精神則死,有精神則生。相合則為一,可以長存也。」
歷史上的「精氣神」,在《太平經》已經有新的發展,則「精氣神」的性質,與人的行為和人的身體有密切關系。但「精神」有善惡、吉凶,人身的精神亦然;因為精神的性質決定人行為的善惡,故有關性與命的關系甚大。又人行為的性質也可以使相應性質的精神進入身體,並精神可以出入人身,更賦予精神以人格神的特徵,在人格神的精神中表現。
其實人之身體中有所謂「人身之神」、「司過神」和「五臟之神」。司過神曰「監察神」,為監察人行為過失的神;這種神在《太平經》叫做「六司命神」,證明人五臟之神,也有司過之功能(所謂「你知我知」之意)。
五臟之神「心、肝、脾、肺、腎」,在《太平經》相應為一種形神求長生的論述,所謂「精神出遊,神隨人意,諸神司過」,以此論述為根據;又括「守神」、「致神」、「還神」三種。守神有兩方面的含義:
一、存守身中已有的精神,使不失去或游離身外。
二、守神可以防止凶神惡氣在身中作亂。
「致神」是防止招致身外之精神來侵入居住人之身中。
「還神」的對象是本在身中卻一時游離身外的精神,通過還神的辦法,使它們返回人體與身形相合,以達到消除疾病和長生久視的目的。這種方法是重在「思」,在思神時,要把這些神像掛在靜室中實行凝思,並要佩神符,及吞服丹書。
《太平經》中的「承負」,也是道教史上重要的觀念,它給人們行為的後果作了解釋;因為一個人行善反得惡果,行惡反得善果。這個問題,《太平經》認為是「承負」所引起的作用。「承負」說明人今生的遭遇是受前輩人行為的影響,今生的行為也會帶給後輩人福祉;承者為前,負者為後。《解師策書訣》說:「承負是告誡人們要為後世人行善,免受承負之厄;本人能行善得道,也能免去承負之厄。」
3、《莊子》:
道家經典著作。為周·莊周撰。又稱《南華真經》,全書三十三篇,多以寓言闡述哲理,其中也有不少關於氣功的論述。如「踵息」、「心齋」、「坐忘」、「緣督以為經」、「吹喣呼吸,吐故納新」等等,對後世影響較大。
4、《列子》:
道家經典著作。為周·列禦寇撰。又稱《沖虛至德真經》,全書八篇。以「至虛」、「終天」的思想家為本,其宗旨與《老子》、《莊子》相同。書中很多闡述與氣功養生有關,為後世氣功重視。
5、《陰符經》:
道教經典著作。傳為黃帝撰。全稱為《黃帝陰符經》一篇。該書自唐代李筌公開傳播以來,就受到道教學者的重視,各以心得註解,今存四十餘種注本。書中某些論述對氣功養生有指導意義。
6、《黃庭經》:
道教氣功經典著作。書分三種:《黃庭內景經》、《黃庭外景經》、《黃庭中景經》,各一卷。《內景經》成書於西晉太康年間,《外景經》成書於東晉年間,《中景經》約成書於南北朝間,是在「內」、「外」兩經的基礎上綜合加工而成。《黃庭經》提出的「三黃庭」、「三丹田」之說,淵源於《太平經》的「三元合一」論。黃庭即上丹田,於身指腦,為百神之主宰;中黃庭即中丹田,於身指心,為臟腑之根本;下黃庭即下丹田,於身指臍下關元穴,為陰陽之門戶、精氣之命脈。只要如法存想黃庭,養煉丹田,就能固精全氣,長生久世。具體做法三經各有不同。
7、《抱朴子內篇》:
道教經典著作。二十卷。東晉·葛洪撰。次書包括道教理論、神仙方葯、鬼怪變化、養生延年等內容,為道教集成之作。書中闡述了長生不老學說,提供了先秦以來各類內煉養生方法。其中有關氣功的內容,集中地反映在《對俗》、《至理》、《釋滯》、《雜應》、《地真》等篇章中。明代的刊本《抱朴子內篇》,末附《別旨》一卷,專述吐故導引,為氣功專篇,極有參考價值。
8、《清靜經》:
道教經典著作。全稱《太上老君說常清靜妙經》。一卷。唐代著作,不著撰人。此經本著老子「清靜無為」的宗旨,認為人能清靜,即可得道,住世長年。而獲得清靜之法,唯有觀空。
9、《了心經》:
道教經典著作。全稱《太上老君說了心經》。一卷。唐代著作。不著撰人。書中認為「心為神主,動靜從心」,只有從澄心定神入手,修煉才能成功。
10、《天機經》:
道教經典著作。又名《陰符天機經》。一卷。唐代著作,不著撰人。此經為闡發《陰符經》而作。
⑨ 道家有哪些經典的著作
老子老子曾為周守藏室之史。收藏室不但收藏了周朝和武王前周人的書籍、史官記載、珍寶物品,還有一百多大小諸侯國的歷史文字、上古遺書、各國的供奉,記載了各氏族淵源,夏商遺民遺物。我們都知道大禹所制的九鼎,也在這里。老子在這里,接觸到了大量的當時和上古的遺書,為他的思想打下了基礎。華夏文明肇始於伏羲,興盛於黃帝,那時的文化是一種巫史的文化,產生了易的思想,由此衍生出的,還有陰陽術、神仙術等。春秋時期,諸子百家對混沌的古文化鑿開了七竅,從各自的角度進行了突破。老子參考了大量古籍,如含有「道」思想的《伊尹》、《太公》、《辛甲》、《鬻子》,特別是受到了《易》的思想的啟發後,才寫出了《道德經》,闡述了道的思想。 莊子道家經典著作。為周·莊周撰。又稱《南華真經》,全書三十三篇,多以寓言闡述哲理,其中也有不少關於氣功的論述。如「踵息」、「心齋」、「坐忘」、「緣督以為經」、「吹喣呼吸,吐故納新」等等,對後世影響較大。 列子道家經典著作。為周·列禦寇撰。又稱《沖虛至德真經》,全書八篇。以「至虛」、「終天」的思想家為本,其宗旨與《老子》、《莊子》相同。書中很多闡述與氣功養生有關,為後世氣功重視。 陰符經道教經典著作。傳為黃帝撰。全稱為《黃帝陰符經》一篇。該書自唐代李筌公開傳播以來,就受到道教學者的重視,各以心得註解,今存四十餘種注本。書中某些論述對氣功養生有指導意義。 黃庭經道教氣功經典著作。書分三種:《黃庭內景經》、《黃庭外景經》、《黃庭中景經》,各一卷。《內景經》成書於西晉太康年間,《外景經》成書於東晉年間,《中景經》約成書於南北朝間,是在「內」、「外」兩經的基礎上綜合加工而成。《黃庭經》提出的「三黃庭」、「三丹田」之說,淵源於《太平經》的「三元合一」論。黃庭即上丹田,於身指腦,為百神之主宰;中黃庭即中丹田,於身指心,為臟腑之根本;下黃庭即下丹田,於身指臍下關元穴,為陰陽之門戶、精氣之命脈。只要如法存想黃庭,養煉丹田,就能固精全氣,長生久世。具體做法三經各有不同。 抱朴子內篇道教道教經典著作。二十卷。東晉·葛洪撰。次書包括道教理論、神仙方葯、鬼怪變化、養生延年等內容,為道教道教集成之作。書中闡述了長生不老學說,提供了先秦以來各類內煉養生方法。其中有關氣功的內容,集中地反映在《對俗》、《至理》、《釋滯》、《雜應》、《地真》等篇章中。明代的刊本《抱朴子內篇》,末附《別旨》一卷,專述吐故導引,為氣功專篇,極有參考價值。 清靜經道教經典著作。全稱《太上老君說常清靜妙經》。一卷。唐代著作,不著撰人。此經本著老子「清靜無為」的宗旨,認為人能清靜,即可得道,住世長年。而獲得清靜之法,唯有觀空。 了心經道教經典著作。全稱《太上老君說了心經》。一卷。唐代著作。不著撰人。書中認為「心為神主,動靜從心」,只有從澄心定神入手,修煉才能成功。 天機經道教經典著作。又名《陰符天機經》。一卷。唐代著作,不著撰人。此經為闡發《陰符經》而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