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越瘋人院小說不好看
㈠ 飛越瘋人院小說和電影的不同之處,請具體註明不同之處,求10個,急急急!!!!!!!
By the time McMurphy is admitted into the hospital, Taber has already been "fixed" and released. Taber is present throughout most of the story.
Cheswick drowns in the hospital pool about halfway through the novel. Cheswick does not drown, is present ring the fishing trip, and is sent to the Disturbed ward along with McMurphy and Bromden.
The pool lifeguard, a fellow inmate, tells McMurphy that the nurses have the final say about how long the inmates have to stay in the hospital. Washington tells this to McMurphy.
Bromden, the narrator, reminisces in great detail about his life prior to the hospital, as the child of an indian tribe that was forced to give up their home by the Combine, and later a soldier. This is not shown.
Bromden narrates how he perceives the bulk of society to function as a machine called the Combine, comparing the hospital's staff and facilities to various mechanisms. Bromden's inner monologue
㈡ (飛越瘋人院)
你好。很抱歉,雖然現在網路上到處都是傑克.尼克爾森主演的經典電影《飛越瘋人院》的下載地址,但是本人竭盡所能就是沒有找到由美國小說家肯·克西所寫的《飛越瘋人院》的原著小說。我還要告訴你的是,這部原著小說的中文譯名並不叫《飛越瘋人院》,而是叫做《飛越布穀鳥巢》。(我是怎麼知道的?這是因為的曾經看到過這本小說英文原版的緣故,只可惜現在已經找不到了)
順便提一下,傑克.尼克爾森主演的《飛越瘋人院》可真是經典啊。(尤其是他解說棒球比賽的那一段)
以下是美國小說家肯·克西和他的代表作《飛越布穀鳥巢》的相關資料:(請相信我已經是盡力而為了)
《飛越布穀鳥巢》是作家肯·克西發表於1962年的小說,小說以瘋人院意指美國式的社會體制,反體制意味濃烈。經移民導演米洛斯·福爾曼之手其復雜的意識形態背景給影片《飛越瘋人院》蒙上了一層特殊的光澤,似乎有了更多可以揣度的空間尺度。
今天的美國文學愛好者也許連肯·克西(KenKesey)這個名字都沒有聽說過。
但是在20世紀60年代初,他可是繼50年代「垮掉的一代」後震動過不少美國青年的一代小說家。據外電報道,這位作家因患肝癌已於11月10日去世。在某種意義上,這也許意味著上世紀60年代美國青年對「順從」表示「消極對抗」的時代終於塵埃落定。
克西1935年出生,幼年隨開牛奶場的祖父母在俄勒岡生活。因摔跤成績出眾,他被「保送」進俄勒岡大學並享有獎學金。但他頭腦絕非不發達。在俄大時即開始投稿發表小說。後又進有名的斯坦福大學寫作班,因思想新潮、文風詭異,與較保守的導師沃萊士·斯特格納(亦一著名作家)多有抵牾。寫作班未畢業,克西的第一部長篇小說,也是他的代表作《飛越布穀鳥巢》(1962年)已由著名的維金出版社出版。此書後陸續被改編為話劇,在百老匯盛演不衰。接著又拍攝成電影,一下子囊括了1974年奧斯卡金像獎的4項大獎。這就使《飛越》一書更為走紅。但克西卻認為製片人歪曲了原作中主要人物的形象,提起訴訟,後雙方調解了事。但克西表示,他根本不想看也從未看過這部影片。
克西曾在一家醫院精神病房當夜班護理員。在觀察了一段時間後,他認為當時的那種治療方法非但於事無補,反而會加重患者的病情。於是他著手寫《飛越》這部帶有寓言色彩的小說。作品中,主要人物(其實他並沒有精神病)住院接受治療,並試圖對這套做法表示反抗,結果遭到一個綽號為「大護士」的女暴君的報復,腦白質被切斷,成了一個真正的白痴。此書的寓意,照《華盛頓郵報》的一篇評論文章的分析是:「……如約瑟夫·海勒、肯·克西與庫特·馮尼格筆下所顯示的,它宣布:瘋狂是合理的,而生活在當代社會中倒真是一種瘋狂。」
克西引起注意的另一「壯舉」是1964年一次向紐約的「進軍」。當時,他將一輛舊客車漆成五顏六色,糾合了一批志同道合者,邊吸迷幻葯邊趕路,一路上一批留大鬍子、穿奇裝異服的漢子招搖過市,好不熱鬧。此行後來被有名的「新型新聞文學」作家湯姆·沃爾夫寫成一本書,1968年出版,暢銷一時。克西因吸迷幻葯多次被控,他曾出逃墨西哥,後又回國坐牢。
美國學者認為,克西和他的朋友的所作所為,是對艾森豪威爾時代死氣沉沉的社會風氣的一種消極反叛。盡管看來與淘氣孩子的出格行為沒有什麼區別,但是,正如一位叫查爾士·鮑登的評論家在1991年所寫的一篇文章里所說的:「任何人想對我們的時代有所認識,最好去讀讀克西。除非我們走好運情況起了變化,否則,今後一個世紀里,人們還將不得不讀他的書。」
美國著名小說家肯·克西(Ken Kesey)於2001年11月10日在俄勒岡州尤金市患肝癌逝世,享年66歲。肯·克西的一生頗具傳奇性:1935年9月出生於科羅拉多州一個奶牛場主家庭,1934年遷移到俄勒岡州祖父家。肯·克西自幼體格強壯,喜好運動,尤擅長摔跤,為此獲獎學金進入俄勒岡大學學習新聞學。1959年,到斯坦福大學攻讀創造性寫作學位,自願參加了政府在一所醫院的毒品實驗項目,嘗試過如像LSD這樣的致幻興奮毒品。1963年,基於這一體驗寫成出版了長篇小說《飛越布穀鳥巢》(One Flew Over the Cuckoo
㈢ 《飛越瘋人院》有誰看過的請問誰知道具體講的是什麼嗎
這部電影是好萊鎢兩界奧斯卡最佳男主角得主,傑克.尼科爾森,他再片里是一個愛搗亂的嚮往自由生活的年輕人,被警察抓住以為他是精神病所以送他進了精神病院,他到了精神病院以後,帶領廣大的患者到處吃喝玩樂,鬧出了很多笑話,大家都很喜歡他。他甚至幫助一位先天不足的精神病患者找到了一個漂亮的姑娘,結束了他的童男生涯,呵呵。再這期間他還認識了一個很不錯的印地安朋友,那個朋友高大有力,是個正常人,只是不愛說話,有些自我封閉,但是很善良,他們成為了朋友。只是電影的最後主人公比較慘,因為闖了太多的禍,所以最後被醫院的人陷害,動手術把他的大腦破壞,一個活潑的正常人就這樣成了植物人。這時候他的朋友印地安大個子想起了他說的話,想到了自由。於是用盡全身力氣拿起一個大櫃子砸爛了瘋人院的窗子逃了出去。奔向自由!
結局很讓人感動,讓人深思自由的可貴,雖然是是部70年代的片子但是非常值得一看。
我是個影蟲,有什麼好電影都不願放過,有興趣的朋友可以一起聊聊天,QQ49671781
㈣ 《飛越瘋人院》原著小說中文版全本 能不能該我發一份
飛越瘋人院.txt pdf 打包分享給你。滿意請採納。
㈤ 怎樣理解《飛越瘋人院》這本書
這本書的書名首先就比較新穎,可以說是利用名字來做營銷的一個良好典型,內容的話我認為浪費時間。
㈥ 《飛越瘋人院》男主角被逼成了一個瘋子,劇情是否有誇大嫌疑
㈦ 《飛越瘋人院》中麥克有很多好機會逃跑,為什麼沒有逃跑而到最後落到死在瘋人院里,有什麼隱喻嗎
幫你找了兩篇賞析、解析文章
《飛越瘋人院》的主題解析
敦賢
《飛越瘋人院》是美國聯美影片公司、幻想影片公司1975年聯合攝制的一部選材奇特、驚心動魄、主題深刻的影片。該片公映之後好評如潮,該片獲得了1975年第48屆奧斯卡最佳影片、最佳男主角、最佳女主角、最佳導演、最佳改編劇本5項獎;當年金球獎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男女演員、最佳劇本、最佳新人表演6項獎;英國影視藝術學院最佳影片、導演、男女演員、男配角、剪輯6項獎。
該影片主題立意的多解、多層次,是造成影片轟動效應的重要緣由。我們認為該片可以從三個不同的層面來對它進行讀解。
首先,影片表現的揭密性主題:
如果僅從表面敘事層面看,《飛越瘋人院》講述發生在一家精神病院里的一出帶有悲劇色彩的鬧劇。
《飛越瘋人院》改編自美國作家肯·克西發表於1962年的小說《飛躍布穀鳥巢》。據說作者肯·克西為了撰寫博士論文,曾在精神病院里擔任過一段時間的管理員,對瘋人院的治療方法頗有微詞。改編成電影後的《飛越瘋人院》擁有一個完備、寫實的影像體系,我們完全有理由將它看做一部揭密性的影片,它採用了現實主義甚至自然主義的手法,真實地再現了精神病院里的種種醜陋現象,揭開了美國警方與精神病院暗中勾結,打著人道主義旗號殘酷迫害不服管教的犯人的黑幕。名為「精神病院」實為懲戒性監獄,其治療方式除抑制思維能力、行為能力的鎮靜葯外,還有電擊,武力強制,直至切除人的腦白質。作為心理治療的「獨特手段」則是每人當眾陳訴「入院」原因,自揭瘡疤隱私,把一個人最後的一點自尊和尊嚴盪滌干凈,使你無地自容無處逃遁。日常管理手段高張「民主」,但對「民主」有最後解釋權的管理者的權威則不允許任何人稍有冒犯!米洛斯·福爾曼在奧斯卡頒獎典禮致辭時說:「我在精神病院里的時間比誰都長!」一個專制又自戀的政權,對付異思異行最行之有效的辦法就是指其為精神病,押進瘋人院,這樣既可避免專制的惡名,又可收壓制反對聲音之奇效。
本片充滿使人毛骨驚然的恐怖氣氛,尤其是結局部分省略了麥克墨菲被「治療」的過程而突然出現「治療」的後果,令人不寒而慄。作品引發人無盡的思考和聯想,一個人在現代社會的生存權利和生存慾望,為某些人一再張揚的民主、自由對社會個體究竟有多少現實意義?
其次,影片表現的政治主題:
這部「寓言性」的影片無疑具有鮮明的政治隱喻色彩和嚴峻的社會批判精神。要理解它的「政治」寓意,當然應該把影片置了產生它的獨特的時代文化語境中去。因為「重要的是講述話語的年代」--20世紀70年代正值席捲全球的反文化的青年文化運動接近尾聲之際,所以影片對這一場運動頗有總結和尾聲的意味。它通過瘋子中的「另類」麥克默菲與體制的對立沖突和破壞,體現了美國青年反權威、反體制的造反精神。有人在評價這部小說時曾說過:「它宣布:瘋狂是合理的,而生活在當代社會中倒真是一種瘋狂。」無疑,這一中肯的評價也適用於影片。如同影片片名所含蓄暗示的,「瘋人院」本身就是一個喻體,它是現代以「民主」旗號廣相招睞實則專制橫行的美國病態社會的象徵與縮影,護士長拉奇德和醫護們就是美國社會的統治者和幫凶,主人公麥克默菲就是反抗美國現行制度的英雄,而病員就是受苦受難的美國勞動人民。麥克默菲的斗爭雖然失敗了,但畢竟有人並還將有人勇敢地、成功地飛越瘋人院。影片通過具有荒誕色彩和假定性意味的故事,以近乎鬧劇的形式,表達了一些具有存在主義意味和後現代主義傾向的復雜主題意蘊,諸如理性與非理性的相對性、社會與個人的矛盾、壓抑與反抗、關於「瘋狂」的話語權力等等。
最後,影片表現的文化主題:
把該片當做一個關於社會文化的寓言來讀解影片,或許更能接近編導的本意,也更便於理解劇作深刻的思想。影片導演米洛斯·福爾曼出生在捷克,在布拉格從事電影導演工作時就因具有強烈的社會批判意識而被國際社會認定為「捷克電影新浪潮」的主將。他在遭到了蘇聯佔領軍的迫害後,去西歐過了一段時間的流亡生活,後來移居美國。在談到《飛越瘋人院》的創作意圖時,福爾曼說過這樣的話:「無論什麼社會都有同樣的問題,由於今天社會已經高度組織化了,因此,無論是資本主義還是社會主義,無論是民主制度還是君主制度,都有一個個人如何接受那制度的問題。統治者總是竭力維護自己的權力。」①
在瘋人院里,乍一看似乎一切都井井有條,合乎人道和理性:光線柔和,吃葯時放著輕柔的音樂,病人在裡面似乎無憂無慮。而這一切,都因為麥克默菲的突然闖入而招致質疑。麥克默菲發自天性的無拘無束的個性與瘋人院對個性的鉗制與扼殺是格格不久的。麥克默菲讓病人們體會戶外陽光的美妙,與女性在一起的樂趣,在反抗壓抑的生命沖動之下自我覺醒的力量。
麥克默菲(包括酋長)代表的是一種反體制的、充滿著壓抑不住的生命活力的異端或另類的文化,以護土長拉齊德小姐及其背後的整個瘋人院為代表則隱喻了標榜「現代文明」的體制社會。護土長拉齊德小姐像母親一樣「責無旁貸」地監護和管教著病人們,她總是那麼的一副真理在握、勝券在手的神態,彷彿是受命於天的所謂社會理性和道德規范的化身。
尤其是在影片中表現的拉齊德與比利的關系,活脫是不無扭曲的母子關系的一種隱喻。拉齊德總以類似母親的角色和未成年者監護人的身份出現在比利面前。而且在她看來,比利只有永遠處於她的監護和控制之下,才是正常的,否則就是犯錯誤。所以拉齊德似乎是一個視孩子的長大為錯誤、自私而邪惡的母親。而比利也活脫是一個正處於青春期的萌動之中的少年,尤其是他的羞澀、口吃、孱弱,而他在聖誕夜與女性相處而完成了「成年禮」之後,竟奇異地恢復了語言的功能,而且出奇地具備了一個成熟男性的幽默、風趣和氣度。但這一次由麥克默菲精心製造的難能可貴的「成年」契機很快就在拉齊德的冷峻而威嚴的責問中被扼殺了,重新變成了那個害怕母親懲罰的未成年孩子——比利甚至因為恐懼和內疚而自殺。拉齊德還是使用了無往不勝的「母愛」的殺手鋼:「想想如果你媽媽知道了會怎樣?」
當然解析該片的關鍵,還是要認識片中人物「酋長」的象徵意義。「酋長」是一個健康、強壯。生命力極其旺盛的印第安人,他是硬被別人送進瘋人院來的幾個人之一。他足智多謀,會裝聾作啞;他力大如牛,能搬起別人挪動不了的噴水石墩;他對瘋人院里的制度、規章和以拉奇德為首的管理者深惡痛絕,但他既不像麥克默菲那樣莽撞、蠻干,又不像其他病友逆來順受。他是惟一的成功者,是另一種文化——代表了一種似乎來自於大自然的強悍、粗野、朴實而自然的文化,是沒有受到現代文化污染的原生態文化的象徵。酋長之裝聾作啞、拒絕語言應該看作是為了抗拒「語言的牢籠」背後的那一種權力話語化以及壓抑人性的體制文化的入侵。而且酋長明顯代表了一種文化超越的意向,給壓抑沉悶的影片留下了一個讓觀眾看到希望的亮色。在影片的末尾,力大無窮的酋長搬起了麥克默菲試圖搬起來而沒有成功的大理石噴水池——這毫無疑問是一個意味深長的隱喻——砸破了瘋人院的圍牆,似乎是帶著麥克默菲的願望、理想或者說靈魂沖破了牢籠,飛越了瘋人院――他奔跑時隨風飄起來的長發很好地表現了「飛越」這一視覺意象――回到了原始而野性的大自然。
酋長在片中的表現,傳達了曾經當過捷克「新浪潮」電影主將的導演福爾曼對西方世界的深刻認知和對人生目標的大徹大悟:我們處在一個荒延的同時也是秩序井然的世界中,非理性的反抗必然失敗,而理性地選擇逃避是惟一的、能夠獲得成功的反叛形式。在古老、神秘、原生態的文化面前,浮躁的現代文化有時也不堪一擊。
總之,正因為影片立意的高遠,主題立意的多解、多層次的,它既能滿足普通觀眾窺視高牆深院里的秘密的原始慾望,也能在文化水平較高的觀眾中引起共鳴,從而造成較大的社會反響。
另一種監獄——《飛越瘋人院》賞析
這是家坐落於崇山峻嶺間的精神病院,一條蜿蜒的公路通向外邊。病員們穿著肥大的病號服,閑著無事,在院子里懶洋洋地曬太陽,或三兩個湊在一快,有一搭沒一搭地玩著撲克,倒也輕松自在,日子不難打發。護士長雷契爾是個漂亮迷人的女人,30來歲,豐腴的身子緊裹在大衣褂里,吸引著病員們艷羨的目光,微微發肥的臉上總是掛著微笑,這微笑高深莫測,常常讓病員們不寒而慄,在雷契爾小姐微笑的統治下,病院平靜得像一道空盪盪的走廊。
新病員蘭德爾·麥克默非的到來,打破了醫院昔日的寧靜,麥克默非三十來歲,長得黑黑壯壯,眯縫著的眼睛裡閃著狡黠的光,一進到院子便大喊大叫,摸著病員們光光的腦袋,嘴裡說著些不堪入耳的粗話,見到護士長雷契爾,不僅沒有半絲敬畏,反而多了種挑釁。實際上,麥克默非並沒有精神病,他因打架給送進了勞動拘留營,為了出獄,他只好裝瘋賣傻,結果把自己折騰了進來。雷契爾還是像往常那樣微笑著,只是那微笑中少了些溫柔,而是多了些憤怒,她叫來醫護華盛頓,把麥克默非弄進了病房。
麥克默非像只被困的雄獅,總想找到發泄的突破口。第一次參加雷契爾小姐主持的心理治療座談會,他便提出要修改醫院的作息制度,以便讓病員們觀看世界棒球比賽的實況轉播,作息制度是雷契爾親手制定的,改變作息制度,無疑於動搖她在醫院和病員們心目中的地位,雷契爾極力控制著內心的憤怒,她用冷冷的目光掃視著全場,病員們都趕緊低下了頭,雷契爾突然有了大膽的決定,她讓病員們舉手錶決,贊同或者反對的人數都必須超過半數。麥克默非極力鼓動在座的病員,結果只有老頭兒拉斯微克和小青年比利舉了手,而又聾又啞、身材高大的病員印第安酋長握著拖把,站在走廊里,也偷偷舉了手。麥克默非大受鼓舞,他感激地拍拍印第安酋長的臉,又沖到其他的病房,用他激烈誇張、極具煽動性的言辭攛掇著其它的病員,麥克默非最終勝利了。他和病員們斜躺在椅子上,舒舒服服地觀看棒球比賽,還不時發出陣陣叫好聲。雷契爾小姐站在二樓陽台上,冷冷地打量著病員們的大呼小叫,比賽漸至高潮,雷契爾小姐卻以明天要上街為由,令人關掉了電閘。病員們唉聲嘆氣地鑽入了被窩,只有麥克默非像只狂躁的獅子,大聲咒罵著,他揚言要搬起浴室里的石墩砸碎玻璃逃走,還揚言要一個人溜到街上去看棒球比賽。
不安的夜晚終於過去了,第二天又是個晴朗的日子。麥克默非彷彿忘記了昨日的不快,他抱著籃球,在球上大聲地吆喝,病員們自覺地分成了兩派。高大的印第安酋長站在籃球架下,只需伸伸手,籃球便自動落入網內,麥克默非和酋長配合默契,他們以絕對的優勢戰勝了對手,麥克默非拍著酋長厚厚的肩膀,他倆彷彿已成了患難兄弟。
輪到雷契爾小姐管理的病員們出去遊玩了。一大早,麥克默非和印第安酋長便偷偷溜出病房,來到醫院的鐵柵欄邊,麥克默非踩著酋長的肩膀,翻過柵欄,鑽進了停靠在路邊的汽車里。不一會兒,病友們在雷契爾小姐的帶領下,大呼小叫直奔汽車而來。哧溜一聲,麥克默非踩動油門,汽車箭一般駛向了盤山公路。麥克默非通過汽車的後視鏡,看到雷契爾小姐滿臉的氣急敗壞,這正是他所要的效果。麥克默非吹著口哨,繞道接了女友凱蒂,一同來到碼頭上,病友們早等候在那兒。雷契爾小姐不在,麥克默非很自然成了這里的領導,他駕著小船,帶著病友們駛離了岸邊。病友們爭著搖槳,麥克默非帶了凱蒂,鑽進船棚里,正想好好溫存一番,小船卻像失控的陀螺,在海上滴溜溜轉起來。麥克默非只好撇下女友,親自操起了船槳。病友們在海面上自由地遊玩,他們還撈上了幾條大魚。
麥克默非遭到了嚴厲的處罰,永遠給禁閉在了精神病院。雷契爾小姐還是和往常一樣,不慍不火地笑著,麥克默非嘗到了這笑里的分量,他曾多次質問雷契爾小姐為什麼要給他這樣的處罰,可都像拳頭擊在棉花上,毫無反應,甚至連他的同室病友,在這微笑的支配下,也異口同聲地承認他們是自願進來的。麥克默非還被剝奪了吸煙的權利,他最終忍無可忍,用拳頭砸碎了雷契爾小姐辦公室里的破璃,拿起桌上的香煙,抽了起來。雷契爾依然平靜地笑著,醫護華盛頓一拳擊倒了麥克默非,印第安酋長上來救助,也給擊倒在地。雷契爾指揮醫護們把兩人送進了電療室。強烈的電流讓麥克默非老實多了,他和印第安酋長並排坐在電療室的長椅上,酋長突然笑出了聲,麥克默非才發現酋長原來既不是聾子,也不是啞巴,他僅僅為了逃避醫院的迫害,才偽裝成了聾啞人。印第安酋長不僅騙過了醫生,騙過了狡猾的護士長,甚至還騙過了麥克默非本人,兩人摟在一起,得意地笑起來。
麥克默非表面上比先前老實沉默多了,而實際上,他在努力尋找一切可能出逃的機會。一天晚上,麥克默非趁黑人值班員沃倫出去關門之機,溜進值班室,給女友凱蒂打了電話,還偷走了沃倫的鑰匙。只一會兒,凱蒂開了車,帶了好友露絲,來到病人院。露絲是個妓女,在黑人沃倫面前,表現得風情萬種,沃倫摟著露絲,還有麥克默非送給他的美酒佳釀,到自己房裡快活去了。麥克默非叫醒了所有的病友,大夥來到了病院的大廳,大廳里擺滿了美酒、食物,漂浮著他們早已久違的音樂,喝著酒,嚼著食物,病員們又蹦又跳,儼然在過一個快樂的聖誕節。小青年比利摟著凱蒂,隨著音樂的節拍有一下沒一下地擺動著,他身材矮小,頭幾乎抵在了凱蒂的胸部,一曲完了,凱蒂松開比利,來到了麥克默非身邊。比利眼神迷離,躊躇著走了過來,他漲紅了臉,有些結巴地說想和凱蒂再跳一曲。麥克默非大度地笑了笑,他讓凱蒂和比利進了一間空病房,然後從外邊上了鎖。病友們繼續狂歡著,大廳里杯盤狼藉,病員們摟著抱著,橫七豎八地躺了一地。麥克默非自己也喝得酩酊大醉,躺在地上打著呼嚕。
天亮了,雷契爾小姐來到大廳,眼前的情景讓她目瞪口呆。她叫來醫護人員,弄醒了地上的病人,趕走了露絲,叫人鎖上門,關緊了鐵窗,在清點人數時,雷契爾發現小青年比利失蹤了,大夥都耷拉著腦袋,誰也不肯說比利去了哪兒。雷契爾小姐強忍著怒氣,她帶著醫護人員,逐個兒搜查了所有房間,比利終於給逮住了,他懷抱著凱蒂,正做著香甜的夢呢。
比利睡眼惺忪,被弄進了大廳,雷契爾小姐脅迫他說出是誰的主意,不然她將這件醜事告訴比利的母親。比利低垂著頭,渾身像篩糠一般,比利被送進了診療室。麥克默非趁人不備,掏出懷里的鑰匙,打開了緊鎖著的第一道鐵窗,酋長幫他找開了第二道鐵窗。麥克默非正要跨出窗外,醫護人員卻一拳擊倒了麥克默非。麥克默非和醫護人員扭在了一起。診療室傳來一聲慘叫,比利割腕自殺了,鮮血一滴一滴,從診療室流到了大廳里。麥克默非緊盯著雷契爾小姐,眼睛裡噴射著仇恨的火焰,他突然一躍而起,緊緊卡住了雷契爾小姐的喉管。雷契爾小姐像一隻小鳥,在麥克默非的鐵爪下徒勞地掙扎。幸虧醫護華盛頓及時起來,給了麥克默非後腦致命一擊,雷契爾小姐才得以死裡逃生。
醫院又恢復了平靜。麥克默非整日坐在躺椅上,目光呆滯地看著鐵窗外的景色,他已被做了腦葉切除手術,成了一個真正的白痴。高大的印第安酋長整天握著笤帚,打掃著醫院的角角落落,他又成了一個名副其實的聾啞人。一天深夜,印第安酋長偷偷地溜到麥克默非的床邊,顫抖著把枕頭壓在麥克默非的臉上,只一會兒,麥克默非便停止了呼吸。酋長又偷偷溜到浴室,抱起地上的水泥墩,砸碎了鐵窗,抱著麥克默非余溫尚存的身體,印第安酋長越過鐵窗,消失在茫茫的夜色中。
隱沒在深山中的精神病院還是像往常一樣,只有一條蜿蜒的公路通向外邊,雷契爾小姐也和往常一樣,熟練地演習著她那燦爛的微笑,病員們也和往常一樣,在庭院里懶洋洋地曬著太陽,一切都過去了,也許一切都沒有發生。
(選自《百年電影經典》,東方出版社,何建平)
另一種監獄
——《飛越瘋人院》賞析
人文學院02級2班 梁志金
這不是一部供心理學研究用的資料片,批判社會才是它真正的目的。
瘋人院被設成一個立體的批判對象,裡面的一切人和事都只能循規蹈矩地按照既定的程序運行,病人只能在沉重的體制下呼吸著沉悶的空氣。麥克默非利用了這種既定的程序:第一步打架,第二步進拘留所,第三步裝瘋賣傻,第四步進瘋人院。他自以為這樣可以躲避過監獄,但生活捉弄了他,他實際上進了另一個殘酷而隱蔽的監獄,冒充瘋子也得不到自由!
體制本應是為大眾服務的,但往往容易淪為個人操縱私慾的工具。雷契爾小姐是一名「盡職」的護士長,臉上總掛著職業性的微笑,她希望病人們永遠臣服在她的微笑之下的種種規章制度,處處維護她的統治地位。
酋長最後的成功出逃動搖了舊制度的不可侵犯性,麥克默非雖然死去,但他的精神卻在酋長身上延伸了,悲壯之餘,油然而生一種親切和鼓舞的力量。
㈧ 如何評價電影《飛越瘋人院》
《飛越瘋人院》原本是作家肯·克西發表於1962年的一篇小說。小說以瘋人院借喻美國式的社會形態,反體制意味濃烈。經過移民導演米洛斯·福爾曼之手,其復雜的意識形態背景給影片蒙上了一層特殊的光澤。同時也給了觀眾更多的揣度空間。
異常豐富的隱喻性是讀解《飛越瘋人院》的關鍵。後結構主義理論家福柯在他的著作《癲狂與文明--理性時代的精神病史》中提出:「現代精神病院是文明社會的重要權力機構。」瘋人院在福柯的書中,預示著關於現代文明社會的經典寓言。影片中透出的那些強烈的叛逆情緒與60年代的文化思潮有很大的聯系。60年代的美國,是一個「光榮與夢想」破滅的時代,一系列社會體制和意識形態的沖突以激烈的方式暴露出來。而反傳統、反秩序、反主流的文化思潮,大幅度的影響了當時的藝術創作。
電影中的瘋人院里,時刻帶著一種被遮蔽了的壓抑。不經意的看起來氣氛似乎是和諧的,光線也是柔和的,連吃葯治療時都放著輕柔的音樂。病人們充分自由的在醫院里四處活動,打牌抽煙。表現良好的人,甚至有機會在醫護人員的陪同下外出。但只有麥克默菲看出了這看似完美的靜謐世界裡隱蔽的脆弱環節。
開始,他要求把音樂聲減弱,而不是像其他人一樣在音樂里乖乖的吞服那些不知名的葯片。而這樣的舉動對於秩序完整、封閉的瘋人院來說無疑是一種挑釁。而麥克默菲其實也並不是刻意的去做出這樣的反叛,他的行為僅僅是出於天性。他無拘無束的性格必然和嚴謹的壓制格格不入。在麥克默菲撞擊下,原來安穩守紀的「瘋人」們也開始流露出正常人的天性。他們享受海邊陽光的沐浴和跟女人在一起的樂趣,享受爭取自我反抗後從未感受過的發自生命本身的愉悅。
麥克默菲實際上破除的是一種儀式。當他到來之後,吃葯、開會,心理治療,所有的程序都遭到了質疑。雖然麥克默菲要求每次都遭到了拉奇德的拒絕,但對於一直機械般重復這些程式的瘋子們來說,麥克默菲的舉動無疑觸動了他們。這使得當他們面臨這種非暴力的壓抑時,產生了新的反映。一個病人對拉奇德的質問:「既然比利不願意說,你為什麼非要問他。」而查理也開始大聲哭泣著要自己的香煙。好比像是在一個壞孩子作了示範之後,所有的好孩子都被誘發了他們「壞」的天性。
而護士長拉奇德則擔任了一個惡毒的母親角色。她管理和維持著瘋人院的秩序,永遠是一幅嚴肅、端莊、對局勢把握游刃有餘的表情。她支配調度著這些規范化世界裡的瘋子,因為她熟知他們的弱點。所有的瘋子們對她而言,都更像是犯了錯誤在這里尋求管教的孩子。尤其對於孱弱口吃的比利,她更象是一個母親,一個視孩子的長大為犯罪的母親。在片中開會討論的內容也透露了比利"瘋狂"的真正原因是:他的母親阻止了他和女孩約會。比利也曾反問麥克默菲:你以為我不想離開嗎?因為比利以為作為一個不成熟的孩子只有滯留在有「母親」庇護的瘋人院里才能夠安全,雖然他也渴望長大並離去。而在聖誕夜的「成人儀式」後,比利奇怪地恢復了正常的語言能力,面對拉奇德的詰問,他理智的說:我可以解釋一切。但是拉奇德卻拿出了對付比利的致命武器,她說:想想如果你媽媽知道了會怎樣?於是比利瑟縮著恢復成那個懼怕母親懲罰的孩子,殺死了成熟的自己。
導演福爾曼的出色不僅在於他成功的詮釋了原著精華,而在於他把一個反叛的主題用好萊塢式的經典語言來陳述出來,敘事層面同隱喻層面結合完美。在攝影處理上,也有同樣的埋下了不少伏筆。大多數畫面中的拉奇德始終占據著前景的中心位置,拍護士長時,多用仰視,拍病人時,則是俯視。當拉奇德和瘋子們之間的對立越來越嚴重時,吃葯和拉奇德主持心理治療的意識反復出現,作為常規敘事因素,這不僅是在重復上延宕這種情緒,而且逐漸的把這表意為一種儀式。而對於儀式的破除,就意味著神話的終結。
而印第安酋長代表的則是另一種文化特徵。他來自叢林,回歸叢林,他的反抗並不是麥克默菲那樣是無意識的舒展天性,他的裝聾作啞也不完全是為了避免傷害。這一切是為了要躲避,拒絕語言就意味著拒絕與體制發生關系,所以我們看到的酋長像是一位真正的隱士,安然地生活在這個類同於囚牢的空間里。而當麥克默菲警醒了他身上原始的力量時,他主動的對他說話了。最後,他用解除軀殼束縛的方式讓麥克默菲的靈魂隨著他回到叢莽之中,酋長搬起了麥克默菲生前揚言要舉起,卻沒有力量舉起的大理石水槽,用它砸破了桎梏,飛越了麥克默菲沒有來得及飛越的瘋人院。
㈨ 《飛越瘋人院》評價高是因為什麼
很難看出《飛越瘋人院》這么優秀的作品是一部1975年的老電影,斬獲各種獎項且擁有超高口碑,除了演員們入木三分的精彩演繹和獨到精巧的拍攝手法以外,直抵觀眾內心的就是全片都在隱喻的電影的主題-自由!
之所以說瘋人院的枷鎖是整個全社會的,就是因為有太多的規則與制度壓抑著人們,多數時候人們總是揮舞著自己的道德棍棒來約束別人的行為准則,打著為你好的名義施暴,所謂的美德不是十全十美,也往往透出邪惡的愚昧和無知。觀影之後我總是心緒難平,是因為電影本身的題材、立意?還是因為演員們的精湛演技?我不知道,只知道從此要謹慎對待一切事物,莫要以偏概全、以點概面,莫要身處愚昧境地而不自知。
㈩ 超越《肖生克的救贖》,豆瓣評分9.0,為什麼《飛越瘋人院》評價如此之高
上映於1975年的電影《飛越瘋人院》是當年度電影界當之無愧的贏家,影片於當年一舉斬獲奧斯卡最佳影片,最佳男、女主角,最佳導演和最佳改編劇本五項大獎。除了獲得了專業評論家的青睞,電影同時收獲了大眾的口碑,時至今日,都被認為是不可多得的佳作,在時間的長河中熠熠生輝。
眾人給予《飛越瘋人院》超高評價的最主要原因是電影傳達了一種追求自由的反叛精神,這種精神同時表現在不願屈從體制、敢於斗爭、勇於擺脫思想的桎梏並幫助身邊的人覺醒。男主傑克·尼科爾森扮演的麥克墨菲作為影片的靈魂人物,對於整個電影的劇情和高度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他將一個玩世不恭、機智靈動的假精神病人展現的淋漓盡致。這個角色會因為自己愚弄了制度而沾沾自喜,也會因為幫助了真正的精神病人走出牢籠而興奮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