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生門小說好看嗎
1. 《羅生門》怎麼樣
「羅生門」,一個讀出來很好聽的詞彙。羅生門,這三個繁體字的組合同樣也很漂亮。可是偶至今沒弄懂這三個字到底是什麼意思。但這並不防礙人們熟悉它。至於將這個詞彙普及的功勞,應歸於大師黑澤明。
羅生門是大師一部作品的名稱。在這部作品中,羅生門是一個標志性的建築物。一切的故事都是從這里開始的。下面就准備正式說說這部片子。如果您看明白了這部片子,希望我說的您能有同感;如果您沒看明白這部片子,希望下面的可以為您答疑解惑;如果您根本就沒有看過這部片子,我可以負責任的告訴您,這部片子很好看。
全片的主要人物有六人,而演員只用了九個(包括結尾處出現的嬰兒)。這六個人交錯出現在三個不同的時空,將他們串聯在一起的是一位樵夫。在滂沱的大雨中(在看過的幾部片子中,都有大師對雨的巧妙運用。《七武士》中在雨中那最後的一場惡戰成了後世爭相模仿的對象。而本片中的大雨是分隔現實與回憶這兩個時空的道具。),破敗的羅生門下,藉由一位來避雨的樵夫(不是上面提到的那個樵夫,此人在後面將用樵夫Ⅱ來表示)的耳朵我們聽到了過程不盡相同,但起因與結果卻是一致的四個事件(我們也可以說這是一個事件的四個版本)……。
樵夫、多襄丸、婦人和借巫女還魂的武士分別是這個事件四個版本的敘述者,而他們四人也是在這事件中共存的人物。沒看過這部片子的同學,聽到這里已經有些糊塗了吧?為了照顧大多數現在這里簡單介紹一下事件的起因與結果:多襄丸是個享譽京城的大盜,因見到武士貌美的妻子而起了歹念,設計把武士騙到林中將其捆縛。又把他的妻子帶到林中,在她丈夫的面前對其施暴。這是起因。結果是三天後樵夫發現了武士的屍體,而他的妻子出了家,報官後又剛好捉到了在逃的多襄丸。現在明白一些了吧?OK!我們來比較一下四個版本的區別。
第一個版本是多襄丸敘述的,在他的版本里自己是殺人兇手。但更重要的是在這個版本我們看到的是一個敢做敢當的武士(他自己),與另一位武士(他對這位能與他過招的武士也頗為贊賞)堂堂正正的較量。在這里的婦人被描述成一個失身前還是個烈婦,而在失身後卻慫恿自己去殺害其丈夫的齷齪的人。
第二個版本是武士的妻子敘述的,在她的版本里自己才是殺人兇手。更重要的是在這里她卻變成了一個貞節烈婦。而多襄丸只是發泄完慾望,掉頭就跑的禽獸。她的丈夫也是如此輕蔑的鄙視她。正是由於受不了他那種眼神,婦人才准備殺死他,然後再自殺,但自己卻是求死不得。儼然是一個背負著痛苦命運的生者。
第三個版本是借身還魂的武士敘述的,在他的版本里自己才是殺人兇手(按理說死鬼是沒必要說瞎話的吧!)。更重要的是他不僅激烈的控訴了妻子的不忠,還使自己搖身一變成為一個傲然立於天地間的武士。他原諒了多襄丸的罪行,而且不惜用結束自己生命的方式來替妻子贖罪。
第四個版本是樵夫敘述的,在他的版本里多襄丸才是殺人兇手。原來他(樵夫)不是第一個發現屍體的人,而是一直在案發現場。在他的敘述中以上三個人的形象被徹底的顛覆。多襄丸並不像他說的那樣只看重武士的大義,他曾懇求婦人跟他走,並許諾給她後半生的幸福。婦人也並沒有因為失身就要死要活的,而是希望兩個人決斗,自己好選擇強者。那位武士也不是自己形容的那樣偉岸,為了保全自己的性命甚至願意將妻子拱手相讓。
沒想到這才是事情的真相。但這是真相么?應該是吧。因為樵夫整起事件並沒有牽扯到樵夫的利益,所以他沒有必要撒謊。但是有一個細節被樵夫Ⅱ發現了。在前三個版本中都有一把短刀(在有的版本中它甚至是殺人凶器),但是樵夫對此卻隻字未提。樵夫Ⅱ一語道破天機,正是他(樵夫)將那把價值不菲的短刀拿走了,這也可以解釋當天他為什麼沒有報案。大師的用意終於浮出水面了。原來我們看到的只是為了達到私人利益,有選擇的,片面的真相。但至此真相如何還重要麼?為什麼三個人都承認自己是兇手了,卻還要撒謊?難道還有比這個更難讓他們面對的么?
再來看看另外的三個人物:樵夫是一個游弋在善惡邊緣的人;而樵夫Ⅱ則是被現實的生活打磨成一個玩世不恭、冷酷無情的真小人;行腳僧人是一位冷眼看客,像神一樣懷著悲世憫人的心觀察著這一切。好在大師給了我們一個光明的結尾,滂沱的大雨終於制住,看著樵夫抱著嬰兒遠去的身影,行腳僧人(神)露出了微笑。
人生會給你安排各種機遇,但請不要忘記,選擇權永遠掌握在你自己的手裡!
2. 羅生門有誰看過
聽說很好看的,正准備看呢
3. 《羅生門》的評價
hellozhangsh朋友,你好。你所提到的《羅生門》是日本作家芥川龍之介的代表作。以下是對短篇小說《羅生門》的解析以及它的作者芥川龍之介的相關資料:
首先是《羅生門》的解析
羅生門位於朱雀大道南端,可以說是京都的門戶了。芥川讓他的故事這兒上演,就等於扼住了日本國的咽喉,讓它翻翻白眼,讓它露出醜態。《羅生門》就是這樣一部簡短的強盜心史,芥川以細膩的筆法畫出了一個強盜的蛻變過程,我們由此可以看到:人性中的惡一點點上升,最終取代了最初的猶疑。
時間很短:某日傍晚。
地點很小:羅生門內。
人物很少:家將和老太婆。
情節很簡單:家將在羅生門「避雨」,發現一拔取死人頭發謀生的老太婆,便也來了「勇氣」,剝奪了她的衣服揚長而去。
「避雨」是整個故事的前提,也是整個故事的支點。
小說第一句就從「避雨」切入:
「某日傍晚,有一家將,在羅生門下避雨。」但是作者接著就說,羅生門雖為交通要道,卻因連年天災荒涼不堪,成了狐狸和強盜的窩點,甚至成了拋棄無主屍體的地方。「所以一到夕陽西下,氣象陰森,誰也不上這里來了。」也就是說,即使下雨天,肯到羅生門來避雨的,也只有家將一個人。這家將穿的是洗舊了的寶藍襖,右頰還有一個大腫皰——這樣一個落破的人,坐在羅生門的台階上,「茫然地等雨停下來」。他為什麼「茫然」?擔心雨下得太大太久?顯然不是。
當時京城一片蕭條,家將已被多年老主人辭退了。作者解釋得很清楚:
「說是這家將在避雨,可是雨停之後,他也想不出要上哪裡去。」「所以家將的避雨,說正確一點,便是『被雨淋濕的家將,正無路可走』。」家將「無路可走」,並非被雨逼的,「明天的日子怎樣過」才是根本原因。所以,他要在「無辦法中求辦法」,而要「在無辦法中求辦法」,只有「不擇手段」。而「倘若不擇手段」應該怎麼辦?「家將反復想了多次,最後便跑到這兒來了。」直到這時,家將來羅生門「避雨」的目的才算明了:原來這廝要「走當強盜的路」。當然,這個時候,他的強盜之路還停留在「倘若」的階段——
「可是這『倘若』,想來想去結果還是一個『倘若』,原來家將既決定不抉手段,又加上了一個『倘若』,對於以後要乾的『走當強盜的路』,當然是提不起積極肯定的勇氣了。」家將已失業四五天,幾天下來,沉睡在內心的強盜意識漸漸蘇醒,而現在,雨正好給了他一個借口,使其可以跑到羅生門尋找機會。當然,這時的家將的還是消極的、猶豫的,至於他會「打了一個大噴嚏,大模大樣地站起來」,不過是刻意擺出的一副坦盪盪樣子,不過是裝腔作勢罷了——幾個「大」字其實正暴露他內心的卑瑣和怯意。有一種譯本在這里以「慵懶」取代了「大模大樣」,兩種譯法似乎相去甚遠,不知哪個更為確切。單從「慵懶」看,似乎只顯示了一種表面現象,難道家將來羅生門只是為了避避雨,只是為了安安靜靜地睡一覺?顯然不是。但是既來到羅生門,家將總還是不甘心,所以他作出在此過夜的打算,上樓了。
「樓上即使有人,也不過是些死人。」家將既然這樣判斷,為什麼還那麼留意腰間的刀,不讓它脫鞘出來?可見家將是害怕弄出動靜,否則,這個穿著草鞋的人,就不用「像貓兒似的縮著身體,憋著呼吸窺探上面的光景」。在另一譯本中,這句話譯為「像貓一般蜷縮著身子,摒息地窺視著樓上狀況」,比較起來,「蜷縮、摒息、窺視」顯然不如「縮著、憋著、窺探」具有動感,「縮著身子」與前文「大模大樣」對應,家將開始露出真正的「小」了,而「憋著呼吸」比「摒息」要傳神得多,想想那家將也憋得怪難受的,還得鬼鬼祟祟地往「窺探」。看來家將確實心懷鬼胎,否則他怎麼會這樣走近那些「死人」?在我看來,家將不過是在試探著尋找同類的氣味而已。
果然,家將上樓後,首先遭遇到的便是強烈的屍臭,這讓他本能地掩住了鼻子。緊接著,家將先後產生了三種心理/生理的交互感應:
家將發現屍首堆里會蹲著一個老婆子,立刻被一種強烈的情感奪去了嗅覺,對他來說,腐屍的臭味暫時聞不到了,因為他全部注意力都投到老婆子身上了;看到老婆子在窺探一具女屍的臉,家將既恐怖又好奇,因此一陣激動,結果連呼吸也忘了;看著老婆子一根一根地拔下女屍的頭發,家將的恐怖又一點點消失,轉而怒氣一點點上升——對一切罪惡的反感愈來愈強烈,所謂「惡劣之心」(譯作「憎恨邪惡的感情」似更明確)如松明般烘烘地冒出火來。
這種情形使家將的正義感突然回光反照:
「此時如有人向這家將問起剛才他在門下想的是餓死還是當強盜那個問題,大概他將毫不猶豫地選擇餓死。」面對拔死人頭發這不可饒恕的罪惡,家將已忘記剛才自己還打算當強盜呢。當然,這里只是暫時的忘卻。這時家將扮演了一個大義凜然的小丑角色。可是讓家將感到意外的是,老婆子對他的威脅毫無反應,「像啞巴似的頑固地沉默著」。這倒讓家將冷卻了似火的「怒氣」,變得和氣了。
老婆子回答了:拔了頭發,是做假發用的。
這樣的答復「竟是意外的平凡」,使家將「一陣失望,剛才的怒氣又同冷酷的輕蔑一起兜上了心頭」。家將為什麼會「輕蔑」?也許老婆子的說法不是他所預期的大罪惡?老婆子的辯解更進一步消解了家將的「惡劣之心」,也徹底消解了他做人的底線。
於是,家將的怒氣化為勇氣。這是剛才在門下所缺乏的勇氣,是不同於剛才逮住老婆子的另外一種勇氣:
「他不但不再為著餓死還是當強盜的問題煩惱,現在他已把餓死的念頭完全逐到意識之外去了。」所以老婆子的話剛說完,家將便「譏笑」,下定了決心,立刻跨前一步,搶走了老婆子的衣服。強盜就這樣產生了。
……A(女人)把蛇肉曬干當干魚賣→B(老婆子)拔A(女屍)的頭發做假發賣→C(家將)搶B(老婆子)的衣服……
在「A→B→C」這一鏈條中,罪惡總被諒解的,他們有一個共同的理由:「不這樣干(做惡)就得餓死,沒有法子嘛。」而以惡對待惡往往又使後惡者心安理得,甚至有一種成偽正義的快感。《羅生門》揭示了人性中隱藏的兇相怎樣一點點顯露的,同時還表明:強盜不會承認自己的罪惡,強盜總能為罪惡找到借口,要麼掩蓋,要麼否認,要麼耍賴。因為天災,因為人禍,因為信仰喪失,因為餓著肚子——這樣他就不必為自己的惡行承擔罪過,甚至可以大大咧咧地指責受害者。
芥川龍之介在小說結尾說:「誰也不知道這家將跑到哪裡去了。」從倭寇到日本鬼子,其強盜行徑當然不是一個羅生門所能遮蔽的了,不過,日本還有一個靖國神社,這個供奉著甲級戰犯的地方,成了日本人消解罪惡、滋養罪惡的「羅生門」。
德國前總理施密特曾說過,日本人自1945年以來很少做出努力,使鄰國減少對他們的怨恨,日本人缺乏認罪感。比如,日本首相橋本龍太郎就一再參拜靖國神社,他雖承認日本過去對中國有過侵略行為,但堅持「上次世界大戰及戰前日本的所有行為不能都斷定為『侵略』」。
早在八十五年,芥川龍之介就看透了日本人的這幅德行,所以他寫《羅生門》,讓日本強盜在自己的國門現身說法。
以下則是芥川龍之介的生平簡介以及主要作品的相關資料:
《羅生門》作者 芥川龍之介(日本)
1892年芥川龍之介生於東京,是一個送奶工人的兒子。他剛出生媽媽即患上精神病,他被舅舅撫養大。1913年他進入東京帝國大學,學習英國文學,期間開始寫作。畢業後通過教授英文和作報紙編輯維持生計。1914年他發表了《羅生門》。夏目漱石讀到後,非常贊賞,對他多方關懷。在夏目的關懷下,1916年他發表了《鼻子》。這段時間他也開始創作俳句。1918年他發表《地獄變》,講述了一個戰國時期的殘酷故事,通過畫師,畫師女兒等人的遭遇。反映了純粹的藝術和無辜的底層人民受邪惡的統治者的摧殘。
1921年芥川龍之介作為大阪每日新聞報社的記者前往中國四個月,這次任務非常繁重。在任務的壓力和自身壓抑作用下,他染上了多種疾病,並終生不愈。回到日本後。1922年他發表了《竹林中》。作品與柯林斯的《月亮寶石》結構類似,都是在一件案子的調查採集的各方的證詞與說法。不同的是《月亮寶石》最後澄清了事實,而《竹林中》中各方的證詞某些地方重合卻又有很大矛盾,但是又都能自圓其說。整個作品彌漫著壓抑,彷徨,不定向的氣氛。這反應了作者本人迷茫的思想。自此以後,由於病情惡化,芥川龍之介常出現幻覺,當時的社會形式也右轉,沒有言論自由。這使得他的作品更加壓抑,如《河童》。1927年芥川龍之介繼續寫作隨想集《侏儒的話》,作品短小精悍,每段只有一兩句話,但意味深長。7月24日作家自殺身亡。
1935年芥川龍之介自殺去世8年後,他的畢生好友菊池寛設立了以他的名字命名的文學新人獎「芥川獎」(芥川賞),現已成為日本最重要文學獎之一,與「直木獎」(直木賞)齊名。
1950年,日本著名導演黑澤明(Akira Kurosawa),將芥川的作品《竹林中》與《羅生門》合而為一,改編為電影《羅生門》,在國際上獲得多個大獎,使日本電影走向世界。此後,「羅生門」更成為對於撲朔迷離的、各方說法不一的事件的代名詞。
主要著作
老年 1914年
羅生門 1915年
鼻子 1916年
山葯粥(芋粥) 1916年
煙草和魔鬼(煙草と悪魔) 1916年
戱作三昧 1917年
蜘蛛之絲(蜘蛛の糸) 1918年
地獄変 1918年
邪宗門 1918年
魔術 1919年
南京的基督(南京の基督) 1920年
杜子春 1920年
火神(アグニの神) 1920年
竹林中(藪の中) 1921年
軌道列車(トロッコ) 1922年
玄鶴山房 1927年
侏儒的話(侏儒の言葉) 1927年
河童 1927年
齒輪(歯車) 1927年
西方人(西方の人) 1927年
4. 關於電影《羅生門》與原著。
《羅生門》本是芥川龍之介的一篇小說,而黑澤明編導的同名電影,則取材於芥川的另一篇小說《竹叢中》,兩篇小說本來是毫無關聯的。影片借「羅生門」為場景,讓三個在這里避雨的人談論「竹叢中」的殺人案;而小說的結構,則是臚列案件的幾個證人和當事人在巡捕官署的陳述記錄,除此之外,不著一字。影片結構上這樣重新安排,使案子當事者陳述的不同的案情版本,通過與案子無關的對話者逐個講述出來,更有效地喚起觀者的強烈懸念:事實的真相究竟如何?抑或,事實的真相是否根本不可知?又通過對話者的議論「演繹」出這樣的意思:人對事實的陳述不可信,是由於人心的根本缺陷,而這缺陷幾乎不可克服;這意思在小說里是引而不發的。文字的藝術不妨「隱」,視聽的藝術則必須一定程度地「顯」。
5. 羅生門這本書講的什麼
作品講述了在一個戰爭年代,一個被主人趕出來的僕人,思想上正在做強盜和被餓死之間掙扎。這時正巧走到一個到處都堆滿死屍的地方,也就是叫做羅生門的地方。
當他茫然不知所措,仿若於生死未決時,偶遇以拔死人頭發為生的一老嫗,走投無路的家奴邪惡大發,決心棄苦從惡,剝下老嫗的衣服逃離了羅生門。該作情節簡單,人物稀少,短短的篇幅,小小的場面。時間、地點、人物、結局全都展現在讀者的面前。
作品雖以舊題材創作的歷史小說,卻被賦予了一定的寓意,描寫了社會最底層頑強掙扎著繼續生存的民眾,而並非單純意義上的歷史小說。
(5)羅生門小說好看嗎擴展閱讀:
《羅生門》的創作背景:
《羅生門》發表於1915年11月1日,而在當年的1月發生了一件對芥川而言改變了他一生的大事。這件事完全改變的他的人生觀與文學觀。這件事就是他與初戀女友吉田彌生的戀情失敗了。
芥川龍之介以極其認真地態度對待這場戀情,並且有了結婚的想法。但是養母的強烈反對使得這場戀情無疾而終。失戀,養父母的反對,使得芥川遭受了前所未有的打擊。至此開始他通過自己的作品將這種醜陋的人性表達出來。而且這醜陋的人性多是通過老人的形象來表達的。
芥川常用癩蛤蟆、鷙鳥、烏鴉、猴子等這些外表醜陋的動物來形容老人。從《羅生門》開始這種描述開始急劇增加。這主要是因為芥川在寫書期間失戀了,他開始認為世間一切都是醜陋的,包括自己也是,並且懷疑是否真的存在「無私的愛」。
6. 羅生門的作品賞析
《羅生門》中,具有芥川特色的那種濃重陰沉的氣氛得到了最大的發揮。「於是,樂得狐狸來棲,盜賊入住,最後竟將無人認領的死屍也搬了進來,且日久成俗。」
這便是文章標題羅生門的景象,再加上落魄流亡的家將,骨瘦如柴的老嫗,搭配著烏鴉死屍,全都在昏暗的雨天下散發著消極腐爛的氣息,呈現著行將就木的可憎狀態。這種筆法就像艾倫·坡那種無故產生裂縫的牆壁一樣,給情節的發展作了一個危險的預兆。
但就象徵意義而言,兩者卻又是截然不同的。艾倫在我看來更多的是在種植恐懼的種子,而芥川這樣做,因為他就是以這樣的姿態來寫小說的。《羅生門》從頭至尾保持了沉重而直接的風格,這也是背景部分簡化的優點。
家將思維的變化,從起初的「當強盜還是餓死」到見到老嫗後「對一切罪惡引起的反感愈來愈強烈」和最後急轉而下的「這也是為了生存,要不然也得餓死」的「惡」的覺悟,完全感覺不到這些句子有任何對於人類生存哲理說教般的突兀與做作,有的只是關於良知與人性的專注思考。
對於一篇將人性自我困惑集中在如此密集的時間空間加以劇烈地激化呈現的作品,芥川用冷峻的語氣磨平了世俗思考問題時略帶慣性的稜角;用簡潔的文字把「惡」那光怪陸離的丑態直接暴露於作者面前進行審視與拷問。這種處理,無疑是高超且成功的。
如果全文中家將思想由此及彼的變化令讀者感到毛骨悚然的陰森。那麼結局中家將消失在「黑漆漆的夜中」則將這種恐懼推向了頂點。
(6)羅生門小說好看嗎擴展閱讀:
作品影響:
《羅生門》以柳川隆之介的筆名,發表於大正4年(1915)的《帝國文學》上,之後芥川龍之介將其創作的短篇小說集也取名為《羅生門》。
在其後的作品中芥川再也沒有用過柳川窿之介這一筆名,而且在其第一部短篇小說集《羅生門》中除了《羅生門》外,所有以柳川隆之介發表的作品都沒有收錄。從這一點上,讀者就可以看出小說《羅生門》在芥川文學中的重要位置。
7. 小說羅生門適不適合大學生看
不適合.
8. 羅生門好看嗎
每個人為了脫罪/脫干係,而編出各個故事。每個角度都耐人尋味
9. 《羅生門》這部電影,真的值得那麼高的評價嗎
我很久之前看的這部電影,我覺得它的評價也沒有那麼高,在我看來不是我喜歡的電影的類型,我比較喜歡治癒系的青春題材,而這部電影明顯不合我的口味,但是我也理解為什麼有那麼多人喜歡。
10. 日本小說《羅生門》的寓意是什麼
日本小說《羅生門》的寓意如下:
描述了一個普通人在利己主義驅使下墮落的整個過程。並通過對「小惡」、「惡」、「最惡」人物形象的描寫,慢慢地對讀者的心理產生影響。基於利己主義的影響,無論是違背道德還是損害他人利益,都是利己主義者實現自己理想的墊腳石。
然而,利己主義者在為自己的自尊做壞事的同時,也會將過錯歸咎於外部環境和他人。這篇文章描述了從善變到邪惡的轉變,展示了在利己主義面前人們價值觀的脆弱。
因此,如果他們被利己主義侵蝕,他們肯定會認為他人的利益只是滿足利己主義者物質和精神需求的踏腳石。從廣義上說,人類的大多數惡行可以說是自私的。通過短篇小說的形式,柳助給讀者帶來了生動的利己主義者。
羅生門位於首都的中心,它不僅是城市與城市、中心與周邊地區的空間劃分,也是秩序與混亂、善惡、生與死、正義與非正義的分界線。什麼道德,什麼底線,為了生存,揪出死者頭上的頭發,挑別人的衣服穿在自己身上是合理的,把人性的困惑轉化為人性的自我改變。
小說結尾處,老婦人的絕望、黑暗環境的設置以及家奴的離去,不僅是場景和意識的轉換。它必然會導致家奴題材跨越國界,即各種人類邊界的萌芽、靈魂本質的轉化。這種陰暗、潮濕、枯萎、殘酷的諸侯國滅亡景象,正是芥川龍之介的內心寫照。
這是他無法說出的痛苦的消息,是他內心的困惑和不安。在這樣一個嚴酷的社會環境中,人們的思想怎麼能找到一個休息的地方呢。
一方面,這部小說肯定了人性的殘酷和殘酷;另一方面,揭示了對人性本質的質疑和對「道德與良知,生存與生存」等倫理問題的追問;另一方面,它也凸顯了人類本能良知對「善」的呼喚。
(10)羅生門小說好看嗎擴展閱讀:
《羅生門》內容簡介:
在戰爭時期,一個被主人趕出家門的僕人,在做強盜和餓死之間掙扎。就在這時,他來到一個叫羅生門的地方,那裡到處都是死屍。相反,他發現一個衣衫襤褸的老婦人從一個年輕女人的死頭上扯下頭發。他沖上去對你說這是非人道的,甚至對死屍也是如此。
老婦人解釋說她只是想用它來謀生。他說:「這個女人以前把蛇肉當魚干賣。」我不認為這個女人錯了。這時,僕人才明白,既然是為了生存,又有什麼不能呢?然後他拿起老婦人的衣服跑掉了,從此再也沒有人見過他。
《羅生門》創作背景:
他的創作生涯始於大正五年(1916年)左右,隨著資本主義的迅速發展。這是一個天災人禍、社會動盪、經濟蕭條、人民生活貧困的世界,連京都都顯得那麼特別荒涼。
善與惡,虛擬到現實,等等。都是絕對的,孤立的,人與人之間也相互疏遠,陌生人,看不到任何人類的真誠,拋棄了女人的屍體「吃」官兵,老太太的屍體,「吃」的奴隸「吃」的女人,每個人都是「吃人」,每個人都在「吃」,完全跟狼講作為一個男人,生命和死亡之間的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