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飄和電影哪個好看
1. 原著《飄》與電影《亂世佳人》的主題的同與異··急需!!!謝謝大家了··越多越好··
個人感覺《飄》和《亂世佳人》的主題差不多。都是在美國南北戰爭的背景下,表現主人公自強不息的精神以及對故土的熱愛和信念。英文名為Gone with the Wind,隨風而去。主人公的家園飽受戰火摧殘,主人公就像英文名一樣,飄飄盪盪,但當斯嘉麗和父親站在家鄉的故土上,感受到自己的根,這片土地對自己的重要性。只要家園還在,只要自己還站在自己的土地上,那麼希望永在。就像書中最後那句「tomorrow is another day」
電影和書的側重點不同,電影更偏向於愛情部分,而書表現的主題更加全面。
呵呵,不是很多,但希望對你有幫助!
2. 小說《飄》和電影《亂世佳人》的比較
不同
書里思嘉在嫁給瑞德之前有一個男孩和一個女孩,電影里沒有
書里戰爭結束後農場里來了一個人幫助思嘉,這個人後來娶了思嘉的二妹,電影里沒有
書里思嘉的父親的死與她的二妹有關系,電影里沒有
書里戰爭結束後思嘉跟原來的朋友幾乎都斷絕關系了,電影里沒有那麼誇張
書里思嘉去鋸木廠時有一個寄居在美蘭家裡的殺人犯給她當車夫
除去不同的就是相同的了,總的來說,電影拍得還是很棒的。其實不同之處還有很多,不過是一些小細節。
3. 小說《飄》與電影《亂世佳人》比較
《飄》比較有文采,具有較高的文學價值。而《亂世佳人》比較形象化。個人觀點——更喜歡《飄》
4. 《飄》這部作品好在哪裡
飄》
美國女作家瑪格麗特·米切爾是僅僅寫了一部作品就名揚天下並在文壇上佔有一席之地的作家,她惟一的作品《飄》一經問世便成了美國小說中最暢銷的作品。自1936年出版之日起,《飄》這部美國內戰時期的羅曼史便打破了當時所有的出版記錄。1937年,小說獲得普利策獎。隨後被改編成電影,連電影也成了美國電影史上的經典之作。
盡管美國文壇一直有意貶低《飄》的文學價值,認為《飄》只是一部大眾通俗小說,但《飄》歷經數十年而長銷不衰的事實,已經為自己奪得了經典的位置。"《飄》熱"在美國乃至全球持續不斷。作者去世27年之後,該書依然高踞美國精裝版小說榜首,而平裝版的《飄》在全美暢銷書中也一直保持著第九名的地位。據統計資料顯示,截止於1993年,《飄》在全球的銷量已逾2800萬冊,還不算恆河沙數的盜版書。現在,《飄》已被譯為數十種文字,在全球近40個國家銷售。
1939年,傅東華首譯瑪格麗格傳世巨著《Gone with the Wind》,取其消逝與渺茫之意命名為《飄》,自此風行至今。美麗與勇敢的郝思嘉、風流與執著的白瑞德、堅強與寬容的韓媚蘭、儒雅與懦弱的衛希禮--這些名字縈繞在幾代人的腦海中,歷久彌堅。
《飄》是女人的必讀書,因為本書中有兩個女人的典範--郝思嘉和韓媚蘭--告訴我們:不同的女人有不同的征服力,不同女人有不同的味道,但都有自己別具一格的風味。
美國南北戰爭的腥風血雨中綻放的愛情經典之花
美國20世紀傑出的文學作品之一
《飄》以19世紀60年代美國南北戰爭和戰後重建時期為背景,以女主人公郝思嘉的愛情糾葛和生活遭遇為主線,著力刻畫了姿色迷人、聰明能乾的大庄園主女兒郝思嘉這一爭強好勝、貪婪冷酷、為達目的不擇手段的不屈不撓進行奮爭的女性形象,並生動形象地再現了美國南部種植園經濟由興盛到崩潰,婦隸主生活由驕奢淫逸到窮途末路,奴隸主階級由瘋狂挑起戰爭直至失敗滅亡,奴隸制經濟終為資本主義經濟所取代這一美國南方奴隸社會的崩潰史。本書在描繪人物生活與愛情的同時,勾勒出南北雙方在政治、經濟、文化各個層面的異同,具有濃厚的史詩風格,堪稱美國歷史轉折時期的真實寫照,同時也成為歷久不衰的愛情經典。
作者米切爾以其高超的藝術造詣,使《飄》一書取得了很高的藝術成就。書中人物個性鮮明,幾個主角在性格、道德觀等各方面既對比強烈,又互為依存,引出一系列沖突,產生了許多撲朔迷離的懸念,使故事一環扣一環、波瀾起伏地向前發展。人物的語言繪聲繪色,各具特點,顯得真切感人。這種戲劇化的情節與細膩的人物心理描寫有機結合,產生了立體描述的效果,強烈地吸引了讀者。
很長時間里,《飄》並沒有進入文學研究的殿堂,但這絲毫無損於它的魅力,更使它名揚天下的是根據小說改編而成的電影《亂世佳人》,一舉奪得10項奧斯卡大獎,並成為電影史上經典名片之首,費雯麗和蓋博在電影《亂世佳人》里的形象更成為無數人心目中真實的郝思嘉和白瑞德。
5. 原著飄與電影亂世佳人的不同點
鏈接:
《亂世佳人》是由維克多·弗萊明執導,費雯·麗、克拉克·蓋博、奧莉薇·黛·哈佛蘭、萊斯利·霍華德主演的愛情片,於1939年9月9日在美國上映。該片改編自小說《飄》,講述了美國南北戰爭爆發後,塔拉庄園的千金小姐斯嘉麗與風度翩翩的商人白瑞德之間所發生的愛情故事。1998年,美國電影學會評選20世紀最偉大100部電影,該片位列第4位。亂世佳人GonewiththeWind(1939)
6. 小說《飄》好看嗎
「世界上唯有土地與明天同在」《飄》是一部既有情節又有韻味的美國著作。其中不乏大段優美的描寫,值得一看!
7. 電影《亂世佳人》與小說《飄的對比》
一個是電影,一個是小說
8. 影片《亂世佳人》與小說《飄》之比較
影片《亂世佳人》:
對它的結局有感傷吧!為什麼最終女主人公經歷一切之後,發現她真的是愛上了男主人公,而最終男主人公卻離開了女主人公。
原來女主人公的感情世界,有點像夢一場吧,醒來之後才發現,那隻不過是少女時的驕傲吧。對於男主人公的離去,令很多人思考,為什麼是這樣的結局呢?
其實不完美的完美就在其中,這樣的結局,有一種殘缺美,但又有什麼樣的結局,比這更好的。
小說《飄》之比較
《飄》是我個人最推崇的一部美國內戰題材小說,它的獨特之處主要體現在以下幾點:
1、獨特的視角:談到美國內戰、南方種植園的奴隸等話題,批判的聲音往往是主流的聲音,而《飄
》的視角卻獨樹一幟的,飄的作者瑪格麗特·米歇爾出生於美國喬治亞州亞特蘭大市,她的父親曾經是
亞特蘭大市的歷史學會主席。在南北戰爭期間,亞特蘭大曾於1864年落入北方軍將領舒爾曼之手。後來,
這便成了亞特蘭大居民熱衷的話題。自孩提時起,瑪格麗特就時時聽到她父親與朋友們,甚至居民之間談
論南北戰爭。當26歲的瑪格麗特決定創作一部有關南北戰爭的小說時,亞特蘭大自然就成了小說的背景。
而這也就直接導致作品《飄》的視角與眾不同了---以南方人的視角來看待這場戰爭。
2、令人痴迷的美國南方,以及宏大的歷史背景。如果說,《飄》是一部愛情小說,那麼在愛情小說中,
有如此宏大的歷史背景,恐怕是不多見的。透過這部小說來看當時的歷史,無疑是片面甚至是歪曲的,但
是通過這部小說來欣賞那段獨特的歷史絕對是種享受。戰爭前的南方,如果沒有奴隸,我只能用童話般的
世界來形容了。那是我所嚮往的一種生活。作品對戰爭並沒有直接的描寫,但是戰前那些可愛的小夥子們
一個個在戰爭中死去,已經把戰爭的骯臟、罪惡充分表現出來了,尤其是亞特蘭大做為南方重鎮,接收大批傷員,
當傷員在臨時醫院痛苦掙扎的時候,戰爭的醜陋嘴臉暴露無遺,世界上也許有正義的戰爭,但戰爭本身無
一例外都是醜陋的。
3、偉大的南方婦女。說到南方婦女,不得不提到作品中所謂的「南方精神」,南方精神在《飄》中最
完美的載體有兩個人,而這兩個人就是南方婦女傑出的代表,一位是思嘉的媽媽,塔拉庄園的女主人海倫
,另一位是思嘉的小姑子,思嘉暗戀對象艾希里的妻子梅蘭。南方精神究竟是什麼?作品中並沒有明確的
9. 《飄》跟《傲慢與偏見》相比,哪本好看
···
都看過
但個人最喜歡的一本書就是《Gone With The Wind》勒!
就是感覺上的喜歡,看了以後,
最後一章,最後思嘉的那句話讓人回味很久:「Tomorrow ia a new day !"
10. 飄(亂世佳人)好看嗎
電影和小說的名字都叫《gone with the wind》,只不過翻譯不同而已,《亂世佳人》感覺更俗世一點,而《飄》才是字面和內涵均貼切的譯法。現在市面上小說和電影都分別有著兩種翻譯,並不是說《飄》是小說譯法,《亂世佳人》是電影譯法。我最早看過的這個小說的翻譯就是《亂世佳人》,後來才有很多譯為《飄》。
至於為什麼要翻譯成《亂世佳人》,個人以為跟要吸引觀眾分不開。如果一個電影的名字是《飄》,你天知道有多少會買票。但是譯成《亂世佳人》,這個名字又勁爆,又誘人,對於不熟悉這本書的觀眾來說,說不定會產生什麼聯想而進電影院。所以我非常反感《亂世佳人》這個譯法。
但是《魂斷藍橋》就不同了。原名《waterloo bridge》太沒有美感,但是卻被譯者以《莊子》中「守信約於藍橋,尾生抱柱」這個最早殉情的男子的故事為參考,取了在中國文化中有「愛情、信約」之意象的「藍橋」。真是美哉美哉!
翻譯這種東西真的是不一定名家的就好。大陸翻譯的《WutheringHeights》為「呼嘯山莊」,非常貼切。但是梁實秋翻譯成「咆哮山莊」,反正我個人覺得這個翻譯盡是「凶惡」,沒有文學的美感。
以上都是自己隨便想到便說的,說多了不要見怪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