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樓夢小說好看嗎
㈠ 《紅樓夢》的書真的有那麼好看嗎有誰看過
最開始接觸紅樓,是我初中那會,聽說很好,讀了幾張,完全不知道說什麼,很枯燥,那是因為那時候完全不懂…高二的時候再看,才真正感覺到《紅樓》很美。高三又看,忍不住連續通篇看了兩遍仍意尤未盡,挑出喜歡的章回來讀,摘錄優美的詩詞句子,那種感覺,彷彿一本紅樓在手,便滿足矣!「花謝花飛花滿天,紅銷香斷有誰憐」,那一曲葬花詞,太精典!那紅樓夢判詞,詠白海棠……太美!再後來,看了劉心武在百家講壇的「紅樓夢探密」,原來紅樓夢中精簡句子里包涵的東西那麼多,深深地感到蘊味無窮。看了紅樓,什麼三國什麼水滸竟然感覺是那麼的單薄。
㈡ 紅樓夢好看嗎
《紅樓夢》,中國古代四大名著之一,章回體長篇小說,每個人的對它的看法不一樣的,作為經典著作,很多人認為是好看的,但是也有人看不下去的,好不好看還是要你自己去品味。
《紅樓夢》以賈,史,王,薛四大家族為背景,以圍繞事關賈府家事利益的賈寶玉人生道路而展開的一場封建道路與叛逆者之間的激烈斗爭為情節主線,以賈寶玉和林黛玉這對叛逆者的悲劇為主要內容,通過對以賈府為代表的封建家族沒落過程的生動描述,而深刻地揭露和批判了封建社會種種黑暗和腐朽,進一步指出了封建社會已經到了"運終權盡"的末世,並走向覆滅的歷史趨勢.
《紅樓夢》以上層貴族社會為中心圖畫,極其真實地,生動地描寫了十八世紀上半葉中國末期封建社會的全部生活.全書規模宏偉,結構嚴謹,人物生動,語言優美,此外還有一些明顯的藝術特點,值得後人品味,鑒賞.
小說作者充分運用了我國書法,繪畫,詩詞,歌賦,音樂等各類文學藝術的一切優秀傳統手法,展示了一部社會人生悲劇.如賈寶玉,林黛玉共讀西廂,黛玉葬花,寶釵撲蝶,晴雯補裘,寶琴立雪,黛玉焚稿等等,還表現在人物塑造上,如林黛玉飄然的身影,詩化的眉眼,智慧的神情,深意的微笑,動人的低泣,脫俗的情趣,瀟灑的文采……這一切,都是作者憑借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的豐厚藝術素養培育出來的,從而使她在十二釵的群芳中始終盪漾著充滿詩情畫意的特殊韻味,飄散著東方文化的芬芳.
曹雪芹在《紅樓夢》中真實地再現了人物的復雜性,使我們讀來猶如作品中的人物同生活中的人物一樣真實可信,《紅樓夢》中的賈寶玉"說不得賢,說不得愚,說不得善,說不得惡,說不得正大光明,說不得混帳惡賴,說不得聰明才俊,說不得庸俗平凡",令人徒加評論.不僅賈寶玉,林黛玉這對寄託了作者人格美,精神美,理想美的主人公是如此,甚至連王熙鳳這樣惡名昭著的人物,也沒有將她寫得"全是壞",而是在"可惡"之中交織著某些"可愛",從而表現出種種矛盾復雜的實際情形,形成性格"迷人的真實"。
作者善於通過那些看來十分平凡的,日常生活的藝術描寫,揭示出它所蘊藏的不尋常的審美意義,甚至連一些不成文的,史無記載的社會習慣和細節,在紅樓夢里都有具體生動的描繪.
㈢ 覺得紅樓夢是一本二流小說,你覺得呢
《紅樓夢》具有很高的文學價值——
講《紅樓夢》的主題思想,我覺得首先應搞清楚一個,就是什麼叫主題思想。那麼探討一部作品的主題思想呢,我覺得大概是有這么三個層次,第一個層次呢,就是說這部作品這部小說,它寫了什麼內容。第二個層次,就是說作家寫這部書的時候,他的創作動機是什麼?他為什麼要寫這個書?那麼第三個層次,後來的人對這部書是怎麼樣看的,大概比較麻煩的就是最後一步。因為魯迅先生講過這樣一段話,可能大家知道,就是講到《紅樓夢》的時候,他就說,說《紅樓夢》的名義就是很多,因為讀者的眼光不一樣,所以就認為《紅樓夢》的思想呢,也有沖突。比如說「經學家看見義,道學家看見淫,才子看見纏綿,革命家看的是排滿,流言家看的是宮闈秘事」。實際上一部作品的主題思想,由於讀者的思想感情和他的立場角度不一樣,那麼就會有不同的看法,所以我覺得看《紅樓夢》也是這樣,首先我們就說還是應該肯定《紅樓夢》是有主體思想的。大概最早的沒有《紅樓夢》的主題思想,當時沒有這樣一個概念,就是認為《紅樓夢》它寫的是什麼?為什麼要這樣寫呢?是誰呢?就是脂硯齋,這個大家都知道,當然脂硯齋是誰,是一個什麼樣的人,看法不一樣。
那麼當時脂硯齋他講到說《紅樓夢》描寫的什麼呢,大家可以看到《紅樓夢》的第一回脂硯齋有個批,這個批語是寫在第一回,寫了一個 「絳珠仙草,神瑛侍者」的故事。那麼寫了以後,脂硯齋這兒有個批,他就說作者是要借這個故事來寫他心裏面的積郁,積郁就是悲愁和苦悶。那麼曹雪芹通過《紅樓夢》要把他自己心裡邊的悲痛的一些事情講出來。這是比較早的,那麼下來就是評點派,評點派代表人物是兩個,一個大家也看到的就是所謂的護花主人,就是王希廉。那麼王希廉他在評批里邊有這么一句話,意思是說曹雪芹為什麼要寫《紅樓夢》,就是感嘆家世的盛衰。這是評點派的代表人物之一。還有一個叫做張新之,就是太平閑人,那麼他認為《紅樓夢》的主題思想是諷刺家庭教育的失敗。那麼後來就是索隱派,索隱派它重要的興趣是考察《紅樓夢》它的本質是什麼,這個大家也知道,最流行的一個就是認為《紅樓夢》里邊寫的是順治皇帝和董小宛的故事,順治皇帝就是賈寶玉,董小宛就是林黛玉,寫他們兩個的故事。這是說他寫這樣一個故事,索隱派里頭其實最有代表性的呢,那麼就是蔡元培先生,蔡元培認為《紅樓夢》是政治小說,那麼就說里頭寫的女子就是漢人,男子就是滿人。所以他認為《紅樓夢》主要是要批判滿清王朝的,那麼下來就是考證派,考證派認為《紅樓夢》就是曹雪芹的自傳,寫他自己的家世的,當然解放以後,那麼又有一些新的一些意見。
《紅樓夢》大家是非常喜歡的,很有興趣了,其實關於《紅樓夢》的研究,剛才張先生所敘述的那個情況,這之間這幾種流派,事實上是一直貫穿下來的。但是有一些是並行的,但是有一些呢,它是有所側重的,比如說1921年胡適發表了《〈紅樓夢〉考證》以後,那麼好像考證派比較的占上風,為主體,為主線。但是其實這個時候的小說的評點派和索隱派都還存在的,所以它這幾種是互相交錯在一起的,而這裡面每一派的裡面其實情況也不一樣的。我們常常講,比如考證派吧,往往說是胡適先生是開山者,而且往往也把俞平伯先生提到這裡面來,但是事實上呢,現在有人就指出,胡適的《紅樓夢》考證和余平伯的《〈紅樓夢〉考證》是不一樣的,胡適先生對於《紅樓夢》的考證,他更著重於史學的,就是說把《紅樓夢》的作者,《紅樓夢》的版本,放在一定的歷史時期裡面去考證,通過歷史,通過史料來對它進行考證,當然這方面胡先生取得很大的成就了,而俞平伯先生的《〈紅樓夢〉辯》或者《〈紅樓夢〉研究》這個著作為代表的。他的考證呢,更著重於對於《紅樓夢》作品本身,所以有人稱做這是文學的考證,那麼文學的考證呢,事實上跟後來興起的小說批評,其實它這里邊有很多是相融的,文學的考證和小說的批評它是相融的,所以這里邊的關系很有意思的,仔細來分辨的話,有很多值得思考的。
《紅樓夢》之所以形成為一門學問、專學,並不僅僅它有謎,首先是《紅樓夢》本身所具備的文學藝術魅力,吸引了大家,大家關心《紅樓夢》了,才去關心它的謎。像我無名無姓,大家不知道,我失蹤了、死了、活了,大家不會關心。因為《紅樓夢》有這個魅力吸引著大家,所以說大家才要去關心《紅樓夢》,也關心《紅樓夢》的謎。那麼考證越多,發現的史料越多,那麼解決不了的問題也就越多,出現許許多多的矛盾的地方。曹雪芹活了四十歲也罷,活了五十歲也罷,咱們知道他的都只是些零零星星、點點滴滴的東西。所以好多是解不開的謎,《紅樓夢》又是一部未完的作品,它也有許多解不開的謎,正因為它有魅力,大家要去解這個謎,越解謎越多,越有吸引力。第二個就是說許許多多的大學者,都加入紅學研究隊伍中來,不是說能搞《紅樓夢》就能成為大學者,而是他本身有深厚的文學功底、文學修養,他才有《紅樓夢》的研究。歷史上熟悉的人物像蔡元培先生,胡適之先生、俞平伯先生,到後來的周汝昌先生,馮其庸先生,李希凡先生等等,甚至於說咱們政治領袖的參與,更把這個紅學熱潮給掀起來,這個形成一個什麼呢,更重要的是一個群眾基礎,就是說有許許多多《紅樓夢》愛好者在,愛好《紅樓夢》不是別人能煽呼起來的,我在這兒推銷一個產品,我做什麼廣告,而是《紅樓夢》本身具備這樣的魅力,為廣大的讀者所認同,所喜好,所以說紅學的形成不是單方面的,原因也不是單一的。
那麼索隱派它作為另一個歷史流派,怎麼說呢,概念是怎麼說的,索隱就是因為第一,《紅樓夢》有許多謎,曹雪芹有許多謎,《紅樓夢》有這么大的藝術魅力,那麼有許多人,就是說作者在前面有一個誤導就是說「將真事隱去,用假語村言,敷衍出一段故事來,這種情況下,有好多人,就要去索隱《紅樓夢》背後隱去的真事到底是什麼,然後就出現了種種說法。
最早可能是乾隆54年出現了「張侯家世說」,就是周春在《閱〈紅樓夢〉隨筆》里邊提出來的,張侯大家比較熟悉,就是看過金庸的小說《鹿鼎記》里邊的有一個張勇,歷史上實有其人,當時在平「三藩」之亂的時候,他立過戰功。那麼往後,實際上最早前面還有一個是納蘭明珠家世說,納蘭明珠大家看二月河的小說也都知道,就寫了他的家史,有的時候是明珠,有的時候是他的兒子納蘭性德。那麼還有一說,前一段《宰相劉羅鍋》放得很火,說是和珅家世說,等等,實際上說它隱去的真事,也就是《紅樓夢》的主題是什麼。
所以說,它索解背後隱去的真事,恰恰是中國人傳統的習慣上文史不分的概念所造成的,就是說小說起源於什麼,起源於什麼時代,現在學術界是有爭論的,像張老師、段老師他們專門搞小說史,都知道這個,有的說起源於史,有的說起源於神話等等,有說是起源於先秦散文。但是呢,看看那個都是翔實的,它真正成熟是從唐傳奇開始,小說開始成熟起來的。但是呢,中國古代也就是說把小說叫做野史,就是說它是補正史之不足,所以文史不分家的觀念,造成了中國人一種觀念,就是說小說是來源於歷史,它是寫了一段真實的歷史,而不是文人在那兒編造的故事,當然編造故事有的是虛空架構,有的是按照生活的真實,來藝術地升華,來寫成的小說,那麼就形成了這一流派。
還有一個咱們傳統的漢人解經,就是分為古今兩大學派,就是今文學家和古文學家。古文學家是依據版本,依據事實來考證這個書的真偽,這一段文字的是非真假,那麼今文學家的,當時新文學家都是一幫「中央委員」一級的政治家,他要求的是文藝為政治服務,他所以解詩經的時候,就枉加闡釋,那麼這種傳統繼承下來到宋代這個時候,王安石他們搞變革的時候呢,解經的時候,都是隨意而為。我怎麼闡釋這個,甚至我可以說,一直發展到咱們建國以後,1949年以後,對《紅樓夢》的闡釋都有他們共同的性質,就是說我隨意而解《紅樓夢》。文學藝術研究創作,要為政治服務,為工農兵服務,有這樣的要求,那麼闡釋必然是歪的。那麼實際上說到考證派,考證派推翻了索隱派的妄言,他注重事實,他從古文學家那兒流變來的,可是當胡適這一派,就是新紅學派,把曹家和《紅樓夢》裡面的甄賈兩府等同起來的時候,他也犯了同樣的錯誤,只不過是說蔡元培他們這一派,索隱的是明珠家世,什麼康熙朝的政治小說等等,他索隱的是曹雪芹的家世,根本的區別在於混同了文學與生活的界限,混同了文學與歷史的界限,《紅樓夢》就是一部小說。
關於王國維的哲學思想我研究的不太多,他寫過一篇就叫做《〈紅樓夢〉評論》。那麼這一篇文章呢,在當時還是比較重要的,因為他是不同於評點派、索隱派的觀點的。我接著剛才孫玉明先生說的,索隱派里邊有一種意見,就是認為《紅樓夢》里邊寫的就是明珠家世說。寫的就是納蘭性德,納蘭性德在清朝是個有名的詞人,那個詞寫得相當好,那麼王國維先生我覺得他的這個觀念很重要。他就說《紅樓夢》裡面寫的一些內容,特別是一些詩詞的一些思想色彩,那麼和納蘭性德。他很年輕的時候,他妻子就去世了,去世以後他寫了一系列的詞,來悼念他的妻子,有名的像《金縷曲》。那麼王國維先生他就認為,《紅樓夢》里邊的一些感情色彩和納蘭性德的詞是一樣的,就是相通的。但是他認為《紅樓夢》裡面所寫的賈寶玉和林黛玉的愛情,絕對不是納蘭性德和他妻子的那種感情。所以他認為《紅樓夢》是中國的一大悲劇,是悲劇里邊的悲劇。我覺得《紅樓夢》我寫的是什麼?《紅樓夢》寫的人生的悲劇、愛情的悲劇、家庭的悲劇,也是社會的悲劇。大概這樣一個觀點就是今天我們有這樣一種意見,這個觀點大概最早的可能來自於王國維先生的那個意見,因為王國維先生他是一個文字學家,他是一個古典文獻學家,同時他也是一個文藝批評家,所以,他的眼光我覺得比索隱派的那些蔡元培先生,沈瓶庵這些,比他們要高得多。
王國維先生《<紅樓夢>評論》這部書很薄,它這書最早寫成的時候,1904年,因為他這個書的問世的時間,那比索隱派的那兩部代表作品,就是蔡元培和王夢阮比他們那個要早十幾年。所以中國的《紅樓夢》研究有一個很奇怪的事情,就是像王國維這樣有理論的有系統的這種評論,應該說是在中國學術史上很有價值的這種評論,給沖淡了。大家所喜歡的、大家所關心的就是賈寶玉到底是誰,賈寶玉是不是順治皇帝,林黛玉是不是就是董鄂妃。
大概像蔡元培先生他那個《石頭記索隱》大概是1917年的時候,其實他比王國維那個已經晚了很多了。但是他這個一出來以後,就把王國維先生非常重要的這部著作就給沖淡了。那麼你談到王國維的這部著作我覺得在中國,它不光是紅學史上的一部有標志性的一部理論著作,而且在中國學術史上也是站得住腳的,也是很了不起的。那麼就研究《紅樓夢》而言呢,他是第一個是有系統地來研究《紅樓夢》的學問的。整個《紅樓夢》已成為一個學問,它的理論價值得到闡釋,這個王國維是功不可沒的。另外他也是第一個用西方的理論來研究《紅樓夢》的,他引用的是德國的哲學家叔本華他們的這種哲學觀點用來研究中國的《紅樓夢》,宿命的、悲觀的。這是很了不起吧,我們現在要引進西方的理論技術,那王國維那個時候就已經引進得非常成功了,已經拿來了。
所以這個著作在《紅樓夢》研究當中是功不可沒的,那麼它裡面所講的問題我的看法它是一個美學角度的評論文章,它雖然講人生,說《紅樓夢》寫的就是人生的這種,人生有慾望,慾望不能得到滿足就永遠是痛苦的,這是他的觀點。人就像鍾擺,鍾的擺是一樣的,擺過來擺過去的話,都是在痛苦慾望之間,不會超出這個。所以他認為他用這個觀點解釋《紅樓夢》,就比如像賈寶玉看到他的未來就是賈雨村賈政第二,他不願意再走這樣同樣的路。
賈寶玉越是有慾望,他希望過那樣的生活,他希望得到像林黛玉那樣的愛情,那麼這些又是不能夠實現的,所以他就永遠在痛苦當中,所以他最後講到了,賈寶玉最後怎麼辦呢?出家是一種解脫,人生是永遠不能擺脫痛苦的,因為你人生老是有慾望,慾望是不能得到滿足的,所以就是永遠是痛苦的。那麼怎麼才能夠解脫呢?就像賈寶玉那樣,這是他特定的想法。但是我覺得《紅樓夢》評論的價值不在於這兒,在於《紅樓夢》的美學的批評,美學的鑒賞。他提出來就是中國兩部悲劇作品之,一個是《桃花扇》,孔尚任的長篇傳奇;另一個就是《紅樓夢》,而且他說《紅樓夢》是悲劇中的悲劇。這樣引進悲劇的理論來研究《紅樓夢》,王國維是首功,地位是很高的。
對於王國維先生這邊,首創之功不可沒,我承認。但是我覺得現在紅學界對這篇文章評價非常高,他當時之所以沒有引起反響,後繼無人的原因:第一是當時咱們的留學生太少,了解歐美的人還太少,那麼它引不起反響;第二是他這個文章現在仔細讀一讀,給我們現在研究界基於用歐美的方法,弗洛伊德、尼採的理論來肢解文學作品是一個道理,只不過王國維先生是一個大學者,他駕馭起來游刃有餘。就說讓你讀著非常什麼,他純粹用叔本華的理論來解釋人生可以,來解釋《紅樓夢》不可以,《紅樓夢》雖然寫的是一部人生的悲劇,但《紅樓夢》作者曹雪芹的那種思想和叔本華是不一樣的,叔本華所謂是人生是痛苦的,痛苦來自於慾望。這樣解釋人生,我覺得有時候行得通,可是《紅樓夢》表現的不是這樣,《紅樓夢》表現的人生是美好的,但人生是美中不足的。人生許許多多的美的東西被毀滅,它又無可奈何,無法挽回這樣的一首悲歌。我是這樣想的,所謂的是人間倒有許多樂事,只不過是美中不足,好事多磨。這是當時那個石頭動了凡心要下凡的時候說的那一番話,在曲子裡面也唱到了「嘆人生美中不足今方信」,有的版本是「嘆人間」,實際上還是一個道理。
通過《紅樓夢》的描寫,我們看到的不僅僅是痛苦煩惱,有許多歡樂歡笑和幸福,大觀園裡面的描寫,許多情節的描寫,令人羨慕、令人嚮往,令人忘憂,忘卻痛苦的,可是這些東西恰恰被毀滅了。這由此以人為本、以人為出發點,由此觀照到整個自然宇宙。為什麼花開了它要凋謝,為什麼人年輕的時候那麼漂亮她要老,為什麼人有生還有死,為什麼還有四季的變化,等等東西。他在探索自然,所以它通過黛玉之口對天發出問蒼天這樣的話。他是一種無可奈何,所以無可奈何花落去,無可奈何人死去,人老去,無可奈何世界的一切美好的東西都毀滅了。真善美,是他所贊美的,假丑惡是他所譴責的,他在挽留世界的一切,他在哀嘆世界的一切。包括賈寶玉的心勞力竭、無可挽回,無可奈何。當然最後論主題思想,從《紅樓夢》產生以來,甚至每一部小說,不同的人都有不同的看法,流傳到今天我們在座的甚至我跟我兩位老師,可能都有不同的看法。剛才張老師已經談到了說《紅樓夢》是一部人生的悲劇,我也承認,但是我們關於人生的涵蓋的那個內涵又不一樣,那麼我只是說說我自己的看法來。
張俊:我覺得是這樣的,從王國維《紅樓夢》評論的觀點來看,可能有它的缺陷。但是我覺得我們首先要肯定它首創之功。因為他是研究《紅樓夢》里邊,段啟明先生講的那個,是第一個把西方的美學觀點,引用來評價《紅樓夢》的,這一點是應該對它肯定的。至於說它這個里邊有些觀點,那麼今天我們可能不認同,到了今天可能有一些並不見得同意,這是很自然的,到了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咱們改革開放以後,那麼引進一些西方的一些觀念,我們研究《紅樓夢》。實際就是說在當時的時候,西方有一些文章寫得還是很好的,我們看不著。在1975年的時候,有一個美國的一個漢學家,《紅樓夢》研究家余英時先生,他寫了一篇論文,就是《〈紅樓夢〉裡面的兩個世界》,這一篇論文在當時反響很大。他講的《紅樓夢》的兩個世界是什麼,一個是大觀園裡面,一個是大觀園外。大觀園里就是「情」的世界,就是感情的世界,大觀園外就是「禮」的世界,禮教統治的世界。
段啟明:這「兩個世界」我有點想法,我覺得,我等著孫玉明來批評我呢。我覺得這個大觀園是不是能夠跟外邊的社會分開,它是另一個世界,這個值得研究。余英時先生這個講法是影響非常之大的,在海內外影響都很大的。因為魯迅先生曾經講過一句話,「悲涼之霧遍被華林,然呼吸而領受之者,獨寶玉而已」。那麼它所說的這個「悲涼之霧遍被華林」,這個「華林」是包括了大觀園的,而且從賈寶玉的生活來看,賈寶玉主要生活的是大觀園嘛,不是說他跑外面去了,受了種種的挫折或者怎麼樣,那麼他對於人生的感觸,他對於人生痛苦的深切的體驗,就是在大觀園生活所獲得的。所以大觀園並不是什麼理想的地方,更不是說超脫了現實的一個什麼理想的地方,它跟《牡丹亭》里邊那個夢裡面的那個東西,它不是一回事,它是實實在在地寫了這么一個生活的環境。而賈寶玉所蒙受的種種人生的這種苦難,對於人生的這種感觸,就是在大觀園當中生活所得到的,所以它跟外面呢,是有一個圍牆,但是就是說這「兩個世界」是從什麼意義上來講這兩個世界,如果說是把外面的大觀園外面的當作是一個現實的充滿矛盾、充滿痛苦的社會,而大觀園裡面是一種理想的、是一種歡樂的,那我覺得不太符合這個事實。大觀園裡面的血淚,它真正感染了賈寶玉,所以賈寶玉對於人生最後採取那麼決絕的態度,就按現在的120回本子來看吧,它也是毫無反顧地走了,更不用說,到底是曹雪芹的原著最後是「懸崖撒手」,只落了一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凈。那他對於這個生活簡直是徹底地否定了。所以大觀園沒有使他得到什麼,大觀園牆里像牆外一樣使他失意。
余英時把《紅樓夢》硬性地劃為兩個世界,恰恰是沒有考察一下中國小說或者戲劇發展的歷史。在中國古代封建時代,男女之間的戀情要有一個特定的場所,有的是作家的虛構,有的是來自於現實生活。幾個地方,夢里邊,代表作《牡丹亭》;妓院里邊,從《霍小玉傳》、《李娃傳》一直到後來的《杜十娘》的故事。再一個在後花園,才子佳人後花園,還有一個,一層關系就是表兄妹,在那個時代,男女到了一定的年齡,是不可能在一起的。像賈寶玉那樣,在內闈廝混,作者要迴避年齡,讓這些人做許多大事,說出許多大人才能說得出來的人生哲理的話。甚至可以推薦王熙鳳這樣的一個人去協理寧國府,那麼賈寶玉的年齡會太小嗎,這時候就淡化它,寫成了大人,但要讓他在內闈廝混,有跟一幫女孩子在一塊兒的條件的時候,就要把他的年齡給縮小。那麼大觀園實際上也就相當於在《紅樓夢》以前的後花園、寺廟、妓院或者夢里邊,它給《紅樓夢》里邊的男女主人公愛情的發生,提供了一個可信的場所。青石板上長不出樹苗來,它先給你提供一片沃土,然後再培植這一棵愛情的苗子。那麼大觀園呢,實際上就是這么一個地方,而前面我也談到了,《紅樓夢》的主題是什麼?我認為是人生的悲劇,是人生、人世間、自然界中一切美好事物被毀滅的悲劇,它通過薛蟠打死人,讓寶釵進了北京,通過林黛玉喪母,也把她弄到京,全集中到賈府這個大舞台以後呢,男女主人公所謂的這一干風流冤家就能聚到一塊兒來,才演出這一台戲,最後通過元妃省親搭了一個更大的非常漂亮的一個大舞台,讓這些男男女女、少男少女們在這兒來演出這一出人生悲劇。那麼大觀園很美好,里邊的生活非常美的,充滿了歡聲笑語,但里邊也不是沒有矛盾的,里邊的矛盾很多,到抄檢大觀園,可以說是一個信號,是第一縷秋風吹來的時候,剩下的就是百花凋謝,萬木凋零。那麼它前邊竭力渲染大觀園的美好,渲染人生的美好,恰恰是美好事物渲染到極點的時候,被毀滅的時候,這個時候才讓人嘆息,比如你走到路上看到一棵野草的時候,你踩它一腳就不會介意,當你看到一朵漂亮的小花的時候,你可能會珍惜它、愛惜它。當你養一盆非常名貴的鮮花的時候,你也會愛惜它,當它一旦沒養好,它死去的時候,你這種悲痛才是由衷的。所以說我覺得呢,余英時先生劃分這兩個世界,是無道理的,他恰恰是搭起一個美好的舞台,在這個舞台上的一切美好的事物,男女主人公被毀滅,青春的包括愛情的,人生的一切東西被毀滅,大觀園里邊並不是脫離現實的,兩個世界的劃分,我覺得是太絕對的。
段啟明:我肯定一點就是說,把中西文學進行比較這種研究道路是絕對可走的,絕不荒唐,絕不是荒唐的。因為運用西方的理論,甚至和西方的文學加以比較,這種研究本來是從王國維以後就有這樣一個傳統的,我們只是在60年代前後,那個時候不開放,那種情況下,固步自封,那個時候出現了,那是一個逆流。所以說吸收西方的觀點,跟西方的文學進行比較,這個就是一個很正常的一個研究方面。我剛才說,王國維1904年寫《〈紅樓夢〉評論》,到1920年,我記得有兩篇文章,其中特別是有吳宓先生,學衡派的吳宓先生,吳宓先生寫過一篇《〈紅樓夢〉新讀》。這篇文章是1920年寫的,那完全是一個跟西方文學的一個比較的研究,這個時候已經是很正常了,而且我們看那一代的學者,沒有像我們現在這樣子的,外語也不行,說到西方這個也不行,那個也不行。王國維、陳寅恪這一代學者你去數吧,都是學貫中西的。錢鍾書先生等等,至少會一門外語,這才是真正的學者,而且是留過洋的,但我們這一代客觀是這么走過來的,我們沒有留洋,我們到農村勞動了,只能是用「土八路」的方法,所以也不怪我們,所以這也是我們學術傳統上的一個斷裂,我還沒說完呢,你讓我再說兩句,你老是臉背過去,我也沒法跟你交流。
學習西方的東西的話,跟西方的作品進行比較,是絕對應該進行的,可能有些有的時候它做的不太符合規范,就是說比較文學不是比較的文學,也不是文學的比較,那比較文學到底是什麼,我也不知道。比較文學的內涵,比較文學的方法,這些東西,就是現在我們要力求做得規范,它是有一個方法在裡面,不是拿過來什麼就可以的。
孫玉明:談到比較文學這一塊兒,我還是有一種感覺,我們收到大量的來稿當中,根本沒有理解比較文學這個概念,它應該如何運作,就是非常機械化地比較。比如說比較賈寶玉《紅樓夢》與《源氏物語》,那麼賈寶玉有幾個女孩,光源氏有幾個女孩,賈寶玉如何疼愛女孩,光源氏如何疼愛女孩,不是這樣比較法。如果說能深入到兩國文化的同異中去,比如說《源氏物語》產生的那個特定的時代,日本那邊的歷史文化是一種什麼狀況,那麼《紅樓夢》產生的這個時代,又是一種什麼狀況,再比較點其他東西,談點文化的流變,或者是兩國文化上的差異,這個問題我覺得是很有意思的。
參考資料:http://post..com/f?kz=2903401
㈣ 《紅樓夢》大家覺得好看嗎還是網路小說好看
因為我看過的紅樓夢翻譯後是劇本版,主排場的;而網路小說看的都是以私人感情為主,根本沒排場,所以,各有各的好。
㈤ 紅樓夢為什麼是四大名著,紅樓夢有什麼好看的
因為 紅樓夢是中國 古典小說史上 思想性和藝術性結合的 最好的一部小說。它的藝術成就是其它三部小說無法企及的,它揭示了一個封建大家族必然走向衰亡的歷史背景,歌頌了在封建社會禮教的禁錮下,男女之間的純真美好的感情。把中國小說推向了頂峰,它更是具有跨時代意義的,我們先來看看,三國演義,是根據三國那段歷史編的一段故事,對於我們,也就是回憶歷史故事,記住了,那麼多英雄和梟雄,是紀實型的小說。西遊記是神話色彩的小說,突出的無非就是做事要持之以恆,說明某一種精神,還有水滸傳,他是介紹農民在朝廷的逼迫下起義,造反,可還是不能突破束縛,最後會是被朝廷的奸佞害了,
而紅樓夢,在於表現寶黛釵的愛情故事,還有反映社會當時的情況,世態炎涼,朝廷的勾心鬥角,揭露的深刻,言語表現的好,渲染的更加有色彩,曹雪芹創造了當時作家不敢寫和沒有想到考慮到的,思想前衛,所以在四大名著中力壓三國,和水滸還有西遊記,當真是當之無愧。藝術色彩濃厚,而且場景也空前浩大,完美
補充:
紅樓夢的藝術在於處理寶黛釵的愛情,還有寶玉對自己的丫鬟襲人和晴雯的呵護,還有就是史湘雲烤肉的那段,過去女孩怎麼可能那樣做呢,何況她還是大小姐,這都說明了,曹雪芹思想超前,藝術脫俗,紅樓夢要細讀,可不是一遍就可以的啊。
㈥ 紅樓夢好看嗎
好看!
先說她是中國四大名著之一,其文化內涵是相當豐富。裡面出現的大量的詞牌,曲牌,還有電視版裡面還有我們現今國粹京劇的前身---崑曲。看這部文學作品首先就是受中國傳統文化的洗禮。
再則,紅樓夢裡面賈寶玉和林黛玉的愛情也是使人感動的。
紅樓夢有別於其它幾部名著,她描寫了很多的女性,而且每個女性的性格各異,其中不乏很多至情至性的女中豪傑,如尤三姐,史湘雲;也不乏滿腹才情的賢惠女子,如薛寶釵,林黛玉。每位都令人印象深刻。
紅樓夢的歷史價值也是非常高的。這與她的作者曹雪芹的畢生經歷有關,他家原是官宦之家,後牽扯到政治斗爭中爾家道中落。大起大落的人生使他對封建社會的本質有了更深刻的認識。這也是當代紅學家為什麼熱衷於研究《紅樓夢》的原因了(曹雪芹所在的朝代是清朝康熙---雍正年間)。
㈦ 看過紅樓夢原著嗎
當然不會丟臉,李白的詩寫了都一千三百年了,不還是有人讀嗎?這就是文學名作的魅力。
《紅樓夢》作為中國最好(「好」字加粗放大)的小說甚至於說是 五千年文學之最也不誇張,作為中國人,做好是讀讀。
我是90後的,15歲時就已經讀了一遍,之後一直在斷斷續續的復習,這本書絕對是可以研讀受益一輩子的。樓主要是多少有一些詩意的心,就一定會愛上這本書的。
87版《紅樓夢》後邊五六集都是紅學家考證後自創的情節,雖說高鶚的續書比不上曹雪芹,但就文學性比電視劇要好的多得多。
最近一直在看關於《紅樓夢》的一些研究。
這里是一篇關於《紅樓夢》很有深度的感「悟」,作者是中國最著名的文學評論家之一。看完後你將會有絕非從電視劇里可以感受到的震撼!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cd081e901000a6d.html
㈧ 四大名著的《紅樓夢》實在是爛,我根本就不覺得它哪裡好看
這個是沒有定論的。
按照人教版歷史書的說法,紅樓夢是古典小說的最高成就,暗示了它四大名著之首的地位。
至於原因:
1、它保羅了社會的方方面面,龐大的知識量讓人眼前一亮。
2、它擯棄了人物設置上「好人」「壞人」的鴻溝,開篇就點出書中女子都是正邪參半、小善微才。
3、語言描寫精妙無比,許多詩作流傳甚廣。
4、它沒有結局。
四大名著紅樓夢我是百看不厭的,水滸也不錯,但是三國我做了多次嘗試,就是看不過一百頁就擱下了,可能因為我是周瑜迷接受不了羅貫中先生對於周瑜的過分演義吧。
㈨ 《紅樓夢》和現代愛情小說,哪個更好看更值得看為什麼
看看《紅樓夢》吧:《紅樓夢》是中國的四大名著之一,文學價值極高!一、《紅樓夢》的主題特徵:《紅樓夢》驕人的成就和巨大的藝術價值還在於作品本身。魯迅說:「自有《紅樓夢》出來以後,傳統的思想和寫法都被打破了。」
作品通過對「賈、史、王、薛」四大家族榮衰的描寫,展示了廣闊的社會生活視野,森羅萬象,囊括了多姿多彩的世俗人情。人稱《紅樓夢》內蘊著一個時代的歷史容量;是封建末世的網路全書;可以容得下一部二十四史。也由於《紅樓夢》內容含量的浩大,所以不同的人賦予給它不同的主題。有人說它是歷史小說,反映的是封建社會的衰亡史;有人說它是愛情小說,表現的是寶黛愛情的千古絕唱;有人說它是政治小說,隱喻的是康熙朝政;也有人說它暗藏的是董小婉的故事;有人說這是作者的自敘傳;有人說這是一部宣揚色空觀念的小說;有人說這是煽動解脫或出世的作品。總之,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正如魯迅所說:「單是命意,就因讀者的眼光而有種種:經學家看見《易》,道學家看見淫,才子看見纏綿,革命家看見排滿,流言家看見宮闈秘事……,在我的眼下的寶玉,卻看見他看見許多死亡……」多重性,多主題,已成為《紅樓夢》的一大特徵。
1、《紅樓夢》的歷史性、政治性。該書反映的是封建社會的衰亡史和封建王朝政治斗爭的歷史。回顧當時的世代背景,無可置疑,康雍乾之朝是中國歷史上最輝煌的鼎盛時代,也是當時世界第一強國。然而世界正發生著巨大的變化。在基督學說孕育下,文藝復興、歐洲各國興起了海洋探險、人文解放、科技發明的熱潮。這些看似遙遠和不相乾的事情,後來變成摧毀強大中華帝國的重要因素。
自清兵入關以來,滿清王朝內部始終充斥著復雜的權勢斗爭,王公貴族在政治斗爭中失利,落到十分悲慘的地步,殺的殺、砍的砍、流亡的流亡、抄家的抄家。其中雍王朝八王內亂便是最著名的例證。賈府內部的爭權奪利、王熙鳳的弄權、賈府的衰敗不正是當時社會的縮影嗎?甄府、北靜王府、曹府等誰不是這樣的後果呢?這個過程曹雪芹看透了。一部二十四史是如此,清史又是如此,後來的歷史也是如此嗎?所以書中寫了層出不盡的,影中有影的樹倒猢猻散的結局。
2、《紅樓夢》表現了作者對人的本性之源的愛的深刻理解和封建社會對人性摧殘的血淚控訴。皇室社會,摧殘的是人性。書中大量的篇章並不是寫皇族的滅亡,而是對以金陵十二釵為代表的被摧殘者的泣訴,這就是對人類愛的本性的招魂。曹雪芹是用愛的哲學理念雕塑著他書中的主人公寶玉。《紅樓夢》對愛的神理和純潔在封建社會中必然犧牲的哲理,以及寶玉的主導性格都作了最完整的說明,書中稱「二」「愛」同音,園中姊妹有人就真呼寶玉為艾哥哥了。寶玉是曹雪芹用生命的祭禮塑造的人本性的愛的化身。而作者的痛苦正在於他清楚人的本性的愛是沒有出路的。出家當和尚作道士(甄士隱)是皇室社會為寶玉早已備好的結局,逃不出如來佛的手心。是紅樓之書的狀訴,已毀之心訴諸筆墨,用藝術的愛尋求一種自毀方式的解脫。所以作者寫此書時,瘋、狂、痛、血洗悲嚎,興來執筆狂歌。
書中還有許多用曲折手法表現這一主題的地方,如萬艷同杯(悲)酒、元迎探襲(原應嘆息)、千紅一窟(哭)茶、賈代化(帶話)、賈寶玉(假寶玉)、秦鍾(情種)、賈語村(假語村言)、甄仕隱(真事隱)等等都是暗點書中某些含義。更有詩、詞、燈迷、酒令、骨牌等皆用隱語,對研究該書結構和主旨都有幫助。
二、《紅樓夢》的結構特徵:《紅樓夢》的結構特徵新穎而奇巧。曹雪芹脫出中國章回小說的窠臼,改變了說書人那種敘述格的體例,以散文化的描寫為主,進行著生活全景的創造,不以情節取勝,而以人情世態和人物刻畫見長。曹雪芹的創作原則開辟了中國古典小說現實主義的新境界。最令人耳目一新的是,曹雪芹的《紅樓夢》用以假寓真為結構,全書開篇就用了五個回目,以神話故事,「假語村言」掩去內容的實質,將作品置入撲朔迷離的霧色之中,而改借用「真」「假」觀念,託言「夢」「幻」世界,使得整部小說按著這一以假寓真的結構鋪陳發展,最後營造出一個 「生活世界」。
《紅樓夢》結構程式縱向發展的線索有多條。一條主線:寶黛釵的愛情悲劇,四條副線:賈元妃與賈府的聯系,僧、道與賈府的聯系,賈雨村與賈府的聯系,劉姥姥三進榮國府。這些結構線索的設置,不是單一的結構藝術的表現,而是有著深厚的文化內涵。寶、黛、釵的愛情悲劇不是個體的偶然的,而是帶有一般的歷史必然性的。這一悲劇,是民主與專制、叛逆與衛道思想對峙,進步思想與美好情愫被毀滅的結果(寶黛的民主與叛逆精神是為賈政、賈母、王夫人等所不容的);這一悲劇,是政治與經濟聯姻的結果(賈府於政壇顯赫,又是皇親國戚,然經濟形勢每曠愈下;薛家系皇商之家,經濟殷實;而林黛玉父母雙亡,不名一文,賈薛兩家聯姻便是一拍即合);這一悲劇,是封建宗法、禮教綜合作用的結果(黛玉無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不諳人情世故,不拘禮法;不會圓滑,不會虛偽。一個孤立無援,一個不合封建禮法規范,與舊制度、惡勢力抗爭的弱女子,無論吶喊還是沉默,死是必然的。哭泣與流淚也是一種釋解與渲泄)。
三、《紅樓夢》的人物塑造:《紅樓夢》的森羅萬象,也表現在它的人物塑造上,這是《紅樓夢》的一個很重要的藝術特色。它代表了《紅樓夢》的最高藝術成就。在《紅樓夢》中出現的有名有姓的人物就有400多個,其中有妃子、王爺、兵丁、老爺、太太、小姐、丫環、小廝、僕人、村女、村嫗、伶人、尼姑、道士……顯示了紛繁豐富的封建社會的人生圖景。塑造了一大批獨具個性、栩栩如生的藝術典型。著名的人物有,反封建的叛逆青年賈寶玉,敢於反抗封建淫威、寧死不屈的婢女晴雯、鴛鴦,剛烈的尤三姐,也有藏愚守拙的美人薛寶釵、兩面三刀的王熙鳳、外慈內狠的王夫人、迂腐昏庸的賈政、道貌岸然的賈赦,還有賈母、探春、襲人、尤二姐、劉姥姥以及賈璉、焦大等等。這些形象,無不血肉飽滿、個性鮮明。這眾多的人物如「過江之鯽」,紛繁多姿,個性鮮明,生氣勃勃,決無重復,囊括了世間各色人形,即便在同一個人的塑造上,也是一人千面。
賈寶玉是中國文學史上最豐富復雜的藝術形象。曹雪芹在寶玉未出場前,借賈雨村之口說:賈寶玉是一個「時代的怪胎」。大家都知道,賈寶玉極具閨閣風貌,表裡都透露著脂粉氣,「周旋在姐妹中表及侍兒之間」。賈政說他是個「酒色之徒」;賈敏所知道的寶玉「頑劣異常,內幃廝混」,警幻仙子和賈雨村對他的評價稍稍脫俗,前者說他是「閨閣良友」,後者說他是「情痴情種」、「逸士高人」。但終歸還是帶有個人的興趣點和局限性。《紅樓夢》里的人對賈寶玉所做的盲人摸象般的評價,也反映了讀《紅樓夢》的人對賈寶玉的局限性理解。當然,也有高明的讀者讀出了賈寶玉身邊的人所看不到的東西,對賈寶玉做出了新的判斷:賈寶玉是反封建的叛逆者;賈寶玉是追求自由、平等的人道主義者和理想主義者,他的痴情表現的是對戀人、友人、親人及對萬事萬物的博愛;有人說,寶玉最後的遁世,表現的是人類特有的一種自己賴以生存的最珍愛的東西被徹底摧毀,理想徹底幻滅所帶來的劇痛過後的最終平靜。綜上所述,寶玉身上的一切,表明的是人類所具有的共性,人類社會每個人身上所具有的秉性及現象都涵蓋在寶玉一個人身上。
《紅樓夢》塑造的人物還有一個最大特點,那就是人們對這些人物的評價總是隨著社會形態的變遷和個人的遭際做出不同的審美判斷和價值取向。這在林黛玉和薛寶釵身上表現的尤為突出。病弱的林黛玉,貌若西子,多疑刻薄,清高孤傲,任情任性,弄得眾人相背;康健的薛寶釵,冠艷群芳,知情達理,寬容隨和,穩重和平,深得上下歡迎。林黛玉多情無邪,率真單純,薛寶釵理智藏奸,胸有城府。這兩個形象一經出世,便交替沉浮在個人的生命歷程中和社會形態的變幻中。作為個人來說,在失意時能深刻地理解林黛玉,而得意時又由衷地愛慕薛寶釵,一個社會,在專制壓抑的時候,林黛玉備受推崇,而國泰民安的狀態下,薛寶釵被大加褒揚。在文學的評論上,大家可以歌頌林黛玉,但在我們的生活中,借用王蒙的一句話:「如果你的女兒是林黛玉式的性格,她非倒霉不可;如果是薛寶釵式的性格,那她可以有光明的前途。」
《紅樓夢》還善於通過日常生活反復細致的描寫來表現人物的性格。從任何細節描寫中,都可以看到人物不同的性格特點。例如:鳳姐總是那麼奸詐潑辣,黛玉總是那麼傷感而又尖刻,寶釵則是表面上莊重平和而處處可見城府很深。這些不同的性格都是由於人物各自的不同出身、不同教養、不同經歷、不同地位、不同思想所造成的。因此,不同性格的人物,往往都代表了不同的社會力量。
《紅樓夢》還通過大事件、大場面,把人物安置在生活沖突的漩渦里,用人物自己的言行,鮮明突出地表現了人物的性格和精神面貌。抄檢大觀園是一個很好的例子,這是封建統治勢力向它的反抗者進行的一次集中的大鎮壓,通過這個尖銳的矛盾沖突,在更廣闊更深刻的意義上,成功地刻畫了許多人物。站在封建統治階級立場的王夫人,指使和籌劃了這一次大抄檢。鳳姐裝作很冷漠的旁觀態度,玩弄兩面三刀的伎倆。隨著抄檢,我們看到了園子里眾多人物的不同表現:甘心投靠封建統治階級的襲人懂得這次抄檢於她有利,毫不介意地接受了檢查;晴雯則相反,堅決抗拒;紫鵑冷靜平和,但顯然帶著很大的反感;因是庶出而要特別維護自己尊嚴的探春則滿腔怒氣;惜春膽小怕事,只能潔身自好,唯恐連累自己;司棋敢做敢為,堅強自信等等。在這其間無不流露出人物的思想面貌和個性特點。
《紅樓夢》深刻的思想內容和完美的藝術形式高度統一,達到了古典小說現實主義藝術的高峰。
㈩ 紅樓夢好不好看
自己看看不就知道了?蘿卜蔬菜,各有所愛,反正三十年前,我看了三分之一就棄書了,後來二十年前,聽人說好看,硬著頭皮看完了,沒感覺好看。別做人雲亦雲的人,自己看看吧。也許你會覺得好看,也許覺得不好看,誰知道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