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文言文小說排行榜
『壹』 有關明朝歷史的史書哪些比較可靠
本人也認為明朝那些事寫的並不是很符合歷史,這本書只能當小說來看;《明史》雖是清朝修的,但卻是被公認的良史,我雖沒看全,但我看過明史講義,它在寫到敏感的話題時總是隱筆,需要我們自己去推測,還有它對歷史人物的評價也很可觀。你可以去找找那些《明實錄》《明史紀事本末》《明史》的註解或評論的文章,特有意思,台灣的一位學者叫高陽的作品就不錯。還有一部電視劇叫《大明王朝1566》,使我對歷史有很多新的認識 ,以上是我的想法,我對歷史也很感興趣,如果可以我們可以多交流一下
我再補充下:清朝初期由於剛入主中原是有很多明朝歷史被篡改了,但在乾隆年間修訂明史時又修改過來了,舉個例子:《明史》最初由於康熙年間的朱三太子案確實把朱允炆說成是燒死的,但後來到乾隆年間,《明史》又改為出逃了,這並不是什麼歷史懸案,明史寫的很清楚,還又它評嘉靖說是:中材之主,很恰當啊,明史在現在的歷史學術界還是被譽為良史,並不是什麼不可看的歷史
『貳』 請問想要初步了解明朝歷史,那些書比較好最好請推薦一下,不要太深奧的。謝謝。
明史有明史和新明史兩部 原因是舊明史是官修史書 卻修的十分差勁 錯誤百出 就有人寫了新明史。倒不是被政府篡改的
明朝那些事我沒看過 我看的是 萬曆十五年 這是一部成名已久的書 一定會對你有幫助
在大學里我也喜歡看歷史書,主要是看二十四史和資治通鑒,畢業後看史記、三國志。我不主張看《品三國》、《明朝那些事兒》這些書,歷史是嚴謹不需個性,太個性既啰嗦還貴,讓自己去體會為好,當然大學圖書館很多。
如果你真想從那麼遠開始看的話,就先讀下《資治通鑒》,不過一般都是文言文版的,看起來很慢,貌似還沒有誰把《資治通鑒》翻成白話文的
還有就是《左轉》、《春秋》、《漢書》、《三國志》這些,這都是斷代史,寫的非常詳細
比較容易讀的是《中華上下五千年》,我看過白話文版的,不過不太詳細,幾乎都是大家比較熟悉的東西,歷史課本上幾乎都有
如果你真的想仔細了解歷史的話還是要看哪些文言版的著作
那些歷史性的小說都只是小說而已,並不完全屬實,只是根據歷史改編而已
個人的一點淺見,希望會對你有所幫助
第一,通史專著不談,關於明史的斷代史專著推薦以下幾種:
《明史》(2冊)湯綱,南炳文 著(上海人民出版社)
《明史新編》傅衣凌 主編 楊國楨、陳支平著(人民出版社);現在新版改名為《中國歷史 明史》
《晚明史》(2冊)樊樹志 (復旦大學出版社)
第二,關於南明史的資料與論著,有以下幾種:
《南明史》(14冊) 錢海岳 (中華書局)
《南明史略》 謝國楨 (上海人民), 此書未見新印。
《南明史:1644-1662》 (美)司徒琳 (上海書店)
《南明史》 顧誠 (中國青年出版社)
第三,關於清朝前期的史料暫不談,說一下有關論著:
最著名的是孟森先生的《滿洲開國史講義》。
比較早的專著有周遠廉的《清朝開國史研究》(遼寧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和《清朝興起史》(吉林文史出版社1986年版))兩部著作。
最近看到一本《清代前史》,沒有閱讀過。
第四,關於明代的古籍史料,重要的幾種介紹如下:
1、《明實錄》是明代史料的最重要的源頭,台灣的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據抄本校勘,共計正文133冊,校勘記29冊,附錄21冊,共183冊,經過校勘之後的這套書依然是影印本的,沒有標點。市面上也買不到的。最近線裝書局出了一套《抄本明實錄》,定價過萬元。
2、《明史》,二十四史之一,有中華書局點校本,清朝編撰的官方明代正史,共28冊。常見,也容易閱讀。
3、《國榷》,有中華書局斷句本,六冊,私修的紀傳體明史,未曾刊刻,也未曾被清廷刪改,故保留了不少滿洲人早期與明朝關系的史料;
4、《明史紀事本末》,紀事本末體明史,成書在《明史》之前,有中華書局的點校本,史料價值較高,也因冊數少(4冊),最便閱讀。
5、《明通鑒》,編年體正史,有考異。嶽麓書社的點校簡體字本,冊數僅3冊,便於閱讀。上海古籍出版的一冊本為影印本。
6、《明會典》,官修之政書,若需研究明代的典章制度,此書為必讀。但建國後未有整理本面世。
7、《南疆逸史》、《小腆紀年附考》、《小腆紀傳》則為南明史料中最為詳備者,中華書局版本因出版較早,又無重印,故不易得。
8、《國朝典匯》為崇禎年間編訂,明代人研究本朝歷史(太祖直至穆宗)的著作,在清代為禁書,有較多的政治、經濟、軍事方面的資料。目前,市面上有書目文獻出版社的影印本出售。
9、《弇州史料》前、後集,私家修撰之史書,是《明史》的史料來源之一。
『叄』 明代文言文小說和白話文小說的異同是什麼
相對文言文而言, 白話文是接近日常生活語言的文字表達方式。從詞彙、句法、韻味等方面看,顯然與文言有區別的,是白話。漢語自古以來就有文言文和白話文之分,而文言文則是官方的語言,是公卿文人的文字語言。然而中國還存在並行的一套漢語,就是白話文,這是平常老百姓會話所用的語言,平民百姓不懂什麼文言文,更不可能用文言文來作為日常會話,這個白話文才是中國歷史上 占絕對多數使用人口和使用頻率的漢語。但同樣不能說白話文是沒有文字的語言。中國古代文字之多、音域之闊遠遠超出現代人所使用的狹小的幾千個字的范圍,現代文就是從這個平行的漢語中演變而來的。我們可以從現存的唐宋白話文文學、元代的戲曲、明代的象《三言兩拍》等文學巨著中窺視到古代的白話文跟現代文其實並沒有象跟文言文一樣的太大的差別。如果不能考證它們的發音,起碼它們的語法和文字的使用在紙面上是一目瞭然的。古代的白話文經五四的現代白話文到現代文幾乎沒有太大的變化,只是現代人把西方的語法給它做了條理化和增加了很多的詞彙。
『肆』 我國有哪些古代文言短篇小說集
明代的短篇小說主要是白話短篇小說,白話短篇小說取得了輝煌的成就,明人創作的白話短篇小說是摹擬學習宋元話本的產物,故被稱為「擬話本」。現存最早的明人輯印的話本集是《清平山堂話本》。收集白話短篇作品較多而且對後世影響較大的是明末天啟年間馮夢龍編輯的「三言」(《喻世明言》、《警世通言》和《醒世恆言》)。三書都包括宋元話本和明人的擬話本兩部分。其後,凌濛初模仿「三言」創作了《初刻拍案驚奇》和《二刻拍案驚奇》,合稱「二拍」。均為擬話本。「三言」、「二拍」是明代白話短篇小說的代表作品。明代白話短篇小說比長篇小說更直接更廣泛地反映了社會生活。其中愛情婚姻題材作品占很大的分量 ,這類作品反映了市民階層的進步的愛情 婚姻觀念,批判了封建禮教的不合理性,歌頌了青年男女爭取婚姻自主和幸福生活的斗爭。部分作品揭露了封建統治階級的罪惡和黑暗政治,寫出了人民的苦難。另有些擬話本描寫了小商人和手工業者的生活和思想,帶有明顯的時代特點。擬話本承襲了宋元話本的傳統,一般都具有較強的故事性,情節生動曲折,感情色彩鮮明。它藝術手法更加成熟,特別是心理描寫和細節描寫更加趨於豐富細膩。比較優秀的作品有《杜十娘怒沉百寶箱》、《玉堂春落難逢夫》等。除「三言」、「二拍」之外,明代的擬話本小說集還有《石點頭》、《醉醒石》、《西湖二集》等。明代的文言小說,是沿著唐宋傳奇的線索發展而來的。較著名的文言短篇小說集有:瞿佑的《剪燈新話》、李昌祺的《剪燈余話》、邵景瞻的《覓燈因話》等。明人的文言短篇小說在寫法上模仿唐宋傳奇,缺乏創作新意,因而成就不高,其影響遠不及白話短篇小說。
『伍』 自明代以來很多文人寫的小說大都是通俗章回體小說,為什麼蒲松齡的《聊齋志異》卻還是用文言文寫成的小說
這個主要是取決於當時的環境
『陸』 中國古代文言小說的起源
追溯中國小說的起源,有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是神話傳說。盡管古代文獻對神話傳說的記載十分簡略,我們仍然可以從中看到故事情節和人物性格這兩種重要的小說因素。神話傳說原先在口頭流傳,有的被采入正史,遂逐漸凝固;有的繼續在口頭流傳並不斷豐富發展,分化出一些新的神和英雄,增添了新的故事情節。這些繼續活在人們口頭上的傳說一旦記錄下來,就成為具有濃厚小說意味的逸史。從神話傳說到小說的這根鏈條中,逸史是關鍵的一環。甚至不妨說逸史是中國小說直接的源頭,逸史中最接近小說或竟可視為早期小說的,莫過於《穆天子傳》和《燕丹子》。前者對周穆王周行天下之事多有細節描寫;其中的西王母與《山海經》中的記敘相比,減少了神性增加了人性。後者寫燕太子丹派荊軻刺殺秦王,與《戰國策》和《史記》相比,不僅增加了細節描寫而且突出了燕丹這個復仇者的形象。(明)胡應麟稱此書為 「古今小說雜傳之祖」(《四部正訛》),不為無見。
其次是寓言故事。例如《孟子》、《莊子》、《韓非子》、《戰國策》等書中都有不少人物性格鮮明的寓言故事,它們已經帶有小說的意味。《韓非子》中保存寓言故事最多的《內儲說》、《外儲說》、《說林》,明白地用「說」來標目,也透露出兩者之間的關系。顯然,寓言故事可以看作小說的源頭之一。
第三是史傳。如《左傳》、《戰國策》、《史記》、《三國志》,描寫人物性格,敘述故事情節,或為小說提供了素材,或為小說積累了敘事的經驗。唐代傳奇小說多取人物傳記的形式,《三國志演義》徑直標明是史傳的演義,都證明了史傳是小說的一個源頭。在傳統的目錄學著作中,有些書或歸入子部小說家類或歸入史部雜傳類,這兩類缺少嚴格的區別,這也從一個側面說明史傳對小說的影響之深。
《漢書?藝文志》著錄的小說15家,均已亡佚。今存題為漢人所著的小說,其實都是魏晉南北朝時期偽托漢人的作品,如託名東方朔的《神異經》和《十洲記》,託名班固的《漢武帝故事》。題為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小說很多,重要的如(三國魏)邯鄲淳《笑林》,(西晉)張華《博物志》,(東晉)干寶《搜神記》,(宋)劉義慶《幽明錄》、《世說新語》,(北齊)王琰《冥祥記》,(梁)沈約《俗說》,(梁)殷芸《小說》等,包括後人的輯本,共約五十種,足見其興盛的情況。
『柒』 古代文言文小說的高峰期是哪個朝代
1.醞釀期:先秦兩漢時期
此時尚無真正的小說出現,只在神話(先民神話),諸子寓言、史傳文學中出現小說因素。以上也是小說三股源頭。
2.雛形期:魏晉南北朝時期
這一時期出現了大量的搜奇記逸的「志怪小說」和輯錄人物軼聞瑣事的「志人小說」。前者以干寶的《搜神記》為代表,後者以劉義慶的《世說新語》為代表。這段時期可謂從野史到成熟小說的過渡期。
3.成熟期:唐代
這時期不少文人依據傳說創作傳奇小說,又稱「唐傳奇」,這標志著中國小說文體的成熟和文人創作意識的覺醒。代表作品如元稹的《鶯鶯傳》、白行簡的《李娃傳》、李朝威的《柳毅傳》等。這也是文言文小說創作的第一個黃金期。
4. 伏期:宋、元、明時期
這一時期的文言文小說數量巨大但質量不高,代表作品有宋代的《太平廣記》、明代的《剪燈新話》等。
5.再盛期;清代
這時期以蒲松齡的《聊齋志異》為代表,形成文言文小說創作的第二個黃金期。著名的作品還有紀昀的《閱微草堂筆記》等。
『捌』 求明代文言文翻譯
這是一篇明代的八股狀元文(趙秉忠狀元卷-問帝王之政與帝王之心),譯文如下:
(臣回答:)我聽說帝王親臨統治國家,必須有切實可行的治國辦法,而後才能約束臣民,日理萬機,才能獲得繁華太平的治理;必須有倡導和率領國家的切實可行的治國思想,而後才能夠磨練和激勵百官,振興改革各種事務,才能達到非常興盛的治理。
什麼是切實可行的治國辦法?就是要立綱紀,要頒布法規制度,懸掛在皇宮大門兩側,置放在法令條文之首,張掛於朝廷宮闈各處,散布於各級官府,發送到天涯海角,上下縱橫,大小區域,莫不具備,處處嚴密,絲毫沒有疏漏的地方。什麼是切實可行的治國思想?就是要 振奮懈怠懶惰的人,激勵精明能乾的人,發自於內心深處,起之於細微之間,從朝廷宮中開始,風行到朝外各地,灌注到邊疆角落,波及各處,天下臣民的精神意志,無不暢達,肌膚形骸,到處都沒有堵塞的地方。
切實可行的治國辦法實行了,則官員有法可循,百姓有法可治,人們看到的聽到的都一樣,視聽不亂,沒有散漫亂離的擔憂,用以統治的國家機器就可彰顯作用;切實可行的治國思想樹立了,各職權機關就能配合默契,貧苦百姓暗自信服,意志統一,法度不亂,沒有繁瑣懶 惰的禍患,用以統治的根本就堅固了。有這樣的國家機器,就不是空有駕馭天下的勢力,而且能昭示國人守住天下,上下相互維持制約,太平盛世就逐慚達到了;有這種從根本上的治理,就不是只是用法令條文來操控天下,而且能振奮臣民精神,大家相互競賽和勉勵,一個 興盛的社會就不勞而至。自古的帝王們,不下宮室台階但其所為卻能迅速風行於天下,不出宮殿之門其命令卻能像鼓聲應答那樣得到響應,就是用的這種治國之道呀!到後來,崇尚清凈的帝王深居宮中而百官效忠職守,就是用切實可行的治國思想推行了切實可行的治國辦法 呀。
後世人談起精明的帝王,首推漢宣帝(劉詢),他治理時官員稱職,百姓安寧,可謂治理有效了!但他卻又專意於檢察,那麼檢察不到的地方,必有遺漏,靠造假得賞的人也就隨之而來了;後世人說的深沉靜默的帝王,首推漢文帝(劉恆),他簡約節制,不巧立名目,可謂 是政策寬緩了!而他又特別注重修養持重,這種修養持重思想潛移默化,發揚光大,所以四海平安的社會就出現了。
國家機器雖設而切實可行的治國思想行不通,那麼皇上想要責備官員,官員卻已經窺視到皇上的懈怠而效仿了;皇上想要求民眾,民眾卻已經窺視到皇上的粗疏而私下議論了。即使國家的綱紀、法度明確制定了,而上面只有空文下達,下面只用虛假相對,上下互相蒙騙,雖 然得到明察之利,卻也受到明察之害。治國思想暢通而國家機器又不疏忽,就能把想法迅速變成命令,臣民會信任皇上的意志從而平安無事;心神嚮往又懾於威力,民眾就局限在皇上的天地之中而順從。一切規則、法律都完備但不運作,上邊以精神統轄,下邊用實政管理, 上下相互儆戒,就會沒有反復查核之名,而有詳細考察之利。那漢宣帝不如漢文帝得說法,正是反映這個道理!
尊敬的我朝太祖皇帝(朱元璋),他的聰明才智為上天所授,剛毅品性由生性決定。在國家草創初期,他就創建制度設制謀略,定下萬世之大計;天下安定之後,進一步立綱紀、陳法度,為百代留下了恢宏章程。對在考盤(地方名)之崛起,穎川之治理中表現優秀的官員, 都進行表彰和獎勵,以此作為風范鼓勵各地學習;對榨取民眾的鷹鸇猛禽,虐待民眾的猛虎野獸,必須挫敗和折服他們,以警惕眾多官吏。(假如)用那些善於揣摩帝王心思回復的人、善於處理政務喜歡反復查對的人,就會搞虛假欺騙,常會收獲一紙空文。人一天天變得虛 偽,治理一天天變得混亂,這怎麼能繼承帝王的那些至高無上的理念,發揚古代那些美好的風氣呢?又怎麼說能統領萬民萬物、仰承天地賦予的責任啊!
恭敬的皇帝陛下,您有天生的聰明睿智之資質,具備文武聖明之道德,掌握著嚴肅而美好的玄色令牌(權力),承擔著國家的鴻大基業,手握駕馭臣民多種權柄從而使臣民整肅,多次出征安定邊疆從而讓九州臣民俯首聽命,已經手握太阿寶劍,鼓起冶煉之爐,這就可以高於 五帝、勝過三王、藐視漢以下的各代帝王了!但您仍然讓臣等來到朝中,謀取循名責實之術,欲繼承唐堯、虞舜、雍熙皇帝時的風氣,這是多麼盛大寬廣的胸懷啊!我是草茅卑微之人,怎敢妄言?但我也是親眼目擊了世態變化啊!只是身在江湖遠離朝廷,有想法卻不可說, 能說點又不能盡性呀。我今天有幸身處離朝廷咫尺之地,得以暢所欲言而無所顧忌,哪敢不披肝瀝膽以獻給皇上!
我認為:皇上就是天,天有覆育大地之恩,卻不能自理天下,所以把它的責任寄託給君王。皇上有統領國家的權力,也實有所承受於上天。因此所經辦的事情,其辦法就來自廣大無邊的天。所居的這個位置,就叫天位;所掌管的職責,就叫天職;所統治的民眾,就叫天民; 所設置的城邑,就叫天邑。所以復興理論達到天下大治,必須要求天來審正。而如今那上天,幽深玄遠,美好但不可測量;渺茫淡清,模糊而不可窺探。而四季(春夏秋冬)五行(金木水火土),各效力於自己的官位;山嶽河海,都顯示自己的職責。人人接受浩盪普濟之恩 澤,處處蒙受含弘廣大之福祿。沒有因欠缺吃虧而求其改變的,沒有因停滯阻塞而阻擋其功效的,這唯一的真諦默默醞釀於太空之中,取之不盡的精華暗暗流衍於無窮無盡,這就是大自然固有的創造力。
皇上要按天的法則治理天下,寧可專心於順應自然的變化規律,託付於嚴密冷靜的整頓!這就必須有各級各類職能部門為之推行切實可行的治國辦法;皇上要按天的法令統一民心,寧可專心於身外的事務,用強大有力的法令來把持政權!這樣就必須有些一心不停、真誠精明 之人為之推行切實可行的治國思想。
像回到唐堯、虞舜的時代,皇上不費力氣地治理,給了臣民親睦協調、若沐春風的歡樂;百姓也把法規條文張掛在象魏上而懂道理,形成了唱著《擊壤》歌隨心所欲玩樂的風俗。君臣相互通徹,兩無猜疑;賢明善良的人相互信任,兩無顧忌,萬世稱頌的無為之治就實現了! 同時考核言行,陳述奏章,公開考試,如此經歷幾年,多次試驗即可成功,法制就又詳細完備起來而沒有遺漏了。這樣多用智慧而又溫和謙恭,日日把這種精神灌注到官署大堂之中;作風嚴明而又兢兢業業,天天用此意志引導人的精神,所以不必反復稽查而官府都能開明, 無事煩擾。做出古今所從未有過的功績,乾坤重辟,日月增光。這就是用實心推行了實政,用實政建立了偉功呀。
《祖訓》記載說,那些臣民有道理的建議,就要交給管這事的機關施行,各級官府不得阻擋,而且恭敬地多次表達這個意思。後來諸位聖王們都相互繼承,遵守這個固定的法則,接受了先人的建議,只有加以發揚而沒有丟棄這一原則的。到了明世宗(朱厚熜),讓委靡不振 的人知返,用英明的決斷振奮他們;看到被廢棄的人,用精明的手段激勵他們。制定社會規范和道德規范,振興禮樂,議定法律。道德所覆蓋的,與河海一般深;威力所達到的,像雷霆一般塊。一時吏治昌明,眾多業績皆有條有理,國家赫然中興,這確實是上承於先烈,下 垂於後世啊的功績呀!
當今皇上陛下,任人圖謀治國,日日實行切實可行的治國辦法,希望群臣奮進呀。而今人多放縱成習,的確如明智的人所顧慮到的那樣。所以要設置官吏,各司其職。對超越職權逞能的人,就以「越俎代庖」來譏諷他。因為願做超越職權之外的事,必有不精心於職權之內的 事!這就要按照職權做其負責的事,再根據所做之事考核其功績,使春天的官不得參與冬天的公事,管軍事的不得再分管刑事的事,這就是現在要亟待解決的問題。
恥於言談而敏於行動,這是自古就有的訓導。對那些競相奢靡撒謊吹牛的,就讓他們得到輿論的羞辱。那種稱心於外表奢恥的人,必不能有深沉遠大的胸懷!所以要從言論考核他的實際,再從考核查究他的工作實效,使敏捷靈巧的人不得與糊塗遲鈍的人獲取同樣的名聲,使 誠實的人不得於與輕浮的人得到同樣的榮譽,這又是當今所應當迅速恢復的做法。
巡察的官員是朝廷寄託的耳目,目的是激濁揚清。而官吏已養成了苟且偷安的習慣,即使把官員分別派遣下去,也不能完全改變他們的這種惡習。當今之計,惟一的辦法是廣泛咨詢,嚴把首尾,必須像張詠在益州、黃霸在穎川那樣。上級推選官員嚴格了,下面的官吏就好規 勸了!教育是整治並規范民眾的心術,以維護和振興好的風俗習慣。而民風中還存有欺詐、虛偽的東西,即使一再下令宣布改變,還是不能讓這種風氣全部改變。當今之計,惟一的辦法是廣泛磨礪培養治學官吏,推崇經學儒術,必須像陽城在國學、胡瑗在鄉學那樣,給予他 們以重託,民眾就可以教化了!
全國的窮苦民眾,十室九空,不是沒有頒發賑濟和撫恤。社會上還有窮困不堪而投告無門的人,那麼德政就未能有效顯示。貪污牟利者能矇混,是下面的民意未能上達。漁獵錢財的人能夠截留賑資,國家花上十分,下邊得不到一分。為何不加重對秘密貪取者的懲治,而罰他 個傾家盪產呢?四方少數民族內部互相傾軋,應付了西邊應付不了東邊,不是不想動用軍隊。而征討還沒開始,守著寶玉的那些富貴出身的紈絝子弟,沒有抵禦敵人欺侮的謀略,召募了一些挽弓射箭粗魯毛糙之人,暗地裡隨便用一些作戰方法。國家用軍費養著他們,該用的 時候不能用。為什麼不嚴格遴選條件,廣開用人之途徑呢?民眾當中的積冤,關系國家的和平安定。而抑鬱之氣得不到伸張,怎麼能招致吉詳世道?所以刑罰不可不重用。審判定案時把案情問得明明白白的人,能讓蒙冤的人起死回生,應待以好的獎賞;而刑法繁細如秋日之 荼,不輕易寬赦,這樣就沒有什麼積冤了。天地所生的財產,本來是供國家用的。而對虛報冒領無正常規范,國家怎能長久富足?對胡亂浪費不可不禁止呀。所以對那些連竹頭、木屑都積攢和愛惜的人,對收支有節制的人,應該表彰他們富國裕民的忠心;而對那些仍然在冒 領浪費者,治罪無赦,國家的財產就不貧乏了。對沒有功績者予以貶斥,則能讓百官得以警惕;對有功者予以獎賞,則能讓許多在職者得以勉勵。勉勵和懲罰明確,政治上就顯得有條有理了,又怎麼能不與唐堯、虞舜時的美政齊名呢!切實可行的治國思想是根本啊!用切實 可行的治國思想任用人,人就不敢用苟且偷安的態度應付皇上;用切實可行的治國思想謀劃國事,國事就不至於因人的懶惰而不振興。不然,人的精神不貫通,法制雖然詳細健全也無益。
我還有建議奉獻給皇上:我認為難以成功而且容易毀壞的,就是切實可行的治國辦法;難以掌握而容易丟掉的,就是切實可行的治國思想。這就必須於細微之處謹慎,於局部小事防備。不必在明堂上聽政,就可決定民眾的意志和謀略,使臣民莊重如面對上天;不必在宣室( 宮殿名)行致齋禮,就可約束民眾的精神和思維,使臣民凜然如對師保(古時教導貴族子弟的官)。使內心澄徹,如明鏡止水,照到的地方沒有看不見的;使方寸之地豁然開朗,如空谷虛室,約來的人才沒有不能容納的。一種想法萌生了,知道這是出於天理,就要讓它如期 見於行動;一種心願出現了,知道這是出於個人的慾望,就要讓它如期滅絕殆盡。
在愛憎感情上,察覺到所喜愛的人就想靠近他與察覺到所憎恨的人就想遠離他,這算什麼人?在喜懼態度上,察覺到所高興的事就想去做與察覺到懼怕的事就不想去做,這算什麼事?不要說屋漏了外人不知道,而天下人們的眼晴和耳朵都在注意著;不要說還沒違法就不被禁 止,而神明降下來監視著每個人的生存。
一種法規的設立,是皇上在為天守護制度,而不能私自議論興起或革除;一分錢的出納,是皇上在為天守護財產,而不能私自增加或減少;設置一個官職,是皇上為天任命有德之人;除掉一個姦邪,是皇上為天討伐有罪之人。這就是切實可行的治國思想首先樹立起來,切實 可行的治國辦法就繼而奏效了,雍熙皇帝時的社會風氣就不難達到了,還說什麼漢宣帝呀!我不知道什麼是忌諱,斗膽冒犯帝王之威嚴,不勝恐懼,謹慎作答如上。
『玖』 求推薦幾部類似明朝那些事一類的書,要不枯燥又尊重史實就行。
我來推薦吧,首先我想說個人寫東西終究是有錯誤的,當年明月的錯誤也是非常之多的。
春秋戰國確實沒什麼好推薦,所以就看那個什麼瀟水的著作吧,雖然他想寫的有趣,但無奈水品不夠,但是寫的還是可以的。《原來這才是春秋》這本書的作家最後好像不寫了,但也可以看看。實在不行可以看東周列國志,和三國演義一樣都是文言小說,有許多文學改造,但看一遍你就懂了個大概,這點也類似三國演義。專業的就是楊寬的戰國史之類的著作了
秦的話可以看看《大秦帝國》,特別推薦小說曹三的《李斯與秦帝國》,當然這本小說虛構的很多,幾乎都是虛構,但是寫的很有秦朝的感覺。
漢的話,月望山東的《那是漢朝》我看過,寫的一般,錯誤比明月還多,另外還有曹三的光武帝的書《嗜血的皇冠》
另外,很多人把秦漢合起來寫,可以看的也有不少。不過大多比較專業,比如你可以看程步的書,不過他寫的比較顛覆啦,初學者最好不要看,裡面的韓星項羽都被他證明的很菜。另外還有李開元寫的秦漢也比較推薦啦,小說就是日本司馬遼太郎的《劉邦和項羽》。專業一點的就是史記了,這個就看一些精彩的篇章就好了比如相遇韓信劉邦的本紀列傳。
三國時期就是《易中天品三國》,還有紫金山的《曹操大專》,小說就是《卑鄙的聖人曹操》。專業一點可以看呂思勉的三國史。寫的很好
南北朝好像比較冷門吧,這個你要自己去看一下天涯論壇,裡面寫南北朝的也有不少,自己找自己喜歡的吧。專業的我就不推薦了,因為南北朝確實比較亂
隋唐基本連載一塊寫的,想血腥的盛唐。大唐風雲,唐史並不如煙之類的有很多,也還可以,特推小馬連環的兩本初唐的和唐末五代的書。專業一點的比較多,特推日本寫的一些,還有外國的《撒馬爾罕的金桃》,寫的非常奢華,也很專業,本國也有很多,就不介紹了。
宋朝就是《如果這是宋史》,因為好像別的就沒有什麼好推薦的了。另外還可以看袁騰飛的《塞北三超》和《兩宋風雲》,但是他的我實在不怎麼推薦。錯誤忒多。專業的話就是宋史學家王曾瑜等人吧比如王的岳飛大專,外國尤其是英國人很喜歡宋朝,也寫了很多文章,國內還有比如《行走在宋朝的城市》等等。
元的好像不多。專業通俗的只有成吉思汗轉了吧、
明不多說,專業一點的看吳晗的著作,還有《張居正大專》
清的話,就是《別笑,這是大清正史》吧,專業一點的是《細說清朝十二帝》,另外閻崇年書的可看可不看。
另外有兩本穿越小說據說不錯,《竊明》,《新宋》。有興趣看看吧
最後推薦一些別的專題和同事。比如呂思勉的中華史,比錢穆的《國史大綱》看起來簡單一些,(易中天現在好像也寫中華史,不知怎麼樣)另外還有黃仁宇的《中國大歷史》,可以看看,很薄。柏楊的《中國人史綱》和他的資治通鑒翻譯還是收藏吧,錯誤不少。專題的話可以去讀一下百家講壇的一些教授比如王立群或者蒙曼等等
還有漫畫可以看看《王者天下》,香港的《天子傳奇》,將三國的《火鳳燎原》《蒼天航路》。還有《長安幻夜》(這個裡面的八重雪我非常喜歡的)
就這么多吧,有什麼問題再問我。樓主我可是純手打阿,很辛苦的,打了好久的,你一定要給我分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