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人氣排行 » 哈姆雷特小說好看嗎

哈姆雷特小說好看嗎

發布時間: 2022-04-16 23:52:42

⑴ 1948年版本的《哈姆雷特》和2000年的比哪個更好

1948年版本的《哈姆雷特》和2000年的比,個人覺得2000年版的更好,因為後來翻譯得更加全面也比較貼近現代的生活。

⑵ 一千人眼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但好作品還是有口皆碑,《鹿先生》好不好看

就我個人而言,我覺得《鹿先生》這部動畫片還蠻好看的,《鹿先生》這部動畫片非常的新穎,相比一些很花里胡哨的動畫而言,《鹿先生》這部動畫看上去非常舒服了,雖然動畫中的角色蠻多的,有猩猩,有貓咪,有老鼠,還有豬等動畫角色,但每個動畫角色都有著自己的角色屬性,當你把這部動畫片看完之後,你會覺得這部動畫片非常的贊。

⑶ 莎士比亞有什麼好看的小說

四大悲劇
《哈姆萊特》(1601)
《奧瑟羅》(1604)
《李爾王》(1606)
《麥克白》(1606)

歷史劇
《理查三世》(1592)
《亨利四世》(上下集)(1597—1598)
《亨利五世》(1599)

喜劇
《仲夏夜之夢》(1596
《威尼斯商人》(1597
《溫莎的風流娘兒們》(1598
《無事生非》(1599)
《第十二夜》(1600)

其他作品
《羅密歐與朱麗葉》(1595)
維納斯和阿多尼斯》(1592—1593)
《魯克麗絲受辱記》(1593—1594)
《暴風雨》(1611)
莎士比亞在約1590~1612的20餘年內共寫了三十七部戲劇(如加上與弗萊徹合寫的《兩位貴親》則是三十八部),還寫有二首長詩和一百五十四首十四行詩。他的戲劇多取材於歷史記載、小說、民間傳說和老戲等已有的材料,反映了封建社會向資本主義社會過渡的歷史現實,宣揚了新興資產階級的人道主義思想和人性論觀點。由於一方面廣泛借鑒古代戲劇、英國中世紀戲劇以及歐洲新興的文化藝術,一方面深刻觀察人生,了解社會,掌握時代的脈搏,故使莎士比亞得以塑造出眾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描繪廣闊的、五光十色的社會生活圖景,並使之以悲喜交融、富於詩意和想像、寓統一於矛盾變化之中以及富有人生哲理和批判精神等特點著稱。

一般來說,莎士比亞的戲劇創作可分以下3個時期:

第一時期(1590~1600年) 以寫作歷史劇、喜劇為主,有9部歷史劇、10部喜劇和2部悲劇。

9部歷史劇中除《約翰王》是寫 13 世紀初英國歷史外 ,其他8部是內容相銜接的兩個4部曲 :《 亨利六世 》上 、中、下篇與《理查三世》;《理查二世》、《亨利四世》上、下篇與《亨利五世》。這些歷史劇概括了英國歷史上百餘年間的動亂,塑造了一系列正、反面君主形象,反映了莎士比亞反對封建割據,擁護中央集權,譴責暴君暴政,要求開明君主進行自上而下改革,建立和諧社會關系的人文主義政治與道德理想。

10部喜劇《錯誤的喜劇》、《馴悍記》、《維洛那二紳士》、《愛的徒勞》、《仲夏夜之夢》、《威尼斯商人 》、《 溫莎的風流娘兒們 》、《無事生非》、《皆大歡喜》和《第十二夜》大都以愛情、友誼、婚姻為主題,主人公多是一些具有人文主義智慧與美德的青年男女,通過他們爭取自由、幸福的斗爭,歌頌進步、美好的新人新風,同時也溫和地揭露和嘲諷舊事物的衰朽和丑惡,如禁慾主義的虛矯、清教徒的偽善和高利貸者的貪鄙等。莎士比亞這一時期戲劇創作的基本情調是樂觀、明朗的,充滿著以人文主義理想解決社會矛盾的信心,以致寫在這一時期的悲劇《羅密歐與朱麗葉》中,也洋溢著喜劇氣氛。盡管主人公殉情而死,但愛的理想戰勝死亡,換來了封建世仇的和解。然而,這一時期較後的成熟喜劇《威尼斯商人》中,又帶有憂郁色彩和悲劇因素,在鼓吹仁愛、友誼和真誠愛情的同時,反映了基督教社會中弱肉強食的階級壓迫、種族歧視問題,說明作者已逐漸意識到理想與現實之間存在著難以解決的矛盾。

第二時期(1601~1607年) 以悲劇為主 ,寫了3部羅馬劇、5部悲劇和3部「陰暗的喜劇」或「問題劇」。

羅馬劇《尤利烏斯·凱撒》、《安東尼和克莉奧佩特拉》和《科里奧拉努斯》是取材於普盧塔克《希臘羅馬英雄傳 》的歷史劇。

四大悲劇《哈姆雷特》、《 奧賽羅 》、《 李爾王 》、《麥克白》和悲劇《雅典的泰門》標志著作者對時代、人生的深入思考,著力塑造了這樣一些新時代的悲劇主人公:他們從中世紀的禁錮和蒙昧中醒來,在近代黎明照耀下,雄心勃勃地想要發展或完善自己,但又不能克服時代和自身的局限,終於在同環境和內心敵對勢力的力量懸殊斗爭中,遭到不可避免的失敗和犧牲。哈姆雷特為報父仇而發現「整個時代脫榫」了,決定擔起「重整乾坤」的責任,結果是空懷大志,無力回天。奧賽羅正直淳樸,相信人而又嫉惡如仇,在奸人擺布下殺妻自戕,為追求至善至美反遭惡報。李爾王在權勢給他帶來的尊榮 、自豪 、 自信中迷失本性 ,喪失理智,幻想以讓權分國來證明自己不當國王而做一個普通人,也能同樣或更加偉大,因而經受了一番痛苦的磨難。麥克白本是有功的英雄,性格中有善和美的一面,只因王位的誘惑和野心的驅使,淪為「從血腥到血腥」、懊悔無及的罪人。這些人物的悲劇,深刻地揭示了在資本原始積累時期已開始出現的種種社會罪惡和資產階級的利己主義,表現了人文主義理想與殘酷現實之間矛盾的不可調和,具有高度的概括意義。
由於這一時期劇作思想深度和現實主義深度的增強,使《特洛伊羅斯與克瑞西達》、《終成眷屬》和《一報還一報》等「喜劇」也顯露出陰暗的一面,籠罩著背信棄義、爾虞我詐的罪惡陰影,因而被稱為「問題劇」或「陰暗的喜劇」。

第三時期(1608~1613)傾向於妥協和幻想的悲喜劇或傳奇劇。

主要作品是4部悲喜劇或傳奇劇《泰爾親王里克里斯》、《辛白林》、《冬天的故事 》、《暴風雨》。這些作品多寫失散、團聚、誣陷、昭雪。盡管仍然堅持人文主義理想,對黑暗現實有所揭露,但矛盾的解決主要靠魔法、幻想、機緣巧合和偶然事件,並以宣揚寬恕、容忍、妥協、和解告終。

莎士比亞還與弗萊徹合作寫了歷史劇《亨利八世》和傳奇劇《兩位貴親》,後者近年來被有的莎士比亞戲劇集收入。

莎士比亞的作品包括:

悲劇:羅密歐與朱麗葉,馬克白,李爾王,哈姆雷特,奧賽羅,泰特斯·安特洛尼克斯,裘力斯·凱撒,安東尼與克莉奧佩屈拉,科利奧蘭納斯,特洛埃圍城記,雅典的泰門等。

喜劇:錯中錯,終成眷屬,皆大歡喜,仲夏夜之夢,無事生非,一報還一報,暴風雨,馴悍記,第十二夜,威尼斯商人,溫莎的風流娘們,愛的徒勞,維洛那二紳士,泰爾親王佩力克爾斯,辛白林,冬天的故事等。

歷史劇:亨利四世,亨利五世,亨利六世,亨利八世,約翰王,里查二世,里查三世。

十四行詩:愛人的怨訴,魯克麗絲失貞記,維納斯和阿多尼斯,熱情的朝聖者,鳳凰和斑鳩等。
成就和影響

莎士比亞的戲劇大都取材於舊有劇本、小說、編年史或民間傳說,但在改寫中注入了自已的思想,給舊題材賦予新穎、豐富、深刻的內容。在藝術表現上,他繼承古代希臘羅馬、中世紀英國和文藝復興時期歐洲戲劇的三大傳統並加以發展,從內容到形式進行了創造性革新。他的戲劇不受三一律束縛,突破悲劇、喜劇界限,努力反映生活的本來面目,深入探索人物內心奧秘,從而能夠塑造出眾多性格復雜多樣、形象真實生動的人物典型,描繪了廣闊的 、五光十色的社會生活圖景,並以其博大、深刻、富於詩意和哲理著稱。

莎士比亞的戲劇是為當時英國的舞台和觀眾寫作的大眾化的戲劇。因而,它的悲喜交融、雅俗共賞以及時空自由 、極力調動觀眾想像來彌補舞台的簡陋等特點,曾在18世紀遭到以伏爾泰為代表的古典主義者的指摘,並在演出時被任意刪改。莎劇的真正價值,直到19世紀初,在柯爾律治和哈茲里特等批評家的闡發下,才開始為人們所認識。然而當時的莎劇演出仍常被納入5幕結構劇的模式 。19世紀末 ,W.波埃爾和H.格蘭威爾 - 巴克強烈反對當時莎劇演出的壯觀傳統 ,提倡按伊麗莎白時代劇場不用布景的方式演出,以恢復其固有特點。

17世紀始,莎士比亞戲劇傳入德、法、意、俄、北歐諸國,然後漸及美國乃至世界各地,對各國戲劇發展產生了巨大、深遠的影響,並已成為世界文化發展、交流的重要紐帶和靈感源泉。中國從本世紀初開始介紹和翻譯莎劇,到1978年出版了在朱生豪譯本基礎上經全面校訂、補譯的11卷《莎士比亞全集》。1902年,上海聖約翰書院學生最早用英語演出《威尼斯商人》。據不完全統計,中國先後有65個職業和業余演出團體 ,以英 、漢 、藏 、蒙 、粵5種語言 ,文明戲、現代話劇、戲曲、廣播劇、芭蕾舞劇 、木偶劇6種形式 ,共演出莎劇21部,包括了莎劇大部分重要作品。莎劇已成為中國中學、大學特別是戲劇院校的教材。莎劇的重要角色為中國演員的培養和提高開辟了廣闊天地。

最後一點不得不提的是_____
莎士比亞與世界圖書與版權日
4月23日,對於世界文學領域是一個具有象徵性的日子,因為塞萬提斯、威廉·莎士比亞和加爾西拉索·德·拉·維加都在1616年的這一天去世。此外,4月23日也是另一些著名作家出生或去世的日子,如莫里斯·德律恩、拉克斯內斯、佛拉吉米爾·納博科夫、約瑟·普拉和曼努埃爾·梅希亞?巴列霍。

很自然地,1995年在巴黎召開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大會選擇這一天,向全世界的書籍和作者表示敬意;鼓勵每個人,尤其是年輕人,去發現閱讀的快樂,並再度對那些為促進人類的社會和文化進步做出無以替代的貢獻的人表示尊敬。

1995年11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二十八次大會通過決議,宣布每年4月23日為世界圖書和版權日。

版權即著作權,是指文學、藝術、科學作品的作者對其作品享有的權利(包括財產權、人身權)。版權的取得有兩種方式:自動取得和登記取得。我國的著作權法規定,作品完成就自動有版權。

經典台詞有:

1. 脆弱啊,你的名字是女人!

2. To be or not to be,that's a question。(生存還是死亡,那是個問題。)

3. 放棄時間的人,時間也會放棄他。

4. 成功的騙子,不必再以說謊為生,因為被騙的人已經成為他的擁護者,我再說什麼也是枉然。

5. 人們可支配自己的命運,若我們受制於人,那錯不在命運,而在我們自己。

6 美滿的愛情,使鬥士緊綳的心情鬆弛下來。

7 太完美的愛情,傷心又傷身,身為江湖兒女,沒那個閑工夫。

8 嫉妒的手足是謊言!

9 上帝是公平的,掌握命運的人永遠站在天平的兩端,被命運掌握的人僅僅只明白上帝賜給他命運!

10 一個驕傲的人,結果總是在驕傲里毀滅了自己。

11 愛是一種甜蜜的痛苦,真誠的愛情永不是一條平坦的道路的。

12 因為她生的美麗,所以被男人追求;因為她是女人,所以被男人俘獲。

13 如果女性因為感情而嫉妒起來那是很可怕的。

14 不要只因一次挫敗,就放棄你原來決心想達到的目的。

15 女人不具備笑傲情場的條件。

16 我承認天底下再沒有比愛情的責罰更痛苦的,也沒有比服侍它更快樂的事了。

17 新的火焰可以把舊的火焰撲滅,大的苦痛可以使小的苦痛減輕。

18 聰明人變成了痴愚,是一條最容易上鉤的游魚;因為他憑恃才高學廣,看不見自己的狂妄。

19 愚人的蠢事算不得稀奇,聰明人的蠢事才叫人笑痛肚皮;因為他用全副的本領,證明他自己愚笨。

20 外觀往往和事物的本身完全不符,世人都容易為表面的裝飾所欺騙。

21 黑暗無論怎樣悠長,白晝總會到來。

22 勤勞一天,可得一日安眠;勤奮一生,可永遠長眠。

23 女人是被愛的,不是被了解的。

24 金子啊,,你是多麼神奇。你可以使老的變成少的,丑的變成美的,黑的變成白的,錯的變成對的……

25 目眩時更要旋轉,自己痛不欲生的悲傷,以別人的悲傷,就能夠治癒!

26 愛情就像是生長在懸崖上的一朵花,想要摘就必需要有勇氣。

27 全世界是一個巨大的舞台,所有紅塵男女均只是演員罷了。上場下場各有其時。每個人一生都扮演著許多角色,從出生到死亡有七種階段。

28 在自己還得不到幸福的時候,不要靠櫥窗太近,盯著幸福出神

⑷ 誰的小說最好看

你提的這個問題比較籠統,因為根據個人愛好和興趣再加個人閱歷、知識水平的多寡,每個人的感覺是不一樣的。我只能給你提點建議。現在很多人都喜歡看網路小說,但是我覺得最好是多讀一些名著,古今中外好看的小說太多了。滿足以下條件的小說、詩歌或戲劇等文字作品可以稱為世界名著。
(1)有永恆的主題;
(2)有經典的人物形象;
(3)有較高的藝術價值;
(4)能夠經過時間的考驗;
(5)有一定的知名度。
(6)不僅具有流行性,而且經久不衰。其中小說按照篇幅長短可分為短篇小說、中篇小說及長篇小說。 最早的小說雛形當始於菲爾丁的《湯姆瓊斯史》--也有人認為是笛福《魯濱遜漂流記》。
戲劇名著中最引人注目的是莎士比亞戲劇,其中包括《羅密歐與朱麗葉》、《奧塞羅》、《李爾王》、《哈姆雷特》、《麥克白》、《溫莎的風流娘們》、《仲夏夜之夢》、《亨利四世》等等膾炙人口的名作。除此之外還有歌德的《浮士德》、蕭伯納《聖女貞德》等等。
詩歌方面的名著有莎士比亞十四行詩集,但丁《神曲》、拜倫《唐璜》等等, 此處不再一一例舉。

⑸ 求《復活》,《堂吉訶德》,《哈姆雷特》讀後感

近期,我讀完了俄19世紀大作家列夫·托爾斯泰的又一大著作——《復活》。 「復活」,故明思意指死去的人再一次或得生命,現實生活中不可能有這種事。我對托爾斯泰頗有了解。其並不是一個科幻作家,因而我懷著興趣翻開了這本書。 書中講述了一任貴族青年——聶赫留朵夫,早年與一個女僕卡秋莎·瑪絲洛娃發生了愛情。聶赫留朵經歷了軍旅生涯後,精神上受到了污染,以至後來對卡秋莎·瑪絲洛娃做出了無法彌補的丑惡行為,並拋棄了她,至使其墮落。在多年後,兩人以犯人和陪審員的身份重逢於法庭,做為陪審員的聶赫留朵夫良心深受譴責。為了「贖罪」,他開始了對瑪絲洛娃的「救助」。在為此奔波的途中,聶赫留朵夫親眼目睹了俄國農民的痛苦與貴族的壓迫。最後「救助」終末成功。於是,聶赫留朵夫決定與卡秋莎·瑪絲洛娃同赴西伯利亞流放地。這時的他感到精神上受到了「復話」。 讀過後,我仍不大理解,在片刻沉思後。才漸有所悟: 精神是肉體的支柱,有些人雖仍活在世上,卻只是行屍走肉。受人唾罵。相反之,有的人雖已死去上百年,然而即使再過上千萬,他(她)的精神依然永存於世,受到世人的敬仰。 在墮落的人中,也有從新「洗清」自我的人。書中男主角聶赫留朵夫,就是一個從純潔無邪的少年,在經歷了軍旅生涯後,墮落一時,最後終於在精神上恢復了自我。這又體現出了當時俄國政治的腐敗。 我曾經讀過列夫·托爾斯泰的《戰爭與和平》,甚是精彩。望大家也看一下。還有對大家說的:在看一類名著之前,最好看一下作者介紹。有助於大家理解。

《堂吉訶德》的小說主人公原名叫阿倫索·吉哈達,是一個鄉坤,他讀當時風靡社會的騎士小說入了迷,自己也想仿效騎士出外游俠。他從家傳的古物中,找出一付破爛不全的盔甲,自己取名堂吉訶德·德·拉曼恰,又物色了一位僕人桑丘和鄰村一個擠奶姑娘,取名杜爾西尼婭,作為自己終生為之效勞的意中人。然後騎上一匹瘦馬,離家出走。堂吉訶德還按他腦子里的古怪念頭行事,把風車看作巨人,把羊群當做敵軍,把苦役犯當作受害的騎士,把酒囊當作巨人頭,不分青紅皂白,亂砍亂殺,鬧出許多荒唐可笑的事情,他的行動不但與人無益,自己也挨打受苦。他最後一次到家後即卧床不起,臨終才明白過來。他立下遺囑,唯一的繼承人侄女如嫁給騎士,就取消其繼承權。

初看《堂吉訶德》,我認為它只是一部滑稽可笑的庸俗之作,主人翁神經質的「勇敢精神」在書中表現得淋漓盡致,讓人越發看不起他。但是細細品味,又覺得書中蘊涵了一種道理。人們的最基本的本質就是為了自己的目標不顧一切地去實現它。在實現的過程中,那位瘦骨嶙峋像根高梁桿兒似的游俠騎士,那位奇想聯翩的紳士,時刻體現出他正直、善良的本性,這是人類最崇高的精神,因為太單純了,才鬧出許多笑話。

塞萬提斯寫《堂吉訶德》時,為的是打擊、諷刺胡編亂造、情節離奇的騎士小說及其在人們中造成的惡劣影響。本打算寫成幾個短篇故事,後來寫著寫著,他把自己的生活經歷和人生理想都寫進去了,思想內容越來越豐富,人物形象越來越現實,直至描繪了西班牙社會給人民帶來的災難,成為我們了解和研究西班牙當時社會政治、經濟、文化和風俗習慣的一部網路全書。塞萬提斯在《堂吉訶德》中一方面針砭時弊,揭露批判社會的丑惡現象,一方面贊揚除暴安良、懲惡揚善、扶貧濟弱等優良品德,歌頌了黃金世紀式的社會理想目標。所有這些,都是人類共同的感情,它可以穿越時空,對每個時代,每個民族,都具有現實感。相隔四個世紀之後,仍感動著每一個讀者。《堂吉訶德》中出現了近700個人物,描寫的生活畫面十分廣闊,真實而全面的反映了16世紀末到17世紀初西班牙的封建社會現實,揭露了正在走向衰落的西班牙王國的各種矛盾,譴責了貴族階級的無恥,對人民的疾苦表示了深切的同情。 我想:正是這個原因促使這部作品被世界54個國家和地區的一百名作家推選成為最優秀的經典文學名著。

《哈姆雷特》是一出人文主義思想家的悲劇。在《哈姆雷特》中,莎士比亞曾借人物之口表達自己的戲劇主張:"自有戲劇以來,它的目的始終是反映自然,顯示善惡的本來面目,給它的時代看一看演變發展的模型。"悲劇《哈姆雷特》正是劇作家這種現實主義戲劇觀的生動體現。

哈姆雷特是悲劇的中心人物。他是一個典型的人文主義者。人文主義思想是文藝復興時期文學的核心,它體現了新興資產階級的世界觀,是資產階級與封建貴族、教會進行斗爭的武器。人文主義著反對以神為中心的封建神學,宣傳人是宇宙的主宰,是萬物之本。哈姆雷特對世界和人類抱有巨大的熱情和美好的希望。他說:"人是多麼了不起的一件物品!理性是多麼高貴!力量是多麼無窮!行動多麼像天使!了解多麼像天神!宇宙的精華!萬物的靈長!"他肯定人的現實生活,渴望純潔的友情和真摯的愛情。他聰明熱情、敏感善思、能文能武。他的戀人峨菲利亞說:"啊,一顆多麼高貴的心就是這樣隕落了!"這樣的王子自然得到民眾的擁護,連他的敵人克勞迪斯也承認:"他是為糊塗的群眾所喜愛的"。可是他一接觸社會的現實,他所崇拜的父王突然死去,而自己所愛的母親連為丈夫送葬的鞋子都沒有穿舊,就匆忙嫁給了從前受人恥笑的克勞迪斯。他感到憂郁:"人世間的一切在我看來是多麼可厭、陳腐、乏味而無聊!"經過一番深沉的思考,把個人問題與整個社會聯系起來,發現"時代一切都脫節了","丹麥是一座監獄","我決心擔負起重整乾坤的責任"。這樣為父報仇實際上成了改造社會的一個具體行動。他有意安排了"戲中戲"以便進一步證實奸王的罪行。當罪行的真相確證以後,便立即行動。但為了尋找正義的手段,他放棄了在奸王祈禱把他殺死的機會,接著又誤殺了波洛涅斯,這樣就招來被放逐的命令。最後,他雖然逃了回來,在決斗中殺死了奸王,自己也因中了毒劍而犧牲,"重整乾坤"的責任也落空了。

《哈姆雷特》在藝術上也能集中體現作者的創作特色。劇作的生活畫面廣闊,情節的展開生動、豐富。劇作所反映的生活畫面,從皇宮到家庭,從深閨到墓地,從軍士守衛到民眾造反,從劇場到比劍場,構成了劇中人物活動的廣闊的背景。莎士比亞非常注重情節的安排,一波未平,一波又起。除復仇的情節之外,還配合諸如愛情、友情、親子關系等,對情節的發展起了推動的作用。與情節的生動性和豐富性相聯系,作者還組織了豐富多彩的戲劇場面。如"戲中戲"演出的那一場,是一場重點戲,又是過渡戲,是哈姆雷特的思想和行動的轉折點。

莎士比亞是語言大師。他的戲劇語言豐富多彩,富有詩意。他的劇作主要是用自由的無韻詩體寫成,還有民間歌謠,其人物的語言也變化多端。

刻畫哈姆雷特時,多次運用獨白,詩體與散文交相使用,哲理與抒情相結合,具有強烈的藝術感染力。

《哈姆雷特》是一部巨作,它給我很多很多,值得一看!

⑹ 《哈姆雷特》這本書怎麼樣

如果說莎士比亞戲劇是西方文學的一座高峰,《哈姆雷特》就是這個高峰上最耀眼的明珠。其主題之豐富深刻,語言之絢麗精妙,人物之鮮明生動,皆可做如是觀。它創作於莎士比亞的盛年,是其四大悲劇中的代表。如果說《麥克白》探討的主題是野心,《李爾王》關注老年,《奧賽羅》嘆息嫉妒這一人性的弱點造成的悲劇,《哈姆雷特》則很難找到一個明確的主題。

按照故事講,它說的是丹麥王子復仇記。經由莎士比亞的妙筆,《哈姆雷特》寫出了多維度的人性,涉及了方方面面的人生:親情舍離、別恨情仇、個人命運、家國前途。由於哈姆雷特特殊的王子身份,家事亦國事,家與國相關聯,個人存亡與國家前途結成一體。由於他思之深,慮之遠,欲窮究天地人神命運之問,又探求無限細微的兒女私情,父子、母子、夫妻、叔侄、兄妹等人倫關系。按照主題,人們會聯繫到自古希臘以來的命運觀,人在宇宙中的位置,個人情仇與家國命運的關系。還有人專門關注哈姆雷特對人生的感慨嘆息、復仇路上的遲疑猶豫,更有人把他的拖延歸結於戀母情結。所謂說不盡的莎士比亞,是指他的博大精深。一千個讀者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是指《哈姆雷特》的紛繁復雜。

其實,莎士比亞寫作的初衷只是給自己的劇團演員當腳本來演出用,而不是給讀者寫來閱讀的。莎士比亞的戲劇當時面對大眾,誰都可以去看,票價便宜,在劇場里坐著站著都可以看,各個階層的人們都可以欣賞到他的作品在舞台上演出。他去世之後,他的兩個同事幫他把作品整理出來,出版了第一對開本。經過批評家的注釋、校對、評論,確立了他作品的經典地位,使本來演出用的腳本成為可供閱讀的經典作品。

闡釋的復雜永遠不能取代閱讀的快樂。回到當下,就經典名著的閱讀而言,我們最常想到的問題是:為什麼今天還讀《哈姆雷特》?換言之,讀這部劇對於我們自己的人生和對世界的理解有何益處?

首先,哈姆雷特是一個堅定的思想者。一個風華正茂、意氣風發的大學生,突遇家庭變故。父王暴死,叔父繼位,母後改嫁叔父。可以說,他的世界徹底顛倒。他需要重新整理他對父親的形象記憶,對叔父、對母親的看法,以重建他的世界觀、人生觀。當他的國王叔父當眾親切稱他「我的侄兒,我的孩子」的時候,哈姆雷特在劇中的第一句話是「超乎尋常的親族,漠不相乾的路人」。在顛倒的個人世界裡,他看到了顛倒的乾坤和危機四伏的處境。他說丹麥是一座大監獄。劇中的其他角色都在按照各自的身份地位道白表演,哈姆雷特卻不為表象所遮蔽,總能夠一語中的,道出表象背後的實質。

其次,在危險的處境中,他是一個審慎的求證者。為了探尋父親的死因,他在深夜等候與亡靈對話,通過給宮廷表演加詞加戲探試叔父,厲聲質問母親,佯裝瘋癲,應對大臣的刺探,甚至對自己心愛的人出言不堪,以掩飾情感。他步步驚心,審慎求證,理清了真相,決定了行動的方向。

再次,在真相明白之後,他是一個果敢的行動者。待他明白了自己的使命所在,置身險境時,果斷處理了國王派出和他一道去英國的兩個使臣,隻身返回祖國。在戀人的葬禮上,與戀人的哥哥沖突之後,勇於迎戰。在決斗中了斷一切,結束紛亂局面。在臨死之前又為國家的前途做好了安排。真的勇士,勇於迎戰,敢於犧牲。

這是一個成長故事。哈姆雷特的生命以學子始,以鬥士終。面對家仇、情愛、國事,他有過猶豫,他有過延宕。他的成長中包含了對個人得失和家國命運的考量,包含了對親情愛情的舍離斷,包含了對命運順承與違逆的思辨,包含了對人性的洞察,包含了人的覺悟,包含了慷慨就死的勇氣,包含了捨生取義的決心。這是一個思想者的生命,也是一個覺悟者的命運。

這部戲劇最迷人之處在於:哈姆雷特發出了一個永恆之問。「生存還是毀滅,這是一個值得考慮的問題;默默忍受命運的暴虐的毒箭,或是挺身反抗人世的無涯的苦難,通過斗爭把它們掃清,這兩種行為,哪一種更高貴?」(朱生豪譯)哈姆雷特之問提出:人生之出路一是默默忍受,二是挺身反抗,力圖改變。第三種選擇則是自行結束生命,這看似是最為輕易的選擇,卻因為對死後世界的無知而最為困惑。他的問答思路是:生也艱難,卻要生;死雖容易,卻不能。每一種選擇都要承擔相應的後果。「生存還是毀滅」,放在哈姆雷特的身上,在國難家仇中,要面對要求自己復仇的亡父靈魂,面對殺父娶母的叔叔,面對心靈、道德、人倫、責任等方方面面的拷問與掂量。這個問題貫穿了《哈姆雷特》這部戲劇的始終。

哈姆雷特之問類似屈原的「天問」,是人對生命、命運、天地和世事之問。天地永恆,世事流轉,人生短暫。生命的保全與舍棄,命運的順承與違逆,不能不引發感慨。「死生亦大矣」!《哈姆雷特》寫出了心靈的考驗、命運的追問、家國的情懷,人性能夠達到的高度、人生能夠面臨的困境,以及面對困境的態度、勇氣和必要的犧牲。《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亞天才的最大呈現。哈姆雷特之問是人類思想能力、探索勇氣、思辨論證和果敢行動的證明。

「生存還是毀滅」(「To be or not to be」),這句話的意思很多,這是其中一種譯法。把它譯為「生,還是死」可能更為直接。它的意思還可以引申為是「要這樣,還是那樣」等等。對我們每一個人來說,這也是一個可以進行不同選擇的問題。比如找個單位上班還是自己創業,繼續上學還是工作,戀愛婚姻要繼續下去還是該做個了斷等,當我們面臨這些選擇的時候,都可以套用這句話。面對這一問,我們能否獨立地思想,做出我們獨一無二的回答;能否審慎的思辨、求證、探尋,探尋真相的過程中能否承受得起不同的代價和犧牲,承受種種矛盾、利益的權衡取捨,甚至親人好友的背叛以及心靈意志的考驗,等等。

每個人都是哈姆雷特,因為哈姆雷特之問每個人都要面對。讀好書增長智慧,閱讀《哈姆雷特》增加我們對自己、對家國、對命運的了解,幫助我們做一個堅定的思想者,審慎的求證者,果敢的行動者。行動才能帶來改變。本·瓊斯說莎士比亞,「他不僅屬於這一個時代,他也屬於所有的時代。」所謂經典,就是一代又一代經常被閱讀的作品,而且每一代人都能讀出新意,每一個讀者都能讀到自己。

⑺ 莎士比亞的作品是小說還是劇本 買了一本哈姆雷特 發現是劇本 怕劇本不好看

莎士比亞的作品都是戲劇劇本。如果想看小說的話,那就不是他的原著了。可以嘗試看一下蘭姆、庫奇等寫的《莎士比亞戲劇故事集》(上下)。

⑻ 哪部小說好看

《愛的教育》挺好看的,都是小故事,高爾基的,《童年》《在人間》《我的大學》,《簡愛》我覺的也挺不錯的:-)

熱點內容
碧血劍小說排行榜 發布:2025-07-05 00:06:05 瀏覽:533
除了喜馬拉雅還有什麼聽書軟體 發布:2025-07-05 00:05:56 瀏覽:147
太極小說閱讀 發布:2025-07-05 00:01:31 瀏覽:900
文筆好帶空間的小說推薦 發布:2025-07-04 23:55:02 瀏覽:928
污小說開車在線閱讀 發布:2025-07-04 23:14:50 瀏覽:567
老乾媽的好看小說 發布:2025-07-04 23:13:47 瀏覽:134
免費閱讀完本小說下載 發布:2025-07-04 23:12:59 瀏覽:537
透視狂少小說在線閱讀 發布:2025-07-04 22:51:22 瀏覽:864
18本校園小說免費閱讀 發布:2025-07-04 22:47:25 瀏覽:953
古言宅斗復仇小說推薦 發布:2025-07-04 22:41:38 瀏覽:4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