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羅斯好看的小說
『壹』 有哪些必讀的俄羅斯文學作品
俄羅斯文學,尤其是二戰前和19世紀的俄羅斯文學是世界上最重要的文學之一,就其所處理的思想、所提出的問題以及作為個人和社會與世界互動的人類生活的分析而言。
19世紀的俄羅斯文學以現實主義潮流而聞名,受到托爾斯泰和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擁護,但也受到其他作家的追捧。
俄羅斯作家最重要的作品有:
高爾基:俄國工人階級的社會現實主義,他是布爾什維克宣傳在1917年俄國革命期間和之後的海報男孩。但是高爾基的忠誠要比蘇聯機器釋放的東西復雜得多。最重要的是,他堅定不移地倡導工人階級解放,無產階級斗爭,理性、積極的觀點,以及在日益黑暗的世界中永不停止的理想主義,使他不僅成為蘇維埃俄國人欽佩的人物,而且成為全世界意識形態清醒的讀者欽佩的人物。
『貳』 有什麼好看的俄國作品嗎推薦你喜歡的,小說,詩集都OK。
普希金的詩集就挺好的~俄國很多著作都是講革命時期的事,比如鋼鐵是怎樣煉成的,這里的黎明靜悄悄,母親,高爾基的三部曲,這幾部都不錯~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罪與罰比較內涵,也是好書……還有就是戰爭與和平。希望可以幫到你~
『叄』 有沒有類似於中國四大古典名著的俄羅斯名著
《戰爭與和平》——列夫·托爾斯泰
《安娜·卡列寧娜》——列夫·托爾斯泰
《復活》——列夫·托爾斯泰
《幼年》——列夫·托爾斯泰
《鋼鐵是怎樣煉成的》——尼·奧斯特洛夫斯基
《童年》——高爾基
《在人間》——高爾基
《母親》——高爾基
《青年近衛軍》——法捷耶夫
《毀滅》——法捷耶夫
《父與子》——屠格涅夫
《貴族之家》——屠格涅夫
《羅亭》——屠格涅夫
《春潮》——屠格涅夫
《戰爭與和平》 [俄]列夫·托爾斯泰
這是托爾斯泰創作的第一部卷秩浩繁的長篇小說。作者把戰爭與和平,前線與後方、國內與國外、軍隊與社會、上層與下層連結起來,既全面反映了時代風貌,又為各式各樣的典型人物創造了極廣闊的典型環境。作者對人物的描寫形象既復雜又豐滿,常用對比的藝術方法來表述,體裁在俄國文學史上是一種創新,也超越了歐洲長篇小說的傳統規范。
《安娜·卡列寧娜》 〔俄〕列夫·托爾斯泰
托爾斯泰是享有世界聲譽的偉大的俄國批判現實主義作家,本篇是他長篇小說的代表作,小說以兩條情節線索,即安娜家庭的悲劇和列文農事改革的失敗,揭露了城市貴族資產階級的虛偽和冷酷,也揭露了地主與農民不可調和的階級矛盾。小說也反映了作者本人的世界觀的轉變。
《復活》 〔俄〕列夫·托爾斯泰
這篇小說是托爾斯泰世界觀轉變以後的一部長篇小說,是他思想、宗教倫理和美學探索的總結性作品。它是以一個真實的案件為基礎構思而成的小說,表現兩個主人公的「心靈凈化」揭示他們「復活」的復雜過程,也會面揭露了沙皇專制官僚制度的反人民的本質以及教會的丑惡罪行。
《幼年》〔俄〕列夫·托爾斯泰
《罪與罰》 〔俄〕陀思妥耶夫斯基
陀思妥耶夫斯基是俄國著名的批判現實主義作家。本篇是他的一部卓越的社會哲理小說,它的發表標志著他藝術風格的成熟。小說成功地反映農奴制改革後,資本主義的發展在俄國生活的各個方面,探討了貧窮與犯罪等社會哲理問題,但小說也暴露了作者世界觀的全部矛盾。
《卡拉馬佐夫兄弟》 〔俄〕陀思妥耶夫斯基
費陀爾·巴甫洛維奇·卡拉馬佐夫生活糜爛,自私貪婪,甚至姦汙瘋女麗莎。她所生的孩子斯美爾佳科夫,長大後成為家裡的廚子。他的長子德米特里與父親發生了激烈的沖突,並揚言要殺掉父親。第二個兒子伊凡是父兄之間的調解人。第三個兒子阿遼沙純潔、善良,當了見習修士。他被大家信任和喜愛。他愛所有的人,盡力勸慰由於情慾而處於瘋狂狀態的父親和哥哥。一天,父親被殺,伊凡開始願意相信殺父的是德米特里。經過痛苦的思想斗爭,終於向斯美爾佳科夫了解到他父親被殺的詳情。斯美爾佳科夫說明他是根據伊凡的原則一一為所欲為一一行事的,並且得到他的默許,因此殺父的主犯是伊凡,而他只是從犯。伊凡大為惱火,決定要在法庭上告發他。而斯美爾佳科夫則在開庭前夕自殺了。
《鋼鐵是怎樣煉成的》 [蘇聯] 尼.奧斯特洛夫斯基
這是一部激勵了無數人的佳作,問世以來六十年間長盛不衰。究其原因,除了它真實而深刻地描繪了十月革命前後烏克蘭地區的廣闊生活畫卷外,是它塑造了以保爾·柯察金為代表的一代英雄的光輝形象。用保爾的話來說:人最寶貴的是生命。生命每個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應當這樣度過:回首往事,他不會因為虛度年華而悔恨,也不會因為卑鄙庸俗而羞愧;臨終之際,他能夠說:「我的整個生命和全部精力,都獻給了世界上最壯麗的事業——為解放全人類而斗爭。
《童年》 [俄]高爾基
高爾基自傳倚小說第一部,寫作者小時候的悲慘生活。小說用的語言,發掘現 實生活的內容,展現了十九世紀末期俄羅斯人民的悲慘而倔強的生活,具有濃郁的俄羅期風 味,同時也用辛酸的筆調描繪了作者幼年的寄居生活,揭示他後來的成長道理。
《在人間》 [俄]高爾基
高爾基自傳體小說部,寫少年時他正式走上社會,工作階段的生活。小說用細致的語言刻畫了下層社會人們的悲慘生活,揭繪了一個半孤兒怎樣奮斗,在社會上艱苦生存,並追求自己的理想的經歷。具有很強的高爾基風味,詞中含笑,笑中含詞。
《母親》 [俄]高爾基 )
作品塑造了世界文學史上第一批自覺為社會主義而斗爭的無產階級革命者的英雄形象,是社會主義現實主義文學的奠基作。
《青年近衛軍》 [蘇聯]法捷耶夫
蘇聯作家法捷耶夫的作品。描寫衛國戰爭時期,一群英勇的蘇聯少年,挺身反抗德國法西斯的故事。以精湛的藝術技巧深刻表現了一代蘇聯青年。遣責了戰爭的野蠻性。
《毀滅》 [蘇聯]法捷耶夫
法捷耶夫長篇小說。描寫國內戰爭時期的游擊戰爭,生動再現1919年遠東南烏蘇里邊區游擊隊斗爭生活:共產黨員萊奮生率游擊隊與窮凶極惡的日本干涉軍和白匪高爾察克展開浴血奮戰,因寡不敵眾,幾乎全軍覆沒,但倖存的19名戰士臨危不懼,終於殺出重圍。小說精心刻畫了萊奮生光輝形象,也鞭撻了美契克極端資產階級個人主義的動搖叛賣。它以驚人的完美與簡潔,表現 崇高的革命思想,用細膩的心理分析刻畫藝術形象,是二十年代蘇俄文學的重要作品。魯迅於1931年將《毀滅》譯成中文出版,毛澤東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曾極贊美這部小說。
《父與子》 [俄] 屠格涅夫
《父與子》是屠格涅夫的代表作。它反映了代表不同社會階級力量的「父與子」的關系,描寫親英派自由主義貴族代表基爾沙諾夫的「老朽」,塑造了一代新人代表——平民知識分子巴札羅夫。但巴札羅夫身上也充滿矛盾,他是舊制度的叛逆者,一個「虛無主義者」,否認一切舊傳統、舊觀念,他宣稱要戰斗,但卻沒有行動。小說問世後在文學界引起劇烈爭論。
《貴族之家》 [俄] 屠格涅夫
《貴族之家》是屠格涅夫的第二部長篇小說,於一八五八年十月二十七日脫稿,評論家皮沙烈夫對《貴族之家》作了如下的評價,認為它是屠格涅夫「結構最嚴謹、最完美的作品之一」。它沒有進行說教,然而是一部有教育意義的小說。在這部小說中,屠格涅夫「描寫了現代生活,突出它各個好的和壞的方面,闡明了他所描寫的現象的根源,促使讀者進行嚴肅認真的深思。」
《羅亭》 [俄] 屠格涅夫
羅亭身上集中了40年代俄國進步貴族知識分子的優點和缺點,是這些人的一個典型。他受過良好教育,接受了當時哲學思想中最主要思潮的影響,有很高的美學修養;他信仰科學,關心重大社會問題,追求崇高的人生目標並有為理想而奮斗的決心;他熱情洋溢,才思敏捷,口才出眾,能感染人、吸引人。但是他徒有過人的天賦和才智,卻不會正確將其運用、付諸斗爭實踐,成為「語言的巨人和行動的侏儒」。
《春潮》 [俄] 屠格涅夫
寫於1871年的《春潮》沒有表現重大的社會政治問題,從情節看似乎只是一個感人的愛情故事。1840年5月屠格涅夫在游歷了義大利和瑞士回柏林途中來到德國城市法蘭克福。在那裡他偶然踏進一家糖果店想喝杯檸檬汁,適遇店主的女兒向他呼救,請他幫助搶救突然昏厥的弟弟。女郎的美貌和氣質使他產生愛慕之心,只是由於匆匆離去,愛情種子未及萌芽便夭折了。這成了30年後創作《春潮》的基礎。小說開始部分的情節與作者的經歷幾乎毫無二致。但不能說這是自傳體小說,因為作者只是採用了自己經歷中的一件事作為小說的引子。值得注意的是盡管《春潮》發表後受到廣泛歡迎,被譯成多種文字在國外出版,俄國評論界的反應則褒貶不一,後來的文學史家和傳記作者在論及屠格涅夫創作時對它較少提及或幾乎不提。究其原因,大概就如本段開始所說的那樣,小說不像作者其他許多小說那樣總是反映重大社會政治問題。不過《春潮》在藝術上仍是成功之作。無論傑瑪這個從外表到內心都美的少女形象,還是薩寧這個青年貴族的多餘人的虛弱性格,甚至波洛索夫太太這個外表華美內心丑惡的壞女人形象,都刻畫得極為成功。
《卓婭和舒拉的故事》 〔蘇聯〕 科斯莫傑米揚斯卡婭
《塔拉斯·布爾巴》 [俄]果戈理
俄國19世紀前半葉最優秀的諷刺作家、諷刺文學流派的開拓者、批判現實主義文學的奠基人之他出生於烏克蘭一個地主家庭,在彼得堡當過小公務員,薪俸微薄,生活拮據,這使他親身體驗了「小人物」的悲哀,也目睹了官僚們的荒淫無恥、貪臟枉法、腐敗墮落。 《塔拉斯·布爾巴》是歷史題村,塑造了哥薩克英雄布爾巴的形象,歌頌了民族解放斗爭和人民愛國主義精神
《怎麼辦?》 [俄]車爾尼雪夫斯基
《怎麼辦?》首先是一部具有高度思想性的作品,它的主要價值,就在於它的「可以用來充實讀者的那些新思想」。但是,《怎麼辦?》本身的藝術性也是不容抹煞的。事情很明顯,如果它只是革命思想的圖解,而不是有強烈的藝術感染力,它又怎麼可能被千千萬萬的先進讀者當作是「自己的福音書」,激動著一代又一代的先進青年的心,推動他們思考,奮起,走上斗爭的道路呢?
『肆』 求好看的蘇聯(俄羅斯)小說
列夫托爾斯泰:
《戰爭與和平》
《安娜塔列寧娜》
《復活》 等。。。
高爾基:
《童年》
《在人間》
《我的大學》。。。等
契訶夫:
《變色龍》
《裝在套子里的人》
《櫻桃園》。。。等。。。
普希金:
都是詩、、、
我瞬間覺得我回到了中學課堂。。。
其實從欣賞的角度來看,都是好書。
但當年被老師逼著看,就是不爽。
『伍』 推薦一下 《戰爭與和平》 和《靜靜的頓河》 那一本更好看(文筆 劇情等方面)
如果說《戰爭與和平》是以上層人士眼光來敘說的史詩,那麼《靜靜的頓河》無疑是以下層參與者感受來體驗的史詩。
它殘酷地剝開每一個英雄表面的粉飾,真實的告訴我們,在偉人們揮斥方遒時,將有多少悲劇發生,無論是歷史前進的代價,還是無謂地犧牲。
大地上真正讓人動容的是來此最底層的咆哮。
該書是蘇聯著名作家肖洛霍夫的一部力作。此書共分為四部,從1928年開始直至1940年,共用了12年的時間才創作完成。肖洛霍夫這部處女作一經問世,立刻受到國內外的矚目,被人稱作「令人驚奇的佳作」,「蘇聯文學還沒有遇到同它相比的小說」。此書於1941年獲斯大林獎金,1965年肖洛霍夫因此書獲諾貝爾文學獎,成為第一位獲此殊榮的蘇聯作家。
靜靜的頓河賞析與評論
流淌在俄羅斯廣袤的大地上,肖洛霍夫用他那炎炎的南方色彩,為我們描繪著從第一次世界大戰到蘇聯國內戰爭期間頓河兩岸哥薩克人的生活畫卷。小說有兩條情節線索,一條以麥列霍夫的家庭為中心,反映哥薩克的風土人情、社會習俗;另一條則以布爾什維克小組活動所觸發的革命與反革命的較量以及社會各階層的政治斗爭為軸心。兩條線索,縱橫交叉,層層展開,步步推進,將讀者帶進了風起雲涌的哥薩克鄉村生活,與書中的人物共嘗悲歡。
靜靜的頓河讀後感
在秋天的下午閱讀《靜靜的頓河》,每次抬眼都能望到陽台外清爽的藍天,剎那間的心思已經飛到了遙遠的頓河邊上,我自己化身為頭戴制帽腳蹬長靴的哥薩克,四下是如煙的大草原,耳畔響著哥薩克的古歌:「不是犁頭開墾出這沃野千里,開出千里沃野的是戰馬鐵蹄,千里沃野種的是哥薩克的頭顱,裝扮靜靜頓河的是年輕寡婦……」這是讀者閱讀的造化,也是小說家的造化,相信此刻如果能夠與作者面對面,那麼在兩個人的對視里必定都是會意的微笑。
頓河之美在於肖洛霍夫用細致入微的筆觸描繪出的哥薩克世界,這個世界不是高手匠人那樣構建出來的,而是對土地與人的情感宣洩。基於作者對頓河的熟悉,使得他對每一個細節和人物的刻畫駕輕就熟,幾個主要人物的描寫有渾然天成之感,格里高力在白軍和紅軍中的搖擺不定;阿克西尼亞對純真愛情的執著追求;潘捷萊性格暴躁一言持家但對親人憐愛交加,娜塔麗婭的善良美麗卻性格剛烈。每一件相關事件的發展,你會發出這樣的感嘆:人在這個時候,就是這樣的!而不應該是別的樣子的。
哥薩克既是士兵又是農民,士兵在歷史上通常扮演的是鎮壓者的角色,農民則永遠處於被壓迫者的地位,而在哥薩克人身上,這二者融合的是那麼自然。馬,酒,槍支……這些元素反復出現在小說中,成為哥薩克人的一部分,既是頓河畫卷中的點綴色,有時候又成為小說的主旋律。只有粗獷的民族才於這些詞彙連接在一起,當這些詞彙成為一個民族的歷史符號時,讀者就會感知到這個民族的成長之路是從血與火中走來的。這些人物和事物從開篇起,就像山巔初融的雪水,每個哥薩克都是一顆微小的水滴,組合為一體時就迸發出巨大的感染力,讀者在閱讀時會被這緩慢但不可阻擋的力量推動著,盡情體會哥薩克的粗魯野蠻、單純幽默,保守和卑微,會認識一群奴隸的後裔,一群不屈的戰士,一群小農意識支配下的農民和無政府主義者,這些人性的魅力貫穿全篇,使得小說成為和諧統一的整體。
按照鏡頭構建法的分析,《靜靜的頓河》中人與人之間的關系算是近景,人物所處的戰火烽煙是中景,在這一切的背後的遠景,則是絢麗所彩氣象萬千的頓河風景畫,從春天到冬天,肖洛霍夫不厭其煩地描繪著那片博大的土地,每一朵頓河的浪花,每一片草原上的草葉,每一朵蒼穹上的繁星,還有春水泛濫中的魚群,麥浪翻滾中的大雁……只有在俄羅斯民族那樣寬廣的土地上才能誕生這樣的情感,只有這樣的土地才能誕生這樣的作家。一個蜷縮在城市胡同中作者永遠不可能有博大的心胸,他不可能體會到草原之美的,他也永遠弄不懂,為什麼有的作家會痴迷於描寫高天上的流雲和草地上的蝴蝶。
有人說過,老舍先生的《茶館》有一點非常厲害,那就是劇中人物往往只有之言片語但讀者卻能從這片刻的出場中窺見此人的性格,肖洛霍夫同樣具備這樣的神來之筆,在頓河中有時候僅僅是一個簡短的感嘆,就能勾勒出一個人物的速寫。俄羅斯小說家一向是擅長對話描寫,肖洛霍夫的《頓河》也不例外,在這里我想說到另一位俄羅斯作家妥斯脫耶夫斯基,與之相比較,妥斯脫耶夫斯基推理式的對話就顯得拖沓和枯燥。肖洛霍夫出身鄉村,對鄉村俚語方言的運用,大量的哥薩克歌謠穿插其間,或悲或喜,信手拈來,神韻自成。因為作者的心屬於那片土地,因為作者愛那片土地,所以,無需取巧,一切盡在掌握中。而讀者應該感謝的除了肖洛霍夫,還有譯者。王小波說,最好的文章是譯文。我深以為然。我先後買過兩個版本的《靜靜的頓河》,人民文學出版社版本的顯然不如灕江出版社這一版,灕江版的譯者力岡,據說是翻譯俄文的權威,單從這本書的翻譯上來看,權威是肯定的。他譯出了小說的神韻,也譯出了哥薩克人的靈魂。
我一直認為,當小說脫離了土地,脫離作者所賴以生存的根基,脫離民族性,地域性,脫離了作者的本體性,那麼,小說就已經死亡。一篇中國人的小說讀起來像美國人寫的,一個日本人的情感看上去更像一個印度人的,這這樣的小說是失敗的。人本小說根本上講是對小說的背叛,一個人從降生時起,他就不可能沒有國籍,沒有地域性,對於一個中國作家來說,他(她)首先是中國人,其次才是人,泛人性論同樣是對人性的褻瀆。
美有內在統一的本質,又以千姿百態的表象展現出來,雨打芭蕉是美,金戈鐵馬也是美。當然,這取決於讀者主觀的審美情趣,審視一種風格的文字,宛如看風景,比如大漠黃沙,一個旅行者看到的是發自內心的贊嘆:浩瀚、蒼涼、雄渾等等,而一個生活在沙漠中的土著,必然抱怨自己所處的窮山惡水,這不是矛盾,只是觀看者所用的角度不同。我姑且把自己當成一個頓河邊上的旅行者。
誠然,《靜靜的頓河》一書使用的是現實主義手法,在它獲得諾貝爾獎的頒獎詞中,瑞典人也提到:「肖洛霍夫在藝術創作中並沒有什麼創新……現實主義這一手法,與後來的小說創作藝術出現的一些模式比顯得簡單而質朴……」我以為,小說的終極目的在於表現小說家想表現的思想,傳達小說家想傳達的觀點,講述小說家想講述的故事。當小說最終產生了力量,使讀者產生了共鳴,讓作者完成了自己的任務,那麼創作這個小說所用的藝術手法就是成功的,就是勝利的,無所謂現實主義或現代主義,小說是表達思想,宣洩情感,而不是買弄技巧,以金庸小說里的人物為例,黃葯師武功的奇巧華麗可以成為大師,郭靖的敦厚凝重也可以自立一家。
現實主義過時了嗎?沒有,每一種現代主義離開了現實主義都會成為無根之水,成為空中樓閣。小說不是隱藏,不是讓讀者在迷宮里暈頭轉向,也不是讓讀者贊嘆建築迷宮者有多麼高超的手藝,更不是小說家躲在斗室中的孤芳自賞。作為小說家任性的肆意妄為和心血來潮,產生了這樣那樣的實驗,這些實驗令人尊敬,但到今天,沒有一種小說手法的成就能夠超越現實主義,也沒有一種現代技巧能夠構建起《頓河》這樣一部宏大的哥薩克史詩。
瑞典老人們對《頓河》獲得諾貝爾獎的決定時指出,「肖洛霍夫在描寫俄羅斯人民生活中一個歷史階段的頓河史詩中所表現的藝術力量和正直。」在六十年代的前蘇聯,今天,我們回過頭來審視處在那個時代那個國家中的作者,在那時,能夠不嬌柔不做作不掩飾,能夠以正直的決心和正直的良心來描寫真實的人性之美,站在與《日瓦戈醫生》《古格拉群島》的同等意義上,肖洛霍夫和《靜靜的頓河》理應獲得讀者更多的尊敬。
當一個作家從內心歸屬於一片土地時,他的血液里就流淌著那片土地的精神、傳奇、風采、歷史及其崇高的形象,而那片土地所傳達給他的某種特殊啟示,將凝聚成這個作家畢生賴以表達的字元,在他的這些字元里所傳達出來的,是那種最擅長抒發心靈和情感之美的語言,他不是從世界文學的潮流中,不是從書架上的字紙堆里,而是從炎熱的夏天、寒冷的冬天、長葡萄的平原或積雪的高山之間獲取靈感,獲取文字的力量和決心,只有對土地的眷戀和心有所屬,他的文字才能如此從容不迫和富有個性。
肖洛霍夫簡介:
米哈伊爾·亞歷山德洛維奇·肖洛霍夫1905年5月11日(24日)生於頓河畔維奧申斯卡亞鎮(在今羅斯托夫州維奧申斯卡亞區)克魯日林村的—戶農民人家;父親是梁贊州人,靠在買來的哥薩克土地上種糧食為生,他還是地主管家,管理著一家蒸汽麵粉廠。肖洛霍夫在教會學校和普通中學學習。參加過國內戰爭,在征糧隊服過役。
1922年底肖洛霍大來到莫斯科。他干過搬運工、雜工和文書。1924年,雜志上登出肖洛霍夫的短篇小說,後來這些作品被集結成冊,收錄在作品集《頓河故事》和《淺藍的草原》(1926年)中。
肖洛霍夫早期作品的主題是頓河地區的國內戰爭、殘酷的階級斗爭和人在農村社會發展中的地位。這些短篇小說成為20年代前期蘇聯文學引人注目的現象。小說《共和國革命軍事委員會主席》(1925年)、《別人的血》(1926年)和《蛀孔》(1926年)表現了作者在尖銳的社會和日常沖突中揭示現實真相和深入把握人物內心活動的能力,以及竭力將情感世界與現實生活融為一體的特點。
1924年肖洛霍夫丹返回頓河的維奧申斯拉亞鎮,並在那裡長期居住。他開始寫作《靜靜的頓河》(1928年-1940年)這部位作家帶來世界聲譽的小說。該作品描寫了一次世界大戰和國內戰爭時期頓河流域哥薩克人的生活。著力展現了民族和個人在革命中的命運。《靜靜的頓河》在實踐上跨越了俄羅斯最重要的十年(1912-1922年),《被開墾的處女地》(1932-1960年)則講述了發生在1930年的故事,反映了革命給農民生活帶來的轉折。
衛國戰爭時期,肖洛霍夫當上了一名戰地記者。在戰爭的頭幾個月,他的《頓河上》、《在南方》和《哥薩克人》等隨筆就見諸期刊或單獨發表。短篇小說《仇恨的科學》(1942年)聲名遠播。1943年-1944年開始登載小說《他們為祖國而戰》(1969年發行了新版本)的章節。
力求史詩般的再現民族命運是肖洛霍夫的天生才能。人民在衛國戰爭中的功勛也決定了為完成的小說《他們為祖國而戰》的情節構成和情緒風格。和平但不失緊張的勞動生活,戰士們短暫的喘息和突如其來的戰斗,這兩種反差極大的畫面交替出現,作家得以再現作戰民眾的統一面貌。
短篇小說《一個人的遭遇》(1956—1957年)是文壇令人矚目的大事。小說講述了戰爭給個人生活帶來的悲劇故事,這場戰爭同時是對民族、國家和個人的歷史考驗。作者只從安德烈·索科洛夫的生活中截取了可能使人了解與悲劇事件相關的人物命運的片斷。作家通過這一片斷表現了人與戰爭的關系,以及和平與法西斯的水火不相容。這個復雜的、具有歷史寓意的核心思想也決定了小說的詩體風格。小說的幾大「主題形象」(作者的經歷——主人公的際遇——人在戰爭中的命運等等)清晰地躍然紙上,第一人稱主人公和第三人稱敘述者作者的心聲自然流暢地轉換。安在烈·索科洛夫的遭遇不僅反映了戰爭的極大罪惡,還闡釋了一個貫穿小說的樂觀的主題——對善良、人性和建立功勛的信念。
戰後,肖洛霍夫發表了一系列政論文章:《祖匡頌》、《戰斗在繼續》(1948年)、《光明與黑暗》(1941年)、《劊子手無法避開人民的法庭!》(1950年)等,麥達了反對持冷戰思想的人的觀點。
在肖洛霍夫的理解中,文學與生活的聯系首先是作家與人民的聯系。他在第二屆作家代表大會上說,書本是「折磨人的東西」。他在演說中多次重復的觀點是,作家應當學會講真話,無論它有多麼殘酷,評價藝術作品時應首先從歷史真實的觀支出發。肖洛霍夫認為,只有服務於人民利益的藝術才有生存權。米哈伊爾·肖洛霍夫的創作受到了應有的評價。他的作品被列入俄羅斯經典文學名著當之無愧。
······································
說行天下 是非常不錯的小說網站大全,值得擁有。
『陸』 尋幾本世界文學名著,《飄》之類的,最好是美國或俄國的
如果想要看類似《飄》的名著,《傲慢與偏見》、《小婦人》(美國)、《呼嘯山莊》、《簡愛》、《安娜.卡捷琳娜》(俄國)都是不錯的選擇,但《傲慢與偏見》、《呼嘯山莊》、《簡愛》不是美國的。《茶花女》、《娜娜》是講的妓女,主題思想較壓抑,相對沒有《飄》那麼明媚陽光,也不是美國的。《荊棘鳥》我看過,但個人覺得不怎麼樣,一是篇幅比較長,二是內容就像是翻版的澳大利亞版《飄》,但又絕對比不上《飄》好看,也不是美國的。美國比較好看的名著還有《紅字》《麥田裡的守望者》、《人性的枷鎖》(張愛玲喜歡的作家毛姆的代表作)等,俄國的還有《罪與罰》、《復活》、《獵人筆記》(這本書很好看,我非常喜歡的)高爾基的三部曲等,可惜,這些跟《飄》的風格又不太一致。
『柒』 前蘇聯有什麼好的小說
前蘇聯好的小說很多,這里只列舉一些,僅供你參考,所謂前蘇聯,只是指前蘇聯時期。 1. 金玫瑰 作者: (俄羅斯)帕烏斯托夫斯基2. 騎兵軍(插圖本) 作者: (俄)巴別爾3. 卓婭和舒拉的故事 作者: (蘇)柳·科斯莫傑米揚斯卡婭 4. 大師和瑪格麗特 作者: (蘇聯)布爾加科夫5. 真正的人 作者: [蘇]鮑里斯·波列伏依6. 這里的黎明靜悄悄 作者: (蘇)鮑
『捌』 求一些俄羅斯好看的小說,外國歐美的也要
列夫·托爾斯泰的作品《戰爭與和平》
『玖』 有什麼好看的書要俄國的。
赫爾岑的《往事與隨想》;阿爾志跋綏夫的《工人綏惠略夫》…俄國19世紀優秀作家和文章太多了
『拾』 求好看的俄國小說
《鐵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