瑪戈皇後小說好看嗎
A. 大仲馬的歷史小說《瑪戈皇後》是否符合史實
《瑪戈皇後》是符合歷史的,素材內容是十六世紀法國胡格諾戰爭期間宮廷中發生的一系列事情。主線外的另兩條線,一是瑪戈王後和拉莫爾的愛情,一是柯柯納和拉莫的友誼。
《瑪爾戈王後》是法國作家大仲馬的傑作之一,取材於法國歷史上重要的時期——宗教戰爭。可以說它是大仲馬為聖巴托繆節慘案撰寫的一部精彩無比的史詩,為讀者提供的法國宮廷的政治風俗畫同樣是罕見的佳作。而瑪爾戈王後和拉莫爾的戀愛故事尤其被後世傳為趣談。
是改編亞歷山大·仲馬的文學著作《瑪戈王後》,以16世紀法國天主教與新教的不和為背景,講述了瑪格麗特與亨利之間愛恨交纏的宮廷故事。
公元1572年,信仰天主教的王室為結束戰爭,決定與新教徒的首領納瓦爾國王亨利·德·波旁(丹尼爾·奧圖飾)聯姻,身為國王妹妹的瑪格麗特公主(伊莎貝爾·阿佳妮飾),便成為政治婚姻的犧牲品。
瑪格麗特與亨利的婚禮在巴黎舉行,就在眾人歡慶婚禮之時,在凱瑟琳·德·梅第奇王太後(維爾娜·麗絲飾)的策劃下,一場針對新教徒的大屠殺拉開帷幕,聖巴托羅繆之夜使整個法國血流成河。
後來又經過數年戰亂,瑪格麗特的兄弟們全都死於非命,而她的丈夫則意外地繼承了法國王位,成為波旁王朝的開國君主亨利四世,瑪格麗特也從公主變成瑪戈王後。
B. 關於大仲馬小說《瑪戈王後》(非電影)的問題~:)
幾年前看的,故事還是很精彩的,不過也看得很累。
據說那時法國的書商是按字數給作者錢的,所以大仲馬為了湊字數,經常寫長句,文章也一部比一部長。
我覺得他最短的那本《黑色鬱金香》最精煉好看了,推薦下。
C. 《偷影子的人》《我不要你死於一事無成》《燦爛千陽》《妹妹》這四本書我想買其中兩本,買哪本好
我不要你死於一事無成我看過了。特別好看,我就是電子書看的這本。尤其女孩子看這個對自己意義更不一樣。。偷影子的人我沒讀進去雖然排行很高,另外兩本沒看過。再給你多推薦一些書。教父也很棒,算是我所看的書里排名第一的。茶花女是對我影響最大的啟蒙書。你是女孩子嗎,亦舒的作品我都喜歡,也想珍藏,印象最深刻的是圓舞和喜寶。蔡康永的LA流浪記,有一天啊寶寶。我看的書比較雜。想到哪說哪吧。木槿花西月錦綉。小王子。橘子不是唯一的水果。給櫻桃以性別。誰動了我的乳酪。王爾德童話。時尚傳奇DVF。南方女王。驚情四百年。80天環游世界。魯濱遜漂流記。時間旅行者的妻子。最近挺火的偶發空缺,還沒看進去,你可以關注。傑奎琳。世界中心呼喚愛。瑪戈皇後。卡夫卡的城堡。北京甜心。生死疲勞。如喪高曉松的,這斯是我覺得最牛逼的,他的小說你應該全看,很長知識。金剛經我也看哈哈。給樓主點建議吧。你可以把所有知道有名的名著都看一遍,例如海明威這級別的一切大師的全看了。太雜了說的。打字太多了先說到這,希望對樓主有幫助。
D. 大仲馬哪本書好看
很不錯的,是大仲馬的成名作,主要寫了17世紀的法國,政治者爭權奪利,矛盾重重。主人公是一個法國鄉下小子達達尼昂,他善良淳樸聰明,一次又一次把自己的朋友從危險中拯救出來,一次又一次打破紅衣主教的陰謀。說到這里就不得不提到達達尼昂的三個朋友――三個火槍手:阿多斯,波爾多斯,和阿拉米斯。阿多斯、波爾多斯、阿拉米斯是三位非常好的朋友,他們正直、勇敢,為了朋友可以不惜一切代價,還有著紳士風度。說到怎麼認識主人公達達尼昂,那可真是一段奇遇,真可謂是不打不相識。達達尼昂無意間分別冒犯了這三位火槍手,他們為了榮譽要和達達尼昂決斗,達達尼昂只好硬著頭皮接受了。本來達達尼昂准備去送死,誰知道來了紅衣主教的禁衛隊,他們人多勢眾,要和三個火槍手決斗。達達尼昂則加入了火槍手這一邊,就這樣大家同仇敵忔,一起戰斗敵人。結果他們以勝利而告終,也正以為這次戰斗化解了大家彼此的誤會,成為了非常要好的朋友。達達尼昂經過努力也加入了火槍隊,這樣三個火槍手認識了好友,達達尼昂,四個人從此形影不離,有福同享有難同當。大家從此接受了反抗紅衣主教的任務……… 故事也就此展開。作者生動的描寫的以後的戰斗,一起高超的寫作水平烘托出了達達尼昂、阿多斯、波爾多斯、和阿拉米斯這四個個性迥然不同的四個人。看了這個小說我也受益匪淺,一個好漢三個幫,誰都需要幫助,朋友能給自己幫助,就像這四個朋友互相幫助,共渡難關,也正是這樣他門才能從一個又一個危險與困難中走出來。而且,人要證明自己就要以實際行動來證明。達達尼昂也正以為如此最終才變成了火槍隊的隊長還有《基督山伯爵》也很好看。
E. 《瑪戈皇後》是怎樣一部電影故事背景是什麼
《瑪戈王後》電影背景是發生在法國1572年胡格諾戰爭中“聖巴托羅繆大屠殺”前後。當時的整個歐洲的資產階級崛起,主要的歐洲國家國內,新教和天主教派系基本都在干架。法國當時內部天主教徒和新教徒已經進行了幾十年的宗教戰爭,史稱“胡格諾戰爭”。
瑪戈是清楚皇室權利爭奪的殘酷和在其中生存之道的,她當時還教她的丈夫怎麼在人前偽裝、藏起仇恨,甚至可以說她對人性的通透是在一個相當高的層次上的。此外,在電影中表現出了一個被困在權利漩渦中的女性在絕望中對生活的熱愛和探索,而當她遇見了她的真愛的時候,她不顧一切的去愛他。只可惜她的命運已經被套住了,因此留給我們的也只能是感嘆和哀婉。
F. 大仲馬寫的好看的小說有哪些
大仲馬(1802——1870)《三劍客》(舊譯《三個火槍手》,《俠隱記》)(第1及2卷) 《二十年後》(舊譯《續俠隱記》)(第3至5卷) 《鐵面人》(舊譯《布拉日隆子爵》,《後續俠隱記》)(第6至11卷) 《基度山恩仇記》 《亨利三世及其宮廷》(1829年),浪漫主義戲劇,破除了古典主義「三一律」 瓦洛朝三部曲 《瑪戈皇後》(1845年,法文名為La Reine Margot) 《四十五衛士》 《蒙梭羅夫人》 《殺手與俠盜》,原名《耶羽的夥伴》
G. 有什麼故事性強點的世界名著
故事性強的首推大仲馬的小說:《三個火槍手》《基督山伯爵》《瑪戈皇後》
另外,雨果的小說情節也很吸引人。而且,就思想性來說,比大仲馬的小說更深刻。
H. 有誰知道大仲馬的全部作品目錄啊
亞歷山大·仲馬
大仲馬
亞歷山大·仲馬(Alexandre Dumas, père, 1802年7月24日—1870年12月5日),稱大仲馬,法國19世紀浪漫主義作家。大仲馬自學成才,一生寫的各種著作達300卷之多,主要以小說和劇作著稱於世。大仲馬信守共和政見,反對君主專政。由於他的黑白混血人身份,其一生都受種族主義的困擾。
家世與生平
其祖父安東尼-亞歷山大·達維·德·拉巴葉特里侯爵曾在法國政府任職炮兵總軍需官;1760年移居聖多明各(即現在的海地。1762年3月27日,一個名叫塞塞特·仲馬的女黑奴為他生下一個男孩,取名托馬-亞歷山大,即大仲馬之父。
1780年前後,侯爵和他的兒子回到巴黎。1786年托馬-亞歷山大從軍,他以仲馬為姓入伍。在不久之後爆發的法國大革命中,他以自己過人的勇武與膽識,從行伍的最底層,成為了拿破崙麾下的一名將軍。
法國19世紀積極浪漫主義作家。其祖父是侯爵德·拉·巴那特里,與黑奴結合生下其父,名亞歷山大,受洗時用母姓仲馬。
法國大革命爆發後,亞歷山大·仲馬屢建奇功,當上共和政府將軍。大仲馬終生信守共和政見,一貫反對君主專政,憎恨復辟王朝,
不滿七月王朝,反對第二帝國。他飽嘗種族歧視,心中受到創傷。家庭出身和經歷使大仲馬形成了反對不平、追求正義的叛逆性格。
大仲馬自學成才,一生寫的各種類型作品達300卷之多,主要以小說和劇作著稱於世。大仲馬的劇本《享利第三及其宮廷》(1829)比雨果的《歐那尼》還早問世一年。這出浪漫主義戲劇,完全破除了古典主義「三一律」。
大仲馬小說多達百部,大都以真實的歷史作背景,以主人公的奇遇為內容,情節曲折生動,處處出人意外,堪稱歷史驚險小說。異乎尋常的理想英雄,急劇發展的故事情節,緊張的打鬥動作,清晰明朗的完整結構,生動有力的語言,靈活機智的對話等構成了大仲馬小說的特色。最著名的是《三個火槍手》舊譯《三劍客》,(1844)、《基督山伯爵》。
大仲馬被別林斯基稱為「一名天才的小說家」,他也是馬克思
「最喜歡」的作家之一。
大仲馬於1802年7月24日生於法國的維勒-科特萊(靠近巴黎)。
家族
大仲馬的兒子小仲馬也是法國著名的作家,善於寫戲劇,其中《茶花女》等為代表作。
作品
達太安三部曲
《三個火槍手》(或《三劍客》舊譯,《俠隱記》)(第1及2卷)
《二十年後》(舊譯《續俠隱記》)(第3至5卷)
《鐵面人》(舊譯《布拉日隆子爵》,《後續俠隱記》)(第6至11卷)
《基督山伯爵》 (《基度山恩仇記》)
《亨利三世及其宮廷》(1829年),浪漫主義戲劇,破除了古典主義「三一律」
瓦洛朝三部曲
《瑪戈皇後》(1845年,法文名為La Reine Margot)
《四十五衛士》
《雙雄記》
《蒙梭羅夫人》
《殺手與俠盜》,原名《耶羽的夥伴》
大仲馬小說的特色
大都以真實的歷史作背景,情節曲折生動,往往出人意料,有歷史驚險小說之稱。結構清晰明朗,語言生動有力,對話靈活機智等構成了大仲馬小說的特色。
1802年7月24日,被法國人稱為「文壇火槍手」的大仲馬在巴黎東北方向不足一百公里的小鎮維萊科特雷誕生
---我保留亞歷山大·仲馬的名字---
大仲馬的祖父戴維·佩萊苔利原本是聖多明哥島上的一個充滿激情而好色的貴族,家裡有一大群黑人奴僕,其中一個名叫露易·仲馬的女黑奴給他生了一個混血兒,這便是大仲馬的父親托馬斯·亞歷山大。托馬斯成人後想去參加拿破崙的軍隊,戴維·佩萊苔利卻不允許他使用自己的姓氏報名參軍,這個傲慢的老貴族認為一個混血兒士兵使用自己的貴族姓氏,是有辱門庭的。托馬斯只好用母親的姓氏參加了拿破崙軍隊。由於他作戰勇敢,在短短的七年時間里,就由一名士兵升為一名將軍。拿破崙開始獨裁統治之後,由於托馬斯是個激烈的共和黨人,被解除了軍職。托馬斯郁悶而死時,大仲馬才3歲半。接著,祖父又破了產,大仲馬的家境一下子陷入困頓之中。拿破崙在滑鐵盧戰敗之後,大仲馬已經13歲,他的母親想重振家業,便讓他做出抉擇,是採用佩萊苔利這個古老而又尊嚴的貴族姓氏呢,還是保留黑奴的姓氏仲馬呢?這兩個姓氏的高低貴賤,以及哪一個對自己的命運影響大,少年仲馬心裡非常清楚,但他還是堅定地對母親說:「我保留亞歷山大·仲馬的名字!」
---巴黎戲劇舞台上的新帝王---
大仲馬20歲那年准備闖盪巴黎,但他身無分文,無法成行。偶爾的一天晚上,他來到酒店裡與人賭彈子,憑借在鄉間遊逛時練就的高超的彈子技術,他贏了滿滿一口袋錢,當夜便告別母親,狂喜地奔向巴黎。
到巴黎之後,大仲馬幸運地遇到了父親的舊友福阿將軍,經福阿將軍舉薦,他當上奧爾良公爵府上的公務員。生活穩定之後,大仲馬把母親也接到了巴黎。為了生活有更好的保障,大仲馬在當差之餘,經常替法蘭西劇院謄寫劇本,以增加收入。許多精妙的劇本讓他深為著迷,常常忍不住放下謄寫的劇本,動手寫自己的劇本。有一天他來到法蘭西劇院,徑直走進當時著名的悲劇演員塔瑪的化妝室,張口就說:「先生,我想成為一個劇作家,你能用手碰碰我的額頭,給我帶來好運氣嗎?」塔瑪微笑著把手放在他的額頭上,說:「我以莎士比亞和席勒的名義特此為你這個詩人洗禮!」大仲馬一點兒也沒在意這位大演員善意的玩笑,他把手放在自己的胸口上,鄭重其事地說:「我要在你和全世界人面前證實我能做到!」
然而,大仲馬花了三年時間寫出的大量劇本,沒有一個被劇院接受並上演。直到1928年2月11日傍晚,法蘭西劇院才給他送來一張便條:「亞歷山大·仲馬先生,你的劇作《亨利三世》將於今晚在本院演出。」大仲馬手忙腳亂地穿好衣服時,才發現自己沒有體面的硬領,他連忙用硬紙剪了個硬領,套在脖子上便飛奔劇院。但是到了劇院他卻無法靠近舞台,因為連座席間的通道上都站滿了觀眾。直到演出幕落以後,劇院主持人請劇作家上台時,大仲馬才得以出現在台前,頓時,暴風雨般的喝彩聲響徹劇場。當時的報紙如此描述他:「他的頭昂得那麼高,蓬亂的頭發彷彿要碰到星星似的」。這個帶著硬紙領子的混血兒一舉成名,一夜之間成了巴黎戲劇舞台上的新帝王。
緊接著,大仲馬的另一個劇本《安東尼》演出後也獲得了巨大的成功。短短的兩年時間里,大仲馬在巴黎成了最走紅的青年劇作家。盡管如此,巴黎的許多貴族和一些文壇名家們仍然蔑視他的出身,嘲諷他的黑奴姓氏。甚至像巴爾扎克這樣的大家也不放過嘲笑他的機會。在一個文學沙龍里,巴爾扎克拒絕與大仲馬碰杯,並且傲慢地對他說:「在我才華用盡的時候,我就去寫劇本了。」大仲馬斷然地回答道:「那你現在就可以開始了!」巴爾扎克非常惱火,進一步侮辱大仲馬:「在我寫劇本之前,還是請你先給我談談你的祖先吧——這倒是個絕妙的題材!」大仲馬也火冒三丈地回答他:「我父親是個克里奧爾人,我祖父是個黑人,我曾祖父是個猴子;我的家就是在你家搬走的地方發源的。」
---豪爽而奢侈的「基督山伯爵」---
戲劇創作的成功使大仲馬名聲大振,他也因此得以加入以雨果為首的浪漫派。歷史也證明了大仲馬的戲劇創作活動對浪漫主義運動做出了重要貢獻。尤其是他的《亨利三世》,最早為浪漫派戲劇開辟了道路,也使他成了浪漫派戲劇的先驅者之一。但是,給他帶來巨大財富的卻是他創作的一系列歷史傳奇小說。大仲馬的作品浩如煙海,據他晚年自稱,畢生著書1200部,但他的研究者卻認為,其中大部分是他的寫作工廠里一些「槍手」們的「捉刀」之作。即便屬於他創作的80多部小說中,也都有奧格斯特·馬奎的很多心血。馬奎是一個善於編排情節的學者,並且精通歷史。
經過時間的無情淘汰,大仲馬的大多數小說早已被人遺忘,甚至絕跡。目前在世界各地廣為流傳的只有《基督山伯爵》、《三個火槍手》等幾部作品。尤其是《基督山伯爵》,更為人們所喜愛。無產階級文豪高爾基曾稱贊它是一部「令人精神煥發的書」。但是,同一些偉大作家的作品相比,這部小說還沒有能夠更加廣泛和深刻地反映社會現實,也無法進入19世紀文學第一流的傑作行列。因此,在法國文學史上,大仲馬的地位還不能和巴爾扎克、雨果等文學大師相抗衡。
然而,《基督山伯爵》畢竟是全世界通俗小說的扛鼎之作,大仲馬也因而被後人美譽為「通俗小說之王」。這本歷史傳奇的通俗小說給大仲馬帶來的巨額稿酬,也是巴爾扎克雨果們不能望其項背的,這使原本就豪爽大方、揮霍成性的大仲馬生活更加奢侈。有一次,一個朋友請他捐出50法郎埋葬一個剛去世的地主管家,大仲馬哈哈大笑著拿出100法郎,說:「去埋葬兩個地主管家吧!」當時,他早以「基督山伯爵」自居,並已在聖日耳曼昂萊山腳下瀕臨塞納河的地方買下一大塊地皮,准備建築他夢想的豪宅——基督山城堡。當建築設計師告訴他城堡造價需要20萬法郎時,這位「伯爵」大人豪放地說:「但願比這更多一些!」基督山城堡於1847年7月25日竣工,建築非常符合大仲馬所要求的華麗風格,內部裝飾也體現了他的作家身份:那些窗簾的銀質掛鉤上吊著他所喜歡的莎士比亞、歌德、雨果等大文豪的雕像;他自己的一尊半身雕像則安放在門廳的正中央,並且在雕像的底座上刻了一行字:我愛愛我的人。從此,大仲馬經常在城堡里大宴賓客,飲酒作樂。可惜好景不長,幾年工夫,大仲馬就把自己的財產揮霍一空,不得不把城堡拍賣給他人。
---我閉著眼睛寫作,我兒子睜著眼睛寫作---
大仲馬在奧爾良公爵府上當公務員期間,私生活放盪不羈,他和與自己原本同住一樓的女裁縫卡特琳·拉貝同居了很長時間。拉貝給他生了個兒子,就是後來在文學聲譽上大大超過他的小仲馬。這時候,大仲馬又和一個戲劇編輯的女秘書好上了,他便拋棄了拉貝。直到七年後他成為巴黎有名的劇作家時,才認下小仲馬,但是他始終沒有承認拉貝是他的妻子。盡管他後來一直撫養著小仲馬,並擔負著拉貝的生活費用,但小仲馬的內心一直與他有一種說不清的隔閡。特別是大仲馬橫加干涉小仲馬的愛情這件事,給小仲馬的心靈深處留下了難以癒合的傷痕。
1848年,24歲的小仲馬根據自己的愛情經歷,寫出了他的成名作《茶花女》。接著,他又花了將近4年時間把它改成劇本,於1852年演出後大獲成功。後來,義大利著名歌劇作曲家威爾第和劇作家皮阿威又把《茶花女》改成歌劇,至今仍在世界各地久演不衰。小仲馬改寫的話劇《茶花女》初演時,大仲馬卻因為反對拿破崙第三發動政變,正在布魯塞爾苦度短期的流亡生涯,小仲馬給他打去電報:「巨大的成功!就像你的劇本初次上演時所獲得的成功一樣!」大仲馬真是又嫉妒又驕傲。當後來又有人再次把仲馬父子的作品做比較後,仍然認為大仲馬的所有作品加在一起也比不過小仲馬的一本《茶花女》時,大仲馬幽默地說:「我從我的夢想中汲取題材,我的兒子從現實中汲取題材;我閉著眼睛寫作,我的兒子睜著眼睛寫作;我繪畫,他照相。」
大仲馬68歲時停止寫作,他並非厭倦了創作,而是因為他愛上了一個漂亮的美國女演員阿達·孟肯。風流了一輩子的大仲馬,一下子認定了光彩照人的阿達·孟肯就是他此生的歸宿,他要在有限的餘生里認真地享受一下真正的愛情。不幸的是,阿達·孟肯在一次演戲時從飛馳的馬上掉下來摔死了。埋葬了自己的心上人之後,喝得醉醺醺的大仲馬在晴空下打著一把藍色的雨傘,來到兒子小仲馬家裡,一坐下就大聲說:「我的孩子,我是到你這兒來等死的。」
半月以後,大仲馬去世。
2002年,經過一番討論,大仲馬的遺體移到了神聖的先賢祠。
I. 有沒有講歐洲歷史的書!
1、《羅馬史》
阿庇安所撰的《羅馬史》(希臘語:Ρωμαϊκά),古羅馬史書,於公元2世紀以希臘語寫成。原書二十四卷,內容為從羅馬王政時代起,歷經羅馬共和國,至公元2世紀阿庇安身處的時期。
當中涉及古羅馬的對外戰爭(包括對伊比利亞半島、迦太基、馬其頓、本都等地的征伐),和羅馬共和時期的內爭(包括革拉古兄弟改革、馬略與蘇拉的內戰、同盟戰爭、斯巴達克起義、前三頭同盟、後三頭同盟等等)。
對於研究古羅馬國家的發展及地中海沿岸各地的歷史,具有相當高的史料價值,是後世研究羅馬史的主要依據,比如其中有古代歷史著作僅有的對斯巴達克個人的詳細記述。
2、《羅馬帝國衰亡史》
羅馬帝國衰亡史(《The History of The Decline and Fall of the Roman Empire》)是英國歷史學家愛德華·吉本創作的一部歷史著作。
全書共有六卷,分期出版。第一卷出版於1776年,第二、三卷出版於1781年,第四、五、六卷出版於1788年。
全書包括羅馬帝國後期和整個拜占庭帝國的歷史事件。可以分為兩大部分。第一部分包括1—47章,描寫的是公元641年以前羅馬500多年的歷史。
頭三篇是全書的開篇,簡要概括公元98年至公元180年羅馬帝國相對穩定的時期,自第4章從公元180年羅馬帝國開始「衰亡」起,按時間順序敘述,內容更加詳盡。
第二大部分包括第五、六卷,寫從公元641年拜占庭皇帝希拉克略逝世到1453年土耳其人攻陷君士坦丁堡約800年的歷史,最後以16世紀歐洲宗教改革作為結束。
《羅馬帝國衰亡史》是一部卷帙浩繁的巨著,吉本把重點放在第一部分,第二部分則簡明扼要。該作體現出了作者反對暴君專制,宣揚自由平等,建立新的社會秩序等思想。
3、《一口氣讀完歐洲史》
《一口氣讀完歐洲史》是由中國人民大學歷史學碩士汪為華和大學經濟學博士奧斯納布呂克(Osnabrueck)編寫的一本書。
這本書將歐洲歷史分為十個階段,每個階段都以當時的代表事件和重要史實為出發點來將歐洲各歷史階段的風貌和概況展現在讀者面前。
本書對歐洲歷史的介紹採用中英文結合的方式,通過中文的階段介紹和背景講述來幫助讀者進行閱讀,從而讓英語學習的進程更加通暢、順利。
同時,每篇介紹後面都有生詞註解,使讀者能夠在沒有詞典的情況下同樣能夠輕松地閱讀本書。
4、《昨日的世界:一個歐洲人的回憶》
《昨日的世界:一個歐洲人的回憶》(Die Welt von Gestern)是奧地利作家斯蒂芬·茨威格創作的自傳體文學作品。該書寫成於1939年至1941年間,是茨威格臨終前被流放的最後幾年裡完成的。在茨威格離世以後,1942年才得以在斯德哥爾摩面世。
作品以敘述19世紀末生於維也納的年輕猶太藝術家開始,跨越世紀之交,直至第二次世界大戰。敘述故事的同時,作者穿插了許多名人軼事,使用第一人稱的表述。作品嘗試以客觀的心態描述當年歐洲的文化藝術,並通過「我」的看法呈現給讀者。
5、《歐洲史(上下)》
《歐洲史(上下)》是2007年由世界知識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英)諾曼·戴維斯。
《歐洲史(上下)》以時間為主線由快到慢逐漸推進,第1章覆蓋了長達百萬年的史前時期,而在最後一章討論了第二次世界大戰至《歐洲史(上下)》出版當年為止的46年間的歷史。
諾曼·戴維斯捕獲了所有的歷史事件:羅馬的崛起與衰落,阿拉里克人和阿蒂拉人的大舉侵略,諾曼征服,羅馬教廷的權力斗爭,文藝復興和改革,法國大革命和拿破崙戰爭。
歐洲崛起為世界權力中心以及它因陷入兩次毀滅性的世界大戰而走向衰落。這是第一部給予歐洲東部和歐洲西部同等分量的歐洲史。
J. 請問大仲馬除了《基督山伯爵》《三個火槍手》之外還有什麼好的小說
《二十年後》《鐵面人》《亨利三世及其宮廷》《瑪戈皇後》《四十五衛士》《雙雄記》《蒙梭羅夫人》《殺手與俠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