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憶好看的小說
Ⅰ 請問各位看過王安憶作品的,她的哪部小說最著名
最經典的當然是《長恨歌》嘍
長恨歌
作者: 王安憶
頁數: 384
定價: 20.00
出版社: 作家出版社
簡介:
一個女人四十年的情與愛,被一枝細膩而絢爛的筆寫得哀婉動人,跌宕起伏。四十年代,還是中學生的王琦瑤被選為「上海小姐」,從此開始命運多舛的一生。做了某大員的「金絲雀」從少女變成了真正的女人。上海解放,大員遇難,王琦瑤成了普通百姓。表面的日子平淡似水,內心的情感潮水卻從未平息。與幾個男人的復雜關系,想來都是命里註定。八十年代,已是知天命之年的王琦瑤難逃劫數,與女兒的男同學發生畸形戀,最終被失手殺死,命喪黃泉。
Ⅱ 王安憶簡介
王安憶原籍福建省同安縣,當代作家、文學家。
1954年3月生於江蘇南京,
1972年,考入徐州文工團工作。
1976年發表散文處女作《向前進》。
1981年初與李章結婚。
1987年調上海作家協會創作室從事專業創作。
1996年發表個人代表作《長恨歌》,獲得第五屆茅盾文學獎。
2004年《發廊情話》獲第三屆魯迅文學優秀短篇小說獎。2013年獲法蘭西文學藝術騎士勛章。
王安憶的創作特色
可以說在王安憶的創作過程中始終呈現出一種傾向,那就是捕捉蘊含豐富的主題意象,用以營造象徵化的、隱喻性的敘述空間,更是通過在小說中編織一連串的意象,通過意象疊加和組合的方式來結構和拓展敘述空間,使小說文本的敘述空間更富有立體感和層次感。
「主題意象在作品中構建起與文本世界相呼應的象徵世界,由於象徵意義本身具有不確定性,它不顯示精確的語義值,這就使敘述的時空淡化了作品的情節線索和人物性格發展的內在邏輯,造成一種虛實交錯、明暗掩映的模糊風格。
Ⅲ 王安憶有哪些作品
王安憶(1954-),原籍福建同安,出生於江蘇南京,1955年隨母親茹志鵑移居上海。1970年初中畢業後赴安徽淮北插隊,1976年開始發表文學作品,是一位勤奮、多產、視野開闊又能不斷超越自我的專業作家,各個階段都有讓「一些頗有影響的論斷置於尷尬的境地」的優秀之作,以至於在許多文學史著述中,她是最難被容納進哪個歷史階段的作家——在這里,我們把王安憶置於「尋根小說」這一范疇,其實很可能是自尋「尷尬」。縱觀王安憶20餘年的小說創作,80年代中期以前,王安憶小說多以知青生活為題材,表現年輕人對理想和愛情的追求和嚮往,如「雯雯」系列「青春自敘傳」小說,以及藝術上、思想上更成熟的《本次列車終點》、《69屆初中生》等作品;80年代中期以後,隨著文壇「文化尋根」熱潮的興起和蔓延,王安憶也開始以較為深邃的歷史眼光和更加深刻的文化哲學視角思考民族文化的歷史命運和這種文化制約下的民間生存,創作了《小鮑庄》和《大劉庄》等本土文化小說;而在此以後,作者還有以合稱為「三戀」的《荒山之戀》、《小城之戀》、《錦綉谷之戀》為代表的性愛文化小說,以及以《長恨歌》為代表的都市文化小說。如果說「文化反思」這一小說取材和構思方式在王安憶八十年代中期以後的小說創作中佔了很重的份額,以至於我們會有一點將王安憶置於「尋根」一派作家的理由,但是也應該看到,王安憶小說中文化視野的開闊,不是當年的「尋根小說」可以相提並論的。除了大量單獨出版的散文集、中短篇小說集和長篇小說,還有六卷本《王安憶自選集》出版問世。
Ⅳ 王安憶的小說代表作是什麼
有獎勵
王安憶的小說代表作是什麼?
具體的小說
我來答有獎勵共1條回答
心動灼栽LV.52017-10-14
王安憶,上海人, 1954年生於南京,次年隨母親茹志鵑遷至上海讀小學,初中畢業後1970年赴安徽淮北農村插隊,1972年考入徐州地區文工團工作,1978年回海,任《兒童時代》編輯。1978年發表處女作短篇小說《平原上》,1986年應邀訪美。1987年進上海作家協會專業創作至今。主要著作:《雨,沙沙沙》、《王安憶中短篇小說集》、《流逝》、《小鮑庄》、《小城之戀》、《錦銹谷之戀》、《米妮》等小說集及《69屆初中生》、《紀實與虛構》、《黃河故道人》、《流水三十章》、《父系和母系的神話》、《叔叔的故事》、《我愛比爾》、《長恨歌》等長篇小說。喜宴 妹頭 冬天的聚會《富萍》及其他 散文集《蒲公英》、《母女漫遊美利堅》(與茹志鵑合著)等,兒童文學作品集《黑黑白白》等,論著《心靈世界——王安憶小說講稿》等。作品曾多次獲得全國優秀小說獎,98年並獲得首屆當代中國女性創作獎。2001年馬來西亞《星洲日報》「最傑出的華文作家」稱
Ⅳ 推薦幾本王安憶不錯的小說
王安憶(女)(1954—)原籍福建省同安縣,出生在南京,是作家茹志鵑的次女。
1955年隨母移居上海。1961年入淮海中路小學,1967年入向明中學讀初中。1970年到安徽五河插隊。1972年考人江蘇省徐州地區文工團,在樂隊拉大提琴,並參加一些創作活動。1976年開始發表作品。1978年調上海中國福利會《兒童時代》任編輯。1980年曾入中國作協文學講習所學習。因發表短篇小說《雨,沙沙沙》(《北京文藝》1980年6期)等雯雯系列小說而引人注目。1987年調上海作家協會創作室從事專業創作。後擔任中國作協理事。上海作協副主席。著有中短篇小說集《雨,沙沙沙》、《流逝》、《小鮑庄》、《尾聲》、《荒山之戀》、《海上繁華夢》、《神聖祭壇》、《烏托邦詩篇》等,長篇小說《69屆初中生》、《黃河故道人》、《流水十三章》、《米尼》、《紀實與虛構》、《長恨歌》等。其中《本次列車終點》獲1981年全國優秀短篇小說獎,《流逝》、《小鮑庄》分獲1981—1982年、1985—1986年全國優秀中篇小說獎,其作品在海內外都有較大影響。80年代中期以前的作品多以知青為題材,表現其人生的追求和嚮往,以心理描寫見長。80年代中期以後則著力於人性和人的生命本相的探索,如「三戀」等。90年代以後開始追求新的敘事風格,以《叔叔的故事》、《烏托邦詩篇》等為代表,她用現實世界的原材料來虛構小說,以小說的精神力量改造日漸平庸的客體世界,營造體現知識分子群體傳統的精神之塔。近來語言變化更為明顯,由簡潔而趨擁擠,如《長恨歌》等,對上海這個城市作細致入微的繁復的描繪。
《雨,沙沙沙》、《流逝》、《小鮑庄》、《尾聲》、《荒山之戀》、《海上繁華夢》、《神聖祭壇》、《烏托邦詩篇》、《69屆初中生》、《黃河故道人》、《流水十三章》、《米尼》、《紀實與虛構》、《長恨歌》等
Ⅵ 王安憶的《長恨歌》好看嗎
值得一看。
該書亮點:
1、宿命觀念
《長恨歌》具有多重的主題意蘊,首先,是對浮華人生的參悟。「上海小姐」之名,對王琦瑤其實是她人生的一副無形枷鎖。
憑借「上海小姐」,先是身不由己而又心懷竊喜地與李主任交往,後來與康明遜、「老克臘」等人的戀情莫不因此而開始,但最終卻又因「上海小姐」之名而死於非命。一切都躲不掉「錦綉炯塵」的宿命。
2、藝術特色
王安憶在《長恨歌》中不注重以時間為序,而以空間來體現時間,採用空間敘事手法來安排小說的情節發展。
小說中以刻畫王琦瑤幾個生活空間的轉變來抒寫王琦瑤一生多舛的命運:弄堂——閨閣——片廠——愛麗絲公寓——鄔橋——平安里。
王安憶運用獨特的散文筆法和排比手法來描寫小說中平凡無奇或者瑣碎的事物,賦予它們詩性和靈性,正是這種細碎的語言描述,為小說人物情節的發展作了很好的鋪墊,每一個空間場景都預示著故事發展的結果。
主要劇情:
《長恨歌》寫了一個女人長達40年的感情經歷。中學生王琦瑤,是一個普通的上海弄堂女,但她又是不普通的,因為她美麗無比,幾乎達到沉魚落雁、閉月羞花的境界。
自從被選上「上海小姐」後,命運就發生了轉變,她做了某大員的女人。後來上海解放,大員遇難,王琦瑤又成了普通弄堂女孩,但是表面的平靜掩飾不了她內心的波瀾起伏。
她與幾個男人糾纏在一起,關系復雜,後來天命之年的王琦瑤與一位年紀與自己女兒相仿的男人發生畸形戀,最終因為金錢被女兒同學的男朋友殺害。
Ⅶ 誰知道王安憶最著名的小說
王安憶女士哪部小說最經典呢?請註明書名,和小說簡介。(拒絕長篇大論!) 最經典的當然是《長恨歌》嘍 長恨歌 作者: 王安憶頁數: 384 定價: 20
Ⅷ 王安憶有哪些小說
《雨,沙沙沙》、《流逝》、《小鮑庄》、《尾聲》、《荒山之戀》、《海上繁華夢》、《神聖祭壇》、《烏托邦詩篇》、《69屆初中生》、《黃河故道人》、《流水十三章》、《米尼》、《紀實與虛構》、《長恨歌》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