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儒學小說排行榜
㈠ 急求小說名字
蘇淺安/安淺蘇
辰翼凌/凌翼辰
辰子葉/葉子辰
夜翎夏/夏翎夜
完顏(姓)北/北顏完
季星冥/冥星季
璃月/月璃
淺蘇桉/桉蘇淺
(所有名字男女都可用)
幻天、
詩蘭、
青夢、
海菡、
靈槐、
憶秋、
寒凝、
凝芙、
綺山、
靜白、爾蓉、
爾
冬、
映萱、白筠、冰雙、訪彤、綠柏、夏雲、笑翠、曉靈、含雙、盼波、以雲、憐翠、
雁風、
之卉、
平松、
問兒、
綠柳、
如蓉、
曼容、
天晴、
丹琴、
惜天、尋琴、
痴
春、
依瑤、涵易、憶靈、從波、依柔、問蘭、山晴、憐珊、之雲、飛雙、傲白、沛春、
雨南、
夢之、
笑陽、
代容、
友琴、
雁梅、
友桃、
從露、
語柔、
傲玉、覓夏、
曉
藍、
新晴、雨蓮、凝旋、綠旋、幻香、覓雙、冷亦、憶雪、友卉、幻翠、靖柔、尋菱、
丹翠、
安陽、
雅寒、
惜筠、
爾安、
雁易、
飛瑤、
夏蘭、
沛藍、
靜丹、山芙、
笑
晴、
新煙、笑旋、雁蘭、凌翠、秋蓮、書桃、傲松、語兒、映菡、初曼、聽雲、孤松、
初夏、
雅香、
語雪、
初珍、
白安、
冰薇、
詩槐、
冷玉、
冰巧、
之槐、香柳、
問
春、
夏寒、半香、詩筠、新梅、白曼、安波、從陽、含桃、曼卉、笑萍、碧巧、曉露、
尋菡、
沛白、
平靈、
水彤、
安彤、
涵易、
樂巧、
依風、
紫南、
亦絲、易蓉、
紫
萍、
惜萱、詩蕾、尋綠、詩雙、尋雲、孤丹、谷藍、惜香、谷楓、山靈、幻絲、友梅、
從雲、
雁絲、
盼旋、
幼旋、
爾藍、
沛山、
代絲、
痴梅、
覓松、
冰香、
依玉、
冰
之、
妙夢、以冬、碧春、曼青、冷菱、雪曼、安白、香桃、安春、千亦、凌蝶、又夏、
南煙。
靖易、
沛凝、
翠梅、
書文、
雪卉、
樂兒、
傲絲、
安青、
初蝶、寄靈、
惜
寒、
雨竹、冬蓮、綺南、翠柏、平凡、亦玉、孤蘭、秋珊、新筠、半芹、夏瑤、念文、
曉絲、
涵蕾、
雁凡、
谷蘭、
靈凡、
凝雲、
曼雲、
丹彤、
南霜、
夜夢、從筠、
雁
芙、
語蝶、依波、曉旋、念之、盼芙、曼安、采珊、盼夏、初柳、迎天、曼安、南珍、
妙芙、
語柳、
含蓮、
曉筠、
夏山、
爾容、
采春、
念夢、
傲南、
問薇、雨靈、
凝
安、
冰海、初珍、宛菡、冬卉、盼晴、冷荷、寄翠、幻梅、如凡、語夢、易夢、千柔、
向露、
夢玉、
傲霜、
依霜、
靈松、
詩桃、
書蝶、
恨真、
冰蝶、
山槐、以晴、
友
易、
夢桃、香菱、孤雲、水蓉、雅容、飛煙、雁荷、代芙、醉易、夏煙、山梅、若南、
恨桃、
依秋、
依波、
香巧、
紫萱、
涵易、
憶之、
幻巧、
水風、
安寒、白亦、
惜
玉、
碧春、憐雪、聽南、念蕾、夢竹、千凡、寄琴、采波、元冬、思菱、平卉、笑柳、
雪卉、
南蓉、
谷夢、
巧蘭、
綠蝶、
飛荷、
平安、
孤晴、
芷荷、
曼冬、尋巧、
寄
波、
爾槐、以旋、綠蕊、初夏、依絲、憐南、千山、雨安、水風、寄柔、念巧、幼楓、
凡桃、
新兒、
春翠、
夏波、
雨琴、
靜槐、
元槐、
映陽、
飛薇、
小凝、映寒、
傲
菡、
谷蕊、笑槐、飛蘭、笑卉、迎荷、元冬、書竹、半煙、綺波、小之、覓露、夜雪、
春柔、
寒夢、
爾風、
白梅、
雨旋、
芷珊、
山彤、
爾柳、
沛柔、
靈萱、沛凝、
白
容、
樂蓉、映安、依雲、憶香、覓波、靜曼、凡旋、以亦、念露、芷蕾、千蘭、新波、
代真、
新蕾、
雁玉、
冷卉、
紫山、
千琴、
恨天、
傲芙、
盼山、
懷蝶、冰蘭、
山
柏、
翠萱、恨松、問旋、從南、白易、問筠、如霜、半芹、丹珍、冰彤、亦寒、寒雁、
憐雲、
尋文、
樂丹、
翠柔、
谷山、
之瑤、
冰露、
爾珍、
谷雪、
樂萱、涵菡、
海
蓮、
傲蕾、青槐、冬兒、易夢、惜雪、宛海、之柔、夏青、亦瑤、妙菡、春竹、痴夢、
紫藍、
曉巧、
幻柏、
元風、
冰楓、
訪蕊、
南春、
芷蕊、
凡蕾、
凡柔、安蕾、
天
荷、
含玉、書蘭、雅琴、書瑤、春雁、從安、夏槐、念芹、懷萍、代曼、幻珊、谷絲、
秋翠、
白晴、
海露、
代荷、
含玉、
書蕾、
聽白、
訪琴、
靈雁、
秋春、雪青、
樂
瑤、
含煙、涵雙、平蝶、雅蕊、傲之、靈薇、綠春、含蕾、從夢、從蓉、初丹。聽蘭、
聽蓉、
語芙、
夏彤、
凌瑤、
憶翠、
幻靈、
憐菡、
紫南、
依珊、
妙竹、訪煙、
憐
蕾、
映寒、友綠、冰萍、惜霜、凌香、芷蕾、雁卉、迎夢、元柏、代萱、紫真、千青、
凌寒、紫安、、從夢、從蓉、初丹。聽蘭、聽蓉、語芙、
夏彤、凌瑤、憶翠、
幻靈、憐菡、紫南、依珊、妙竹、
訪煙、憐蕾、映寒、友綠、冰萍、惜霜、凌
香、芷蕾、
雁卉、迎夢、元柏、代萱、紫真、千青、凌寒、紫安、
寒安、懷蕊、
秋荷、涵雁、以山、凡梅、盼曼、翠彤、
谷冬、新巧、冷安、千萍、冰煙、雅
陽、友綠、南松、
詩雲、飛風、寄靈、書芹、幼蓉、以藍、笑寒、憶寒、
秋煙、
芷巧、水香、映之、醉波、幻蓮、夜山、芷卉、
向彤、小玉、幼南、凡夢、爾
曼、念波、迎松、青寒、
笑天、涵蕾、碧菡、映秋、盼煙、憶山、以寒、寒香、
小凡、代亦、夢露、映波、友蕊、寄凡、憐蕾、
雁楓、
水綠、
曼荷、笑珊、
寒珊、谷南、慕兒、夏嵐、友兒、
小萱、紫青、妙菱、
冬寒、曼柔、
語蝶、
青筠、夜安、
覓海、問安、曉槐、雅山、訪雲、翠容、寒凡
、曉綠、
以菱、
冬雲、含玉、訪楓、含卉、夜白、冷安、靈竹、
醉薇、元珊、
幻波、
盼夏、
元瑤、迎曼、水雲、訪琴、
谷波、樂之、笑白、之山
、妙海、
紫霜、
平夏、
凌旋、
孤絲、憐寒、向萍、凡松、青絲、翠安、如天、凌雪、
綺菱
、代雲、
南蓮、尋南、春文、香薇、冬靈、凌珍、
采綠
、天春、沛文、紫槐
、幻柏、
采文、春梅、雪旋、
盼海、映夢、安雁、映容
、凝陽
、訪風、天亦
、平綠、
盼香、覓風、小霜、雪萍、半雪、山柳、谷雪、靖易、
白薇、夢菡、飛綠
、如
波、又晴、友易、
香菱、冬亦、問雁、
妙春、海冬、半安、平春、幼柏
、秋
靈、凝芙、
念煙、白山、從靈、爾芙、迎蓉、
念寒、翠綠、
翠芙、
靖兒、妙
柏、千凝、小珍、天巧。妙旋、雪楓、夏菡、
元綠、痴靈
、綺琴、
雨雙、
聽
楓、覓荷、凡之、曉凡、
雅彤、香薇、孤風、
從安、綺彤、
之玉、
雨珍、
幻
絲、
代梅、香波、青亦、元菱、海瑤、飛槐、聽露、夢嵐、
幻竹、
新冬、盼
翠、谷雲、憶霜、水瑤、慕晴、秋雙、
雨真、覓珍、丹雪、從陽、
元楓、痴香、
思天、如松、
妙晴、谷秋、妙松、曉夏、香柏、巧綠、
宛筠、
碧琴、
盼蘭、
小夏、安容、
青曼、千兒、香春、
尋雙、涵瑤、
冷梅、秋柔、思菱
、醉波、
醉柳、以寒、迎夏、
向雪、
香蓮、
以丹、依凝、如柏、雁菱、凝竹、宛白、
初柔、
南蕾、
書萱
、夢槐、
香芹、
南琴、
綠海、
沛兒、
曉瑤、
聽春、
凝蝶、
紫
雪、
念雙、念真、曼寒、凡霜、飛雪、
雪蘭、雅霜、從蓉
、冷雪、靖巧
、翠
絲、
覓翠
、凡白、
樂蓉、迎波、丹煙、夢旋、書雙、
念桃、夜天、海桃、
青
香、
恨風、安筠、覓柔、初南、秋蝶、千易、安露、
詩蕊、山雁、
友菱、香
露、曉蘭
、白卉、語山、冷珍、
秋翠、夏柳、如之、憶南
、書易、翠桃、寄
瑤、
如曼、
問柳、香梅、幻桃、又菡、春綠、醉蝶
、亦綠、詩珊、
聽芹、
新
之、
易巧、念雲、曉靈、靜楓、夏蓉、如南、
幼絲、秋白、冰安、
秋白、南
風、
醉山、
初彤、凝海、
紫文、凌晴
、香卉、雅琴、傲安、傲之、初蝶、
尋
桃、
代芹、詩霜、春柏、綠夏、碧靈、詩柳、夏柳、采白、
慕梅、
樂安、冬
菱、
紫安、宛凝、雨雪、易真、安荷、
靜竹、代柔、丹秋、綺梅、
依白、凝
荷、
幼珊、
憶彤、
凌青、之桃、芷荷、聽荷、代玉、念珍、夢菲、
夜春、
千
秋、
白秋、谷菱、傲雲、白梅、
念露、慕凝
、雅柔、盼柳、
半青、
從霜
、
懷柔、憐晴
、夜蓉、代雙、以南
、若菱、
芷文、
寄春、南晴、恨之、夢寒、
初翠、靈波、
巧春
男:
伯懿
(
懿是品德美好、高尚的意思)
伯毅
(
毅就是毅力
)
節都
(
念嘟
)
另林
逐天(與天相追)
逐日
(
與日相逐
,
希望寶寶比太陽還要有成就
)
昊禎(昊是天,禎是福、祥的意思)
昊天
昊陽
昊焜
昊祺
昊磊
保同
保赫
保臣
保治
龍恩
(
我們是龍的傳人
,
理應有一顆感恩的心
)
炎恩
(
我們是炎黃子孫
,
理應有一顆感恩的心
)
鴻恩
希文
(
希是少、珍貴,盼望的意思)
希誠
希武
玄華(玄是深奧)
玄晉
玄燁
玄明
元貞
(
在
<<
易經
>>
中這兩個字的意思不錯
)
伸義
(
伸張正義
)
巴莫(巴是滿語巴圖魯,意為勇士。莫是鄂倫春語莫日根,意為英雄)
子燁(燁是火光、光勝的意思)
子龍
(望子成龍)
子赫
(赫是盛大的意思)
聖卿(聖是聖明、聖人的聖)
尚儒(崇尚入儒學,也可作尚
×
)
彥祾禎(彥是博學,祾和禎都是福祥之意)
彥祾釗(同上,釗是勉勵的意思)
水哲
祾釗
祾鈺
祾鎮
祺祾
(
祺祾都是福祥之意,也可作其它的祺和祾
)
祾禎
(
祾和禎都是福祥之意,也可作其它的祾和禎
)
焜煊(焜和煊是火光和光盛的意思,也可作其它的焜和煊)
施祁
騰方
布特
司嘉
善琦
(
齊字可以替換成別的齊
)
垚丞
垚釗
興堯
(
舜是堯舜之舜
,
啟舜就是希望寶寶能像舜那樣有成就
)
可堯
裔聖
裔風
裔璇
裔瑛
政哲
一鳴
偉華
偉哲
嗣爵
承爵
炫琰
金鑫
檸浩
嘉熙
貝璽
子默
思遠
浩軒
語堂
昕宇
家宇
宇豪
宇鞅
宇軒
智宸
紹衡
鴻儒
鵬威
君浩
昊東
子騫
博文
鴻飛
尚卿
尚博
峻熙
(
峻
:
高大威猛
;
熙
:
前途一片光明
)
嘉懿
(
嘉
:
美好
;
懿
:
美好
)
煜城
(
照耀城市
)
懿軒
(
懿
:
美好
;
軒
:
氣宇軒昂
)
燁華
燁:光耀
煜祺
煜:照耀
祺:吉祥
智宸
智:智慧
宸:古代君王的代稱
正豪
豪:豪氣
昊然
昊:蒼天,蒼穹
志澤
(
澤:廣域的水源
)
明傑
明智
傑出
弘文
(
弘揚
;
文
:
文學家
)
燁偉
燁:光耀
苑博
博:博學
鵬濤
鵬:比喻氣勢雄偉
炎彬
炎:燃燒
彬:形容文雅
鶴軒
鶴:閑雲野鶴
軒:氣度不凡
偉澤
偉:偉大
澤:廣域的水源
君昊
君:君子
昊:蒼天,蒼穹
熠彤
熠:光耀
彤:紅色
鴻煊
鴻:大也
煊:光明
博濤
博:博學
苑傑
傑:傑出
黎昕
昕:明亮的樣子
燁霖
燁:光明
哲瀚
(
擁有廣大的學問
)
雨澤
(
恩惠
)
楷瑞
(
楷
:
楷模
;
瑞
:
吉祥
)
建輝
(
建造輝煌成就
)
致遠
(出自諸葛亮的《誡子書》:
「
非淡泊無以明志
,
非寧靜無以致遠
」
)
俊馳(出自成語:俊才星馳)
雨澤
(
恩惠像雨一樣多
)
燁磊
(光明磊落)
國豪(國人因它而自豪)
偉奇(偉大、神奇)
文博(文采飛揚,博學多才)
天佑(生來就有上天庇佑的孩子)
文昊(昊的字意是:廣大無邊)
修傑(修:形容身材修長高大)
黎昕
(
黎:黎明
昕:明亮的樣子
)
遠航(好男兒,就放他去遠航吧)
旭堯
(
旭:旭日
堯:上古時期的賢明君主,後泛指聖人
)
英傑(英俊傑出)
聖傑
(
聖:崇高
傑:傑出
)
俊楠
(
俊:英俊
楠:堅固
)
鴻濤
(
鴻:旺盛
,
興盛
)
偉祺
(
偉:偉大
祺
:吉祥
)
榮軒
(
軒:氣度不凡
)
浩宇
(胸懷猶如宇宙,浩瀚無窮)
希望幫到你!!
㈡ 應該如何反駁儒學
你如果要跟孔子辨、跟孟子辨、跟朱子辨都可以
但是你要挑戰一門學問,這恐怕很難
在歷經了兩千多年的發展和延伸
儒學的門派發展到無數個
自孔子死後,儒學已經開始分流
雖然貌似讓學術不純
但是,儒學已經向各個方向發展,並日趨完善
到了宋明時代,儒學已經有成熟的哲學體系了
如果你要挑戰整個儒學
這恐怕很難
《韓非子》可以辨得了戰國時代的一兩個儒學流派
但恐怕無法應對所有儒學的流派
他本人的授業恩師荀子,就是戰國時代最後一個儒學大師
性惡論就是他第一個提出來的
而且在戰國時代,在性善論和性惡論之外,還有一個本性論
到了宋代,又有了「朱陸之辨」
儒學從此又分成了「心」、「理」兩個大流派
所以我覺得只能就事論事,沒辦法說有一個學問可以剋制另一個學問之說
不現實
你說說看,是什麼問題讓你覺得要辨下去的
另外,我覺得《韓非子》達不到徹底打擊儒學的目的
因為《韓非子》本身也存在著重大的缺陷
過於依賴國家機器,忽視倫理道德建設
1.凡人修仙傳
這個不用說吧
2.覓仙路
和凡人有得一比的,飛升後的故事比凡人都有吸引力
3.仙壺奇緣
故事不錯,只是不肥
4.火中金蓮
中規中距
勝在連續穩定
5.紫府仙緣
前期寫得不錯,結尾感覺不是一人之作
6.逆脈天驕
作者想像力不錯,寫的切入點也不錯
7.通天之路
有點YY,但不失邏輯
8百煉成仙
寫得比較啰嗦,勝在量大文長
9.仙凡引
寫得一般
,但看了開頭還是有看下去的慾望
10.一仙難求
女主的,是唯一女主上得了檯面的修真小說,但還是不合口味,雖然言情部分不多.
。
《升龍道》(後有逆龍道),血紅寫的,比較老的一本書,當時我天天不眠不休躲在被窩里看,還是大夏天,還被我媽揪出來打。呵呵。這是我最早接觸的一本書,可惜沒看完,剩了個尾巴。現在卻是沒心情看了。
《佛本是道》,很經典。主角周青從地球一個小小修士最終成為和道德天尊,元始天尊,通天教主一樣的存在。裡面的道佛的思想至今猶在腦海。對我的影響很深。看完後感觸很多。最大的是從此以後我不拜神,不禮佛,只尊自己了。
其他的,如《道儒仙緣》,《誅仙》(這本書簡直是除前一輩之後仙俠之巔峰,至少我是這么認為的,情節跌宕起伏,雖是寫修真的,卻在一定程度上又否定了神仙的存在。三少的書絕對精品。)《黑山老妖》,《陽神》,《邪風曲》(這也是血紅寫的)
我還看過許多西幻和仙俠,給你介紹幾本,老是看修真的也是會膩的。
《琴帝》,《斗羅大陸》,《傭兵天下》,《惡魔法則》,《寸芒》,《斗破蒼穹》,《惡魔法則》,《盤龍》,《太古仙人在現代》(這本書其實很好看,很有趣,可惜最後的結局草草爛了尾,真是遺憾。)
㈣ 唐代的儒學著作有哪些
儒家經典:
儒家經典主要有儒學十三經.儒家本有六經,《詩經》、《尚書》、《儀禮》、《樂經》、《周易》、《春秋》.秦始皇"焚書坑儒",據說經秦火一炬,《樂經》從此失傳;
東漢在此基礎上加上《論語》、《孝經》,共七經;
唐時加上《周禮》、《禮記》、《春秋公羊傳》,《春秋榖梁傳》、《爾雅》,共十二經;
經過隋朝動亂,唐太宗重視思想建設,開始提高孔子的地位,貞觀二年,建設孔子廟堂,尊孔子為先聖,顏回為先師,貞觀四年下令全國各州縣建孔子廟,貞觀十一年,尊孔子為宣父,而且提高儒生地位.對儒家經典進行統一整理,顏師古整理《五經》,孔穎達整理《五經》義疏,頒行全國,成為標准教科書.但唐太宗死後即開始衰落,佛道盛行.直到韓愈、柳宗元、劉禹錫等人推動「古文運動」,重新提倡儒家思想,但已經無法挽回儒家衰落的大勢.
唐代中盛期開始主要流行重進士輕儒生,重詩詞反古文,因此出現了大批的詩詞和傳奇作家,但通讀儒家經典的十不餘二三,因此在「古文運動」中提出了復興儒學,反對駢文,提倡古文的思想.但晚唐時期皇帝幾乎都是宦官們在十三宅中秘密推舉的,沒有受過系統的太子教育.儒家思想更加淪喪,到唐末及五代十國時期幾乎道德淪喪,更沒有重要的儒家經典問世了.
㈤ 黎鳴:我為什麼要說儒學反邏輯
回顧中國思想史,中國士大夫文人中最早注意到涉及思維方法的古代典籍者,是唐代古文運動的領袖人物韓愈,他較早發現了《大學》、《中庸》兩文不同於其他的儒家著作。用後來朱熹的說法,《大學》是教人為「人」之「法」,而《中庸》是教人為「心」之「法」。這兩篇文章,《大學》出自孔子的弟子曾子,《中庸》則出自孔子之孫,受業於曾子的子思。而後來的孟子又受業於子思的門人。
在《論語》中曾子曾留下名言:「吾日三省吾身」,且概括「夫子之道」,「一以貫之,忠恕而已。」子思在《中庸》一書中,則更又把孔子之道概括為一個「誠」字。「誠者,天之道也,誠之者,人之道也。」「誠則明矣,明則誠矣。」「至誠之道,可以前知。」「……故至誠如神。」「唯天下至誠,為能經綸天下之大經,立天下之大本,知天地之化育。」然後,到了孟子,則索性直接喊出了「人性本善」:「仁義禮智,我固有之也,非自外爍也。」再後,到了宋明理學,則更是「人性無不善矣」。
㈥ 儒家思想的歷史影響的論文,急需!!!!
先秦諸子百家思想與現代社會
論文題目
淺談儒家思想對現代社會的影響
院系:計算機科學與技術
班級:09級計本一班
學號:091210135
姓名:朱福建(男)
課時:3~4課時
時間:2010年5月26日
摘 要
儒家學派由孔子所創。自漢武帝時期董仲舒提出「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之後,儒家思想成為中國封建社會統治階級的指導思想,在中國古代思想文化領域一直占據主導地位。盡管其間受到外來佛教文化的沖擊,在近代又受到西方文化的沖擊,「五四運動」中受到「打倒孔家店」的否定,「文革」中受到「批林批孔」運動的批判,儒家思想文化仍然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和代表,作為傳統的力量,頑強地積淀在當代中國人的傳統價值觀念體系之中,以思維方式、價值取向、行為方式、道德風尚、風俗習慣等形式表現出來,甚至滲透到我們的骨髓和血液,發揮著積極或消極作用。起積極作用的為精華,起消極作用的為糟粕。
關鍵詞
儒家思想、儒家文化、影響、積極、消極。
目錄
第一章 儒家思想文化對現實的積極影響
§1.1.儒家思想豐富了中國傳統道德
§1.2.沖破天命鬼神的理性精神抵抗了宗教對人們思想的侵蝕。 §1.3.「民為邦本」的民本主義。
§1.4.注重理想信念的鼓舞和凝聚作用。
§1.5.「過猶不及」的辯證思維。
§1.6.儒家豐富的教育思想內容。
§1.7.儒家思想中的優秀成分溶入中華民族精神,成為中華民族文化的核心和靈魂。
第二章 儒家思想文化對現實的消極影響
§2.1.等級觀念壓抑了人的個性和創造性。
§2.2.過分注重人際關系,輕視對自然界的探索和改造。
§2.3.輕視生產勞動。
§2.4.過分注重道德的作用,缺乏法治精神。
§2.5.把「中庸」上升為方法論。
§2.6.「述而不作,信而好古」,不利於理論創新。
§2.7.「重道輕器」的體驗性籠統思維。
結 論
參考文獻
前言
儒家思想文化的精華在歷史傳承中經過磨練、積淀,成為我們民族的智慧、精神和美德,具有人類共性的永久價值。儒家思想文化畢竟代表的是中國農業社會、封建社會的精神文明。隨著世界工業化的興起、經濟全球化的推進,儒家思想中的消極因素暴露得越來越明顯,越來越不適應現代化。中國近代的落後、被動、挨打,表面看是因為西方「船堅炮利」,中國武器不行,進而是因為封建制度的腐朽造成的,實際上最深層的東西,是文化上、指導思想上出了問題,這和儒家思想的消極因素不能說沒有關系,甚至有人認為儒家思想是罪魁禍首。
正文
第一章 儒家思想文化對現實的積極影響
§1.1.儒家思想豐富了中國傳統道德。
儒家文化屬人倫文化,它提出的仁、義、禮、智、信、溫、良、恭、儉、讓、忠、孝、廉、節、恥等,蘊含量十分豐富,每個字都能寫一篇大文章。如果抽象出它們的一般意義,加以選擇、加工、發揮,就能成為精華。如「仁」,是儒家道德規范體系的核心,「仁者仁也」,強調了人的社會屬性和本質;「仁者愛人」,反映了利他精神;「克己復禮為仁」,要求人應該有道德自律意識;「殺身成仁」,彰顯了堅守信念、不怕犧牲的決心。又如「忠」,拋開它的忠君和愚忠的具體含義之外,可貴之處在於忠於職守、勇於負責,完全可以把它用在忠於黨、忠於國家、忠於人民方面上。又如「孝」,是任何人、任何社會都應具有的美德,封建社會過分強調子女對父母的「孝」,而忽視父母對子女的「慈」;現在實行獨生子女政策,家家體現的是過度的「慈」,很容易丟掉傳統的「孝」,所以,當今更需要強調「孝」。此外,「義」即正直、正義,「禮」即禮貌、禮儀,「信」即誠信、信譽,「溫」即和藹、平易,「恭」即謙虛、敬人,「儉」即勤儉節約,「讓」即寬容忍讓,「廉」即清正廉潔,「節」即骨氣、氣節,「恥」即自尊自愛等,它們的一般意義都可以繼承並發揚光大,為我們的個人品德、家庭美德、職業道德、社會公德建設服務。
§1.2.沖破天命鬼神的理性精神抵抗了宗教對人們思想的侵蝕。
儒家思想對鬼神問題持謹慎態度,「子不語怪、力、亂、神」,「未知生,焉知死」,具有無神論傾向,否定超自然救世主和彼岸世界的存在。同時,引導人們注重「現世」生活和實際問題的解決。
在儒家思想的影響下,中國人解決現實問題傾向於依靠人間力量,形成了一種不輕易求神拜佛的習慣。在他們看來,與其信鬼神,不如信明君,「五百年必有王者興」,明君能帶來太平盛世;明君不多,就去信清官,清官率先垂範,彌補君王過失,殺陳世美,救秦香蓮;清官不多,就去信俠客,俠客可以路見不平,拔刀相助,最大的俠客就是梁山好漢,替天行道。老百姓實在沒辦法,才去求神拜佛,而且求的神,也多是希望能給他們解決實際問題的神,這些神和人還有血緣關系,人們缺水了就信龍王爺,缺錢了就信財神爺等,信神是無可奈何,也是權且手段,達到虔誠、迷信程度的人是少數。
§1.3.「民為邦本」的民本主義。
儒家思想歷來十分重視老百姓的作用,認為百姓是國家安寧的根本,「民為邦本,本固邦寧」。孟子講:「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這里的「貴」就是作用重大,即「民可載舟,亦可覆舟」之義。重視老百姓的作用,首先要重視老百姓的生計。所以,儒家思想歷來強調君子要有「憂以天下,樂以天下」的情懷,把個人安身立命與百姓福祉聯系起來,「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要安民、養民、利民、惠民、富民,同時還要「教民」;要「解民於倒懸」,「厝天下於衽席之上」。為此,就要修身,要「格物、致知、正心、誠意」,提高自己的道德修養和做事本領,目的是為了經世致用,實現「齊家、治國、平天下」。
§1.4.注重理想信念的鼓舞和凝聚作用。
儒家思想強調做人應有理想信念。其理想人格是智、仁、勇,認為是「天下之達德也」,孔子說:「仁者不憂,知者不惑,勇者不懼」。人有了理想信念,就能專心致志、刻苦學習,耐得住寂寞和貧困,做到「謀道不謀食」、「憂道不憂貧」「食無求飽,居無求安」,即使窮困潦倒,「飯疏食,飲水,曲弘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富且貴,於我如浮雲耳」。人有理想信念,就有了自己的獨立意志和人格,孟子說:「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就能做到「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理想信念一旦確立,就能鼓舞人們矢志不渝、終身堅守,「朝聞道,夕死可也」,面對惡勢力,不惜殺身以成仁,捨生以取義。特別是在發展市場經濟條件下,人們求實務實、自主自信的同時,會出現輕視理論思維、淡化理想信念的傾向,現實中「有奶便是娘」的實惠思想,急功近利的浮躁心態,「跟著感覺走」的認知方式,甚至損人利己的個人主義,都是其負面效應。因此,我們不論是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還是做思想政治工作,都要積極開展理想信念教育。通過理想信念教育,凝聚人心,鼓舞鬥志,使人們立身處世要有志氣、正氣、骨氣。
儒家思想中的理想社會就是「大同」。這個社會「天下為公」,「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都「講信修睦」,「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鰥寡孤獨疾廢者皆有所養」。「大同」理想是人們對原始共產主義的回憶,是對當時階級剝削、壓迫的反抗,也是對未來美好社會的嚮往,鼓舞了世世代代中國人。歷代農民起義領袖的「均貧富」口號就是以「大同」理想作為旗幟招攬人心的,陶淵明的《桃花源記》,太平天國的《天朝田畝制度》,康有為的《大同書》,孫中山的「天下為公」等深受「大同」理想的啟發和影響。馬克思主義傳入中國特別是新中國建國初,許多中國人,包括不少黨和國家領導人,就是用傳統的「大同」思想來理解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的,鄧小平提出的「小康」一詞,也是從傳統的「大同」社會的描述中來的。
§1.5.「過猶不及」的辯證思維。
「中庸」在儒家思想體系中占據重要地位,認為它是最高美德素養,也是准則和方法。「中庸」里有辯證法,即關於「度」的思想,既不要過頭,也不要「不及」,反對走極端,要求人們待人接物要把握分寸,注意火候。孔子說,有人問他問題,他就「扣其兩端而竭焉」,即摸清事物矛盾著的兩個方面,然後綜合起來給予回答;又說「攻乎異端,斯害也已」,即只抓住矛盾的一個方面而忘記另一方面,必然造成危害。儒家是為當官者著想的,認為當一個領導者,要做到「威而不猛」、「泰而不驕」、「和而不流」、「矜而不爭」、「欲而不貪」、「樂而不淫」、「哀而不傷」、「勞而不怨」、「惠而不費」等。從氣質修養上,「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又說「狂者進取,狷者有所不為」,認為這兩種人都有偏激性,應取其「中」,既積極又穩當。
§1.6.儒家豐富的教育思想內容。
孔子首先是一位教育家,儒家繼承孔子的辦學傳統,中華民族兩千多年的教育主要是由儒家承擔的。孔子的「有教無類」,「溫故而知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辯之,篤行之」,「毋意、毋必、毋固、毋我」,「三人行,必有我師焉」等,都是可貴的教育經驗總結。孟子提出「教亦多術」,荀子的「青出於藍而勝於藍」和「鍥而不舍」,韓愈的「業精於勤荒於嬉,行成於思毀於隨」等,都成為後世學子的格言,即使現在,對我們的素質教育仍有啟發價值。§1.7.儒家思想中的許多優秀成分溶入中華民族精神,成為中華民族文化的核心和靈魂。
在中華民族精神中,處處閃爍著儒家思想的光輝。如愛國主義,儒家思想強調集體主義精神,要求個人利益服從整體利益,「克己」是為了「復禮」;強調家國合一,國是家的放大,忠是孝的放大;強調「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現在,愛國主義精神已成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強大動力。又如團結統一,儒家的「大一統」思想很濃,孔子說:「天下有道,則禮樂征伐自天子出;天下無道,則禮樂征伐自諸侯出。」西漢董仲舒稱:「《春秋》大一統者,天地之常經,古今之通誼也。」儒家的「內聖外王」強調君子修身、「齊家」的目的就是為了「治國、平天下」,這已成為中華民族的政治觀念和思維方式。在中國歷史上,分裂不得人心,統一人心所向,這已成為我們反對民族分裂的廣泛深厚的社會心理基礎。又如愛好和平,儒家講「禮之用,和為貴」,講「和而不同」,講「厚德載物」,講「忠恕」,要求人們在處理君臣、父子、夫妻、鄰里、朋友等「五倫」關系時,做到「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這里,最可貴的就是要設身處地地站到對方想一想,以增進理解,營造寬容,多達共識,形成合力。現在,在國內提出和諧社會建設,在國際提出和諧世界理念,堅持友鄰、睦鄰、富鄰政策,為我國實現全面小康和現代化目標創造良好的國際環境,儒家「和」的思想能發揮更大作用。又如自強不息,儒家和道家、佛教最大的不同就是強調積極有為的人生態度,要求人們「發憤忘食,樂以忘憂」,孔子就是一個十分勤奮的人,干起事來,「不知老之將至」,他認為「飽食終日,無所用心,難矣哉」!儒家認為,人生在世應有「三立」,即「立德、立功、立言」,要「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
第二章 儒家思想文化對現實的消極影響
§2.1.等級觀念壓抑了人的個性和創造性。
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仁」的外化就是「禮」,「禮」是儒家思想的一個特色。「禮」就是指人們在相互交往中找到自己的位置,舉止言行符合了自己的位置要求,就說明懂禮。中國歷來被稱為「禮義之邦」,中國人也不乏儒雅君子,但問題就出在過分上。儒家講君臣、父子、夫妻為「三綱」,講「貴賤有等,長幼有差」,如果有人違反了禮,就被視為犯上作亂。 「禮」太多,就是繁文縟節、形式主義,最大的弊端就是壓抑個性,妨礙真理發現和科學發明。由於講「禮」,領導、長輩說的話,即使錯話,也不能越,不能頂,不能改,因而拒絕一針見血的爭辯,否則為狂妄、驕傲、「大不敬」。孔子講「非禮勿言,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動」,要人們平時要「居處恭」,「貌思恭」、「事思敬」。如按這些「禮」來教育,即使天真爛漫、活潑可愛的青少年,也全被教育成循規蹈矩、躡手躡腳、千人一面的謙謙君子;再加上孔子講「君子訥於言,敏於行」、「巧言令色,鮮於仁」,更限制了人們對雄辯和溝通才能的發揮。這和我們改革開放時代提出的開拓性、創造性人才要求背道而馳。
§2.2.過分注重人際關系,輕視對自然界的探索和改造。
儒家文化是人倫文化,儒家學說,就是講人與人,人與社會關系的。「學以四教:文、行、忠、信」。孔子以六藝授徒,六藝就是禮、樂、射、御、書、數,其中的數有自然科學味道,但是被排在最後的;其他都屬於社會人倫學問,「六藝」中最為重要的就是禮,「不學禮,無以立」。作為君子,就是要「立於禮」,而「成於樂」。在儒家思想的影響下,中國文化就形成了重人際、輕科技的價值傾向。在中國歷史上,有許多偉大的技術發明,但不是用在直接生產力上,而是用在製造禮器、神器、酒器上。古代的人才,就是會打仗,會打官司,會搞政治,會對對聯,科技被稱為「奇技淫巧」,科學家被稱為「工匠」,不在人才之列,毫無社會地位,蔡倫、張衡、畢升很難與孔、孟、程、朱比肩。儒家文化過分注重人際,勢必影響人們業務能力和辦事效率的提高,因為它引導人們,做事首先關心的是人際關系,而不是事情本身,關系不順,很難辦成哪怕是自以為非常正確的事。甚至引導人們把精力投放到與工作沒有任何關系的人際關繫上來。
§2.3.輕視生產勞動。
儒家宣揚「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於人」,鼓勵人們當「勞心者」去「治人」。儒家也倡導人們要努力學習,而學的不是自然科技,是人倫方面的書,「學而優則優」,學好是為了當官、管人,「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從歷史上看,儒家門下培養出來的多是「四體不勤,五穀不分」的人,中了舉的,如《儒林外史》中的范進;未中舉的,如魯迅筆下的孔乙已,其導向結果,是鄙視生產勞動、鄙視勞動群眾,嚴重影響社會生產力的發展。
§2.4.過分注重道德的作用。
儒家文化是道德文化,治理國家,特別強調人們的素質、覺悟和良心,因而把道德看得比法律更根本、更重要。孔子說:「導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導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儒家排斥法律,甚至把「無訟」作為一種社會理想。過分的以德治國,會帶來「人治」。中國歷史上有法制,但沒有法治,而且僅僅是刑法,是用來治民的,不是用來治官治權的,往往成為袒護達官貴人的工具。社會上流行著很濃的「包公情結」和清官熱,正說明人們對社會公正的期盼與法治缺乏的現實之間有巨大反差。由於過分注重道德和忽視法律作用,使得中國歷代統治者調控社會的手段較為單調。社會缺乏一種長治久安的動態穩定機制,表現為「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周期性的改朝換代和治亂循改。直到現在,百姓中的「臣民」觀念、領導幹部中的「為民做主」觀念、「父母官」觀念,仍十分濃厚;實施依法治國方略任重道遠。
§2.5.把「中庸」上升為方法論。
「中庸」有辯證法,追求一種恰到好處的「適中」,但又缺乏可操作性。孔子只說,「叩其兩端而竭焉」,如何取其中,沒有一定的法則,需要當事人根據當時的具體情況靈活運用。於是,人們用起「中庸」來,碰到什麼問題,都採取不偏不倚、不陰不陽、不明不暗、不前不後的立場、態度和方法,表現為折中主義,特別是在大是大非面前,未能旗幟鮮明,缺乏原則性和斗爭性,使人變得騎牆、滑頭和見風使舵。孔子感嘆道:「中庸之為德也,其至矣乎!民鮮久矣。」真正的「中庸」在大眾中能貫徹的很少了。「中庸」和敢闖敢冒、改革創新相矛盾。為了打破「中庸」思維方式對變革的阻礙,使得革命和改革有時不得不採用矯枉過正的手段,結果是非常的不「中庸」,最容易走向偏激和極端。
§2.6.「述而不作,信而好古」。
孔子的「述而不作,信而好古」是說他不搞新的創作,只是編輯文獻典籍,闡述先賢微言大義,發自內心地喜好古代。特別是對堯、舜、禹,回憶眷戀,贊嘆不已,「巍巍乎其有成功也,煥乎其有文章」,「鬱郁乎文哉」。孔子做學問的形象是「編春秋,刪詩書,序易傳」。這種學風影響到後人,更難標新立異,嚴重阻礙理論創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這種學風,還帶來了尊崇祖訓和崇拜聖賢的思維慣性。這種慣性成為滋生個人崇拜、教條主義、保守主義的溫床,使得解放思想成為一次次社會變革、改革先導的任務十分繁重。五四運動批判的「以孔子是非為是非」,延安整風運動批判的王明教條主義,真理標准問題大討論批判的個人崇拜和「兩個凡是」,改革開放以來克服的「唯書、唯上」,都是「述而不作,信而好古」這一慣性在不同歷史時期的表現,而克服這一慣性的法寶就是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
§2.7.「重道輕器」的體驗性籠統思維。
以儒家思想為核心的中國傳統文化其思維方式是辨證的,但它是籠統的,顯得整體而混純,經驗而直觀。儒家的許多文章談修養、談人倫、談社會,不是理性思維,而是道德體驗,如孟子講「吾養我浩然之氣,充塞於天地之間」,《中庸》講的「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對事物的探究,不喜歡精確梳理,不喜歡科學實驗,不喜歡邏輯概括,不喜歡事必親躬,喜歡大而化之,向上提升,對關乎天地人的「道」滔滔不絕,對具體的、細微的實在的「器」不屑一顧,這種思維不符合現代科技發展的要求。
結 論
作為中國人,不但要對中國傳統文化,包括儒家思想文化有一個深刻認識,更重要的是在推進實現全面小康和現代化建設過程中,充分挖掘、發揮儒家思想文化中的積極因素,弘揚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和中華民族精神,增強民族自信心、自豪感和凝聚力;同時,要從觀念、思維、制度、政策、行為、環境等方面,自覺克服、改造儒家思想文化中的消極因素,做到興利除弊,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提供堅實的文化底蘊、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持。
參考文獻
《先秦學術概論》 呂思勉著 東方出版中心1996版
《論語譯注》 楊伯峻譯注 中華書局1960年版
《孟子譯注》 楊伯峻譯注 中華書局1960年版
中國古代的人學思想 張岱年 社會科學戰線 1991.3
㈦ 如何反駁儒學
那樓主可以這樣說:「吾不仁不義,忘八無恥,視人倫為無物,視禮儀如糞土,可謂吾與禽獸無異矣。故諸君何可謂人皆有仁焉?」
㈧ 儒道文道類小說如儒至聖、大文道
1、《道緣儒仙》
簡介:「揚道固我願,修儒為徑是,世間人逍遙,數彼我賢聖」。描述的是一個博學多才的青年書生成仙成神而又入世為官的故事,涉及到書生、修道、成仙、入世、仕途、財富、奇緣、法寶、愛情、血仇等。
讀者可以領略到博大精深的傳統文化、深沉含蓄的美好情感、優美無限的自然風光以及奇妙莫測的仙家成長。
㈨ 好看的架空歷史小說排行榜
1、《贅婿》
本書主要講述了主角從現代金融界巨頭的身份回到了古代,進入一個商賈之家最沒地位的贅婿身體後,涉及到一系列家國天下事的故事。
2、《回到明朝當王爺》
該小說講述了一個烏龍九世善人鄭少鵬因為陰差陽錯回到了大明正德年間後發生的故事,那是一個多姿多彩的時代,東廠、西廠、內廠、外廷、錦衣衛之間的紛爭;代天巡狩清除貪官的故事;剿倭寇、驅韃靼、滅都掌蠻、大戰佛郎機;開海禁、移民西伯利亞。
3、《國士無雙》
《國士無雙》一本在17K小說網上連載的歷史架空類小說,作者是驍騎校。
作品講述了一個英雄與梟雄,狗賊與奸賊的瘋狂世界。那是一段遺忘的歷史,也是一段凝結的追憶。
4、《一代軍師》
《一代軍師》又由城市漫畫改編成漫畫。這部正在創作中的作品是根據起點中文網上突破千萬點擊的同名小說《隨波逐流之一代軍師》改編而成。
5、《唐磚》
《唐磚》是連載於起點中文網的網路小說,作者是孑與2,現已完結。
作品簡介:夢回長安,鮮血浸染了玄武門,太極宮的深處只有數不盡的悲哀,民為水,君為舟,的朗朗之音猶在長安大地回繞,異族的鐵蹄卻再一次踏破了玉門關,此恨何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