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人氣排行 » 金庸的小說為什麼好看

金庸的小說為什麼好看

發布時間: 2022-07-06 05:26:21

『壹』 金庸的小說好看在哪裡

金庸寫的所有的小說,他都比較注重人物的性格分析,也特別注重當時那個時代的歷史的發展,比較尊重歷史,又符合廣大人民群眾的喜好,所以特別好看。

『貳』 金庸小說為什麼這般好看

金庸作為武俠小說這一「項目」的「奧運冠軍」,其超凡的功力在於他通過浪漫敘事構造的俠譜。武俠小說作為「寫夢的文學」本不以寫實見長,其人物創造主要來自作者想像和寫作傳統,寫作傳統中的程序化因素是另一回事,作者的想像主要偏重寓言化和象徵化,它不直接來源於現實。而金庸小說作為一種經典就恰恰在於它通過傳統中的程序化形式把象徵性、寓言性以及含蓄不盡的言外之意、耐人咀嚼的韻外之致等本屬於中國古典文化要求的東西表現了出來,並藉助獨特的武俠語言文化的天空讓我們作了一次堪稱壯舉的烏托邦飛翔。於是,我們才無法忘記郭靖、黃蓉、令狐沖、楊過、小龍女、喬峰、韋小寶甚至是李莫愁、岳不群、歐陽峰、滅絕等等栩栩如生的人物。也因此,金庸塑造的「俠譜」才會比那首「笑傲江湖曲」更令人盪氣回腸、不知肉味,才會比那些在地下深藏百年甚至千年的佳釀更醇香無比。而他的這種歷史處理也使得武俠世界中的人物和事件全出虛構,「真實」的歷史不過是江湖武林的背景襯托,而人物的性格卻呼之欲出了。

傑出的武俠小說家,寫武俠,寫出的是人世的眾生相;敏銳的讀者,讀武俠,讀出的是人間的滄桑和百態。到如今,金庸小說的流播已經沖出華人世界,走得更遠。但是,研討金庸小說的藝術特色時,要一時說清卻是很難的,在這里,我無意談論金庸小說的所有藝術特色。前輩說書人常說「花開兩朵,先表一枝」,我覺得用這一想法作為指導思想來切入金庸作品涵蓋乾坤的殿堂無疑是有效的。



在杜南發的訪談錄《長風萬里撼江湖——與金庸一席談》里有幾段被人引用過多次的對話,金庸在里邊提到了兩個很耐人咀嚼的話題:「中國近代新文學的小說,其實是和中國的文學傳統相當脫節的,無論是巴金、茅盾或是魯迅寫的,其實都是用中文寫的外國小說……中國的藝術有自己獨特的表現手法……有人常問我,為什麼武俠小說會那麼受歡迎?當然其中原因很多,不過,我想最主要的原因,是因為武俠小說是中國形式的小說,而中國人當然喜歡看中國形式的小說。」 「不管是武俠小說還是愛情小說、偵探小說或什麼小說,只要是好的小說就是好的小說,它是用什麼形式表現那完全沒有關系。武俠小說寫得好的,有文學意義的,就是好的小說,其它小說也如此。畢竟,武俠小說中的武俠,只是它的形式而已。」①這是兩個多麼矛盾的話題,但卻同時存在於一個對話錄里,還被許多大師級的人物當成文藝理論一般引用!於是,文學的形式問題便成為了一個焦點,到底該如何看待文學的形式?又該如何理解這兩個話題所傳達的意思呢?

文學形式在某種意義上即寫作傳統,通常包括文學創作中常規手法的體系和與此相連的讀者的視野期待。目前通俗文學作品中的文學形式問題的解決者中的集大成者,恰恰不是別人,而是金庸。

首先,金庸小說作為武俠小說,它承襲了武俠小說這一文類的特點,即金庸在創作過程中保持了武俠小說復雜的文學、文化、社會、歷史內涵,典型的創作了繁復多變的武俠文學。武俠小說在舊中國小說里是文學流派的一個大的分支,它與傳統小說一樣也是由ping話、彈詞、說書等演變而來的。在內容方面,與武俠有關聯的單四大名著中就牽扯到三部;在形式方面,新派武俠小說與舊派武俠小說並沒有多大區別,江湖恩怨、門派斗爭、武林紛爭、男女愛恨、兄弟情義照例還是新派武俠常用的模式和顯揚的主題,它的復雜變化反映在小說的思想上。正如金庸所說:「武俠小說所繼承的,是中國傳統小說的表現形式,就內容而言,武俠小說和《水滸傳》差不了多少,當然寫的好不好是一回事,但形式是中國的形式,是繼承了中國小說的傳統。」②所以,魯迅在寫《中國小說史略》時也得提到《七俠五義》和《兒女英雄傳》,而魯迅若再生,他也必須得提到金庸小說、古龍小說、梁羽生小說。一個真正的思想的巨人在ping價文學作品時是不帶任何功利色彩的。
其次,金庸小說襲用了舊小說在行文時夾用詩詞、歌賦、聯句,在回目中使用對聯、詩詞,在語言上使用白話、夾用韻文等特點。金庸在行文時很會玩「花樣」,像好問的《摸魚兒》、丘處機的《無俗念》、岳飛的《滿江紅》、李白的《俠客行》等都運用得渾然天成,毫無斧鑿之痕。金庸在回目上為了小說的古典意境所做的裝潢更是心機用盡,他在1978年10月《天龍八部》修訂本的後記中寫道:「曾學柏梁體而寫了四十句古體詩,作為《倚天屠龍記》的回目,在本書中學填了五首詞作回目。」③他還頗費周章的在先祖查慎行的七律中選了五十行對句作為《鹿鼎記》的回目。不過,金庸也在幾本書中沒有堅持這種通俗文學固有的思維慣性,殊為恨事。盡管如此,金庸在回目上的成就還是鶴立雞群,試看《天龍八部》四十一——五十回的回目:「燕雲十八飛騎/奔騰如虎風煙舉/老鷹小丑/豈堪一擊/ 勝之不武/王霸雄圖/血海深仇/盡歸塵土/念枉求美眷/良緣安在/枯井底/污泥處/酒罷問君三語/為誰開/茶花滿路/王孫落魄/怎生消得/楊枝玉霞/敝履榮華/浮雲生死/此身何懼/教單於折箭/六軍辟易/奮英雄怒。」這一曲氣吞萬里如虎的《水龍吟》於細微處峰迴路轉,英雄俠義與兒女情長互為映襯,真是「虎嘯龍吟,挽巢鸞鳳,劍氣碧煙橫!」④

再次,金庸小說潛移默化的借鑒了一些中國式的傳統手法,如說書藝術、插科打諢角色的引入、全知敘述和次知敘述的運用、戲劇舞台的架設、假全知狀態下的視覺與心覺的堂皇運用等。如在人物的塑造上,金庸依靠視覺與心覺的運用,半明半暗地描寫人物和事件在客觀視覺中留下的意味深長的空白點,輕易地迷惑住了讀者,加上精細的心理刻畫,終使岳不群成為武俠小說史上最成功的「虛偽家」。又如周伯通、桃谷六仙、岳老三、華山二老等插科打諢一類角色的引入,更令金庸小說錦上添花,對於減低小說的沉悶氣氛大有裨益。李漁的《閑情偶寄》就說了「插科打諢、填詞之末技也。然欲雅俗同歡、智愚共賞,則當全在此處留神。文字佳、情節佳,而科諢不佳,非特俗人怕看,即雅人韻士,亦有瞌睡之時。作傳奇者,全要善驅睡魔,睡魔一至,則後乎此者雖有《均天》之樂,《霓裳羽衣》之舞,皆付之不見不聞,如對尼人作揖,土佛談經矣。」⑤但即使是如此「末技」,也是多少文人夢寐難求的啊!

到了這里,真相才清晰起來:中國形式的寫作傳統處於作品中整體藝術構架中較符合傳統欣賞習慣,較易為大眾所感知的位置,它們較早地隨著說書、ping話、彈詞等藝術形式深入民間,成為影響讀者審美心理的重要因素。類型化或程式化的寫作傳統也並不意味著貶義,還有可能是某些藝術形式的重要特徵的中性表述,只有「胸中大有丘壑」的「裝載家」才是最後的贏家。優秀的作家總是會想方設法去豐富作品的內涵和藝術表現手法,如錘煉語言、增添新的類型或亞類型、將中西相形式結合等等。而金庸小說的成功也就在於它大俗大雅,至幻至真,超越俗雅,充分的繼承了中國傳統形式的衣缽,發揚了其武俠小說的特質,成為了20世ji最中國形式的小說。金庸是矛盾的,但這並不一定是缺陷,一個真正意義的作家總是生活在矛盾中並探索著人間百態。



王朔先生在《我看金庸》里曾引言道:「金庸小說的文字有一種速度感。」又說「老金從語言到立意基本沒脫舊白話小說的俗套。」⑥這是比較中肯的說法,金庸的語言的確有速度感,是白話小說,很俗,而這也恰恰是金庸語言的長處。只是,王朔用金庸的優點或長處去批金庸,孔門賣文之際未免有點貽笑方家的味道。

金庸的語言可以用「行雲流水,平中見奇」一言以蔽之。金庸在行文時常會引用一些古典詩詞,並運用的極富韻味,但其語言的主要魅力不在於此。金庸的語言通俗,淺顯,流暢,靈活生動,沒有難認的字,難懂的詞和艱澀的句子,語言的動作性強,極善構築戲劇性場面,具有一種令讀者忘記或忽略文字的速度感。讀金庸小說時,迎面而來的是古樸、蒼勁的感覺,初看似乎語不驚人,但愈展開愈魅力無窮。金庸總是試圖在作品中不說而又說點什麼,那意境的升華令人如飲佳釀,讀者於微醉之間已無形之中進行了一場靈魂的「加冕」。毋庸置疑,金庸的筆是靈動而又厚重的,但也誠如陳墨所言:「金庸小說的語言,之所以看起來沒有什麼突出的特殊,那是因為作者並不追求風格的單一性,而是進行不同方式的敘述探索,不斷改進和創造自己的敘述方式及語言風格,同時不斷地拓展語言的疆域,豐富小說的形式美感。」⑦如其為郭芙設計的一系列語言就不僅把她的尖酸、刻薄、嬌氣表現了出來,還把她對楊過既愛且恨的女人心態體現得淋漓盡致。試看《神鵰俠侶》三十九回《大戰襄陽》里對郭芙的描寫:「郭芙一呆,兒時的種種往事,霎時之間如電光石火般在心頭一閃而過:『我難道討厭他么?武氏兄弟一直拚命來討我的喜歡,可是他卻從來不理我。只要他稍為順著我一點兒,我便為他死了,也所甘願。我為甚麼老是這般沒來由的恨他?只因我暗暗想著他,念著他,但他竟沒半點將我放在心上?』……20year來,她一直不明白自己的心事,每一念及楊過,總是將他當作了對頭,實則內心深處,對他的眷念關注,固非言語所能形容。
可是不但楊過絲毫沒明白她的心事,連她自己也不明白。此刻障在心頭的恨惡一去,她才突然體會到,原來自己對他的關心竟是如此深切。」可以這么說,郭芙這個人物的刻畫在金庸小說中是極具里程碑意義的,她的意義絕對不下於黃蓉、小龍女以及李莫愁,而大多數的讀者卻總是先入為主的把自己當成了楊過,而把郭芙當成了對頭並對之無比痛恨,殊不知此舉乃是入寶山而空回,買櫝而還珠了。金庸小說就是這樣:語言升華成性格,性格升華成命運,而命運反過來又影響語言,如此循循導之,步步深入。

金庸語言不僅藉助白描和心理刻畫,還常隨心所欲地運用各種修飾手法。記憶猶新的是《雪山飛狐》中描寫胡一刀夫婦的那句話:「這一男一女啊,打個比方,那就是貂禪嫁給了張飛……」在這里,人物形象藉助語言的勾勒而顯得如魚得水,它喚起的想像與聯想讓讀者再也抹不去對這一對夫妻的記憶。金庸的語言還很幽默詼諧。從「老頑童」到「桃谷六仙」再到「韋小寶」,這些令人捧腹的人物使得小說此起彼伏,有滋有味。他們或是成為一種意義或思維的化身,或是成為小說重要情節或線索充實小說內容,或是與敘事角度和pingdian相結合,不但為金庸小說吸引了無數的讀者,也為這個快節奏的世界注入了一股活力。

在故事創作中,幾個事件可以同時發生,但是話語卻必須把它們一件一件地敘述出來,即使是《天龍八部》這么一部氣勢恢宏、多頭並進的作品也得如此。這就要提及語式中的講述與描述。講述與描述的區別體現在敘事角度、人稱轉換、敘事與故事的距離以及敘事態度上,「講述是歷時性的敘述,提供故事的來龍去脈,交代人物的過去以及有關信息」;而描述則「比較含蓄,多用客觀或『中性』的語調」,是「給定了場面的戲劇性的現時性的敘述型語式」⑧。講述與描述的靈活運用在金庸小說中隨處可見,如《倚天屠龍記》第二章《武當山頂松柏長》的最後一段寫道:「張君寶其時年歲尚輕,也不敢斷定自己的推測必對。他得覺遠傳授甚久,於這部九陽真經已記了十之五六,十餘年間竟然內力大進,其後多讀道藏,於道家練氣之術更深有心得。某一日在山間閑游,仰望浮雲,俯視流水,張君寶若有所悟,在洞中苦思七日七夜,猛地里豁然貫通,領會了武功中以柔克剛的至理,忍不住仰天長笑。」這是描述性的,後面又接著道:「這一番大笑,竟笑出了一位承先啟後、繼往開來的大宗師。他以自悟的拳理、道家沖虛圓通之道和九陽真經中所載的內功相發明,創出了輝映後世、照耀千古的武當一派武功。後來北游寶鳴,見到三峰挺秀,卓立雲海,於武學又有所悟,乃自號三豐,那便是中國武學史上不世出的奇人張三豐。」這又是講述了。在這段話里,描述轉換成講述是不著痕跡的,細心的讀者在閱讀《袁崇煥ping傳》時肯定更會有這種感覺。

金庸對語言是花了不少工夫的,他的風格是「經過了大量刻苦鍛煉而長期用功操練出來的風格」,他還說:「寫小說內容求『雅俗共賞』,文字能『清簡流暢』,此吾之願也。」⑨王安石的詩說得好:「看似尋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卻艱辛。」金庸曾多次修改自己的小說,其「待從頭,收拾舊山河,一肩挑」的良苦用心比起「批閱十載,增刪數次」的曹公雪芹來也毫不遜色。例如,金庸在章目上就將《書劍恩仇錄》的第一二回由「古道駿馬驚白發,險俠神駝飛翠翎」改成了 「古道騰駒驚白發,危巒快劍識青翎」,這使得這兩章章目在意境、平仄等方面都更切合文本。又如在《射鵰英雄傳》的開頭,金庸增加了張十五說書的故事。這種說書藝術將敘述者、聽者、讀者等自由結合,作者自由出入其間,以生動逼真的臨場感,滿足了讀者理清來龍去脈的願望,喚醒了讀者心目中潛藏的人物形象。而這種藝術與別的語言藝術的完美結合,在《鹿鼎記》中更是得到了最佳的展示,為這部20世紀與眾不同的武俠小說的增加了不少藝術價值。 金庸以他的生花妙筆沖破了小說形式的限制,超越了俗雅之界,對語言的傳播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同時也對英國gov在香港施行的重英輕中的殖民教育做出了無聲的反抗。



金庸懂得挖掘現實,更懂得挖掘遠離現實生活的「真實」(人的情感、性格、道德、信仰等)。然而,夢回江湖後,在金庸用小說特有的形式和語言引領讀者想像並把握歷史的脈搏的同時,理想卻只能一點一滴地積淀現實,因為理想只能永遠走在現實的前面引導與提升現實,卻永遠不能完全代替現實,所以,無論當年多麼叱吒風雲的金庸小說主人公,最終還是以各種方式離開了江湖這一「母體」。如郭靖與黃蓉。他們的愛情以犧牲黃蓉的代價來對郭靖做出一種虛幻的補償,令一個活潑、輕柔、聰慧、靈敏的女子來向木訥、剛毅、質實、樸拙的男性做出一種超乎生死的承諾,這本來就是浪漫主義的產物,但是我們卻無法不看到郭靖在許多時候都可以拋棄黃蓉,所謂「巧妻常伴拙夫眠」本就是儒教文化中類似「書中自有顏如玉」一般的「仁中自有顏如玉」的麻醉劑而已。又如「自由之神」 令狐沖,他生性率直、興味隨意、活的瀟灑,是金庸小說中最灑脫之人;但他又是最遵守中國傳統文化之人,他依戀師門,極力維護師傅、師弟,他交友只認情義,不分正邪,他受到委屈從來是反躬自問,不責怪他人。個性的張揚與道德的完善在他身上得到最完美的結合。不過,令狐沖也毫無振奮的勇氣和信念,倘若不是作者及時安排任我行之死,他必定也死了;倘若不是安排岳靈珊對令狐沖的背叛,令狐沖的愛情也必將在岳靈珊和任盈盈的無所取捨中霜冷長河。這就意味著令狐沖的結局實際上是一種「虛假性的結局」,他的歸隱和喬峰意義上的死毫無區別。

金庸小說的藝術價值又恰恰在此,他以武俠小說的幻景形式和生花妙筆有效地掩蓋了現實處境的嚴峻,完美地連綴了來自現實的矛盾的裂縫,而向世人昭示出一種理想化、和諧化的世界的可能性,並防止歷史文化語境的印痕和創傷的暴露,充滿熱情地言說著這個世紀所交託給文人的俠客夢。陳平原說:「不敢說沒有江湖就不存在俠客;可武俠小說中倘若沒有一個虛擬的『江湖世界』,俠客就不可能縱橫馳騁大顯神威。」正如《西遊記》寫的最好的是孫悟空「大鬧天宮」一樣,金庸小說的美在那浪漫主義建構的藝術畫廊里,是喬峰大戰少林、聚義庄之時;是郭靖華山論劍之日;是令狐沖揮舞獨孤九劍之間;是楊過攜手小龍女的剎那;是李莫愁引吭高歌衣帶漸寬終不悔的瞬間;是韋小寶腳底抹油的頃刻……正是「成也蕭何,敗也蕭何」!金庸武俠的「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也正在於此。

參考資料:

①②杜南發:《長風萬里撼江湖——與金庸一席談》見鍾曉毅、費勇編《金庸傳奇》附錄,廣東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③④金庸:《天龍八部•後記》、《天龍八部•目錄》,《金庸全集》,北京三聯書店,1994年

⑤李漁:《閑情偶寄•科渾第五》,作家出版社1995年

⑥王朔:《我看金庸》,北京《中國青年報》,1999年10月1日

⑦陳墨:《金庸小說人物論》,百花洲文藝出版社,2001年

⑧格非:《小說敘事研究》,清華大學出版社,2002年第一版

⑨金庸:《求全之悔不虞之譽》,見朱漢民、江堤主編《金庸:中國歷史大勢》,湖南大學出版社,2001年1月第一版

『叄』 金庸寫的武俠小說好在哪裡為何能那麼受人歡迎

朝廷貪腐無能,百姓多為不滿,民不聊生,正義之士揭竿而起,後因外族入侵,各方英雄人物以民族大義為先,團結一致對外,抵抗入侵。我個人覺得金庸寫的最好的是後期完成的作品天龍八部,其次是笑傲江湖。如果以整個系列算在一起的話,射鵰三部曲也是相當出色的,單一一部就稍稍有所欠缺。再加上之前的文筆淬煉,歷史文化的積淀,故事脈絡的把控,這些內力適時的共同作用於這部小說,於是,產生了奇妙的化學反應。

『肆』 為什麼金庸的小說這么受人歡迎

答案很簡單,因為好看。好看這兩個字看起來很簡單,但是細細研究,其實裡面大有內涵。金庸武俠小說的受眾很廣,下至十幾歲的學生,上至胡須花白的老人,都是他的忠實讀者。

他的小說除了文筆好,邏輯縝密,如果是有歷史背景的,那對於歷史的部分也都是經得起推敲的。不像現在的一些書,亂改歷史,真當讀者都是傻的!

『伍』 為什麼有很多人說《天龍八部》是金庸最好的小說

《天龍八部》確實是金庸先生最好的一部武俠小說,原因有四。

一、人物眾多

有人統計過,在《天龍八部》里,有名有姓的人物就有230個。《天龍八部》不僅僅是人物多,而且都很有特色。共有三位男主角,即段譽、喬峰、虛竹,這在所有小說里都不多見。


不僅僅是主角,就是一些配角,也成了經典人物。如岳老三、鳩摩智、掃地僧、包不同、康敏……都被大家所熟知。要做到這一點,就要求作者必須有極強的駕馭能力,很不容易。

二、故事曲折

《天龍八部》並不是人物的簡單堆砌,而是有「線」將他們連成了有機的整體,而這個「線」就是曲折的故事。段譽與喬峰之間,有阿朱,虛竹與喬峰之間,有玄慈,段譽與虛竹之間,有逍遙派。

《天龍八部》故事的曲折性,往往出乎讀者的意料。蕭遠山竟然沒有死?慕容博竟然還活著?喬峰竟然是契丹人?玄慈竟然是虛竹的父親?夢姑竟然是西夏公主?所以,讀者在讀《天龍八部》時,確實是愛不釋手,根本停不下來。

三、氣勢恢宏

《天龍八部》已經脫離了傳統的武俠小說范疇,而是將故事放到了國家利益的高度,大理、宋朝、契丹、西夏、吐蕃、大燕,各個國家各個民族的矛盾交織在一起。


通過掃地僧這個人物,金庸先生表達出了一種新的武俠精神,那就是武功只是末端,是「用」,而「以天下蒼生為念」才是最高境界,是「體」。

四、文筆流暢

作為文學作品的《天龍八部》,文筆也極為流暢,很有吸引力。《天龍八部》的五本小說各章標題,其實就是五首詞。從開篇到結尾,小說中的語言都很有魅力,有些段落更是不輸於所謂純文學作品。

比如「蕭峰打虎」、「燕雲十八騎」的出場,都具有很強的文學性。正是金庸先生流暢生動的文筆,才使得人物個個鮮明,故事都引人入勝。


金庸先生的武俠小說,經典的有很多,流傳最廣的《射鵰英雄傳》,最有江湖豪氣的《笑傲江湖》,封筆之作《鹿鼎記》,都被金庸迷們所津津樂道。

但從人物、故事、境界和文筆等方面來看,《天龍八部》無疑是金庸先生最好的武俠作品。《射鵰英雄傳》故事比較單一,《笑傲江湖》差了點境界,《鹿鼎記》缺了點氣勢。

『陸』 金庸的小說好在哪裡

金庸的小說妙在何處?這恐怕是每一個談金庸、愛金庸的讀者經常要碰到的問題。總之一句話,妙就妙在它的「雅俗共賞」。
聽起來,雅俗共賞這句話似乎一點兒不陌生,甚至有些老生常談。然而一部文學藝術作品——不論是「純」文學還是「俗」文學——若真能作到雅俗共賞,卻絕非易事。可以說,雅俗共賞是文學藝術的至高至大的境界。
我們知道,一部小說要寫得「好看」,殊非易事,而要寫得「耐看」則更是困難。倘若要要求它既「好看」又「耐看」,只怕就要「難於上青天」了。
而金庸的小說偏偏就能如此。
表面上看,金庸的小說與其它的武俠小說沒有什麼不同之處。其它的武俠小說的好處,諸如緊張,曲折、懸念、起伏、打鬥等等,金庸的小說一應俱全。也就是說,金庸的小說首先和其他的武俠小說一樣都具備了「熱鬧」和「曲折」,因而「好看」這一武俠小說的必要條件。
問題是,金庸的小說,「游戲」而又有其「味」,「胡說」而又有其「道」,有味有道,便非同一般。
首先,金庸不是一昧地「傳奇」和「講故事」,而是不斷地「求真」兼而「寫人」。
金庸小說的妙處在於其事雖奇而其人卻真,而且以人統帥了故事,而並非以故事統帥了人。一般的武俠小說有兩種情況,一種情況是其人物、尤其是其主人公不僅善惡分明,正邪清楚,而且這些人物簡直就是某一種概念的公式,讓人一看就知,了無深趣。另一種情況是根本沒有什麼人物性格,只是追求一種離奇古怪荒誕不經甚至漏洞百出而又低級下流的「故事」或「傳奇」。更多的情況是以上兩種情況「合二為一」,即一些概念公式化的人物和一些胡編亂造的故事。而金庸的小說的故事情節幾乎從一開始就出人物的性格,而且絕對地統帥了故事,即金庸的小說的故事情節是按照人物的性格發展需要及其可能性、必然性等等去安排的。如《神鵰俠侶》中的小龍女跳崖不死,一則是因為她愛極楊過,情願為之犧牲,二則是因為她早年生長於古墓,又習「玉女心經」所以能安於寂寞,十六年安然度過。而十六年後楊過之跳崖,一則是因為他於小龍女之死靡他,至情至性,二則是因為他的性格本身就是有易走極端這一成分在內。為此,此事雖奇,而此情節卻真而且美,而且十分動人。其人則更鮮明、更突出。
其次,金庸的小說為他人所不及之處及在於其將「傳奇」與「歷史」巧妙結合,並使之渾然一體。
一般的武俠小說總是寫到江湖上的一已恩怨,綠林中的明火執仗,草莽間的兇殺打鬥。而金庸的小說則是每每將「歷史」引入「傳奇」,從而使其渾然一體成為中國古代的民族英雄的傳奇故事兼而成為中國古代英雄史詩。金庸的小說大多有明確的歷史年代及其具體的背景,之所以如此,是想要增加其「可信性」。然而,其意義與作用遠非如此,即一是增加了作品的可信性之外,還將「歷史引入傳奇」:金庸的小說中有許多真人(歷史人物),然而他們的事跡則多半是出自傳說或野史的假事(即不足信之事)。另一方面又努力將虛構的人物及其故事寫得更真實更可信。就這樣,真人假事與假人真事渾然一體,叫人不能相信亦不能不信。——在「歷史事實」這一層次上是不可信的,但在「藝術真實」或「哲學真實」這一層次上又「極可信」。從而使他的小說具有了一種獨特的風采及深刻的底蘊。既寫出了「江湖」(傳奇),又寫出了「江山」(歷史),處於江湖與江山之間,處於傳奇與歷史之間,另闢蹊徑,自立於「武林」與文壇。

『柒』 金庸的書好看在哪裡,為什麼大家都喜歡看

個人最先開始喜歡金庸的時候是因為翁美玲版的射鵰和古天樂版的神鵰。很喜歡那個嬌俏可愛的黃蓉,很敬重那個溫婉如玉的小龍女。記得有一版的高中課本裡面還節選過一段《天龍八部》,那個時候是為那種精彩為妙的武俠描寫所吸引。直到後來看了原著,才更加明白,金庸的小說為什麼能夠經久不衰。
我想,他的武俠世界,是我們很多人都在追求的精神世界。俠義當先,豪氣沖天。(下面COPY一下別人的話~作者將深刻的人生哲理和深厚的東方文化內涵,灌注於神奇而浪漫的武俠故事之中,使之上升到文學藝術的高度。而且,作品中包含著豐富的民族文化知識,從天文地理、歷史宗教、文學藝術、醫葯民俗到道德人倫無所不包。讀後在陶冶性情的同時,給人一種知識上的極大滿足。)
我在讀的時候,就常常感覺到,自己所知道的實在是太少了。而每讀一次他的作品,就感覺到我們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源遠流長。
跟著小說的主人公一起感受世界,江湖的紛紛擾擾。當然有的時候,我們只能做個旁觀者,靜靜地看著這個世界的好與壞。
然而誰也不能否認,在金庸的小說里,我們找到了依託。
也許是一場文人俠客夢,也許是一次江南踏花行。有塞北的風光,有水鄉的旖旎,也有我們的夢想。
現實中,也許我們也曾那般不得志,也許我們也是一樣的痴狂,也許我們也在苦苦追尋。
那些心高氣傲的人,那些偽君子真小人,我們的世界又何嘗沒有?
穿行在査大俠的武俠世界,也是一種人生的體驗吧,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同樣可以學習,可以比較。怎麼做一個好人,怎麼做一個受歡迎的人,怎麼做一個快樂的人。至於每個人得到的是什麼,那就是個人的領悟了。
建議樓主親自看看啊~
每看一部都會有一種豁然開朗的感覺~

『捌』 為什麼金庸小說那麼好看

不好看,他能這么出名嗎?

『玖』 金庸的武俠小說為什麼那麼好看

金庸的武俠小說,廣受歡迎的是射鵰三部曲,天龍八部,笑傲江湖和鹿鼎記。前期的書劍恩仇錄系列相對受眾較小,因為這些作品還帶有很濃厚的傳統章回體小說的風格,人物塑造簡單粗暴,紅花會的大哥一出場就是十幾個,動作外號造型宛如水滸傳。令人眼花繚亂。但是到了射鵰三部曲,金庸小說的人物塑造越來越鮮活,憨厚大俠郭靖,機靈美貌的黃蓉,放盪不羈的周伯通,遺世獨立的黃葯師,楊過,郭襄,一代祖師張三豐,千古渣男張無忌……可以說,金庸的這些人物已經成為了大部分人對武俠世界的基本認知。

『拾』 金庸寫的書為什麼那麼好看

金庸小說,一個奇跡,它風靡全世界,自然,寫得好是一個原因,但是,寫得好,並不代表一定風靡全世界,寫得好的小說不單單只有金庸小說吧,中國各類名著多得是嘛,可為什麼偏偏只有他,金庸寫的小說如此流行呢,且聽俺慢慢道來。

首先,我們要探討金庸小說的好,好在那裡,免不了要想想,金庸是為了什麼而寫的,這點,大概每個人都說得出來,我就不談了,但我提的這一點就是金庸小說之所以成功的地方。當初,明報的銷量很差,所以金庸要寫寫武俠小說來刺激明報報紙的銷量。既然是要寫來刺激銷量的,自然要寫得漂漂亮亮的嘛,不然誰看?J率抵っ鰨?鷯蠱咀潘??說牟攀叮?有【?說募且洌?岣壞睦?分?叮?叢熗蘇廡╇謚巳絲詰男∷擔?溲廈艿牟季鄭?釗祟?拷嶸唷W魑?詒ㄉ狹?氐男∷檔比灰?吹梅?隙琳叩奈縛凇2拍苡腥碩諒錚?鷯鉤曬Φ牡胤驕馱謨冢??プ×訟愀鄱琳叩奈縛冢?琳呦胍?裁矗??囟ㄐ詞裁矗?謔牽??次湎潰?湎朗鞘裁矗?腥慫凳淺扇說耐?埃?比唬?曳炊哉飧齟剩???湎佬∷禱故欽加幸歡?康畝琳叩摹?
從金庸的大部分作品中我們可以看到他迎合讀者口味的內容,比如,金庸的愛情故事,他寫的不像窮聊阿姨的愛情小說一樣,當然,如果那麼寫,充其量,也不過騙騙未成年人罷了,言情大師三毛先生也稱贊金庸先生為「言情聖手,但是,為了有人看,他的小說里的主人公,必定是一個男被幾個女的追,作為大俠,總有些女性FANS,這點,當讀者讀到這里時,他必定,可能會想入非非,甚至把自己代入那些主人公,想想,當我是小寶,大叫一聲後鑽入7個女人的被中············;由於為了迎合,讀者胃口,金庸決不讓幾個大俠同時喜歡一個女人,雖然有這種現象,但那個大俠決不是主要人物,例如胡逸飛,游坦之之類;布局也要奇特,但,由於是連載的,布局的奇特也不同於古龍之類,古龍的小說每件事都平平無奇,要連在一起才能看出其鬼神莫測,金庸每天都要有人看,所以每一點都要有懸念,例如,虛竹背童姥上山後怎樣,令狐沖到梅庄幹嘛,諸如此類,讀者讀後就會想啊,為什麼回這樣,接下來怎麼樣?搞不清楚,就再買來看啊,對不對,。
我想大概這就是為什麼金庸小說會在香港引發這么厲害影響的原因——好看,但是,由於金庸是寫來連載的,一天1,2000字,有時難免會出錯,過分迎合讀者,情節也會不合理,但,金庸小說總的來說還是成功的。

這么說來只有香港讀者爭相討論啊,影響也不大啊,何以會風靡世界呢,這就是另一個原因了——傳媒信息的力量。
在香港這個資訊發達的地方,評論是永遠有的,大部分人評論金庸,把他的小說成就誇大其辭,信息轟炸,吹得天花亂墜,例如,倪匡就曾熱情洋溢地贊嘆:"一遍又一遍看金庸小說,每看一遍, 都擊桌驚嘆,嘆為觀止.""金庸的小說,總評語是『古今中外』『空前 絕後』." ,於是,越傳越厲害,人們難免會聽從這些轟炸,一看,還真不錯,於是,又有人站起來宣傳了,傳著傳著,到了國外。要知道,國外大部分華人,特別是在外國長大的人,也許會點漢語,但卻是那種整天ABC的人,他們也許想讀讀中文書,學學中國文化,於是,他們很容易就會選擇了金庸的小說來讀,自然,這是評論的力量,而且,在國外受教育的人,你總不能要他去讀石頭記之類的吧,別說他們,就算純中國長大的人讀起這類名著來也是很吃力的,而金庸小說則是通俗易懂,老少咸宜的,他們讀起來也容易嘛。
他們讀完後,突然覺得,哇,好看——畢竟這是迎合了某一部分人的胃口了——於是,他們就在傳給其他人,再來一次熱浪,又是傳起來,不良不惡的循環宣傳下,金庸小說就風靡了世界華人,甚至外國人。

熱點內容
紅簾小說閱讀答案 發布:2025-07-09 22:07:10 瀏覽:909
洪荒西遊小說排行榜 發布:2025-07-09 22:02:03 瀏覽:227
耿美小說推薦軍旅文 發布:2025-07-09 22:02:02 瀏覽:864
著名透視眼小說排行榜大全 發布:2025-07-09 21:57:52 瀏覽:483
東方仙俠言情小說 發布:2025-07-09 21:45:16 瀏覽:304
駕校教練帶女徒小說閱讀 發布:2025-07-09 21:44:16 瀏覽:483
最新完結現代言情小說 發布:2025-07-09 21:44:15 瀏覽:850
逆亂青春小說免費閱讀土豆 發布:2025-07-09 21:43:30 瀏覽:504
女主愛上大毒梟小說推薦 發布:2025-07-09 21:43:26 瀏覽:880
修真類長篇小說排行榜 發布:2025-07-09 21:43:23 瀏覽: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