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蜀孟旭小說排行榜
❶ 有沒有收了花蕊夫人和大小周後還有柴榮的兩個符皇後的小說
最近讀到花蕊夫人和小周後的故事,覺得古人的愛情和現代人的愛情似乎沒有什麼區別,有點感慨。
先說花蕊夫人吧,她是後蜀最後一位皇帝孟旭的寵妃。她不僅長得美麗,極有才華並且很賢惠,因為孟旭極其奢華,她經常勸孟旭省下錢做軍費,可惜孟旭不聽但對花蕊夫人確是極好一直獨寵到後蜀亡。孟旭死後(據說被太祖毒死的),花蕊夫人就被太祖收進宮了。但是她經常想念孟旭,自己畫了一張孟旭的畫像,每晚拿出祭拜,一次不小心被太祖撞見謊稱是送子之神。她的死因有很多說法,更多的是被太宗殺死的,又有說是因為政治斗爭打獵時混亂射死,有說是因為她拒絕太宗被射死。通過花蕊夫人,我想說的是女人無論多麼優秀,多麼有洞察力如花蕊夫人,其實最想的是有個人全心的愛著自己而已,不管她是昏君,甚或亡國之主如孟旭。她憑吊孟旭雖說是忠貞,但更多的是在第二個男人宋太祖和第一個男人孟旭之間的對比中,孟旭才讓她真正的感到女人的幸福吧,對於宋太祖來說,國家是最大的,女人即使再美也要排到後面的位置,而孟旭雖然昏庸,但是對她是真的好到極致了。
❷ 對聯相傳起源於五代後蜀主孟旭,是中國漢族傳統文化
對聯是在古代的「桃符」和「對句」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正規名稱叫楹聯。對聯源於中國文字語音的對稱性,出現應該在周朝以前,造紙術和書法的發展,使對聯成為獨立文體。譚蟬雪先生在《文史知識》1991年第四期上撰文指出,中國最早的楹帖出現在唐代。
而認為源自於孟旭的是春聯,即新年專用之門聯。不過宋代不同史料對此說法不一,也有說是辛寅遜或孟昶的兒子孟喆所撰。
❸ 花千骨是哪個朝代的
錯,雖然是玄幻小說改編而來的玄幻古裝劇。但是本人覺得是有現實朝代的。。。
孟玄朗是蜀國二皇子後來繼承大統成為蜀國的皇帝。。這個暫時沒法判斷是哪個朝代。但是從他身邊的一個人可以判斷其所在的年代。。。
就是輕水。
她是周國柴王府北晴郡主(她向自己父王借兵幫孟玄朗復位時候自己說過的)
那就好了,信息有了,周國,王室還姓柴。就是唐朝和宋朝之間的內個五代最後一個後周,雖然它的創建者是郭威,但是後來傳位給他的養子柴榮(皇上姓柴,王族自然有部分姓柴了),正好朝代和王室的姓都對上了,正好,後面的北宋的時候四川也還存在蜀國。。。(樓主可以網路一下後周和北宋時候的蜀國,確認一下)
作者還是有心的。。。
❹ 趙崇祚的概述
字弘基,甘肅天水人。五代後蜀人。後蜀開國功臣中書令趙廷隱之子。是我國歷史上第一部詞選集的編者。《四庫全書總目提要》中講後蜀孟旭的中書令叫趙廷隱,他的兒子叫趙崇韜、趙崇祚。可見是書香門弟。
❺ 記有孟旭寫對聯的著作是誰呀!誰能告訴我
《宋史.蜀世家》
關於對聯的起源有一種最普遍的說法就是對聯起源於桃符。但在桃符上寫「神荼」「郁壘」二神名,起目的只是為了 避邪,且其根本沒對仗,也算不得對子,所以這種說法也是站不住腳得。還有一種說法認為對聯起源於五代後蜀主孟旭。《宋史.蜀世家》有載:「孟沒歲除,名學士為詞,置寢門左右。未年,辛寅遜撰詞,孟以其非工,自命筆雲:『新年納余慶,嘉節號長春。』」但此種說法依然不夠確定,現在已經發現的材料證明早在唐代,就出現了對聯。
❻ 後蜀皇帝孟旭寫的對聯是什麼
新年納余慶,嘉節號長春。
❼ 眼看城池要被攻破,為何官員找來更夫縮短打更間隔時間呢
在中國歷史中,有一個叫馮瓚的奇官。據書中記載,馮贊生於宋初年間,曾在後周、後漢和後唐三個朝代當過官。
因其足智多謀、富有才幹,在宋朝建立後,便被宋太祖趙匡胤徵召入仕,是趙匡胤重用的人才之一。
公元965年,大宋發兵四川,鏟除盤踞在此地的後蜀政權。
鎮定下來的馮瓚將下屬們召集到一起,對他們說道:“城外的人大多都是被他們威脅至此的百姓,他們挑這個時候進犯,定是害怕我們的援軍到來,將他們一網打盡。我們只要死守到天亮,對方必撤退。”
將士們聽後,心裡稍微有了一點安定。可此時還不到前半夜,要守到五更時分,己方的補給夠么?城裡僅有300 余名官兵,城門要真被攻破,豈不是會被瓮中捉鱉?
雖說,局勢十分不利,但是,馮瓚的頭腦卻十分清晰。說罷,便布置各項守城事宜,先是將二百人馬分派到東、南、西、北四個城門堅守,又派身強力壯、機動靈活的官兵組成巡邏隊在城牆上嚴密監視敵情,一有動靜即刻敲鑼以便調集援兵救急。
❽ 楊二郎的儀容——三山飛鳳冠、鵝黃袍、水合服分別代表什麼
封神榜里楊戩出場是比較簡單的,和西遊記對真君相貌的大書特書大誇特誇不同,吳承恩作為楊真君的粉絲,其花痴之心是鎮不住地往外噴,楊二郎在西遊記出場不過第6回和第63回中不多的段落,但每次出來都是讓孫悟空吃癟的,第一次出場擒拿了孫悟空還壞了猴子的金剛靈石身,第二次出場則讓孫悟空乾脆地自拜下風,一口一個「顯聖大哥」,甚至對梅山六聖當面給自己定位「孫二哥」、而給楊二郎定位「大哥」的行為聽之任之,完全服輸。考慮到吳承恩毫不吝嗇地在《二郎搜山圖歌》里贊美楊二郎「少年都美清源公,指揮部從揚靈風……救月有矢救日弓,世間豈謂無英雄?」,那他可著勁地在西遊記狠誇楊二郎,一口一個「二郎爺爺」也不奇怪了:
[那真君的相貌,果是清奇,打扮得又秀氣。真是個:
儀容清秀貌堂堂,兩耳垂肩目有光。頭戴三山飛鳳帽,身穿一領淡鵝黃。
縷金靴襯盤龍襪,玉帶團花八寶妝。腰挎彈弓新月樣,手執三尖兩刃槍。
斧劈桃山曾救母,彈打棕羅雙鳳凰。力誅八怪聲名遠,義結梅山七聖行。
心高不認天家眷,性傲歸神住灌江。赤城昭惠英靈聖,顯化無邊號二郎。]
和孫悟空「整黃金甲,登步雲履,按一按紫金冠」,純粹武將形象不同的是,楊二郎的樣貌和武將大是不同,極有道氣。
首先,我們瞧瞧他戴的三山飛鳳帽到底是個什麼東西。
古代男子二十而冠,這三山飛鳳帽實際上就是三山飛鳳冠,先把「飛鳳」這個裝飾物去掉,單純考慮「三山冠」,古時,三山冠算是流行度不低的一種冠冕。正如前文舉出的詩文小說中敘述過,從唐到明,起初唐朝隱士戴來表示神仙之風,後來是被元朝武將戴上,再後來明朝太監如鄭三寶者也附庸風雅地戴起來了,但這些戴冠者都不是平頭老百姓,而都有一定的社會地位,起碼也是個中上層階級人士才戴得,以彰表自身的一種高雅趣味。所以即使在頌揚鄭三寶下南洋間雜鬼神故事的明代小說里,為了突出鄭三寶身份高貴,也要讓他戴上一頂三山冠以表示來歷不凡。
目前出土的漢代畫像石《周公輔成王圖》中,周成王頭戴三山冠,可見,最遲在漢朝它已出現,而且在人們心目中乃是王者之冠。1933年發掘出的遼南營城子東漢墓壁畫中,身為貴族的主人同樣頭戴三山冠,正被羽人引導成仙,可見三山冠的最初來源就和神仙、王者、貴族等有關,代表一種類似羽扇綸巾的煥然道氣和高古風雅。
三國時代吳國所制的銅鏡佛像,比如如夔鳳鏡或佛獸鏡上的佛像,因為當時佛教採取了本土化的傳播方式,所以往往仿效遠古道教神仙形象,頭戴三山冠。而在三國時期的半圓方枚重列式神獸鏡的浮雕中,作為當時信仰中男仙之首的東王公戴的也是三山冠,考慮到東王公就是被屈原歌頌過的東皇太一,也是道教宣傳的飛升成仙首先參拜的天帝(木公),可見三山冠和神仙的聯系很是久遠了。西遊記里寫楊二郎戴三山冠,顯然不是為了把他和普通的官宦武將聯系,而更多的是暗示他的道教正神身份,同時,楊二郎本身也和上古神話有關,所以他戴三山冠說明他的王者身份和上古神仙之身。至於飛鳳,本人略微抽搐下嘴角,鳳冠一般是女性後妃戴或者女子結婚時戴好不好,我就當成是楊戩三山冠上的裝飾品,象徵他的身份華貴,起個美化作用算了。
其次,身穿一領淡鵝黃代表什麼意思?
二郎神並不是一個只靠文字浮現在人心頭的神,在吳承恩正式完成西遊記之前,他已經以多種形象和姓名來歷廣泛出現在各種民間神話戲劇之中,而且在宋朝他的影響大到激發了青城山的農民運動,王小二李順假裝二郎神附體而造反,這種手法後來洪秀全也用過,假裝上帝附體而創立了拜上帝會,義和團也用過假裝團頭大師兄二師兄能請來二郎神關公等,在明朝,楊二郎的廟宇從西到東、從南到北分布廣泛,諸多人家在家中神龕里拜二郎神,因此,民間對二郎神的外貌形象、武裝打扮、武器仆從等有普遍的共識,這也是為什麼吳承恩雖然要靠重新塑造孫悟空的形象一抒心中塊壘,卻不能違背民間共識讓孫悟空戰勝楊二郎一樣,因為,自古流傳的信仰就是楊二郎輕易擒拿孫悟空,吳承恩也只能是想辦法讓孫悟空的戰鬥力提高些,落敗得不那麼難看而已,否則和他同時代的圍觀群眾會給他丟石頭臭雞蛋臭豆腐的。同樣,他和寫作封神榜的許仲琳都不能把二郎神的基本特徵改掉,就好比美國人改編超人漫畫不能把超人的內褲外傳和大紅斗篷改掉一樣,二郎神在民間中的形象就是穿黃袍,這點無法改變。
聯繫到二郎神在歷史中和古蜀王的關系,以及和後蜀第二代皇帝孟旭的關系,這套衣服就別有意思了。當時人以為孟旭極似二郎神,《賢奕》卷四「閑抄」寫到:「二郎神衣黃彈射擁獵犬,實蜀漢王孟旭像也,宋藝祖平蜀,得花蕊夫人,奉旭小像於宮中。藝祖怪問,對曰:『此灌口二郎神也,乞靈者輒應』。因命傳於京師,令供奉。蓋不忘旭,以報之也。」有人考據說該書成於明朝,但卷四抄的都是古書內容,很可能成於南宋,此段資料很可能來自宋朝,且不論它對二郎神來歷的猜測,單從這段記錄看,二郎神的黃衣極可能就是皇帝的龍袍。縷金靴襯盤龍襪,玉帶團花八寶妝,都只是龍袍的標准配件而已。
再結合封神榜里對這件黃衣的描寫:「楊戩連刀帶出來,把包袱打開一看,是一件淡黃袍。怎見得?有贊為證:淡鵝黃,銅錢厚,骨突雲,霞光透,戊己按中央;黃鄧鄧,大花袍,渾身上下金光照。」這件衣服顯然是用絲綢或雲錦製成且綉有花紋的黃袍,而不是孫悟空的黃金甲那樣的戰甲。那麼,這綉的是什麼圖案呢?
請看「戊己按中央」, 戊己屬土,土分陰陽。戊為陽土,己為陰土,也就是說,這里刺綉的其實是陰陽圖案,應的是土德。
到了這個地步,楊二郎穿的是武將服裝還是皇帝武裝,已經不言自明了,頭戴周天子、東王公、諸佛戴的三山冠,身穿皇帝穿的龍袍,腳蹬盤龍襪,腰圍玉帶,整一個神仙版的青蔥小皇帝呀!寶蓮燈將他演成穿一身銀甲的戰將,錯啦!
而且,足以證明這身鵝黃衣袍是龍袍的,還有明朝的服色制度。且不論清朝皇帝專用色就是鵝黃,太子也只能用杏黃,皇子只能用金黃。孫悟空的黃金甲抵死了也就只是個金黃。我們且看,西遊記和封神榜成書年代都是明朝,而朱元璋制定的服色制度里規定:玄、黃、紫三色定為皇家專用,官吏軍民均不得使用,否則違制犯法,大逆不道。兩位作者都是明朝人,他們寫這兩本書時,多參考本朝的生活狀況,並沒按西周古制古禮描寫,寫及楊二郎的鵝黃袍時自然也知道鵝黃色在本朝的特殊含義。
由於明朝皇族姓朱,皇帝以朱紅為貴,常服多穿朱紅,死後才用明黃色龍袍,因明通「冥」,皇帝也忌諱死。皇族日常生活多用金黃和淡黃色。就算明朝皇帝要穿黃色龍袍,也只會穿淡黃或者金黃,而皇帝日常穿用的淡黃色,顯然正是楊二郎穿的鵝黃色。大家網路一下鵝黃色,就會發現它和明黃接近,但更為內斂。所以楊二郎的鵝黃袍,在明朝那是皇帝或者皇子才穿得的,雖然楊二郎只是玉帝的外甥,但看這服色,就是皇子才有的身份待遇了。普通的郡王恐怕還撈不著穿,比如半架空半依據清朝的《紅樓夢》里,[北靜王水溶頭上戴著潔白簪纓銀翅王帽, 穿著江牙海水五爪坐龍白蟒袍,面如美玉,目似明星,真好秀麗人物],就沒穿黃袍,這固然有前來給賈家弔唁的原因在,但同時恐怕也有不能逾制的緣故,畢竟,一個郡王是穿不得黃袍的。
這就帶來一個疑問了,楊二郎在西遊記里表面上的地位,撐死了是個地仙,用觀音的話說就是看守灌口地方,享受下界香火而已,雖然有個「赤城昭惠英靈聖」的封王稱號,但和什麼五嶽大帝,紫微大帝,三清六御之類的天帝相比,如何能穿得了帝王之服?
第三,封神榜里的楊戩雖然寫作在後,但時代在前,當時還只是穿著道士服,那他才過一千年就怎麼敢跑去給天帝舅舅添堵,穿著龍袍面聖?
封神榜的花痴是隱藏不外露的,盡管關鍵的功勞和作者的寵愛都給了楊二郎,但寫及他時卻極為內斂,楊戩下山來到帥府時,只是一個道人裝扮,[這道人帶扇雲冠,穿水合服,腰系絲絛,腳登麻鞋……]極樸素又極出塵,雖然扇雲冠、水合服都不是他的專利,但組合起來卻有雲水氣象,極符合中國古典山水的理想,因此,下文立即接「子牙大喜,見楊戩超類出眾」也就順理成章了。而全書論倒楊戩的樣貌也不過是「相貌非俗」使聞太師心驚,「道氣昂然」等詞,並無別話,但一個修行中的年輕道士的形象活現眼前。
此時的楊戩不過是個修道者,作為玉虛門下,他必須時刻謹慎,按門規穿道服,食素。參考黃天化易服吃葷一節,就知門規嚴厲,但才過了一千年,在西遊記里,大約王莽篡漢之前幾十年時,他卻完全變了性子,穿著皇帝的龍袍跑去抓孫悟空。
按說他被孫悟空揭了短,道他和玉帝有舊怨,玉帝當是對他提防不已,冷落已久,他既非紫微大帝,有人間帝王氣護佑,又非五嶽大帝、三清四御等正式的天帝,天庭怎會容他作為一個受冊封的地方官員穿著逾制的龍袍,還跑去李靖等五大天王和十萬天兵面前招搖,而這些人等居然毫無反感和提防,對他十分恭敬配合?要知道,一個地方官敢穿龍袍已是不可思議,而穿著龍袍到處溜達,甚至跑去國防部長和黨中央面前溜達,還敢穿著龍袍和正主兒皇帝見面,那是一種什麼罪名什麼精神兒?而楊戩捉了孫悟空後,穿著鵝黃袍子居然就那麼招搖地上天見玉帝復命謝恩受賞去了。各位試思考,頂上坐著最高領導,一身招搖的鵝黃龍袍,下頭走來一位青年小將,居然也穿著一身招搖的鵝黃龍袍,我靠,這是皇太子的架勢,要逼宮還是要挑釁找死啊?居然滿朝文武都視而不見,理所當然地接受且毫無抗議、歡歡喜喜地看著這兩人會面了,玉帝不但毫無下狠手對付這小子之意,還給他賞賜了東西讓他繼續過逍遙日子去了,這到底是為什麼,為什麼啊?
順帶說明下,作為西遊記和封神榜共同資料來源的還有元代的諸多雜劇、明初的《西遊記平話》。
封神榜肯定受了西遊記的影響,但影響絕沒有大家想像的那麼大,畢竟同一時期還流傳著多種資料來源,西遊記也是從西遊記平話和西遊記雜劇脫胎,本身原創成分有,但絕非石破天驚之作。三國演義脫胎於三國志,但西遊記從平話和雜劇受的影響恐怕還要大得多,很多成分都非原創,吳承恩一方面起了整理民間傳說給出解釋的作用,一方面則加入了自己的需要。
封神榜的做法其實和西遊記一樣,都是對民間傳說改造解釋整理再加入部分原創。
❾ 一昏君亡國後,數萬百姓冒死相送,留下什麼字,刻於公堂之上
此君王將“爾俸爾祿,民膏民脂。下民易虐,上天難欺”這十六個字刻於公堂,這位君王就是後蜀最後一位皇帝孟昶,孟昶可以用兩面角色來形容他,負面的他在後蜀後期時,他奢侈無度,昏庸至極,但正面的他卻愛戴百姓,廣建後蜀,在他的地盤,百姓無論是吃還是穿都不用愁,後蜀在他的治理下一片祥和。
但是百姓的這一舉動,觸怒了宋朝皇帝趙匡胤,因為他覺得雖然孟昶讓後蜀走向了滅亡,但是他在百姓心中分量不輕,如果留下必定會帶來隱患,所以在孟昶押回開封剛一周就死了。孟昶之所以讓百姓如此愛戴其實和他早期稱帝時有關,孟昶不僅在反腐上做得很嚴明,在助農方面也做得很細致,從他刻得那十六個字就能看出,孟昶其實還是一位挺好的君王,至少他對百姓是真心的好,只不過後期他太放縱,越來越昏庸,加上下面的文武百官不給力,才讓後蜀滅亡。
❿ 《花間集》是誰的作品
後蜀趙崇祚。
《花間集》是中國五代十國時期編纂的一部詞集,也是文學史上的第一部文人詞選集,由後蜀人趙崇祚編輯。
18位詞人除溫庭筠、皇甫松、和凝三位與蜀無涉外,其餘15位皆活躍於五代十國的後蜀。或生於蜀中,或宦旅蜀中,他們是韋庄、薛昭蘊、牛嶠、張泌、毛文錫、顧敻、牛希濟、歐陽炯、孫光憲、魏承班、鹿虔扆、閻選、尹鶚、毛熙震、李珣。
作者簡介:
趙崇祚,字弘基,甘肅天水人。五代後蜀人。後蜀開國功臣趙廷隱之子,編集《花間集》。在敦煌曲子詞發現之前,《花間集》一直被認為是現存最早的詞集。
《四庫全書總目提要》中講後蜀孟旭的中書令叫趙廷隱,他的兒子叫趙崇韜、趙崇祚。可見是書香門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