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爾赫斯好看短篇小說
A. 博爾赫斯的作品有哪些
博爾赫斯,J.L.,Jorge Luis Borges (1899~1986)
阿根廷詩人、小說家。1899年 8月24日生於布宜諾斯艾利斯一個有英國血統的醫生家庭。童年受英國家庭教師教育,涉獵大量歐美文學名著。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全家移居瑞士。後就讀於劍橋大學,掌握英、法、德等國語文。中學時代即開始寫詩。大戰結束後,隨家遍游歐洲各國。在西班牙居住期間,與極端主義派作家過從甚密,同編文學期刊。1921年回到布宜諾斯艾利斯,在公共圖書館任職,同時進行文學創作。1923年出版的第一部詩集《布宜諾斯艾利斯的熱情》和後來發表的兩部詩集《面前的月亮》(1925)、《聖馬丁的手冊》(1929),表現出明顯的先鋒派的影響,其中描繪的景色、事物都帶有神秘色彩。1935年第一部短篇小說集《世界醜事》問世,其獨特的寫作風格引起評論界注意。1941年短篇小說集《交叉小徑的花園》發表,在阿根廷和拉丁美洲國家贏得很高聲譽。 其他重要短篇小說集還有 《阿萊夫》(1949)、《死亡與羅盤》(1951)和《布羅迪埃的報告》(1970)。此外,他還寫了大量的散文和文學評論。
1946年,庇隆執政不久,博爾赫斯因在反對庇隆的宣言上簽名,被革去圖書館的職務,派為市場家禽稽查員。他拒絕任職,並發表公開信表示抗議,得到知識界的聲援。1950至1953年任阿根廷作家協會主席。1955年庇隆政權被推翻後,任國立圖書館館長、布宜諾斯艾利斯大學哲學文學系教授,還被聘為美國得克薩斯大學客座教授,並在英、法、西班牙、瑞士等國講學。1956年獲阿根廷國家文學獎金,1961年獲西班牙的福門托獎金,1979年獲西班牙的塞萬提斯獎金。
博爾赫斯早年受尼采、叔本華等人的不可知論和宿命論的影響,認為人生在世猶如墮入迷宮,既看不清方向,也找不到出路。因此,他的作品的基調是孤獨、迷惘、彷徨、失望,代表作《交叉小徑的花園》就集中表現了這種人生哲學,這反映了資本主義社會人們對現實悲觀失望而又無可奈何的復雜心理。他的創作的表現手法受到西班牙極端主義流派和卡夫卡、愛倫·坡等人的影響,逐漸形成自己的風格,成為超現實主義在拉丁美洲的另一種模式,文體純凈,以新穎奇特的構思或幻想的情節,在東方異國情調的背景中出現,因而帶有濃重的神秘色彩。小說的結構不受時間空間正常順序的約束,故事在「心理時間」內展示;「迷宮」式荒誕離奇的情節和現實並存,虛實、真假混合,造成以虛帶實、以假見真的效
B. 小岔分徑的花園被收入哪部小說集
小岔分徑的花園被收入《小徑分岔的花園》。
《小徑分叉的花園》是博爾赫斯的代表作之一,是一本短篇小說集,收錄精彩小說七篇。雖然只有薄薄的不到一百頁,故事的篇幅也都十分有限,但其構思之精巧、知識之淵博、想像力之瑰麗廣闊,每篇幾千字所包含的信息量,字里行間對人生的哲思,卻都遠遠超越了很多幾十萬字的長篇。
這是只有天才作家才能完成的壯舉,這恰巧也是博爾赫斯的高明之處,他總能用最簡短的文字表達出最宏大的主題。這是一部帶有科幻色彩的小說,博爾赫斯通過這一部小說,深入淺出地描述了時間分叉下的無數個平行宇宙及其產生的原因。
作品賞析:
《小徑分叉的花園》表面上是寫命運的偶然性,深層主題卻是對時間的探討。小說真正的主人公也是時間。博爾赫斯認為作家應凌駕於時間和空間之上,小說的情節應該沿圓周運轉而非直線延伸,起點應是終點。
博爾赫斯的描述充滿了詩意,他稱我們生活的世界,就像一個「小徑分岔的花園」。每到一個岔路口,你走上不同的路,就失去了走向其它未來的可能性。這是一個謎語,或者說寓言,也是博爾赫斯對時間的隱喻,而謎底正是時間,時間永遠分岔,通向無數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