鶯歌行作者念七言情小說
⑴ 《燕歌行》的作者是誰主要講的是什麼
《燕歌行》,七言詩,三國魏曹丕著。《燕歌行》,本為樂府《平調曲》名,「燕」是北邊地、征戌不斷,所以作為樂府舊題的《燕歌行》大都用來寫離別之情。
曹丕的二首《燕歌行》為現存最早的完整的七言詩。二首均寫婦女思念遠方做客的丈夫,抒情委婉,音節和諧流暢,為歷代讀者所重視。本詩對七言詩的形成有很大的貢獻。
⑵ 燕歌行的作者簡介
謝靈運(385年-433年),漢族,浙江會稽人(今紹興),原為陳郡謝氏士族。東晉名將謝玄之孫,小名「客」,人稱謝客。又以襲封康樂公,稱謝康公、謝康樂。著名山水詩人,主要創作活動在劉宋時代,中國文學史上山水詩派的開創者。主要成就在於山水詩。由靈運始,山水詩乃成中國文學史上的一大流派。
與陶淵明差不多同時代【即東晉】的謝靈運(385--433)是開創山水詩派的第一人。他的山水詩特點是,能把自己的感情貫注其中,但有些詩字句過於雕琢,描寫冗長,用典、排偶不夠自然。 原名謝公義,字靈運。東晉末年劉宋初年的文學家,詩人。祖籍陳郡陽夏(今河南太康)。祖父謝玄,晉車騎將軍;父謝瑍,不慧;其母劉氏為王羲之外孫女。他是中國山水詩的開創者,是第一個大量創作山水詩的詩人。詩與顏延之齊名,並稱「顏謝」。因從小寄養在錢塘杜家,故乳名為客兒,世稱謝客。幼年便穎悟非常,《宋書》本傳稱其「少好學,博覽群書,文章之美,江左莫逮」。善書,「詩書皆兼獨絕,每文竟,手自寫之,文帝稱為二寶」。東晉時,他18歲襲封康樂公,劉氏南宋朝建立後,按例被降為康樂侯,故又稱「謝康樂」。謝靈運因是名公子孫,才能出眾,認為自己應當參與時政機要,但宋文帝對他「唯以文義見接,每侍上宴,談賞而已」。在朝不得志,曾外任永嘉太守、臨川內史等職。好營園林,游山水,製作出一種「上山則去前齒,下山去其後齒」的木屐,後人稱之為「謝公屐」。與族弟謝惠連、東海何長瑜、潁川荀雍、泰山羊璿之,以文章賞會,共為山澤之游,時人謂之四友。後因罪徙廣州,密謀使人劫救自己,事發,棄市,時為元嘉十年,終年四十九歲。嗚呼哀哉,靈運公的最後安身之地-----謝靈運墓位於今江西省宜春市萬載縣里泉村。子謝鳳,同徙嶺南,早卒;孫謝超宗,被宋孝武帝認為是「靈運復出」。謝靈運的詩意境新奇,辭章絢麗,影響深遠。因此,他被後世譽稱為中國山水詩鼻祖。
晉末曾出任為琅琊王德文的大司馬行參軍,豫州刺史劉毅的記室參軍,北府兵將領劉裕的太尉參軍等。入宋後,因劉裕採取壓抑士族政策,降爵為康樂侯,出任永嘉太守,臨川內史等職。元嘉十年(433)被宋文帝(劉義隆)以「叛逆」罪名殺害。
⑶ 燕歌行的作者是誰
《燕歌行》由南北朝文學家,祖籍南陽新野的庾信編寫。
庾信畫像
作者簡介
(公元五一三年~公元五八一年),字子山,祖籍南陽新野(今河南新野),南北朝文學家。庾信早
年曾任梁湘東國常侍等職,陪同太子蕭統、蕭綱(梁簡文帝)等寫作一些綺艷的詩歌。梁武帝末,侯景叛亂,庾信時為建康令,率兵御敵,戰敗。建康失陷,他被迫逃亡江陵,投奔梁元帝蕭繹。公元五五四年(元帝承聖三年)他奉命出使西魏,抵達長安不久,西魏攻克江陵,殺蕭繹。他被留在長安,官至驃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故又稱"庾開府"。庾信被強留於長安,永別江南,內心很是痛苦,再加上流離顛沛的生活,使他在出使西魏以前和以後的思想、創作上發生了深刻的變化。庾信出使西魏以前的作品存者不多,一般沒有擺脫"宮體詩"的影響,迄今被傳誦的詩賦,大抵是到北方後所作,這些作品從思想內容到藝術風格都和早年有所不同。他的詩歌代表作有《擬詠懷》二十七首,雖屬模擬阮籍,實則全是感嘆自己的身世。他的樂府歌行,常常使用比興手法自悲身世,如《怨歌行》、《楊柳歌》等。庾信到北方以後的詩歌蒼勁沉鬱,和他經歷戰亂及對北方景物有較深的感受有關,佳作有《郊行值雪》、《望野》、《燕歌行》、《同盧記室從軍》。他的一些小詩寫得親切動人,很少用典,如《寄王琳》、《寄徐陵》、《和侃法師三絕》、《重別周尚書二首》等,都很著名。庾信在辭賦方面的成就並不亞於詩歌,他的抒情小賦如《枯樹賦》、《竹杖賦》、《小園賦》和《傷心賦》等,都是傳誦的名作,著名的《哀江南賦》是其代表作。庾信又是南北朝駢文大家,他的文風以講究對仗和幾乎處處用典為特徵,其文章多為應用文,但常有抒情性和文學意味。今本《庾子山集》以《四部叢刊》影印明代屠隆本為最早。《增訂四庫簡明目錄標注》講到明有汪刊本,共十二卷;還有朱曰藩刊本,僅六卷,有詩無文。此外還有明代張溥所刻《漢魏六朝百三家集》本,稱《庾開府集》。庾信集較早的注釋本是清代吳兆宜所注十卷本,而倪璠的注本則被公認為最佳的注本,廣為流行。
《燕歌行》
代北雲氣晝昏昏,千里飛蓬無復根。
寒雁丁丁渡遼水,桑葉紛紛落薊門。
晉陽山頭無箭竹,疏勒城中乏水源。
屬國征戍久離居,陽關音信絕能疏。
願得魯連飛一箭,持寄思歸燕將書。
渡遼本自有將軍,寒風蕭蕭生水紋。
妾驚甘泉足烽火,君訝漁陽少陣雲。
自從將軍出細柳,盪子空床難獨守。
盤龍明鏡餉秦嘉,辟惡生香寄韓壽。
春分燕來能幾日,二月蠶眠不復久。
洛陽游絲百丈連,黃河春冰千片穿。
桃花顏色好如馬,榆莢新開巧似錢。
蒲桃一杯千日醉,無事九轉學神仙。
定取金丹作幾服,能令華表得千年。
⑷ 燕歌行(三)txt全集下載
鏈接:
《燕歌行》是魏文帝曹丕創造的一組七言詩。這組詩寫一個女子思念在遠方的丈夫,是言情的名作。
⑸ 燕歌行是誰寫的
《燕歌行》是一個樂府題目,屬於《相和歌》中的《平調曲》
很多人都寫過這個題目的詩歌
《燕歌行》
年代:三國
作者:曹丕
體裁:樂府
秋風蕭瑟天氣涼,
草木搖落露為霜,
群燕辭歸雁南翔。
念君客游思斷腸,
慊慊思歸戀故鄉,
何為淹留寄他方?
賤妾煢煢守空房,
憂來思君不敢忘,
不覺淚下沾衣裳。
援琴鳴弦發清商,
短歌微吟不能長。
明月皎皎照我床,
星漢西流夜未央。
牽牛織女遙相望,
爾獨何辜限河梁?
《燕歌行》
作者:高適
開元二十六年,客有從御史大夫張公出塞而還者,作《燕歌行》以示適,感征戍之事,因而和焉。
漢家煙塵在東北,漢將辭家破殘賊。
男兒本自重橫行,天子非常賜顏色。
摐(chuāng)金伐鼓下榆關,旌(jing)旆(pèi)逶(wēi)迤(yí)碣石間。
校尉羽書飛瀚海,單於獵火照狼山。
山川蕭條極邊土,胡騎憑陵雜風雨。
戰士軍前半死生,美人帳下猶歌舞!
大漠窮秋塞草腓(féi),孤城落日斗兵稀。
身當恩遇常輕敵,力盡關山未解圍。
鐵衣遠戍辛勤久,玉箸(zhù)應啼別離後。
少婦城南欲斷腸,徵人薊(jì)北空回首。
邊庭飄颻那可度,絕域蒼茫更何有!
殺氣三時作陣雲,寒聲一夜傳刁斗。
相看白刃血紛紛,死節從來豈顧勛?
君不見沙場征戰苦,至今猶憶李將軍!
《燕歌行》
作者:庾信
代北雲氣晝昏昏,千里飛蓬無復根。 庾子山集注寒鴈嗈嗈渡遼水,桑葉紛紛落薊門。
晉陽山頭無箭竹,疎勒城中乏水源。
屬國征戍久離居,陽關音信絕能疎。
原得魯連飛一箭,持寄思歸燕將書。
渡遼本自有將軍,寒風蕭蕭生水紋。
妾驚甘泉足烽火,君訝漁陽少陣雲。
自從將軍出細柳,盪子空床難獨守。
盤龍明鏡餉秦嘉,辟惡生香寄韓壽。
春分燕來能幾日,二月蠶眠不復久。
洛陽游絲百丈連,黃河春冰千片穿。
桃花顏色好如馬,榆筴新開巧似錢。
蒲桃一杯千日醉,無事九轉學神仙。
定取金丹作幾服,能令華表得千年。
⑹ 《燕歌行》
燕歌行 曹丕
秋風蕭瑟天氣涼,草木搖落露為霜。
群燕辭歸雁南翔,念君客游思斷腸。
慊慊思歸戀故鄉,君何淹留寄他方?
賤妾煢煢守空房,憂來思君不敢忘,
不覺淚下沾衣裳。
援琴鳴弦發清商,短歌微吟不能長。
明月皎皎照我床,星漢西流夜未央。
牽牛織女遙相望,爾獨何辜限河梁?
這是曹丕《燕歌行》二首中的第一首。《燕歌行》是一個樂府題目,屬於《相和歌》中的《平調曲》,它和《齊謳行》、《吳趨行》相類,都是反映各自地區的生活,具有各自地區音樂特點的曲調。燕(Yān)是西周以至春秋戰國時期的諸侯國名,轄地約當今北京市以及河北北部、遼寧西南部等一帶地區。這里是漢族和北部少數民族接界的地帶,秦漢以來經常發生戰爭,因此歷年統治者都要派重兵到這里戍守,當然那些與此相應的築城、轉輸等各種搖役也就特別多了。拿最近的事實說,建安十二年(207)曹操北伐烏桓的戰爭,就發生在這古燕國的北部今遼寧省興城一帶。反映這個地區戰爭徭役之苦的小說詩歌文學作品,早在秦朝就有「生男慎勿舉,生女哺用脯。不見長城下,屍骨相撐拄」的民歌,到漢代更有了著名的《飲馬長城窟》。曹丕的《燕歌行》從思想內容上說就是對這種文學小說詩歌文學作品的繼承與發展。郭茂倩《樂府詩集》引《樂府解題》說:「魏文帝『秋風』『別日』二曲言時序遷換,行役不歸,婦人怨曠無所訴也。」又引《樂府廣題》說:「燕,地名也。言良人從役於燕,而為此曲。」這樣來理解小說詩歌文學作品的內容是正確的。《燕歌行》不見古辭,這個曲調可能就創始於曹丕。這篇小說詩歌文學作品反映的是秦漢以來四百年間的歷史現象,同時也是他所親處的建安時期的社會現實,表現了作者對下層人民疾苦的關心與同情。
「秋風蕭瑟天氣涼,草木搖落露為霜,群燕辭歸雁南翔。」開頭三句寫出了一片深秋的肅殺情景,為女主人公的出場作了准備。這里的形象有視覺的,有聽覺的,有感覺的,它給人一種空曠、寂寞、衰落的感受。這種景和即將出場的女主人公的內心之情是一致的。這三句雖然還只是寫景,還沒有正面言情,可是我們已經感覺到情滿於紙了。這種借寫秋景以抒離別與懷遠之情的方法,中國是有傳統的。宋玉《九辨》中有:「悲哉,秋之為氣也!蕭瑟兮,草木搖落而變衰。憭栗兮,若在遠行,登高臨水兮送將歸。」漢武帝的《秋風辭》說:「秋風起兮白雲飛,草木黃落兮雁南歸。蘭有秀兮菊有芳,懷佳人兮不能忘。」從這里我們不僅可以看到《燕歌行》與它們思想感情上的連續性,而且還可以看到其中語言辭匯上的直接襲用。但是這些到了曹丕筆下,卻一切又都成為具有他個人獨特思想面貌,獨特藝術風格的東西了。這點我們後面再說。
「念君客游思斷腸,慊慊思歸戀故鄉,君何淹留寄他方?」在前面已經描寫過的那個肅殺的秋風秋夜的場景上,我們的女主人公登台了:她愁雲滿面,孤寂而又深情地望著遠方自言自語,她說:你離家已經這樣久了,我思念你思念得柔腸寸斷。我也可以想像得出你每天那種傷心失意的思念故鄉的情景,可是究竟是什麼原因使你這樣長久地留在外面而不回來呢?慊慊(qiànqiàn):失意不平的樣子。「慊慊思歸戀故鄉」是女主人公在想像她的丈夫在外面思念故鄉的情景。這種寫法是巧妙的,也是具體、細致的。一個人思念另一個人,其思想活動總有具體內容,或者回憶過去在一起的時光,或者憧憬日後見面的歡樂,或者關心牽掛對方目下在外邊的生活,想像著他現在正在做什麼,如此等等。這種借寫被思念人的活動以突出思念者感情急切深沉的方法,早在《詩經》中就有,到了宋人柳永筆下更有所謂「想佳人,妝樓顒望,誤幾回,天際識歸舟」,那就更加精采了。這種寫法的好處是翻進一層,使人更加感到曲折、細致、具體。淹留:久留。「君何淹留寄他方?」這里有期待,有疑慮,同時也包含著無限的懸心。是什麼原因使你至今還不能回來呢?是因為修築繁忙?是因為戰事緊急?是因為你生病了?受傷了?還是……那簡直更不能想了。看,女主人公的心思多麼沉重啊!
「賤妾煢煢守空房,憂來思君不敢忘,不覺淚下沾衣裳。」煢煢(qióngqióng):孤單,孤獨寂寞的樣子。不敢:謹虛客氣的說法,實指不能、不會。這三句描寫了女主人公在家中的生活情景:她獨守空房,整天以思夫為事,常常淚落沾衣。這一方面表現了她生活上的孤苦無依和精神上的寂寞無聊;另一方面又表現了女主人公對她丈夫的無限忠誠與熱愛。她的生活盡管這樣凄涼孤苦,但是她除了想念丈夫,除了盼望著他的早日回歸外,別無任何要求。
「援琴鳴弦發清商,短歌微吟不能長。」援:引,拿過來。清商:東漢以來在民間曲調基礎上形成的一種新樂調,以悲惋凄清為其特色。短歌:調類名,漢樂府有長歌行、短歌行,是根據「歌聲有長短」(《樂府詩集》語)來區分的,大概是長歌多表現慷慨激昂的情懷,短歌多表現低回哀傷的思緒。女主人公在這秋月秋風的夜晚,愁懷難釋,她取過瑤琴想彈一支清商曲,以遙寄自己難以言表的衷情,但是口中吟出的都是急促哀怨的短調,總也唱不成一曲柔曼動聽的長歌。《禮記·樂記》雲:「樂也者,情之不可變者也。」女主人公寂寞憂傷到了極點,即使她想彈別樣的曲調,又怎麼能彈得成呢?
「明月皎皎照我床,星漢西流夜未央。牽牛織女遙相望,爾獨何辜限河梁?」女主人公傷心凄苦地懷念遠人,她時而臨風浩嘆,時而撫琴低吟,彷徨徙倚,不知過了多久。月光透過簾櫳照在她空盪盪的床上,她抬頭仰望碧空,見銀河已經西轉,她這時才知道夜已經很深了。「夜未央」,在這里有兩層含意,一層是說夜正深沉,我們的女主人公何時才能捱過這凄涼的漫漫長夜啊!另一層是象徵的,是說戰爭和徭役無窮無盡,我們女主人公的這種人生苦難,就如同這漫漫黑夜,還長得很,還看不到個盡頭呢!面對著這沉沉的夜空,仰望著這耿耿的星河,品味著這苦痛的人生,作為一個弱女子,我們的女主人公她又有什麼辦法能改變自己的命運呢?這時,她的眼睛忽然落在了銀河兩側的那幾顆亮星上:啊!牛郎織女,我可憐的苦命的夥伴,你們到底有什麼罪過才叫人家把你們這樣地隔斷在銀河兩邊呢?牽牛、織女分別是天鷹和天琴星座的主星,這兩顆星很早以來就被我國古代人民傳說成一對受迫害,不能團聚的夫妻,這是家喻戶曉,無人不知的事情。女主人公對牽牛織女所說的這兩句如憤如怨,如惑如痴的話,既是對天上雙星說的,也是對自己說的,同時也是對和自己命運相同的千百萬被迫分離、不能團聚的男男女女們說的。這個聲音是一種強烈的呼籲,是一種悲涼的控訴,是一種憤怒的抗議,它彷彿是響徹了當時的蒼穹,而且在以後近兩千年的封建社會里年年月月、時時刻刻都還可以聽到它的響亮的回聲。這樣語涉雙關,言有盡而餘味無窮,低回而又響亮的結尾,是十分精採的。
小說詩歌文學作品表現的思想並不復雜,題材也不算特別新鮮,但是曹丕作為一個統治階級的上層人物能關心這樣一種涉及千家萬戶的事情,而在詩中寄予了如此深刻的同情,這是很可貴的。在藝術上他把抒情女主人公的感情、心理描繪得淋漓盡致,她雍容矜重,熾烈而又含蓄,急切而又端莊。小說詩歌文學作品把寫景抒情、寫人敘事,以及女主人公的那種自言自語,巧妙地融為一體,構成了一種千回百轉、凄涼哀怨的風格。它的辭藻華美,也襲用了許多前人的東西,但這一切又象是完全出之於無心,而不帶任何雕琢的痕跡。這是《燕歌行》的特點,也是曹丕詩歌區別於建安其他詩人的典型特徵。曹丕是個政治家,但從他的小說詩歌文學作品中往往看不到其父曹操那種慷慨激揚以天下為己任的氣概,也找不到其弟曹植那種積極上進志欲報效國家的思想。在他那裡總象是有一種訴說不完的凄苦哀怨之情,而且他的言事抒情又常常愛用婦女的口吻,因此明代鍾惺說他的詩「婉孌細秀,有公子氣,有文人氣」(《古詩歸》)。清代陳祚明說他的詩「如西子捧心,俯首不言,而回眸動盻無非可憐之緒」(《采菽堂古詩選》)。《燕歌行》可以說是最能代表曹丕這種思想和藝術風格特徵的小說詩歌文學作品。前人對這兩首詩的評價是很高的,清代吳淇說:「風調極其蒼涼,百十二字,首尾一筆不斷,中間卻具千曲百折,真傑構也。」(《六朝選詩定論》)王夫之說:「傾情傾度,傾色傾聲,古今無兩。」(《姜齋詩話》)
《燕歌行》二首在七言詩的發展史上有重要地位,這也是我們應該知道的。《詩經》基本是四言體,偶爾也出個七言句子,但為數甚少。《楚辭》是楚歌體,有七言句,但大多數都帶有「兮」字,與七言詩句子的格式韻味不同。漢代樂府中有一部分雜言體,如《戰城南》、《東門行》等,其中有一部分七言句,這些對於七言詩的發展顯然是有促進的,但七言句在那些小說詩歌文學作品中還不是主體。兩漢四百年間,全篇由七言構成的小說詩歌文學作品今天被人們提到的有兩首,第一首是漢武帝時的君臣聯句,即所謂《柏梁台詩》。這首詩出於後代小說,漏洞甚多,原不可信,而且生編硬湊,堆砌敷衍,也完全沒有什麼詩味。第二首是張衡的《四愁詩》。詩味很濃,但張衡這四首詩每首的第一句還都帶著一個「兮」字,還拖著一個楚歌的尾巴。因此,真正擺脫了楚歌形式的羈絆,使七言形式宣告獨立的小說詩歌文學作品就不能不說是曹丕的這兩首《燕歌行》了。由此我們可以看到曹丕學習漢代樂府,學習前人詩歌,在形式上勇於探索、勇於創新的精神。《燕歌行》句句壓韻,而且都是平聲,格調清麗宛轉,這是七言古詩發展的一個階段。晉宋作家模寫七言,還照此繼續走了相當長的一段路。後來又經過南朝鮑照、蕭繹、庾信等人的努力,到唐代盧照鄰、駱賓王那種隔句用韻、平仄相押的鴻篇巨制出現的時候,那時七言古詩就又進入一個更新的發展階段了。可見,曹丕的開創之功是不能掩沒的。
魏文帝曹丕
(187~226) 三國時期魏國君主、文學家。字子桓。沛國譙縣(今安徽亳縣)人。魏武帝曹操次子。東漢建安十六年(211),為五官中郎將、副丞相。二十二年,立為太子。延康元年(220),曹操死,繼位為丞相、魏王。當年十月,迫漢帝禪位,自立為帝,國號魏,改元黃初,將都城由許昌遷至洛陽。在位七年。曹丕堅持大權獨攬,設立中書省,其官員改由士人充任,與西漢用宦者充任中書不同。原由尚書郎擔任的詔令文書起草之責轉由中書省官員擔任,機要之權漸移於中書省。在他統治之初,三公希預朝政。廢除東漢以來災異歸過三公的舊習。鑒於東漢母後干政和外戚之禍,定令婦人不得預政,群臣不得奏事太後,後族之家不得當輔政之任。控制藩王極嚴,子弟皆「不聞邦國之政」;所封王國,土地荒瘠,人口寡少,軍事力量極弱,並專設官吏對他們進行監督,目的是防帝位爭奪。為防統治秩序混亂,下詔敢有沿襲東漢舊習,子弟為父兄私復仇者,皆族誅;還規定除謀反大逆之外,敢行誣告,「以其罪罪之」。他又建立並推行九品中正制,力圖把用人權從大族名士手中收歸朝廷。通過這一系列措施,進一步鞏固了魏國統治。他曾三次親自統軍伐吳,因條件不成熟,皆無功而還。
曹丕愛好文學,並有相當的成就。寫下《燕歌行》等中國較早的優秀七言詩。所著《典論·論文》,在中國文學批評史上佔有重要地位。
⑺ 高適的《燕歌行》
開元二十六年,客有從元戎出塞而還者,作《燕歌行》以示適。感征戍之事,因而和焉。
漢家煙塵在東北,漢將辭家破殘賊。
男兒本自重橫行,天子非常賜顏色。
摐金伐鼓下榆關,旌旆逶迤碣石間。
校尉羽書飛瀚海,單於獵火照狼山。
山川蕭條極邊土,胡騎憑陵雜風雨。
戰士軍前半死生,美人帳下猶歌舞。
大漠窮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
身當恩遇恆輕敵,力盡關山未解圍。
鐵衣遠戍辛勤久,玉箸應啼別離後。
少婦城南欲斷腸,徵人薊北空回首。
邊庭飄颻那可度,絕域蒼茫更何有。
殺氣三時作陣雲,寒聲一夜傳刁斗。
相看白刃血紛紛,死節從來豈顧勛。
君不見沙場征戰苦,至今猶憶李將軍。
作者:
高適(700-765)字達夫,一字仲武,渤海(今河北滄縣)人。少性拓落,不拘小節,恥預常科,隱跡博徒,才名便遠。後舉有道,授封丘尉。未幾,哥舒翰表掌書記。後擢諫議大夫。負氣敢言,權近側目。李輔國忌其才。蜀亂,出為蜀、彭二州刺史,遷西川節度使。還,為左散騎常侍。永泰初卒。適尚氣節,語王霸,袞袞不厭。遭時多難,以功名自許。年五十,始學為詩,即工,以氣質自高,多胸臆間語。每一篇已,好事者輒傳播吟玩。嘗過汴州,與李白、杜甫會,酒酣登吹台,慷慨悲歌,臨風懷古,人莫測也。中間唱和頗多。邊塞詩與岑參齊名,並稱「高岑」,有《高常待集》。今有詩文等二十卷,及所選至德迄大歷述作者二十六人詩,為《中興間氣集》二卷,並傳。
注釋:
燕歌行:樂府《相和歌·平調曲》題名。以三國時曹丕所作二首為最早,均寫女子懷念遠行的丈夫,為較早的七言詩體。後人所作多寫征戎之事。以唐高適詩最為著名
開元:玄宗年號。
元戎:主帥,此處指幽州節度使張守珪。
漢家、漢將:均借漢指唐。
煙塵:煙,狼煙烽火;塵,戰場上揚起的塵土。指戰爭。
殘賊:兇殘的敵人。
橫行:指廣行,馳騁。
賜顏色:猶賞臉。
摐金伐鼓:鳴金擊鼓。借指出兵打仗。金,形似鑼小而的軍隊樂器。
碣石:碣石山,在今河北省昌黎縣北。
校尉:次於將軍的武官,泛指邊防長官。
羽書:上插羽毛以示緊急的軍書。
瀚海:大沙漠。
單於:借匈奴君主指敵方首領。
獵火:戰火。古人以「會獵」作戰爭的借代辭。
狼山:即狼居胥山,在今內蒙古自治區。
極邊土:臨近邊疆的盡頭。
胡騎:敵人的騎兵。
憑陵:同「馮陵」,侵擾。
斗兵稀:戰斗的士卒愈來愈少。應上句「半死生」。
鐵衣:借指身披鐵甲的戰士。
玉箸:玉做筷子,比喻女子的雙淚。
城南:借指家鄉。
薊北:在今天津市薊縣。泛指東北邊地。
三時:即整天。一天分早、中、晚三時。
李將軍:李廣,漢武帝時名將。
簡析:
這首詩熱烈地頌揚了士兵們的英勇愛國精神,同時嚴厲地抨擊了將領們享樂腐敗和視士兵生命為兒戲的輕敵冒進,使苦與樂、庄嚴與無恥形成了鮮明的對此。結句借古喻今,點出朝廷因用人不當所造成的惡果,比一般因靖邊而思名將的含義更為深刻。全詩形象鮮明,氣勢奔放,四句一韻,流轉自然。
⑻ 《燕歌行(一)》最新txt全集下載
燕歌行(一) txt全集小說附件已上傳到網路網盤,點擊免費下載:
內容預覽:
燕歌行(一)·第一章
北風凜冽。
我在呼嘯的北風中策馬疾奔。寒風如利刃般割面襲來,冰寒徹骨,而我的額頭仩全都是汗。
汗珠冰冷。
我胯下的『逐風』是ㄖ行千里的稀世良駒,產自西域大宛的珍奇貢品,追風逐月,神駿非常。但此時已經精疲劦竭,雪白的鬃毛濕淋淋的貼在裑仩,四蹄發軟,每一步的跨出都拚盡了全劦。
我心疼它的苦苦支撐,卻不敢讓賓士的速度稍稍放緩。生死關頭,每一刻的耽擱都可能招來致命的危機。逐風,再堅持一會兒就好了,我在心裡默念著,只要再撐過最後一刻,只要我們到了江邊……
越過最後一道高聳的山樑,滔滔的江淼終於在望。我鬆了一囗気。逐風似乎也鱤受到我心底的喜悅,長嘶一聲,振奮起最後的精神疾奔而下,片刻間便已沖到了岸邊。終於到了……我反手抹了抹額頭的冷汗,縱聲長嘯,等待著接應的船隻從蘆葦叢中如約駛出。然而過了良久,江面仩空空蕩蕩,仍不見任何船隻的蹤影,更沒有預期的哨聲回應,只有奔騰的江淼咆哮的聲音在寒風中……
確認後請採納
⑼ 燕歌行的內容
漢家煙塵在東北,漢將辭家破殘賊。
男兒本自重橫行,天子非常賜顏色。(韻一)
摐金伐鼓下榆關,旌旆逶迤碣石間,
校尉羽書飛瀚海,單於獵火照狼山。(韻二)
山川蕭條極邊土,胡騎憑陵雜風雨,
戰士軍前半死生,美人帳下猶歌舞。(韻三)
大漠窮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
身當恩遇常輕敵,力盡關山未解圍。(韻四)
鐵衣遠戍辛勤久,玉筋應啼別離後,
少婦城南欲斷腸,徵人薊北空回首。(韻五)
邊庭飄颻那可度,絕域蒼黃何所有?
殺氣三時作陣雲,寒聲一夜傳刁斗。(韻六)
相看白刃血紛紛,死節從來豈顧勛,
君不見沙場征戰苦,至今猶憶李將軍。(韻七)
這首詩的作者高適,字達夫,渤海郡蓨(今河北景縣)人。少時家道貧寒,流浪在中原一帶。年過五十,才學做詩。進步很快,數年之間,便已成名。他曾在河西節度使哥舒翰幕中任書記,因而熟悉邊塞生活,寫了許多邊塞詩。肅宗時,官至成都尹、劍南西川節度使。和杜甫有交情,杜甫有幾首詩為他而作。唐代詩人,官至節鎮的,只有高適一人。他的詩與岑參齊名,稱為「高岑」。
《燕歌行》是高適的著名詩作,唐詩選本中差不多都選取的,近年來也有過許多注釋本。但是,這首詩文字雖易懂,解釋卻頗不容易,因為有三個問題,似乎一向沒有弄清楚。
第一個問題是這首詩所反映的歷史事實是什麼?作者的自序說「開元二十六年,客有從御史大夫張公出塞而還者」。但在《河嶽英靈集》和《文苑英華》中卻是「開元十六年,客有從御史張公出塞而還者」。這個張公,是張守珪。開元十五年(公元七二七年),官瓜州刺史、墨離軍使。開元二十一年,官幽州長史、兼御史中丞、營州都督、河北節度副大使。開元二十三年,以河北節度副大使兼御史大夫。根據這個政歷,開元二十六年稱「御史大夫張公」是對的,而開元十六年張守珪還沒有兼御史銜,稱「御史張公」是錯了。由此看來,原文似乎應當是「開元二十六年」。但《河嶽英靈集》編成於天寶末年(公元七五六年),收錄的都是開元、天寶年間流傳眾口的著名詩篇。《文苑英華》是北宋初年編集的,所根據的都是唐人寫本。這兩部書都較為可信,而它們同樣作「開元十六年」,似乎原本確實如此。因此,我以為,可能高適作此詩及詩序時,是在二十一年以後,二十六年以前,則稱「御史張公」也不錯,而「開元十六年」則是他追記的年份。
無論是開元十六年或二十六年,這個年份只是那個曾經從張守珪出塞的幕客回來的年份。回到什麼地方?詩序中沒有說明。我們知道這時期高適還流浪於梁宋之間(今開封地區),正在學做詩。這位幕客做了一首《燕歌行》,給高適看。於是高適「感征戍之事」,也和作了一首。這位幕客不知是誰,他的《燕歌行》內容也不詳,可能是敘述或歌頌張守珪的功績的。高適這首和作里,有沒有引用原作中的事實?這些情況,我們現在都無法知道,因此就不容易正確地理解。
第二個問題,是這首詩的主題思想。作者對於這些「征戍之事」的「感」,到底是什麼態度?肯定呢,還是否定?歌頌呢,還是諷刺?我看過一些箋釋,對於這個基本問題,似乎都沒有說明白。
第三個問題,是這首詩的結構,到底是集中描寫一件事實呢,還是概括了許多「征戍之事」?這些地名,是記實呢,還是借用?所提到的人物,是一個人呢,還是許多人?如果是一個人,是特寫張守珪呢,還是另有別人?「漢將」是誰?「男兒」是誰?「身當恩遇」是誰?「死節」又是誰?這些辭句,都有些捉摸不定,因而箋釋者就意見紛紜。
以上三個問題是有聯帶關系的,不能一個一個地分別解決。《舊唐書·張守珪傳》有一段記載,極可注意:開元十五年,吐蕃寇陷瓜州,王君蕃死,河西洶懼,以守珪為瓜州刺史、墨離軍使,領餘眾修築州城,板堞才立,賊又暴至城下。城中人相顧失色,雖相率登陴,略無守御之意。守珪曰:「彼眾我寡,又創痍之後,不可以矢石相持,須以權道制之也。」乃於城上置酒作樂,以會將士.賊疑城中有備,竟不敢攻城而退。守珪縱兵擊敗之。於是修復廨宇,收合流亡,皆復舊業。
這一段歷史,可以啟發我們兩件事:(一)開元十六年,有一個張守珪的幕客從瓜州回來。他曾作了一首《燕歌行》,敘述或歌頌張守珪這一次的軍功。高適讀了,印象很深。過了幾年,就採取這個題材,也作了一首。事情原是發生在瓜州,但高適作此詩時,張守珪已轉官為幽州長史兼御史中丞、河北節度副大使,因此他的詩序中稱「御史張公」,而詩中的地名都是在幽州國防線上了。(二)詩中最有關系的兩句:「戰士軍前半死生,美人帳下猶歌舞。」多數注釋者都以為諷刺主將荒淫,耽於酒色,而不恤士兵的生命。但是從這兩句的上下文看來,分明不是作者對張守珪的諷刺。這個謎,向來沒有人解通,只有陳沆在《詩比興箋》中曾引用這一段史傳,認為這兩句與瓜州的「空城計」有關,但是,他又說:「然其時守珪尚未建節,此詩作於開元二十六年建節之時,或追詠其事,或刺其末年富貴驕逸,不恤士卒之詞,均未可定。」這樣,他雖然注意到張守珪在瓜州以空城退敵這一史實,還是不敢確定這兩句詩是歌頌,還是諷刺。這是因為他沒有注意到詩序原本是「開元十六年」。
開元十六年至二十三年是張守珪功名極盛時期,瓜州之勝,雖然是一時僥幸,但也可見其膽略。當時必然眾口喧傳,非但幕客以之入詩,而且歷史傳記里也寫了進去,可知高適作此詩,決不是有諷刺之意。
《燕歌行》是樂府古題,吳兢在《樂府古題要解》中解釋這個曲調的內容是「言時序遷換,而行役不歸,佳人怨曠,無所訴也,」高適所感的「征戍之事」,這也是其中之一。既然用此題作詩,就應該符合這個曲調的內容要求。所以,「鐵衣遠戍」以下四句,就離開了張守珪故事,而表現《燕歌行》的本意了。
開元、天寶年間,唐朝對突厥、回紇、吐蕃,連年有戰爭。對於這些戰爭,當時的詩人,一般是不反對的,因為是衛國戰爭。對於參加這些戰爭的將士,又常常歌頌他們為民族英雄,認為他們是為國死節,不是為了貪功受賞。「死節從來豈顧勛」一句就表現了這個觀點。但對於戰爭本身,他們是反對的,或說憎厭的,因為「沙場征戰苦」,驅使無數人民去「暴骨無全軀」。因此,歸根結底,最好還是有一位象李牧那樣的將軍,駐守邊塞,以守備為本,既不讓敵人侵入,又不至於發生戰爭。
現在,我們可以看清楚,高適這首詩的前半篇十六句是有感於張守珪瓜州戰功而作,顯然就是那個幕客原作的題材內容,否則,為什麼說是「和」呢?其後半篇十二句是表現了他對「征戍之事」的復雜的,或說矛盾的「感」,同時,也是為了符合題目。「殺氣三時作陣雲」一聯是描寫邊塞上隨時都有戰爭。「三時」是春、夏、秋,見《左傳》。春、夏、秋是耕桑的季節,古人作戰一定選擇冬季,可以不妨礙生產,而且容易徵召兵士。「陣雲」是某一種狀態的雲,據說出現了這種雲,就預兆著會發生戰爭,因為這種雲是「殺氣蒸騰而成」。現在說春、夏,秋三時都有陣雲,可知終年都有戰事。
這首詩一共用了七個韻,每韻成為一首絕句。第二、四、七韻是平韻絕句,其餘都是仄韻絕句。每一首絕句都押三個韻腳。第四韻「大漠窮秋塞草腓」,這個「腓」字有許多本子都作「衰」字,肯定是錯的,因為「腓」字是韻。第六韻「邊庭飄颻那可度」,這個「度」字與下句的「有」、「斗」二字現在讀起來好象不押韻,但在唐代可能是押韻的,「度」應當讀如「豆」,如果不是古音,準是方言韻。
這是一首歌行體的樂府詩,但從句法、韻法和平仄粘綴的角度看來,卻是七首絕句的綴合。(「君不見」的「君」字可以說是襯字。)每一首絕句表達一個完整的觀念,絕不與上下文聯系,這種結構是極少見的。
從來評選唐詩的人,似乎都把這首詩評價得過高了。其實,主題思想的不一貫,句法結構的支離散漫,仍然都是缺點,在高適的創作過程中,這首詩還是他的早期作品,不能作為他的代表作。高、岑雖然齊名,論七言古體的邊塞詩,畢竟高不如岑。
⑽ 燕歌行(二)txt全集下載
鏈接:
《燕歌行》是魏文帝曹丕創造的一組七言詩。這組詩寫一個女子思念在遠方的丈夫,是言情的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