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言情小說 » 青春校園小說有什麼特點

青春校園小說有什麼特點

發布時間: 2023-05-06 15:29:33

⑴ 青春文學的特徵

"青春文學"的寫作同中國傳統文學的創作相比,既有明顯的繼承關系,又充滿明顯的時代色彩、個性色彩和青春氣息.其作者的文章張揚個性,呼喚這個時代的真情,生動活潑地表現這個時代以及這個時代青年的生活、思想、情感.
文章在語言、結構、思想意蘊、寫作手法等方面各具特色,充分展示了青少年所特有的才智和激情,體現了「新概念」一直以來所倡導的人文關懷。文牽凸現了他們鮮明的個性和獨立思考能力,表達了他們真實的內心感受,且充滿了時代氣息和創新精神。

⑵ 青春校園小說與言情的有啥子區別

青春校園小說奉行早戀,打著校園的旗號進行尋死覓活的戀愛,女主角多半白痴加花痴加偽可愛加偽善良,男笑亂主角則是又冷酷又帥家境又好讓所有人都犯花痴的人物,但偏偏就對女主角愛得死心塌地。以在學校只戀愛除此之外啥也不幹為榮,動不動就吻一個,但很少碰寬檔上床。
言情的色情片段比較多吧,再說談戀愛的年齡也早已不屬於早戀的范疇,也是奉行生活巧掘當中只有愛情的原則,但男女主角沒有固定模式。

⑶ 什麼是青春文學類暢銷書都有什麼特徵啊

到當當網,點一下青春文學類,你就知道那些。
多描寫青春流逝、校園愛情、憂郁傷感,故事情節簡單,情感表達偏激,但詞句華麗麗,如爛雀果將修飾的形配咐容詞和空洞的呻吟感嘆刪掉,二十萬字的書,大概能剩五萬字。
青春飢賣早文學的閱讀人群,基本上為中學生和一部分大學生、小學生,年齡14~18歲之間,但顯然隨著現代人的成熟速度加快,有不少年齡十二三歲的孩子,也成為青春文學的受眾。

⑷ 校園小說簡介 校園小說簡單介紹

1、校園小說是八九十年代興起的一種小說。這種小說一般以少年之間純真情感為主線,夾雜有青春期對生活的困惑、成長的煩惱、以及於家長老師之間的各種沖突於情感,一般比較唯美和理想化。

2、校園小說,屬於現代言情小說中的一類。故事舞台大多安排在充滿青春氣息的校園中,風格唯美青澀。故事情節以少男少女懵懂的青春悸動、成長煩惱為主,同時伴隨著與家長老師的思想沖突,同學相處中的人際問題。閱讀這類小說的讀者群體以小學生初中生和高學生為主。

⑸ 青春校園與都市小說不同之處

簡單來講,校園小說大多是寫給那些對愛情充滿幻想的女孩子看的,一般來說流程都是一場不經意間的相遇→相愛→分分合合→誤會解除→永遠在一起,當然這只是大多數,還有一些比較溫馨的,象《靠,敢惹我》之類的,峩個人認為這種比較前一種男女主毫無信任可言的文要好看得多。因為有許多校園小說的作者都是學生,所以相對都市的文筆要幼稚一點。

然後都市小說的題材就比較多了,像黑道,異能,重生,都是比較熱門的題材,但是這種小說就沒有校園的那麼單純了,總結來說:

1校園小說的愛情描寫的比較細,純;都市小說的愛情往往通過情慾來表達。

2校園小說文筆較嫩,都市小說就比較老道了。

3校園小說主題普遍全是寫男女主角的愛情, 都市小說主題就比較廣,通常愛情只是其中的第二主題。

⑹ 青春校園小說跟都市小說不同之處

青春校園發生地離不開校園 都市小滾乎帶說在於城市中發生的故事
青春校園大蘆在於講述年輕人的成長 感情 奮斗 展現青年人的朝氣、理想、純真、感慨 而都市小頃鄭說講述都市生活的紛繁多樣、世事復雜、感情的多樣與純情並存,情節或懸念重重或感慨頗多,
總之。兩種小說都是與所發生的所在、人物有很大關系,各有特點。

⑺ 校園小說的特點是什麼

校園小說是八九十年代興起的一種小說,這種小說一般以兩個少年的純真情感為主線,夾雜有青春期對生活的困惑,成長的煩惱,以及於家長老師之間的各種沖突於情感.一般比較唯美和理想化

⑻ 言情小說與青春小說有什麼區別

簡單來說,
言情小說——主角為女性,一般以愛情為主線
青春小說——主角不一定為女性,但年紀一般都是十幾歲的樣子,寫的是那種青澀的感情,讀者一般年紀也不大

⑼ 校園文學的相關特徵

校園文學的特點及其創作導向
綜覽校園文學的發展史,分析研究校園文學作品及其發展的背景,特別是80年代以來新時期校園文學迅速成長的狀況,我們看到,校園文學是和文學社團緊緊聯系在一起的。這是校園文學產生和發展的一大特色。但我們這里主要從作品本身研究它的特點。
校園文學聯系著教育和文學物碧兩大山螞和領域,決定了在當代言學中的重要地位。它有哪些特點呢?
首先,校園文學比一般社會文學有著更強、更富有成效的審美教育作用。為著下一代健康成長的需要,校園文學作為青少年學生的精神食糧,有著更純凈、更富有營養性的要求。這種教育作用是由校園獨特的環境決定的。
關於文學作品的教育作用問題,文藝界曾有過相當激烈的爭論,就是到現在仍有不少人反對強調文學作品的教育功能,文學就是文學,是藝術,但是,文學是人學。文學作品逗盯憑借藝術的魅力,美的感染力,把真、善、美相統一的藝術形象通過娛樂、審美傳染著讀者,歸根結底還是教育著人。只不過這種教育人的方式是藝術化的。如果一個人去閱讀了格調低下的作品,特別是那些「低級趣味」的東西,那就起到反面教育作用。而我們的校園文學就是堅決抵制那些具有不良傾向的創作心態。一個作家思想越高尚,情感越純潔,境界越開闊,以生活的評價就能正確、深刻更富有超前的人生導向,他的作品的教育作用就越顯著。當然,文學作品的教育作用決非生硬的說教,校園文學既是文學,就應該充分發揮文學作品的藝術效能。無論如何,作為人類精神現象的以審美為其特質的文學,它的終極目的在於使人提高,使人心靈凈化,使人精神世界變得豐富,性格變得更為健全,更具智慧,在貼近人生與宇宙的真諦中,獲得至高的精神享受。這是一種人格、素質升華的效應。這也是提倡素質教育掃需要的。
校園文學的教育特點不僅體同於成人作家的作品中。學生在接受、欣賞大作家們的作品時,自身也開始進行創作。文學的魅力使他們在追求中促進成熟,過早地或更深刻地認識社會。學生時期,成長的任務在於認識事物、體驗世界,從吸收知識、感觸人事中追求美好。對他們來說,充分發展幻想、想像、感知世界的能力,也是一種「教育」過程。在創作中,「自我完善」,使心靈得到升華,從而達到一種獨特的受教育的目的。大量的學生作品,形成了校園文學的主流,從學校湧向社會,湧向讀者,成為精神文明建設的巨大力量。
校園文學的教育作用,引起社會的廣泛重視,特別是教育界、文學界,對如何達到更好的教育效果有了爭論,對其創作要求有別於一般社會文學。他們不贊成在校園文學中過多地描寫犯罪、家庭矛盾等內容,反對那些庸俗不堪的愛情描寫,反對恐怖兇殺而具有刺激精神的描寫,反對那些消沉厭世的情調和牢騷怨世的情緒的作品等等。總之,他們都從教育角度出發去要求校園文學創作,否則,校園文學也就失去意義了,根據學生的特點,校園文學應當以樹立崇高理想,培養愛國主義精神,和勇敢、正直、誠實等做人的美好品質為主要內容,以追求真、善、美為主題。
校園文學的獨特的教育作用是其自身的特點,也是適應家庭、學校、社會及青少年自身的需要得以蓬勃發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校園文學的另一個特點是思想與形式上的不成熟性和新穎美與創造性的統一。這里指的是大中學生的作品。這個特點是由青少年年齡段的心理特徵所反映的。
青少年處於成長階段,對事物的認識往往缺乏必要的文學修養、創作經驗和寫作技巧而顯得有那麼成熟,往往具有模仿、斧造的痕跡。但是,這些不足正表現出校園文學的特色,他們不受「技巧」的約束,不循規蹈矩,全憑真情流露而定出活生生的新鮮味。文學作品重在創新,而青少年的思想最活躍、最真純,不偽裝,不保守,最富於敏感想像、激情,這正是創新的內驅力。他們在創作時,盡管構思不是那麼全面嚴密,但寫其已經認識的部分,就毫無顧忌地傾吐心意,盡情揮灑。成長著的枝葉是新嫩可愛的,成長著的思想和寫作水平,也往往露出新穎和創造的美。我們閱讀許多同齡人作品,感覺到那勃勃的生機的青春氣息,如新春蓓蕾,充滿著開放的力量。這就是校園風格。
富於幻想、新奇,具有冒險精神,和較強的趣味性,是校園文學又一特點。這種特點主要表現在詩歌、小說、童話、科學文藝、校園戲劇小品等體裁的作品中。我們可以從張之路的長篇小說《第三軍團》得到印證。成長中的青少年兒童是不安分的。兒童時期往往是在神話傳說、童話寓言伴隨下度過的。他們從這些作品中獲得了智慧,吸取了營養,插上了翅膀,然後再去創作屬於自己的文學作品。特別是少年時期,更富於幻想,喜歡獵奇冒險,對宇宙充滿著飛翔的慾望。一種創造的形象為現實生活中所未曾有過的,超常的新奇的東西出現在了文學作品中,像孫悟空、美人魚等文學形象。這種創造性想像就是幻想。因為幻想,使青少年描畫美好的、全新的生活圖景,帶著心靈超越現實,進入了全新的、自由的未來境界。
正是由於這些特點,才使那麼多青少年在「幻想」的王國里,創造著校園文學。
校園文學還有一個特點是對生活充滿熱情、激情,既洋溢著時代氣息,又表現出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外國一位教育家曾說過一句話,要想真正聽取時代的脈搏,那就去貼近中學生的胸口。青少年,有朝氣,有理想,熱情激揚、敢於追求、拼搏向上。青春,是美麗的花季,是綠太陽紅月亮,一切都是美好的。在青春的天地里容不下丑惡與謊言。改革開放,經濟潮流,各種思潮向他們涌來,涌進校園。正義與邪惡,文明與腐敗。愛與憎,隨著他們的成長而逐漸辯清。對社會上出現的一些不良現象,對「大千世界無奇不有」的事情,他們表現出疾惡如仇,卻有困惑無奈。於是,他們以飽蘸激情之筆,或頌揚,或鞭撻,在他們的作品裡表現出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從而使校園文學面向社會,增強了作品的厚度和廣度。
此外,校園文學作品的語言清新、明朗、純正、規范,與社會上有些作品相比也是一大特點。此多不述。
綜上所述,正因為校園文學是以學生為主題創造的,才有以上特點,才使「校園文學」立足於文壇,獨樹一幟。校園文學是作家的搖籃,是當代文學的苗圃,是新世紀中國文學的生力軍。隨著校園文學的發展,其特色將更成熟,從整體上形成「獨立」的校園風格。
校園文學與素質教育
1996年春節前夕,我隨同校園文學研究中心的兩位老師去拜訪著名校園文學作家、教育家韓作黎先生。韓老首先談到我國文學創作隊伍目前所面臨的年齡結構老化問題,青年作家和後備力量產生嚴重不足的局面。他說,中國作家協會的5000名會員之中,40歲以下的會員只有400人,僅占總人數的8%,30歲以下的會員寥寥無幾。令人憂慮的不僅僅是文學事業本身的問題,而是我們整個民族的精神、情感、想像、創造及生活問題。從這方面看,校園文學任重而道遠。當然,搞校園文學不僅僅只是培養大作家,還是提高學生各種能增強素質的切實有效的教育方式。韓老還說,實踐已經證明,校園文學活動是教育教學的一種好形式,重在陶冶情操,開發學生思維,培養學生創造能力等。他還呼籲:社會上相當泛濫的是武打、言情、驚險的東西,這對教育新一代是十分不利的,文藝工作與教育工作應該緊密配合起來,校園文學應是文學的一個相當重要的組成部分,是新生力量,校園是文學的一片沃土,需要廣大教師和作家們共同耕耘。
這番話,道出了校園文學對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意義。
從1300多年前誕生的科舉制度,到今天的大學入學考試,成為我國培養選拔人才的主要模式—閉卷考試。一場考試決定了莘辛學子的命運,高考指揮棒誤導了教育方向,考場靠什麼,學校就教什麼;在考試的科目里鑽牛角尖,不考的科目靠邊站,用的是一套比較簡單的硬背、加班加點、題海戰術的灌注法,使學生不勝負荷,身心健康受到損害,使教育走進不惜以犧牲個人特長、有礙身心發展為代價,以求考場得高分的功利主義的「應試」死胡同。面對我國應試教育一統天下的現狀,許多有識之士頻頻亮出了黃牌,上至教育專家,下至普通教師,大膽實踐,勇於探索,提出了教育改革的一些問題,並取得了可貴的經驗,推動了素質教育的發展和實施。
素質教育從本質上說,是以提高全民族素質為宗旨的教育。素質教育是為實現教育方針規定的目標,著眼於受教育者群體和社會長遠發展的,以面向全體學生,全面提高學生的基本素質為根本目的,以注重開發受教育者的潛能,促進受教育者德智體諸方面生動活潑的發展為基本特徵的教育。也就是說,素質教育要面向全體學生,而不是面向少數學生;要促進學生全面發展,而不是單純應付考試;要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自我發展,而不是單純應付考試;要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自我發展能力,而不是讓學生被動地、機械地接受知識。素質教育講究針對學生的身心特點,用符合教育規律和身心發展規律的辦法來教育引導,以全面提高思想品德、科學文化和身體、心理、勞動技能素質,發展特長,培養適應時代的能力。因此,素質教育重視校園文化建設。
校園文學作為校園文化的一翼,自然被素質教育所重視。而校園文化的基礎來自語文課的教育,因而,作為學生要重視語文課的學習。不是死學,是要靈活的學。從素質教育的角度講,語文學科的教育比其他課程顯得更重要,因為語文竟課內外、校內外、學校、家庭、社會連為一個整體,形成一個網路,是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的綜合。因此,我們要樹立大語文的觀念。
已故特級教師張孝純和他的學生語文教師張國生共同創立了「大語文教育」的思想模式,是素質教育的突破,也有利於校園文學的發展。「大語文教育」主張語文教學以課堂教學為軸心向學生生活的各個領域開拓、延展,全方位地與他們的學校生活和社會生活有機結合起來,並把教語文同教做人有機結合起來,把傳授語文知識同發展語文能力、發展智力教育和非智力教育有機結合起來,使學生接受全面的、整體的、強有力的培養和訓練。
而把語文教學和社會生活、語言實踐結合起來,是「大語文教育」的精髓。
為什麼呢?特級教師顧黃初說:「語文社會的公器,語文教育應當貼近生活、靠攏生活,這是由語文工具的性質和特點決定的。『狹的籠』與語文教育天生不容。」
其一,語文和文學一樣,是一種社會現象,與社會生活有著極為密切的關系,它是在社會生活中產生和發展,在社會生活中學習和運用,又為社會生活服務的。這一特點決定「語文學習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人一旦脫離了社會生活,思想就會枯竭,語文也就失去了生存的土壤。如果把學生關在教室與豐富多彩的社會生活隔絕,只一味地接受枯燥乏味的訓練,豈非花盆中栽樹、溫室里育苗?正如語文專家、詩人劉國正所說:「語文是天然與生活聯系在一起的……語文離開了生活,就變成了空殼,就沒有了實際內容。」語文與生活的關系,決定了在社會生活中有許多學語文的渠道。由於語文是人們社會交往的工具,日常生活中的各種交際活動就是學語文的好機會。近年來隨著廣播電視事業和電腦科技的飛速發展,產生了新語文學習領域___影視語文學習、電腦語文學習。教育家呂叔湘曾說:「語文課跟別的課有點不同,學生隨時隨地都有學語文的機會:逛馬路;馬路旁邊的廣告牌;買東西,附帶的說明書。到處都可以學語文。」
其二,人的語文能力的形成又是一個大的系統工程,包括著德、識、才、學等諸多方面。其中「德」包括思想品德、思想感情和思想認識能力等;「識」是指生活見識和生活積累,總是見識越豐富,積累越厚實的人,語文能力越強;「才」,即今天所說的智力與才幹,包括先天的資質與後天的培養,總是智力越好,越有才乾的人,語文能力也越強;「學」是知識積累,不僅是語文一方面的,還應包括其他各方面,也總是知識越豐富,語文能力越強。而這幾方面,而這幾方面除了「學」主要靠語文外,其餘都不可能僅憑語文課堂所能形成,必須依靠各科共同努力,依靠社會生活與語言實踐。
遍覽中外文學史和文人傳記,可以發現,語言文學上有大成就者,往往不是單靠學校培養,更主要的是靠他的人生有著不同尋常的經歷,即依靠豐富的社會生活和語言實踐。司馬遷寫《史記》「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李白成為「詩仙」與其游歷山河不可分;杜甫「國家不幸詩人幸,活到滄桑句變工」,是安史之亂顛沛流離的生活極大地豐富了他的詩作;奧斯特洛夫斯基寫《鋼鐵是怎樣煉成的》靠的是他曲折的人生;還有曹雪芹,還有高爾基,等等,無不是依靠社會生活和社會實踐。
綜上所述,「大語文教育」實質上跟校園文學有著相同的意義,校園文學就是「大語文教育」實質上跟校園文學有著相同的意義,校園文學就是「大語文」,都體現著以素質教育為目的。而將二者相互結合,將校園文學活動成為「大語文教育」更高層的部分,會更完善。
李嵐清曾指出:「全面貫徹教育方針,培養面向21世紀全面發展的優秀建設人才,就必須重視和加強學校美育與藝術教育,將藝術教育作為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轉軌的重要途徑之一」。而校園文學正好適應素質教育的要求。而校園文學社;;團形式以是校園文學的一大特色,是一個直接實踐的園地。
校園文學要和美術、音樂等結合起來,利用自身的特長,讓受教育者在具備語文能力的基礎上,提高文學藝術修養,積極地參與社會生活實踐,通過文學活動與創作「自我完善」,發展他們的身心,挖掘他們的潛能,啟迪人們的智慧,發揮他們的創造力,提高他們發現問題、分析問題、決策問題、解決問題的社會適應能力。一句話,通過文學的興趣與誘惑力,引導、挖掘、培養受教育者在未來社會的生存、況爭、發展和創造的綜合能力,同時,又使受教育者在文學的熏陶中具有責任感,成為德才兼備的人。愛因斯坦說過:「因為一個由沒有個人獨創性和個人志願的規格統一的個人所組成的社會,將是一個沒有發展可能的不幸的社會。相反的,學校的目標應當是培養有獨立行動和獨立思考的人。」校園文學屬個性教育、個性培養。個人的志趣、特長是一筆巨大的素質財富,只有通過注重個性、特長發展的素質教育,才能培養出高層次的人才,據報道,美國科學家最新發現表明,讓孩子學習藝術課有助於智力提高,提高他們的讀、寫、想像能力和計算能力。而文學藝術自然成為重要內容。一個人從小就追求文學藝術,一定會使智力超群。1930年主持青島大學國文系招生的聞一多,毅然接納臧克家入學,不因臧克家的數學考得一塌糊塗而割愛,僅據他一則「三言雜感」寫得鞭辟入裡、超凡脫俗而破格錄取。要按「應試」看總分的錄取標准,臧先生只有名落孫山,一代詩宗就可能被埋沒。當然「聞一多」現在也有,據不完全統計,從1986年到1996年,從校園文學培養出的優秀中學生作家詩人被大學中文系免試特招的不下百名,但大多的還是捧著詩歌挾著散文被拒之門外。
1912年,現代教育家蔡元培先生就任中華民國臨時政府教育總長時,發表在《對教育方針之意見》,第一次把美育確立為教育方針之一:「文學教育兼及智育和美育兩者,在傳播知識的同時,還承擔著通過審美教育,塑造新的、全面健康發展的人性之功用。」然而在當今社會,作為「文學教育」基礎階段的中小學語文課,已成為孩子們日益沉重的負擔。目前,我國素質教育已開始全面實施,為我們校園文學的發展提供了美好的環境。願校園文學在「園丁」和莘莘學子的辛勤耕耘中,開出更燦爛的花,結出更豐碩的果。

熱點內容
劍起八荒小說閱讀 發布:2025-08-24 10:52:23 瀏覽:520
50歲空姐小說在線閱讀 發布:2025-08-24 10:51:44 瀏覽:214
好看的公主復仇重生小說古代言情 發布:2025-08-24 10:45:10 瀏覽:901
晉江女生穿越奧特曼小說排行榜 發布:2025-08-24 10:12:13 瀏覽:746
小女花不好棄免費全本小說 發布:2025-08-24 10:05:39 瀏覽:616
推薦小說你們懂的 發布:2025-08-24 09:56:15 瀏覽:809
從校園到婚紗的言情小說 發布:2025-08-24 09:44:54 瀏覽:508
姐弟亂草小說閱讀 發布:2025-08-24 09:37:10 瀏覽:823
鄉村醫生小說閱讀 發布:2025-08-24 09:33:38 瀏覽:499
都市小說字數排行榜完結版 發布:2025-08-24 09:32:03 瀏覽:8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