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豆校園小說
Ⅰ 宗璞 紅豆的主要內容
宗璞 《紅豆》的主要內容簡介:
1956年,作為新來的幹部,江玫回到了闊別六年的大學母校。總務處為她安排的宿舍恰是她上學時住過的房間。房間內一切如舊,她在耶穌像後找到了自己當年放的小盒子,裡面是鑲著兩粒紅豆的銀絲指環。她拿起這兩粒依然鮮亮的紅豆,往事像一層煙霧一樣從心上升起,淚水遮住了她眼睛。
1948年,江玫上大學二年級,她的生活中闖進了兩個人。一個是她的同屋、物理系大四學生蕭素,另一個是蕭素的同班同學齊虹。蕭素以漸進引導的方式,啟蒙了江玫的革命思想,鼓勵她加入歌詠團唱《黃河大合唱》,在新詩社讀艾青和田間的詩,帶她閱讀革命書籍,邀請她在詩歌朗誦會中扮演《火把》中的唐尼,讓她參加牆報抄寫、遊行救護等工作。江玫從蕭素的身上看到革命的力量,意識到蕭的生活是和千百萬人聯系在一起的,非常熾熱,似乎連石頭也能溫暖,從而產生了對共產黨的認同。
與此同時,出身於資本家的家庭、有著一張清秀的象牙白色面孔的齊虹,以他在音樂和文學藝術方面的造詣贏得了江玫的愛情。二人愛得如痴如醉。但是,江玫日益感到兩人的思想差距,其實早在愛情的初始,江玫就隱約感到某些方面她和齊虹的看法永遠也不會一致。
逐漸的,除了自己的疑問之外,母親和蕭素的看法,也使她愛情心靈里的「空隙」更無法填滿。無止境的爭吵和哭泣,讓愛情成為兩人的折磨,她陷入無法取捨的掙扎,他不知么就闖進了她的生命,她也永遠不會知道該如何把他趕出去。而一心想要獨占江玫的齊虹更加焦躁,舉止越來越專橫。
北京解放前夕,蕭素突然被捕,齊虹的反應讓江玫清楚地意識到兩人間的鴻溝無法跨越。與此同時,江母告訴了江玫她父親死亡的真相。原來,十五年前,江父也是因思想罪被抓走,不明不白地再沒有回來。父親的屈死和母親的眼淚,切身的家庭悲劇,讓江玫更清楚自己的人生選擇。最後,在國仇家恨的交錯下,她堅定地拒絕與齊虹一起去美國,以「我不後悔」為兩人的愛情畫下了句點。
(1)紅豆校園小說擴展閱讀:
創作背景:
作家宗璞從大學開始創作小說,1950年後以她感到文學的范圍越來越窄,只能寫工農,而且有模式。她認為與其寫一些公式化的東西,不如不寫。1956年「雙百」方針提出後,她覺得可以依個人意願寫東西了,於是,結合平素的所見所感,她以自己熟悉的知識分子和校園生活為題材,創作小說來表現知識分子在時代巨變的十字路口的內心搏鬥。在當年的年底,她完成了小說《紅豆》。《紅豆》送到《人民文學》編輯部後,編輯們無異議通過這篇小說 ,將其作為「雙百」方針的創作體現,發表在1957年7月《人民文學》「革新特大號」上 。
中國文化大學中文系副教授宋如珊對這本小說的評價:
江玫、齊虹、蕭素都是大學中的知識分子,但他們的家庭背景、處事態度、人生追求卻不相同,三人聚合迸出的生命火花,交織成江玫的成長歷程,使讀者在閱讀過程中,隨著江玫的喜怒哀樂情緒起伏。而這種共鳴不僅來自宗璞小說展現的人道主義精神,也來自她堅持的「誠」和「雅」的創作主張,這些正是《紅豆》迥異於1950年代概念化、公式化主流文學之處 。
Ⅱ 宗璞的作品紅豆中的好句有那些
1、天氣陰沉沉的,雪花成團地舞飛著,本來是荒涼的冬天的世界,鋪滿了潔白柔軟的雪,彷彿顯得豐富了,溫暖了。
2、路旁的假山,還在老地方,紫藤蘿架也是若隱若現的躲在假山背後,還有那被同學戲稱為阿木林的楓樹林子,這時每株樹上都積滿了白雪,真是「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了。
《紅豆》是宗璞創作的短篇小說,首發於1957年第7期的《人民文學》雜志。小說以倒敘的筆法,講述了北京解放前夕,大學生江玫與戀人齊虹由於生活態度和政治立場的分歧而導致的愛情悲劇。
(2)紅豆校園小說擴展閱讀:
創作背景
作家宗璞從大學開始創作小說,1950年後以她感到文學的范圍越來越窄,只能寫工農,而且有模式。她認為與其寫一些公式化的東西,不如不寫。
1956年「雙百」方針提出後,她覺得可以依個人意願寫東西了,於是,結合平素的所見所感,她以自己熟悉的知識分子和校園生活為題材,創作小說來表現知識分子在時代巨變的十字路口的內心搏鬥。
在當年的年底,她完成了小說《紅豆》。《紅豆》送到《人民文學》編輯部後,編輯們無異議通過這篇小說 ,將其作為「雙百」方針的創作體現,發表在1957年7月《人民文學》「革新特大號」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