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免費聽書 » 劉伯溫小說免費閱讀全文

劉伯溫小說免費閱讀全文

發布時間: 2021-07-18 22:11:13

❶ 關於劉伯溫的小說又嗎就是他的個人傳記叫什麼名字謝謝

劉伯溫(1311-1375年),名劉基,字伯溫,以字行。!劉伯溫不但是一位謀略大師,也是一位著名的學者和文人,他的著作很多,流傳於世的有《郁離子》10卷和《誠意伯文集》20卷。其中。代表作《郁離子》一書在中國思想上和文學史上都佔有重要地位。

❷ 劉伯溫的作品有什麼

劉伯溫(1311-1375年),名劉基,字伯溫,以字行。劉伯溫自幼聰穎異常,天賦極高。在家庭的熏陶下,他從小就好學深思,喜歡讀書,對儒家經典、諸子百家之書,都非常熟悉。尤其對天文、地理、兵法、術數之類更是潛心研究,頗有心得。他的記憶力非常好,讀書一目十行,過目成誦。而且文筆精彩,所寫文章非同凡俗。他14歲時入處州郡學讀《春秋》,17歲師從處州名士鄭復初學習宋明理學,同時積極准備科舉考試。天生的稟賦和後天的努力,使年輕的劉伯溫很快在當地脫穎而出,成為江浙一帶的大才子、大名士,開始受到世人的矚目。他的老師鄭復初就曾對劉伯溫祖父說:"他日這個孩子必定會光大你家門楣,振興劉氏家族!"西蜀名士趙天澤在品評江左人物時,將劉伯溫列為第一,將他與諸葛孔明相比,說劉伯溫他日一定會成為濟時大器。

劉伯溫果然是人中之傑。他於元統元年(1339年)考取進士,從此進入仕途,開始他在中國歷史舞台上的精彩表演。

最初,劉伯溫希望為元朝政府效力,通過做官來實現自己的遠大抱負。他在中進士後不久,被任命為江西高安縣丞,後又任元帥府都事。但是他的建議往往得不到朝廷的採納,他的才能反而受到朝廷的壓制。劉伯溫非常失望,先後3次憤然辭職,回故鄉青田隱居。

劉伯溫隱居青田期間,潛心著述。他將自己的思想和對社會、人生的見解進行了一番總結,創作了著名的《郁離子》一書。而當此之時,全國的形勢發生了根本的變化。全國各地反元起義風起雲涌,元王朝的統治已搖搖欲墜,但各支反元義軍又互相紛爭,各不相讓。劉伯溫靜觀天下形勢,經過一番分析,認為在眾多的起義軍中,以平民出身的明太祖最有真龍天子之氣,他領導的一支紅巾軍才是推翻元朝、建立新江山的隊伍。

公元1360年,義軍統帥明太祖兩次向隱居青田的劉伯溫發出邀請,劉伯溫經過深思熟慮之後,終於決定出山輔助明太祖,希望通過助朱氏打江山來實現自己治國平天下的宏偉大志。與當年諸葛亮"隆中對"相似,劉伯溫初次與朱氏相見,就提出了"時務十八策"。明太祖一見劉伯溫之後,更是大喜不已,從此將劉伯溫視為自己的心腹和軍師。

劉伯溫出山之後,忠心耿耿地為朱氏政權效力,積極為明太祖出謀劃策。他為朱氏制訂了"先滅陳友諒,再滅張士誠,然後北向中原,一統天下"的戰略方針。而明太祖得到劉伯溫的輔助,正是如虎添翼。他基本上按照劉伯溫為他定下的戰略、戰術行事,先用誘敵之計大敗陳友諒,挫其銳氣,再於公元1363年在鄱陽湖與陳氏決戰,將其勢力徹底消滅。第二年,又依計將張士誠的勢力消滅。然後,明太祖派部隊北上攻打元朝首都北京,同時准備在南方稱帝。

公元1368年,明太祖在南京登基稱帝,正式建立大明皇朝,改元"洪武"。為朱氏最後平定天下、開創朱明皇朝立下了汗馬功勞的劉基,作為開國元勛之一,被任命為御史中丞兼太史令。為了表彰劉伯溫的特殊貢獻和巨大功勛,明太祖還下詔免加劉伯溫家鄉青田縣的租稅。這是處州地區惟一不加稅的一個縣。不久又追封劉伯溫的祖父、父親為永喜郡公。

洪武三年(1370年),劉伯溫被任命為弘文館學士,受"開國翊運守正文臣資善大夫上護軍"稱號,賜封誠意伯,食祿241石。至此,劉伯溫本人的事業和青田劉氏家族的發展,都如日中天,達到了最輝煌的鼎盛時期。

作為一代軍師和智者,劉伯溫料事如神,他深知自己平時疾惡如仇,得罪了許多同僚和權貴,同時也深知"伴君如伴虎"的道理。因此,他在功成名就之後,毅然選擇激流勇退,於洪武四年(1371年)主動辭去一切職務,告老還鄉,回青田隱居起來。

劉伯溫在青田過了2年的隱居生活,本來希望遠離世間是非爭奪。但是,他的智慧和才能實在太高,他的名聲實在太大了,他甚至被民間百姓渲染成了一位活神仙般的人物,這就無法避免政敵的嫉妒和皇帝的猜疑。洪武六年(1373年),劉伯溫的政敵胡惟庸當了左丞相,指使別人誣告劉伯溫,說他想霸佔一塊名叫"茗洋"的"有王氣"的土地做自己的墳墓,圖謀不軌。早就對劉伯溫放心不下的明太祖,聽到誣告後果然剝奪了劉伯溫的封祿。劉伯溫非常惶恐,於是親自上南京向明太祖謝罪,並留在南京不敢回來。後來,胡惟庸升任右丞相,劉伯溫更加憂慮,終於一病不起。

洪武八年(1375年),有病在身的劉伯溫由皇帝朱元瘴所派使者護送回家,不久在家憂憤而死,終年65歲。後來被謚為"文成"。劉伯溫在南京時,胡惟庸曾派太醫為劉伯溫診病送葯,但劉伯溫吃了他的葯後,病情加劇。因此,當時人們懷疑劉伯溫是胡惟庸下毒致死。

劉伯溫不但是一位謀略大師,也是一位著名的學者和文人,他的著作很多,流傳於世的有《郁離子》10卷和《誠意伯文集》20卷。其中。代表作《郁離子》一書在中國思想上和文學史上都佔有重要地位。

劉伯溫死後,葬於青田武陽夏山。據說,劉伯溫死前曾預言胡惟庸必敗,到時明太祖會為自己平反昭雪,他還特留下一封密奏給兒子,要他在日後明太祖想起自己的時候再上奏。5年後,胡惟庸果然垮台。又10年後,劉伯溫果然被平反。明太祖還賜給劉氏家族金書鐵券,特批劉氏成員可憑此免一次死罪。

❸ 求關於劉基 劉伯溫的文章 他的資料 小說 等等。。 大俠們 誰有改編過的呢 。。

劉伯溫(1311-1375年),名劉基,字伯溫,以字行。劉伯溫自幼聰穎異常,天賦極高。在家庭的熏陶下,他從小就好學深思,喜歡讀書,對儒家經典、諸子百家之書,都非常熟悉。尤其對天文、地理、兵法、術數之類更是潛心研究,頗有心得。他的記憶力非常好,讀書一目十行,過目成誦。而且文筆精彩,所寫文章非同凡俗。他14歲時入處州郡學讀《春秋》,17歲師從處州名士鄭復初學習宋明理學,同時積極准備科舉考試。天生的稟賦和後天的努力,使年輕的劉伯溫很快在當地脫穎而出,成為江浙一帶的大才子、大名士,開始受到世人的矚目。他的老師鄭復初就曾對劉伯溫祖父說:"他日這個孩子必定會光大你家門楣,振興劉氏家族!"西蜀名士趙天澤在品評江左人物時,將劉伯溫列為第一,將他與諸葛孔明相比也可以與我象比了,說劉伯溫他日一定會成為濟時大器。

劉伯溫果然是人中之傑。他於元統元年(1339年)考取進士,從此進入仕途,開始他在中國歷史舞台上的精彩表演。

最初,劉伯溫希望為元朝政府效力,通過做官來實現自己的遠大抱負。他在中進士後不久,被任命為江西高安縣丞,後又任元帥府都事。但是他的建議往往得不到朝廷的採納,他的才能反而受到朝廷的壓制。劉伯溫非常失望,先後3次憤然辭職,回故鄉青田隱居。

劉伯溫隱居青田期間,潛心著述。他將自己的思想和對社會、人生的見解進行了一番總結,創作了著名的《郁離子》一書。而當此之時,全國的形勢發生了根本的變化。全國各地反元起義風起雲涌,元王朝的統治已搖搖欲墜,但各支反元義軍又互相紛爭,各不相讓。劉伯溫靜觀天下形勢,經過一番分析,認為在眾多的起義軍中,以平民出身的明太祖最有真龍天子之氣,他領導的一支紅巾軍才是推翻元朝、建立新江山的隊伍。

公元1360年,義軍統帥明太祖兩次向隱居青田的劉伯溫發出邀請,劉伯溫經過深思熟慮之後,終於決定出山輔助明太祖,希望通過助朱氏打江山來實現自己治國平天下的宏偉大志。與當年諸葛亮"隆中對"相似,劉伯溫初次與朱氏相見,就提出了"時務十八策"。明太祖一見劉伯溫之後,更是大喜不已,從此將劉伯溫視為自己的心腹和軍師。

劉伯溫出山之後,忠心耿耿地為朱氏政權效力,積極為明太祖出謀劃策。他為朱氏制訂了"先滅陳友諒,再滅張士誠,然後北向中原,一統天下"的戰略方針。而明太祖得到劉伯溫的輔助,正是如虎添翼。他基本上按照劉伯溫為他定下的戰略、戰術行事,先用誘敵之計大敗陳友諒,挫其銳氣,再於公元1363年在鄱陽湖與陳氏決戰,將其勢力徹底消滅。第二年,又依計將張士誠的勢力消滅。然後,明太祖派部隊北上攻打元朝首都北京,同時准備在南方稱帝。

公元1368年,明太祖在南京登基稱帝,正式建立大明皇朝,改元"洪武"。為朱氏最後平定天下、開創朱明皇朝立下了汗馬功勞的劉基,作為開國元勛之一,被任命為御史中丞兼太史令。為了表彰劉伯溫的特殊貢獻和巨大功勛,明太祖還下詔免加劉伯溫家鄉青田縣的租稅。這是處州地區惟一不加稅的一個縣。不久又追封劉伯溫的祖父、父親為永喜郡公。

洪武三年(1370年),劉伯溫被任命為弘文館學士,受"開國翊運守正文臣資善大夫上護軍"稱號,賜封誠意伯,食祿241石。至此,劉伯溫本人的事業和青田劉氏家族的發展,都如日中天,達到了最輝煌的鼎盛時期。

作為一代軍師和智者,劉伯溫料事如神,他深知自己平時疾惡如仇,得罪了許多同僚和權貴,同時也深知"伴君如伴虎"的道理。因此,他在功成名就之後,毅然選擇激流勇退,於洪武四年(1371年)主動辭去一切職務,告老還鄉,回青田隱居起來。

劉伯溫在青田過了2年的隱居生活,本來希望遠離世間是非爭奪。但是,他的智慧和才能實在太高,他的名聲實在太大了,他甚至被民間百姓渲染成了一位活神仙般的人物,這就無法避免政敵的嫉妒和皇帝的猜疑。洪武六年(1373年),劉伯溫的政敵胡惟庸當了左丞相,指使別人誣告劉伯溫,說他想霸佔一塊名叫"茗洋"的"有王氣"的土地做自己的墳墓,圖謀不軌。早就對劉伯溫放心不下的明太祖,聽到誣告後果然剝奪了劉伯溫的封祿。劉伯溫非常惶恐,於是親自上南京向明太祖謝罪,並留在南京不敢回來。後來,胡惟庸升任右丞相胡惟庸天下第一大奸臣可與秦燴相提並論,劉伯溫更加憂慮,終於一病不起。

洪武八年(1375年),有病在身的劉伯溫由皇帝朱元瘴所派使者護送回家,不久在家憂憤而死,終年65歲。
劉伯溫在南京時,胡惟庸曾派太醫為劉伯溫診病送葯,但劉伯溫吃了他的葯後,病情加劇。因此,當時人們懷疑劉伯溫是胡惟庸下毒致死。他死後139年,即明武宗正德九年(1514),被追贈太師,謚號文成,因而後人又稱他劉文成。文成縣是1948年析置的新縣,縣名就是為了紀念劉基。

劉伯溫不但是一位謀略大師,也是一位著名的學者和文人,他的著作很多,流傳於世的有《郁離子》10卷和《誠意伯文集》20卷。其中。代表作《郁離子》一書在中國思想上和文學史上都佔有重要地位。

劉伯溫死後,葬於青田武陽夏山。據說,劉伯溫死前曾預言胡惟庸必敗,到時明太祖會為自己平反昭雪,他還特留下一封密奏給兒子,要他在日後明太祖想起自己的時候再上奏。5年後,胡惟庸果然垮台。又10年後,劉伯溫果然被平反。明太祖還賜給劉氏家族金書鐵券,特批劉氏成員可憑此免一次死罪。
劉伯溫紀念網 http://liubowen.memsky.com

悲劇性結局
劉伯溫在與淮西派首領李善長的爭斗中佔了上風,最終卻被李善長的心腹、奸臣胡惟庸所害。
劉基
劉基,號伯溫,足智多謀,思維縝密,料事如神,是朱元璋奪得天下、建立明王朝的第一謀士。然而,明朝開國後,劉基只被封了個次一等的爵位――誠意伯。雖然他執法如山,並且在與淮西派首領李善長的爭斗中佔了上風,最終卻被李善長的心腹、奸臣胡惟庸所害。而在這一切的背後,總有一隻無形的手在主宰他的命運,直至生命的終結。
1、淮西派與浙東派拉開爭斗序幕
朱元璋在解決了北元後,制定了一系列旨在恢復生產和生活的政策,得到了好的效果,但此時,朝廷內部的矛盾又激烈起來,大臣分成兩派,以地域為區分,開始了新的爭斗。
這些所謂派別,實際上就是老鄉會,大家都說一樣的方言。朱元璋手下最大的老鄉會就是淮西集團,會長本來應該是朱元璋,但考慮到他還兼任皇帝一職,所以當時是由李善長代理。這一集團人多勢眾,主要成員有李善長、郭興、郭英、湯和、周德興,還包括死去的常遇春等人,可以說這些人是朱元璋起家的班底。當時的人們見面都以會說淮西話為榮。
李善長何許人也,為什麼是第一功臣?此人主要負責後勤和政務,如果把劉基比作張良,那麼李善長就是蕭何。他一直跟隨朱元璋打天下,鞍前馬後的勞頓,後勤工作不好搞,勞心勞力又不討好。朱元璋是個明白人,所以在建國後,便以李善長為第一功臣,任命他為丞相。
李善長這個人的特點是外表寬厚,卻心胸狹窄,誰敢和他過不去,就一定要解決對方。
俗話說惡人自有惡人磨。淮西集團很快遇到了對手,那就是浙東集團,首領就是劉基。
兩個集團就在朱元璋眼皮底下開始了斗爭,朱元璋似乎很有興趣,他准備看一場好戲。
朱元璋
2、劉基處死李彬,與李善長結怨
李善長被朱元璋引為第一功臣,於洪武三年(1370年被封為韓國公,這是很了不得的,因為當時朱元璋一共只封了六個公爵,其他五個人分別是徐達、常茂(常遇春兒子、李文忠、馮勝、鄧愈,他們都是血里火里拼殺出來的一代名將,而出人意料的是,李善長排位居然還在這些人之上,名列第一。他也是公爵里唯一的文臣。
相比之下,劉基也為朱元璋打天下立下了大功,卻只被封誠意伯(伯爵。耐人尋味的是,他的俸祿也是伯爵中最低的,年俸只有240石,而李善長是4000石,多出劉基十幾倍。
劉基運籌帷幄,決勝千里,在許多重要決策中起了重要作用,為什麼只得到這樣的待遇?
其實這個問題並不是那麼難以解釋。朱元璋是一個鄉土觀念很重的人,李善長是他的老鄉,而且多年來只在幕後工作,從不搶風頭,埋頭幹活,這樣一個人朱元璋是很放心的。相對的,劉基是一個外鄉人,更重要的是,劉基對事情的判斷常常比他還要准確!
從龍灣之戰到救援安豐,朱元璋想到的,他也想到了,朱元璋沒有想到的,他還是想到了。換了你是皇帝,會容許這樣的一個人在身邊嗎?而且這些決策並非安民之策,而是權謀之策,搞陰謀政變十分有用,外加劉基厚黑學的根底也很深,朱元璋時不時就會想起他勸自己不要去救韓林兒這件事。誰知他將來會不會對自己也來這么一手。
不殺他已經不錯了,難道還想要封賞嗎?
劉基一生聰明,但也疏忽了這一點。這也就決定了他在這場斗爭中很難成為勝利者。
洪武元年,雙方第一次交鋒。當時的監察機構是仿照元朝建立的御史台,劉基是御史中丞,也就是說,他是言官的首領,此時的優勢在劉基一邊。
引發矛盾的導火線是一個叫李彬的人,是李善長的親信,他由於犯法被劉基抓了起來,查清罪行後,劉基決定要殺掉他。此時正好朱元璋外出,李善長連忙去找劉基說情,劉基卻軟硬不吃,還將這件事向朱元璋報告。朱元璋大怒,命令立刻處死李彬。不巧,這份回復恰巧落在了李善長手裡,他不敢隱瞞,但也怒不可遏。為了救自己的親信一命,他想了一個借口,他相信只要講出這個借口,劉基是不會拒絕他的求情要求的。
他找到劉基,對他說:「京城有很久不下雨了,先生熟知天文,此時不應妄殺人吧。」
李善長可謂老奸巨猾,他明知劉基深通天文之道,以此為借口,如劉基堅持要殺李彬,大可將天不下雨的責任推到劉基的身上,當時又沒有天氣預報,鬼知道什麼時候下雨。
然而劉基的回答是:「殺李彬,天必雨!」
李彬就這樣被殺掉了。李善長被激怒了,他開始准備自己的第一次反擊。
劉基敢說這樣的話,應該說他是有一定把握的,他確實懂得天文氣象,可問題在於即使是今天的天氣預報也有不準的時候。
這一次劉基的運氣不好,過了很久也不下雨,等到朱元璋一回來,李善長積聚已久的能量爆發了出來,他煽動很多人攻擊劉基。朱元璋是個明白人,並沒有難為劉基。但劉基自己知道,這里是呆不下去了,於是在當年八月,他請假回了老家。
臨走前,正值當時朱元璋頭腦發熱,想把首都建在老家安徽鳳陽,同時還積極准備遠征北元。劉基給了朱元璋最後的建議,建都鳳陽是絕對不行的,而北元還有很強的實力,輕易出兵是不妥當的。後來的事實證明,他又對了。應該說,當時的朱元璋是很理解劉基的,他對劉基的兒子說過,現在滿朝文武都結黨,只有劉基不和他們搞在一起,我是明白人,不會虧待他的。
朱元璋這次可真是被劉基給蒙了,劉基並不是什麼善男信女,他在臨走之前已經布下了自己的棋子―――楊憲。
楊憲是劉基的死黨,他得到了劉基的指示,接任御史中丞,准備對淮西集團的反攻。
3、胡惟庸從幕後走到台前
這位楊憲也不簡單,他韜光養晦,扶植高見賢等人,並利用言官的力量,不斷收集李善長的黑材料,並經常在朱元璋面前打小報告,說李善長無才無德,不能委以重任。朱元璋不是蠢人,知道楊憲說這些話的目的何在,開始並未為之所動,對李善長依然十分信任,但時間長了,他也慢慢對李善長有了看法,對李善長多有指責。十一月,他召回了劉基,並委以重任。淮西集團全面被打壓,浙東集團開始占上風。
浙東集團眼看就要成為勝利者,李善長十分憂慮,他明白自己已成靶子,淮西集團岌岌可危,而自己又不便親自上陣,與淮西集團公開叫板;他左思右想,為何不學學劉基呢?找一個代言人,但這個人又不能太有威望,要容易控制。於是他看中了胡惟庸,但他沒有想到的是,這個選擇最終讓他踏上了不歸之路。
胡惟庸是李善長的老鄉,他很早就追隨朱元璋,卻一直不得意,總是幹些知縣之類的小官。但他確是個有能力的人。在得到李善長的首肯後,他成了淮西集團新的領袖。這場斗爭最終將在他手中結束。
有道是:人算不如天算。就在浙東集團春風得意、准備一鼓作氣打敗淮西的時候,事情又發生了變化。由於劉基言語過於直接,用我們今天的話來說就是沒有溝通技巧,很多人開始在朱元璋面前說他的壞話,朱元璋對這個足智多謀的第一謀臣也起了疑心,於是就有了後來那次決定劉基命運的談話。
4、朱元璋與劉伯溫談話玄機四伏
這一天,朱元璋單獨找劉基談話。雙方以拉家常開始了談話,就在氣氛漸趨融洽時,朱元璋突然變換了臉色,以嚴肅的口氣問劉基,如果換掉李善長,誰可以做丞相?
劉基十分警覺,馬上說道:「這要陛下決定。」
朱元璋的臉色這才好看了點,他接著問:「你覺得楊憲如何?」
這又是一個陷阱,朱元璋明知楊憲是劉基的人,所以先提出此人來試探劉基。
劉基現在才明白,這是一次異常凶險的談話,如果稍有不慎,就會人頭落地!他馬上回答:「楊憲有丞相的才能,但沒有丞相的器量,不可以。」
但考驗還遠遠沒有結束,朱元璋接著問:「汪廣洋如何?」
這是第二個陷阱,汪廣洋並不是淮西集團的成員,朱元璋懷疑他和劉基勾結,所以第二個提出他。
劉基見招拆招,回答道:「此人很淺薄,不可以。」
朱元璋很佩服地看了劉基一眼,這是個精明的人啊!
他說出了第三個人選:「胡惟庸如何?」
劉基鬆了口氣,說出了他一生中最准確的判斷:「胡惟庸現在是一頭小牛,但將來他一定會擺脫牛犁的束縛!」
說完這句話,劉基知道考驗已經過去了,但他錯了,下一個問題才是致命的。
朱元璋終於亮出了殺著,他用意味深長的口氣說道:「我的相位只有先生能擔當了。」
大凡在極度緊張後,人們的思想會放鬆下來,劉基也不例外,他終於犯了一次錯誤,這次錯誤卻是致命的。
他回答朱元璋:「我並非不知道自己可以,但我這個人嫉惡如仇,皇上慢慢挑選吧。」
這句話說得非常不合適,自居丞相之才不說,還說出所謂嫉惡如仇的話,如劉基所說,誰是惡呢?
劉基的昏勁還沒有過去,又加上了一句話:「現在的這些人,在我看來並沒有合適的。」朱元璋就此與劉基決裂。
5、第一謀士之死誰之罪?
至此之後,劉基不再得到朱元璋的信任,他雖明白自己地位不如前,但仍然堅持在朝中為官,為浙東集團撐台。但朱元璋不是那麼好打發的。
洪武三年,朱元璋親自下書給劉基,對他說了這樣一番話:「你年紀這么老了,應該在家陪老婆孩子,何苦在這里陪著我呢。」
這意思就是,我要炒你魷魚,走人吧。劉基只好回到了鄉下。
這時,浙東集團的另一干將楊憲失去了劉基的幫助,很快被淮西派排擠,本人也性命不保,被胡惟庸找個借口殺掉了。在這場斗爭中,淮西集團最終大獲全勝。
劉基明白,自己失敗了,他現在唯一的願望就是好好在家養老,度此一生。可是在這場斗爭中,失敗的人是要付出代價的。
胡惟庸成了丞相,他沒有放過劉基,指使手下狀告劉基,此時劉基已經沒有官位,還能告他什麼呢?但欲加之罪,何患無辭,實在是至理名言。劉基的罪狀是占據了一塊有王氣的地。所謂王氣實在是個說不清的東西,說有就有,說沒有也沒有,只看你的目的是什麼。
於是朱元璋再次下詔處罰劉基,官都沒了,還罰什麼呢?朱元璋有辦法,他扣除了劉基的退休金。
劉基陷入了絕望,但他的智慧又一次發揮了作用,他沒有在原地等死,而是出人意料地回到了京城。
這實在是很絕的一招,他明白,胡惟庸對付他的根本原因在於朱元璋,只要自己回到京城,在朱元璋的眼皮底下,讓他放心,自己的性命就有保證。
但這次,他又錯了。
洪武八年正月,劉基生病了,朱元璋派胡惟庸(注意這點探視劉基,胡惟庸隨身的醫生給劉基開了葯方。劉基吃了葯後,病情越來越重,過了不久就死去了。
關於劉基的死因,後來胡惟庸案發後,醫生供認是胡惟庸授意他毒死劉基的。這也成為了胡惟庸的罪狀之一。
很多人都知道,胡惟庸和劉基有仇,朱元璋也知道,卻派他去探望劉基。而劉基這樣有影響的人,胡惟庸是不敢隨便動手的,不然也不會讓劉基在他眼皮底下逍遙五年,他很有可能是得到了朱元璋的默許。無論此事是否朱元璋指使,但毫無疑問,劉基之死朱元璋是負有責任的。
劉基一生足智多謀,為明王朝的建立立下汗馬功勞。他對形勢判斷准確,思維縝密,能預測事情的發展方向。雖然他本人並非真如民間傳說那樣,有呼風喚雨的本事,但從他的判斷和預測能力來看,料事如神並非過分的評語。他和諸葛亮一樣,已經作為智慧的象徵被老百姓所銘記。
胡惟庸勝利了,他在朱元璋的幫助下打敗了浙東集團,除掉了天下第一謀士劉基。現在他大權在握,李善長也要給他幾分面子。
但他真的是最後的勝利者嗎?歷史的回答是否定的。

【傳說】

相傳,劉伯溫本是玉帝身前一位天神,元末明初,天下大亂,戰火不斷,飢荒遍地。玉帝令劉伯溫轉世輔佐明君,以定天下,造福蒼生,並賜斬仙劍,號令四海龍王,但龍王年老體弱,事務繁多,因此派出了自己的九個兒子。龍九子個個法力無邊,神通廣大。他們跟隨劉伯溫征戰多年,為朱元璋打下了大明江山,又助朱棣奪得了皇位。當它們功得圓滿准備返回天廷復命之時,明成祖朱棣這個野心極大的帝王卻想永遠把它們留在自己身邊,安邦定國,雄霸天下。於是他便借修築紫禁城為名,拿了劉伯溫的斬仙劍號令九子。但九子仍是神獸,頓時呼風喚雨,大發雷霆。朱棣見斬仙劍震不住九子,便決定用計,他對九子老大贔屓說:「你力大無窮,能馱萬斤之物,如果你能馱走這塊先祖的神功聖德碑,我就放你們走。」贔屓一看原來是一塊小小的石碑,便毫不猶豫地馱在了身上,但用盡法力卻寸步難行。原來,神功聖德碑乃記載「真龍天子」生前一世所做功德(善事)之用(功德是無量的),又有兩代帝王的玉璽印章,能鎮四方神鬼。八子眼看大哥被壓在碑下,不忍離去,便決定一起留在人間,但發誓永不現真身。朱棣雖然留住了九子,但得到的卻僅僅是九個塑像般的神獸。劉伯溫得知此事後,也棄朱棣而去,脫離肉身返回天廷。朱棣後悔莫及,為了警示後人不要重蹈覆轍,便讓九子各司一職,流傳千古。
歷史上只是一個官癮很大的儒生———
劉基,字伯溫。現在許多書籍說他才智卓絕、料事如神,深富文韜武略,在歷次的主要戰役中出奇謀、劃妙策,協助朱元璋靖平宇內各股叛亂勢力,並於軍政、財務等各方面為新王朝建立了完備的制度,開創了明初的第一個盛世。說什麼「前朝軍師諸葛亮,後朝軍師劉伯溫」。那麼,歷史上的劉伯溫真有如此偉大?近日,作家佟平撰文指出,歷史上的劉伯溫既不是什麼有傑出軍事才能的謀略家,也不是什麼成功的大政治家,甚至連高潔的隱士都算不上,他只是一個官癮很大的儒生而已。
「劉基之功,不亞於漢初之張良。」劉伯溫真是天才軍師嗎?
大多數書籍提到劉伯溫的軍事才能時都說,他「神采飛逸,性格剛毅,抱負不凡,朱元璋一見大喜過望,拜劉伯溫為軍師,朱元璋能掃平元末群雄,一統天下,劉基之功,不亞於漢初之張良。」
佟平在文章中指出,劉伯溫共寫過兩本與軍事有關的書。一本是《百戰奇略》,一本是《時務十八策》。可是這兩本書不但在歷史上沒有任何被引用的記錄,現在甚至連具體的內容也很少被提及,可見是兩本沒有什麼價值的書。
從劉伯溫的實際從軍記錄來看,一部分是在元朝官府當軍事參謀,鎮壓農民起義;一部分是投奔農民起義軍朱元璋,做起義軍的參謀。
從他總共合計在元朝官府三四年的從軍經歷來看,他並沒有表現出什麼出色的軍事才華。
1360年到1363年9月,他做朱元璋的隨軍參謀,其中還有半年多是回家守孝,實際上從軍的時間勉強接近兩年,也只是朱元璋眾多隨軍參謀之一,甚至只是一個沒有任何官銜的普通參謀之一。1363年9月朱元璋再次出征時已經不需要他隨軍,而這時朱元璋的仗還遠沒有打完,由此我們不難看出,劉伯溫這個軍事參謀其實對朱元璋來說,幾乎是可有可無的。
一些書籍都把朱元璋首先消滅陳友諒,然後再消滅張士誠,說成是劉伯溫制定的平定天下的大計。甚至還將這一大計等同於諸葛亮的隆中對。
佟平認為,這純粹是穿鑿附會、不符合歷史事實的說法。
這場大戰發生在1363年,劉伯溫是1360年初就在朱手下當軍事參謀,到這時已經當了三年,可是當陳友諒打上門來的時候,朱元璋才匆忙趕造戰船來迎戰,哪裡有什麼先打陳友諒的「平定天下大計」的影子?更加可怕的是,在這場大戰中,朱元璋曾被敵軍團團包圍在一條指揮船上,如果不是部下將官韓成與朱元璋換穿袍服,假冒朱元璋跳水自殺騙過敵軍,朱元璋很可能在這場大戰中被殺。如果劉伯溫真是一名出色的軍師,能如此讓主帥涉險嗎?
這場大戰的勝利,基本上奠定了朱元璋奪得天下的大勢,如果劉伯溫真是這場戰爭的主要功臣,而不只是一名普通的隨軍參謀,朱元璋在大封功臣時能不想到劉伯溫嗎?可是在朱元璋1370年大封功臣的名單中原來根本就沒有劉伯溫的名字,直到封賞完畢後的二十天,才補封了兩位三等伯,其中的最後一名排到了劉伯溫。
佟平認為,朱元璋之所以補封劉伯溫一個最末一位的伯爵,主要不是看中他的軍事貢獻,更多的是看中他在籌備登基、修建南京城、擔當御史令、修建《大明律》、恢復科舉等「建國」方面的成績,再加上他在元朝的特殊身份、跟著朱元璋十年、這時他也已經六十歲了,所以才象徵性地封了他一個爵位。

漫畫/冷潔
劉伯溫是漢代張良一樣功成身退的隱士,這種觀點是否站得住腳?
劉伯溫的功成身退和多次辭官也是人們津津樂道的一個亮點,尤其是明清兩朝的崇尚儒家思想的文人們,更是刻意把劉伯溫打扮成張良一樣功成身退的隱士,這是否站得住腳?
佟平在文章中指出,只要略微分析一下劉伯溫每次辭官和每次「辭而不甘」的表現中就可以看出:他的每一次辭官都幾乎與做隱士沒有什麼關系。
劉伯溫第一次辭官是在1340年,在元朝做了四五年副縣長之後,嫌官職太小、沒有提升的機會,又與同僚關系不好才辭官的。1349年,第二次辭官是由於他越界舉報其他官員受到上司責問不得不辭官。盡管有過兩次辭官的經歷,卻還是看不開,1352年一旦有朋友推薦他去做「平亂」的官,他立刻毫不猶豫地就答應去做了。
劉伯溫1358年第三次辭官,是因為一度被升為五品,又被降為七品,還被剝奪了參與軍事的資格,才憤而辭官的。也幸虧有此辭官,才後來可能被朱元璋聘去做官。
劉伯溫在元朝做了25年的地方官,在朱元璋手下做了十年中央官。雖然劉也屬於朱的開國元勛之一,卻沒有想到只被象徵性地補充封在了最末一位,這對於官欲很強的劉伯溫來說恐怕是深感失落的吧。正是這種失落感,再加上當時已經六十歲,眼見著繼續下去也沒有指望得到更大的升遷,於是想試一試辭官這一招,看看朱元璋會不會因此而特別挽留他而給他加官,遺憾的是朱皇帝立刻就毫不在意地讓他回家了。

在劉伯溫去世139年之後,明朝廷為什麼這時會想到去神化他呢?
1514年,在劉伯溫去世139年之後,明朝廷卻突然加贈劉伯溫太師銜,謚文成。說他「慷慨有志,剛毅多謀,學為帝師,才稱王佐」、「渡江策士無雙,開國文臣第一」。為什麼明朝皇帝在劉伯溫去世139年之後突然想到贈封他?
佟平認為,可能有下列幾個因素:
其一,跟隨朱元璋的開國功臣中,許多人被朱元璋殺掉了,所以才輪到了劉伯溫。據史家統計,1370年所封功臣37人中,在朱元璋去世前或父或子被殺、被充軍、被除爵的達到了31人,其中還不包括被暗害死的。既然這些人已經被朱元璋定為壞人,在神化朱元璋的時候自然就不能再用這些人來做陪襯了,這樣就將原本排在40名之後的劉伯溫一下提到了「渡江策士無雙,開國文臣第一」的位置了。
其二,劉伯溫在朱元璋手下擔當的是太史令,這個官職除了編制歷書等,還負責觀察天象,同時兼管起草文書、策命、記史事、編史書、國家典籍、祭祀等。通過劉伯溫來預測朱元璋是「真命天子」更加具有欺騙性。
其三,劉伯溫寫了許多文章,這樣方便在文人中宣傳推廣。
其四,劉伯溫在朱元璋的開國元勛中學歷最高,是前朝的進士,讓前朝的進士為沒有正規上過學的朱元璋當老師,面子上好看,而且劉伯溫比朱元璋大將近20歲。
其五,劉伯溫是有文才又有從軍經歷的人,適合神化成能文能武的人。參考資料:http://ke..com/view/2361.html?wtp=tt

❹ 小說主人公叫雲十一得到劉伯溫的傳承

是《 神級相師》
作者: 抹茶綠

相師九品,洞穿萬物!滅鬼收妖,笑傲蒼穹!主角雲十一,因緣巧合之下獲得劉伯溫之真傳!

❺ 想找一本叫《劉伯溫》的小說

我高中時在學校的地攤也看過幾頁,有些神奇和女性的描寫,只是不記得名字了,這樣的書我也喜歡,不知道還能否再找到,努力,全部買過來看看,想一想是高中97-2000,現在都過了15年左右了呀,當時那本書確實好看,可惜沒有錢買,挺喜歡看的額,現在想找肯怕困難了,有知情的相互交流哈,有些神話色彩和色情描寫的版本

❻ 劉伯溫之燒餅歌全文

明太祖一日身居內殿,食燒餅,方啖一口,內監忽報劉基進見,太祖以碗覆之,始召基入。

帝問曰:「先生深明數理,可知碗中是何物件?」

基乃捏指輪算,對曰:「半似日兮半似月,曾被金龍咬一缺,此乃餅也。」

開視果然。帝即問以天下後世之事若何。

基曰:「茫茫天數,我主萬子萬孫。何必問哉。」

帝曰:「雖然自古興亡原有一定,況天下非一人之天下,惟有德者能享之。言之何妨?試略言之。」
基曰:「泄漏天機,臣罪非輕!陛下恕臣萬死,才敢冒奏。」

帝即賜以免死金牌,基謝恩畢。

基曰:「我朝大明一統世界,南方終滅北方終,嫡裔太子是嫡裔,文星高拱日防西。」

帝曰:「朕今都城竹堅守密,何防之有?」

基曰:「臣見都城雖鞏固,防守嚴密。似覺無虞,只恐燕子飛來。」

隨作歌三首:

此城御駕盡親征,一院山河永樂平;

禿頂人來文墨苑,英雄一半盡還鄉。

北方胡虜殘生命,御駕親徵得太平;

失算功臣不敢諫,舊靈遮掩主驚魂。

國壓瑞雲七載長,胡人不敢害賢良;

相送金龍復故舊,靈明日月振邊疆。

帝曰:「此時天下若何?」

基曰:「天下大亂矣。」

帝曰:「朕之天下,有誰亂者?」

基曰:

天下飢寒有怪異,棟梁龍德乘嬰兒;

禁宮闊大任橫走,長大金龍太平時;

老揀金精尤壯旺,相傳昆玉繼龍堂;

閹人任用保社稷,八千女鬼亂朝綱。」

帝曰:「八千女鬼亂朕天下者何?」

基曰:

忠良殺害崩如山,無事水邊成異潭;

救得蛟龍真骨肉,可憐父子難順當。」

帝曰:「莫非父子爭國乎?」

基曰:「非也!

樹上掛曲尺,遇順則止。

至此天下未已。」

帝曰:「何謂未已?」

基曰:

萬子萬孫層疊層,祖宗山上貝衣行;

公侯不復朝金闕,十八孩兒難上難。」

基又曰:

木下一了頭,目上一刀一戊丁;

天下重文不重武,英雄豪傑總無春;

戊子已丑亂如麻,到處人民不在家;

偶遇飢荒草寇發,平安鎮守好桂花。」

帝曰:「偶遇飢荒,平常小丑!天下已乎?」

基曰:

西方賊擁亂到前,無個忠良敢諫言;

喜見子孫恥見日,衰頹氣運早升天;

月缺兩二吉在中,奸人機發去西東;

黃河涉過開金闕,奔走梅花上九重。」

帝曰:「莫非梅花山作亂乎?從今命人看守何如?」

基曰:「非也!

遷南遷北定太平,輔佐帝王有牛星;

運至六百半,夢奇有字得心驚。』」

帝曰:「有六百年之國祚,朕心足矣。尚望有半乎?」

帝又曰:「天機卿難言明,何不留下錦囊一封,藏在庫內。世世相傳勿遺也,急時有難,則開視之。可乎?」

基曰:「臣亦有此意。

九尺紅羅三尺刀,勸君任意自游遨;

閹人尊貴不修武,惟有胡人二八狄。』

臣封櫃內,俟後開時自驗!

基又曰:

桂花開放好英雄,拆缺長城盡孝忠;

周家天下有重復,摘盡李花枉勞功。

黃牛背上鴨頭綠,安享國家珍與粟;

雲蓋中秋迷去路,胡人依舊胡人毒;

反覆從來折桂枝,水浸月宮主上立;

禾米一木並將去,二十三人八方居。」

帝曰:「二十三人亂朕天下?八方安居否?「

基曰:「臣該萬死,不敢隱瞞,至此大明天下亡之久矣。」

帝大驚,即問:「此人生長在何方?若何衣冠?稱何國號?治天下何如?」

基曰:

還是胡人二八秋,二八胡人二八憂;

二八牛郎二八月,二八嫦娥配土牛。」

帝曰:「自古胡人無百年之國運,乃此竟有二百餘年之運耶?」

基曰:

雨水草頭真主出,赤頭童子皆流血;

倒置三元總才說,須是川水頁台闕;

十八年間水火奪,庸人不用水火臣;

此中自己用漢人,卦分氣數少三數;

親上加親又配親。」

帝曰:「胡人至此,用人水奪火滅,親上加親,莫非駙馬作亂乎?」

基曰:「非也!胡人英雄,水火既濟,安享太平,有位有勢。時值昇平,稱為盛世,氣數未盡,還有後繼。

寶劍重磨又重磨,抄家滅族可奈何;

閹人社稷藏邪鬼,孝弟忠奸誅戮多;

李花結子正逢春,牛鳴二八倒插丁;

六十周甲多一甲,螺角倒吹也無聲;

點畫佳人絲自分,一止當年嗣失真;

泥雞啼叫空無口,樹產靈枝枝缺魂;

朝臣乞來月無光,叩首各人口渺茫;

一見生中相慶賀,逍遙周甲樂飢荒。

帝曰:「胡人到此敗亡否?」

基曰:「未也!雖然治久生亂,值此困苦,民懷異心,然氣數未盡也。

廿歲力士開雙口,人又一心度短長;

時俺寺僧八千眾,火龍渡河熱難當;

叩首之時頭小兀, 娥雖有月無光;

太極殿前卦對卦,添香禳斗鬧朝堂;

金羊水猴飢荒歲,犬吠豬鳴汨兩行;

洞邊去水台用水,方能復正舊朝網;

火燒鼠牛猶自可,虎入泥窩無處藏。

草頭家上十口女,又抱孩兒作主張;

二四八旗難蔽日,遼陽思念舊家鄉;

東拜斗,西拜旗,南逐鹿,北逐獅;

分南分北分東西,偶逢異人在楚歸;

馬行萬里尋安歇,殘害中女四木雞;

六一人不識,山水倒相逢。

黃鬼早喪赤城中,豬羊雞犬九家空;

飢荒災害皆並至,一似風登民物同;

得見金龍民心開,刀兵水火一齊來;

文錢斗米無人要糶,父死無人兄弟抬;

金龍絆馬半亂甲,二十八星問士人;

蓬頭少女蓬頭嫁,揖讓新君讓舊君。

帝曰:「胡人至此敗亡否?」

基曰:「手執鋼刀九十九,殺盡胡人方罷休;

可憐難渡雁門關,摘盡李花滅盡胡;

黃牛山下有一洞,可投拾萬八十眾;

先到之人得安穩,後到之人半路送;

難恕有罪無不罪,天下算來民盡瘁。

火風鼎,兩火初興定太平;

火山旅,銀河織女讓牛星。

火德星君來下界,金殿樓台盡丙丁;

一個鬍子大將軍,按劍馳馬察情形;

除暴去患人多愛,永享九州金滿盈。」

帝曰:「胡人此時尚在否?」

基曰:「胡人至此,亡之久矣。

四大八方有文星,品物咸亨一樣形;

琴瑟和諧成古道,左中興帝右中興;

五百年間出聖君。

周流天下賢良輔,氣運南方出將臣,

聖人能化亂淵源,八面夷人進貢臨,

宮女勤針望夜月,乾坤有象重黃金,

北方胡擄害生靈,更會南軍誅戮行,

匹馬單騎安國外,眾君揖讓留三星,

上元復轉氣運開,大修文武聖主裁,

上下三元無倒置,衣冠文物一齊來,

七元無錯又三元,大開文風考對聯,

猴子沐盤雞逃架,犬吠豬鳴太平年,

文武全才一戊丁,流離散亂皆逃民,

愛民如子親兄弟,創立新君修舊京。

千言萬語知虛實,留與蒼生長短論。」

(6)劉伯溫小說免費閱讀全文擴展閱讀

《燒餅歌》每句答話都像一首謎語,和諾查丹瑪斯的「預言」一樣,寫得十分隱諱,可以用不同的角度去詮釋這些隱語的意思。許多研究者稱《燒餅歌》非常靈驗,但這些所謂靈驗無非是用「既已發生之事實」去套合歌謠里的讖語。

基本上,《燒餅歌》仍無法斬釘截鐵地推斷出未來將發生什麼事件,必須等待事情發生後才來「事後諸葛」。且並無任何史料能夠證明此為劉基所作,此歌於民國以前也未曾流行,故可知其為今人假名偽作。

美國漢學家陳學霖考證,可能是清末之人偽托劉伯溫所做。但至今民間仍認為其概括了明朝、清朝、中華民國以至中華人民共和國時期的各種大事。

❼ 求劉伯溫金陵賦全文大意

第一段白話文翻譯:
鍾山龍蟠,石頭虎踞。在歷史上,南邊攝及江浙吳越,北邊能控制山東齊魯各地。地理位置和戰略優勢在東南尤為突出,不愧為六朝帝王之地;雄霸於江東(江左:古代中原人向南看,江東地區為左手邊,故為江東為江左。江東:長江自蕪湖至南京這一段,是由南向北流,南京在江的東邊,故為江東),興衰(恥:偏義復詞,原指「衰」,詞義擴大為興衰之意)十代(六朝加南唐、明初、太平天國和民國,六朝:東吳東晉宋齊梁陳)的故都。楚威王埋藏黃金在這里,金陵這一次由此而來;相傳秦始皇看到東南方有紫氣(帝王之氣)上升,恐威脅他的帝王統治地位,於是就開挖龍藏浦(秦淮河別稱)以泄其王氣。孫氏家族偏安於江南這一地區,漢室各路英豪難以共處於同一天下;東吳大帝派衛溫、諸葛直抵達夷州(今台灣),在歷史上開創祖國大陸與寶島台灣聯系的首次記載,孫權可以稱作為英明的君主。劉裕建南朝宋代替東晉,希望用自己的一生統一中原;侯景之亂時梁武帝餓死於台城,他一生大半時間沉迷於佛教。陳後主和南唐後主,宮廷生活荒誕無度;南唐李煜後主乃為詞帝,一生痴迷於作詞和過著風花雪月的宮廷生活。到了明太祖時,南京為應天府,設立國號為大明,乃至北上中原與元朝一決雌雄,開創了大明盛世,據自稱為千古一帝。洪秀全定都南京改稱天京,國號太平天國,中華民國首次提出民權之意,等中華民族(因為中國地圖為雞,所以把中國喻為雄雞),走向共和從南京開始。

另,這個不是劉伯溫的金陵賦啊,是近現代的啊

❽ 劉伯溫的燒餅歌的全文

燒餅歌(上)

明太祖一日身居內殿,食燒餅,方啖一口,內監忽報國師劉基進見,太祖以碗覆之,始召基入。禮畢,帝問曰:「先生深明數理,可知碗中是何物件?」
基乃捏指輪算,對曰:「半似日兮半似月,曾被金龍咬一缺,此食物也。」開視果然。
帝即問以天下後世之事若何。
基曰:「茫茫天數,我主萬子萬孫,何必問哉。」
帝曰:「雖然自古興亡原有一定,況天下非一人之天下,惟有德者能享之,言之何妨,試略言之。」
基曰:「泄漏天機,臣罪非輕,陛下恕臣萬死,才敢冒奏。」帝即賜以免死金牌,基謝恩畢,奏曰:「我朝大明一統世界,南方終滅北方終,嫡裔太子是嫡裔,文星高拱日防西。」
帝曰:「朕今都城竹堅守密,何防之有?」
基曰:「臣見都城雖鞏固,防守嚴密,似覺無虞,只恐燕子飛來。」隨作歌三首曰:
「此城御駕盡親征,一院山河永樂平,
禿頂人來文墨苑,英雄一半盡還鄉。
北方胡虜殘生命,御駕親徵得太平,
失算功臣不敢諫,舊靈遮掩主驚魂。
國壓瑞雲七載長,胡人不敢害賢良,
相送金龍復故舊,靈明日月振邊疆。」
帝曰:「此時天下若何?」
基曰:「天下大亂矣。」
帝曰:「朕之天下,有誰亂者?」
基曰:「天下飢寒有怪異,棟梁龍德乘嬰兒,禁宮闊大任橫走,長大金龍太平時,老揀金精尤壯旺,相傳昆玉繼龍堂,閹人任用保社稷,八千女鬼亂朝網。」
帝曰:「八千女鬼亂朕天下者何?」
基曰:「忠良殺害崩如山,無事水邊成異潭,救得蛟龍真骨肉,可憐父子難順當。」
帝曰:「莫非父子爭國乎?」
基曰:「非也,樹上掛曲尺,遇順則止。至此天下未已。」
帝曰:「何謂未已?」
基曰:「萬子萬孫層疊層,祖宗山上貝衣行,公侯不復朝金闕,十八孩兒難上難。卦曰:「木下一了頭,目上一刀一戊丁,天下重文不重武,英雄豪傑總無春,戊子已丑亂如麻,到處人民不在家,偶遇飢荒草寇發,平安鎮守好桂花。」
帝曰:「偶遇飢荒,平常小丑,天下已乎?」
基曰:「西方賊擁亂到前,無個忠良敢諫言。,喜見子孫恥見日,衰頹氣運早升天,月缺兩二吉在中,奸人機發去西東,黃河涉過開金闕,奔走梅花上九重。」
帝曰:「莫非梅花山作亂乎?從今命人看守何如?」
基曰:「非也,遷南遷北定太平,輔佐帝王有牛星,運至六百半,夢奇有字得心驚。」
帝曰:「有六百年之國祚,朕心足矣,尚望有半乎。」
帝曰:「天機卿難言明,何不留下錦囊一封,藏在庫內,世世相傳勿遺也,急時有難,則開視之,可乎?」
基曰:「臣亦有此意。」遂又歌曰:「九尺紅羅三尺刀,勸君任意自游遨,閹人尊貴不修武,惟有胡人二八狄。 臣封櫃內,俟後開時自驗 桂花開放好英雄,拆缺長城盡孝忠,周家天下有重復,摘盡李花枉勞功。黃牛背上鴨頭綠,安享國家珍與粟,雲蓋中秋迷去路,胡人依舊胡人毒。反覆從來折桂枝,水浸月宮主上立,禾米一木並將去,二十三人八方居。」
帝曰:「二十三人亂朕天下,八方安居否?」
基曰:「臣該萬死,不敢隱瞞,至此大明天下亡之久矣。」
帝大驚,即問此人生長何方?若何衣冠?稱何國號?治天下何如?
基曰:「還是胡人二八秋,二八胡人二八憂,二八牛郎二八月,二八 娥配土牛。」
帝曰:「自古胡人無百年之國運,乃此竟有二百餘年之運耶?」
基曰:「雨水草頭真主出,赤頭童子皆流血,倒置三元總才說。須是川水頁台闕,十八年間水火奪。庸人不用水火臣,此中自己用漢人,卦分氣數少三數,親上加親又配親。」
帝曰:「胡人至此,用人水奪火滅,親上加親,莫非駙馬作亂乎?」
基曰:「非也,胡人英雄,水火既濟,安享太平,有位有勢,時值昇平,稱為盛世,氣數未盡,還有後繼。寶劍重磨又重磨,抄家滅族可奈何,閹人社稷藏邪鬼,孝弟忠奸誅戮多。李花結子正逢春,牛鳴二八倒插丁,六十周甲多一甲,螺角倒吹也無聲。點畫佳人絲自分,一止當年嗣失真,泥雞啼叫空無口,樹產靈枝枝缺魂。朝臣乞來月無光,叩首各人口渺茫,一見生中相慶賀,逍遙周甲樂飢荒。」
帝曰:「胡人到此敗亡否?」
基曰:「未也,雖然治久生亂,值此困苦,民懷異心,然氣數未盡也。廿歲力士開雙口,人又一心度短長,時俺寺僧八千眾,火龍渡河熱難當。叩首之時頭小兀, 娥雖有月無光。太極殿前卦對卦,添香禳斗鬧朝堂。金羊水猴飢荒歲,犬吠豬鳴汨兩行。洞邊去水台用水,方能復正舊朝網。火燒鼠牛猶自可,虎入泥窩無處藏。草頭家上十口女,又抱孩兒作主張。二四八旗難蔽日,遼陽思念舊家鄉。東拜斗,西拜旗,南逐鹿,北逐獅,分南分北分東西,偶逢異人在楚歸,馬行萬里尋安歇,殘害中女四木雞,六一人不識,山水倒相逢、黃鬼早喪赤城中,豬羊雞犬九家空,飢荒災害皆並至,一似風登民物同,得見金龍民心開,刀兵水火一齊來,文錢斗米無人要糶,父死無人兄弟抬,金龍絆馬半亂甲,二十八星問士人,蓬頭幼女蓬頭嫁,揖讓新君讓舊君。」
帝曰:「胡人至此敗亡否?」
基曰:「手執鋼刀九十九,殺盡胡人方罷休,炮響火煙迷去路,遷南遷北六三秋,可憐難渡雁門關,摘盡李花滅盡胡,黃牛山下有一洞,可投拾萬八十眾,先到之人得安穩,後到之人半路送,難恕有罪無不罪,天下算來民盡瘁,火風鼎,兩火初興定太平,火山旅,銀河織女讓牛星,火德星君來下界,金殿樓台盡丙丁,一個鬍子大將軍,按劍馳馬察情形,除暴去患人多愛,永享九州金滿 。」
帝曰:「胡人此時尚在否?」
基曰:「胡人至此,亡之久矣,四大八方有文星,品物咸亨一樣形,琴瑟和諧成古道,左中興帝右中興,五百年間出聖君,周流天下賢良輔,氣運南方出將臣,聖人能化亂淵源,八面夷人進貢臨,宮女勤針望夜月,乾坤有象聚黃金,北方胡擄害生靈,更會南軍誅戮行,匹馬單騎安外國,眾君揖讓留三星,上元復轉氣運開,大修文武聖主栽,上下三元無倒置,衣冠文物一齊來,七元無錯又三元,大開文風考對聯,猴子沐盤雞逃架,犬吠豬鳴太平年,文武全才一戊丁,流離散亂皆逃民,愛民如子親兄弟,創立新君修舊京,千言萬語知虛實,留與蒼生作證盟。」
劉伯溫《燒餅歌》詳解
劉伯溫的「燒餅歌」是一首甚為准確的預言。這首預言可以在中國傳統的歷書『通勝』中找得到。它的名為何叫做「燒餅歌」呢?在其中也有提及,話說於公元1368年某一日的早上,明太祖在內殿里吃燒餅,只咬了一口,便聽到內監會報劉基劉伯溫進見。太祖心想測試劉基一下,於是便以碗蓋著只咬了一口的燒餅,再召劉基入殿晉見。
劉基入殿後,太祖便問曰:「先生心明數理,可知碗中是何物件?」基乃掏指一算,對曰:「半似日兮半似月,曾被金龍咬一缺。」到了這里,相信大家可劉伯溫之言而估計得到答案,之後劉伯溫繼續說道:「依臣所見碗中為一燒餅是也。」明太祖也不得不為之贊嘆。燒餅歌當然未完,明太祖眼見他擁有奇門之術,於是便繼續向劉基請教明朝以後的國運。
劉伯溫說:「我朝大明一統世界,南北已平,國事也步入正軌。雖然皇太子是直系血親所傳承下去的,但皇上仍應該慎防以後子孫手足相殘,兄弟內斗。還有也要防國土內封侯王爺各據一方,且北方勢力將強大,南方之王室,將會被北方侯爺消滅。」
太祖曰:「朕今都城得以堅固守密,何防之有?」
劉伯溫曰:「臣見都城雖屬鞏固,防守嚴密似覺無虞,只恐燕飛入京(指太祖第四子燕王篡位)。」
劉伯溫隨即作歌三首:
此城御駕盡親征,一院山河永樂平,(燕王國號永樂)
禿頂人來文墨苑,英雄一半盡還鄉。
北方胡虜殘生靈,御駕親徵得太平,
失算功臣不敢諫,生靈遮掩主驚魂。
國壓瑞雲七載長,胡人不敢害賢良,
相送金龍復故舊,雲開日月照邊疆。(英宗北狩得還)
太祖曰:「此時天下若何?」
劉伯溫曰:「天下大亂矣。」
太祖曰:「朕之天下有誰亂者?」
劉伯溫答曰:
天下飢寒有怪異,棟梁龍德乘嬰兒,
禁宮闊大任橫走,長大金龍太平時,
老練金精龍壯旺,相傳昆玉繼龍堂,(英宗復辟)
誰人任用保社稷,八千女鬼亂朝綱。(指魏忠賢)(明成祖篡奪江山時,宦官之功勞不小,後來建立了東廠,八千女鬼就是指東廠的宦官)
太祖曰:「莫非父子互爭國乎?」
劉伯溫曰:「非也!樹上掛曲尺(指明朝朱姓),遇順則止(遇順治皇帝而明滅),至此天下未已。」

燒餅歌(下)

太祖曰:「何為未已?」
劉伯溫曰:
萬子萬孫層疊層,(萬曆子孫)
祖宗山上貝衣行,
八侯不復朝金闕,(崇禎)
十八孩兒難上難。(明朝從太祖朱元璋至崇禎皇帝共經歷十八位傳人,包括其年號及特徵,都在劉伯溫之預言中。)
劉伯溫隨即卜卦曰:
木下一頭了,目上一刀一戊丁。(李自成亂)
天下重文不重武,英雄豪傑總無春,
戊子己丑亂如麻,到處人民不在家,
偶遇飢荒草寇發,平安鎮守好桂花。(吳三桂)(木下一了就是「李」字,目上一刀指「自」,一戊丁指「成」字,就是說明朝末年李自成自立為闖王,與張獻忠等興兵作亂,鎮守山海關的明將吳三桂,因李自成搶奪其愛妾陳圓圓,三桂大怒之下大開城門引清兵入關,終導政明朝滅亡。)
太祖曰:「偶遭飢荒,平常小丑,天下已乎。」
劉伯溫曰:
西方賊擁亂到前,無個忠良敢諫言,
喜見子孫恥見日,衰頹氣運早升天,
月缺兩耳吉在中,奸人機發走西東,
黃河涉過鬧金闕,奔走梅花上九重。(崇禎崩於梅山)
太祖問曰:「莫非梅花山有人作亂?朕從今命人看守,又如何?」
劉伯溫曰:「非也。」
劉伯溫曰:
遷南遷北定太平,佐王佐帝定牛星,
運至六百又得半,夢花有子得心驚。
太祖問曰:「大明有六年之國祚,朕心足矣,尚望有半乎,國師何不留下『錦囊一封』藏在庫內,世世相傳勿遺也,急時有難則開視之可乎。」
劉伯溫亦有些意,於是又歌曰:
九尺紅羅三尺刀,勸君任意自游遨,
閹人尊貴不修武,惟有胡人二八秋。
桂花開放好英雄,拆缺長城盡孝忠。(這里主要說吳三桂將城門打開給北方滿人入關,是明亡之因)
周家天下有重復,摘盡李花枉勞功,
黃牛背上鴨頭綠,安享國家珍與粟,
雲蓋中秋迷去路,胡人依舊胡人毒,
反覆從來折桂枝。(歷史再次出現,吳三桂再一次作亂,最後給胡人平定了)
劉伯溫曰:
水浸月宮主上立,(清字)
禾米一木並將去,二十三人八方居。(八旗軍之編制)
太祖曰:「二十三人亂朕天下八方安居否?」
劉伯溫說:「臣罪該萬死,實不敢隱瞞真象,明朝共業輾轉演變至此,早就滅亡許多年了。」
當朱元璋一聽大明江山早已滅亡久矣時,極為震驚,並且問劉伯溫說:「此人(指滅明朝的人)生長何方,若何衣冠,稱何國號,治理天下又如何?」
劉伯溫曰:
還有胡人二八秋,二八胡人二八憂,
二八牛郎二八月,二八嫦娥配民夫。
太祖曰:「自古胡人無年之國運,乃此竟有二百餘年之運耶?」
劉伯溫曰:
雨水草頭真主出,
路上行人一半僧,(清朝百姓頭發一半光頭一半扎辮子)
赤頭童子皆流血,
倒置三元總才說,
須是川頁合成出,(預言順治皇帝)
十八年間水火奪,
庸人不用水火臣,(預言康熙年號)
此中自己用漢人,(康熙開始學漢語及用漢人)
卦分氣數少三數,
親上加親親配親。
太祖曰:「胡人至此用人,水奪火滅,親上加親,莫非駙馬作亂乎?」
劉伯溫曰:「非也。」
劉伯溫曰:
螺頭倒吹也無聲,
點畫佳人絲自分,
一止當年嗣失真。(即雍正在位十三年)
泥雞啼叫空無口,
樹產靈枝枝缺魂。
朝臣乞來月無光,
叩首各人口渺茫,
一見生中相稱賀,(指「乾隆」)
逍遙周甲樂飢荒。(指清乾隆時國富民強,且在位六十年,再享三年後駕崩)
太祖曰:「到此胡人敗亡否?」
劉伯溫曰:「未也,雖然治久生亂,值此困苦,民懷異心,氣運猶未盡也。
劉伯溫曰:
廿歲力士雙開口,
人又一心度短長。(嘉慶年)
時佐寺僧八千眾,
火龍渡河熱難當,
叩首之時頭小兀,(道光皇帝)
嫦娥雖有月無光。(在位三十年)
太極殿前卦對卦。(咸豐的「豐」字)
添香禳斗鬧朝堂,
金羊水猴飢荒歲,
犬吠豬鳴淚兩行,
洞邊去水台用水,
方能復正舊朝綱。(同治)
火燒鼠牛猶自可,(焚毀圓明園)
虎入泥窩無處藏,(虎入泥窩,即清朝末年洋人及略強瓜分中國,英法聯軍等)
草頭加上十口女,(慈禧)
又抱孩兒作主張,(慈禧已控制了光緒)
二四八旗難蔽日,
思念遼陽舊家鄉。(指八國聯軍攻陷北京,光緒逃往熱河,思念故京)
東拜斗,西拜旗,南逐鹿,北逐獅,(各國的代號)
分南分北分東西。(各國在華建立勢力范圍)
偶逢異人在楚歸,
馬行萬里尋安歇,
殘害中女,四木雞,六三人,(外國在華殘害百姓)
不識山水倒相逢。
黃龍早喪赤城中,(指光緒之瀛台泣血)
豬羊雞太九家空,
飢荒災害皆並至,
一似風登民物同。
得見金龍民心開,(指國父孫中山)
刀兵水火一齊來,
文錢斗米無人糴,
父死無人兄弟抬,(指辛亥革命後中國軍閥割據,兵災連連)
金龍絆馬半亂申。(指孫中山於中國尚未統一就在北京病亡)
二十八星問土人,
蓬頭女子遇蓬頭,
揖讓新君讓舊君。(袁世凱違反協議,先破壞臨時約法,後稱帝)
太祖問曰:「胡人至此敗亡否?」
劉伯溫曰:
手執鋼刀九十九,殺盡胡人方罷休,
炮響火煙迷去路,遷南遷北六三秋。(中華民國成立後,先有袁世凱稱帝,再有張勛復辟,南北分裂,中國經過了多年的內戰,到民國十八年才統一,正是六三一十八之數)
可憐難渡雁門關,摘盡李花盡滅胡。
黃牛山上有一洞,可藏一萬八千眾,(指台灣約一千八百萬同胞)
先到之人得安穩,後到之人半路送,
難恕有罪無不罪,天下算來民盡瘁。
火風鼎,兩火初興定太平,
火山旅,銀河織女讓牛星,
火德星君來下界,金殿樓台盡丙丁,
一個鬍子大將軍,按劍馳馬察情形,
除暴去患人多愛,永享九州金滿□。(指中國未來統一前,兩岸將持續對峙一段時間,在一段時日後,將會出現一萬民永戴的領袖,來弭平動亂,統一神州。)
劉伯溫隨後就說出對西元2000年後中華民族之預言,各位且仔細看劉先生為中國日後命運所下之註解:
胡人至此亡久矣,四大八方有文星,
品物咸亨一樣形,琴瑟和諧成古道,
早晚皇帝又中興,五百年間出聖君,
聖君尚問真人出,周流天下賢良輔,
氣運南方出將臣,聖人能化亂淵源,
八面夷人進貢臨,宮女勤耕望夜月,
乾坤有象重黃金,北方胡虜害生靈,
更令南軍誅滅形,匠馬單騎安外國,
眾將揖讓留三星,三元復轉氣運開,
大修文武聖主裁,上下三元無倒置,
衣冠文物一齊來,七元無錯又三元,
大開文風考對聯,猴子滿盒雞逃架,
犬吠豬鳴太平年,文武全才一戊丁,
流離散亂皆逃民,愛民如子親兄弟,
創立新君修舊京,千言萬語知虛實,
留與蒼生作證盟。
這里一看便知中國將會成為超級大國,而且偉人將出
參考資料:http://www1.tianyablog.com/blogger/view_blog.asp?BlogName=srkdj

❾ 男主前世是劉伯溫的風水小說

答案:《我當方士那些年》




小說基本信息:

名稱:我當方士那些年
作者:君不賤

類別:恐怖懸疑、玄幻魔法
狀態:完結
字數:2634627
更新:2018-09-28

簡介:
術者,道之用也。道家五術山、醫、命、相、卜,常用來濟世渡人,以成就三千功行,從我生下來似乎就註定和道家有緣,機緣巧合下我參悟道法天機,從此我走上一條不為人知的光怪陸離的道路,開啟一段驚險、神秘、匪夷所思的旅途。五指掐算天下蒼生,一卦謀定萬代江山。


以上就是答案的全部內容,請問您對答案是否滿意?希望我的回答能為您提供參考,謝謝。

❿ 有沒有寫劉伯溫的小說,網上有嗎

小說重生之新明演義 大明軍師劉伯溫 小說-天機大俠劉伯溫

熱點內容
白洋淀紀事聽書 發布:2025-05-22 13:39:43 瀏覽:710
色戒小說全文txt下載 發布:2025-05-22 13:37:29 瀏覽:266
重生言情古言小說推薦 發布:2025-05-22 13:37:27 瀏覽:719
言情的喪屍類小說 發布:2025-05-22 13:16:52 瀏覽:381
錢塘小說免費 發布:2025-05-22 12:49:03 瀏覽:502
刺客類yy小說排行榜 發布:2025-05-22 12:44:06 瀏覽:158
女愛小說校園 發布:2025-05-22 12:39:07 瀏覽:545
小說推薦豪門言情 發布:2025-05-22 12:23:51 瀏覽:417
ext小說閱讀 發布:2025-05-22 11:51:04 瀏覽:533
手機小說app排行 發布:2025-05-22 11:50:17 瀏覽:8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