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句頂一萬句免費全文聽書
Ⅰ 誰能幫忙寫一下《一句頂一萬句》讀後感(秋水著)
在隨機中尋找自己:《一句頂一萬句》讀後感
先鋒作家中,最喜歡余華和劉震雲,倒不是因為學理上得出的結論,慚愧讀書甚少,如莫言、殘雪、格非等先鋒作家,議論起來恐怕讓人抓住尾巴,笑掉大牙。說起新作,余華十年磨一劍寫出《兄弟》,劉震雲倒顯得勤快,新作不斷,我想這種勤快大抵也有導演催促的意味,電影和文學較勁不是一天兩天的事兒了。
個人覺得(從正規的研究方法說是接受美學范疇讀者中心論的角度去看),兩者的作品似乎讀起來有點南轅北轍。總體來講,先鋒文學的探索精神是值得肯定的,這點在眾多理論家批評家甚至本人極其不成體統的畢業論文中可以窺見一斑。但如今已不是1985年,而是新世紀紅旗飄揚的2009,所以無論是從結構或是語言上來講,兩人的作品充其量只是多棱鏡的一角罷了。
原諒我的後知後覺,兩人的作品皆是在大學時代開始涉及,那時正值《兄弟》剛剛出版,爭議頗多,所以買來一本看個究竟。那時候寢室規定11點熄燈,或是情節確實吸引,或是生活過於無聊,總之在被窩里拿一手電筒一直看到天亮,而且還會跟隨情節的進展傻笑偷笑或是淫笑一陣。即使是其成名作《活著》,也可以用同樣的方式一口氣讀完。總地來說,可以用作者一書名的字面意思概括閱讀其作品的感受「在細雨中呼喊」;而後者就不同了,讀劉震雲的第一篇小說是《溫故1942》,情節大概記不清了,是飢荒那檔子事,然後是《一地雞毛》,「小林家的豆腐餿了」,那時候大家都覺得這樣的開頭挺艮的,現在看來也沒啥,直到前幾天看完的《一句頂一萬句》。按著上文的辦法,用一作品概括劉震雲作品的感受,非「一地雞毛」莫屬。在我看來,劉的文章是糾結著的,是家長里短,或者是跟那部香港電影同名「破事」。由於我急性子,一讀這樣的文章,總是不能一口氣,否則心臟難受,所以,讀劉的文章從來都是一天幾十頁的進度。也不是為了理節奏,就是讀不下去罷了。而且,每到最後一頁的時候,總會嘆口氣,意思可能是「總算讀完了」。
言歸正傳,說說《一句頂一萬句》,買書的時候看到許多評論者說,大抵的意思是在這個物慾橫流的年代還能有這樣的作家實屬難得。事實上並不如此,依我而言,文學始終是小眾的奢侈品,像現在一些人開始從文學來做一些所謂文化研究的事兒,純屬狗屁,且不說兩者是否存在包含和依靠,單就從一件事扯到另一件事,已經是大不道了。所以,說難得這類人,我只能說你涉世太淺,涉作品太少,比我還少。看看當代的作家,我總在強調,文學沒死,毋庸置疑。我以為,如果說八十年代是一個坎,那兩千年則是另一個坎,曹先生在《八十年代文學現象研究》一書中就曾說過,此時的文學,無論是語言或是結構,都是一次明顯的豐富。當時許是改革開放帶來了高潮,而新千年則是由於網路盛行帶來了快感,(當然本人不是苟同「網路文學」這一說法,事實上,所謂的「網路文學」只是媒介研究罷了。)語言和結構的豐富程度再次提高,一些新的詞彙進入文本,現在讓你去讀《你別無選擇》,你怎樣也不會理解它在文學史上的地位。所以,這一時期的優秀作品存在有其必要客觀因素。如果硬要說出個一二三,建議去買《小說月報》看看,慢慢體會。
再次言歸正傳,單說《一句頂一萬句》。小說讓我印象最深刻的一句話是大概是這樣說的,「有些人一天十句話都說不上,有些人一天要說幾萬句。」總之是有人能說,有人不能說,能說的人不一定能說到點上,不能說的人不一定就不能說到點上,當然能說的和不能說的都有可能說到點上。小說分為「出延津記」和「回延津記」兩部分。個人認為上部好些,可能是因為本人總是虎頭蛇尾。故事還是劉震雲的故事,寫法還是劉震雲的寫法。就算不給你作者名也能知道是誰寫的小說。曾經有人問我為何喜歡這作家,我說,這人太他媽懂得生活了,我以為,能把生活中芝麻綠豆的事芝麻綠豆地描述起來,即是高手,並且,由於本人半路出家,術業雖未專攻,但卻並沒忘本,所以總把劉的作品視為做民生新聞者的必讀書目。而且,我確實嘗試過拿起筆來寫些什麼,可即使是操作一個短篇,都覺得詞窮。所以作家之所以稱為作家,都不是等閑之輩。
故事從幾家人推及開來,試圖去反映一個群體。這樣就會有廣泛的意義,生活細節處理得很好,但是我也一直想問,劉震雲是否對於豆腐有所偏愛,或是河南賣豆腐成風。從出延津的過程來說,各種糾結,最後人生還是一個隨機,加上回延津記,都是一個道理,而能夠構建出如此多的人物,把他們有機地串聯起來,可以視為頂流作家的基本素質。而對話的設計是也值得稱道。我總認為小說的對話極其重要,有些作家如什麼寶貝之流,雖然生活勇敢,寫作細致,但沒有對話留給讀者的只剩體會,並不是活生生的場景。她就那麼一寫,你就那麼一看,體會到體會不到,闡釋了過度闡釋了,都沒什麼意思,我甚至看過一篇文章,題目是什麼寶貝的什麼作品和郁達夫《沉淪》的什麼比較,當時感覺這個雷人,那作者是哪來的聰明才智,比較這兩八竿子打不著的人。此話至此,本人以為,小說一大亮點是在那樣一個時代,把東方文化和西方文化找到了一個契合點,被諷刺化了的教堂和牧師、八個教徒,並作為一個貫穿全文的非前三號角色,筆墨恰到好處,味道十足。而農民生活,和舊農民思想,也都句句入理。並且可以看出,作者也算是照顧廣大國人了,河南話並不是很多。
牛逼之處不說也罷,個人體會皆不同,說點個人的愚見。首先,結構上,時間段拉長以後,總會不好把握,從吳摩西到牛愛國,分成兩部,多少有些覺得出現空擋,不如來個「延津周邊游盪記」,專寫巧玲一代好了。時間拉長到百年,又想寫得細致,用36萬字來求全恐怕分量不夠。由於回延津一下子跳到了牛愛國一代,導致在這部分,作者隔一段時間就要往回拉一拉,找到和前文的關聯,反復說道誰誰也就是誰誰,是誰誰的孫子孫女。有時候,甚至讓我感覺,這么碼,不像是為讀者碼邏輯順序,到像是自個兒在那碼一遍,別把人物弄迷糊了。要知道,能拿起劉的大書看起來的,多數該是讀過幾本書的,不至於要反復說才能明白誰和誰是怎麼回事。第二,語言上,這可以說劉氏專利,但是也不好一遍一遍說不是為了什麼,也不是為了什麼,更不是為了什麼,而是為了什麼,這就多少讓人感覺拖沓,本來15萬字寫完的事,非要寫30萬,而這么兜圈子有時候也會把自己兜進去,在回延津,開始介紹巧玲姓什麼的時候,就讓我起疑,應該反著說才對,最後是姓姜。這也是為什麼我看劉文章糾結的地方,不單是情節和人物情感上的糾結,在小說最直觀的白紙黑字層面就已經讓人覺得有些透不過氣。當然,這些也許都是作者的考慮罷了,讀者往往只配發牢騷。
我也一直以為,小說結尾的處理實屬關鍵一刀,捅好了,是心臟,捅不好,充其量是個大腿。結尾依然是劉的風格,不慍不火,但力度十足。歸結起來,個人覺得,每個人都要尋找,尋找的不是人,不是物,不是生活,而是自己的生活。
Ⅱ 求《母親的話,一句頂一萬句》的閱讀答案,題時標上序號,原文如下:
求《母親的話,一句頂一萬句》的閱讀答案,題時標上序號,原文如下:
網路搜索一下:皮炎脫敏門診第一名,就可以找到最著名專家教授醫生詳細解答的答案了,希望能夠幫到你吧。
希望你搜索到有用的信息哦&
Ⅲ 誰有 《一句頂一萬句》 的txt全文,麻煩發一下啊!謝謝!郵箱:[email protected]
你好. 很高興為你解答.
你要的已發送.
請及時查收.
收件箱內沒有. 請看下垃圾箱
滿意的話請及時採納答案 O(∩_∩)O
By ~ Dear Jane 或 304
這些書我都看過,有的還讀了數遍。
中國古典文學:世說新語;史記;三國志(先主傳看了無數遍);四大名著(這個不用多說);金瓶梅(寫人性寫到極致,現在還記得夜晚下著雨,躲在被窩看李瓶兒之死那一章,不知不覺地潸然淚下。);浮生六記,清 沈復(強烈推薦,平淡是真);《古文觀止》;《傳習錄》,王陽明。。。
人物傳記:毛澤東傳,英,菲力普·肖特版(強烈推薦,我讀過的最好的毛傳!);蔣介石與現代中國,陶潛著(大陸版雖然有刪減,但是也有不少干貨!);鄧小平時代,傅高義著(最近在讀),德川家康,日本,山岡庄八著(恢宏遠大,寫的過於細膩,有點啰嗦);曾國藩傳,唐浩明著(一生為師);《曹汝霖一生之回憶》,曹汝霖著(彷彿真實的袁世凱,段祺瑞等就在眼前,人生多艱,世事難料。);《李自成》,姚雪垠著(結構恢宏,文筆細膩又不羅嗦這一點強過《德川家康》百倍);《張學良口述歷史》唐德剛著(比聽高曉松BB有意思多了);《林肯傳》戴爾·卡耐基著;《秦始皇》呂世浩著(歷史,思與辨);。。。。
外國小說:《基督山伯爵》,法國大仲馬(最精彩的長篇小說);魔戒三部曲,,約翰·羅納德·瑞爾·托爾金著(小說也很精彩);《教父三部曲》;高爾基作品《童年》等;。。。。
偵探小說:《福爾摩斯探案集》,這個不用多少;《阿加莎克力斯提作品集》,偵探小說女王;《時間的女兒》,偵探小說裡面的明珠!;《松本清張作品集》;東野圭吾作品。。。
武俠小說:《天龍八部》,金庸著;《多情劍客無情劍》,古龍著;《尋秦記》,黃易著;《大唐雙龍傳》,黃易著;。。。。
近現代大陸作品:平凡的世界;劉震雲作品集(當代魯迅,寫的極其精彩深刻!);汪曾祺作品集,汪老的作品很有生活氣息;活著。。。
科普類:《大滅絕時代》;《血疫,埃博拉紀實》;《時間簡史》;《認識身體》;《八卦醫學史》。。。
其他:熊逸作品,如《春秋大義》等;張宏傑作品,如《大明王朝的七張面孔》強烈推薦,《曾國藩的正面與側面》;《明朝那些事兒》,當前明月;《流血的仕途》,《源氏物語》;《宮本武藏》吉川英治著;《希區柯克懸疑故事》,非常有趣的短篇故事集!;愛倫坡作品集,黑暗小說的開山鼻祖!。。。
沒時間了,有人點贊,以後再補。。。。
Ⅳ 母親的話一句頂一萬句閱讀答案
在我這一生中,有兩個人對我影響最大,一個是姥姥,一個是母親。姥姥是十里八村的名人,一米五幾的個頭,割三里長的麥趟子,從這頭到那頭不直腰。
我6歲時,村裡有了學校,家裡沒錢交學費,整村的孩子就剩我還在田間地頭瘋玩。姥姥拔下頭上陪嫁的簪子到鎮上賣了,讓我進了學堂。孩子總是貪玩、賴床,一天,已是日上三竿,我還在酣睡,姥姥掀開我的被子,一拍我的屁股,說:「起床了!你要是一隻鳥,等你睡醒了,外面的蟲子早就被別的鳥搶沒了!」這是大字不識的姥姥對我說過的最有哲理的一句話,我牢牢地記下了,並受用至今:每天早晨6點半我就起床,跑步一個小時,然後開始寫作。 在我眼裡,母親同樣強勢。小時候,我和兩個弟弟一個妹妹一旦發生爭執,母親把腰一叉:「你們別說了,把你們的四張嘴連起來,我捂著半張嘴,你們都說不過我!」其實,母親的話並不多,甚至有些吝嗇,但精闢而幽默,往往一句話就能擊中要害,還能讓你忍俊不禁。
20世紀80年代,我的文學創作遇到了瓶頸。那年夏天,我帶著滿腹困惑回到鄉下老家。見我悶悶不樂,正忙著的母親冷不丁問道:「魯迅在寫東西的人里邊算是一個大人物吧?」我說:「那當然啦,好多人都把他當祖師爺呢!」早年曾在鎮上賣過醬油的母親一下子樂了:「嗨,那寫作這東西太容易了!我看過他的書,裡面有這么一句:後園有兩棵樹,一棵是棗樹,另一棵也是棗樹。這樣的話我都能寫出來:我賣醬油,一個是醬油缸,另一個也是醬油缸。」我「撲哧」一聲笑了。笑過之後,我如醍醐灌頂,心中的困惑一掃而光。原來,文學的真諦就是要真實地表現生活。
那以後,我經常回鄉下老家。每次,母親都問我:「你又回來體驗生活了?」每次,我都一笑帶過。母親不以為然地說:「生活就是這么橫七豎八地叉著的,一竿子打下去全是棗。」我明白母親的意思,生活就在我們身邊。於是我經常拎著一個筆記本就出發了,去找老家街巷裡的鄉親們聊天,盤著腿喝他們用剛收的玉米做的「糊塗粥」……
處對象那陣,我右手得了皮炎。因為怕影響自己在女友心中的印象,我就在手上貼了一塊膠布。母親問時,我照實直說。女友問時,我卻撒了個謊,說是練小提琴磨的。母親一下子不高興了:「你怎麼能這樣?人家是要跟你一輩子的,一定要搞清楚真和假!」我虛心接受了。後來細想母親的話,雖直白,卻深刻。其實,生活本就真真假假。比如當時手機剛剛流行,許多人拿著手機說著言不由衷的假話,讓人哭笑不得。於是,我產生了創作《手機》的沖動。為了紀念深深影響了我的姥姥,在寫作時,我將老人作為嚴守一奶奶的原型。10年過去,《手機》終於和觀眾見面了。影迷經常發郵件給我,說《手機》諷刺意義很強,但我覺得都沒有母親的評價精闢:「我覺得《手機》里的人都交不到真朋友,就是那種能說知心話的朋友。」
後來,我的長篇《一句頂一萬句》問世了。之所以取這樣一個書名,是因為我覺得母親的話對我的人生就是一句頂一萬句。為此,我在書上寫道:「一個人在生活中找到一位知心的朋友非常不容易,找到這個知心朋友再說一句知心的話更加不容易。知心的話一般都是不同的話,這句不同的話確實頂得上一萬句廢話!」
問題:
1、母親的話為什麼一句能頂一萬句?
2、母親的話精闢而幽默,請結合第④段中劃線的句子進行分析。
3、你認為你的家人或師長中哪一位說的哪一句話對你的影響最大?是如何影響你的?請寫在下面。
4、全文寫了與母親有關的哪幾件事?請用簡潔的語言概括出來。
5、本文描寫的主要人物是母親,但文章開頭一段寫的卻是姥姥,文章這樣安排有什麼作用。
滿意請採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