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免費聽書 » 明湖居聽書生字

明湖居聽書生字

發布時間: 2021-07-19 13:34:19

⑴ 河大版 八年級上冊語文書內容

與朱元思書
吳均
風煙俱凈,天山共色。從流飄盪,任意東西。自富陽至桐廬,一百許里,奇山異水,天下獨絕。
水皆縹碧,千丈見底。游魚細石,直視無礙。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夾岸高山,皆生寒樹,負勢競上,互相軒邈;爭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響;好鳥相鳴,嚶嚶成韻。蟬則千轉不窮,猿則百叫無絕。鳶飛戾天者,望峰息心;經綸世務者,窺欲忘反。橫柯上蔽,在晝猶昏;疏條交映,有時見日。

五柳先生傳
陶淵明
先生不知何許人也,亦不詳其姓字。宅邊有五柳樹,因以為號焉。閑靜少言,不慕榮利。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貧不能常得。親舊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飲輒盡,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宏情去留。環堵蕭然,不蔽風日,短褐穿結,簞瓢屢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娛,頗示己志。忘懷得失,以此自終。
贊曰:黔婁有言:「不戚戚於貧賤,不汲汲於富貴。」其言茲若人之儔乎?銜觴賦詩,以樂其志,無懷氏之民歟?葛天氏之民歟?

馬說
韓 愈

世有伯樂,然後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故雖有名馬,辱於奴隸之手,駢死於槽櫪之間,不以千里稱也。
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馬也,雖有千里之能,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執策而臨之,曰:「天下無馬。」嗚呼!其真無馬耶?其真不知馬也!

送東陽馬生序(節選)
宋濂原文
余幼時即嗜學。家貧,無從致書以觀,每假借於藏書之家,手自筆錄,計日以還。天大寒,硯冰堅,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錄畢,走送之,不敢稍逾約。以是人多以書假余,余因得遍觀群書。既加冠,益慕聖賢之道,又患無硯師、名人與游,嘗趨百里外,從鄉之先達執經叩問。先達德隆望尊,門人弟子填其室,未嘗稍降辭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質理,俯身傾耳以請;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禮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復;俟其欣悅,則又請焉。故余雖愚,卒獲有所聞。
當余之從師也,負篋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窮冬烈風,大雪深數尺,足膚皸裂而不知。至舍,四肢僵勁不能動,媵人持湯沃灌,以衾擁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無鮮肥滋味之享。同捨生皆被綺綉,戴珠纓寶飾之帽,腰白玉之環,左佩刀,右備容臭,煜然若神人;余則縕袍敝衣處其間,略無慕艷意。以中有足樂者,不知口體之奉不若人也。蓋余之勤且艱若此。

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
劉禹錫

巴山楚水凄涼地, 二十三年棄置身。
懷舊空吟聞笛賦, 到鄉翻似爛柯人。
沉舟側畔千帆過, 病樹前頭萬木春。
今日聽君歌一曲, 暫憑杯酒長精神。

赤壁
杜牧
折戟沉沙鐵未銷,自將磨洗認前朝。
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

過零丁洋
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經,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風飄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灘頭說惶恐,零丁洋里嘆零丁。
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
蘇軾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山坡羊·潼關懷古
張養浩
峰巒如聚, 波濤如怒, 山河表裡潼關路。 望西都, 意躊躕。 傷心秦漢經行處, 宮闕萬間都做了土。 興,百姓苦; 亡,百姓苦!

小石潭記
柳宗元
從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聞水聲,如鳴佩環,心樂之。伐竹取道,下見小潭,水尤清洌。全石以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為坻,為嶼,為嵁,為岩。青樹翠蔓,蒙絡搖綴,參差披拂。
潭中魚可百許頭,皆若空游無所依。日光下徹,影布石上,佁然不動;俶爾遠逝,往來翕忽。似與游者相樂。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滅可見。其岸勢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樹環合,寂寥無人,凄神寒骨,悄愴幽邃。以其境過清,不可久居,乃記之而去。
同游者:吳武陵,龔古,余弟宗玄。隸而從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岳陽樓記
范仲淹
慶歷四年春,滕子京謫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廢具興。乃重修岳陽樓,增其舊制,刻唐賢今人詩賦於其上。屬予作文以記之。
予觀夫巴陵勝狀,在洞庭一湖。銜遠山,吞長江,浩浩湯湯,橫無際涯;朝暉夕陰,氣象萬千。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前人之述備矣。然則北通巫峽,南極瀟湘,遷客騷人,多會於此,覽物之情,得無異乎?
若夫霪雨霏霏,連月不開,陰風怒號,濁浪排空;日星隱耀,山嶽潛形;商旅不行,檣傾楫摧;薄暮冥冥,虎嘯猿啼。登斯樓也,則有去國懷鄉,憂讒畏譏,滿目蕭然,感極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瀾不驚,上下天光,一碧萬頃;沙鷗翔集,錦鱗游泳;岸芷汀蘭,鬱郁青青。而或長煙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躍金,靜影沉璧,漁歌互答,此樂何極!登斯樓也,則有心曠神怡,寵辱偕忘,把酒臨風,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嘗求古仁人之心,或異二者之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是進亦憂,退亦憂。然則何時而樂耶?其必曰「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乎。噫!微斯人,吾誰與歸?
時六年九月十五日。

醉翁亭記
歐陽修
環滁皆山也。其西南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漸聞水聲潺潺,而泄出於兩峰之間者,釀泉也。峰迴路轉,有亭翼然臨於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誰?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誰?太守自謂也。太守與客來飲於此,飲少輒醉,而年又最高,故自號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山水之樂,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開,雲歸而岩穴暝,晦明變化者,山間之朝暮也。野芳發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陰,風霜高潔,水落而石出者,山間之四時也。朝而往,暮而歸,四時之景不同,而樂亦無窮也。
至於負者歌於滁,行者休於樹,前者呼,後者應,傴僂提攜,往來而不絕者,滁人游也。臨溪而漁,溪深而魚肥;釀泉為酒,泉香而酒冽;山餚野蔌,雜然而前陳者,太守宴也。宴酣之樂,非絲非竹,射者中,弈者勝,觥籌交錯,坐起而喧嘩者,眾賓歡也。蒼然白發,頹乎其中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陽在山,人影散亂,太守歸而賓客從也。樹林陰翳,鳴聲上下,遊人去而禽鳥樂也。然而禽鳥知山林之樂,而不知人之樂;人知從太守游而樂,而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也。醉能同其樂,醒能述其文者,太守也。太守謂誰?廬陵歐陽修也。

滿井游記
袁宏道
燕地寒,花朝節後,余寒猶厲。凍風時作,作則飛沙走礫。局促一室之內,欲出不得。每冒風馳行,未百步輒返。

廿二日,天稍和,偕數友出東直,至滿井。高柳夾提,土膏微潤,一望空闊,若脫籠之鵠。於是,冰皮始解,波色乍明,鱗浪層層,清澈見底,晶晶然如鏡之新開而冷光乍出於匣也。山巒為晴雪所洗,娟然如試,鮮妍明媚,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柳條將舒未舒,柔梢披風,麥田淺鬣寸許。遊人雖未盛,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紅裝而蹇者,亦時時有。風力雖尚勁,然徒步則汗出浹背。凡曝沙之鳥,呷浪之鱗,悠然自得,毛羽鱗鬣之間,皆有喜氣。始知郊田之外未始無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飲酒(其五)
陶淵明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
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
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行路難
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盤珍饈值萬錢。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劍四顧心茫然。
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
閑來垂釣碧溪上,忽復乘舟夢日邊。
行路難,行路難!多歧路,今安在?
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

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杜甫
八月秋高風怒號,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飛渡江灑江郊,高者掛罥長林梢,下者飄轉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無力,忍能對面為盜賊。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歸來倚仗自嘆息。
俄傾風定雲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鐵,嬌兒惡卧踏里裂。床頭屋漏無干處,雨腳如麻未斷絕。自經喪亂少睡眠,長夜沾濕何由徹!
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嗚呼!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

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
岑參
北風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飛雪。
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
散入珠簾濕羅幕,狐裘不暖錦衾薄。
將軍角弓不得控,都護鐵衣冷難著。
瀚海闌千百丈冰,愁雲慘淡萬里凝。
中軍置酒飲歸客,胡琴琵琶與羌笛。
紛紛暮雪下轅門,風掣紅旗凍不翻。
輪台東門送君去,去時雪滿天山路。
山迴路轉不見君,雪上空留馬行處。

己亥雜詩
龔自珍
浩盪離愁白日斜,吟鞭東指即天涯。
落紅不是無情物,化做春泥更護花。

贈從弟(其二)
劉楨
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風。
風聲一何盛,松枝一何勁。
冰霜正慘凄,終歲常端正。
豈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王勃
城闕輔三秦, 風煙望五洲。
與君別離意, 同是宦遊人。
海內存知己, 天涯若比鄰。
無為在岐路, 兒女共沾巾。

登幽州台歌
陳子昂
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
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

送元二使安西
王維
渭城朝雨浥輕塵,
客舍青青柳色新。
勸君更盡一杯酒,
西出陽關無故人。

宣州謝朓樓餞別校書叔雲
李白
棄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
亂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煩憂。
長風萬里送秋雁,對此可以酣高樓。
蓬萊文章建安骨,中間小謝又清發。
俱懷逸興壯思飛,欲上青天攬明月。
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銷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稱意,明朝散發弄扁舟。

早春呈水部張十八員外
韓愈
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
最是一年春好處,絕勝煙柳滿皇都。

無題
李商隱
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
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
曉鏡但愁雲鬢改,夜吟應覺月光寒。
蓬萊此去無多路,青鳥殷勤為探看。

登飛來峰
王安石
飛來山上千尋塔,聞說雞鳴見日升。
不畏浮雲遮望眼,自緣身在最高層。

清平樂·村居
辛棄疾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吳音相媚好,白發誰家翁媼?大兒鋤豆溪東,中兒正織雞籠.最喜小兒無賴,溪頭卧剝蓮蓬。

語文呢,主要就是這些。要好好記哦。打了這么多,該休息了

⑵ 明湖居聽書的段落大意是什麼

第1段:琴師的演奏。

第2段:黑妞的演唱。

第3段:觀眾的議論。

第4段:白妞的出場。

第5段:白妞的演唱。

第6段:夢湘先生的評論。

原文:

話說老殘在漁船上被眾人砸得沉下海去,自知萬無生理,只好閉著眼睛,聽他怎樣。覺得身體如落葉一般,飄飄盪盪,頃刻工夫沉了底了。只聽耳邊有人叫道:「先生,起來罷!先生,起來罷!天已黑了,飯廳上飯已擺好多時了。」

老殘慌忙睜開眼睛,楞了一楞道:「呀!原來是一夢!」 自從那日起,又過了幾天,老殘向管事的道:「現在天氣漸寒,貴居停的病也不會再發,明年如有委用之處,再來效勞。

目下鄙人要往濟南府去看看大明湖的風景。」管事的再三挽留不住,只好當晚設酒餞行;封了一千兩銀子奉給老殘,算是醫生的酬勞。老殘略道一聲「謝謝」,也就收入箱籠,告辭動身上車去了。

次日清晨起來,吃點兒點心,便搖著串鈴滿街蜇了一趟,虛應一應故事。午後便步行至鵲華橋邊,雇了一隻小船,盪起雙槳,朝北不遠,便到歷下亭前。止船進去,入了大門,便是一個亭子,油漆已大半剝蝕。

亭子上懸了一副對聯,寫的是「歷下此亭古,濟南名士多」,上寫著「杜工部句」,下寫著「道州何紹基韋」。亭子旁邊雖有幾間房屋,也沒有甚麼意思。

復行下船,向西盪去,不甚遠,又到了鐵公祠畔。你道鐵公是誰?就是明初與燕王為難的那個鐵鉉。後人敬他的忠義,所以至今春秋時節,土人尚不斷的來此進香。

到了鐵公祠前,朝南一望,只見對面千佛山上,梵字僧樓,與那蒼松翠柏,高下相間,紅的火紅,白的雪白,青的靛青,綠的碧綠,更有那一株半株的丹楓夾在裡面,彷彿宋人趙千里的一幅大畫,做了一架數十里長的屏風。

正在嘆賞不絕,忽聽一聲漁唱,低頭看去,誰知那明湖業已澄凈的同鏡子一般。那千佛山的倒影映在湖裡,顯得明明白白,那樓台樹木,格外光彩,覺得比上頭的一個千沸山還要好看,還要清楚。

這湖的南岸,上去便是街市,卻有一層蘆葦,密密遮住。現在正是開花的時候,一片白花映著帶水氣的斜陽,好似一條粉紅絨毯,做了上下兩個山的墊子,實在奇絕。

出處:出自清末劉鶚的《老殘游記》中的《明湖居聽書》。

(2)明湖居聽書生字擴展閱讀

賞析:

《明湖居聽書》描寫民間藝人王小玉精妙絕倫的鼓書技藝,有「文章絕調」之譽。藝術上的成功,很赤濟呈度上得力於「博喻」、「通感」等修辭手法的綜合運用。

例如,在再三鋪墊、反復烘托之後,寫小玉登台說書:「王小玉便啟朱唇,發皓齒,唱了幾句書兒。聲音初不甚大,只覺入耳有說不出來的妙境,五臟六腑里,象熨斗熨過,無一處不伏貼。

三萬六千個毛孔,象吃了人參果,無一個毛孔不暢快。」劉鸚十分善於通過「比喻(博喻)」使只可意會、難於言傳的聽覺形象轉換為具體可感、易於體會的其它感覺。

「聲音」「入耳」感到「伏貼」、「暢快」原是聽覺感知,但作者卻說成是「五臟六腑」感到「伏貼」、「三萬六千個毛孔」覺得「暢快」。

寫白妞說書的精湛技藝 ,寫得非常成功。全文從寫作方法上看,襯托方法有其顯著特色:用動襯靜 ,環境烘托,蘊含狂熱觀眾,襯托說書魅力。說唱的聲音之美,並無實體形象。

全靠聽覺鑒賞,直接描寫很不容易,因而小說開頭落筆不凡,極力描寫戲園的盛況,聽書的很早就到了戲園。不過 10點,「園子里已經坐得滿滿的了」 。

11點鍾,許多官員也「陸續進來」,不到 12點 ,「前面幾張空桌俱已滿了」。其實,白妞說書是在下午1點鍾。聽書的人多。園內已經坐滿,但「不斷還有人來」。

因為人多 ,「看坐兒的也只是搬張短凳,在夾縫中安插」。老殘也是使了錢 ,「才弄了一張短板凳,在人縫里坐下」。聲音嘈雜。人們彼此招呼,高談闊論,說笑自如,嘰嘰喳喳,亂扯閑話。

⑶ 關於人教版七年級語文下冊的教案。。。。。。

《竹影》教案

安徽省廣德縣獨山中學 吳昊
教學目標:1、體會本文所表現出的天真爛漫的童真、童趣,領會藝術和美蘊含在童稚的活動中。
2、初步了解中國畫和西洋畫的不同特點。
教學重點:體會文章表現的童真、童趣,領會藝術和美蘊含在童稚的活動中。
教學難點:體會中國畫與西洋畫的不同。
教學方法:
採用「感知一品讀一遷移—小結」的教學模式,課前讓學生查找收集資料。倡導教師必要的牽引到放手,到學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的轉變,構建師生間和諧平等互動的語文課堂。

板書:

童真童趣

畫竹影

藝術體驗

讀——品——想——結

一、 導語

有些同學看到我,可能會在心裡說,這個老師怎麼長得這么小巧啊?我的回答是:因為我還保留了一顆童心,一顆熱愛自然熱愛藝術熱愛孩子的童心。今天我們來學習一篇有關自然有關孩子有關藝術的課文《竹影》。

二、 、初讀課文

a) 有多少同學閱讀過這篇文章?請這位沒有讀過的同學猜想一下,這篇文章到底是寫什麼的,是寫景的嗎?是寫人的嗎?還是寫事的?為什麼要以竹影為題呢?

b) 由於這是篇自讀課文,需要同學們以自己的能力去完成這一課文學習。現在請同學們自由地閱讀課文,可以朗讀、可以默讀、可以掃讀等,只要是自己喜歡,怎樣的閱讀方式都可以。

不動筆墨不讀書,請同學們在讀的過程中,如果遇到不明白的詞可以做下標記,並把自己認為寫的好的地方,或是和你產生了共鳴的地方,作下標記,可以劃線,可以作批註,簡要地記錄下你讀書時的情感體驗。讀完了,我還想請同學們對這篇文章進行簡單的概括。

c) 同學們讀得很仔細,現在請你們中說話最精練最簡短的同學來概括這篇文章。

他概括得好不好呢?你來評價一下吧,你認為怎麼概括才又簡短又深刻呢。可不可以用更簡練的詞語來概括呢?

(這篇文章以幾個少年描描畫畫的游戲,,及爸爸給我們講畫畫的知識,引出對中國畫的藝術體驗,獲得了藝術美的發現。)

三、 品味文章

一個蘋果兩個人分,一個蘋果只剩下半個。而一種思想兩個人分,一種思想會變成兩種。現在請同學們將你讀到的記下的與同學們一起分享。

學生們讀一讀自己劃的好句子,或是自己作的批註。他們可能從以下幾個方面來說:

1、 文章對孩子們的活動寫得很有童趣很真實:

如:弟弟發現一個只有孩子才能注意的問題:………成年人也許不會注意這樣的事情,誰又有這樣的細心這樣的時間去注意月光下的人影頭上冒出煙氣?這樣的問題成年人聽了,也許不以為然地一笑了之,而孩子們卻會追根究底的。大家爭論了一會兒,沒有解決。

如果成年人爭論一個問題,一定會水落石出的。華明的注意略去了轉向了別處,水門汀上熱心地描寫自己的影。如果是成年人一定挨批評,做事三分鍾熱情,但是孩子的天性如此,他們對世界如此好奇,不可能要求他們像成年人那樣專注某件事。搞不明白不一定非弄明白,吸引他們的事多著呢。作者把孩子的心理和性格寫得真實恰當。

作者並沒有一味地寫孩子新一輪的熱情,他們用木炭描這些天然的國畫,並聯想到平時見到的畫圖。孩子由童心童趣,不由得走到藝術的殿堂門口。於是領路人——爸爸出現了,他給孩子們講了一番中國畫的藝術特徵,因勢利導地給孩子們上了一堂藝術入門課。

2、 一些句子很生動,也是用孩子的眼光用藝術的眼光來看待景物。

略見教參.

3、 爸爸很會引導。經過爸爸的引導,你了解了哪些繪畫的知識?

(1)爸爸沒有批評他們在水門汀上畫畫,而是引導他們走進藝術的殿堂。爸爸和他們一起畫畫。

(2)爸爸在講中國畫和西洋畫的時候,打了個比方,「西洋畫像照相,中國畫像符號」。這句話是什麼意思?

(講授二者的區別:西洋畫注重寫實,畫人則要按解剖學來畫,畫景要畫出立體感,而中國畫則不講究這些,畫人,則張揚人物的特點,畫景則山水重重疊疊,象是飛機中所見的,而且又不是一時所見,卻是飛來飛去,飛上飛下,幾次所看見的。想到哪畫到哪。而且很多中國畫只有寥寥數筆,卻傳達出畫者深刻的思想和感情。所以,西洋畫更講究形式,畫出的畫和照片一模一樣,而中國畫講究神似,如做文章一樣,只突出主題)

(1) 爸爸在講中國畫時,沒有用專業的術語,也沒有長篇大論,只是用了幾句話就概括了竹畫也是中國畫的要點:講究畫意(竹葉的方向、疏密、濃淡、肥瘦以及集合的形體等)表現著一種美的姿態,一種活的神氣。

(2) 請繪畫最好的同學上黑板畫一幅竹影,大家按課文中的標准評價。

4、你還在文中讀到了什麼?為什麼以竹影呢?

意境很美。幾個小夥伴,借著月光畫竹影,你一筆,我一筆,參參差差,明明暗暗,竟然有幾分中國畫的意味。藝術和美就蘊含在孩子的童稚活動中。

四、我們每個人都擁有過快樂的童年,也做過許多充滿童趣的游戲。但當時沒能像作者那樣從中獲得藝術美的體驗,所以大多已成了過眼煙雲,學了這篇文章,你現在回過頭來想想,你兒時做過的哪一個充滿童稚的游戲也是可以讓你獲得類似的發現、體驗的?後來它發芽成長了嗎?

五、學習語文,很重要的一個方法就是善於小結。現在我們請同學們將自己在這節課中所學的所想的小結在作業中。

作業一:用一句話概括這節課的收獲。再分項寫出從內容上、思想上、寫法上的體會。

作業二:課後自己進行一次藝術上的創造,將自己的創造的過程、體驗用語言表達出來。字數300左右。

六.結全文。這節課,我們運用了:讀——品——想——結的方法,自己學習了這篇散文。以後,同學們也可以用這種方法學習課本上的自讀課文、課外書上的美文。至於文中的一些細小的知識點如作家作品介紹,詞語解釋等,請同學們課後自己查資料,互相交流。最後,引用一下豐子愷在《藝術三昧》中的話來結束這節課:宇宙是一大藝術。人何以只知鑒賞書畫的小藝術,而不知鑒賞宇宙的大藝術呢?人何以不拿看書畫的眼來看宇宙呢?

師:同學們喜歡猜謎嗎?
我們來猜個謎語:你有我有他也有,黑身黑腿黑黑頭,燈前月下跟你走,就是從來不開口。(影子。)
請同學們再來聽首兒歌:影子在前,影子在後:影子是個小黑狗,常常跟著我;影子在左,影子在右,影子是個好朋友,常常陪著我。
每當我們唱起這樣的兒歌,就想起自己的童年,想起和兒時的夥伴玩影子、玩各種有趣的游戲,從中獲得了對生活的美好體驗。
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一篇關於影子的文章—一《竹影》,希望今天的學習對同學們有所啟發。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猜謎是學生喜聞樂見的,充滿童稚的兒歌,更能激發他們對童年趣事的美好回憶,以此為切入點,激發學生的求知慾與學習本文的熱情,為下面環節的展開作一個良好的心理准備。)
二、作者介紹
(學生交流收集的豐子愷的資料,講述有關作者生活創作的故事。)
師:豐子愷是一位在多方面卓有成就的藝術大師,在繪畫、散文創作方面成就頗豐,這些成就與他從小就愛在生活中去發現、思考是分不開的。下面,就讓我們從閱讀作者的文章開始,走近豐子愷。(用講故事的形式介紹作者,突破傳統的介紹方式,培養了學生的創新精神。同時也檢驗了課前學生搜集資料的能力。)
三、自由朗讀,整體感知
用一句簡潔的話概括課文內容。
(配以輕音樂,學生輕聲朗讀。學生回答有因難,教師可提示,文題是「竹影」,它是以寫景為主,還是以寫人物活動為主?)
明確:敘述幾個少年描竹影的充滿童真、童趣的游戲。從中引出對中國畫的藝術體驗,從中獲得了藝術美的發現。
(朗讀是對課文語言及課文內容最直接、真切的感知,也是學生自主與文章進行情感交流最直接的方式,通過自讀,學生初步感知了作者的寫作意圖,為品讀課文作好鋪墊。)
四、品味朗讀,體驗童趣
童心是天真爛漫的,童趣是發自天性的,一次平凡的游戲,卻有了藝術美的發現。那麼,你覺得文中哪些描寫最生動地表現了童趣?找出來,有感情地朗讀。
(學生找到後在小組內朗讀,然後教師點名朗讀得好的學生示範朗讀,也可鼓勵學生自告奮勇來朗讀。)
(「課程標准」中要求學生「對作品中的情境和形象,能說出自己的體驗」。在品讀交流中,讓學生的思維互相碰撞,引起共鳴,產生更多的火花,當學生有了心得之後,讀相關的語段時感情就會充沛、真摯。教師對學生的朗讀應鼓勵、肯定,讓學生體驗到成功的喜悅。)
五、拓展欣賞
在一位獨具慧心的藝術啟蒙人「爸爸」的引領下,「我」和夥伴們從一次無意的游戲,走進了藝術的殿堂,並領略了中國畫與西洋畫各自的魅力。下面讓我們借這次語文課。也來簡單欣賞一下東西方文化不同的藝術魅力。
(多媒體展示幾幅中國畫和西洋畫,配音樂。)
(中國畫與西洋畫的區別,是一個很專一的理論,教師如果過多解釋,反而會「越描越黑」。藉助多媒體的視聽效果,加以音樂的陪襯,學生憑借自身的審美力、想像力,去感悟藝術的美。同時,擴充藝術的欣賞內容,也增加了語文課的容量,使學生得到藝術的熏陶,有利於學生的終身發展。)
六、口語交流
我們每個人都擁有過快樂的童年,也做過許多充滿童趣的游戲。但當時沒能像作者那樣從中獲得藝術美的體驗,所以大多已成了過眼煙雲,學了這篇文章,你現在回過頭來想想,你兒時做過的哪一個充滿童稚的游戲也是可以讓你獲得類似的發現、體驗的?後來它發芽成長了嗎?
(語文學習要基於教材,但又不能僅局限於教材,應向生活延伸。由童年的游戲引發的體驗,應避免圍繞竹子品格的空洞的說教,而應注重對藝術發現的認識,注重對學生人文精神的引導,對學生自身修養的培養。)
七、課堂小結
通過今天的學習。你能用一句話來歸納一下你的感受、收獲嗎?
(學生回答,教師歸納演示板書。)
藝術並非是高不可攀的東西,它就蘊含在孩子們童稚的游戲中。
一去不返的童年是美好的,只要你擁有一顆童心,你就能擁有陽光般的快樂;只要你擁有一雙敏銳的眼睛,你就會發現在平凡的生活中,美無處不在。羅丹也曾說過:「美是到處都有的,對於我們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我希望同學們能走進生活這個語文大課堂,用你們的慧眼去發現、去描繪、去贊美生活的美。
(學要有所得。大家的合作交流,觸動了學生的靈魂,就能讓學生說出自己最深的體會,教師的寄語,讓課堂畫上一個圓滿的句號,同時,讓學生由課堂走入生活去進行語文學習,拓寬了語文課堂的寬度。)觀舞記(教案)
——朗讀教學中的音樂美
教學目標
I知識與能力:
1、積累字詞,以課本「讀一讀,寫一寫」中的為主。
2、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品味文中描寫卡拉瑪姐妹優美舞姿的語句。
II過程與方法:
1、自主、合作、探究
2、品讀感悟法
III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1、初步培養感受美、鑒賞美、創造美的能力,形成自己的審美觀、價值觀。
教學准備
1.預習課文,掌握「讀一讀,寫一寫」中的字詞。
2.師生上網搜集資料,製作多媒體課件。
教學課時:兩課時
教學設想:
初一是學生開始形成自己的審美觀、價值觀的時期,但他們的鑒賞能力還是很有限的,教師的引導很有必要。因此我在課前引導學生進行自主學習,課堂中利用多媒體創造教學情境,以朗讀作品中最富表現力的、能引起學生共鳴的語言為「切入口」,逐步引導學生體會本文的語言特色,感悟作品的思想內涵,從而提高自己的審美素養和審美能力。在整個學習過程中,我注重培養學生協作的精神,強調形成積極主動的學習態度,讓學生多想、多說、多做,以學生提出問題、討論問題、解決問題、付諸實踐貫穿課堂始終。對學生多給予肯定,讓學生獲得成功的喜悅,對學好語文更有信心。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以舞導入。(利用多媒體播放一段印度舞蹈。)
1、請同學們用心欣賞這段舞蹈,然後說說你們的感受。(引導觀察舞蹈演員的動作、服裝等方面) (學生自由發言,教師適當鼓勵。)
生:這種舞蹈的動作十分優美、歡快,活力四射。
生:演員的動作整齊,十分和諧。
生:手臂非常靈活。時而優柔婉轉,表現出一種柔和;時而剛勁有力,表現出一種生機。
生:身上的服飾很華麗,穿在身上顯得無比動人。
2、過渡:同學們講得都很好。但是如果我們沒有看過這段舞蹈而單憑同學們的描述,我們還是很難相象出印度舞究竟是什麼樣的,我們的語言在這樣的舞蹈面前顯得有些空洞。但大家別急,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冰心老人的《觀舞記》,相信通過本文的學習,大家會有許多收獲的。(能否開個好頭,是一堂課成功與否的重要前提。有聲有色的畫面,能渲染氣氛,創設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導語的設疑,可激發學生的閱讀慾望:冰心會用怎樣的語言來描繪舞蹈藝術呢?這樣學生就能以積極主動的心態開始本課的學習。)二、配樂朗讀,整體感知。
1、學生輕聲自由讀課文,讀時以輕音樂陪襯。
2、朗讀後談初讀體會,各抒己見,教師不要作硬性評定。
3、思考問題:此文是寫給誰的?作者為何要送給他們?(由此問引出:姐妹舞蹈之「美」。)(學生對文本的感知是通過「讀」來完成的。本文語言質朴、明朗而優美蘊含著深厚的感情,輕聲朗讀比大聲朗讀或默讀更容易讓學生入境,獲得豐富的真實感受。各抒己見讓學生發現自我,肯定自我,激起主動說話的慾望。音樂的陪襯熏陶,如催化劑一般,渲染營造出輕松愉悅的課堂氛圍。)
三、品讀課文,賞析揣摩。
1、冰心的描繪,確實讓我們感受到了卡拉瑪姐妹的舞蹈之美,那她們的美是一種怎樣的美呢?能否從文中找出兩個字概括?(飛動。)
2、這種美在文中哪些具體語段得到生動的描繪?(16、17、18三個自然段。)(根據學生的回答,教師指導學生用怎樣的感情、語調來朗讀,然後指名一位朗讀能力強的學生示範讀16自然段,接下來男女生分角色讀17、18自然段。初一學生有很強的表現慾望,分角色朗讀能激發他們的參與意識,培養他們的合作精神和朗讀的語感。)
3.此時此刻,讓你對這三個自然段作一個選擇,你最喜歡哪一自然段?為什麼?
生:我最喜歡文中16自然段。「她用她的長眉,妙目,手指,腰肢,用她髻上的花朵,腰間的褶裙,用她細碎的舞步,繁響的鈴聲,輕雲般慢移,旋風般疾轉,舞蹈出詩句里的離合悲歡。」在這句話中作者用簡潔的語言對卡拉瑪姐妹的外貌、衣飾進行了細致的描寫。她的眉毛是修長的,眼睛非常有神、充滿靈性,加上漂亮的衣飾,非常吸引人。
生:我也喜歡文中16自然段。在這段話中,作者不僅對卡拉瑪姐妹的外貌、衣飾進行了描寫,同時還細致刻畫了她的動作,這才是舞蹈的靈魂。她優美的動作與鈴聲的完美配合,正如作者所說「舞蹈出詩句里的離合悲歡」。
生:我喜歡文中17自然段。因為它寫出了卡拉瑪姐妹神情的多變,舞姿的優美。如「顰蹙」「粲然」「嬌羞」「嗔視」,豐富的表情顯示出她們舞蹈技藝的精湛。同時,在句式上採用排比句的形式,使語句讀起來很有韻味。)
生:我喜歡18自然段。這一段也是一個排比句,這段話中的詞語用得非常生動貼切。如「花開瓣顫」,「疾走驚躍」,「高視闊步」。它還用比喻表現了印度舞蹈的特點,以及卡拉瑪姐妹高超的舞蹈技藝。(引導:①這段文章中哪個句子最能表現印度舞蹈的美?「我們發現她們不但是表現的神和人,就是草木禽獸:如蓮花的花開瓣顫,小鹿的疾走驚躍,孔雀的高視闊步,都能形容盡致,盡態極妍!最精彩的是「蛇舞」,頸的輕搖,肩的微顫:一陣一陣的柔韌的蠕動,從右手的指尖,一直傳到左手的指尖!」②請一位同學配樂朗讀,其餘同學閉上眼睛聽同學想像舞蹈情景。③結合畫面同學口頭描述想像的情景。④齊讀第18段。)
……
(扣住文中的重點語段,引導學生由感知美、感受美到鑒賞美表達美。在師生的互動中,學生的情緒進一步高漲,在思維的碰撞中,學生產生更多的心得,朗讀時感情就更充沛、真摯。整個過程始終將學生擺在主體地位,並充分調動學生的生活體驗,有得提升審判品味。)
4.自由朗讀課文,提出不能理解的地方,全班討論。
1)生問: 「卡拉瑪在舞蹈的狂歡中,她忘懷了觀眾也忘懷了自己」這不是不負責任的表現嗎?
生答1:因為好的舞蹈不僅要動作美,還要心靈的完全投入,使自己也成為舞蹈的一部分,身心渾然一體,才能達到美的境界。
生答2:卡拉瑪姐妹已經在自己的舞蹈中陶醉了,她們太專注了,以至於忘懷了觀眾,但這決不是對觀眾的不尊重;相反,正因為尊重所以才專注。
2) 生問:「我們雖然不曉得故事的內容,但是我們的情感,卻能隨著她的動作,起了共鳴!」在作者觀看時,既然看不懂,為什麼會起共鳴?
生答:我們看不懂的是舞蹈背後的故事,但是卡拉瑪姐妹高超的舞技,讓人可以感受到一切悲歡離合,讓觀眾隨舞蹈的起伏而起伏,引起了大家的共鳴。
3)生問:文中為什麼有這么多「假如」?
生答:因為作者認為自己僅為一名作家很渺小,她想嘗試所有的職業。世間的任何事物都是可以表現美的,作者想盡一切可能,來形容卡拉瑪姐妹舞蹈的優美.
生答:因為作者覺得卡拉瑪姐妹的舞蹈實在太美了,但自己貧乏的文字又不能描繪得那麼好,她想從多方面來描繪舞蹈的美,說明作者非常想把卡拉瑪姐妹舞蹈的美描繪得淋漓盡致。
4)生問:作者為什麼只描寫卡拉瑪姐妹的舞蹈動作,為什麼不描寫觀眾?
生答:因為作者完全被卡拉瑪姐妹的舞蹈吸引,根本沒有注意到觀眾的反應。從側面寫出卡拉瑪姐妹舞蹈的精彩。
5)生問:舞蹈是一種娛樂,為什麼這次舞台上的氣氛是靜穆庄嚴的?
生答1:卡拉瑪姐妹對於觀眾很尊重,所以舞台上的氣氛是靜穆庄嚴的。
生答2:因為印度舞是印度的傳統文化之一,表示著對印度古老文化的尊重,所以舞台上的氣氛是靜穆庄嚴的。(明確:這是一種宗教舞蹈。)
6)生問:我心中的「咿呀」指的是什麼?
生答1:作者想要用語言來形容,但她認為太美了,想不出怎樣表達,所以變成了「咿呀」。
生答2:作者對卡拉瑪姐妹舞蹈的贊美和熱愛之情。
7)生問:為什麼開頭作者說「難以形容卡拉瑪姐妹的舞蹈」,文中也說「我實在描寫不出」,文章作者對卡拉瑪姐妹舞蹈的描寫卻又生動形象,請問矛盾嗎?
生答1: 不矛盾 ,因為作者認為卡拉瑪姐妹的舞蹈實在太美了,她認為自己貧乏的語言不能表現出她的美,只能盡力,所以不矛盾。
生答2:不矛盾,文章作者對於卡拉瑪姐妹舞蹈的描寫卻又生動形象,實指卡拉瑪姐妹的神態。而「我實在描寫不出」實指心靈的舞蹈,真正的舞蹈。
8)生問:第19小節中說:「看了卡拉瑪姐妹的舞蹈,使人深深地體會到印度的優美悠久的文化藝術……」為什麼看了她們的舞蹈會體會到她們的文化?印度文化有什麼特點?
(這道題較難,教師要加以引導。)
首先,藝術上的交流,能增強世界各國各民族之間的相互了解和溝通,所以,「看了卡拉瑪姐妹的舞蹈,使人深深地體會到印度的優美悠久的文化藝術……」
其次,所有優秀的藝術家,都在本民族的文化土壤中吸取養料,卡拉瑪姐妹也是一樣,「吸收著大地母親給予它的食糧的供養」。沒有印度悠久文化的熏陶,沒有印度文化歷史的內涵,卡拉瑪姐妹的舞蹈就不會這樣優美動人。
(在課上,通過討論解決學生課前提出的問題,真正使課前、課堂、課後成為一個完整的整體。學生自己提出問題、討論問題、解決問題、付諸實踐,教師只是一個引導者,尊重了學生的主體地位。)
四、遷移拓展,課堂延伸。
1、這篇文章的文字很優美,值得我們一讀再讀。能否結合自己的感受或學習生活體驗,說說為什麼冰心奶奶能寫出這樣一篇優美的文章,像卡拉瑪姐妹的舞蹈那樣打動人心?
我個人認為,冰心老人之所以能寫出這樣一篇優美的文章,首先可能是她從小就對文學懷有極大的興趣,觀察或寫作時能全身心地投入。
其次是她在文學以及其他方面堅持不懈的學習,從民族文化的土壤中吸取了許多寶貴的養料。
三是由於她的勤奮。從她十幾歲開始發表文章到她逝世,一直筆耕不輟,堅持寫作近八十年。這些都是非常值得我們學習的。
2、如果說貝多芬的音樂是靈魂的聲響的話,那麼卡拉瑪姐妹的舞蹈就是心靈之舞。只有心靈之舞才是真正的舞蹈。請問同學們我們中國有這樣的舞蹈嗎?能否舉例?為什麼她們的舞蹈也是心靈之舞?(如楊麗萍的《孔雀舞》、黃豆豆的《豐收》等。明確:他們的舞蹈是整個身心的投入。楊麗萍的舞蹈不僅舞姿優美,而且還讓人能感受到中國女性的美麗和溫柔。黃豆豆的舞蹈,讓人感受到中國男兒強壯的體魄和力量,感受到中華男兒堅強不屈的精神。)
3、討論回答後,欣賞楊麗萍的舞蹈《雀之靈》。(做到隨學隨練,切實提高寫作水平)
請同學們拿起你手中的筆,學習冰心奶奶,用精緻的形容詞、生動形象的修辭手法,去描繪生活美,來表現自己所看見的和所想到的,哪怕是一個詞語、一個句子、一段文字都行。------誰先寫好,誰就優先展示他的勞動成果。
生:在柔和的燈光、柔美的音樂包圍下,舞蹈大師楊莉萍在盡情地展示她那夢幻般的舞姿。在我看來,她在舉手投足間,把孔雀的靈韻刻畫得淋漓盡致。她的每一個手勢,每一個跳步,每一個轉動都出自於對生命的喜悅。比風更輕,比夢更美,比雲更柔軟,比幻想更動人。長裙之上,星點密布,衣衫動處,飄飄欲仙。我彷彿有被攜去雀仙園之感,身體已不復存在,唯有靈魂浮游在縹緲的天空。
生:那柔美的旋律在耳邊輕盈地回盪。一隻柔美的孔雀在那兒旋轉著高雅的身軀。兩只手在那兒不斷擺動,如同一隻展翅的海鷗,在那兒與一種力量搏鬥,站起來了,手指在頭頂上靈巧地擺動著,舞者把柔韌的美帶給了我們,也把那顆信念的種子,吹進了我的心中……婀娜的舞姿,柔美的臂膀,高傲的氣勢,在我的眼前回盪。
生:像一朵白雲在人眼前緩緩飄過,高貴的氣質讓人眼睛一亮,我們立刻就被舞蹈大師楊莉萍拉入了夢幻般的舞蹈境界。優美動聽的音樂瞬間響起,一隻高貴的「孔雀」開始翩翩起舞。「孔雀」美麗的姿態,如一朵嬌嫩的蓓蕾,在陽光下綻放。一陣柔韌的蠕動,時而緩慢,時而輕快,靜中有動,動中有靜,如風似水,修長的手指靈活的變換著。孔雀的美態被刻畫得淋漓盡致。你已無法轉開目光,一隻美麗幽雅的孔雀已深深刻入了你的心裡。這就是美,自然,和諧,如微風拂過你的面龐。
(教是為了不教,學就是為了會用。學生在讀的基礎上,有了感悟再來動筆寫,就能真正讓知識成為自己思考的結晶。)
五、總結。
這節課,我們從卡拉瑪姐妹到美麗的孔雀舞,心靈一次次受到美的洗禮。藝術的美,讓我們心馳神往;藉助語言再現藝術,更是讓我們得到語言和舞蹈的雙重享受。美的文章,讓我們沉浸於字里行間,流連於書香文字。讓我們再次回到文章,選擇你喜歡的段落朗讀,並背會它。
六、課後作業。
1、 修改課堂內的這段描寫,並把它寫在綜合本上。

2、 教後感:
朗讀有助於學生更直觀地領略到文章的音樂美。我們知道音樂是以其特有的節奏旋律來打動人心,感染聽眾,從而顯示藝術魅力的。好的音樂,總給人余韻裊裊,繞梁三日的美感。好的文章也是如此。學生也只有通過恰當地朗讀,才能感受到文章的旋律美。
在《觀舞記》這篇散文中,冰心大量運用比喻、排比等修辭方法來描寫卡拉瑪姐妹優美的舞蹈,准確的詞語,優美的文字,朗讀它們,猶如一個個跳動的音符貫穿於文章中,有效地增強了文章的美感。
通過個別朗讀,分組朗讀,齊讀,自由朗讀,表情朗讀等多種朗讀形式,學生能夠更好地領悟到冰心散文所具有的音樂美。特別是17自然段的表情朗讀。不僅讓學生讀出音調的抑揚頓挫,同時還要表現出面部喜怒哀樂。批情人文,情隨聲出,其聲琅琅,其樂融融。
相關鏈接:
1、艾青的詩歌《給烏蘭諾娃》,這也是作者在欣賞了一場優美的舞蹈表演後的所思所感。
2、再讀唐代大詩人白居易的《琵琶行》選段,看看他怎樣用語言來描繪音樂的美。
3、高爾斯華綏《觀舞》
4、劉鶚《老殘游記》中「明湖居聽書」的精彩描寫。
5、葉君健先生的《看戲》。

⑷ 明湖居聽書 讀後感

鄧老師「把握課文框架」這個環節實際上體的是一種提綱挈領的閱讀方法,是「自上而下」的理解方式。鄧老師處理得非常好,充分體現了教師「導」的精妙。他首先讓學生瀏覽全文,思考:本文寫了幾處音樂表演?重點寫誰?學生據此很快理清了文章的主要內容和人物,找到文中描寫了三個人的表演,重點是寫白妞。教師繼續引導:琴師和黑妞在文中能起什麼作用?除了用人來襯托,文中還用了哪些內容陪襯?教師暗示學生從多角度來考慮,學生分別又找到了用場面描寫來襯托和聽眾引經據典高度評價白妞來襯托中心。這一系列的引導讓學生逐步了解了文章採用多種不同的角度襯托文章中心的寫作手法。教師的總結高屋建瓴,深入淺出,讓學生對這一寫法的認識更深刻:「經過層層鋪墊,便給讀者造成了一個極大的懸念,人們不禁想探究:這尚未出場的白妞究竟是何等高人?為什麼她使這么多人如此沉迷?於是,當她正式演出時,作者便集中筆墨寫盡了她的風采。最後的觀眾評論,要言不煩而又十分中肯地再次渲染了本文中心。整篇文章就如一曲音樂,圍繞主旋律,音樂家從不同側面不同角度通過各種方式去渲染烘托它,於是使主題成為立體豐滿的復調!」

如何品讀重點段落?在小學高段不少的課堂中,學生很會找關鍵的句段,找到之後多半是你說,我說,說來說去都在一個平面上,有些教師對品讀這些關鍵句段要達到什麼程度,心裡也不是很清楚,往往是學生說多少是多少,所以談不上有目的有價值的引導了。

鄧老師在「品讀重點段落」既留出空白供學生品讀,在學生交流時,又有教師精彩的引導、設問、評述使得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對話生成性強,又具有深度。

如:學生談到最喜歡的句子「那雙眼睛,如秋水,如寒星,如寶珠,如白水銀里頭養著兩丸黑水銀……」教師問:「你覺得這句話好在哪裡?」學生說:「用博喻描繪王小玉眼睛之美,體現她的氣質。」 老師反問「不過,用這一連串的比喻是不是嫌啰嗦了些?寫一句「眼如秋水」不行嗎?」老師的一句質疑挑起了學生思維的火花:有的認為可以寫簡單些,覺得簡潔是一種境界。有的認為說不準,想劉鶚是大文學家,他的文章一定不會有問題吧。從學生的回答可以看出教師此時的質疑是很有必要的,能激發學生心中的疑問,此時學生有疑但不能自己釋疑的時候,教師的點撥恰到好處,教師讓學生聯系比喻的基本特徵「本體和喻體之間有相似點」來理解,學生頓悟:用秋水比喻眼睛的清澈純凈,寒星比喻眼睛非常明亮,寶珠比喻眼睛美麗的光澤,白水銀里養著兩丸黑水銀,黑白分明,圓潤靈動。再讓前面發言的同學綜合:「這雙眼睛,像秋水一般清澈純凈,像天宇中的寒星一樣晶瑩明亮,像寶石一樣閃爍著美麗動人的光澤,它黑白分明,像白水銀中的黑水銀一樣圓潤靈動。這幾個比喻各自側重一個方面,是從不同的角度進行描寫的,不能算蛇足。」教師再簡單小結:「是啊,作者用一組比喻把一雙眼睛描寫得如此動人。巧笑倩兮,美目盼兮,動人的眼睛是最美的風景。」

教師也順勢把課堂的關注點引導重點內容:「但是,本文中最美的還得算那動人的演唱,劉鶚用了兩大段來描寫這精妙絕倫的表演,請大家細讀這兩段文字並思考……」教師課堂的把握和駕馭可見一斑。

⑸ 明湖居聽書概括

文章寫的是「我」在大明湖畔聽說書的經歷,表現了琴師、黑妞、尤其是白妞高超的歌唱藝術。

⑹ 明湖居聽書主要寫什麼

一、導入新課:
1、 作者簡介:
2、 請學生朗讀閱讀提示,找出要點。
(1) 作者通過豐富的聯想,調動各種表現手法,或正面鋪陳,或側面烘托,或比喻、或排比,或對偶、誇張;或賦聲以形,或賦聲以色,把難以言傳的聽覺描繪得酣暢淋漓,把白妞精湛的演唱技藝表演到了極致,給讀者以美的享受;
(2) 品味本文華麗絢爛的語言。
一、 默讀全文:
1、給生字注音:

揖 嘁 喳 橘 抑 挫 髻 褂 錚

羯 遽 調門 耍 媚 煞 皓
協調
熨 囀 仞 騁 匝 塢
2、劃分段落,概括段意,重點是什麼?
(一)(1~2)戲園子的盛況 戲園里人擠
戲園里嘈雜的場面
戲台的簡陋
(二)(3)琴師的彈奏(先抑後揚)
(三)(4)黑妞的演唱(水漲船高)
重點寫妝束
(四)(5)觀眾的議論
(五)(6)白妞的出場(重點寫眼睛)
(六)(7、8)白妞的演唱(重點)(正面描寫)
(七)(9)夢湘先生的評論 餘音繞梁,三日不絕
三月不知肉味
總結:本文中,白妞的演唱藝術是描寫的重點,除了從正面細致地描寫她的聲音外,還以琴師的彈奏,黑妞的演唱和觀眾的議論來烘托白妞演唱的高超技藝。

⑺ 《明湖居聽書》字詞解釋 閱讀

1、開啟、啟動
2、輕松愉快
3、陡峭的山崖
4、舒坦、舒適

比喻,表達靜得出奇的狀態

⑻ 明湖居聽書段落概括

一、導入新課:
1、

作者簡介:
2、

請學生朗讀閱讀提示,找出要點。
(1)

作者通過豐富的聯想,調動各種表現手法,或正面鋪陳,或側面烘托,或比喻、或排比,或對偶、誇張;或賦聲以形,或賦聲以色,把難以言傳的聽覺描繪得酣暢淋漓,把白妞精湛的演唱技藝表演到了極致,給讀者以美的享受;
(2)

品味本文華麗絢爛的語言。
一、
默讀全文:
1、給生字注音:













調門






協調








2、劃分段落,概括段意,重點是什麼?
(一)(1~2)戲園子的盛況
戲園里人擠

戲園里嘈雜的場面

戲台的簡陋
(二)(3)琴師的彈奏(先抑後揚)
(三)(4)黑妞的演唱(水漲船高)

重點寫妝束
(四)(5)觀眾的議論
(五)(6)白妞的出場(重點寫眼睛)
(六)(7、8)白妞的演唱(重點)(正面描寫)
(七)(9)夢湘先生的評論
餘音繞梁,三日不絕

三月不知肉味

總結:本文中,白妞的演唱藝術是描寫的重點,除了從正面細致地描寫她的聲音外,還以琴師的彈奏,黑妞的演唱和觀眾的議論來烘托白妞演唱的高超技藝。

熱點內容
好看道士小說 發布:2025-05-18 04:16:33 瀏覽:956
末世之超級分身小說排行榜 發布:2025-05-18 04:13:28 瀏覽:236
九龍戰神小說免費閱讀 發布:2025-05-18 03:47:59 瀏覽:768
重生之校園威龍浪漫煙灰小說 發布:2025-05-18 03:34:54 瀏覽:8
穿越誅仙劍靈小說在線閱讀 發布:2025-05-18 03:24:23 瀏覽:470
一龍群鳳的淫盪小說全文閱讀 發布:2025-05-18 03:23:48 瀏覽:336
一部古言小說推薦 發布:2025-05-18 03:11:54 瀏覽:729
玄幻女強小說完結排行榜 發布:2025-05-18 03:02:03 瀏覽:631
楚留香傳奇小說在線閱讀 發布:2025-05-18 02:57:00 瀏覽:683
校草殿下賴上我小說全文 發布:2025-05-18 02:51:50 瀏覽:7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