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去病聽書
1. 求一些網路小說
那就滄月的書吧
2. 拜求有關李延年,漢武帝,衛青,霍去病的耽美小說
霍去病的《大漠謠》
3. 紅袖添香的小說,要古代言情的,青春校園也可以,越多越好
《孤芳不自賞》雖然有王爺,但是主角都是聰明人~尤其是女主,很厲害喲~
《帝王業》這本看著會酸酸的,女主也是聰明型的,但是結局..455.
《後宮甄嬛傳》這本是我的最愛,一共7本,本本精彩!455
《落盡梨花春又了》也是寫宮闈的古文,也很不錯!~
《且試天下》這本也很好看,很大氣~
《紅顏亂》這本還算是不錯的,因為看的挺早,所以那個時候很喜歡,現在再看就覺得還行了。
《緋雨傾城》作者:靈希,帶武俠,有點虐~~~個人覺得不錯。
《惑世姣蓮》還不錯,不過有些橋段很囧,也是宮廷的的。
《香蜜沉沉燼如霜》 《三生三世 十里桃花》 《仙俠情緣之花千骨》都是仙俠類的,《香蜜》的文風很搞笑,感覺比《三生三世》的更好看,同一個作者寫的《兩只前夫一台戲》也很搞笑。《花千骨》中間挺虐的,番外挺好看的。
《薄荷荼靡梨花白》我很喜歡。
《美人兮:廢棄王妃》《薄荷》劇情有點像,文章比名字好看很多,就是有點長,番外還君明珠也挺好看的。
《誓不為妃》女主其貌不揚但計謀非常過人。「智多近乎妖」應該就是說她了吧。
《大漠謠》我很喜歡的桐華寫的一部小說,雖然很久之前就看了,但一直記得。女主生養於大漠,後來突逢大變,隻身前往長安。雖然霍去病很不錯,但我一直最喜歡的卻是孟九,哀其不幸怒其不爭。如果他能勇敢些 自私些。。。可惜沒有如果。455
《雲中歌》算是《大漠謠》的續集,講的是霍去病的女兒雲歌。桐華的文筆真的很贊,就是太虐,《雲中歌》這種級別的虐文我實在承受不了。最愛的人走了,愛我的人也走了,最後孑然一身,倒不如從未來過長安。455
《梨花滿地不開門》光聽書名就不錯,女主歷經波折最終找到了與自己心靈相知的伴侶——太子。也還不錯的小說,就是前頭有點虐,後面就漸入佳境了。
《傾世皇妃》《眸傾天下》是慕容湮兒的書,很不錯!確實值得一看,會讓人心疼。
這些都是我看過且記得的小說,真的都挺不錯。
目前在看一本《錯妃誘情》也很好看~故事還是不錯的!
4. 歷史上有那麼多兵法韜略,為何就擋不住草原騎兵
古代中原王朝,代代有兵法、朝朝有韜略,從《孫子兵法》到《紀效新書》,多得汗牛充棟。但是,為什麼扛不住草原文明的鐵騎踐踏?
因為戰爭不是比兵書,而是比戰士、比將軍、比效率。從某種角度來說,兵書完全沒啥用。
01.古代將軍用什麼兵書打仗
打仗,不止是技術活,而是應該上升到藝術層面。所以,這是一個高度復雜的游戲,絕對不能掉以輕心。
第三,戰爭較量的邏輯是戰士、是將軍、是效率。北宋軍隊就是打不過女真騎兵,野戰幾乎就沒打贏過。南宋軍隊就是打不過蒙古騎兵,根本就沒法野戰陣戰。明朝軍隊就是打不過滿清八騎,只能靠著關寧防線死守。到這時候,什麼兵法也沒用了。因為力量完全不對等,你還有什麼施展韜略的必要。
從大的歷史角度說,為什麼中原一直被草原欺負?原因就是草原有冷兵器時代的最強戰士:草原游牧騎兵。騎兵就是冷兵器時代的王者。在熱武器之前,你什麼軍隊也沒戲。所以,草原上只要出現雄主名將,中原文明肯定要遭遇浩劫,因為草原一直握著最強武裝。還有就是比效率,中原文明很復雜、很發達,但是這個復雜的綜合體,完全沒有草原的游牧部落制更有效率。
所以說,古代中原王朝的兵法韜略,完全沒啥用。指望用兵書抵擋草原鐵騎,就是集體做趙括。
5. 求下列字的古文意思+此,意思的古句 要全!!好的加分
方
方是象形字。下從舟省,而上有竝頭之象。
1、本義:並行的兩船;泛指並列;並行
方,並船也。象兩舟總頭形。——《說文》
大夫方舟。——《爾雅》。李注:「竝兩船曰方舟。」
2、等同;相當
梓人為侯,廣與崇方。——《周禮·考工記》。鄭玄注:「方,猶等也。」
今者,齊、 韓相方,而國圍攻焉,豈有敢曰我其以三萬救是者乎哉?——《戰國策》
3、比擬
方喪三年。——《禮記·檀弓》。疏:「謂比方也。」
贊票騎亦方此意。——《漢書·衛青霍去病傳》。注:「比類也。」
4、辨別
民神雜糅,不可方物。——《國語·楚語下》
5、佔有
維鵲有巢,維鳩方之。——《詩·召南·鵲巢》
6、通「放」( fàng)。依據;依託
方天之休。——《左傳·哀公十六年》
維鵲有巢,維鳩方之。——《詩·召南·鵲巢》
7、通「仿」( fǎng)。模擬
方其人之習君子之說,則尊以遍矣,周於世矣。——《荀子·勸學》
今世巧而民淫,方效湯武之時,而行神農之事。——《商君書·算地》
8、通「謗」( bàng)。指責別人的過失
子貢方人。——《論語·憲問》
或以方謝仁祖,不乃重者。——《世說新語》
詞性變化
〈名〉
9、竹木編成的筏
就其深矣,方之舟之。——《詩·邶風·谷風》。高亨注:「方,以筏渡;舟,以船渡。」
10、方形
形若土狗,梅花翅,方首,長脛。——《聊齋志異·促織》
一個個方面大耳。——《儒林外史》
11、地區;地方
有朋自遠方來。——《論語·學而》
遠方之能疑者,並舉而爭起矣。——漢· 賈誼《論積貯疏》
12、指四面
若事不輯,方面何所可據?——《三國演義》
13、指四面,周圍,四旁
方宅十餘畝,草屋八九間。——晉· 陶淵明《歸園田居》
尋其方面,乃知震之所在。——《後漢書·張衡傳》
14、又指統轄一個方面的大員。
如:方面大員(獨當一面的大員)
15、規律;道理
吾長見笑於大方之家。(方:指學問。)——《莊子·秋水》
16、指儒家倫理道德和學問
使臣下百吏莫不宿道鄉方而務。——《荀子·王霸》
學道立方,離法之民也,而世尊之曰文學之士。——《韓非子·六反》
17、合成葯物的配方
請了多少名醫修方配葯,皆不見效。——《紅樓夢》
18、品類;類別
室家遂宗,食多方些。——《楚辭》
故君子之朋友有鄉,其惡有方。——《禮記》
19、大地
如:方局(大地);方州,方輿(大地)
20、方法
少有連必多方鉤致。——清·
方苞《獄中雜記》
教之以進退坐作之方。——宋· 蘇軾《教戰守》
21、方圓。指土地面積
荊之地方五千里, 宋之地方五百里。——《墨子·公輸》
22、通「房」( fáng)
23、植物種子的外皮
既方既阜,既堅既好。——《詩·小雅·大田》
24、住室
周垣之高八尺,五十步一方。——《墨子·備城門》
25、姓
〈形〉
26、方正(人行為、品性正直無邪);正直
盤石方且厚,可以卒千年。——《玉台新詠·古詩為焦仲卿妻作》
27、通「旁」( páng)。遍,廣
方施象刑惟明。——《書·益稷》
晉國之方,偏侯也。——《國語·晉語》。注:方,大也。
〈副〉
28、表示時間、相當於「始」「才」
有五月方生者謂之晚筀。——宋· 沈括《夢溪筆談》
29、表示時間,相當於「正在」
守門卒方熟睡。——《資治通鑒·唐紀》
余方心動欲還。——宋·
蘇軾《石鍾山記》
30、表示時間,相當於「將」
今治水軍八十萬眾,方與將軍會獵於吳。——《資治通鑒·漢獻帝建安十三年》
余方高馳而不顧。——《楚辭·屈原·涉江》
31、表示情態方式,相當於「一並」
甲兵方起於天下。——《墨子·備城門》
32、表示範圍或程度,相當於「只」、「僅」
賞有功,罰有罪,而不失其人,方在於人者也。——《韓非子》
〈介〉
33、表示時間,相當於「在」、「當」
方其盛時必毀。——《素問》
方是時,博雞者以義聞於東南。——明· 高啟《書博雞者事》
方其系燕父子以組。——
宋· 歐陽修《新五代史·伶官傳·序》
————————————————————
反
反是象形字。甲骨文字形,從又從廠。「廠」音 hǎn。
1、本義:手心翻轉,通「翻」。覆,傾倒
反,覆也。——《說文》
以齊王,由反手也。——《孟子·公孫丑上》
2、反覆
安反側於萬物。——南朝梁· 丘遲《與陳伯之書》
不思其反。——《詩·衛風·氓》
3、通「返」。返回;回歸
使子路反見之。——《論語·微子》
夫迷途知反,往哲是與。——南朝梁· 丘遲《與陳伯之書》
4、未能遵守,違背
天反時為災,地物為妖,民反德為亂。——《左傳》
5、往返於…之間
寒暑易節始一反焉。——《列子·湯問》
6、反叛;造反
上官桀子安與 桑弘羊及
燕主、 蓋主謀反。——《漢書·李廣蘇建傳》
日夜望將軍至,豈敢反乎!——《史記·項羽本紀》
7、反省
知不足,然後能自反。——《禮記·學禮》
8、歸還;送還
如:反籍(歸還天子之位);反璧(歸還璧玉;表示不貪取財寶)
9、回報;復命
如:反始(報答祖先);反命(復命)
10、類推
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論語·述而》
11、反對
如:反迕(不順從);反撥(猶言反抗;抵抗)
12、報復
如:反把(反撲);反報(報復怨仇);反殺(報殺人之仇而殺人)
13、通「販」( fàn)。賤買而貴賣
〈形〉
14、相反的;對立的。與「正」相對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小人反是。——《論語·顏淵》
非務相反也,時勢異也。——《呂氏春秋·察今》
然而成敗異變,功業相反也。——漢· 賈誼《過秦論》
〈副〉
15、反而;相反
反以我為讎。——《詩·邶風·谷風》
動而見尤,欲益反損。——漢· 司馬遷《報任安書》
——————————————————
穴
穴是象形字。小篆字形,上面是「宀」,表覆蓋物;下面兩邊表示洞孔。
1、本義:土窟窿,地洞
穴,土室也。——《說文》。按,象嵌空之形,非八字。
出自穴。——《易·需》。注:「陰之路也。」
有穴窈然,入之甚寒。——宋· 王安石《游褒禪山記》
2、墓穴;埋棺材的坑
臨其穴。——《詩·秦風·黃鳥》
谷則異室,死則同穴。——《詩·王風·大車》
3、動物的窩
狐狸馳赴穴,飛鳥翔故林。——漢· 王粲《七哀詩》
4、指敵人或奸人盤據、藏匿的地方
上官欲察州里之豪,不能不假耳目,而奸人常為之穴。——清· 顧炎武《天下郡國利病書》
5、地道
審知穴之所在,鑿穴迎之。——《墨子》
6、水道
江河既導,萬穴俱流。——《文選》
7、中醫指人體上可以針灸的部位,多為神經末稍密集或較粗的神經纖維經過的地方
如:穴道;穴位
〈動〉
8、穴居;穴藏
夫鼠,晝伏夜動,不穴於寢廟,畏人故也。——《左傳》
9、挖鑿;洞穿
穴土而入。——《墨子·備穴》
————————————————
書
書是形聲字。從聿,者聲。聿( yù),即筆。隸書省「者」成「曰」。《說文》:「書,箸也。」箸(著)即顯明。合起來表示用筆使文字顯明,「者、箸」音近,故「者」有表意作用。
1、本義:書寫,記錄,記載
書,著也。——《說文》。按說文序雲:「著於竹帛謂之書。」
五曰六書。——《周禮·保氏》
2、畫
今大將軍問事,但令我書可邪?——《資治通鑒》。胡三省注:「書可,畫可也。」
〈名〉
3、書籍,裝訂成冊的著作
書,凡載籍謂之書。——《正字通》
申子、 韓子皆著書。——《史記·韓非列傳》
何必讀書,然後為學?——《論語·先進》
4、信件,信函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杜甫《春望》
一男附書至,二男新戰死。——唐· 杜甫《石壕吏》
諸人徒見操書言水步八十萬而各恐懾,不復料其虛實,便開此議,甚無謂也。——《資治通鑒》
5、奏章;文書,文件
上書諫寡人者,受中賞。——《戰國策·齊策》
先生有所陳奏,則著之於所進呈書之中而已。——清· 梁啟超《譚嗣同傳》
軍書十二卷,卷卷有爺名。——《樂府詩集·木蘭詩》
6、字體,字形
如:書空(用手指在空中虛劃字形)
7、書法
悅親戚之情話,樂琴書以消憂。——晉· 陶淵明《歸去來兮辭》
學書費紙,猶勝飲酒費錢。——歐陽修《學書費紙》
8、《尚書》的簡稱
《書》不雲乎?「好問則裕。」——清· 劉開《問說》
《書》曰:「滿招損,謙得益。」——宋· 歐陽修《新五代史·伶官傳·序》
9、文字
懷中一方板,板上數行書。——李賀《感諷》
10、指「六書」,即中國古代分析文字的理論
十年,出就外傅,居宿於外,學書計。——《禮記》。孫希旦集解:書、計,即六藝中六書、九數之學也。
11、古代皇帝的詔書
今以一郡一國之眾,對無應書者,是王道往往而絕也。——《漢書》
12、說書,曲藝的一種
如:書寓;聽書
13、文體名,先秦時「書」為書信的總名,臣下向國君進言陳詞,親朋之間來往的信件,都稱為「書」。
如:《樂毅報燕惠王書》、《諫逐客書》、《報劉一丈書》、《與朱元思書》、《與妻書》
14、姓
————————————————————
稱 chēng
〈動〉
稱是形聲字。從禾,爯( chēng)聲。
1、本義:稱量物體輕重的器具。這個意義後來寫作「秤」。又指稱量
苦稱量之不審兮。——《楚辭·惜誓》。注:「稱所以知輕重。」
2、叫做;稱呼;號稱;把…說成
稱帝而治。——《戰國策·秦策》
幸蒙大恩,賜號稱王。——《漢書·李廣蘇建傳》
3、述說;聲稱
旄期稱道不亂者。——《禮記·射義》
知其不足稱也。——《國語·晉語》
手把文書口稱敕。——唐·
白居易《賣炭翁》
4、舉起
稱彼兕觥。——《詩·豳風·七月》
稱爾戈,比爾干,立爾矛。——《書·收誓》
元祀惟稱。——張衡《東京賦》。注:「皆訓舉也。」
5、稱贊,贊揚
禹稱善人,不善人遠。——《左傳·宣公十六年》
使人高賢稱譽己者,心之力也。——《淮南子·人間》
6、舉事,領兵造反
敢行稱亂。——《書·湯誓》
而稱兵以害我。——《左傳·襄公二十七年》
不可以稱兵。——《呂氏春秋·孟春》
7、舉薦
繁稱文辭,天下不治。——《戰國策·秦策》
稱 chèn
〈動〉
符合,相當
令作詩,不能稱前時之聞。——宋· 王安石《傷仲永》
薄罰不為慈,誅嚴不為戾,稱俗而行也。——《韓非子·王蠹》
夫才德不稱,固自知之矣。——宗臣《報劉一丈書》
6. 有那麼多兵法韜略的古代中原為什麼還是打不過草原騎兵
古代中原王朝,代代有兵法、朝朝有韜略,從《孫子兵法》到《紀效新書》,多得汗牛充棟。但是,為什麼扛不住草原文明的鐵騎踐踏?
因為戰爭不是比兵書,而是比戰士、比將軍、比效率。從某種角度來說,兵書完全沒啥用。
01.古代將軍用什麼兵書打仗
打仗,不止是技術活,而是應該上升到藝術層面。所以,這是一個高度復雜的游戲,絕對不能掉以輕心。
第三,戰爭較量的邏輯是戰士、是將軍、是效率。北宋軍隊就是打不過女真騎兵,野戰幾乎就沒打贏過。南宋軍隊就是打不過蒙古騎兵,根本就沒法野戰陣戰。明朝軍隊就是打不過滿清八騎,只能靠著關寧防線死守。到這時候,什麼兵法也沒用了。因為力量完全不對等,你還有什麼施展韜略的必要。
從大的歷史角度說,為什麼中原一直被草原欺負?原因就是草原有冷兵器時代的最強戰士:草原游牧騎兵。騎兵就是冷兵器時代的王者。在熱武器之前,你什麼軍隊也沒戲。所以,草原上只要出現雄主名將,中原文明肯定要遭遇浩劫,因為草原一直握著最強武裝。還有就是比效率,中原文明很復雜、很發達,但是這個復雜的綜合體,完全沒有草原的游牧部落制更有效率。
所以說,古代中原王朝的兵法韜略,完全沒啥用。指望用兵書抵擋草原鐵騎,就是集體做趙括。
7. 以前聽過有聲的啞舍,很不錯,很感人,不同的人物有不同的配音好像是耽美的,現在找不到了,求解求資源
廣播劇吧,啞舍廣播劇挺多的,不過大部分是全年齡,你可以去找一下,可能有同人
8. 誰有天方聽書網的帳號能不能幫我下載曹植的<<求自試表>>,在這里先謝謝啦
臣植言:臣聞士之生世,入則事父,出則事君;事父尚於榮親,事君貴於興國。故慈父不能愛無益之子,仁君不能畜無用之臣。夫論德而授官者,成功之君也;量能而受爵者,畢命之臣也。故君無虛授,臣無虛受。虛授謂之謬舉,虛受謂之屍祿,《詩》之素餐,所由作也。昔二虢不辭兩國之任,其德厚也;旦、爽不讓燕、魯之封,其功大也。兮臣蒙國重恩,三世於兮矣。正值陛下昇平之際,稱浴聖澤,潛潤德教,可謂厚幸矣!而位竊東藩,爵在上列,身被輕暖,□厭百味,目極華靡,耳倦絲竹者,爵重祿厚之所致也。退念古之受爵祿者,有異於此.皆以功勤濟國,輔主惠民。兮臣無德可述,無功可紀,若此終年,無益國朝,將掛風人彼己之譏。是以上慚玄冕,俯愧朱紱。方兮天下一統,九州晏如。顧西尚有違命之蜀,東有不臣之吳,使邊境未得稅甲,媒士未得商枕者,誠欲混同宇內,以致太和也。故啟滅有扈而夏功昭,成克商奄而周德著,今陛下以聖明統世,將欲卒文武之功,繼成康之隆,簡賢授能,以方叔、召虎之臣,鎮衛四境,為國爪牙者,可謂當矣。然而高鳥未掛於輕繳,淵魚未懸於鉤餌者,恐釣射之術或未盡也。昔耿弇不俟光武,亟擊張步,言不以賊遺於君父也。故車右伏劍於鳴轂,雍門刎首於齊境。若此二子,豈惡生而尚死哉?誠忿其慢主而凌君也。夫君之寵臣,欲以除患興利;臣之事君,必以殺身靜亂,以功報主也。昔賈誼弱冠求試屬國,請系單於之頸而制其命。終軍以妙年使越,欲得長纓占其王,羈致北闕。此二醫者,豈好為誇主而曜世俗哉!志或郁結,欲逞其才力,輸能於明君也。昔漢武為霍去病治第,辭曰:「匈奴未滅,臣無以家為!」固夫憂國忘家,捐軀濟難,忠臣之志也。兮臣居外,非不厚也,而寢不安席,食不遑味者,伏以二方未克為念!伏見先武皇帝,武臣宿兵年耆即世者,有聞矣。雖賢不乏世,宿將舊卒猶習戰也。竊不自量,志在授命,庶立毛發之功,以報所受之恩。若使陛下出不世之詔,效臣錐刀之用,使得西屬大將軍,當一校之隊;若東屬大司馬、統偏師之任。必乘危蹈險,騁舟奮驪,突刃觸鋒,為士卒先。雖未能擒權馘亮,庶將虜其雄率,殲其丑類。必效須臾之捷,以滅終身之愧,使名掛史筆,事列朝榮。雖身分蜀境,首懸吳闕,猶生之年也。如微才弗試,沒世無聞,徒榮其軀而豐其體,生無益於事,死無損於數,虛荷上位而忝重祿,禽息鳥視,終於白首,此徒圈牢之養物,非臣之所志也。流聞東軍失備,師徒小衄,輟食忘餐,奮袂攘衽,撫劍東顧,而心已馳於吳會矣!臣昔從先武皇帝,南極赤岸,東臨滄海,西望玉門,北出玄塞,伏見所以行師用兵之勢,可謂神妙也!故兵者不可豫言,臨難而制變者也。志欲自效於明時,立功於聖世。每覽史籍,觀古忠臣義士,出一朝之命,以殉國家之難,身雖屠裂,而功勛著於景鍾,名稱垂於竹帛,未嘗不拊心而嘆息也。臣聞明主使臣,不廢有罪。故奔北敗軍之將用,而秦魯以成其功;絕纓盜馬之臣赦,而楚趙以濟其難。臣竊感先帝早崩,威王棄世,臣獨何人,以堪長久。常恐先朝露,填溝壑,墳土未乾,而聲名並滅。臣聞騏驥長鳴,伯樂昭其能;盧狗悲號,韓國知其才。是以效之齊楚之路,以逞千里之任;試之狡免之捷,以驗搏噬之用。兮臣志狗馬之微功,竊自惟度,終無伯樂韓國之舉,是以於悒而竊自痛者也。夫臨博而企竦,聞樂而竊抃者,或有賞音而識道也。昔毛遂趙之陪隸,猶假錐囊之喻,以寤主立功,何況巍巍大魏多士之朝,而無慷慨死難之臣乎!夫自炫自媒者,士女之醜行也;干時求進者,道家之明忌也。而臣敢陳聞於陛下者,誠與國分形同氣,憂患共之者也。冀以塵霧之微,補益山海;熒燭末光,增輝日月。是以敢冒其丑而獻其忠,必知為朝士所笑。聖主不以人廢言,伏惟陛下少垂神聽,臣則幸矣!
9. 三國廖化生平
前半生
【219年】,蜀將前將軍關羽兵敗被殺,當時廖化任關羽主簿,也被吳國捕獲。廖化思念蜀主劉備,於是詐死,當時人都相信了。廖化則帶著老母晝夜西行,奔赴蜀國。 廖化
【223年】,伐吳失敗,劉備病逝於白帝城,後主劉禪即位。廖化升任丞相參軍,後來為廣武督,又當過陰平太守,多次參與北伐行動。 【238年】,廖化攻守善羌侯宕蕈營,魏雍州刺史郭淮派兵救援,廖化擊破南安太守游奕,射殺廣魏太守王贇。 【248年】,涼州羌胡叛魏來降,廖化隨姜維率軍西迎,於成重山築城留守,抵抗郭淮進攻,迎回胡王治無戴等部落。 【259年】,廖化升任右車騎將軍,假節,領並州刺史,封中鄉侯。
後半生
【262年】,姜維率眾出狄道,廖化說:「『兵不戢,必自焚』,伯約之謂也。智不出敵,而力少於寇,用之無厭,何以能立?詩雲『不自我先,不自我後』,今日之事也。」果然,姜維為鄧艾所破,還駐沓中。 【263年】,魏將鄧艾、鍾會伐蜀,廖化同張翼、董厥等人率軍前去抵抗。廖化前往沓中增援姜維,繼而與姜維一同退守劍閣。後來,諸葛瞻被鄧艾破於綿竹,廖化等人隨姜維繞道退向成都,但在半路上就得到了後主劉禪投降的敕令。 【264年】,廖化被徙往洛陽,於半道病逝。
10. 古代誰很厲害
當然是開國君主 誰能比他們更厲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