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免費聽書 » 聽書權力顛峰

聽書權力顛峰

發布時間: 2021-07-11 02:20:59

Ⅰ 李蓮英有哪些本事,能成為慈禧心腹還能和她獨處

慈禧太後的名字大家應該都聽過吧,在那個時候慈禧太後被人們都稱之為第二個武則天,其實這在歷史上是對女性非常高的一種榮譽稱呼了,但是她做的事和武則天非常的不一樣,而且她根本就沒有為國為民的考慮。

其實她並不是中國的皇帝,但畢竟是清王朝後期最後一個真正掌握實權的女性統治者,並且她在26歲的時候就喪失了丈夫,當然她的一生也有非常多的寵臣,所以可以說她並不寂寞,也不會因為丈夫的離開而沉浸於悲傷當中。

深宮孤後,太監出現

其實因為慈禧太後的故事,很多人對她的人生都充滿了疑問,因為在那樣一個時候,宮廷里出現了不少見不得人的秘密,也不知道從哪裡傳出來了一點風聲,表示當時有一個太監叫做李蓮英,他和慈禧當中有非常不正當的關系。

其實,李蓮英並沒有干涉過任何一件朝政,他更多的就是一心一意的服侍他的主人,他其實才是歷史上不得多見的忠心耿耿的好奴才。他做的每一件事情都是為了主人,他也從來沒有為自己考慮過那麼多,所以也沒有必要一直說李蓮英的不好了。

Ⅱ 什麼聽書軟體能聽權利巔峰有聲小說

建議使用喜馬拉雅聽書軟體,只是不知道有沒有你要聽的,但是這上面有很多廣播劇和有聲小說都在更新,還有音樂電台,相聲等,可以發布自己的聲音給別人聽,還可以緩存,很不錯的軟體

Ⅲ 有聲小說官途有沒有續集

《官徒》有txt版本的續集《權力巔峰》!

Ⅳ 別夢依稀怎麼樣

悼念唐耿良先生及其他 梁捷著名評話演員唐耿良先生去世已經兩月。在這期間多次想寫點什麼,總缺乏力量,今晚看了看了電視台錄制的紀念唐耿良的節目「別夢依稀」,不大滿意,就想趁這個機緣,寫一點我對唐先生及當下蘇州評彈的感受,以表示對唐先生的紀念。 去年底,唐先生的回憶錄《別夢依稀》由商務印書館引進出版,此前在台灣出版過。這是第一本評彈演員自己寫的回憶錄。不要說和京劇比,即使與相聲、評書等其他曲藝相比,數量也明顯不足。而且在本書得以出版,顯然與唐先生之子唐力行(上海師范大學歷史學教授,專攻「徽學」)的努力分不開。蘇州評彈式微,僅從文獻整理與出版即可見一斑。 此書甫一出版,我就向滬上一家著名書店打聽,被告知不準備進貨。後來,這本書的影響卻越來越大,在一些書店賣成了暢銷書,甚至我在復旦的學術書店「學人書店」都看到有賣。但是就我所見,真正嚴肅地討論這本書的文章幾乎沒有。前一期《讀書》雜志,王振忠教授從唐力行教授好友的角度,介紹了這本書和他眼中的蘇州評彈。我則想談得比王教授更具體一些。 首先還是來看唐耿良的藝術。評話《三國》的派系還算比較簡單。唐耿良在《別夢依稀》中也討論過,上世紀三十年代,比較著名的《三國》演員有兩位,黃兆麟與唐再良,都是同光年間著名藝人許文安一脈。黃擅於起角色(黃有數張老唱片的錄音如《古城會》等,大家可以下載聽到),唐擅於梳理書情,唐耿良由於經濟原因拜唐再良為師,也確實極好地發揚了唐再良說三國的傳統。而單以影響而論,當時黃兆麟遠勝唐再良,但唐再良的學生終於翻身,成為書壇第一《三國》響檔。 當然黃兆麟這一派的藝術,現在通過黃兆麟傳張玉書、張玉書傳張國良、張國良傳王池良等繼承下來。尤其張玉書是「編書大王」,自己編寫了「西川書」、「東川書」等《後三國》的書目,為自身獨創,經張國良整理後出版。回目是從「千里走單騎」到「水淹七軍」,總共有14冊。據說經濟原因,後面一些大關子如「走麥城」、「彝陵大戰」、「七擒孟獲」、「六齣祁山」等都沒有出版。而張玉書編書是從「贈馬」一直編到「五丈原」的。但這套書已經在國內產生極大影響,即使北方的曲藝愛好者也多知道此書。一位表演北京評書的朋友曾對我說,他認為蘇州評話在《三國》和《英烈》這兩部書上比北京評書成就更高。從文本而論,主要的貢獻者無疑是張玉書、張國良父子與表演《英烈》的張鴻聲。 另外要補充一點,同光年間擅說《三國》的演員除了許文安以外。還有夏錦峰、郭少梅、熊士良三支。夏、郭兩脈已斷。熊派則連綿不絕,有熊士良傳何士良、何士良傳何綬良、何綬良傳汪如雲、汪如雲傳陸耀良、汪雄飛等。陸、汪均有較高技藝和影響。其中陸的錄音和視頻較多(其中「三氣周瑜」一段較少為其他演員演出),汪主要有三十回的「關公書」,並有五冊話本底稿出版,從而為人所熟悉。熊士良當年未入「光裕社」,自編三國,人稱「野三國」。我們至今仍能從陸耀良先生的書中聽出一些「野趣」來,比如在「火燒博望」之後就多出一回「曹操三搜卧龍崗」,為別家所無。 回過頭來看唐耿良的《三國》,主要資料有錄音一百回(從「贈馬」到「華容放曹」,80年代後期電台錄音,電台版與CD版在回目上稍有不同),電視台錄像46回(千里走單騎9回,走荊州依劉表14回,長坂坡11回,雙雄鬥智12回),話本一部《三國群英會》(從魯肅過江至華容放曹)和眼下這本《別夢依稀》。據說他晚年在加拿大多倫多重新錄制了100回錄音和56回錄像,但范圍肯定在87版錄音范圍之內,所以不多探究了。 「唐三國「的書肯定沒有「張三國」甚至「陸三國「、「汪三國」來得豐富。唐耿良解放以後的演出,基本就在這范圍之內(至少我沒聽到過其他部分),比較有名的摺子書有「贈馬「、「戰樊城」、「草船借箭」、「借東風」等。從《別夢依稀》里的介紹來看,他至少在解放前還說過「三氣周瑜」這個關子,也從老藝人周鏞江處學過「收王平」、「空城計」、「斬馬謖」等單獨的幾回書,但少有機會演出。這就是唐耿良的主要家當,而他依靠這100回書成就了一生的榮譽。 如果從他學藝的時點看,他只學了60回書,即從「孔明發令」到「華容放曹」,所謂的「三把火」。我猜想唐再良也不會「千里走單騎」這16回書。後來,唐耿良從周鏞江(周得自許文安或黃兆麟?)處補得16回關公書,連成76回,再經過幾十年琢磨、修改,終於變成目前的百餘回書。從書路來看,唐耿良的前16回書,與張玉書、張國良的前16回書(傳自黃兆麟)沒有明顯區別。 如果討論唐耿良說書的優點,我想列舉四條。第一,唐耿良的嗓音好,非常甜潤,有吸引力。似乎意識到這點的人不多。由於整日說話,對嗓子乃至元氣都有極大損傷,所以保持一副好嗓音的評話或者評書演員、著名評話演員顧宏伯就是嗓音嘶啞,陸耀良亦很嘶啞。雖然嘶啞也別有風味,但一定是甜潤嗓音更受聽眾(尤其女性聽眾)喜愛。 第二,唐耿良書路清晰,說表流暢。前文已經提及,相較於其他《三國》藝人,唐耿良的《三國》比較精簡,也沒有太多斜岔出去的回目。蘇州評話與北方評書的最大區別在於它的精細,而非書目的完整,這種習氣在解放後被進一步強化,直至今天被網友戲稱「盆景藝術」。比如彈詞《珍珠塔》,老藝人可以彈唱大半年(陳希安語,從正月半唱至八月半);比如評話《英烈》,老藝人可以說一年,張鴻聲將其大大刪削,一舉成名,贏得「飛機英烈」美譽;「評彈皇帝」蔣月泉的兩部代表書目《玉蜻蜓》和《白蛇》也絕不完整,卻成為最成功的評彈演員。唐耿良亦如是。唐耿良並不強求評話中固定的「程序」、「套路」(比如「三搜卧龍崗」顯然從「搜卧龍崗」演化而出,老藝人認定有一必有三;其他情境亦是如此,比如必須總結「周瑜三害劉玄德」、「周瑜三害諸葛亮」從而推演出「諸葛亮三氣周瑜」等等),而是順著書情書理,自然而然地說下來,節奏很快,適合上海人的聽書需要。曾聽一些人抱怨唐耿良的書不好聽,沒有變化。如果以「曲折繁復、處處有典、句句有據」的標准來衡量,唐耿良的書確實不好。但如果以邏輯、節奏、合理性為標准,那麼唐耿良的書達到了很高的水平。 第三,唐耿良說書沒有江湖氣。老報人秦綠枝說,唐耿良無江湖氣,可謂一語道破玄機。一般來說,評彈演員的文化程度都不高,讀書有限,唐耿良也不例外。據說唐是好讀書的,但終究不能過高要求,而且唐在《三國》文本及相關材料上,未必比它家(如張玉書)更全面。但唐的說書,始終規規矩矩,就書論書,就事論事,極少「外插花」噱頭。而且唐的說書,幾乎不會涉及同行,也不會任意臧否。也可以說唐很精明,所謂「禍從口出」,許多演員都因為不妥當的言論而惹出是非。唐耿良情願書變得平坦(他主要從書的內部情理上下功夫挖掘),也不願用其他手段來博得聽眾的歡迎。我幾乎沒有聽過唐在書場里的演出,主要從電台、電視台的錄音錄像中得到印象,也有可能他在現場說書時會放開一些。但總得來說,唐耿良的書比較規矩,非常適合直接移植到電台或者電視台。作為對比,我們可以比較一下說《英烈》的張鴻聲。張的說書非常活,噱頭極多。但他在電視台錄制的《英烈》(12回「鬧武場」),因為不敢亂放噱頭,完全失去了書場里的派頭,質量很糟糕。而唐耿良的表演天然適合電台、電視台,我們應該注意到,評彈皇帝蔣月泉的表演在這一點上也有和唐類似的優點。 第四,唐耿良說書比較「新派」。唐耿良並不是通過深挖《三國》文本而吸引聽眾、觀眾。恰恰相反,他主要精力是去研究聽眾的需求,思考怎樣去說才能吸引聽眾。所以「唐三國」最有時代氣息,沒有遲暮的「倚老賣老」。唐耿良身材矮小,年輕時自然是「小鬼頭」,年老時也完全沒有疲態(不妨對照陸耀良晚年的《三國》錄像),一樣是該演的演,該打的打,不得不讓人敬佩。 然後就要說說唐耿良的表演缺陷。我們只要把上面幾點翻轉過來,就可以看作是唐耿良的缺陷。第一,角色起得不足。唐再良的《三國》本就以書情書理取勝,不比黃兆麟注重角色。唐耿良在《別夢依稀》和以前的「星期書會」中,多次講起過他怎樣向楊蓮青(顧宏伯之師)請教起角色。饒是如此,唐起的角色也還不足。說《三國》的名家中,很多人有「活曹操」、「活張飛」、「活關公」之類的美譽,這多由擅起角色而得名,唐耿良這方面稍弱,當然這恐也恐與嗓音條件有關。 第二,唐的書目過於簡化。應該說,唐耿良精簡的《三國》能受到上海這樣大都市的新聽客、不定期聽客、女性聽客的歡迎,書的邏輯性強,環環緊扣。但對於少數聽過許多遍《三國》,比較過許多名家的老聽客來說,「唐三國」就不一定受歡迎了。唐耿良不大會說「我有他人無」的回目,只是反復錘煉他那一百回的「三把火」。 第三,唐耿良說書不夠噱。「唐三國」的噱頭主要是「肉里噱」,在「群英會」里表現得最明顯,主要是通過周瑜、魯肅、小兵的一些錯誤判斷、尷尬行為來使得聽客發笑。這種手段很高明,但塑造噱頭噱頭的地方還是太少太少。 以上幾點之外,最後一點最為嚴肅,也是我真正希望通過《別夢依稀》與讀者諸君探討的:唐耿良與政治的關系,或者說,評彈藝術與政治的關系。回顧這六十年的評彈演變歷史,先不論藝術,單看政治覺悟和政治嗅覺,至少有兩位演員處於關鍵位置,一是蔣月泉,一是唐耿良。這兩人亦是摯友,同為「七煞檔」成員,同時發起成立「上海評彈團」,同時去香港演出,同時發起「斬尾巴運動」,80年代以後又同時在電台里主持「星期書會」節目。蔣月泉去世以後,唐耿良寫了一篇長文表示叨念,也披露了許多鮮為人知的秘密。 我一直認為,對這些問題的細節上的披露(雖然缺乏反思,還不乏沾沾自喜),才是《別夢依稀》的真正價值所在。 唐耿良極為聰明,也極為幸運,少年成名,在眾多《三國》名家中脫穎而出。唐先生靠著一部《三國》在大上海站穩腳跟,娶妻生子,並在蘇州置下產業,這在同輩評彈演員中並不多見。唐耿良1944年才進入上海,很快就出名。而且又趕上派系斗爭,由張鴻聲拉攏,加入「七煞檔」,大獲成功。 這固然與唐耿良說書較新派、較規矩有關,但也是藉助了整個環境變化的力量。時勢造英雄,四十年代後期的混亂局勢,反倒促進了評彈的發展,也捧紅了蔣月泉、唐耿良、陳希安等演員,而他們在解放後又將這種藝術優勢通過政治手段固定下來,為評彈注入意識形態內涵,也將徐雲志、周月泉、楊仁麟甚至嚴雪亭等政治嗅覺不夠靈敏的前輩、同輩徹底顛覆,拉開了蔣月泉、唐耿良的時代。 唐耿良這一生,絕大多數時候都與政治有著密切聯系,或者說,他(還有蔣月泉)的藝術形式最容易政治化,最容易「為政治服務」。他們的藝術風格也直接地影響了評彈的內在要求和發展方向。這是當時的時代精神,今人不可不察。《別夢依稀》中對此有一些思考,但對評彈這半個多世紀的發展趨勢沒有總體上的反思。我們不可能要求作者跳出時代,或者進行過高層次的思考。但對於我們這樣的普通讀者和評彈聽眾來說,不了解歷史,也就不可能了解評彈的現狀,無論評彈的表演內容還是評彈團的組織形式。 《別夢依稀》中,唐耿良並沒有過多地回憶他如何在上海走紅,如何加入「七煞檔」,如何做電台、做堂會等等,而要把回憶重點放在解放前後。這一點恰與許多老藝人相反,他們把「打入」上海看作人生最大的轉折點(比如張鑒庭)。因為「新時代」才是唐耿良的時代。那個「舊時代」,多得是「描王」夏荷生的悲劇(沉迷鴉片,英年早逝),唐耿良即使紅,即使賺錢,也只是「響檔」,終有「不響」的一天。只有解放後,評彈才有革命性的轉變,唐耿良也不再是無依無靠的「藝人」,轉變成有組織、有祖國、有精神歸宿的「人民演員」。 不妨先看評彈的演出內容在這半個多世紀來的轉變。第一,演出書目急劇減少,長篇也紛紛變成短篇,甚至「盆景」(比如有網友開玩笑說,一位著名評話演員繼承曹漢昌的衣缽說《岳傳》。但在所有演出場合,只見他說過一回「十敗余化龍」,不知他是否還會其他書)。研究一下「中國評彈網」上的「長篇彈詞」、「長篇評話」書目,可以發覺現在真正還在書場演出的傳統書很少。大家主要演出「斬尾巴」以後的「二類書」。有些評彈演員表示,這是市場需求所決定的,說「一類書」沒生意,只有說一些大家不熟悉的、沒有電台錄音的「二類書」或者「WG秘聞」才有生意。但是這種現象背後的根本原因還是評彈演員技藝的退化和評彈聽眾結構的老化和弱化。評彈在四十年代最為上海最強勢的文化,根本不存在這樣的問題。對照一下今日郭德綱乃至周立波的情況即可明了,如果沒有受追捧的名演員,沒有「人保書」,再怎麼在書上投機取巧都是沒用的。 第二,評彈演員的追求發生轉向。蔣月泉成名之路開出先例。現在絕大多數評彈演員(尤其是著名演員)已經放棄像徐雲志、周月泉那樣以一兩部經典長篇在大小碼頭上安身立命的追求。他們更希望復制蔣月泉的成功。蔣月泉有並不完整的長篇存世,但被人稱道更多的是他的一些唱段,如人強馬壯、海上英雄、林沖、王孝和等中篇里的一些唱段,流傳極廣。還有一些選回里的唱段如庵堂認娘、廳堂奪子等,也是解放以後仔細摳出來的。唐耿良雖然也錄下了百回長篇,但他在《別夢依稀》里津津樂道的還是戰樊城、草船借箭等幾回書。顯然,他認為這幾回書比整個《三國》更能代表他的成就。因為就是這幾回書在特定的演出場合、政治環境下為他帶來了極大榮譽。但他這種體會非常短視。只需幾十年,後人就會對藝人的總體成就做出重新評價(比如根據《三笑》龍庭書來評價徐雲志、根據《文物香球》來評價周玉泉),藝術的生命長於政治。現在一些中年演員也渴望復制蔣月泉的成功,比如吳新伯就表示,對他和一些著名演員而言,現在重要的已經不是說長篇(他認為那隻是年輕時打基本功),而是要像蔣月泉那樣被經典化。在政治環境完全改變的環境下,還抱有這樣的觀念,不得不讓人深感驚訝。現在還有一些人認為,余紅仙的「蝶戀花」對傳播評彈、普及評彈起到了極大的作用。據我所知,很多北方朋友確實通過這段「蝶戀花」知道了評彈。但是它把評彈從四十年代最普及的「中產休閑文化」(上海就有數十家書場、數十家電台在演出)變成了「輕騎兵」、意識形態宣傳工具,從而喪失掉評彈賴以為生的中產基礎,功歟過歟,顯而易見。下文還將繼續分析,目前這種畸形狀況終究是與五十年代「評彈團成立」、「斬尾巴」運動以及「編寫中篇」這幾件怪事成因果聯系,而唐耿良與蔣月泉一樣,在這過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第三,評彈演員思想上的「媚政治化」程度令人驚嘆。在強烈籲求制度變遷、政治改革的今天,在互聯網普及的今天,在郭德綱、周立波等都在冷嘲熱諷有關當局的今天,唯有評彈演員在思想政治上保持了WG中的左傾與獻媚。這一點不能完全用受限於體制來解釋。也有一些其他藝術形式受限於體制,他們會選擇在行動上迎合體制,比如許多新編京劇、崑曲等,目的就是評獎。且不論藝術,至少在思想上是獨立的。但是評彈界不僅在行動上迎合體制,還主動在思想上獻媚政治,主動發揚「輕騎兵精神」,主動創作歌頌型、主旋律開篇,主動排演五六十年代具左傾色彩的節目,認為這才是「經典」,上至電台節目主持人,下至普通演員都樂此不疲。比如說,每年的「八一」,電台《星期書會》節目都會紀念「八一」,組織播放一系列歌頌雷鋒、歌頌民兵、歌頌解放軍的彈詞開篇,串聯詞熱切真誠,讓人毛骨悚然。又比如說,評彈團一些領導(包括演員)的發言甚至表演中,會主動引用或者歌頌黨和領導人,也許是WG中留下的病根,讓人恍如隔世。 唐耿良在《別夢依稀》中對自己與政治有關那段生活的津津樂道非常有代表性。其中包含了奔赴抗美援朝前線演出、奔赴淮河治理工地體驗生活、編寫教育意義的新書(「王崇綸」等)等。類似的故事我們也在別處聽蔣月泉、陳希安、王柏蔭等人說過。這些人都是創建上海評彈團的「十八藝人」,他們的歷史就是評彈團的主流歷史,他們的敘述就是評彈團的主流敘述,現在團里的一些年輕演員,雖然沒有經歷過那個時代,但也似乎把唐耿良、蔣月泉、陳希安當年的這些行為作為自身的驕傲。在相聲界、京劇界等其他領域都看不到這種場景,評彈團的盲目和麻木的精神狀態必然地促使評彈在當下變成一個怪胎。 我們很少能看到當時其他「非主流演員」如徐雲志等人對五六十年代的回憶和陳述。就我所見的極少資料而言,老演員都不太適應政治形式的改革,不知道為什麼不單干獲取每月幾百甚至上千元的收入,而要加入評彈團拿很少的工資,也不知道為什麼不在江浙一帶演出,而要去幾乎沒人能聽懂蘇州話、更不要說懂評彈的抗美援朝前線。就這樣,老先生們在政治上落後了,在地位上靠邊了,直至今天都還沒翻過身來。 事實上,他們並不見得比唐耿良、蔣月泉等更為政治不正確。唐耿良、蔣月泉都非常強調他們1950年和1962年的兩次香港之行。內中原因比較復雜。評彈演員較少有機會走出江浙滬,不要說走出國門。所以評彈界一直有很嚴重的崇洋媚外(這與政治投機的根源是一致的)傾向。前些年很多演員對去台灣演出的經歷津津樂道,恰與唐耿良回憶去香港演出前後呼應。有些外國人出於好奇對評彈表示關心,也被這些演員視作評彈全球化、普及化的象徵,挾洋自重,正可見評彈之衰落。唐耿良、蔣月泉等為了香港演出,精心編排了書目,「戰樊城」和「廳堂奪子」都成為代表節目,這也是唐、蔣對此念念不忘的原因。而最重要的一點,恐怕就是兩次香港之行,在WG中成為唐、蔣最大罪名,影響到他們的命運。 《別夢依稀》中並沒有迴避這些環節。唐耿良很直率地陳述了張鑒庭對他的構陷,以及他的反應和思考,這點還是讓人欽佩。但唐耿良似乎並沒有更深入地思考內中原因。我們外人並不知道許多他們生活和交往的細節,更不可能對唐耿良、張鑒庭的人品做出評價,但是從整個評彈演出和組織模式的改變,不難體會各自復雜的心情。唐耿良的反思非常「主流」,可以把一切影響、妨礙評彈正常發展的罪名全部安於四人幫頭上。但評彈的衰落,並非源於四人幫,而是源於評彈團的建立和「斬尾巴」運動的開展,從此評彈就從充分自由地競爭變成了國家包養。 吊詭的是,主動接受包養、主動接受收編的肯定是一批當時最紅、政治嗅覺最靈的演員,唐耿良和蔣月泉都是此中佼佼者,正如侯寶林之於相聲或者梅蘭芳之於京劇。唐耿良記載說,當時很多演員都說,「人精」蔣月泉都加入評彈團了,我們還有什麼猶豫。詞語甚是,蔣月泉不僅在藝術上很有想法,在政治上也極為聰明,正是「人精」的素質使得蔣月泉成為空前絕後的一代評彈皇帝。他既可以說是評彈的巔峰,也可以說是評彈衰落的源頭。唐耿良的評話不可能有蔣月泉的唱腔那麼普及,但起到的作用非常相似。 唐耿良在懷念蔣月泉的文章里,一再誇獎蔣月泉,把建立上海評彈團的主要想法歸功於蔣月泉,表示自己只做了跑腿和組織的工作。從此,藝人自治團體光裕社不再成為壟斷評彈資源的組織,權力都讓位給了評彈團。而每個演員也都不再完全地由觀眾來養活,可以依靠評彈團拿到一份固定工資。政府也派了人來領導評彈團,做思想方面的政治輔導,評彈也從說唱藝術變成了「輕騎兵」,從此走上了不歸之路。 毫無疑問,光裕社有極大的不足。評彈界也有大量的陋規、陋習,再加上很多社會因素,使得評彈演員的生活沒有保障,所謂「吃開口飯的」。我們已經聽過很多藝人表述過在解放前受人欺負、敲詐勒索等不幸故事,即使響檔也不例外。但是,與今天的影視明星一樣,著名演員都能賺大錢,享受極高的生活水準。沈儉安、薛筱卿、嚴雪亭、蔣月泉以及唐耿良等響檔,當時都有機會每月賺到千元以上,遠高於社會平均水平。所以他們往往可以在上海置產業,買汽車代步,家中僱傭許多傭人,平時奢華衣著和飲食更不用說。總之,解放前說書是一個高度競爭的行業,不管你的輩分和關系,藝術競爭最為慘烈,可謂贏者通吃。當紅的響檔可以月入千元,力氣衰落、能力不濟的演員也可能餓斃街頭。 而評彈團的成立,意味著從評彈藝人的組織、評彈演出的內容、評彈傳播的方式以及年輕演員的培養模式等一系列問題都發生改變。過去那種拜師學藝,由師父引領出道,再收徒弟,代代相傳的評彈傳承模式一去不復返。取而代之的是,國家成立評彈學校,培養評彈演員,學成後加入各地評彈團,由團里指配演出碼頭。很多時候,團里也會給演員下達政治任務,要求排演某某書,以參加評獎和應付檢查。這是一種計劃出來的藝術,而非老百姓用腳投票出來的藝術。任何依附於體制的演出團體,由於缺乏正確的激勵和引導,幾乎不可能繼承和發展藝術,也不可能恢復藝術的生命力。 唐耿良在WG後又成為評彈學校的主要教師。但是評彈學校恰恰又是扼殺評彈的又一項關鍵制度。與器樂、技藝表演不同的是,評彈是一門帶有互動性、變化性的說唱藝術。必須會說,會演,會靈活調動書情。這一切只有在書台上才能真正學會。評彈學校只能培養唱開篇的演員,往往學了許多年,連半個月的書都說不下來,與解放前師父帶徒弟、半年乃至三個月就出道的情形形成對比。難怪有人發出「評校不亡評彈亡」的感慨。而唐耿良先進地適應計劃藝術的思維,非常熱情地在評校授業。多年努力,最終落個《三國》後繼無人、幾乎絕跡的下場。而極少數還能繼承藝術的演員,恰是主要在碼頭上磨練出來,沒有受到太多評校的污染。只要評校還繼續存在,那麼「張公養鳥,越養越小」的命運都是可以預見的了。 另一點唐耿良和蔣月泉對評彈界的關鍵影響是「斬尾巴」運動。從《別夢依稀》中的記述可以看出,這也並非是唐、蔣等人平白無故的創新。他們見沈笑梅的「乾隆下江南」受到工人的聯名舉報,就敏感地嗅出了政治形勢的變化。如果說張雙檔「十美圖」和蔣王檔「玉蜻蜓」等書目的毛病比較明顯的話,「唐三國」所包含的問題還不是十分嚴重。這時候就能看出蔣月泉「人精」本色。他能在山雨未來之時就搶先自絕後路,自我革命,廢除自己拿手本領,找新書吃飯,不能不說高明。蔣還表示,「只要我們五檔書(唐,蔣王檔,張雙檔,周陳檔以及劉謝檔)團結一致,在上海書場說新書,二等收入也是有把握的。」這句話非常准確,要「斬尾巴」也必然是從這些大響檔開始,一般水平的演員絕沒有這個勇氣和能力,故而政治上也就落後於這些響檔,從而由他們來左右評彈的發展方向了。 兩次斬尾巴的後果,切切實實斬斷了許多傳統書。而新編的二類書,除了極少數由名家自身能力樹立起來的以外(如楊振雄、楊振言的「武松」),幾乎沒有能立起來的書,直至今天都沒有。而現在絕大多數演員也安於被斬尾巴的現狀,沒有任何動力去恢復被斬斷的尾巴。年輕演員更是積極地向老演員學習二類書,表態說,不說好二類書是絕不能說一類書的。而我們在電台里能聽到的、朋友們還願意討論並反復收聽的,多是在斬尾巴間歇或者WG後錄制的長篇一類書。徐雲志、周月泉、嚴雪亭等先生的在天之靈,如果知道現在演員對待斬尾巴、一類書的態度,不知作何感想。斬尾巴終究是評彈演員自己發起的,主動的,一下子真正地斬斷了評彈之根,再也沒有恢復的能力。 現在我們熱烈地討論唐耿良的《三國》成就,同時也贊譽他為成立評彈團、發起斬尾巴運動、授課評彈學校等一系列「有功」於評彈的成績時,難道說話的人從來不覺心寒嗎?難道他們的人格、藝德已經分裂和淪喪到這種程度了嗎? 唐耿良的《別夢依稀》有相當篇幅討論自身與評彈藝術在WG中的情況。應該說,絕大多數優秀評彈藝人的身心都在WG期間受到了嚴重摧殘。隨手舉一例。周玉泉在蘇州被迫參加批鬥會,場場不漏,身心疲憊,幾欲尋死。一日他正好遇到上海彈唱《珍珠塔》的名家郭彬卿,便在郭面前訴苦。郭彬卿傳授授周玉泉一法:到醫院去體檢,檢查到尿液時,咬破手指,滴入少許血,執此化驗單可避批鬥。周玉泉如法炮製,不想欠缺經驗、滴血太多,結果遭到醫院猜疑。在暴力威逼之 下,周只得供出郭彬卿的名字。蘇州造反派立即前往上海,捉拿郭彬卿。正逢郭彬卿上午在團里開會,聽到這個消息。從下午起,眾人便不見郭彬卿蹤影,後被發現 已弔死在廁所內。 另一方面,那段時期也留下了大量主旋律的開篇,既有錄音資料,也有出版資料,而且多半由最著名的彈詞演員(比如蔣月泉)所演唱。這些資料被長期封存,許多年未被拿出來,但只要不銷毀,終有曝光一日。而且目前大量可以播放的主旋律開篇與那些被封存開篇有著密切聯系,如果不認真梳理評彈及其他曲藝在那段時間為政治服務所作出的貢獻,也就不可能認識到評彈當下所處的位置。 雖然我以唐耿良和《別夢依稀》為線索,說到很多評彈的糟糕現狀和惡劣環境,但我本身對唐耿良和蔣月泉的藝術充滿敬意。唐耿良的追悼會上,不僅有大量評彈界人士和老聽客送行,丁關根、唐家璇等領導也送了花藍,可見他在藝術和政治等多方面的地位。如果把過去幾十年、尤其五六十年代是評彈藝術的巔峰(確實涌現出蔣月泉這樣偉大的演員和許多精彩唱段),那麼唐耿良功不可沒;但如果把過去幾十年,看作評彈逐漸國有化、政治化、盆景化的衰弱過程,那麼唐耿良同樣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寫到此處,在網上看到唐耿良先生的遺容,瘦了許多,宛如變了一個人。我想,唐耿良這樣的《三國》,蔣月泉這樣的《玉蜻蜓》,以前出來沒有過,以後也不會再有,也不應再有了。僅以此文悼念唐耿良先生。 唐耿良:《別夢依稀》,商務印書館

Ⅳ 十大官場小說排行

十大官場小說排行榜:《權力巔峰》、《官仙》、《官途》、《官道無疆 》、《官神》、《紅色權力》、《弄潮》、《侯衛東官場筆記》、《首席御醫》、《二號首長》。

1、《權力巔峰》

主要講述了多了12年前瞻性優勢的夏想重新站在大學畢業的路口,回味錯過的人生,珍惜眼前的時機,要自己規劃自己的人生,於是,從縣委書記秘書起步,以一種奇怪的起飛的姿勢,跑步進入了官場。

熱點內容
民國系列小說排行榜 發布:2025-08-11 19:11:36 瀏覽:519
特種黑社會小說排行榜 發布:2025-08-11 18:50:08 瀏覽:604
重生帶肉古文小說推薦 發布:2025-08-11 18:47:40 瀏覽:348
女主蘇淺小說全文免費閱讀全文 發布:2025-08-11 18:21:39 瀏覽:7
言情小說我若離去後會無期 發布:2025-08-11 18:20:58 瀏覽:256
天行最新言情小說 發布:2025-08-11 18:12:08 瀏覽:798
段子聽書 發布:2025-08-11 18:07:26 瀏覽:765
小說提升詩性品質閱讀 發布:2025-08-11 17:58:53 瀏覽:307
金庸同人言情小說 發布:2025-08-11 17:58:02 瀏覽:330
繁華夢小說全文閱讀 發布:2025-08-11 17:48:51 瀏覽:8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