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湖居聽書總結
⑴ 明湖居聽書讀後感
明湖居聽書》課例讀後感 作者:曲曲 日期:2009-2-20 8:30:00 0 推薦 今天讀了高中特級教師鄧彤老師11年前執教的《明湖居聽書》課例,仍很有感觸。鄧老師的課堂有很多值得我們高段語文教師學習的地方。且不談他對教材的取捨和整體設計構思,單看他講課中的兩個環節「把握課文框架」和「品讀重點段落」兩個環節。現在不少高段教師在閱讀教學中往往忽視和削弱對課文框架的整體把握,總是稍稍讀讀課文,就直奔重點段。其實正如鄧老師自己所說「最佳的閱讀與識記方法是先曉輪廓,然後再把握細枝末節。反之,如果從細微處著眼,閱讀效率反而不高。」鄧老師「把握課文框架」這個環節實際上體的是一種提綱挈領的閱讀方法,是「自上而下」的理解方式。鄧老師處理得非常好,充分體現了教師「導」的精妙。他首先讓學生瀏覽全文,思考:本文寫了幾處音樂表演?重點寫誰?學生據此很快理清了文章的主要內容和人物,找到文中描寫了三個人的表演,重點是寫白妞。教師繼續引導:琴師和黑妞在文中能起什麼作用?除了用人來襯托,文中還用了哪些內容陪襯?教師暗示學生從多角度來考慮,學生分別又找到了用場面描寫來襯托和聽眾引經據典高度評價白妞來襯托中心。這一系列的引導讓學生逐步了解了文章採用多種不同的角度襯托文章中心的寫作手法。教師的總結高屋建瓴,深入淺出,讓學生對這一寫法的認識更深刻:「經過層層鋪墊,便給讀者造成了一個極大的懸念,人們不禁想探究:這尚未出場的白妞究竟是何等高人?為什麼她使這么多人如此沉迷?於是,當她正式演出時,作者便集中筆墨寫盡了她的風采。最後的觀眾評論,要言不煩而又十分中肯地再次渲染了本文中心。整篇文章就如一曲音樂,圍繞主旋律,音樂家從不同側面不同角度通過各種方式去渲染烘托它,於是使主題成為立體豐滿的復調!」如何品讀重點段落?在小學高段不少的課堂中,學生很會找關鍵的句段,找到之後多半是你說,我說,說來說去都在一個平面上,有些教師對品讀這些關鍵句段要達到什麼程度,心裡也不是很清楚,往往是學生說多少是多少,所以談不上有目的有價值的引導了。鄧老師在「品讀重點段落」既留出空白供學生品讀,在學生交流時,又有教師精彩的引導、設問、評述使得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對話生成性強,又具有深度。如:學生談到最喜歡的句子「那雙眼睛,如秋水,如寒星,如寶珠,如白水銀里頭養著兩丸黑水銀……」教師問:「你覺得這句話好在哪裡?」學生說:「用博喻描繪王小玉眼睛之美,體現她的氣質。」 老師反問「不過,用這一連串的比喻是不是嫌啰嗦了些?寫一句「眼如秋水」不行嗎?」老師的一句質疑挑起了學生思維的火花:有的認為可以寫簡單些,覺得簡潔是一種境界。有的認為說不準,想劉鶚是大文學家,他的文章一定不會有問題吧。從學生的回答可以看出教師此時的質疑是很有必要的,能激發學生心中的疑問,此時學生有疑但不能自己釋疑的時候,教師的點撥恰到好處,教師讓學生聯系比喻的基本特徵「本體和喻體之間有相似點」來理解,學生頓悟:用秋水比喻眼睛的清澈純凈,寒星比喻眼睛非常明亮,寶珠比喻眼睛美麗的光澤,白水銀里養著兩丸黑水銀,黑白分明,圓潤靈動。再讓前面發言的同學綜合:「這雙眼睛,像秋水一般清澈純凈,像天宇中的寒星一樣晶瑩明亮,像寶石一樣閃爍著美麗動人的光澤,它黑白分明,像白水銀中的黑水銀一樣圓潤靈動。這幾個比喻各自側重一個方面,是從不同的角度進行描寫的,不能算蛇足。」教師再簡單小結:「是啊,作者用一組比喻把一雙眼睛描寫得如此動人。巧笑倩兮,美目盼兮,動人的眼睛是最美的風景。」教師也順勢把課堂的關注點引導重點內容:「但是,本文中最美的還得算那動人的演唱,劉鶚用了兩大段來描寫這精妙絕倫的表演,請大家細讀這兩段文字並思考……」教師課堂的把握和駕馭可見一斑。
⑵ 仿照 《明湖居聽書》 的手法,用比喻、同感的修飾手法,寫下對這段音樂的感受。
這個嘛,還用說嗎,自己想唄,很簡單的 隨便寫寫 只要語句通順
還有是通感不是同感.........只要含有通感的修飾手法就行了!
樓上說的是樓主問的問題嗎?自己懶 去網路復制一下就草草完事了?太不負責了。
⑶ 明湖居聽書概括
文章寫的是「我」在大明湖畔聽說書的經歷,表現了琴師、黑妞、尤其是白妞高超的歌唱藝術。
⑷ 明湖居聽書閱讀
濮陽市2010年中小學教師遠程培訓
濮陽市2010年中小學教師遠程培訓
當前位置:學員主頁 --> 作業
請設計一份課堂教學實例,體現出語文課堂中的互動對話。
劉韶娟(輔導教師) 發布時間: 2011-04-20 16:25:34
作業要求:
請設計一份課堂教學實例,體現出語文課堂中的互動對話。
提交時間:5月19日以前。
請編輯好格式後直接提交,勿用附件。
提交者:
張艷茹(學員) [提交時間: 2011-04-29 10:13:26 ]
答題內容:
自主學習合作探究式的新型課堂中的互動對話
大流一中 張艷茹
"在傳統的課堂教學中,一切以應付考試為中心,教師滿堂灌,充當"單放機";學生被動接受,變成了錄音機"。學生在情感、語言、思維、個性等方面處於被動、壓抑的狀況,課堂氣氛是緊張、冷漠的。這種狀況是與理想課堂的精神不相符合的。為了使學生獲得良好的、充分的發展,必須改變這種狀況,代之以師生雙向互動的形式,讓學生"動心"樂學,"動腦"多思,"動口"多說,"動手"多做。
在實踐中,我重新認識課堂教學的性質與任務,重新認識教師在課堂教學中的任務與角色,並以此重新調整課堂教學的策略。以學生為中心,大膽創設有利於師生互動的學習環境。要以學生為中心,大膽創設有利於師生互動的學習環境。教師應以平等的心態創設輕松愉悅的課堂氛圍,讓學生在無拘無束的環境中自主學習。教師要解開學生的束縛,建立教學民主,增進師生情感的溝通,消除學生的心理重壓,教師要盡可能以一個朋友的身份參與到學生群體中去,讓學生敢說、敢問、敢辯、敢寫,使他們在無拘束無壓力的課堂上自由地學習。教師要成為學生學習的引導者、激勵者和點撥者,即教師在課堂中既是積極參與者,又是導學者;既課程的開發者,又是學生潛能的發現者。教師通過平等地參與學生中去。
生活動,並貢獻個人意見與經歷,使師生關系更加密切融洽,使學生消除對權威和失敗的畏懼心理,使學生積極參與、思考、交流。在課堂上,教師應精講少講,騰出1/3到1/2的時間,讓每個學生主動學習,思考,操作和討論,同時在教學過程中,充分運用個別學習,小組學習、大組討論、學生執教和情景表演等幾種教學組織形式。此外還根據具體的實際需要選擇和組合運用多種形式,從而擴大學生在單位時間內有主動活動的空間,釋放每個學生的精神活力,增強學生學習的自信心,在有限的課堂時間中,充分發揮出教學效益。
語文課堂教學中,適量地引進富有針對性、趣味性、時代性和實踐性的內容,既能創設情境,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又能充分挖掘教材潛在的意象和精神,更能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主動性。這樣做不僅有助於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而且還能使學生獲得情感的愉悅,得到創造美的享受。下面以《明湖居聽書》一課為例,談談語文課堂教學的「創新」。
《明湖居聽書》
教學重點:(1)體味「通感」修辭的美妙藝術效果,學習「通感」修辭手法的准確運用。比較《明湖居聽書》和《琵琶行》音樂描寫的同中之異。
教學難點:把聽覺方面的感受,用恰到好處的語言描寫出來。
結合本課的教學目的、教學重點、難點,我嘗試上了一堂「導入一賞讀一研討一練寫」的「創新」課。
導入
首先創設情境。聽錄音《青藏高原》。李娜唱的《青藏高原》激越高亢,主旋律跌宕起伏,學生聽得用心,情緒亢奮,這支歌為這堂課的教學營造了一種濃厚的藝術氛圍,激起了同學們的情感波瀾。(聽完歌,我問:「這首歌唱得如何呢?」學生:「唱得好。」)
可是如何就把這轉瞬即逝,只可意會的聽覺形象用語言描寫出來呢?我們先來賞讀《明湖居聽書》用什麼手法來描寫白妞演唱技藝的,共同探討一些方法來把《青藏高原》的演唱藝術描寫出來。
激起了學生學習興趣,就有利於發揮學生學習知識的主體作用,目的明確後,自然引到賞讀《明湖居聽書》描寫白妞演唱技藝的兩段上來(王小玉便啟朱唇……這時台下叫好之聲,轟然雷動)。
賞讀
初讀這兩段,我們是否覺得白妞演唱得很美呢?我們並未親耳聽,而只是讀小說,用眼看文字,為什麼能在聽覺上獲得美感呢?
由於作者寫作時運用了一種特殊的比喻——通感來描寫演唱藝術,因而覺得很美。下面我們來品讀作者是怎樣運用這種修辭手法的?
(把問題定向,讀中思考、討論,完成賞讀)提三個問題:
(1)按白妞演唱時聲音或高或低、或緩或急,把整個演唱過程分幾個階段呢?
(起始一發展一跌宕一高潮一結束)
(2)找出運用通感修辭來描寫白妞的演唱技藝的句子,仔細品味通感的准確運用和收到的藝術效果。
(通感句是把哪兩個感覺溝通的?本、喻體的相同點在哪裡?)
(3)總結本課描寫演唱技藝的方法。
A、演唱過程分階段(按聲音高低、緩急)。
8、巧用比喻(通感):先點出感受到的音樂(可見的形象,可經歷的事,可體驗的感覺),再溝通視覺形象。特點是從視覺設喻。
研討
剛才我們共同賞讀了《名湖居聽書》,同學們,誰還記得上學期我們曾學過的一首描寫演奏技藝的詩?
(一)學生憶誦《琵琶行》第二段(「大弦嘈嘈如急雨……四弦一聲如裂帛」)。同學們,同屬演奏和演唱的描寫有何同中之異呢?學生討論發育。
問題設計:(1)同樣用比喻描寫演奏技藝,與《明湖居聽書)運用比喻一樣嗎?(2)總結兩課音樂描寫的同中之異。
A、同是巧用比喻,但《琵琶行》用類似或熟悉的聲音設喻;《明湖居聽書)用特殊的比喻——通感來溝通各種感覺,主要是從視覺角度設喻。
B、同有妙語點睛,但關鍵處《琵琶行)直接解說;《明湘居聽書》直接講感受,又使用了比喻。
(二)擴展延伸。下面再賞讀選自《西廂記》的《崔茸篙夜聽琴》的三支曲於。(出示投影片)
【天凈沙】莫不是步播得寶髻玲瓏?莫不是裙拖得環佩叮咚?莫不是鐵馬兒檐前驟風?莫不是金鈞雙控,吉丁當敲響簾櫳?
【調笑令】莫不是梵王宮,夜擅鍾?莫不是疏竹滴鐮曲襤中?莫不是牙尺剪刀聲相送?莫不是漏聲長滴響壺銅?潛身再聽在牆角東,原來是近西廂理結絲桐。
【禿廝兒】其聲壯,似鐵騎刀槍冗冗;其聲幽,似落花流水溶溶;其聲高,似風清月朗鶴喚空;其聲低,似聽兒女語,小窗中,喁喁。
思考問題並討
⑸ 明湖居聽書 讀後感
鄧老師「把握課文框架」這個環節實際上體的是一種提綱挈領的閱讀方法,是「自上而下」的理解方式。鄧老師處理得非常好,充分體現了教師「導」的精妙。他首先讓學生瀏覽全文,思考:本文寫了幾處音樂表演?重點寫誰?學生據此很快理清了文章的主要內容和人物,找到文中描寫了三個人的表演,重點是寫白妞。教師繼續引導:琴師和黑妞在文中能起什麼作用?除了用人來襯托,文中還用了哪些內容陪襯?教師暗示學生從多角度來考慮,學生分別又找到了用場面描寫來襯托和聽眾引經據典高度評價白妞來襯托中心。這一系列的引導讓學生逐步了解了文章採用多種不同的角度襯托文章中心的寫作手法。教師的總結高屋建瓴,深入淺出,讓學生對這一寫法的認識更深刻:「經過層層鋪墊,便給讀者造成了一個極大的懸念,人們不禁想探究:這尚未出場的白妞究竟是何等高人?為什麼她使這么多人如此沉迷?於是,當她正式演出時,作者便集中筆墨寫盡了她的風采。最後的觀眾評論,要言不煩而又十分中肯地再次渲染了本文中心。整篇文章就如一曲音樂,圍繞主旋律,音樂家從不同側面不同角度通過各種方式去渲染烘托它,於是使主題成為立體豐滿的復調!」
如何品讀重點段落?在小學高段不少的課堂中,學生很會找關鍵的句段,找到之後多半是你說,我說,說來說去都在一個平面上,有些教師對品讀這些關鍵句段要達到什麼程度,心裡也不是很清楚,往往是學生說多少是多少,所以談不上有目的有價值的引導了。
鄧老師在「品讀重點段落」既留出空白供學生品讀,在學生交流時,又有教師精彩的引導、設問、評述使得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對話生成性強,又具有深度。
如:學生談到最喜歡的句子「那雙眼睛,如秋水,如寒星,如寶珠,如白水銀里頭養著兩丸黑水銀……」教師問:「你覺得這句話好在哪裡?」學生說:「用博喻描繪王小玉眼睛之美,體現她的氣質。」 老師反問「不過,用這一連串的比喻是不是嫌啰嗦了些?寫一句「眼如秋水」不行嗎?」老師的一句質疑挑起了學生思維的火花:有的認為可以寫簡單些,覺得簡潔是一種境界。有的認為說不準,想劉鶚是大文學家,他的文章一定不會有問題吧。從學生的回答可以看出教師此時的質疑是很有必要的,能激發學生心中的疑問,此時學生有疑但不能自己釋疑的時候,教師的點撥恰到好處,教師讓學生聯系比喻的基本特徵「本體和喻體之間有相似點」來理解,學生頓悟:用秋水比喻眼睛的清澈純凈,寒星比喻眼睛非常明亮,寶珠比喻眼睛美麗的光澤,白水銀里養著兩丸黑水銀,黑白分明,圓潤靈動。再讓前面發言的同學綜合:「這雙眼睛,像秋水一般清澈純凈,像天宇中的寒星一樣晶瑩明亮,像寶石一樣閃爍著美麗動人的光澤,它黑白分明,像白水銀中的黑水銀一樣圓潤靈動。這幾個比喻各自側重一個方面,是從不同的角度進行描寫的,不能算蛇足。」教師再簡單小結:「是啊,作者用一組比喻把一雙眼睛描寫得如此動人。巧笑倩兮,美目盼兮,動人的眼睛是最美的風景。」
教師也順勢把課堂的關注點引導重點內容:「但是,本文中最美的還得算那動人的演唱,劉鶚用了兩大段來描寫這精妙絕倫的表演,請大家細讀這兩段文字並思考……」教師課堂的把握和駕馭可見一斑。
⑹ 明湖居聽書段落概括
一、導入新課:
1、
作者簡介:
2、
請學生朗讀閱讀提示,找出要點。
(1)
作者通過豐富的聯想,調動各種表現手法,或正面鋪陳,或側面烘托,或比喻、或排比,或對偶、誇張;或賦聲以形,或賦聲以色,把難以言傳的聽覺描繪得酣暢淋漓,把白妞精湛的演唱技藝表演到了極致,給讀者以美的享受;
(2)
品味本文華麗絢爛的語言。
一、
默讀全文:
1、給生字注音:
揖
嘁
喳
橘
抑
挫
髻
褂
錚
羯
遽
調門
耍
媚
煞
皓
協調
熨
囀
仞
騁
匝
塢
2、劃分段落,概括段意,重點是什麼?
(一)(1~2)戲園子的盛況
戲園里人擠
戲園里嘈雜的場面
戲台的簡陋
(二)(3)琴師的彈奏(先抑後揚)
(三)(4)黑妞的演唱(水漲船高)
重點寫妝束
(四)(5)觀眾的議論
(五)(6)白妞的出場(重點寫眼睛)
(六)(7、8)白妞的演唱(重點)(正面描寫)
(七)(9)夢湘先生的評論
餘音繞梁,三日不絕
三月不知肉味
總結:本文中,白妞的演唱藝術是描寫的重點,除了從正面細致地描寫她的聲音外,還以琴師的彈奏,黑妞的演唱和觀眾的議論來烘托白妞演唱的高超技藝。
⑺ 明湖居聽書主要寫什麼
一、導入新課:
1、 作者簡介:
2、 請學生朗讀閱讀提示,找出要點。
(1) 作者通過豐富的聯想,調動各種表現手法,或正面鋪陳,或側面烘托,或比喻、或排比,或對偶、誇張;或賦聲以形,或賦聲以色,把難以言傳的聽覺描繪得酣暢淋漓,把白妞精湛的演唱技藝表演到了極致,給讀者以美的享受;
(2) 品味本文華麗絢爛的語言。
一、 默讀全文:
1、給生字注音:
揖 嘁 喳 橘 抑 挫 髻 褂 錚
羯 遽 調門 耍 媚 煞 皓
協調
熨 囀 仞 騁 匝 塢
2、劃分段落,概括段意,重點是什麼?
(一)(1~2)戲園子的盛況 戲園里人擠
戲園里嘈雜的場面
戲台的簡陋
(二)(3)琴師的彈奏(先抑後揚)
(三)(4)黑妞的演唱(水漲船高)
重點寫妝束
(四)(5)觀眾的議論
(五)(6)白妞的出場(重點寫眼睛)
(六)(7、8)白妞的演唱(重點)(正面描寫)
(七)(9)夢湘先生的評論 餘音繞梁,三日不絕
三月不知肉味
總結:本文中,白妞的演唱藝術是描寫的重點,除了從正面細致地描寫她的聲音外,還以琴師的彈奏,黑妞的演唱和觀眾的議論來烘托白妞演唱的高超技藝。
⑻ 明湖居聽書的段落大意是什麼
第1段:琴師的演奏。
第2段:黑妞的演唱。
第3段:觀眾的議論。
第4段:白妞的出場。
第5段:白妞的演唱。
第6段:夢湘先生的評論。
原文:
話說老殘在漁船上被眾人砸得沉下海去,自知萬無生理,只好閉著眼睛,聽他怎樣。覺得身體如落葉一般,飄飄盪盪,頃刻工夫沉了底了。只聽耳邊有人叫道:「先生,起來罷!先生,起來罷!天已黑了,飯廳上飯已擺好多時了。」
老殘慌忙睜開眼睛,楞了一楞道:「呀!原來是一夢!」 自從那日起,又過了幾天,老殘向管事的道:「現在天氣漸寒,貴居停的病也不會再發,明年如有委用之處,再來效勞。
目下鄙人要往濟南府去看看大明湖的風景。」管事的再三挽留不住,只好當晚設酒餞行;封了一千兩銀子奉給老殘,算是醫生的酬勞。老殘略道一聲「謝謝」,也就收入箱籠,告辭動身上車去了。
次日清晨起來,吃點兒點心,便搖著串鈴滿街蜇了一趟,虛應一應故事。午後便步行至鵲華橋邊,雇了一隻小船,盪起雙槳,朝北不遠,便到歷下亭前。止船進去,入了大門,便是一個亭子,油漆已大半剝蝕。
亭子上懸了一副對聯,寫的是「歷下此亭古,濟南名士多」,上寫著「杜工部句」,下寫著「道州何紹基韋」。亭子旁邊雖有幾間房屋,也沒有甚麼意思。
復行下船,向西盪去,不甚遠,又到了鐵公祠畔。你道鐵公是誰?就是明初與燕王為難的那個鐵鉉。後人敬他的忠義,所以至今春秋時節,土人尚不斷的來此進香。
到了鐵公祠前,朝南一望,只見對面千佛山上,梵字僧樓,與那蒼松翠柏,高下相間,紅的火紅,白的雪白,青的靛青,綠的碧綠,更有那一株半株的丹楓夾在裡面,彷彿宋人趙千里的一幅大畫,做了一架數十里長的屏風。
正在嘆賞不絕,忽聽一聲漁唱,低頭看去,誰知那明湖業已澄凈的同鏡子一般。那千佛山的倒影映在湖裡,顯得明明白白,那樓台樹木,格外光彩,覺得比上頭的一個千沸山還要好看,還要清楚。
這湖的南岸,上去便是街市,卻有一層蘆葦,密密遮住。現在正是開花的時候,一片白花映著帶水氣的斜陽,好似一條粉紅絨毯,做了上下兩個山的墊子,實在奇絕。
出處:出自清末劉鶚的《老殘游記》中的《明湖居聽書》。
(8)明湖居聽書總結擴展閱讀:
賞析:
《明湖居聽書》描寫民間藝人王小玉精妙絕倫的鼓書技藝,有「文章絕調」之譽。藝術上的成功,很赤濟呈度上得力於「博喻」、「通感」等修辭手法的綜合運用。
例如,在再三鋪墊、反復烘托之後,寫小玉登台說書:「王小玉便啟朱唇,發皓齒,唱了幾句書兒。聲音初不甚大,只覺入耳有說不出來的妙境,五臟六腑里,象熨斗熨過,無一處不伏貼。
三萬六千個毛孔,象吃了人參果,無一個毛孔不暢快。」劉鸚十分善於通過「比喻(博喻)」使只可意會、難於言傳的聽覺形象轉換為具體可感、易於體會的其它感覺。
「聲音」「入耳」感到「伏貼」、「暢快」原是聽覺感知,但作者卻說成是「五臟六腑」感到「伏貼」、「三萬六千個毛孔」覺得「暢快」。
寫白妞說書的精湛技藝 ,寫得非常成功。全文從寫作方法上看,襯托方法有其顯著特色:用動襯靜 ,環境烘托,蘊含狂熱觀眾,襯托說書魅力。說唱的聲音之美,並無實體形象。
全靠聽覺鑒賞,直接描寫很不容易,因而小說開頭落筆不凡,極力描寫戲園的盛況,聽書的很早就到了戲園。不過 10點,「園子里已經坐得滿滿的了」 。
11點鍾,許多官員也「陸續進來」,不到 12點 ,「前面幾張空桌俱已滿了」。其實,白妞說書是在下午1點鍾。聽書的人多。園內已經坐滿,但「不斷還有人來」。
因為人多 ,「看坐兒的也只是搬張短凳,在夾縫中安插」。老殘也是使了錢 ,「才弄了一張短板凳,在人縫里坐下」。聲音嘈雜。人們彼此招呼,高談闊論,說笑自如,嘰嘰喳喳,亂扯閑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