誤入歧途聽書
① 《金剛經》「著相」之聽書筆記
鳩摩羅什所譯《金剛般若波羅蜜經》是5180字。唐玄奘譯本《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經》為8208字。短短幾千字闡釋了人生痛苦讓備的解脫之法。每一句經文都蘊含了深刻的人生哲理,任何一點只要做到,都會讓自己從痛苦中脫離出來。
其中一段經文中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讓人們修行不要著相,不能有「你我他」的分別心。什麼是著相?相既是表象,也是方法,也是行動,也是偏執的思想。
南懷瑾老先生關於這個問題的講解非常通透,聽來非常受益。聽了之後我也深刻意識到,在實際生活中,我們太容易被著了相,本想好好修行,卻因為理解力的偏差,在遇到各種各樣問題時候,繼續受蒙蔽而無法解脫。
比如,佛說讓人們布施、做善事,於是很多人就開始要求自己布施做好事,甚至不考慮自己的實際情況要求自己,把自己的都給別人,以為這樣做了就是在修行了。但佛實際的意思是提醒大家要不著相地做好事,做善事,要沒有分別心地對人和做事,不因對方的身份地位、財富多寡而不同心對待。
剛聽第一遍時候,不太理解,但聽了多遍之後,突然恍悟,不管是布施和做善事,都不能有目的、有要求、有想法、有慾望,要像呼吸一樣自然地做以上的事。到一個廟里去上香,看到佛像庄嚴,被寺廟庄嚴肅穆的氛圍感染,那就自然地上一柱香,簡單地拜上一拜,就很好。
不要貪心地想我多給功德箱里放一些錢,佛是不是就能多保佑自己了。我付出了那麼多,你就應該對我好。我愛你,你就應該愛我。所有這樣的執念都是被著了相。
經文中說不要著法相,法相是方法,著法相可以理解為將自己的心固執在方法上。但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虛妄就是不真實,所有固執在一個方法上的心態都是不對的,都是已經被著了法相,被痛苦開始拉扯。
想起最近跟一些網友關於寫作所做的交流,很多網友都說自己想堅持寫作,卻無從下手,即使勉強寫了一些文字,也感覺自己看不下去。這樣的過程,是否也是著了法相呢?
寫作是什麼?一定要寫出很華麗或者很有道理的內容嗎?一定要寫出幾千字嗎?一定要表達通順透徹嗎?一定要發表出來才算是寫作嗎?
相信,大多數人心目中的寫作都是一個結果,一個相對華麗的呈現,一定要被人喜歡或贊嘆,一定要有人欣賞或者肯定,一定要有收入,這樣才算是寫作。但這樣的寫作對自己的心靈成長有多大的幫助和價值呢?對於寫作固執地想拿到一個結果,是否也是著了相呢。
清原惟信禪師形容自己人生三個階段的三種境界:見山是山,見山不是山,見山只是山。
見山是山是全然著相,被各種表象蒙蔽,別人怎麼做,自己就怎麼做,不知道別人那麼做的目的是什麼?也不知道自己那麼做的目的是為了什麼?忙忙碌碌一場,落個人財兩空的下場,或許健康嚴重受損,或許失去家庭和睦的氛圍。
見山不是山是另一種著相,它否定了一切,認為人生沒什麼宏棚意義,沒有任何追求的動力。或消極厭世、逃避責任,或仇恨社會、抑鬱自殺。
而見山只是山的狀態是最好的,是最需要我們體會並且學習和修行的狀態。這種狀態是不執著的境界。比如錢,它既不是好東西,也不是壞東西,它只是能用來換其他東西的工具。比如健康,有了就好好珍惜,沒有了也要努力保持好心態。
比如愛情,遇到了就全心全意,分開了就各自安好。比如寫作,寫坦絕毀出來心中所想就對了,寫得自己內心歡喜就對了。不做對比,不去攀比,更不去計較和糾結。
南懷瑾老先生說,我們需要的並不是錢,更不是很多的錢,我們想要的是快樂和幸福,那麼我們只要擁有我們需要的東西就夠了。如果想要擁有更多東西,自然要付出更多的代價,代價和痛苦是孿生兄弟姐妹,是不可分割的一體。那麼得到一樣東西,就必然要失去另外一樣東西,如果得到了全世界,卻發現自己沒有了健康和親情,這是否是本末倒置。
細細思索著相,細細體會佛的深奧道理,細細體會自己日常的行為舉止,突然在心裡莞爾一笑,這種認真的體會,是否也是一種著相。因為這樣的體會或許也會給自己帶來一種執念,執著於一種收獲,執著於一個結果。
同樣的一生,有的人鬱郁寡歡,有的人誤入歧途,而有的人卻能善始善終,歸根到底就是個人的境界不同,執著於有和執著於無都難免傷心,而若即若離就是佛的大智慧。
南懷瑾先生做了一個精妙的比喻,說佛是什麼?就是打火機,咔噠一按就有光,不按就沒有光。佛光也是如此,用就有,不用就沒有。應無所住而生其心說的就是這個道理,物來則應,過去不留。
物來則應,過去不留,說的多好。就像寫作的靈感一樣,來了就趕快記錄,想到哪裡就寫到哪裡,真情實感就是最好的文章。
靈感過去了,就不要沮喪,接著體驗生活,在生活中感受,去發現生活中的真善美。再用自己的筆記錄下來,記錄下每一個生命瞬間的歡喜和感動,只是記錄就對了。
不著相,不執著,活在當下的這個氣場中,就對了。
② 小學生怎樣提升學生閱讀能力
有可能你正在為怎樣提高小學閱讀水平而覺得苦惱,找不到解決的方法。提高小學閱讀水平重要的就是多讀,注重讀書的方法和步驟。下面就帶你了解小學閱讀輔導提高閱讀水平的具體方法和步驟。
(從小開始)以上的五次閱讀法以及閱讀的三個步驟都是非常實用的提高語文水平的方法,如果能夠拿去實踐,那麼學生將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獲。小學閱讀輔導其實並不難,只要用對方法,學生就會在一段時間後得到提高。
③ 孩子不喜歡看書,喜歡聽書,聽書和看書有多大的區別
孩子不喜歡看書喜歡聽書,其實這也是件好事,聽書同樣是一種閱讀形式,就因為它方便快捷所以廣受現代人的歡迎。說起聽書,我們不能不說說小時候的聽廣播經歷。
小時候我家的物質條件極其匱乏,家中唯一像樣的家電就是那台百花牌收音機,它可是我的好夥伴,一直陪伴著我成長。每天中午放學回來後,我總是想方設法地守在收音機旁聽午間評書: 《隋唐演義》《岳家將》《楊家將》《三俠五義》……一部部經典評書,讓我聽得如痴如醉;晚上做完作業後,早早躺到床上等著聽晚間廣播劇,對於我那真是莫大的精神享受。除《紅樓夢》以外,其他三大名著我都是通過評書「閱讀」的,若干年之後當我看到《卧虎藏龍》電影時,才知道這原來就是我小時候聽的《玉蛟龍》故事。
小時候的廣播不僅給了我無窮的快樂,還在我小小的心房裡開了一扇通向外面世界的窗戶,讓我了解到了很多課本上沒有的知識。後來的我喜歡閱讀,愛好寫作都與聽廣播有著直接的關系。
聽書和看書的區別
用耳朵接受信息和用眼睛接受信息後的大腦處理起來顯然差異很大,兩者互有長短。
聽書最大的好處就是方便快捷,不容易受條件限制,而且能夠解放雙手和眼睛,我們可以一邊工作一邊聽書。 另外,朗誦者聲情並茂,更具代入感,容易激發我們的興趣。而且聽書不受識字量的限制,即便是識字不多的人也不會影響聽書。 但是聽書是個被動閱讀的過程,跟著別人的朗讀節奏顯然不利於我們獨立思考而且也容易忽略細節內容。
看書最大的優點就是可以反復閱讀,細細品味,根據字句隨意發揮自己的想像,有種和作家對話的感覺。 而且看書時我們可以邊看邊做讀書筆記,為寫作和以後進一步的學習服務。看書是我們主動接受別人知識的過程,相對而言注意力能更加集中,收獲也會更大。 但是看書需要更多的時間,遠不如聽書方便快捷。
寫在最後
綜上所述,聽書適合粗讀,看書適合細讀,兩者互有長短,閱讀時我們只有讓它們相輔相成,才能更好地學習知識。
對於孩子而言,我們可以先從聽書入手,讓他們慢慢對書產生興趣之後,再引導他們走上真正的閱讀之路!
作為一個沒有孩子的半職業讀書人,對親子閱讀方面,有一些獨特的看法,或許,你可以參考一下。
01 為啥孩子願意聽書,不願看書?因為這個公式
所以,從這個規律講,孩子肯定是願意聽書的。因為看書,字也不一定認得全呀。
02 聽書和看書,差距在於是否「全文朗讀」
此外,除了聽網上買的書,父母也可以給孩子講書,這也是一種家庭陪伴哦。
聽書和看書,各取不同。都有好處。聽書,講的口若懸河,繪聲繪色,引人入神。看書,插圖文字並匯,動態游龍。
我來回答下吧。
先亮觀點: 對孩子而言,聽書整體不及看書。
然後, 從孩子的接收角度 ,說說兩者的區別。
聽書刺激耳朵,看書刺激眼睛 聽轉化為說,看轉化為說和寫
聽得多的孩子,比較會說,他會將他所聽到的用嘴巴說出來。表達過程中會有一些即時的詞彙。而看得多的孩子,因為看不如聽來得快,其刺激耳朵的機會少些,轉化為說的機會也相對少些,當然了,讀得認真的孩子,是在心裡默讀,也是比較容易轉化為口頭表達的。另外,看得多的孩子,比較容易轉化為書面表達,也就是寫作。我從兩個方面來說明這個問題: 一是文字本身是實體的、形象化的,看得多了,自然較容易轉化為手寫 。但聽不一樣,聽是有音而無形,我們經常看到有些比較會說詞彙的孩子,但是要他寫出這個詞,他有時寫不出來。聽是控音的,看是控寫的; 二是聽書的特徵很多時候是一遍忽忽而過,很少回過頭再去聽一個詞、一句話,這跟看書完全不可比,看書的過程是,看到好詞好句,可以多停留。想回味精彩的段落,可以往回翻。另外,看書最大的好處是,比較容易記筆記,寫即時讀書筆記,或停下來系統思考。
孩子還小的時候,識字、寫字、文字表達很重要。這就要看書。 聽書易識音而不易識字形,至少對孩子寫作文是不利的。
所以說,聽書多的孩子比較會說。看書多的孩子既會說,還會寫。
聽書粗糙,看書細膩 聽書不易專注,看書鍛煉專注
為什麼聽書粗糙呢?
孩子有時候一邊玩一邊聽,還不粗糙嗎?孩子對詞語的了解本來就不深,聲音一遍刺激而過,在腦中不多作停留,還不粗糙嗎?聽書不束縛孩子的雙手和雙眼,耳朵聽著,手上動著,眼睛還東轉轉西西轉,看著好像挺便捷的,但我想說,這不僅粗糙,還非常不專注。非常不利於孩子閱讀習慣的養成。
我認為,閱讀是不能追去捷徑的,聽書就有點追求所謂效率的意思。但我想說,家長朋友們,千萬別讓孩子撿了芝麻,掉了個大西瓜!孩子本身就好動,你還要讓孩子在閱讀中(聽書)解放他的手和眼,他就真的要翻天了。閱讀就應該是手、眼、腦三者完美合一:手端書或記筆記,眼觀字或記下字形字句,腦思索。只有這樣的閱讀,才真正是吸收了的。反行之,對孩子真的沒有什麼好處。閱讀就該專注,沒有專注,一天聽一本書也沒用啊!
再說細膩,看書可以是細之又細的,聽書當然不是,也很難是。 舉個例子,我們讀余華的《許三觀賣血記》,大家一定記得小說中有一長串主人公(許三觀)用嘴巴「炒菜」的經典段落,因為太過精彩,這樣的段落我們會品得很細——為什麼作者可以寫得這么好?作者的手法是怎麼樣的?作者的黑色幽默和語言的節奏感為什麼那麼突出?面對這樣的橋段,我們會停下來,就好像欣賞藝術演出一樣,目不轉睛,細細品砸。當然了,不排除聽書,也有朗誦得非常棒的——但聽書本身——這個動作的物理特性,決定了很難直觀地品砸段落——因為只有音,而沒有形嘛!
聽書依賴電子設備,看書就是看書 更多時候是手機,手機不可控
最後,我想說的是,聽書本來也不錯。畢竟我們這些80年代生人也聽書,我們也是聽著單田芳長大的。記得小時候,就著一台收音機,坐在大樹下,一聽就是一下午,那感覺真是美妙至極。那時頻率也少,不是音樂,就是評書。
現在不一樣了,一台手機玩遍天下。孩子可能一開始是在聽書,聽著聽著,就玩 游戲 去了。聽著聽著,就看網路電影、電視劇去了。恐怕不是聽書聽一下午,而是拿著手機玩一下午。 孩子本身沒有形成學習自律,而我們家長把這么一個具有誘惑力的所謂「聽書工具」撂給孩子,學習有效率嗎?不,玩起來很有效率!
書呢,書是樸素的,永遠像我們身邊的真朋友好老師,不花里胡哨,也不花言巧語,但她就是那麼很真誠地給你溫暖、給你力量。只要你認真端起她。
以上是我的觀點,希望能幫到題主。
這個問題我可以用自己的親身經歷來回答。兒子今年上一年級了,從上幼兒園開始,我們每天堅持親子閱讀,讀故事給他聽,在幼兒園的3年裡讀過的書大概有一千多本。也正因為如此,孩子養成了良好的閱讀習慣,愛上了閱讀。
而這一切都開始於聽,聽我們給他讀。很多家長在給孩子培養閱讀習慣的時候,總是會有這樣的認識誤區,覺得培養閱讀習慣,就得讓孩子自己去讀啊,就特別急切的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早點自主閱讀。其實不是這樣的,我們經常會說聽說讀寫,聽是語言能力培養的基礎,也是開始。
閱讀習慣的培養也是從親子閱讀開始,家長讀,孩子聽,在這個過程中孩子感受到閱讀的樂趣,從而激發對閱讀的渴望和熱情,慢慢的就會拿起書,自己去讀。這是一個過程,每個孩子的情況不同,時間的長短也不同,您不用著急,也不用擔心。只要孩子喜歡,您就讀給他聽,這個你讀他聽的過程也是好處多多,您每多讀一次,對於孩子的教育和成長而言都是有意義的:
1、可以讓我們和孩子之間更親密,幫助我們建立良好的親子關系,而這是一切教育的前提。
2、有助於提升孩子的閱讀理解能力,據研究發現,孩子的閱讀理解能力和聽力能力不是同步發展的,即使孩子認識字,能自己讀,但對於一些情節復雜的故事很難理解,而他可以聽懂並理解他無法自己讀懂的內容,我們讀給他聽有助於提升孩子的閱讀能力。
3、我們讀書給孩子聽,就好像是在為閱讀的樂趣打廣告,每多讀一次,就是多做一次廣告,增加孩子的越快體驗,讓孩子更容易愛上閱讀。
兒子現在上一年級了,經常會自己看書,但仍然喜歡我讀給他聽,所以我仍然堅持每天晚上睡前讀故事給他聽,只要他喜歡,我就會讀下去。在過去的幾年,我每天讀給他聽,從來沒有要求他去看書去自己讀,但是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他主動的拿起了書,雖然不認識字,卻經常看的入迷。所以啊,堅持吧,堅持讀下去,孩子的自主閱讀和良好的閱讀習慣都是自然而然的事情。
先說一下聽書的優點
1、有些孩子就是不喜歡看書,但是聽書他可以接受,這樣孩子就換了一種方式進行了閱讀。
2、時間地點方便,早上吃飯的時候,睡覺之前。路上都可以聽書,就像成人一樣,充分利用碎片時間進行閱讀和學習。
3、每本書籍時間都很短,20分鍾左右可以「讀」完一本書。這樣孩子可以接觸到更多的書籍。
雖然聽書方便快捷可以是孩子的「閱讀量」變大,但是也有很多顯而易見的缺點
1、聽書是一種快餐文化,他很適合現在節奏快的 社會 ,但是孩子的成長是不應該快的,而是應該慢下來的。去沉澱的。
2、聽書中都是濃縮了一本書的精華部分,把基本的故事梗概講清楚,而很多的細節就不得不刪減掉。而且有些書之所以經典就在於它的細節,情景描寫的動人到位。去掉之後就失去了原本的味道。孩子聽完一本書也只是知道了這邊書的梗概,對於更細致的東西,更值得思考的東西他都沒有領悟到。
3、文字的美麗與魅力是任何事物都無法替代的。只有徜徉在文字的世界中,多和文字打交道,孩子才能真正提高文學素養和寫作水平。
4、讀書是一種主動的輸入,而聽書是一種被動的輸入。讀書會讓人勤於思考,而聽書不會
聽書只能接觸到一本書的皮毛,卻接觸不到一本書的實質和內涵。讀書應該是一件慢慢的事情,而不是功利的事情。
當然我並不反對聽書,我只是認為還是應該培養孩子閱讀的好習慣,這個是任何都無法替代的。而聽書只能作為補充。因為它畢竟只是聽
孩子不喜歡看書,喜歡聽書,聽書和看書有多大的區別?——這個問題,請允許我用身邊的例子跟大家聊一聊。
我小外甥從5歲開始,就喜歡聽書。也喜歡看書,但是兩者對比的話,聽書對於他來說更有魅力。聽書只要打開手機隨時隨地就可以聽,我小外甥,坐車要聽書,吃飯要聽書,睡覺之前也要聽說,現在他已經把西遊記聽完了,三國演義也聽完了,現在正聽水滸傳……每次聽書都特別認真,你跟他說話,他根本就聽不到。
所以,聽說對於孩子來說,至少有這么幾個好處:1、保持高度的注意力集中 2、不傷害眼睛 。個人認為聽書也是真的是一種學習知識非常好的方式方法。
看書呢?看書若不注意良好的姿勢和習慣,很容易就像我一樣近視眼了。但是看書通過文字和圖片的方式讓人更系統更有邏輯性和條理性,所以,看書和聽書其實是各有優點的。
如果孩子真的喜歡聽說,家長們可以考慮,將來讓寶寶也去當個說書人,類似單田芳等知名說書人一樣,我覺得,經常聽書的孩子是有這方面的潛質的。只要孩子喜歡,家長就應該正確引導激發更多的潛質,讓孩子有更好的發展。
現在似乎很流行給孩子聽書,尤其是繪本類的想小故事。首先,說書阿姨的聲音更專業也更好聽,講故事抑揚頓挫,有的還有背景音樂呢!
其次,聽書不用擔心孩子的視力問題,聽再長的時間也沒有關系。最後,聽書能將家長解放出來,孩子聽書的時候家長可以做任何事情。
正因為有以上的因素,很多家長都會讓孩子聽書,而孩子也喜歡聽書。不過,在我家孩子聽了一段時間的書後,我果斷放棄了。
第一,聽書不能給孩子帶來畫面感。當孩子看繪本的時候,就算不認識那些字,但書上的圖片,卻能給孩子帶來不同的感受。孩子會更加細心觀察細節,
第二,聽書不能培養孩子美的藝術熏陶。現在的繪本製作精良,那些獲得過獎項的繪本更是大藝術繪制的。孩子在看書的時候,同時也在接受藝術的熏陶。
第三,聽書不能進一步和諧親子關系。把孩子扔給手機或許電腦,讓孩子自己聽書,結果親子之間的互動減少。而親子閱讀,卻能通過讀書而加深。孩子依偎在家長懷里,家長讀書,多麼和諧的畫面。
第四,聽書的時候,孩子無法及時提問,而家長也不能及時回答孩子。孩子聽書時,就是一味的被動聽,不會主動思考。但在看書的時候,孩子有問題了可以隨時提問,家長也可以引導孩子思考。
最後,聽書不能控制速度。聽書只能別人講哪裡聽哪裡,不能控制進度。但閱讀繪本就不一樣了,感興趣的地方可以多停留一會,家長和孩子都可以控制速度。
所以,我不推薦孩子只聽說而不看書。
我不同意給孩子聽說,除非在聽書的時候讓孩子看書。因為聽說對於孩子的感官刺激,幾乎沒有。而看書,則能開發孩子的想像力。
孩子不喜歡看書,喜歡聽書,這是非常常見的現象吧,不同年齡階段的孩子要求也不同,比如孩子沒有識字能力,你讓他們看書,他們只能看圖畫,再想聽別人講一遍也是理所當然的事。如果孩子會看書了,依然讓別人講書,可能就是孩子想要父母多陪自己一會。
聽書和看書有多大區別呢?
1、聽書的優缺點如下:
之前羅胖曾經講過為什麼他們的課程都是音頻而不是視頻? 因為音頻在人做不費腦的事情時,可以用空閑的大腦來聽,就是可以一心多用。
這世界最寶貴的除了人的注意力,就是時間了。很多人都說時間就是命,時間就是金錢,為用戶節省了時間,用戶當然會樂意買單。
聽書的優點有以下幾個: 它可以讓我們快速了解一本書,值不值得讀,值不值得買,算是一個對書的初步了解;
聽書的缺點是,我們在聽的時候,是跟著作者的思路在走,而每個人對一本書的重點感覺是不同的。 換句話說,聽書的時候,你不一定能夠真正聽到你想聽的,同時你也會懶得思考,而思考這件事又尤為重要 。
蘇格拉底在很多人眼中就是最有智慧的人,可他卻不喜歡別人背誦或是迷信他所說的話,他喜歡那些有獨立思考能力的人,他認為這樣才能真正的學到知識,並且經過自己的思考和辨別,才能更好的掌握知識,利用知識。
2、看書有什麼好處,要怎麼看?
如果可以一定要引導孩子主動閱讀,也就是看書,因為看書的好處不要太多。
首先, 看書這件事很私人 ,可以從自己感興趣的地方看,也可以從自己遇到的問題那一頁看,總之多了一重選擇,人會感覺是自己在主宰看書這件事,會更愉快。
其次, 每個人讀書的方式都不同 ,有人喜歡記筆記,有人喜歡看看寫寫畫畫,但閱讀這件事本身是可以優化的,用更好的方法,閱讀的效果就會更好。
最後, 閱讀就是要結合自己的經驗去理解,如果一個觀點你不認同,你可以寫下來,去推敲,去論證 ,我們並不是為了跟著作者的思路走為目的的,而是為了解決問題,為了升華思考方法。
孩子分為很多年齡階段,不同的年齡階段需求不同,閱讀方法也不同。
如果想要孩子愛上閱讀,除了要給孩子提供外在的條件,比如家附近有圖書館,家裡有讀書區域,豐富的藏書等等,父母的榜樣作用也很重要。
主要有以下三個區別:
一是獲得知識的器官不一樣,看書用眼睛,聽書用耳朵;
二是知識的載體不一樣,看書主要是紙質的書本,主要看書本里的文字和圖畫,聽書主要是通過聽書軟體、音頻網路等聽取音頻資料;
三是效果不一樣,看書的記憶效果和整體性要好於聽書效果,雙方在便利性方面各有利弊。
當前喜馬拉雅、蜻蜓FM、懶人聽書等各種聽書軟體非常多,內容豐富,加上聽書可以利用碎片化的時間,且不受紙質書本及自然條件等的束縛,使得聽書具有了更廣闊的市場,只要一部手機就可以聽取和學習各種知識,加上聽書用耳朵,解放了我們使用過度的雙眼,因此我們要辯證的看聽書學習這一辦法。
本人就寫過《中學 歷史 教學的新視野—通過視聽資料教學 歷史 》一文。
裡面詳細介紹了聽書的利弊,以及怎樣進行聽書。
我通常的做法是先聽書,覺得這本書好,再買來看一遍加深記憶,並收藏推薦給朋友和家人去讀。如果是孩子聽書,家長要選擇一些好的節目推薦給孩子 ,不要讓孩子隨便聽,以免浪費時間和誤入歧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