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免費聽書 » 耶穌聽書

耶穌聽書

發布時間: 2023-08-19 10:22:55

① 20201210聽書筆記:《約翰·克利斯朵夫》

《約翰·克利斯朵夫》是一部長達十卷的長篇小說。羅曼·羅蘭能獲得諾獎,很大程度上就是憑借這部作品,獲獎理由是,他在「文學作品中表現出了高尚的理想,以及他在描繪不同類型人物時所具有的同情心和對真理的熱愛」。

羅曼·羅蘭把德國音樂家貝多芬當作偶像,他在貝多芬身上看到了很多可貴的品質:善良、堅韌、真摯、勇敢、用音樂服務人類。他就決定以貝多芬為原型,創作出一個更理想化的小說主人公,也就是約翰·克利斯朵夫,來表述自己的人生理念。

20世紀初,羅曼·羅蘭完成了《約翰·克利斯朵夫》的連載,一度在法國掀起了英雄主義熱潮。當時,普法戰爭已經過去三十多年,在這段相對和平的時期,法國民眾生活富足,精神層面卻陷入了萎靡頹唐,特別是上流階層,彌漫著一股無病呻吟的虛無主義。克利斯朵夫代表的英雄主義給法國民眾注入了一股積極向上的活力。一戰爆發後,有不少法國青年是在《約翰·克利斯朵夫》的感召下,一腔熱血奔赴戰場,獻出了年輕的生命,這個現象促使羅曼·羅蘭反思了自己。

托爾斯泰寫了篇文章,批判藝術的不朽性。因為文章里提到了貝多芬和莎士比亞,羅曼·羅蘭就鼓起勇氣提筆給托爾斯泰寫信,捍衛自己的偶像和藝術理念。幾個月後,托爾斯泰竟然給他回信了,還解釋說,他反對的是虛偽的現代藝術,「真正的藝術旨在傳遞人類最高尚、最美好的情感;藝術應該團結人類,服務人類」。這個觀念此後也融入了羅蘭·羅蘭的創作原則。

克利斯朵夫在山中隱居了10年,待他再次回到巴黎時,已是功成名就的音樂家。他又一次邂逅了葛拉奇亞,那時,她剛失去丈夫,獨自帶著一兒一女。時隔多年,兩人能否舊情重燃呢?在克利斯朵夫生日那天,葛拉奇亞特意把女兒打扮成克利斯朵夫初次見到自己時的模樣。兩人最終因為種種原因沒能在一起,但他們的感情超脫了愛情,升華到更高的境界。

克利斯朵夫在生命的最後階段,看見全世界都在演奏他的作品,他成了音樂家頂禮膜拜的大師,甚至成了一些青年想要打倒的偶像,就像他年輕時曾抨擊過勃拉姆斯和瓦格納。現在,沒有人能夠否認他的音樂成就了,但這並不是他所在乎的。眼下,他最欣慰的是,奧里維的兒子和葛拉奇亞的女兒結婚了,他最珍視的友情和愛情,這兩股血脈結合在了一起,並將延續下去。克利斯朵夫回顧了那些在他生命中出現過的,先他而去的親友:溫柔的母親、睿智的舅舅、萍水相逢的安多納德、摯友奧里維,還有葛拉奇亞……克利斯朵夫做了個夢,他夢見自己背著一個孩子在逆流中整整走了一夜,當他到達彼岸時,他問孩子:「你是誰?」孩子回答:「我是即將來到的日子。」

《約翰·克利斯朵夫》的故事在江聲浩盪中開啟,在涉水而行中結束。結尾的情節其實源自一個傳說故事,有位叫克利斯朵夫的聖人曾背著耶穌過河。現在我們明白了羅曼·羅蘭取名的苦心,在他看來,「每個人背負著他的上帝」。當然,這個「上帝」有很多解讀,可以是真理,可以是善念,總而言之,每個人活著內心都需要點信念。

葛拉奇亞是個義大利語名字,如果轉換成英語,就是Grace,意思是「救贖」,由此可見,在眾多女性角色中,葛拉奇亞在克利斯朵夫心目中的地位非同一般,兩人在生活中互相扶持,成了彼此的精神依靠,譜寫了一段柏拉圖式的愛情。

除了主要的女性角色之外,羅曼·羅蘭還塑造了許多鮮活生動的女性配角形象。比如歌劇女演員烏東,就是一個有魄力、有野心的女性。烏東的母親是開小客棧的,和很多男人同床共枕,烏東不知道親生父親是誰。她為了離開客棧,想去當演員,可根本不識字,於是她跑到劇場旅館當侍女,藉此機會偷書看、學識字。好不容易碰上一個願意帶她入門的演員,其實是覬覦她的美色,讓她用貞操來換取。

克利斯朵夫有次問烏東,碰到淹水的人怎麼辦?她的回答是:把他腦袋按下去。烏東對人生的態度可以用「慘烈」兩字來形容,這是她的經歷決定的,但我們能感受到她蓬勃的生命力,她不惜一切代價終於站在舞台上,成為光彩照人的女主角。

無論是克利斯朵夫的主線,還是烏東的支線,都充滿了磨難,這也是羅曼·羅蘭從貝多芬的座右銘中提煉出的核心思想:唯其痛苦,才有歡愉(Durch Leiden Freude)。羅曼·羅蘭心目中的英雄主義,是要歷經艱難坎坷之後的涅槃重生。第九卷的標題「燃燒的荊棘」暗合了這個觀點。這個標題有什麼典故?《聖經》里的《出埃及記》寫道,摩西看到荊棘在火中焚燒,卻沒有燒毀。那個地方後來成了摩西帶領以色列人進入迦南的起始點。就像克利斯朵夫在人生最低谷時,他沒有被命運打敗,沒有成為被焚毀的荊棘,而是以此為起點,在隱居的日子裡對音樂和人生有了更深刻的感悟,他和宇宙萬物融為一體了。

讀小說時,我們會發現,盡管克利斯朵夫終生未婚,但情感經歷非常豐富。莫扎特和瓦格納等音樂家的情史為羅曼·羅蘭提供了素材,但相似度最高的,當然還是貝多芬,他雖然能夠進入上流社會,但因為門第懸殊是不可能和貴族小姐結婚的。貝多芬和學生約瑟芬曾互生情愫,但約瑟芬最後嫁給了一位伯爵,伯爵去世後,約瑟芬又選擇了一位貴族。貝多芬的一腔深情最終化為了一首首樂曲以及情書。相比之下,小說中克利斯朵夫和葛拉奇亞的愛情故事,就顯得更加理想化了,兩人雖然沒有結婚,但都把對方視為了精神伴侶,在默默相互守護中走完了一生。

除了音樂家情感生活,我們也會好奇,羅曼·羅蘭怎麼評判其他音樂家?通過小說,我們能窺測到他的好惡,或許也能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他提倡的英雄主義。

羅曼·羅蘭認可莫扎特的天才,但和才華相比,莫扎特的為人就沒有多少可取之處。亨德爾反而受到羅曼·羅蘭的青睞,他認為這位作曲家是在為「大眾創作大眾的歌曲」,他把這個「普世性」的精神也添加到了克利斯朵夫身上。至於柏遼茲和舒曼,羅曼·羅蘭認為他們太過軟弱,兩人被豐沛的感情左右,影響到創作生涯。對於瓦格納,羅曼·羅蘭借克利斯朵夫之口表達了他「不喜歡(瓦格納)那種悲觀、多情的英雄主義」。

羅曼·羅蘭在《約翰·克利斯朵夫》中做的音樂評論不可避免地招來了非議,畢竟,樂評的主觀成分總會有不同意見。此後,他在一戰中發表的和平主義觀點又一次惹來了批判浪潮。我們開頭提過,不少熱血青年是在《約翰·克利斯朵夫》的感召下戰死疆場。羅曼·羅蘭開始反思,他提倡的英雄主義為什麼會讓年輕人獻出寶貴的生命,這並不是他希望看到的。

一戰爆發時,他住在瑞士,眼看自己最欣賞的兩個國家,德國和法國打得兩敗俱傷,就發表文章,呼籲「和平應該凌駕於紛爭之上」。但在戰爭期間,這樣的觀點非但沒人迎合,還被罵是賣國賊。不過,這也是羅曼·羅蘭一直秉持的理念,他是和平主義者、國際主義者,他在獲得諾貝爾獎之後把獎金捐獻給了國際組織紅十字會。

其實羅曼·羅蘭在《約翰·克利斯朵夫》中,就表述了他希望不同文明互相理解融合的想法。克利斯朵夫是德國人,奧里維是法國人,葛拉奇亞是義大利人,奧里維和葛拉奇亞的後代最後在克利斯朵夫的撮合下結成連理。羅曼·羅曼把希望寄託在了民眾身上,就像在他著力刻畫的租住大樓中,不同種族、不同宗教、不同背景的租客在克利斯朵夫的穿針引線下逐漸有了交往,對彼此產生了好奇心。

茨威格在一封公開信中向羅曼·羅蘭致敬,稱贊《約翰·克利斯朵夫》拉近了法德兩國年輕人的關系。茨威格也一直提倡「歐洲要有統一精神」。遺憾的是,兩位好友兩次目睹了法德兩國兵戎相見。茨威格出版了《昨日的世界》後,在1942年自殺身亡。《昨日的世界》是茨威格對自己所處時代寫的離歌,這部作品也在冥冥之中預言了羅曼·羅蘭的英雄主義的落幕。二戰後的法國文壇,掀起了新小說浪潮,反英雄小說成為主流,英雄主義反而顯得格格不入,不合時宜。

時隔百年之後,我們該如何看待羅曼·羅蘭的英雄主義?它其實並不是要鼓勵人們干出驚天動地的大事業,完成名垂史冊的豐功偉績。它是一種生活態度。羅曼·羅蘭最看重的一點是頑強的生命力,就像西西弗那樣,日復一日地推著石頭上山,就算石頭註定會再次滾落,他也會堅持不懈地繼續下去。生活充滿了磨難,這是羅曼·羅蘭眼中的生存底色,但他不會就此妥協或放棄,他選擇抗爭,就算失敗不可避免。為善,為真,心存信念,心懷大眾,大無畏地、勇敢地活下去,主宰自己的命運,成為自己的英雄,足矣。

知識要點:第一,羅曼·羅蘭創作《約翰·克利斯朵夫》,是想要塑造一個比貝多芬更完美的形象來體現自己的英雄主義。除了寫小說,羅曼·羅蘭還是一位非常重要的音樂傳記作家,為貝多芬、亨德爾等人寫過傳記。

第二,我們可以把克利斯朵夫看作是一位「活在當代的貝多芬」。克利斯朵夫身體力行貫徹的英雄主義,簡單說就是,不屈不撓地反抗命運,用音樂為大眾帶來福祉。

第三,《約翰·克利斯朵夫》是小說主人公的個人奮斗史,但羅曼·羅蘭在敘述中還添加了不少音樂評論,以及對法德兩國文明的比較,讀者也可以在這些內容里有所收獲。

② 聽書筆記《最重要的事,只有一件》

《最重要的事,只有一件》| 代寧解讀

關於作者

加里·凱勒,全球最大的房地產公司之一凱勒·威廉姆斯國際房地產公司董事長,著有多部暢銷書,在全球售出了超過130萬冊。

關於本書

本書曾持續位居亞馬遜圖書總榜第一,被評為「2015年最佳讀物」。

核心內容

一般來說,我們都以為,一個人要成功,要取得成就,就要苦其心志勞其筋骨,學很多東西做很多事情。本書卻說,要想成功,要想獲得出類拔萃的成就,就要學會放棄很多事情,專注於做那件最重要的事,做一件就夠了。

前言

你好,歡迎每天聽本書。今天給大家說的這本書叫《最重要的事,只有一件》,作者是一個叫加里·凱勒的美國人,他是全球最大的房地產公司之一凱勒威廉姆斯國際房地產公司的董事長,寫過好幾本暢銷書,在全球范圍內賣出了幾百萬本。我們現在要講的這本書就是其中的一本,曾經在美國亞馬遜網站圖書銷售榜持續排名第一。

我們先來看看這個書名,「最重要的事,只有一件」是什麼意思?一般來說,我們都認為,一個人要成功,要取得成就,就要苦其心志勞其筋骨,學很多東西做很多事情。這本書的作者卻說,你要想成功,要想獲得出類拔萃的成就,就要學會放棄很多事情,專注於做那件最重要的事,做一友乎件就夠了。作者認為,因為這個真相實在太簡單了,很多人反而不太容易相信。

有意思的是,作者加里·凱勒自己一開始也不相信這么干能行,他也用了很長的時間才領悟到這個道理。

第一部分

在他創業的第一個階段,加里·凱勒用了10年時間創辦了一家很優秀的公司。這一段時間他做得順風順水,所以信心滿滿地覺得公司很快就可以把業務拓展到全世界的各個國家。出乎他意料的是,就在這時候,公司突然全面陷入了困境,盡管他做了各種努力和犧牲,業務還是一團糟,沒有任何起色。當時,他就像卡在一個陷阱里一樣,拚命向周圍人尋求幫助,希望有人能拉他出來。這時候,他的一位老師向他伸出了援手。

兩個人一起去散步,在充分了解相關細節之後,老師開始思考要怎麼解決他的問題。等他們散步快結束的時候,老師已經想出具體的解決方案了。老師問加里·凱勒:「你覺得如果要扭轉現狀,你需要做些什麼?」加里·凱勒很困惑地搖了搖頭。老師在牆上寫下了14個關鍵的職位,說,你只需要做一件事就能扭轉整個公司的尷尬處境,那就是把我標記出來的14個關鍵職位指派給真正能夠勝任的人,只要你選對了這14個關鍵職位的人,整個公司就能朝游銀好的方面發展。加里·凱勒非常震驚,他不敢相信解決方案竟然這么簡單。他問老師,這個解決方案是不是應該再稍微復雜一點,多做幾件事來扭虧為盈會不會比較保險。老師簡短有力地回答說:「不需要。耶穌只需要12個門徒,你只需要14個關鍵職位上的人。」

這個時刻,在加里·凱勒的人生中可以說是具有轉折性的意義。和老師討論之後,他做了一個重大的決定,把自己給解僱了,他從公司 CEO 的位置上退了下來,開始專心去找14個關鍵職位上的人。結果怎麼樣?他找到了14個關鍵的人。不到3年,公司就實現了持續盈利,而且利潤連續10年以40%的速度增長,從一個地區性的公司迅速成長為一個全國性的公司。

這時候新的問題又出現了。在和這14個關鍵人討論工作的時候,加里·凱勒會先簡單總結一下他們在當前階段承諾完成的幾項工作。讓他頭痛的是,這14個人雖然能完成他們承諾他的大部分工作,但有時候最重要的神告宴工作反而沒完成,導致他們的工作陷入了困境。加里·凱勒嘗試著和他們溝通,簡化他們的工作,從「本周需要做的幾項工作」簡化成了「本周最重要的三項工作」,然後簡化成「本周最重要的兩項工作」,但還是看不到效果。最後,他決定試試「只做一件事」這個辦法。他這樣問他們:「你本周最重要的一項工作是什麼?哪一項工作一旦完成,就能讓其他工作變得簡單或者不太重要?」這個辦法是他絕望當中想到的,但它又一次帶來了驚喜。之後,這14個關鍵人的業績直線上升。

因為有這兩次陷入困境的經驗,加里·凱勒開始總結公司狀況和他的做法之間的關系,結果發現了一個有趣的現象:每次公司獲得巨大成功的時候,都是他專注於做一件事的時候。加里·凱勒想到這樣一個問題,每個人每天都有24小時,為什麼有的人成功了,有的人失敗了?那些成功的人為什麼能夠完成更多的事,達到更高的目標,賺到更多的錢,擁有的東西也更多?如果我們把時間看成一個人事業的原始資本,那麼每個人的原始資本都是每天24小時。成功的人是怎麼分配他們的原始資本並且得到遠遠超過別人的收益的?加里·凱勒認為答案就是:成功人士的所有行為和精力都緊緊圍繞著他們的目標,他們成功,是因為他們放棄了很多可以做但不是必須做的事情,專注於最重要的事情。

無論工作還是生活,想要取得最好的結果,就要盡量縮小目標。但大部分人不太相信這點。他們認為要做成大事,一定會消耗很多時間,一定會經歷很多波折,所以他們把計劃排得非常滿,日程緊張得不行,結果成功卻離他們越來越遠了。每個人的時間和精力都是有限的,如果你想面面俱到,很可能會筋疲力盡,哪頭都顧不好。你一心想要多面開花,結果反而降低效率。壓力太大會讓你沒法按時完成任務,吃不好,睡不著,沒時間運動,沒時間陪家人和朋友。在加里·凱勒看來,這是誤入歧途了。成功其實是有捷徑的,就是我們前面說的,把你的時間、精力聚焦在最重要的一件事情上面。而我們絕大多數人平時都不是這么去做的,因為我們對成功有很多誤解。我們平時聽了太多關於成功的謊言,實際上這些謊言會誤導我們、阻礙我們獲得成功。

第二部分

因為這本書講的是「最重要的事只有一件」,所以加里·凱勒特意搜集了很多和這句話沖突的格言,比如說「每件事都很重要」「同時做幾件事效率會更高」「自律和意志力可以解決一切問題」……他認為這些全都是謊言。

我們先來看第一個:每件事都很重要。

在生活當中,我們經常會陷入這樣的困境:每天都要做很多事,有些當天沒做完還要順延到第二天,然後,事情越來越多,積壓在那裡根本做不完。我們忙碌得超出了正常的負荷,但成功並不因為我們忙碌就接近我們。我們多勞但沒有多得,因為我們的忙碌很多都是盲目的。誤以為每件事都很重要,想把它們都做完是我們經常犯的錯誤。為了做完所有的事,我們不得不寄希望於時間管理。列出「待辦事項清單」的確是一個有用的辦法,這可以有效地幫助我們集中注意力,但我們也經常會被清單限制,好像非要把清單上列出來的每一件事都做完不可,而且,我們處理事情的先後順序無意中也會被清單影響。

成功人士處理事務的方法和普通人不一樣,在做出決策之前,他們會充分思考,直到找到主要任務,然後把主要任務當作核心,圍繞著主要任務做其他事。他們很有可能會先做普通人一般會推遲的工作。對待辦事項,他們也有清醒的認識。相比繁瑣冗長的「待辦事項清單」,他們傾向於列一張短小精悍的「成功清單」。

成功人士是怎麼把普通的清單轉化成成功清單的呢?我們來看一下約瑟夫·朱蘭的發現。朱蘭是一個破譯密碼的大師,對科學和商業領域都做出過卓越的貢獻。他的成就引起了通用電氣公司的注意。通用電氣邀請他參照義大利經濟學家帕累托的理論,檢驗公司為管理層設計的薪酬分配方案是不是合理。

在19世紀的時候,帕累托經過計算提出了一個看法:世界上20%的人口佔有了80%的財富。這本來說的是財富分配失衡的問題。但朱蘭意識到,這很有可能是一條普遍規律。後來,我們把這條規律稱為「二八法則」。二八法則認為,帶來大量成果、產出、回報的,往往是少量原因、投入、付出。也就是說,對於成功來說,分配也是不公平的。很小的投入獲得很大的成功這種情況是很多的。所以有選擇地付出,才能有效獲得回報。加里·凱勒自己就是這樣。幾個決定性的時刻使他獲得了今天的成就,就拿投資來說,他的絕大多數財富都來自少數幾筆正確的投資。所以,我們可以參照二八法則,把「待辦事項清單」轉變為「成功清單」。從你要做的事當中,挑出最重要的20%。再在這20%裡面縮小范圍,直到找到最重要的那件事。

關於成功的第二個謊言是「同時做幾件事效率會更高」。

既然做最重要的那件事是關鍵,為什麼我們還要同時做其他的事呢?2009年,一位斯坦福大學的教授做了一個研究。他想看看所謂的「多面手」是怎麼同時完成幾個任務的。他告訴《紐約時報》的記者,他自己沒有這種能力,所以曾經非常羨慕那些能做到的人。這位教授帶領研究團隊發放了200多份問卷,調查學生同時處理多項事務的情況。他們把調查對象分為經常同時處理多項事務的人和不經常這么做的人,並推測:經常同時處理多項事務的人工作效率更高。但結果出乎他們意料之外。這位教授說:「我原本以為多面手一定有某種神奇的能力,結果發現他們根本就抓不住重點」。他們看起來好像每方面都兼顧到了,沒什麼事能難倒他們,實際上每件事都做得不怎麼樣。

所以說人能同時兼顧幾件事只是一個美好的謊言。問題在於,這種做法現在非常流行,很多人認為應該同時兼顧幾件事,而且對此不遺餘力。我們常常把這樣的做事方式當作效率高的表現,經常討論要怎麼掌握這種技巧。公司在招聘的時候也把它當作一種有明顯優勢的能力,但其實它只是一個「盲目的謊言」,同時處理幾件事,既沒有效率也很難成功。如果你嘗試同時做兩件事,結果是要麼根本做不到,要麼兩件事都做不好。有句話說得好:「同時處理幾件事等於同時搞砸幾件事。」

有時候我們確實可以同時做兩件事,比如說一邊走路一邊說話,一邊吃飯一邊看地圖,但我們不可能同時做兩件需要我們專注的事。奇怪的是,現代人特別喜歡給別人留下「多面手」的印象。比如說,一邊做事一邊聽音樂,一邊開車一邊打電話,一邊吃飯一邊玩於機。有時候我們不是時間太少、事情太多,而是一直在暗示自己要同時做更多的事。原來做一件事的時間,現在我們希望可以做兩件事甚至三件事。

就說我們的工作場景吧。我們的辦公室就是一個要求每個人都有「三頭六臂」的地方。你正專注於眼前的某個項目,突然就有人咳嗽起來,問你有沒有止咳含片。辦公室里的電話聲此起彼伏,任何人都沒辦法倖免。郵箱里的郵件好像永遠都處理不完,手機不停震動提示你又收到了新消息。一堆快遞還沒有拆,一堆事情還沒有做,卻總有人無休無止地問你事情的進展。分心、干擾、中斷每時每刻都在發生。調查研究顯示,一般來說,員工在辦公室每11分鍾會被打斷一次,他們每天有1/3的時間花在從干擾中恢復的過程中。但即便如此,我們還是得在規定時間里完成任務。

同時處理多個任務?在任務中切換來切換去?這樣的說法不過是自欺欺人而已。研究人員發現,切換任務可不是沒有成本的。如果是簡單的任務,多消耗的時間成本小於等於25%;如果是復雜的任務,多消耗的時間很有可能超過100%。結果我們在一個工作日里平均有28%的時間浪費在任務切換上。我們根本沒有意識到自己為「多面手」這個形象付出了多麼高的代價。

關於成功的第三個謊言是「自律和意志力可以解決一切問題」。

很多時候,我們會把成功和意志力捆綁在一起,好像有了意志力就一定能成功。但問題是,對於我們大多數人來說,意志力可不是你隨傳隨到、想有就能有的,同時也不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

你可以把意志力想像成手機剩餘電量的指示條,每天早上,它可能是充滿電的,但隨著時間的流逝,你不斷使用你儲存的電力,它就被消耗了,你需要找合適的時間重新充電,而不能一直使用它。我們大家都知道要有計劃地使用有限資源,卻沒有把這么重要的意志力當成個人的有限資源來規劃,這么一來,到我們真正需要意志力來完成重要任務的時候,它可能已經耗光了。

現代研究表明,意志力確實會轉瞬即逝,能量巨大卻並不持久,動用意志力之後,我們血液里的葡萄糖含量會急劇降低。我們可以把意志力看作一種需要比較長的時間來恢復的有韌性的「精神肌肉」。如果在一件事情上用的意志力太多,又不等它恢復就投入下一件事的話,我們的表現就會令人不滿意。這個時候你需要給大腦補充養料,比如吃一些能緩慢升高血糖的食物,像碳水化合物、蛋白質等。所以,想要利用好意志力,就需要我們有意識地把握好時機,在每天意志力最強的時候做最重要的事,在意志力衰竭之前把它做完。

自律同樣不是一件可以信手拈來的事。從人性來說,你不可能要求自己每時每刻自律,而是應該通過固定的訓練方式和足夠長的訓練時間來養成某個習慣。成功的訣竅就是選准一個正確的習慣,訓練自己養成這個習慣,當這個習慣已經成為你生活的一部分,在別人看起來你就像是一個自律的人了。剛開始培養習慣的時候我們可能會覺得特別困難,但只要習慣養成了,保持它比養成它容易得多。

那麼,需要多長時間,自律才能變成習慣呢?倫敦大學的調查結果為我們提供了明確的答案:養成一個習慣平均需要66天。我們有時會被鼓勵說21天就能養成一種習慣,但這是不現實的,所以別太早放棄。澳大利亞的研究者還發現習慣養成過程中有一種光環效應。在實驗過程中,養成好習慣的學生普遍反映壓力比較小,沖動性購物減少,飲食習慣更好,看電視的頻率降低,甚至攢著臟盤子不洗的情況也有改善。這說明保持好習慣不僅越來越容易,而且能給生活的其他方面帶來好處。

我們都知道游泳冠軍邁克爾·菲爾普斯,小時候他被診斷出患有注意力缺失症,他的幼兒園老師這樣告訴他的母親:「菲爾普斯總是坐立不安,沒法安靜下來,抱歉,你的兒子完全不能集中精力。」但是,這個似乎與專注和成功不沾邊兒的青年,創造了一個又一個世界紀錄。他母親自豪地說:「邁克爾的專注程度讓我驚訝。」他的游泳教練也稱贊他的專注力是「最厲害的武器」。菲爾普斯為什麼會有這樣的轉變?秘密就在於他多年以來的訓練習慣。從14歲開始到參加2008年北京奧運會,菲爾普斯堅持每周訓練7天,每天在水下時間6小時,從不間斷,他把自己所有的精力都分配給了這件最重要的事。這種自律和習慣讓他在泳池裡找到了自己的一席之地,並且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第三部分

弄清楚這幾個關於成功的謊言之後,我們可以回到這本書的主題了:最重要的事只有一件,但到底是哪一件呢?你需要問自己一個關鍵的問題:我能做的最重要的事是什麼?為什麼做了這件事,就會讓其他事變得更簡單或者不再必要?這個問題可以分解成三個部分。

一、我能做的最重要的事是什麼?

這個問題激發你去行動。「最重要的事」意味著答案是一件事,一件具體的事,而不是很多事。盡管你可能有很多選擇,但你要做出判斷,否則你就沒法繼續去做第二件事、第三件事。你必須選擇一件最重要的事來做。「我能做的」提示你要採取可能的行動。「能做」,不是「必須做」「可能做」或者「將會做」,有很多事我們必須做、可能做、將會做,但永遠不去做。因為「能做」而去做,這種力量比「想做」要大得多。

二、做了這件事就會怎麼怎麼樣,這是在說你的答案必須達到一個標准。

這個標准讓你從「隨便找件事做」轉變為「為了某個明確的目標而去做某件事」。「做了這件事就會……」是說,你必須深挖下去,因為做了這一件事之後,接著就會有另一件事發生了。

三、讓其他事變得更簡單或者不再必要。

阿基米德說過:「給我一個支點,我就能撬動地球。」你必須找到這樣一個支點,讓其他事變得更簡單或者不再必要。做了最重要的那件事之後,你就會發現為了實現目標而要做的其他事其實少花點力氣就可以做成,或者壓根沒有必要去做。你可以對瑣碎的事情「視而不見」,就像給自己戴上一個眼罩。這樣你才有可能改變你的生活軌跡,心無雜念地去做那件最重要的事。

關鍵問題會在人生中的不同階段引領你找到你最重要的那件事。在不同的時期,你只需要轉移自己的注意力,重新思考關鍵問題是什麼就行了。

一個人要擁有幸福,最重要的是全身心地投入自己的事業,使自己的生活更有意義。當我們每天在做的事逐漸地達到一個目標時,幸福感就會隨之而來了。取得成功的方法,就是了解什麼對自己真正重要,並通過一點一滴的積累來實現它。

本書的作者加里·凱勒給出了一個很實用的建議,就是倒推法。首先考慮長期目標,然後一步步往回想,倒推出現在應該做的最重要的一件事。請想一想:

·為了長期目標,我未來5年應該做的最重要的一件事是什麼?

·為了5年目標,我今年應該做的最重要的一件事是什麼?

·為了今年的目標,我本月應該做的最重要的一件事是什麼?

·為了本月的目標,我本周應該做的最重要的一件事是什麼?

·為了本周的目標,我今天應該做的最重要的要的一件事是什麼?

·為了今天的目標,我現在應該做的最重要的一件事是什麼?

把所有目標一個個聯系起來,直到你找到當下最重要的那件事。舉個例子吧。有人曾經問美國著名喜劇演員傑瑞·宋飛,怎麼才能成為一個更好的喜劇演員?宋飛說是每天寫一個笑點。他的方法是在牆上掛一幅巨大的日歷,哪天寫下了笑點,就在當天的日歷上打一個大紅叉。他說,這列紅叉會越來越長,他會很希望看到它繼續下去,而他唯一要做的就是不要讓它斷開。所謂堅持不是長跑,而是由很多次短跑串聯在一起的。

總結

以上就是《最重要的事,只有一件》這本書的主要內容。作者告訴我們,關於成功,過去我們有很多誤解,我們以為想要事業成功,「每件事都很重要」「同時做幾件事效率會更高」「自律和意志力可以解決一切問題」……其實,這些都是關於成功的謊言。想要取得超常規的成就,你必須知道你能做的最重要的事是什麼,然後圍繞這個核心目標,一步步倒推,找到當下最重要的事。現在就想想對你來說最重要的事是哪一件吧。

③ 歷屆諾貝爾獎獲獎人演講稿

Brief introction to the speaker:
William Faulkner (1897-1962) The novels of William Faulkner rank among
the most important books of the 20th century. For them Faulkner was awarded
the 1949 Nobel prize in Literature. Faulkner wrote mostly about his hometown
of Oxford, in Lafayette County. Miss.. After two apprentice novels, Faulkner
wrote six of his best books between 1929 and 1932, among them are The Sound
and the Fury, As I Lay Dying, and Sanctuary.
***************
I feel that this award was not made to me as a man, but to my work, a life's
work in the agony and sweat of the human spirit. Not for glory and least
of all, for profit, but to create out of the material of the human spirit
something which did not exist before. So this award is only mine in trust.
It would not
be difficult to find a dedication for the money part of it, commensurate
for the purpose and significance of its origin. But I wou1d 1ike to do
the same with the acclaim too by using this moment as a pinnacle from which
I might be listened to by the young men and woman, already dedicated to
the same anguish and travail, among whom is already that one who will someday
stand here where I am standing.

Our tragedy today is a general and universal physica1 fear so long sustained
by now that we can even bear it There're no longer problems of the spirit,
there's only the question; "When will I be blown up?". Because of this,
the young man or woman writing today has forgotten the problems of the
human heart in conflict with itself, which alone can make good writing
because only that is worth writing about, worth the agony and the sweat.

He must learn them again, he must teach himself that the basest of all
things is to be afraid, and teaching himself that, forget it forever leaving
no room in his workshop for anything but the old verities and truths of
the heart. The old universal truths, lacking which any story is ephemeral
and doomed: love and honor and pity and pride, and compassion and sacrifice.

Until he does so, he labors under a curse. He writes not of love, but of
lust, of defeats in which nobody loses anything of value, of victories
without hope, and most of all, without pity or compassion. His grief weaves
on no universal bone, leaving no scars. He writes not of the heart, but
of the glands. Until he re1earns these things, he will write as though
he stood among and watched the end of mall. I dec1ine to accept the end
of man. It's easy enough to say that man is immortal simply because he
will enre, that from the last. ding-dong of doom and clang had faded
from the last worthless rock hanging tireless in the last red and dying
evening, that even then, there will be one more sound, that of his puny
and inexhaustible voice still talking. I refuse to accept this, I believe
that man will not merely enre, he will prevail. He is immortal, not because
he alone among creatures has an inexhaustible voice, but because he has
a soul, a spirit capable of compassion, and sacrifice, and enrance. The
poets, the writers' ty is to write about these things, it's his privilege
to help man enre, lifting his heart, by reminding him of the courage,
and honor and hope and compassion and pity and sacrifice which have been
the glory of his past. The poets' voice need not merely be the recall of
man, it can be one of the props, the pillars to help him enre and prevail.

演講者簡介:

威廉·福克納的小說在二十世紀最重要的文學作品中佔有一席之地他曾榮獲1949年諾貝爾文學獎。他的作品多寫自己的家鄉密西西比州拉法葉特郡的牛津鎮。在寫了兩部練筆的小說之後,1929年和1932年之間,他寫
了六部優秀的小說,其中包括:《喧嘩與騷動》、《我彌留之際》和《聖地》。
***********

我感到這份獎賞不是授予我個人而是授予我的工作的---授予我一生從事關於人類精神的嘔心瀝血的工作。我從事這項工作,不是為名,更不是為利,而是為了從人的精神原料中創造出一些從前不曾有過的東西。因此,這份獎金只不過是托我保管而已。要做出與這份獎賞原本的目的和意義相符,又與其獎金等價的獻詞並不困
難,但我還願意利用這個時刻,利用這個舉世矚目的講壇,向那些可能聽到我說話並已獻身於同一艱苦勞動的男女青年致敬。他們中肯定有人有一天也會站到我現在站著的地方來。

我們今天的悲劇是人們普遍存在一種生理上的恐懼,這種恐懼存在已久,以致我們已經習慣了。現在不存在精神上的問題,唯一的問題是:「我什麼時候會被炸得粉身碎骨?」正因如此,今天從事寫作的男女青年已經忘記了人類內心的沖突。而這本身就能就好作品。因為這是唯一值得寫、值得嘔心瀝血地去寫的題材。

他一定要重新認識這些問題。他必須使自己明白世間最可鄙的事情莫過於恐懼。他必須使自己永遠忘卻恐懼,在他的工作室里除了心底古老的真理之外,任何東西都沒有容身之地。沒有這古老的普遍真理,任何小說都只能曇花一觀,不會成功;這些真理就是愛、榮譽、憐憫、自尊、同情與犧牲等感惰。若是他做不到這樣,他的氣力終歸白費。他不是寫愛情而是寫情慾,他寫的失敗是沒有人失去可貴的東西的失敗,他寫的勝利是沒有希望、更糟的是沒有憐憫或同情的勝利。他的悲傷不是為了世上生靈,所以留下不深刻的痕跡。他不是在寫心靈而是在寫器官。

在他重新懂得這些之前,他寫作時,就猶如站在處於世界末日的人類中去觀察末日的來臨。我不接受人類末日的說法,因人類能延續而說人是不朽的,這很容易。說即使最後一次鍾聲已經消失,消失的再也沒有潮水沖刷的映在落日余暉里的海上最後一塊無用礁石之旁時,還會有一個聲音,人類微弱的、不斷的說話聲,這也很容易。但是我不能接受這種說法。我相信人類不僅能延續。而且能戰勝一切而永存。人類不朽不是因為在萬物中唯有他能永遠發言、而是因為他有靈魂,有同情心、有犧牲和忍耐精神。詩人和作家的責任就是把這些寫出來。詩人和作家的特權就是去鼓舞人的鬥志、使人記住過去曾經有過的光榮---人類曾有過的勇氣、榮譽、希望、自尊、同情、憐憫與犧牲精神--以達到永恆。詩人的聲音不應只是人類的記錄,而應是使人類永存並得到勝利的支柱和棟梁。

熱點內容
港娛好看小說 發布:2025-08-23 02:13:07 瀏覽:222
從上古到近代的穿越小說推薦 發布:2025-08-23 02:13:00 瀏覽:837
都市娛樂圈言情小說 發布:2025-08-23 02:06:29 瀏覽:244
黑白小說全文閱讀全文 發布:2025-08-23 01:46:52 瀏覽:865
歷史軍事完本小說排行 發布:2025-08-23 01:42:36 瀏覽:171
姓慕和姓蘇的言情男女主小說 發布:2025-08-23 01:36:06 瀏覽:966
韓文小說閱讀器 發布:2025-08-23 01:27:21 瀏覽:821
女女gl的小說推薦 發布:2025-08-23 01:22:58 瀏覽:110
十大巔峰搞笑小說未完結 發布:2025-08-23 01:20:09 瀏覽:580
青春之放縱小說閱讀小說 發布:2025-08-23 00:33:01 瀏覽: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