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儀聽書
❶ 春節的習俗
春節是我國傳統節日,也是全年最重要的一個節日,在千百年的歷史發展中,形成了一些較為固定的風俗習慣。
掃塵 「臘月二十四,撣塵掃房子」。據《呂氏春秋》記載
,我國在堯舜時代就有春節掃塵的風俗。按民間的說法:因「塵」與「陳」諧音,新春掃塵有「除陳布新」的涵義,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窮運、晦氣統統掃出門。
貼春聯 春聯也叫門對、春貼、對聯、對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對偶、簡潔、精巧的文字描繪時代背景,抒發美好願望,是我國特有的文學形式。每逢春節,無論城市還是農村,家家戶戶都要精選一幅大紅春聯貼於門上,為節日增加喜慶氣氛。這一習俗起於宋代,在明代開始盛行。
貼窗花和倒貼「福」字 在民間,人們在過春節時還喜歡在窗戶上貼上各種剪紙——窗花。窗花不僅烘託了喜慶的節日氣氛,也集裝飾性、欣賞性和實用性於一體。在貼春聯的同時,很多人家還在屋門上、牆壁上、門楣上貼上大大小小的「福」字。「福」字寄託了人們對幸福生活的嚮往,對美好未來的祝願。為了更充分地體現這種嚮往和祝願,有的人乾脆將「福」字倒過來貼,表示「福氣已到」。
年畫 年畫起源於「門神」,隨著木板印刷術的興起,年畫的內容後來變得豐富多彩,比較有代表性的有《福祿壽三星圖》、《天官賜福》、《五穀豐登》、《六畜興旺》、《迎春接福》等。蘇州桃花塢、天津楊柳青和山東濰坊是中國年畫的三個重要產地。
守歲 除夕守歲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動之一,守歲之俗由來已久。最早記載見於西晉周處的《風土志》:除夕之夜,各相與贈送,稱為「饋歲」;酒食相邀,稱為「別歲」;長幼聚飲,祝頌完備,稱為「分歲」;大家終夜不眠,以待天明,稱曰「守歲」。
吃餃子 真正過年的前一夜叫團圓夜,離家在外的遊子都要不遠千里趕回家來,全家人要圍坐在一起包餃子過年,因為包餃子要和面,和面的「和」字就是「合」的意思;餃子的「餃」和「交」諧音,「合」和「交」又有相聚之意,所以用餃子象徵團聚合歡;又取更歲交子之意,非常吉利。此外,餃子因為形似元寶,過年時吃餃子,也帶有「招財進寶」的吉祥含義。
爆竹 中國民間有「開門爆竹」一說。即在新的一年到來之際,家家戶戶開門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在爆竹聲中除舊迎新。爆竹是中國特產,其起源很早,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
拜年 新年的初一,人們都早早起來,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齊齊,出門走親訪友,相互拜年,恭祝來年大吉大利。春節拜年時,晚輩要先給長輩拜年,祝長輩長壽安康,長輩可將事先准備好的壓歲錢分給晚輩。據說壓歲錢可以壓住邪祟,因為「歲」與「祟」諧音,晚輩得到壓歲錢就可以平平安安度過一歲。
❷ 新年習俗
1.和我一同笑過的人,我可能把他忘了;和我一同哭過的人,我卻永遠不會忘記。新年快樂,我患難與共的朋友!
2.玫瑰是我的熱情,糖果是我的味道,星星是我的眼睛,月光是我的靈魂,一並送給你,我的愛人,新年快樂!
3.許一個美好的心願祝你新年快樂連連,送一份美妙的感覺祝你來年萬事圓圓,送一份漂亮的禮物祝你微笑甜甜!
4.思念是一季的花香,漫過山谷,籠罩你我,而祝福是無邊的關注,溢出眼睛,直到心底。願節日的愉快伴你一生!
5.祝你在新的一年裡:事業正當午,身體壯如虎,金錢不勝數,幹活不辛苦,悠閑像老鼠,浪漫似樂譜,快樂莫你屬!
6.我最親愛的朋友:在這新年裡祝願上帝保佑您!觀音菩薩護住您!財神抱住您!愛神射住您!食神吻住您!
7.痛苦最好是別人的,快樂才是自己的;麻煩將是暫時的,朋友總是永恆的;愛情是用心經營的,世界上沒有什麼大不了的。新年快樂!
8.新年的第一天,我在默默地為你祝福,願你的生活中:夏宜人,冬溫暖,秋收獲,春滿園。
9.這一季,有我最深的思念。就讓風捎去滿心的祝福,綴滿你甜蜜的夢境,祝你擁有一個更加燦爛更加輝煌的來年。
10.把美好的祝福,輸在這條簡訊里,信不長情意重,我的好友願你新年快樂!
11.好久沒有聽到你的聲音,好久沒有人聽我談心,在雪花飛舞的日子裡,真的好想你,祝新年快樂!
12.你我相擁傾聽新年的鍾聲猶如年輪的呼吸,簇擁著我們共同的夢,滿心的愛意化作真摯的祝福「新年快樂」!
13.讓我把這一整季的祝福包裝起來,呈獻給你,願你歡度這個佳節,並愉悅地邁入充滿希望的一年!
14.聲聲祝福,絲絲情誼,串串思念,化作一份禮物,留在你的心田,祝新年快樂,萬事如意!
15.鍾聲敲響年終的訊息,同時也帶來新年的訊息,在這特別的日子裡,獻上我對你的祝福,願你在這一年裡,事事順心、如意!
16.祝你一帆風順,二龍騰飛,三羊開泰,四季平安,五福臨門,六六大順,七星高照,八方來財,九九同心,十全十美。
❸ 春節習俗
春節,對於中國人來講是最重視的一個節日。千百年來,中華民族形成了許多過春節的習俗。這些習俗伴隨著中國人走過一年又一年,其中有很多的習俗消亡了,也有很多新的習俗誕生了,在這樣的演變中形成了中國最具傳統特色的春節民俗文化。
傳統意義上的春節是指從臘月初八的臘祭(俗稱臘八節)或臘月二十三的祭灶(俗稱灶王節),一直持續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這兩天為高潮。在春節這一傳統節日期間,我國的漢族和大多數少數民族都有要舉行各種慶祝活動,這些活動大多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舊布新、迎禧接福、祈求豐年為主要內容。活動形式豐富多彩,帶有濃郁的民族風俗特色。
祭灶王神。在臘月二十三這一天,即為春節開始的第一天,一定要拜祭灶王神。相傳灶王神是掌管天下收成的神,之所以要拜祭他,主要是祈求五穀豐登,能有好的日子過。此外在這一天還要打囤。就是用麵粉在地上(一般是存放糧食的地方)畫出一個或數個圓形,就像是囤的樣子。囤——在農村是存放糧食的主要工具。這一習俗的形成主要的主要原因是在過去生產力不發達的時候,人們祈求神明對莊稼的保護。打囤的主要目的是祈求莊稼能有個好的收成,能夠把自己家的囤都裝滿。
掃塵。「臘月二十四,撣塵掃房子」 ,據《呂氏春秋》記載,我國在上古的堯舜時代就有春節掃塵的風俗。民間的說法是這樣的:因「塵」與「陳」諧音,新春掃塵有「除陳布新」的涵義,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窮運、晦氣統統掃出門。這一習俗寄託著人們破舊立新的願望和辭舊迎新的祈求。 每逢臘月二十四這一天,家家戶戶都要打掃房子,清洗各種器具,拆洗被褥窗簾,撣拂塵垢蛛網,疏浚明渠暗溝。到處洋溢著歡歡喜喜搞衛生、乾乾凈凈迎新春的歡樂氣氛。
貼春聯。春聯也叫門對、春貼、對聯、對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對偶、簡潔、精巧的文字描繪時代背景,抒發美好願望,是我國特有的文學形式。每逢春節,無論城市還是農村,家家戶戶都要精選一副大紅春聯貼於門上,為節日增加喜慶氣氛。這一習俗起於宋代,在明代開始盛行,到了清代,春聯的思想性和藝術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梁章矩編寫的春聯專著《檻聯叢話》對楹聯的起源及各類作品的特色都作了論述。春聯的種類比較多,依其使用場所,可分為門心、框對、橫披、春條、斗方等。「門心」貼於門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對」貼於左右兩個門框上;「橫披」貼於門媚的橫木上;「春條」根據不同的內容,貼於相應的地方;「斗斤」也叫「門葉」,為正方菱形,多貼在傢具和影壁中。
倒貼「福」字。在貼春聯的同時,一些人家要在屋門上、牆壁上、門楣上貼上大大小小的「福」字。春節貼「福」字,是我國民間由來已久的風俗。「福」字指福氣、福運,寄託了人們對幸福生活的嚮往,對美好未來的祝願。為了更充分地體現這種嚮往和祝願,有的人乾脆將「福」字倒過來貼,表示「幸福已到」「福氣已到」。民間還有將「福」字精描細做成各種圖案的,圖案有壽星、壽桃、鯉魚跳龍門、五穀豐登、龍鳳呈祥等。
年畫 。春節掛貼年畫在城鄉也很普遍,濃黑重彩的年畫給千家萬戶平添了許多興旺歡樂的喜慶氣氛。年畫是我國的一種古老的民間藝術,反映了人民樸素的風俗和信仰,寄託著他們對未來的希望。年畫,也和春聯一樣,起源於「門神」。 隨著木板印刷術的興起,年畫的內容已不僅限於門神之類單調的主題,變得豐富多彩,在一些年畫作坊中產生了《福祿壽三星圖》、《天官賜福》、《五穀豐登》、《六畜興旺》、《迎春接福》等經典的彩色年畫、以滿足人們喜慶祈年的美好願望。 我國出現了年畫三個重要產地:蘇州桃花塢,天津楊柳青和山東濰坊;形成了中國年畫的三大流派,各具特色。
❹ 有哪些好習慣是你一直堅持做的
戒掉甜食
現在的美食那麼多,什麼奶茶、小蛋糕可都是女孩子的最愛,可這樣的食物只能解我們一時的嘴饞,對於我們的肌膚保養以及身體健康都是非常不利的。所以我們最好是要少吃甜食,像是平常的蜂蜜水,屬於是天然的糖類,所以早晨喝一點沒關系,但是很多的甜食中含有的糖分,都加入了大量的反式脂肪酸,對於我們人體以及皮膚的代謝都不利,不然多吃點試試,很容易長痘,皮膚變黃的,還會比同齡人老得更快,所以一定要戒掉!
洗臉注意水溫
第二個是我們一定一定要養成的好習慣,那就是用溫水洗臉。其實洗臉這樣的事情,有很多女人都覺得沒有什麼,偶爾嫌麻煩就直接用冷水來洗臉了,覺得既能收縮毛孔,還可以增加皮膚的彈性。的確冷水可以帶來緊致的感覺,但這樣的肌膚最多隻能維持30分鍾。但我們臉上的肌膚如果太冷遇到刺激的話,很容易變得敏感,出現紅血絲,長期下來,角質層也會受到傷害,所以洗臉的時候一定要用溫水,最好是38度到40度左右的溫水洗臉,肌膚的彈性才會保持,臉蛋也會更加健康哦!
❺ 關於春節的民間習俗
以後,人們開始以"掛紅燈、放爆竹、吃年飯"來慶祝新年。貼春聯餃子又名"角子、交子、扁食"。它的起源非常古老。考古工作者曾經發現過一枚一千多年前的餃子保存下來。北方人過年,一定要吃餃子。而且春節這一天吃的餃子必須在除夕12點以前包好。餃子好吃,關鍵在於餃子餡,純肉的,純菜的,肉菜混合的,花樣無窮,口味可異。可以根據自己口味任意變化,所以男女老少都喜歡吃餃子。在春節所吃的餃子中,有一個包著豆腐餡的,還有一個包著一枚硬幣。誰吃到豆腐餡的餃子,誰在新的一年裡就會發財,人們的理想也都包含在餃子里。 六、元宵節 正月十五日,是全年第一個月圓之夜,所以稱為"元宵"。漢文帝曾於正月十五日平定叛亂,所以規定這一天為"上元節"。東漢明帝為了表示對佛祖的尊敬,下令元宵點燈。此後,元宵就逐步演化為觀賞花燈的民俗節日。故名"燈節"。元宵的應時食品是湯圓,北方也叫元宵,象徵著團團圓圓。 唐代,元宵賞燈活動盛況空前,舉國同慶。《開元天寶遺事》記載,楊貴妃的姐姐韓國夫人曾派人造出一盞百枝燈樹?"高八十尺,樹之高山。上元夜點之,百里皆見,光明奪目。"唐玄宗甚至令工匠造出高百尺、寬數十丈的燈樓,供遊人觀賞。宋代又有過之,無不及。孟元老《東京夢華錄》記載:"以草把縛成戲龍狀,用青幕遮籠,草上密置燈燭數萬盞,望之蜿蜒如雙龍飛走。"皇帝還親自率領盛大的儀仗參加賞燈活動。詩人蘇味道《正月十五夜》:火樹銀花合,星橋鐵鎖開。暗塵隨馬去,明月逐人來。游妓皆儂李,行歌盡落梅。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可見娛樂活動通宵達量,熱鬧非凡。 可以說:正月十五元宵節的狂歡,為整個春節活動畫上了一個圓滿的句號。 七、總結 在研究過程中,我們對回族、達斡爾族、蒙古族、鄂溫克族、壯族、瑤族等少數民族進行了采訪和研究,同時還對東北,西北,西南,東南等地區進行調查,得出以下結論:隨著現代社會的飛速發展各民族的春節民俗趨於漢化,各地區的春節民俗也趨於一致,標志著民族大團結和祖國的繁榮發展。另外,春節民俗充分體現出了我國五千年來悠久的文化以及人民的勤勞與智慧,為後人留下了豐富的文化遺產,春節民俗更是文化遺產的精華部分。作為祖國的新一代接班人,我們要把這些優良的傳統文化發揚光大。貼春聯和門神 祭灶 蒸花饃 寫春聯 吃灶糖 掃塵 置天地桌
吃年夜飯 守歲 接神 踩祟 接財神 開門炮仗 拜年 占歲 飲屠蘇酒
聚財 祭財神(北方) 燒門神紙 穀子生日 小年朝 貼「赤口」 「送年」
送窮 開市 「熏天」 吃七寶羹 送火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