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華煙雲有聲聽書
1. 林語堂《京華煙雲》內容簡介
內容簡介
小說共三部。第一部《道家女兒》,寫1900年到1909年。八國聯軍入侵的風聲日緊,京城擁有百萬資產的富商又是道家信徒的姚思安舉家離京南下時,在兵荒馬亂之中,姚家十歲的姑娘姚木蘭同家人失散,後由京官曾文朴接到家中。木蘭與曾家三兒子新亞被看做天賜的良緣。
幾年後,姚木蘭長成美麗過人、心靈手巧的少女。這時接二連三的人世波瀾打破了這兩家寧靜的生活。奮發有為的青年孔立夫走進姚家生活的圈子,也走進姚木蘭的心靈。木蘭與新亞結婚,這樣,道家的女兒成了儒家的媳婦,而木蘭心裡愛的卻是孔立夫。
第二部《庭院悲劇》,敘述牛家惡勢力的作威作福及衰敗崩潰過程,之後,筆觸又回到姚家庭院,展現一幕幕悲劇:姚家長子迪人身亡,迪人的母親得了怪病久治不愈,姚木蘭舅父馮澤安女兒馮紅玉投湖自盡,姚思安自認為對家庭的職責已盡,削發改裝,走出庭院,外出雲游。宣布十年後回來。
第三部《秋季歌聲》,描寫了五四運動前夕到日本侵略軍佔領京、滬、杭之後二十年間姚曾兩家的生活。隨著時光的流逝,曾、姚兩家的第三代逐漸長大。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給中國人民帶來了深重的災難。木蘭一家遠離杭州西行。
沿途都是逃難的人群。木蘭在西行途中收留了三個孤兒和一個剛出生的嬰兒,她感到自己雖已到了生命的秋季,但下一代卻處於春季,「在晚秋的落葉之歌里含著青春的催眠曲」。小說在「秋季歌聲」中結束。
人物介紹
姚木蘭
姚木蘭生長於富家,從小受道家信徒父親姚思安的影響,容忍寬大、親切和靄,她崇尚老莊、歌笑自然,留連山水。在林先生的筆下,活脫脫一個值得老莊先賢們稱道的「典型女性」。道家,產生於春秋戰國時期,到了20世紀30年代已產生了巨大的變化。
姚木蘭受道家影響,但時代卻給她印上了新的痕跡,使她走向社會,走進了千千萬萬人民群眾組成的抗日洪流當中。這正是小說中姚木蘭形象的蘊義。
孫曼妮
忠孝兒媳孫曼妮極少使用心理過程和言語過程,這表明了她的被動和順從;並且傾向於使用陳述句和中值情態動詞,說明她很保守與聽話,沒有自己的想法。
牛素雲
對於反傳統兒媳牛素雲來說,她主要採用物質過程來表達自己的行為習慣,而且在她的話語中很少使用情態動詞,表現了她非常的驕傲自大與蠻橫無理。
姚思安
姚思安的父親在世時曾是富甲一方的富商,後來兒子姚思安繼承了這些不計其數的家財,這些財產包括許多葯局,一些典當行,其它的還有一些茶葉店。可能是因為姚思安的錢一生都享用不盡,在他風華正茂的時候,他和其他富二代一起去酒樓消費,還去煙花柳巷找樂子,行為舉止極其放盪,簡直就像個流氓。
也因此破壞了家裡的門風。然而,到了而立之年他有了夫人和孩子的時候,難以置信的,他不再是原來那個放盪的男人。他開始越發的領悟到在歷經過風風雨雨之後,應該平靜安定,安安穩穩的超脫世俗的生活。
2. 求林雨堂的小說《京華煙雲》的內容簡介。
《京華煙雲》是林語堂旅居巴黎時用英文寫就的長篇小說,講述了北平曾、姚、牛三大家族從1901年義和團運動到抗日戰爭30多年間的悲觀離合和恩怨情仇,並在其中安插了袁世凱篡國、張勛復辟、直奉大戰、軍閥割據、「五四」運動、二戰爆發等歷史事件,全景式展現了現代中國社會風雲變幻的歷史風貌。
3. 《京華煙雲》epub下載在線閱讀全文,求百度網盤雲資源
《京華煙雲》(林語堂)電子書網盤下載免費在線閱讀
資源鏈接:
鏈接: https://pan..com/s/11sHeiRgAFsYhYpd0wUPTwQ
書名:京華煙雲
作者:林語堂
譯者:張振玉
豆瓣評分:8.5
出版社:陝西師范大學出版社
出版年份:2005-7
頁數:611
內容簡介:
《京華煙雲》是林語堂旅居巴黎時於1938年8月至1939年8月間用英文寫就的長篇小說,並題獻給「英勇的中國士兵」,英文書名為Moment in Peking,《京華煙雲》是它轉譯為中文後的書名,也有譯本將本書譯為《瞬息京華》。林語堂原本打算將《紅樓夢》譯作英文介紹給西方讀者,因故未能譯成,此後決定仿照《紅樓夢》的結構寫一部長篇小說,於是寫出了《京華煙雲》。
小說講述了北平曾、姚、牛三大家族從1901年義和團運動到抗日戰爭30多年間的悲觀離合和恩怨情仇,並在其中安插了袁世凱篡國、張勛復辟、直奉大戰、軍閥割據、「五四」運動、「三·一八」慘案、「語絲派」與「現代評論派」筆戰、青年「左傾」、二戰爆發等歷史事件,全景式展現了現代中國社會風雲變幻的歷史風貌。《京華煙雲》自1939年底在美國出版後的短短半年內即行銷5萬多冊,美國《時代》周刊稱其「極有可能成為關於現代中國社會現實的經典作品」。
作者簡介:
林語堂(1895年10月3日—1976年3月26日),福建龍溪人。原名和樂,後改玉堂,又改語堂。1912年入上海聖約翰大學,畢業後在清華大學任教。1919年秋赴美哈佛大學文學系。1922年獲文學碩士學位。同年轉赴德國入萊比錫大學,專攻語言學。1923年獲博士學位後回國,任北京大學教授、北京女子師范大學教務長和英文系主任。1924年後為《語絲》主要撰稿人之一。1926年到廈門大學任文學院長。1927年任外交部秘書。1932年主編《論語》半月刊。1934年創辦《人間世》,1935年創辦《宇宙風》,提倡「以自我為中心,以閑適為格調」的小品文。1935年後,在美國用英文寫《吾國與吾民》、《京華煙雲》、《風聲鶴唳》等文化著作和長篇小說。1944年曾一度回國到重慶講學。1945年赴新加坡籌建南洋大學,任校長。1952年在美國與人創辦《天風》雜志。1966年定居台灣。1967年受聘為香港中文大學研究教授。1975年被推舉為國際筆會副會長。1976年在香港逝世。
4. 誰能提供《京華煙雲》小說的一些資料以及個人觀點
《京華煙雲》是著名作家林語堂先生的一本頗有名的書。它描寫了清朝滅亡後,民國時期是北平幾個典型的大戶人家的生活,非常逼真的再現了那個時代的生活畫卷。《京華煙雲》是一部好幾篇小說聯成的長篇小說,但不因此而成一部分散漫無結構的故事,而反為大規模的長篇。其中有佳話,有哲學,有歷史演義,有風俗變遷,有深談,有閑話,加入劇中人物之喜怒哀樂,包括過渡時代的中國,成為現代的中國的一本偉大小說。
愛情是春天的雨。被愛情滋潤過的地方總是顯得生機勃發,每一叢雜草都嬌艷欲滴,每一棵樹苗都亭亭玉立。當春天來了,愛情的雨滴就像珍珠,總是串起又散落,當春天走了,愛情的小花不是結果就是凋落;愛情是秋天的風。當愛情走了的時候,就像風沙吹過原野,到處一片枯黃,留下的只有蕭瑟和慘淡,還有滿目的蒼涼。秋風掃走的是已經枯黃的枝葉,留下的是堅強的生命枝芽。在下一個春天來臨的時候,當春雨滴落,當春風拂過,世界便又重新蘇醒,生命的嫩芽又將重新掛上綠色的枝梢。 當我們愛一個人就要付出你的全部真心和愛戀,愛一個人就要給他溫柔的依靠;愛一個人就要讓他因為有你而快樂,愛一個人就要給他你熱烈而真摯的心跳!是啊,在擁有愛情的日子裡,我們感染上對方的氣息,被漸漸同化。當日復一日的歲月在我們臉上刻上烙印,當一圈又一圈的年輪在我們腳下走過,當兩個人在不經意中去體貼對方,去關愛對方,一個眼神,一聲嘆息,一個笑靨,都會給對方帶來心靈的共鳴,都會使愛情得到升華。因此,在愛情的世界我們不僅僅需要激情,更重要的是如何「經營」好自己的愛情人生;若想保持愛情長久不衰,那就要及時去溝通、相互去理解、更好地去交流。站在對方的立場為愛人設想,可以更好地去理解對方。有了問題應該及時想辦法去解決,促膝談心把自己的觀點客觀地提出來。倘若某些問題是無法解決的,非原則的問題就採取妥協的方法,只有接受它才會有平和的心態。愛的雙方要學會欣賞對方,經常贊美對方,而且要相敬如賓,互相珍惜愛憐,要有些親情的感覺。能夠做到這些,愛情才是幸福和長久的。當然我們不能因為愛情道路上有荊棘,就不敢去愛了。如果前怕狼後怕虎、或者按部就班地去尋覓愛情,恐怕此生虛度了也未可。為怕受傷而去拒絕愛情,或者試探性地投入一小部分,如果愛情能夠分散,那隻能算是一種投資,已經失去了愛情的神聖的蘊意了。所以,當我們面對愛情時要感性地追求,而當我們擁有它時,卻應該理性地去對待,細致地去經營。只有這樣才能出一個幸福的愛情來。 婚姻如同一條河,寬容會不斷地拓寬婚姻的河床,更多更豐富愛的情感得以流淌,夫妻也有了更為寬闊輕松的個人空間,可以享受屬於自己人生樂趣。但是現實生活中,我們常常看到許多夫妻常會為雞毛蒜皮的小事吵得臉紅脖子粗,非要得出一個輸贏。其實,夫妻之間的許多事情是不需要理由,也無法判斷對錯的。學會寬容,既給對方一次反思的空間,也給了自己一份快樂心情。因此,夫妻雙方在生活中難免犯錯誤,只要不傷「大雅」,並且已經「迷途知返」,也就沒有必要「刻骨銘心」。我常看到一些夫妻一旦鬧盾,總愛揭對方的「傷疤」,以為這樣就會使對方「就範」,使對方感恩,其實這樣不僅於事無補,更加厚了彼此心靈的隔膜,所以夫妻間切不要把一些「陳芝麻」般的舊事常常掛在嘴邊,更不要用婚前某一方的錯誤刺激、要挾對方。學會忘卻,才會開創美好的明天。 由此可見,要想獲得美滿的愛情和婚姻,光靠真心的愛是不夠的,愛情和婚姻需要用心去經營。它是一個不斷呵護、建設、更新的過程。美滿幸福的愛情和婚姻需要用一定的技巧來維系。
我的觀點嘛 認為那男的(忘叫什麼了...)對姚木蘭的態度充分證明張愛玲的紅玫瑰與白玫瑰的觀點
5. 《京華煙雲》分章概述
《京華煙雲》是林語堂旅居巴黎時,於1938年8月至1939年8月間用英文寫就的長篇小說。講述了北平曾、姚、牛三大家族從1901年義和團運動到抗日戰爭三十多年間的悲歡離合和恩怨情仇,全景式展現了現代中國社會風雲變幻的歷史風貌。
1975年,林語堂憑借《京華煙雲》榮獲諾貝爾文學獎提名。
內容簡介
第一部《道家女兒》,寫1900年到1909年。八國聯軍入侵的風聲日緊,京城擁有百萬資產的富商又是道家信徒的姚思安舉家離京南下時,在兵荒馬亂之中,姚家十歲的姑娘姚木蘭同家人失散,後由京官曾文朴接到家中。木蘭與曾家三兒子新亞被看做天賜的良緣。幾年後,姚木蘭長成美麗過人、心靈手巧的少女。這時接二連三的人世波瀾打破了這兩家寧靜的生活。奮發有為的青年孔立夫走進姚家生活的圈子,也走進姚木蘭的心靈。木蘭與新亞結婚,這樣,道家的女兒成了儒家的媳婦,而木蘭心裡愛的卻是孔立夫。
第二部《庭院悲劇》,敘述牛家惡勢力的作威作福及衰敗崩潰過程,之後,筆觸又回到姚家庭院,展現一幕幕悲劇:姚家長子迪人身亡,迪人的母親得了怪病久治不愈,姚木蘭舅父馮澤安女兒馮紅玉投湖自盡,姚思安自認為對家庭的職責已盡,削發改裝,走出庭院,外出雲游。宣布十年後回來。
第三部《秋季歌聲》,描寫了五四運動前夕到日本侵略軍佔領京、滬、杭之後二十年間姚曾兩家的生活。隨著時光的流逝,曾、姚兩家的第三代逐漸長大。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給中國人民帶來了深重的災難。木蘭一家遠離杭州西行。沿途都是逃難的人群。木蘭在西行途中收留了三個孤兒和一個剛出生的嬰兒,她感到自己雖已到了生命的秋季,但下一代卻處於春季,「在晚秋的落葉之歌里含著青春的催眠曲」。小說在「秋季歌聲」中結束。
6. 《京華煙雲京華煙雲》pdf下載在線閱讀全文,求百度網盤雲資源
《京華煙雲》(林語堂)電子書網盤下載免費在線閱讀
鏈接: https://pan..com/s/1TiIIOIo39DfTXejm3LbGig
書名:京華煙雲
作者:林語堂
豆瓣評分:9.2
出版社: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
出版年份:2009-3
頁數:951
內容簡介:
《林語堂英文作品集:京華煙雲》講述了北平曾、姚、牛三大家族從1901年義和團運動到抗日戰爭30多年間的悲歡離合和恩怨情仇,並在其中安插了袁世凱篡國、張勛復辟、直奉大戰、軍閥割據、五四運動、三一八慘案、「語絲派」與「現代評論派」筆戰、青年「左傾」、二戰爆發,全景式展現了現代中國社會風雲變幻的歷史風貌。《林語堂英文作品集:京華煙雲》自1939年底在美國出版後的短短半年內即行銷5萬多冊,美國《時代》周刊稱其「極有可能成為關於現代中國社會現實的經典作品」。
從詩到詩——中國古詩詞英譯
從詩到詩(中國古詩詞英譯)
古文觀止
古文觀止精選(漢英對照)
人文勝跡——初中以上英文水平讀者
莎翁故居
國王谷:人文勝跡
雅典衛城:人文勝跡
龐貝城與赫庫蘭尼姆城:人文勝跡
哈德良長城
林語堂英文作品集
印度的智慧(林語堂英文作品集)(月亮石)
武則天傳
京華煙雲(英文版)
京華煙雲
吾國與吾民
吾國與吾民(英文版)
老子的智慧
生活的藝術
生活的藝術(林語堂英文作品集)(月亮石)
風聲鶴唳(林語堂英文作品集)(月亮石)
京華煙雲
吾國與吾民
生活的藝術
作者簡介:
林語堂(1895年10月3日—1976年3月26日),福建龍溪人。原名和樂,後改玉堂,又改語堂。1912年入上海聖約翰大學,畢業後在清華大學任教。1919年秋赴美哈佛大學文學系。1922年獲文學碩士學位。同年轉赴德國入萊比錫大學,專攻語言學。1923年獲博士學位後回國,任北京大學教授、北京女子師范大學教務長和英文系主任。1924年後為《語絲》主要撰稿人之一。1926年到廈門大學任文學院長。1927年任外交部秘書。1932年主編《論語》半月刊。1934年創辦《人間世》,1935年創辦《宇宙風》,提倡「以自我為中心,以閑適為格調」的小品文。1935年後,在美國用英文寫《吾國與吾民》、《京華煙雲》、《風聲鶴唳》等文化著作和長篇小說。1944年曾一度回國到重慶講學。1945年赴新加坡籌建南洋大學,任校長。1952年在美國與人創辦《天風》雜志。1966年定居台灣。1967年受聘為香港中文大學研究教授。1975年被推舉為國際筆會副會長。1976年在香港逝世。
7. 《京華煙雲》的主要內容
1、主要內容
《京華煙雲》講述了北平曾、姚、牛三大家族從1901年義和團運動到抗日戰爭30多年間的悲歡離合和恩怨情仇,並在其中安插了袁世凱篡國、張勛復辟、直奉大戰、軍閥割據、五四運動、三一八慘案、「語絲派」與「現代評論派」筆戰、青年「左傾」、二戰爆發,全景式展現了現代中國社會風雲變幻的歷史風貌。
2、後世影響
《京華煙雲》自1939年底在美國出版後的短短半年內即行銷5萬多冊,美國《時代》周刊稱其「極有可能成為關於現代中國社會現實的經典作品」。《京華煙雲》前面的獻詞為:全書寫罷淚涔涔,獻予殲倭抗日人。不是英雄流熱血,神州誰是自由民。續篇是《風聲鶴唳》,《紐約時報》譽之為中國的《飄》。《京華煙雲》與《風聲鶴唳》、《朱門》合稱為「林語堂三部曲」。
1975年,林語堂憑借《京華煙雲》榮獲諾貝爾文學獎提名。
3、作者簡介
林語堂,福建龍溪人,1895年出生於福建一個基督教家庭,父親為教會牧師。1912年林語堂入上海聖約翰大學,畢業後在清華大學任教。1919年秋赴美哈佛大學文學系。1922年獲文學碩士學位。同年轉赴德國入萊比錫大學,專攻語言學。1923年獲博士學位後回國,任北京大學教授、北京女子師范大學教務長和英文系主任。1924年後為《語絲》主要撰稿人之一。1926年到廈門大學任文學院長寫雜文,並研究語言。1927年任外交部秘書。1932年主編《論語》半月刊。1934年創辦《人間世》,1935年創辦《宇宙風》,提倡「以自我為中心,以閑適為格凋」的小品文,成為論語派主要人物。1935年後,在美國用英文寫《吾國與吾民》《風聲鶴唳》, 在法國寫《京華煙雲》等文化著作和長篇小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