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書講家庭
1. 樊登讀書打卡D10-《新家庭如何塑造人》
#樊登讀書·聽書打卡 𝘿10#
閱讀時間:2022.3.1-3.10
閱讀書目:《新家庭如何塑造人》 The New Peoplemaking
我見:
這本書中文譯名並不確切,英文英文名叫做 The New Peoplemaking, 並沒有新家庭的概念。作者薩提亞的目標是希望能夠幫助每個人成為內心和諧的人,我們不僅僅是要過日子,我們是要過得內心和諧、內心舒暢,整個關系能夠理得順。所以作者開篇講了一個有意思的隱喻:整個家庭就像一艘大船,在水面上航行,當我們感覺到有很多不知道的事情的時候,那個所謂的「不知道」,會讓我們的家庭置於危險中。你的孩子跟你的關系越來越糟糕,你不知道,你和你的愛人的關系越來越疏遠,你不知道,你的老人別忽略了,你不知道,這都是發生在整個家庭系統內的東西,我們得要學會去了解它。
一個健康的家庭系統有關的四件事
第一,自我價值感
家庭成員經常發脾氣是其自我價值感不高的表現
第二,溝通
第三,家庭系統,家庭成員都知道的規則
第四,這個家與社會的聯系
不健康的家庭,家庭以畏懼、譴責的方式發生聯系,,
健康的家庭表現如何:
自我價值感高,溝通直接、清楚、明確、真誠;規則富有彈性,又很人性化,恰當而且可變,與社會的聯系是開放的,充滿希望的,是在選擇的基礎上建立的。
如何評估自己的家庭是否健康?三個基本問題:
1、你對現在的家庭生活感到滿意嗎?no
2、你覺得家裡人都似朋友般親切,彼此愛護,相互信任嗎?no
3、作為家庭里的一員,你認為這是一件令人愉悅、令人興奮的事情嗎?(意思就是你待在這個家裡邊是不是很高興)no
當發現家庭沒有那麼好,該怎麼辦呢?
第一步,首先承認自己的家庭並不完美
第二步,原諒,原諒自己也原諒家人
第三步,下定一個決心,說我想改變,我希望能夠把握的家塑造成一個不同的家庭
第四步,做出一些具體的行動
以上四步,是一個關於改變的基本公式。
一、關於自我價值
「被愛的人都對改變持開放的態度」——改變家人都非常困難的原因是他們不覺得被愛,相反覺得被挑戰,被挑剔,不要求,被瞧不上。
如果一個人不會照顧自己的情緒,他會覺得自己對整個家庭都是在付出。越是覺得自己一直在付出的那個人,其實內心越空虛,所以她季度需要得到來自外部的肯定,而外部的肯定一旦不夠,他就會抓狂。
而實際上, 你要知道,你在為外在付出之前,先愛自己,你為他們撫觸也是愛自己的表現。付出越多,你得到的越多,你不需要再去追求什麼別的東西,因為在付出的那一刻,你其實就已經得到了。這才是一個高自尊水平的人所應該具有的感受力。
家庭中,因為孩子有嚴重的歸因,所以培養孩子需要注意,不論父母吵架、開心,都要給孩子解釋清楚究竟發生了什麼事。這有利於孩子自尊水平的培養和提升。
二、關於交流、溝通
5歲前,我們就已經跟父母有了上百萬次的溝通和交流,所以,在那個時候,我們的很多心理習慣、表達情感的方式就已經收到了非常明顯的影響。所以帶孩子一定要在3歲前下功夫。
溝通不僅僅只有語言,當我們跟別人溝通的時候是帶著身體、價值觀、經驗、感官、語言、頭腦、情感等一起,這是一個綜合的系統在跟人溝通。
游戲1:頭腦照相機
實際上,我們看到對方,都是我們心裡投射的結果
游戲2:澄清一件事 雙方坐下來,說一說之前的「疙瘩」
游戲3:聽聽自己的聲音
游戲4:背對背說話
游戲5:一個人站著,一個人蹲著,兩人說話
游戲6:互相模仿對方的語氣
家庭中很多溝通陷阱:暗示法、讀心法
家庭中處理壓力的四種錯誤模式:
第一種,討好型
當一個人長期是一種乞討的姿態的時候,其實是一種逃避,逃避溝通帶來的壓力
第二種,指責型
指責型的人看起來很強悍,但內心孤獨、失敗的
第三種,超理智
自我封閉,保護,其實內心很脆弱
第四種,打岔型
打岔型的內心獨白是沒人關心,這里沒有我的位置,沒有我的空間,我在這兒完全不重要
以上這些類型都是來自己小時候受到的教育,這四種做法都是不對的,這四種做法的共同點是心口不一。
三、家庭系統
「尊重私人空間」是家庭系統健康的關鍵。
一個運作系統的幾個方面:目標、基本組成、分工及次序、使系統運轉起來的能力。
家庭中通常存在兩種系統:封閉的和開放的,兩者的區別在於對變化的反應。
開放的系統的體現:價值成長的首要的,權利和成就是次要的。
所以一個家庭中最重要的是成長、得到,而不是奉獻。
一個誤區 :只要有愛,一切就會自動發生。
婚姻比戀愛更能揭露彼此。當你認為有愛就能夠解決一切的時候,對方如果愛你就應該怎麼怎麼樣的時候,愛就非常容易變成勒索和操控。
如果你擁有高自尊,那需要知道以下:
首先,沒有兩個人是完全相同的,每個人都是獨特的,沒有兩個人的時間表是完全一樣的,即使他們行事的方式是相似的。兩個人可能都喜歡牛排,但並不一定都按相同的方式烹制,或者他們並不總是在相同的時間感到飢餓。
另外,你不會應為孤獨而死去,周期性的孤獨是身為一個獨立的人的自然結果。
不要被恐懼所裹挾。人能夠接受我是一個人的狀態,然後去享受兩個人在一起的互動,同時能夠接受自己一個人也能夠過得很好,這才是一個好的家庭建築師。
一些特殊家庭首先要接納整合我們的過去,不要諱莫如深,不要假裝沒有發生過。要坦然的接受我們的過去,你才能夠開始一段新的關系。
每個家庭都會面臨 10次危機:
第一個,受孕,懷孕和第一個孩子出生,兩人關繫上升為三人關系
第二個,或者稱作「挑戰」更貼切,隨著孩子還是使用智慧語言,就是孩子開始學會說話,開始參與你們的討論,
第三個,來自孩子和家庭外部世界的正式聯系,也就是上學以後,老師通常是父母的延伸
第四個,當孩子進入青春期
第五個,當孩子長大成人,並離家尋求獨立的時候,這種情況常常使人產生巨大的喪失感。
第六個,當年輕人結婚的時候,配偶將作為一個陌生人的元素被家庭所接受
第七個,女性絕經期到來的時候
第八個,更年期,涉及男性的性活動水平下降,他的危機似乎和他由衷喪失能力的感覺相關
第九個,成為祖父母,充滿了特權和陷阱
第十個,當死亡降臨到配偶中的一方,然後是另一方。
以上,都是一個家庭系統的生長的規律,作者想強調的是,這些都是正常的自然的壓力,它們UI對於大部分人倆說,都是可預測的,……。
這裡面最核心的方法就是保持每個人高自尊水平,以及充分的溝通。
構建一個家庭藍圖: 我們不需要一個特別具體的藍圖。
無知(就是不知道什麼叫家庭系統,什麼是自尊體系,也不知道溝通的重要性)、無效的價值觀、無效的溝通等是阻止家庭藍圖實現的東西。好的藍圖的核心是發展。
借這些好書去了解自己,認識自己,接納自己,然後改變自己,最後調整了自尊水平,讓你的生活變得更加平和,坦盪。你的內心的和平,就會帶來你家庭的和平,進而我們整個社會也會變得更平和。
我思:
1、我的媽媽應該就是不太會照顧自己的情緒,因為她總是在抱怨自己付出了很多(事實也是如此),每天要做很多事,很多家務並沒有得到爸爸的分擔,我理解,越是這樣,爸爸也就越不會主動分擔,加上爸爸是典型的傳統中國男人、北方男人,大男子主義。
我以前也總是這樣認為,但當我意識到自己的行為和媽媽的抱怨極其的相似後,我就開始調整,轉變。我慶幸自己能夠意識到,並開始改變。
2、如果一個人不會照顧自己的情緒,他會覺得自己對整個家庭都是在付出。越是覺得自己一直在付出的那個人,其實內心越空虛,所以她季度需要得到來自外部的肯定,而外部的肯定一旦不夠,他就會抓狂。 ——我認為這個的根源還是在於低自尊。
3、四種錯誤的處理模式類型都是小時候沒有正確的面對孩子的感受、或許採取了忽略、迴避、指責或者其他非正面回應的態度來應對孩子的各種情緒、感受,導致長大後形成這種模式。這讓我想到了對待孩子,很多時候都踩了這些坑,比如天冷的時候擔心她光腳丫會著涼會拉肚子、流鼻涕等,到最後都變成了指責,還比如讓她不要做這做那,原因是擔心不安全等,但最後都是,到時摔疼了,哭了別找我! 等等。這是我應該調整和改變的,要正面的、直接的告訴她我擔心的事情,而不是指責、落井下石似的感受。尤其是「站在岸邊看笑話型」或者事後諸葛亮型的教育方式,(看吧!我早都跟你說了要怎麼怎麼樣,就是不聽,吃虧了吧,活該!)在我小時候是經常被對待的,我不希望自己的孩子也受這種教育。
4、家庭塑造個人,成就個人,個人也影響家庭。如果家庭關系和諧,那家庭成員與社會的關系也會很和諧。如何成就關系和諧的、健康的家庭關系,關鍵在於提高我們的自尊水平。這又回到了《恰如其分的自尊》那本書,了解自己、認識自己,接納自己,然後改變自己,調整自己的自尊水平,讓我們的生活更加的平和、坦盪。影響孩子,影響整個家庭,甚至整個世界也更加和平。
斷斷續續的,這篇讀書筆記歷經10天才寫完。走的慢總比停下來的強。加油~~
2. 聽書之《原生家庭》
隨著電視劇《都挺好》的播出,「原生家庭」一詞再次躍入大眾眼簾。張德芬曾說,父母是這個世界上最需要考試的專業了。因為當一個合格的父母確實是一件需要好好學習的事情。對於子女來說由父母所創建的原生家庭就是一個心靈停靠的港灣。而,這個港灣的舒適與否則取決於父母的行為。
本書分為兩個部分:分別是有毒家庭的行為模式和擁抱你的內在小孩。下面將分析生活中常見兩種模式以及如何安撫在原生家庭中受過傷害的心。
(1)不稱職的父母
這類父母對子女造成的負面影響,不易察覺且難以界定。他們的傷害方式不是打罵,而是疏忽。他們的子女就像沒有父母似的,不被關愛,被剝奪了童年。
比方說,現在的很多留守兒童過的就是這種生活,長年累月父母不在身邊,由爺爺奶奶照顧,很多的童年時光是缺乏關愛的。這類的孩子是問題少年的主要組成部分
那麼什麼才是稱職的父母呢?
作為一個稱職的父母必須履行以下5項基本職責:
1)滿足孩子的基本物質需求。
2)保護孩子免受身體傷害。
3)保護孩子免受感情傷害。
4)滿足孩子對愛、關懷和更深層次的情感需求。
5)在倫理道德方面給予孩子正確的引導。
其實對於孩子來說,再多的物質獎勵都抵不上父母的全身心的陪伴。所以,別在孩子最需要愛的時候吝於給予。
(2)操控型父母
這類父母喜歡維持子女的無力感,希望子女離不開他們。
他們的操控分兩種。一種是直接控制,即簡單直接、毫無掩飾地控制,經常包括威脅、恐嚇和羞辱。比如,他們說:「按我說的做,否則我不再理你。」
另一種是巧妙控制,常見的是「幫手型」父母。他們在大事小事上安排子女的生活,經常製造一些狀況,讓子女「需要」他們的幫助。
而操控型父母導致的結果,是子女常出現兩種情況:投降和叛逆。
前者,是子女屈服於父母的操控。後者,子女則與父母對抗,造成「適得其反的叛逆」。這種叛逆只是為了證明自己與父母分割開了,是為了反抗而反抗,卻忽略了自己真正的需求。
這類父母很多。朋友小張的母親就屬於操控型的父母,記得有一年,我們朋友聚會,聊的正酣時小張母親來電話催小張回家,並威脅道:20分鍾不回家就要鎖門了。嚇的小張急忙回家,可那個時候小張已經參加工作3年有餘了。現在的小張已慢慢邁進了大齡青年的行列,她也在用一種極端的方式對抗父母的控制,父母越是讓她相親她就是不見;這種反抗的方式,也使小張錯過了很多不錯的機會。
當傷害已然出現並成為過去式,為了未來不再受其羈絆。我們需要自我拯救,這種拯救的方式就是:擁抱你的內在小孩,也就是安撫在原生家庭中受過傷害的心。
方法一:「少一些反應,多一些回應」
當沖突來臨時,採用「少一些反應,多一些回應」的方法,可以使自己的情緒不受干擾,能夠更明智的解決問題。用王陽明的話說就是「此心不動,隨機而動」。因為,如果我們的心先動了,並且還對自己的念頭特執著,那麼就會看不到事情的本相,而犯一些低級的錯誤。
反應是指受情緒的影響為自己辯護的行為。比如,一個媽媽罵女兒自私。女兒說:「不,我沒有,我總是為你著想,不管多累都會帶你逛街,而你永遠不滿足。」
而回應,則是通過使用非辯護性回應,溫和而堅定地表明立場。比如,媽媽對女兒說:「我和你父親不想住賓館,你真是個自私又忘恩負義的人。」女兒說:「讓你們傷心我很抱歉,但我需要考慮一下。」
方法二:不再自我懲罰
學會不再自我懲罰,要卸下為童年的不幸承擔的責任,將責任歸還責任人。
你需要找一個安靜的地方,和內心的孩子對話。你可以對著自己童年的照片,大聲說「你不需要為—-負責!」這句話的中間加上你受到的傷害,比如「他們的忽視」「他們酗酒」「他們的毆打」。接著,重復剛才的句子,但句式改為「我的父母應該為……負責!」
重復以上的練習,讓你的感受慢慢適應新的認知。
而面對曾受到的傷害,你需要學會處理自己的憤怒。管理憤怒可通過以下幾種方式:
1)允許自己憤怒,不要壓抑感受。
2)表達出憤怒。比如可以用力捶打枕頭,對惹你生氣的人的照片吼叫。
3)增加運動量。將憤怒轉化為運動,可以釋放內心的緊張情緒。
4)不要讓憤怒加深心中消極的自我形象。憤怒的感覺既沒有錯,也沒有讓人變得卑劣。所以不要因此自我否定。
5)把憤怒轉化為自我定義的動力源泉。
方法三:對自己負責。
此外,還要學會對自己負責,需做到以下幾件事:
1)成為獨立於父母的個體。
2)誠實地看待自己和父母的關系。
3)面對童年的事實。
4)承認童年的經歷和成年後生活的關系。
5)向父母表達自己真實的想法。
6)面對並且消除父母對自己生活的控制。
7)當自己的行為殘忍、刻薄,傷害到他人時,改變自己的行為。
8)找到合適的方式來治癒內心的童年創傷。
9)重新獲得作為成年人的權利和自信。
方法四:用寫信的方式和解
信的內容包括以下四個部分:
1)曾經你對我做的。
2)我當時的感受。
3)我的生活受到怎樣的影響。
4)我現在對你的要求。
此外,如果父母患病或者過世,也可以寫對峙信,不寄出去,或者將信的內容讀給父母的照片聽。
對孩子來說,父母是信任的來源。父母對子女造成的傷害,讓孩子無法信任父母,更無法對外界有信心。
對被父母忽視的子女來說,他們很難重獲信任感和安全感。因為與父母的關系,是我們成年後和他人建立關系的基礎。如果一個人的父母給予他尊重與情感上的慰藉,長大後,他也會希望別人這樣待他。這種正面預期使人更坦誠且內心柔軟。但如果一個人的童年充滿焦慮、緊張和痛苦,那這些情緒將會演化為負面的預期和偏執的戒備心理。
所以,作為父母,我們需要學會如何正確地愛孩子。
正如作者所言,愛不只是一種感受,更是一種行為方式。願你我都能成為合格的父母,願天下每一個被傷害的孩子都能找回自己,重拾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