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書機小結
A. 《孫子兵法》聽書筆記03-《始計篇》詭計,就是引誘對方犯錯誤
(職場:具體戰術技巧)
關鍵點:一、12條詭道,也就是12條騙術。做事靠實力,靠五事七計,不要靠騙術。
二、趙雲的空城計:主客虛實,得失不對等,所以曹操撤走。知戰之地,知戰之時,則可千里而會戰
三、如何應用:
1.引導對方放錯誤
2.不忘初心,不忘本謀
3.不要貪心,不存僥幸
金句:
1. 俗話說「兵不厭詐」,但是你不能靠學了騙術就上戰場。就像你做任何事情一樣,打仗靠的是實力,不是靠騙術。
2. 騙術是到了那個時候,靈機一動,可能有那麼一招。可能有,可能沒有,可能有用,可能沒用,那是不能依靠的。
3. 曹操說:詭道,「常法之外也」
孫子說:「此兵家之勝,不可先傳也。」
李世民說,兵法就四個字 「多方以誤」,就是想方設法地去引誘對方犯錯誤。
4. 面對詭計,一是不忘本謀,二是不存僥幸,三是不要貪心
自我總結:「兵者,詭道也。」
不要被這句話誤解,打仗,靠的是實力,是五事七計,是原則,不是奇謀巧計。
曹操說:詭道,「常法之外也」
一、12 條詭道:
孫子講了十二條詭道,也就是十二種騙術。
1. 能而示之不能
本來我能的,但我示弱,假裝我不能。
2. 用而示之不用
我准備用了,我假裝不用來騙你。
例子:白登之圍
婁敬說,正常來講兩國交戰之前,雙方都要耀武揚威來嚇退對方,但是我去匈奴一路所見老弱病殘。這不科學呀,必然有詐,他就是引誘我們去打的。
結果劉邦被困
匈奴的冒頓單於在這里用的就是 「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士兵、戰馬我都有,但是在大戰之前我先藏起來。
3. 近而示之遠,遠而示之近
明明我們摸到他鼻子底下了,還放出假情報,讓他以為我們很遠,麻痹他。或者我們離得很遠,卻假裝我們的大軍已經到了,嚇唬他撤退,甚至是詐他投降。
例子:拿破崙就這么俘虜過奧地利的軍隊,他在戰場上突然和一支奧地利軍隊遭遇,他的人少,對方人多。拿破崙擺出主力的架式,直接大大咧咧地就命令他們投降。奧軍就上當了,舉手繳械投降。
4. 利而誘之
就是用利益來引誘他犯錯。
例子:白登之圍里匈奴的冒頓單於和妃子,也是因為利益放過了這個可以打擊劉邦的戰機。
5. 亂而取之
把它攪亂,渾水摸魚,亂中取勝。這跟三十六計聯系起來了,三十六計裡面有渾水摸魚這一計。
6. 實而備之
如果他的兵勢很堅實,那我就要小心地防備。
7. 強而避之
如果他的兵勢很強大,我就要避開他的鋒芒,不要跟他直接交鋒。
8. 怒而撓之
這就是我們熟悉的激將法,給他撓撓。
例子:在五丈原諸葛亮給司馬懿送女人的衣服,就是激他出戰。但是司馬懿不怕你撓,你撓你的,女人衣服我收下,我就不跟你作戰。
9. 卑而驕之
假裝卑微,讓他驕傲不防備
例子:越王勾踐卧薪嘗膽
夫差生病了拉的屎,勾踐去嘗他的糞便,說通過嘗他的糞便知道他的健康狀況,你想他已經卑微到什麼程度了。
正常來講,一個人卑微到這樣的程度,他肯定有陰謀。但是每個人都有驕傲自大的弱點,夫差覺得每個人都應該對自己這么卑微,所以他就上了勾踐的當,最後被勾踐滅了。
10. 佚而勞之
就是折騰調動敵人,讓他疲於奔命,不停地來騷擾他,讓他一刻也不得休息。
11. 親而離之
就是使離間計。
例子: 我們在講長平之戰的時候,秦國也是離間了趙王跟廉頗的關系,這才換上了趙括。
12. 攻其不備,出其不意
趁他不防備,給他來一個突然襲擊。
小結:我們講「五事七計」的時候,什麼時候該打,什麼時候不該打,我們覺得自己能用上。
這十二招學了之後,恐怕你不一定用得上。
俗話說「兵不厭詐」,但是你不能靠學了騙術就上戰場。就像你做任何事情一樣,打仗靠的是實力,不是靠騙術。
騙術是到了那個時候,靈機一動,可能有那麼一招。可能有,可能沒有,可能有用,可能沒用,那是不能依靠的。
二、舉例:趙雲的空城計
曹操和劉備爭奪漢中,趙雲負責防守別屯,趙雲帶了幾十個騎兵出營去察看地形,突然就和曹操大軍遭遇了。趙雲且戰且退,曹操大軍就一路追來。趙雲退回軍營,大開營門,偃旗息鼓。
曹操要判斷現在什麼情況:他幾十個人出來,然後我一路打打停停,他到了軍營裡面,大開其門,偃旗息鼓,好像是一座空營。
現在曹操面臨單選題:
A.趙雲是出營偵察,與我大軍遭遇,掉我掌心裡了,現在我撲上去就可以把他滅了。
B.趙雲可能早就發現我們的大軍了,故意派出小股部隊來引誘我,假裝失敗,一路把我引到他這座空營里來,周圍他早都埋伏好了,我只要一沖上去,他的伏兵盡起,我今天就死在這兒了。
曹操繼續用《孫子兵法》來思考:今天這一仗不是我計劃中的,如果我不碰見他,我根本就不會到這兒來。
兵法里又講,「知戰之地,知戰之時,則可千里而會戰。」簡單地說,選擇在什麼地方和什麼時間作戰,都是由我來選擇,我定好時間、地點,把他弄到這兒來跟他戰。
今天這情況不是我曹操安排的,沒有他我根本不會到這兒來,那多半就是趙雲安排的
所以說他為主,我為客,他為實,我為虛。
選B ,交卷
曹操的選擇到底是正確的還是錯誤的,你不能按結果去看。如果你在那時,還是應該做出曹操的選擇。
因為得失不對等
假定你贏了,你也就滅了一個小趙雲而已;假定你是上了趙雲的當,可能今天就把你曹操本人解決在這兒了,這個得失是不對等的。
打仗不靠假動作,還是靠實力
曹操說:詭道,「常法之外也」
這些詐術都不是主要的,它是在我們正常之外,到時候隨機應變,臨時發生的一些偶然。
孫子說:「此兵家之勝,不可先傳也。」
最後一步、臨門一腳就靠這個取勝,但是不能先教給你。因為先教給你,你也沒用,這完全是在最後靈機一動的東西。教你一個空城計,你能有用嗎?
三、總結:如何應用?
1. 詭道是引誘對方犯錯誤。
李世民說,兵法就四個字 「多方以誤」,就是想方設法地去引誘對方犯錯誤。
2. 不忘初心、不忘本謀
你本來是怎麼謀劃的,你別忘了。
3. 不要貪心、不存僥幸
我們不能研究怎麼去騙別人,但是我們得研究怎麼防止被別人騙。
不是戰勝之法,而是不敗之法
不是靠智慧,而是靠你的修養
B. 《孫子兵法》聽書筆記08 軍形篇:NO ZUO NO DIE要等待
(職場:經營的基本原則)
關鍵點:等待的重要性,什麼時候打才不敗。
一、形勢情
形:大體得失之數,判斷行不行
勢:隨機應變,順勢而為
情:意志力和士氣。
二、先勝後戰-贏了再打
故善戰者,能為不可勝,不能使敵之可勝。故曰:勝可知,而不可為。
1.無為,不作死就不會死;
2.等待,積累自己
3.形勝勢勝:提高自身,看清勝機,抓住機會。
三、例子:唐玄宗逼哥舒翰打安祿山
總結:勝中求戰,不是戰中求勝。善於等待,不要No作No DIE。
金句:
1. 很多我們看起來情況差不多,應對的策略也差不多,但是結果卻相差很大,就是對形、勢、情這三者的把握不一樣。
2. 一句話,人管得了自己,管不了別人,先管好自己再觀察別人,別人如果無懈可擊,我們是沒辦法取勝的。
3. 不辦不就是不作為嗎?必須要有所作為,因為他不作為心不安。這是病,得治。什麼病?這是一種戰略焦慮症,忘了作為的代價、損失和風險。
4. 我們人生當中,很多人最大的毛病,就是不能等待,不能等待就No Zuo No Die。
5. 敵人是不可戰勝的,只能等他自己敗。你不能懷有戰勝他人的目的。還有一個關鍵,是自己不要作死,我們往往就是自己作死。
自我總結:《軍形篇》,這一篇的主要內容可以分為三個層次:
1. 要做到不被戰勝,做到不敗;
2. 真正善於打仗的人,他們通常沒有大的名聲;
3. 如何通過五個維度的度量,比較敵我雙方的實力。
°等待的重要性
°仗什麼時候開始打
一、形勢情
「夫立策決勝之術,其要有三:一曰形,二曰勢,三曰情。」
形:大體得失之數。
就是判斷大概行不行。
勢:臨時之宜、進退之機。
到了現場隨機應變、順勢而為,就是講勢;
情:意志力和士氣
對於主帥來說是看你的意志力,對於團隊來說是看你的士氣。
形、勢、情,是三個立策決勝的要點。
很多我們看起來情況差不多,應對的策略也差不多,但是結果卻相差很大,就是對形、勢、情這三者的把握不一樣。
二、先勝後戰-贏了再打
我們經常說打仗要打得贏,不對,贏了再打,沒有贏就不要打,這就叫做先勝後戰。
孫子曰:「昔之善戰者,先為不可勝,以待敵之可勝。不可勝在己,可勝在敵。」
孫子說,古代真正善於作戰的人,先規劃自己,讓自己成為不可戰勝的,這叫「先為不可勝,以待敵之可勝。」然後再等待敵人可以被戰勝的時機。 「不可勝在己」,完全在於自己,而什麼時候敵人可勝呢?那完全在於敵人,不歸我管。
孫子曰:「故善戰者,能為不可勝,不能使敵之可勝。故曰:勝可知,而不可為。」
這個人是很善戰的一個良將、大將、名將,他最大的本事到什麼程度?就是能讓自己成為不可戰勝的,但是他沒有本事讓敵人一定可以被戰勝。所以說, 「勝可知而不可為」,勝利是可以提前知道的。 但是如果說不可勝呢?你是不可強求,不能把不可勝變成可勝的。
小結:
一句話,人管得了自己,管不了別人,先管好自己再觀察別人,別人如果無懈可擊,我們是沒辦法取勝的。
不可勝又不可強求,你應該怎麼辦呢?
1. 無為
為什麼一定要辦呢?明明辦不了,你還非要辦。
不辦不就是不作為嗎?必須要有所作為,因為他不作為心不安。這是病,得治。什麼病?這是一種戰略焦慮症,忘了作為的代價、損失和風險。
很多人敗就敗在不知道事情可以不辦,就是所謂的No Zuo No Die,不作死就不會死,辦不到的事不要強求,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
2. 等待
不出手,並非不作為,而是積累自己,等待時機。
等待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策略,等待在很多情況下,都是最好的選擇。
諸葛亮就是把自己累死的。
等不來怎麼辦-拒絕應該思維
等不來就算了唄,還非要歸你呀?你一定要認識到,這個世界不是圍著你轉的,不是所有事你都能搞定的,該放棄的時候你要放棄。
但是我們人生當中,很多人最大的毛病,就是不能等待,不能等待就No
Zuo No Die。
3. 形勝勢勝-等待的作為
形勝:等待中積累,讓自己不可勝,越來越強。
勢勝:勝機出現,然後你就抓住機會,一戰而定。
「善戰者,勝已敗之敵也」
他自己已經敗了,這時候你趕緊去推一把,叫「勝已敗之敵」。
三、總結:敵人是不可戰勝的,只能等他自己敗。你不能懷有戰勝他人的目的。還有一個關鍵,是自己不要作死,我們往往就是自己作死。
例子:唐玄宗逼哥舒翰打安祿山,本來一夫當關萬夫莫開,非要出兵,導致潼關失守,敗走馬嵬坡
《軍形篇》主要就是講先勝後戰,善於作戰是勝中求戰,已經有勝算了,我把這個戰果拿來就行了。
比較糟糕的就是戰中求勝,唐玄宗要哥舒翰出關就是戰中求勝,那是很渺茫的。
你要勝中求戰呢,你就要善於等待,要懂得No Zuo No Die。
C. 關於聽書APP的感受總結
最近在用一個聽書產品「樊登讀書」,樊登老師講書的風格很不錯,對胃口,所以就堅持用下來了,至今用了一個多月。以下的感受都只是使用「樊登讀書」這一個產品的感受,沒有競品分析= =
學習型產品的用戶 多數有焦慮情緒,而且很關注自身的成長、關注自己有沒有取得進步。我就是因為想要督促自己持續保持學習的狀態,持續學習新知識才開始用聽書產品的。深層次的原因就是害怕跟不上、被淘汰。 焦慮是能夠驅使人努力學習的一種強大動力。販賣焦慮、巧妙地鼓動焦慮情緒可以有效地驅動學習型產品的用戶。
小總結:
要讓用戶能感受到自己的成長,將「成長」「進步」轉換為具體的、可感受的形式,月度總結、年度總結是不錯的形式。短期總結重效果,告訴用戶進步了多少;長期總結重情感,走心,喚起用戶的情感共鳴(比如各種app的年度總結)
1. 方便。可以邊走邊聽,手機放口袋,戴上耳機就行。看書很難邊走邊看,又要看路又要看書容易分神,一直拿著書或者手機也有點累。
2. 有趣。樊登老師講書的風格比較吸引人,聽書既能學到知識,也是一種愉悅心情的享受。
3. 快速。通常一本書的講書音頻只有40~60分鍾,一天就能聽完,比看完一本書快很多。
小總結:
1. 聽書的一個高頻場景是移動中(走路、上下班通勤等),要考慮戶外環境(主要是環境雜訊)對聽書體驗的影響。
2. 講書人的水平是影響聽書體驗的重要因素,我會在喜歡的講書人講過的書里挑,而不是想聽某本書再去有誰講過,也就是 因人找書,而不是因書找人 。不過可能是因為樊登讀書里只有樊登老師一位講書人影響了我的習慣,需要更多求證。
1. 走路的時候聽,在室內坐著時很少聽,這時候更傾向於看書。
2. 需要隔一段時間重新聽進行復習。目前試驗隔1天重新聽效果不好,因為內容都大概記得,聽到一句我就大概知道接下來要講什麼內容了。應該依照遺忘曲線來制定復習計劃,一個音頻應該要聽上3次。
3. 聽書不會成為我主要的學習方式。原因有2個:
① 我個人更喜歡看書。聽書只是一種在我不能/不方便看書時的一種補充途徑,如果條件允許,我會選擇看書而不是聽書,因為覺得看書時自己會更投入,學到的東西更多。(只是主觀上覺得,沒有對比過看書和聽書的實際效果)
② 樊登老師看完書後按照自己的理解把書的內容重新組織並講給我們聽。這個過程是有內容損耗的:講書只會講最精華的部分,其他內容忽略,但有可能沒有講到的部分才是對我有啟發的內容;講書是對書中內容的再加工,可能某些內容被歪曲或者錯解。雖然樊登老師非常優秀,但我覺得一個人還是會有局限性的,不能每次都做出最精確的解讀。但這個時候,講書人依然是最有力的背書,一個權威的講書人能極大地打消這種聽書人的憂慮。
小總結:
1. 如何讓用戶覺得聽書能學到很多東西?其實只要用戶在聽書或者看書後有產出,就會覺得自己學到了東西。記得聽過一個案例是一些網課老師會要求學員上完課後畫思維導圖,整理上課講的內容。畫思維導圖未必就能讓學員真正掌握到知識,但能讓他們 覺得自己學到了東西 ,時間沒有浪費。所以聽完書可以設置一些小測試、小問題,讓用戶去完成,完成後用戶就會 覺得 自己是有收獲的,是能記住知識的。(雖然實際對學習的幫助很有限,因為題目要設置得比較淺顯簡單保證用戶能正確完成,但對用戶主觀感受的提升是有效的)
2. 塑造講書人的權威性可以提高用戶的信心,聽名家講書比較安心。
3. 為用戶制定合理的復習計劃(間隔時間、復習的次數,比如每周復習、每月復習等等)
1. 調好了合適的音量,但路過某個雜訊大的地方(比如工地)就會聽不清,錯過一部分內容,需要我拿出手機回拉進度條。
2. 某些不感興趣的地方想快速跳過,調進度條很麻煩:進度條區域很小,手指難操作,特別是走路的時候;不知道要調多少才剛好跳過沒興趣的部分。所以,快進15s和後退15s真的是一個很棒的功能,點擊就行,不用滑動,而且可以連擊不斷快進或者後退,操作效率飛快(交互細節棒)。
1. 一本書聽第一遍很有趣、很新奇,復習時聽第二遍、第三遍趣味性就少了。第一遍更多是探索和享受,之後重復聽才能保證真的能掌握知識,這才是學習。
2. 聽書產品的商業模式主要是內容付費,還可以往電商和線下兩個方向拓展。和聽書相關性高的商品是實體書、電子書、降噪耳機、kindle等數碼電子產品;線下可以舉辦讀書會,聚集忠誠用戶。
用戶畫像。我屬於目標感很強的用戶,聽書是為了學習,就必須保證學到東西,並且是有價值的東西。所以我會復習,而且對內容的要求比較高。是否存在其他用戶,他們聽書更多是為了放鬆和打發時間,不是很注重學習效果?學習型用戶注重有用性,會反復看;愉悅型用戶注重趣味性,追求新鮮感。兩者對內容的偏好、聽書的習慣是有不同的。
D. 《孫子兵法》聽書筆記18 行軍篇:行軍宿營,比交戰更重要
(職場:如何做戰前准備)
關鍵點:一、四種地形的行軍宿營守則
山地、河流、沼澤地、平原。
好高而惡下,貴陽而賤陰,養生而處實。
不要生病,不要生病,不要生病
二、判斷危險的救命法則
水面有泡沫,可能要暴漲。
三、一定要遠離這6種地方,把敵人往裡面推
絕澗、天井、天牢、天羅、天陷、天隙
金句:比打仗更重要的是,做好戰前准備,比去哪更重要的是,遠離危險地方。
自我總結:第九篇講的行軍跟前面講的有什麼區別呢?前面重點講行軍的戰略意義和戰略價值, 而這一講所講的行軍則重點談具體行軍的戰術原則, 比如說在不同的地形,你應該怎麼安排行軍宿營。
第一講,講具體行軍宿營的戰術守則。
第二講,講偵察兵的32條行動法則。
第三講,講養兵之道。
一、四種地形的行軍宿營守則
1. 山地
A. 你帶兵要靠近山谷。
因為山谷才有水源和草料,不管是人要喝水還是馬要吃草,只有在山谷才能解決。
B. 不要去谷底。
行軍要有一定的高度,特別注意你要從陽面走。走陽面不光是指行軍,更重要的是指扎營。
你扎營在陽面,它才乾燥和通風,你的軍隊才不容易生病。
再殘酷的戰斗也沒有營地不衛生對士兵的打擊大。
C. 不要仰攻
如果你從山谷通過的時候,敵人在山頂上攻擊你,這時候你一定不要仰攻,要趕緊走。
2. 河流
孫子說,渡河之後要快速推進,盡可能地遠離河流。因為敵人如果從那邊來,你就要背水一戰了。
前面我們已經講過, 韓信背水一戰之所以能夠成功,是因為他在外面還有其他部隊配合。
引誘
我們和敵軍隔著一條河,我們在這邊,他在那邊,敵軍要渡河來攻擊我們,我們要引誘他過來,消滅他。
例子:晉國的將領就想引誘楚軍渡河,等他渡了一半的時候就半渡可擊也,楚國也這樣想,最後沒打起來。
3. 鹽鹼地和沼澤地
「圮地無舍」,圮地就是沼澤地,在沼澤地就不要宿營。
在這里孫子又重復了一遍,「亟去無留」,意思就是你得趕緊走,不要停留。
4. 平原
A. 留意地面有沒有溝溝坎坎的情況。
有溝有坎就會使賓士往來的戰車翻車。
B. 在平原宿營的時候,還是要注意找高地。
你的右邊背靠高地,這樣後面背靠高地,受地形的保護,只留一面跟敵人作戰,就安全和方便許多了。
小結:好高而惡下,貴陽而賤陰,養生而處實。
1. 凡是軍隊宿營,都喜歡高處,不喜歡低處。
2. 喜歡向陽的陽面,不喜歡潮濕陰冷的陰面。
3. 要靠近水草,便於放牧戰馬和牲畜,打水砍柴做飯都方便。
要背靠屏障,地上也堅實,背後也堅實,背山面水,這是最好的了。
最重要的:不要生病,不要生病,不要生病
二、判斷危險的救命法則
你在河邊看到河水渾濁並且水面有泡沫,說明上游已經下了大雨,一會兒河水可能就會暴漲。
你如果這個時候渡河,可能渡了一半遇到河水暴漲,剛好就給你全淹了。所以你要「待其定也」,等水位穩定了再渡河。
三、六種危險地形不要去
進入這六種危險地形進入必死無疑,一定不要靠近。
A. 「絕澗」
是一條深溝而且水量很大,你根本過不去。你如果被人擠到一個絕澗旁邊,你的人可能被水一沖就全掉進去了。
B. 「天井」
四面都很高,下面還有水,是一個天然的大井,你掉進去還出得來嗎?
C. 「天牢」
天牢和天井有什麼區別?天井是四面都很高,你只能掉進去而不能走進去。天牢是三面環絕,有一面可以進去,但是如果你進去,別人一堵就關了門,你就出不來了。它是個天然的牢獄。
D. 「天羅」
草木深密,行動困難,刀槍你都施展不開,弓也拉不開箭也射不出來,手都舉不起來。周圍全是灌木,你什麼都施展不了,只能等死。別人可能點一把火就把你燒死在裡面了。
E. 「天陷」
地勢低窪,道路泥濘,車馬都過不去,是一個天然的陷阱。
F. 「天隙」
它是我們經常去旅遊景區碰上的一線天,就是一條縫。在一線天旅遊是很好玩,但如果打仗你進了一線天,那你就命懸一線了。
一定遠離這6 種地方,把敵人往裡面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