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免費聽書 » 一品官運小說免費閱讀

一品官運小說免費閱讀

發布時間: 2023-09-16 03:27:11

A. 能推薦幾本好看點的,虐一點的,又搞笑的,文筆要好點的,最後結局是好的那種類型的小說嗎要完結的喲!

《十年一品溫如言》by書海滄生:溫衡,溫氏長女,如玉一般溫潤的女子。溫言辛陸皆為軍政世家(後陸氏轉而從商),然外人眼中的鍾鳴鼎食亦未嘗就一帆風順。溫家危機四伏之時,言家出手相救,為報答言家恩情,溫衡剛剛出生即被家人送到烏水小鎮,化名雲衡,隨養父母生活十五年。而言家私生小女被送入溫家,頂替溫衡成為溫家小姐,名喚思爾,與「哥哥」思莞感情極好。十五歲時,溫衡被接回溫家。隨思莞進入大院時,初見言希,此後便是一生的糾纏。然而溫衡的歸來,刺痛了不止一個人的心。溫老將思爾送出大院,令溫母和思莞無法接受,因而冷淡溫衡。阿衡這個江南水鄉養出來的溫潤柔順的女孩,就這樣開始了在機關大院里小心翼翼的生活。後來,認識了辛達夷,和思莞言希一起長大的哥們兒,並和言希愈發熟悉。再後來,思爾回到溫家。在言希的請求下,阿衡住進了言家,開始了和言希同在一個屋檐下的生活。彼此熟悉,彼此依賴,直到彼此情根深種而不自知。然而二零零零年的春節,阿衡收到了一封快遞。這封快遞,揭開了一段不堪回首的過往,也將阿衡和言希的溫暖的生活徹底粉碎……守望,堅持,深情,決絕,無悔。這是阿衡和言希想要告訴我們的一切。十年光陰流轉,百轉千回之後言希終於牽起了阿衡的手,再也沒有什麼可以阻擋他們的歲月靜好。陸流也好,楚雲也罷,在此時已煙消雲散。只是,這時候,阿衡沒有了當年的青澀傻氣,言希也丟了當年的明艷燦爛,可是,他們眼中的彼此,卻再也沒有此時此刻動人。得成比目何辭死,只羨溫言不羨仙。
故事很虐很感動,很為阿衡和言希心疼。
《東宮》by匪我思存:她,本是西涼國的九公主,集萬千寵愛於一身,因為和親踏上了中原之路。他,乃是當今的太子,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儲君,因為政治聯姻不得已迎娶了異域公主。他有自己的寵妃,趙良娣。她有自己的生活,偷溜出宮攔驚馬、打惡少、追小偷、送迷路的小孩回家,兼且喝酒、逛窯子。本來是兩條永不相交的平行線。然而東宮之中權位的爭奪、無端的是非、暗藏的殺機,卻將她一步一步捲入其中。在一次死裡逃生的大劫之後,她驀然憶起了三年前的曾經:他與她在沙漠里相親,他為她斬殺天亘山的白眼狼王,他和她在草原上舉辦了一個盛大的婚禮,然而,他亦給她帶來了一場血流成河的滅族之災……忘川之水,在於忘情。當一切又重返記憶,她該如何抉擇?忘川之水,在於忘情......忘川的神水讓我忘了三年,可是,卻沒讓我忘記一輩子。我要你替我捉一百隻螢火蟲。
匪大的書文筆不用說。看完後第一反應覺得男主很渣,但為他倆的愛情難過,雖然是老套的失憶情節,但匪大寫的叫人慾罷不能。ps:這個是Bad ending,女主死了,前半段故事挺好玩的。
《歌盡桃花》by靡寶:遭遇失戀的謝懷珉意外地來到陌生的國度東齊,成了東齊謝太傅家的傻女四小姐謝昭華。隨遇而安的她努力地讓自己適應封建社會的生活,可是那透著古怪的二哥謝昭瑛卻牽連她進了一個撲朔迷離的局中。把持朝政的趙氏一黨、儒雅神秘的西席先生宋子敬、還有遠在天邊的燕王爺蕭暄,組成一個充滿危險和刺激的世界。渾身是膽、神經大條的謝小姐義無反顧地追隨蕭暄而去,投入到革命與愛的冒險中去…… 戰事步步升級,陸氏名門閨秀姍姍而來,謝蕭二人,也終於面臨分裂。朝代更替,江山易主,故人遠去,小小愛情宛如風浪中的孤帆。為了保全愛情,謝懷珉主動退讓,悄悄離開東齊,開始了漫長的旅程。踏遍青山綠水之後,她終於在離國安居下來,進入醫局,行醫撰書平靜度日。可是官運一來,擋也擋不住,無心插柳的謝小姐屢建功勛,一路高升,終於調入「中央」,開
始了伺候帝王的高危工作。陰郁深沉的離王宇文弈似乎還並不知道,這個喜歡偷懶卻很聰明能乾的「女下屬」,將會改變他,甚至整個離國的命運。而此時已是齊國君主的蕭暄,也要收回帝王權利,掌握江山,迎回自己心愛之人……
這本書是經典了,故事情節搞笑,笑中帶淚,還好結局是Happy ending,挺符合你的要求的。

B. 經典的官場小說,今年排行榜的就別說了 ,我都看了,起點上的我也全部看了,17K也看了,新浪的也是,其他

您好,樓主,我向您推薦:

1、以軍人的氣勢橫掃官場--《軍人闖官場》
小說作者:方曉
官場如戰場,商道即人道!重生後的陳子放,以軍人的氣勢橫掃官場!親人,朋友,發小,戰友;世界在變,不變的是感情!
溫婉如水的葉可喬,嬌艷如火的寧小藏,英姿颯颯的林笑,她一直在努力地長大,一直在努力地將青梅釀成美酒;
她不知道「哥」會什麼時候喝這青梅酒,但她知道自己這瓶為「哥」准備的青梅酒,已經很熟、很醇了!

2、官路迢迢:《官狐》
作者:別有洞天
張明,情場上八面來風,官場上八面玲瓏,修煉成了九尾靈狐!他是官場陰謀與智慧的集大成者!褒貶任由他人評說.

3、小人物成長史:《官場巔峰》
作者:莫將
從小秘書到市委書記,李翰林憑借他聰敏的智慧,一路走來,力挫對手,完成了他人生的蛻變,登上了為官者的權力巔峰。

4、官場計謀:《官場紅人》
作者:庄三瘋
誰是市長紅人?或者說,誰是領導紅人?是辦公室主任,還是秘書?是財政局長還是公安局長?或許都是,或許都不是。很多人可能深得領導重用而大權在握,但他不一定是領導紅人,而有些人似乎身處江湖之遠,卻零距離的和廟堂高處的領導心心相系

5、《滄浪之水》
這么經典的我相信樓主一定看過了。不過還是要推薦,萬一沒看呢,哈哈。

6、《國畫》

7、《向上的階梯》

8、《官諱經 》(王陽明)
這個不算小說
但是看看絕對有幫助

9、駐京辦主任四個系列。
也很經典。

10《官途》

11《官運》

好了,就這些了,望樓主採納,謝謝。

C. 推薦幾本和《官商》,《重生之官路商途》類似的小說。其實我覺得《官商》無可超越了......

您好,樓主,我向您推薦:
一些官場和商場的小說:
1、以軍人的氣勢橫掃官場--《軍人闖官場》
小說作者:方曉
官場如戰場,商道即人道!重生後的陳子放,以軍人的氣勢橫掃官場!親人,朋友,發小,戰友;世界在變,不變的是感情!
溫婉如水的葉可喬,嬌艷如火的寧小藏,英姿颯颯的林笑,她一直在努力地長大,一直在努力地將青梅釀成美酒;
她不知道「哥」會什麼時候喝這青梅酒,但她知道自己這瓶為「哥」准備的青梅酒,已經很熟、很醇了!
2、官路迢迢:《官狐》
作者:別有洞天
張明,情場上八面來風,官場上八面玲瓏,修煉成了九尾靈狐!他是官場陰謀與智慧的集大成者!褒貶任由他人評說.
3、小人物成長史:《官場巔峰》
作者:莫將
...展開您好,樓主,我向您推薦:
一些官場和商場的小說:
1、以軍人的氣勢橫掃官場--《軍人闖官場》
小說作者:方曉
官場如戰場,商道即人道!重生後的陳子放,以軍人的氣勢橫掃官場!親人,朋友,發小,戰友;世界在變,不變的是感情!
溫婉如水的葉可喬,嬌艷如火的寧小藏,英姿颯颯的林笑,她一直在努力地長大,一直在努力地將青梅釀成美酒;
她不知道「哥」會什麼時候喝這青梅酒,但她知道自己這瓶為「哥」准備的青梅酒,已經很熟、很醇了!
2、官路迢迢:《官狐》
作者:別有洞天
張明,情場上八面來風,官場上八面玲瓏,修煉成了九尾靈狐!他是官場陰謀與智慧的集大成者!褒貶任由他人評說.
3、小人物成長史:《官場巔峰》
作者:莫將
從小秘書到市委書記,李翰林憑借他聰敏的智慧,一路走來,力挫對手,完成了他人生的蛻變,登上了為官者的權力巔峰。
4、官場計謀:《官場紅人》
作者:庄三瘋
誰是市長紅人?或者說,誰是領導紅人?是辦公室主任,還是秘書?是財政局長還是公安局長?或許都是,或許都不是。很多人可能深得領導重用而大權在握,但他不一定是領導紅人,而有些人似乎身處江湖之遠,卻零距離的和廟堂高處的領導心心相系
5、《滄浪之水》
這么經典的我相信樓主一定看過了。不過還是要推薦,萬一沒看呢,哈哈。
6、《國畫》
7、《向上的階梯》
8、《官諱經
》(王陽明)
這個不算小說
但是看看絕對有幫助
9、駐京辦主任四個系列。
住經辦主任很經典的官場小說啊。
10、《官途》側重於商
11、《官運》側重於商收起

D. 主角是李世民的兒子李逍遙的小說

唐太宗十四子:文德皇後長孫氏生高宗大帝、恆山王承乾、濮王泰,楊淑妃生趙王福,韋貴妃生紀王慎,陰德妃生庶人祐,燕德妃生越王貞、江王囂,楊妃生吳王恪、蜀王愔,楊氏生曹王明,王氏生蔣王惲,後宮生楚王寬、代王簡,沒有李逍遙這個兒子

恆山王李承乾:

母親長孫皇後,是唐太宗極為寵愛和最為器重的兒子。

李承乾3歲時,唐太宗便讓長孫皇後的侄子長孫家慶擔任了他的侍讀,承乾5歲時,唐太宗又讓陸德明與孔穎達這兩位秦王府十八學士教導兒子儒學經典。唐太宗即位後沒多久,就將年僅8歲的李承乾立為皇太子。從貞觀4年起,唐太宗便開始讓李承乾處理朝中庶務,以及在自己居喪或離京時擔負起監國的重任,李承乾「頗識大體」「頗能聽斷」,小小年紀卻幹得相當出色。

李承乾生病後,不信佛也不信道的唐太宗卻下旨請了天竺高僧波頗與道士秦英來為愛子祈福。承乾病癒後,太宗大喜之下賜了綾帛等六十段與及時服十具給波頗,又召度三千人出家,並特地修建了西華觀和普光寺,還將獄中的囚犯減免了罪行,以此為承乾祈福。

又為了不讓兒子太辛苦,唐太宗特別准許承乾不用多讀書,只要和孔穎達評說古事即可。不過李承乾並沒有借機放縱自己,反而更加展示出了治國安邦的卓越才能,有一次唐太宗讓他試著寫一寫治國的策略,結果他很快便寫滿了三頁紙,內容很有價值,唐太宗看了後非常得意地向侍臣們炫耀說:「先論刑獄為重,深得經邦之要也。」

貞觀8年,李承乾加元服,唐太宗因此大赦死罪以下,賜五品以上子為父後者爵一級,天下大酺三日,又大宴群臣,賜帛各有差。貞觀9年,李承乾娶秘書丞蘇亶長女蘇氏為太子妃,唐太宗為此大宴群臣,賜帛各有差,通宵達旦的宴飲甚至還被褚遂良上諫了一番。貞觀12年,李承乾的嫡長子李象出生,因為皇孫誕育之喜,唐太宗詔令天下見禁囚徒都降罪一等,內外官職事五品以上子為父後者,各加勛官一轉,天下大酺五日,又大宴五品以上於東宮。

貞觀13年,唐太宗在東宮為李承乾設立太子學館——崇文館,毫不忌諱承乾有可能會藉此機會培植威脅皇帝地位的私人勢力。貞觀15年,唐太宗為鞏固承乾的太子之位,詔令三品以上官員嫡子皆事東宮,以保證朝中重臣對太子的鼎力支持。貞觀16年,唐太宗有下詔令皇太子出用庫物不設上限。但這時的李承乾隨著年歲漸長以及患了足疾,開始變得叛逆起來,不過是因事對父親不滿,就敢任性大膽到一連幾個月不上朝,而唐太宗不僅對此沒有任何的指責與批評,還特地將魏徵任命為太子太師,意在告訴眾人他是絕對不會廢太子的。

就算後來李承乾犯下了謀反這等滔天大罪,唐太宗也不願殺了這個兒子,朝中大臣也沒人敢說太子謀反按律當斬之類的話。最後還是通事舍人來濟進言說:「陛下不失為慈父,太子得盡天年,則善矣。」這才合了唐太宗的心意,最終謀反案的一干從犯全部被賜死,身為主犯的李承乾卻保住了性命,只被廢為了庶人。而來濟也因此得到了唐太宗的看重,官職不斷得到升遷,不久就任考功員外郎,次年便升遷至中書舍人,與令狐德棻等人共同撰寫《晉書》。

李承乾雖然被廢,但唐太宗為了兒子將來的安危考慮,在立新太子時以「泰立,承乾、晉王皆不存;晉王立,泰共承乾可無恙也」為由,果斷立了年幼卻性格溫和的李治為太子,目的就要能夠同時保住承乾、李泰、李治這三個心愛的兒子。

貞觀18年12月,李承乾病逝,唐太宗為之廢朝,並葬之以國公禮。唐玄宗開元27年,李承乾的嫡孫李適之出仕唐玄宗的左相,李適之因為祖父謀反被廢,父親李象又遭武後所黜,葬禮有闕,於是上疏請求歸葬昭陵之闕內。唐玄宗遂下詔追贈李承乾為恆山王、荊州大都督,謚曰愍,陪葬昭陵;又一並追贈了李適之之父李象為越州都督、郇國公,伯父李厥及亡兄李玭等人也「並有褒贈」,「褒冊典物,焜照都邑,行道為咨嘆」。

事隔數十年後,李承乾終於重新回到了父母的身邊,自此長眠於昭陵,永遠陪伴在父母親身側,再也不分離。

鬱林王李恪:

生母楊妃,是唐太宗14個兒子中待遇最差的一個。

李恪一生中不僅毫無得寵事跡,而且不過是犯了踩莊稼和賭博這樣的小錯,就連續多次被削去都督的頭銜,先後削去實封共600戶,只剩下200戶的實封。李恪還因此遭到唐太宗的好一頓痛罵,甚至被比作了燕王劉旦(漢武帝之子,因為不能安分守己,遭到漢武帝的厭惡)。而李恪犯的這些錯誤與受到的懲罰無論是在史書上還是李恪本人的墓誌上,均有記載,互相印證。

貞觀2年5月李恪與李泰同時受封,李恪受封益州都督,封地只有8州,李泰卻是揚州大都督兼越州都督,封地多達22州。而且李恪受封的不過是都督,李泰卻是大都督(《唐會要》記載,就在李恪受封前三個月,唐太宗將益州的大都督府去「大」字,降級為了都督府),所以李恪與李泰雖然同時受封,但李恪不僅都督府的規模遠不及李泰的大都督府,封地更是比李泰少了近三分之二。

貞觀7年李恪前往自己的封地時,唐太宗對他說:「父子之情,豈不欲常相見耶?但家國事殊,須出作藩屏。」由此可見讓諸王之藩是因為「家國事殊」,更是為了絕諸皇子的「覬覦之心」,但這一番冠冕堂皇的話,實際上更適合身為太子同母弟的李泰而不是庶出的李恪,畢竟作為太子同母弟,李泰對儲位的威脅才是最大的。然而唐太宗在「家國事殊」面前卻出於私心,不僅不讓李泰之藩,甚至還想讓他搬進武德殿居住;李治就更不用說了,唐太宗一直將這個兒子親自帶在身邊撫養,絕口不提之藩的事,貞觀16年甚至乾脆直接讓他上朝參政了,卻偏偏將沒什麼威脅的李恪打發到封地上去。

唐太宗曾給李恪寫了一封信,其中有「汝方違膝下,凄戀何已,欲遺汝珍玩,恐益驕奢」這樣一句話,然而就在唐太對李恪說「欲遺汝珍玩,恐益驕奢」——以避免李恪變得驕奢為由而不肯多給他財物時,卻在一轉身面對李承乾與李泰時,又是截然相反的態度。唐太宗賞賜李泰時不僅「賜泰物萬段」,每個月給李泰的東西甚至「有逾於皇太子」,對李承乾更是乾脆直接取消了他取用庫物的限制。

而史官稱李恪有文武才,但善騎射不過是身為關隴軍事貴族最基本的素養,在唐朝這個連後宮才人都能陪帝王騎射的朝代里,李恪雖然善騎射,卻沒有絲毫的軍功或突出的事跡可以證明。李恪的文才同樣毫無記載,別的皇子具體到擅長哪種書法有多少部作品都有記錄,唯獨李恪的「文才」連李唐皇室成員中最常見的書法特長都不見蹤影,而同樣因為謀反被誅的漢王李元昌,卻能夠以書法、繪畫、射獵著稱於各部史書,相比之下,李恪的才華無論是在史書還是墓誌銘上,都沒有分毫體現。

唐太宗雖然一度有過改立李恪為太子的想法,但這件事不僅是在立了李治為太子後又過了7個多月的時間才提出來的,而且只對最不可能贊同的長孫無忌一個人說過,被反駁後不但再也不曾提及此事,甚至對提名未果的李恪也毫無保護措施。

還有人試圖將李恪當不上皇帝的原因歸結為是具有前朝血統的緣故,不過這種說法完全是無稽之談,畢竟李恪的兩朝血統不是什麼前無古人後無來者之事,歷史上兩朝一脈的皇位繼承人比比皆是。比如後趙石虎的太子石世,生母就是前趙的安定公主;比如北周閔帝宇文覺的生母就是北魏馮翊公主;就連隋煬帝楊廣的太子楊昭也是兩朝一脈——楊昭的生母蕭皇後,即西梁孝明帝蕭巋的女兒。

再說如果前朝血統真的是問題,是忌諱,那麼唐太宗為何在明知李恪具有隋朝血統的情況下還想立其為太子?長孫無忌又為什麼不用這樣的理由來反對唐太宗立李恪?所以李恪與儲位無緣,和他的生母楊妃是隋煬帝的女兒根本沒有任何的關系,而是因為李恪與楊妃均不得寵於唐太宗的緣故。

永徽元年,李恪作為唐太宗的庶長子,與唐高祖的庶長子荊王李元景一起被唐高宗封為三公,永徽四年又與李元景因謀反案被殺。

唐中宗在神龍年間大肆追封李唐宗室時追贈李恪為司空,至於李恪是否恢復了正一品的親王爵位,《舊唐書》沒有記載,《新唐書》同樣也沒有記載,而且因為一同謀反的李元景等人均有「復官爵」的明確記載,唯獨李恪卻完全無此一提,所以歐陽修在《新唐書》中提到李恪時,只稱其為「鬱林王恪」,而不是「吳王恪」。

濮王李泰:

母親長孫皇後,是唐太宗最為寵愛的兒子,各種得寵事跡在史書上比比皆是。

武德3年,李泰剛出生就被封為宜都王,次年又進封為正一品的衛王與上柱國。貞觀2年,李泰改封越王,並受封為揚州大都督與越州都督,封地22州。而除了都督的頭銜外,李泰還是雍州牧與左武候大將軍(這是貞觀時期李泰獨有的殊寵,除了李泰之外,只有胞弟李治有這樣的待遇——李治除了都督的頭銜外,還是右武侯大將軍)。

貞觀7年,與李泰同齡的李恪按例去了封地,而唐太宗不僅長期沒讓李泰去封地,甚至還下詔讓李泰搬進武德殿居住,被魏徵諫止。不過唐太宗因為疼愛兒子而做出的種種出格舉動,並沒有因為大臣們的極力勸諫而就此作罷。

有一次李泰對父親抱怨說朝中那些三品以上的大臣對自己不夠尊重,結果唐太宗一聽自己心愛的兒子受了委屈,雷霆震怒之下二話不說,立馬把那些大臣召進宮來嚴詞質問一番。房玄齡等人被嚇得是不敢說話,唯有魏徵梗著脖子據理力爭。最後唐太宗承認自己是因為對李泰的私愛而忘公了,然而事後對這只青雀的寵愛依然是該怎麼來還是怎麼來,大臣們也無可奈何。

又根據史書的記載,李泰「腰腹洪大」,不過唐太宗見到愛子如此圓滾滾的模樣,擔心的卻不是太胖的話會影響身材,而是覺得兒子這樣上朝參拜的時候一定會很辛苦,心疼之下特別准許他乘著小轎子到朝所。又因為李泰愛好文學,唐太宗特令在魏王府置文學館,任其引召學士。至於大名鼎鼎的芙蓉園,與東都洛陽中盡佔了惠訓坊一坊之地的大宅,都是唐太宗賜給寶貝兒子的,而李泰於洛陽都城修建的魏王池與魏王堤,也因此馳名於世。

貞觀14年唐太宗親臨李泰在長安延康坊的府邸,並因此特別赦免了雍州及長安死罪以下的罪犯,又免去了延康坊的百姓一年的租賦,還賞了魏王府的官員以及同住一坊的老人很多東西。說到李泰的這座府邸,早在還沒有正式搬進來入住之前,便因為盛修府邸一事而被岑文本進諫。而唐太宗照舊是對岑文本的上疏誇獎賞賜了一番,卻唯獨不見對李泰的行為有任何的不樂意與制止。

貞觀15年,由李泰主編的《括地誌》完稿,唐太宗非常高興,如獲至寶,不僅將這部著作收藏進了皇家的藏書閣中,還接二連三地大肆賞賜李泰——先是賜「物萬段」,緊接著又每月賞賜大量的財物,數量之多甚至超過了太子的規格,惹得褚遂良不得不上疏勸諫。結果唐太宗是樂呵呵地表示贊同他的觀點,卻並沒有因此削減李泰的開支,而是取消了太子的開支限制,等於是變相地維持了李泰逾制的花銷。

唐太宗不僅對李泰百般寵愛,經常帶著他四處游幸不說,甚至不過短短一日見不到他,就要派自己養的一隻名為「將軍」的白鶻去送信,一日之內如此鴻雁往返數次。就連李泰的長子也因為父親的原因「特為太宗所愛」,受到了唐太宗的特別寵愛,四歲的時候便被接進宮中撫養,並賜名為「欣」。

貞觀17年太子李承乾被廢,李泰借機向自己的父親撒嬌,聲稱自己百年之後定會殺了自己的兒子把皇位傳給弟弟李治。而唐太宗一見圓滾滾的青雀投進自己的懷中,立馬心就軟了,再一聽這樣的保證,當即便許諾要立他為太子。不過這樣的謊言卻被褚遂良毫不留情地揭穿了,唐太宗冷靜下來也明白殺子傳弟的事根本不可能發生,於是為了保證自己的這三個愛子能夠同時活下來,果斷地立了李治為太子。

雖然不得不貶斥李泰,但唐太宗仍在詔書中說道:「魏王李泰,是我極為心愛的兒子,我對這個兒子實所鍾心。此子年幼的時候就很聰敏伶俐,又十分愛好文學,我對他的寵愛是那麼的不同尋常……」就在李泰被貶後不到四年的時間,唐太宗將他重新進封為濮王。不僅如此,唐太宗還拿著李泰的上表對周圍的大臣說:「泰文辭美麗,豈非才士,我心中有多記掛他,你們也是知道的。但也只能忍痛割愛,這也是保全他們三個兄弟的兩全之法。」

永徽3年,李泰逝世。唐高宗對此十分傷心,特別以最隆重的喪葬規格來為李泰舉哀——不僅將其追贈為太尉與雍州牧,謚曰恭,還為之輟朝,又下令「班劍卌人,羽葆鼓吹,賻物三千段,米粟三千石,賜東園秘器,葬事官給,務從優厚」,並特意請了法藏禪師來為哥哥的往生祈福。

李泰本人才華橫溢,史載其「聰敏絕倫」,因為他不僅對文學十分精通,所藏書籍甚至和皇室的藏書樓一樣多,還寫得一手絕妙的行書、草書,對書畫鑒賞也相當在行。根據唐代張彥遠在《歷代名畫記》中的記載,李泰有兩枚書畫鑒賞印,分之為「龜」、「益」二印,而周穆王的《八駿圖》亦是因為李泰才得以流傳下來。

而李泰主編的《括地誌》旁徵博引,保存了許多六朝地理書中的珍貴資料,對後世影響甚深,創立的新的地理書體裁也為唐宋總志體例開了先河。李泰逝世後還留下了二十卷文集,只不過可惜的是,這些文集至今已經失傳了。

庶人李祐:

生母陰妃。李祐十分喜歡和一群小人廝混,還經常狩獵無度。由於李祐的表現十分不好,唐太宗認為是齊王長史薛大鼎教導無方,於是將權萬紀任命為新的齊王長史。

貞觀10年李祐改封齊王,受到舅舅陰弘智(正七品下的尚乘直長 )的挑撥,私下招募壯士意欲謀反。而唐太宗見李祐不能悔過,「數以書責讓」,幾次寫信責備李祐,權萬紀見狀唯恐自己也會像當初的薛大鼎那樣被牽連受罰,於是主動上京向唐太宗信誓旦旦地保證李祐一定會改過。結果李祐認為只有自己被斥責了,對權萬紀極為不滿。而權萬紀「性又褊隘」,只知道一味地嚴防死守,不準李祐這個不準李祐那個,惹得李祐大怒甚至想殺了他。不過權萬紀事先得了風聲,將意圖謀殺自己的幾個人全部關進牢里,並將此事上報給了朝廷,最後唐太宗令人將李祐與權萬紀帶回京城,權萬紀奉詔先行,卻被李祐在半路中射殺而死。

李祐射殺了自己的長史後乾脆一不做二不休,直接起兵謀反,但他治下的青州、淄州等地的士兵並不聽他的命令,而兵曹杜行敏號召眾人抓住李祐,士兵們卻紛紛響應。於是杜行敏帶兵包圍了李祐等人,堆積柴草准備點燃,李祐不得不束手就擒,他的黨羽全部被殺,李祐被帶回京城賜死,並被廢為了庶人,齊國國除。

隨後,唐太宗又將敢於當面數落李佑罪行並試圖殺了李佑的齊州百姓羅石頭追贈為亳州刺史,而痛斥李佑的高君狀被封為榆社縣令,將李佑捉拿歸案的杜行敏由兵曹一下子被提拔為了巴州刺史,其他協助杜行敏擒住李佑的眾人也一並得到了豐厚的賞賜。

蜀王李愔:

生母楊妃,是唐太宗14個兒子中唯一被罵作禽獸不如的,待遇之差僅次於胞兄李恪。

貞觀10年李愔改封蜀王,擔任益州都督一職。也許是李愔還未之藩前就表現得不好,再加上之藩後表現得也很不好,所以直到貞觀13年,李愔才得到了親王應有的800戶實封,比其他皇子整整遲了3年。

不過李愔並沒有因此吸取教訓有所收斂,仍常常在封地上毫無理由地毆打縣令,又因為打獵無度,在莊稼地上肆意踐踏,惹得當地百姓是怨聲載道。他的屬下楊道整曾諫言阻止,結果被李愔從馬上一把拽了下來,好一頓捶打。而在聽聞了李愔種種胡作非為的事情後,唐太宗曾十分厭惡地說:「就算是禽獸,只要好好馴服還能讓其聽命於人;就算是鐵石,只要好好煉制也能做成可用之物,只有像李愔這樣的人,連禽獸和鐵石都不如!」當即便削去了李愔一半的封地和蜀王府中的官員,以及400戶實封,又將他貶為虢州刺史,剛剛上任沒幾個月的蜀王師蓋文達也因此被免官。

唐高宗李治即位後不到一年的時間,李愔就因為肆意妄為被御史大夫李乾祐彈劾了,唐高宗因此很感慨地對自己的皇叔李元景等人說道:「蜀王打獵過度,侵擾百姓民生,他的縣令、典軍也經常無罪被罰。別人阿諛奉承他,他就高興,別人不遵循他的意思,他就發怒,這樣的人作為一州長官,又如何能夠治理百姓?……李愔如今被法司彈劾,朕實在是引以為恥。」於是李治召見曾極力勸諫過李愔的楊整道,將之任命為匡道府折沖都尉,並賞賜一番,同時又將李愔貶為了黃州刺史。

永徽4年,李愔因為連坐李恪的謀反案被黜為庶人,後來又改封為涪陵王,不過再也沒有擔任過任何官職——這對於李愔所在之地巴州的百姓來說,絕對是喜聞樂見的。畢竟李愔先前無論如何被貶,總要擔任一州長官的職務,如今李愔沒了刺史的職銜,巴州的百姓就再也不用擔心自己的莊稼總是無緣無故地被踩,巴州的大小官員更不用時刻提心吊膽著會被無故毆打了。

乾封2年,李愔逝世,咸亨初年被准許陪葬昭陵,李唐王室也算是對這位徒有王子皇孫之名的蜀王仁至義盡了。

唐高宗李治:

母親長孫皇後,是唐太宗最為溺愛的兒子,也是唐太宗唯一親自撫養長大的兒子。

李治一出生,唐太宗就下令只要是這一天出生的人都能得到糧食,隨後又大宴五品以上的大臣。甚至據說就在李治出生三天後的「洗三朝」時,長孫皇後將當年丈夫從晉陽宮中得來的玉龍子與綴滿珍珠的襁褓一並賜給了這個小兒子。從此,這枚「廣不數寸,而溫潤精巧,非人間所有」的玉龍子就成為了唐朝的吉祥物,由皇帝們代代相傳。

貞觀5年李治被封為晉王,貞觀7年,唐太宗將李唐王朝的龍興之地並州太原府封給了這個小兒子。而李治也很不辜負父親的厚愛,從小就很聰慧,對父母也十分孝順,唐太宗曾經考察他對《孝經》的理解,李治是對答如流,唐太宗聞言更是高興萬分。

貞觀十年六月己卯,長孫皇後崩於立政殿,年僅七歲的李治自此失去了自己的母親,不過幸運的是,唐太宗以加倍的父愛彌補了這個最疼愛的小兒子,他沒有因為妻子的去世而讓李治出宮或在皇宮某處單獨居住,而是將李治兄妹留在自己的寢殿一同照料,於是《唐會要》上便留下了這樣一筆記載:「晉王及晉陽公主,幼而偏孤,上親加鞠養。」褚遂良也親口說過:「然晉王,陛下親自撫養,至於成立,上聖深慈,偏所鍾愛。」而放眼整個大唐王朝,被皇帝親自撫養長大的皇子唯有李治一人,這是怎樣的一種深情鍾愛與殊榮!

不過唐太宗對這個小兒子的偏愛並不止於此。在李治已經遙領並州都督的情況下,唐太宗又加封他為右武候大將軍。貞觀16年,李治更是連自己的封地都沒去就直接上朝參與政事了。對此,史書上特別用了「特深寵異」這四個字來形容唐太宗對李治的溺愛之情。

貞觀17年太子李成乾被廢,為了同時保住承乾、李泰、李治這三個心愛的兒子,唐太宗果斷立了李治為太子。李治被立為太子後,唐太宗對李治的寵愛一如既往,甚至可以說是更甚以往。李治的長子李忠出生,雖然只是庶出,但唐太宗仍十分高興,不僅在宴會上「酒酣起舞」「盡日而罷」,還一反皇孫只能封郡王的制度,破例將李忠冊封為了親王。

而唐太宗先前一直將寶貝兒子安置在自己寢殿的一側,盡管李治在宮外有一座「盡一坊之地」的晉王宅,但即便是李治被立為太子後,唐太宗也沒有讓他按制出宮居住或住到東宮去。直到貞觀18年劉洎上書,唐太宗這才令劉洎和岑文本同馬周按日輪流前往東宮,與皇太子談論。結果維持了沒多久,唐太宗又讓兒子回到了身邊,貞觀20年褚遂良也忍不住上書,唐太宗這才答應了讓李治每個月一半的時間住到東宮,一半的時間仍留在自己身邊。

貞觀19年唐太宗親征高麗,李治身為太子留守後方。自幼與父親朝夕相伴的李治非常不舍,連日哭泣,唐太宗便對他說道:「你自幼在我身邊,像嬰兒一樣,我此番出征,你正好可以借機鍛煉一下,為什麼要哭呢?」李治則回答道:「我7歲時母親便去世了,父親你一直把我帶在身邊,朝夕相處,從來沒有分開過,一想到我們要分開,我就忍不住傷心。」唐太宗聞言也淚流滿面。於是唐太宗為了彼此能夠及時了解對方的狀況,首創了飛表奏事制度,李治還要求父親在收到他的信後要立即回信。

而且就在唐太宗親征高麗之前,李治是一路送到了定州。直到不能再送了,面對依依不捨的愛子,唐太宗就指著自己身上的衣服說:「不到我們父子二人再相見的時候,我絕不會換下這身衣服。」 所以唐太宗的這件衣服是穿臟了又穿破了,連大臣都看不下去了勸他換一件,他卻死活不肯答應。後來唐太宗聽說李治正在趕來迎接自己的路上,於是迫不及待地帶領三千護衛率先飛奔進入了臨渝關,途中正好與李治相遇,直到此時李治進獻了新衣服,唐太宗這才換下了身上這件已經穿爛了的袍子。

等到唐太宗征遼回來後又准備巡幸靈州,本打算帶著李治一起前去,結果張行成上疏說:「臣聽說皇太子要陪同陛下一起去靈州,不過臣認為與其陛下因私愛而讓太子陪同巡幸,不如趁此時讓太子留下來監國,接待百官商議朝政決斷眾事,熟悉朝廷事務,這樣既可安定京師重鎮,而且又可向四方顯示太子的聖德。」唐太宗認為他說的有理,便將他加封為從三品的銀青光祿大夫。

貞觀23年,唐太宗駕崩,李治即位,是為高宗皇帝。李治即位後開創了有貞觀遺風之稱的永徽之治,在位34年間,百姓生活水平持續改善,人口持續增長;大唐版圖也一度拓展到最大,不僅對西北和海東的用兵很有成果,而且基本平定了突厥叛亂,就算是對吐蕃的作戰有所失敗,但在晚期也已基本穩定了對吐蕃的態勢。

至於所謂的李治晚年被武後把持朝政的問題,事實上與臆想中的唐高宗對武後言聽計從的場景截然相反,史書中處處可見的是武後在一心討好著唐高宗,小心揣摩著唐高宗的心思。

知道唐高宗一心想將母親長孫皇後的親蠶禮發揚光大,所以武後的親蠶次數堪稱是有唐之最。知道丈夫提倡節儉,所以武後主動將皇後裙子上的十三個褶子改成了七個。知道丈夫厭惡外戚坐大,所以武後身為昭儀的時候就特意寫過一篇《內訓》,當了皇後之後更是制出一部《外戚誡》,並「以身作則」,唐高宗活著的時候,武家人在朝堂上不見蹤影,直到唐高宗駕崩,武後這才有機會將武家的人一個個全部安插在朝廷的要職上。

甚至翻遍史書不僅看不到哪位宰相大將是武後任命的,能看到的卻是當年力挺武後登上後位的那些人,除了許敬宗外沒一個落著了好下場,倒是那些屢屢被武後視為眼中釘肉中刺的,備受唐高宗的青睞。

例如,武後當年恨王皇後與蕭淑妃恨得非得將這二人一一弄死才算完,死後對其子女家族的種種羞辱更是不用多提,唯獨拿王皇後的族兄王方翼沒有辦法。是武後寬宏大量嗎?史書中可是明載了她對王方翼「欲因罪除之,未得也」的經過。然而,當王方翼在高宗一朝青雲直上官運亨通的時候,「生殺予奪」的武後除了眼睜睜地看著,還能做什麼?

又如,長孫無忌對武後立後一事多有阻撓,武後對此也暗恨在心。雖然長孫無忌最後失勢了,然而事隔不到四年的時間,長孫無忌的嫡孫長孫延便回京做了一名正五品上的官員。更具諷刺意味的是,就在武後稱「天後」不到一個月的時間里,唐高宗便下詔追復了長孫無忌的官爵,將之陪葬昭陵,又命其曾孫長孫翼襲爵趙國公。而此時「把持朝政」的武後又在哪呢?

再如,扶持武後登上後位有功的李義府、袁公瑜、崔義玄等人被唐高宗流放的流放,貶的貶的時候,「大權在握」的武後又做了些什麼呢?為何只能等到唐高宗駕崩後,才想起來這些人「在永徽中有翊贊之功」,這才大肆追封一番?

武後若是真的對唐高宗有那麼大影響力的話,真的是生殺予奪大權在握的話,那麼想必處理掉王方翼、長孫延這些人絕對不在話下,而將李義府、袁公瑜等人好好提拔提拔更是舉手之勞。然而縱觀史書,唐高宗發話的時候偏偏看不到武後的身影,唯有等到唐高宗不在了,武後才敢出面收拾這些曾經恨之入骨之人,追封當初於自己有恩之人。所以武後也只能等到唐高宗死後7年,利用自己皇太後的身份,一步步苦心孤詣,這才坐上了女皇之位。

趙王李福:

生母楊淑妃,貞觀13年封為趙王,隨後被唐太宗過繼給隱太子李建成為嗣。

咸亨元年逝世,唐高宗追贈其為司空與並州都督,並陪葬昭陵。又因為李福無嗣,唐中宗遂將蔣王李惲的孫子李思順封為嗣趙王。

曹王李明:

生母巢刺王妃楊氏,貞觀21年封為曹王後被過繼給巢刺王李元吉為嗣。

李明擅長書法,工於飛白體,但為人不能遵循法規制度。他在出任刺史時,長史孔禎經常進諫,李明則十分不耐煩地說道:「我是當今天子的弟弟,難道還會失去親王的身份嗎!」孔楨則答道:「恩寵是不可以用來依賴的,大王您不奉行國家的命令,恐怕難以保有今日榮華的地位,難道看不到淮南王劉長的前車之鑒嗎?」李明聞言很不高興。而李明的屬下有侵掠百姓的,孔楨將他們逮捕後杖殺了。

後來永隆年間李明因與章懷太子李賢交好,在李賢被廢為庶人後也被貶為零陵王,李明終於有所醒悟,說道:「我很後悔沒聽孔禎的話,才會落得今天這個地步!」後來黔州都督謝祐逼令李明自殺,唐高宗得知後將黔州的官員全部罷免。景雲元年,唐睿宗將李明陪葬於昭陵。

E. 長孫皇後女兒的小說

晉陽公主

這一天是貞觀十六年七月三日,地點是長安太極宮,立政殿外的虔化門。

年僅14歲的晉王李治離開立政殿去上朝,同胞妹妹晉陽公主卻依依不捨,一直送他到虔化門。聰明的晉陽察覺到了這一次哥哥的離開與以往並不一樣,哥哥不再只是單純的外出,而是穿著朝服要上朝列於朝臣之中了——哥哥已經長大了,就要離開自己了。而一想到自幼朝夕不離的哥哥不能再時時刻刻陪伴著自己,年幼的公主不禁淚眼婆娑地對自己的耶耶說道:「哥哥現在也要和大臣們一樣站班,不能再留在宮中了嗎?」唐太宗聽到女兒這么說,頓時也為之老淚縱橫。

少年李治與年幼的晉陽公主這一依依惜別的場景,被史官收錄於《唐會要》與《新唐書·公主傳》等史書中。那麼晉陽公主緣何如此依戀自己的兄長,唐太宗又是為何忍不住潸然淚下呢?這一切,就要從頭開始說起了。

晉陽公主字明達,小字兕子,長孫皇後所生。

唐太宗與長孫皇後夫妻二人鶼鰈情深,唐太宗對長孫皇後所生育或撫養的子女更是疼愛非常,各種偏愛的事跡在史書上數不勝數。但當晉陽公主還在孩提時,長孫皇後就病逝了,唐太宗痛失23年來相濡以沫的妻子,悲慟之下做出了一個震驚世人的舉動——親自撫養了長孫皇後所生的晉王李治與晉陽公主。於是《唐會要》上就此留下了這樣一筆令人矚目的記載:「晉王及晉陽公主,幼而偏孤,上親加鞠養。」試想中國上下五千年出過多少位皇帝,又冊封過多少位公主,卻從來沒有第二位公主能夠如同晉陽公主這般親自被皇帝撫養長大。

但唐太宗對這個女兒的寵愛遠遠不止於此。眾所周知,晉陽乃是李唐王朝的龍興之地,唐高祖李淵就曾說過:「朕起義晉陽,遂登皇極。」《舊唐書·地理志》中亦記載:「北京太原府……領晉陽、太原、榆次、太谷、祁、陽直、壽陽、盂、樂平、交城、石艾、文水、遼山、平城、烏河、榆社十六縣。」而晉陽這么拉風的封號,就這樣被唐太宗封給了自己的女兒。

而唐太宗常常將寶貝女兒帶在身邊,不僅沒有增添麻煩,反而帶來了許多意想不到的樂趣。比如在唐太宗手把手的教導下,晉陽習得了一手飛白體,小小年紀就能寫出風格遒勁的字體,甚至拿給周圍的人看,大家都分辨不出哪個是皇帝寫的哪個是小公主寫的。

又比如晉陽看到父親對大臣們發火了,便上前嬌聲勸解,而唐太宗看著女兒與妻子幾乎是如出一轍的小模樣,立馬沒了火氣,因此朝中大臣們無不對小公主感到由衷的喜愛與感激。

事實上不僅晉陽公主敢常常在父親怒斥大臣的時候抓住時機為他們徐徐辯解,同樣自幼在父親的膝前耳濡目染的晉王李治也敢在父親大發雷霆欲斬苑西監穆裕時大膽進諫,唐太宗對此不僅不以為忤,反而得意地認為這就是兒子從小跟著自己耳濡目染的結果。

正因為兄妹二人在唐太宗的膝下朝夕相處,感情十分深厚,所以當李治離開立政殿前去上朝時,晉陽公主是依依不捨地送了又送,最後只得淚眼婆娑地和哥哥揮淚告別,這樣傷感的一幕連唐太宗見了,都忍不住老淚縱橫下來。

不過雖然有父親和兄長的相伴,但時間長了,晉陽還是漸漸感覺到自己的生活與眾不同。父親雖然疼愛她,卻無法替代母愛,於是年僅五歲的晉陽開始思念起了母親,唐太宗帶著她去重遊妻子當年去過的地方,而看著母親的遺物,聽著旁人的講述,回憶著朦朧的印象,年幼的小公主再也控制不住自己的悲傷,哀哀地哭了起來。

就這樣過了一日又一日,原本晉陽可以就這樣,在父親的嬌寵之下幸福安然地成長,直到有一天,帝都長安中某位幸運至極的貴族少年得以摘取皇帝陛下掌上的這顆明珠。然而最是人間留不住,朱顏辭鏡花辭樹。晉陽公主薨逝時,年僅十二歲,在這還沒來得及含苞待放的年華,便已奄然謝世。

失去了心愛的小公主後,唐太宗悲傷得不能自已,甚至一個多月都不能正常飲食,每日要哀傷數十次,身體也因此變得羸弱不堪。大臣們擔憂之下紛紛進諫勸慰,唐太宗則答道:「我又怎麼會不知道人死不能復生,如此悲傷根本無濟於事,也換不回我的女兒。但是不知道為什麼,我就是控制不住這種悲傷啊。」

最終唐太宗只得強忍悲慟,強打精神,為了給自己一絲絲安慰,下詔給有關官員,將晉陽公主封邑所得的余錢在她的墓旁修建佛祠,以此為女兒的往生祈禱。從這一點也可以看出,晉陽公主不僅冊封得很早,而且同樣在很早以前就開始有了實封。因為按照唐制,公主只有在出嫁時才能拿到實封,這一點哪怕是太平公主也不例外,但因為唐太宗對晉陽公主十分寵愛,早早就讓寶貝女兒開始拿實封了,所以晉陽公主12歲逝世時,才會有那麼多剩餘的實封能夠用來建造佛祠。

晉陽公主字明達,明達一詞為佛教常見詞彙,小名兕子,兕子是一種獨角母犀牛,長得十分兇猛壯碩。唐太宗為女兒取的這兩個小名和字,當真是用心良苦,必然是在希冀佛祖庇佑自己的小兕子,能夠健健康康地順利成長吧!

兕子已然仙去,但唐太宗將他的滿腔深情賦予了這座佛祠,就讓佛祖超度他的愛女,讓兕子在極樂世界裡,快樂到永遠……

新城公主

1994年10月,隨著唐昭陵新城長公主的墓葬挖掘工作的進行,考古學家們驚訝地發現墓室壁畫上侍女的頭部全被人砍去了。有人根據史書記載進行推測,認為是心愛的胞妹一夕猝死讓唐高宗極為悲憤,從而遷怒於公主身邊的侍女,認為是她們沒有照顧好自己的主人,所以下令將墓室壁畫中所有侍女的頭部全部砍去。那麼新城長公主為什麼會猝死,難道真如某些網文所謠傳的那樣,她是一位死於駙馬的家庭暴力之下的公主?

新城公主,初封衡山公主,出生於貞觀八年,不僅是唐太宗與長孫皇後所生育的七名兒女中最小的那顆掌上明珠,也是唐太宗所有女兒中最年幼者。

不過也有人因此奇怪過,貞觀十年六月長孫皇後逝世於太極宮立政殿後,唐太宗親自撫養了長孫皇後所生的晉王李治與晉陽公主李明達,卻為什麼沒有撫養最年幼的女兒衡山公主呢?

事實上正是因為貞觀十年時的衡山最多也就只有兩歲,還是個需要乳母哺育照顧的孩子,唐太宗沒法帶在身邊撫養。不過除了不能親自照料小女兒外,衡山的待遇和其他三位同母姐姐並沒有任何區別。

貞觀十六年八月二十日,唐太宗將年僅八歲的小女兒冊封為衡山郡公主——衡山自古以來便是五嶽之一,不僅位在名山之列,同時是道家和佛家的宗教聖地,對於自詡為道教鼻祖老子後人的李唐皇室而言更是有著重要意義的地方,而《唐六典》中也曾明文規定道:「凡名山、大川及畿內縣皆不得以封。」結果唐太宗就將這么重要的李唐皇室的宗教聖地衡山郡封給了小女兒,他對這個女兒究竟有著何等的寵愛之心,也由此可見一斑。

不僅如此,冊封為公主後衡山就有了實封,甚至沒過多久又增加了一次實封,墓誌上因此記載道:「湯沐增賦」。而根據各卷史書的記載,唐朝公主往往只有出嫁時才能拿到實封,這一點哪怕是太平公主也不例外——事實上史書上記載的也只是太平公主是第一個出嫁時在三百戶實封的基礎上又加了五十戶實封的公主,而不是第一個在出嫁之前就開始享有實封的公主。而唯有晉陽公主與衡山公主這樣非常得寵的公主,才能早在出嫁之前就開始享有實封(正因為晉陽公主在冊封公主後就有了實封,晉陽十二歲逝世後,唐太宗下詔讓有關官員將晉陽於封邑所得的余錢在她的墓旁修建佛祠,以此為愛女的往生祈福)。

同年,衡山被父親許配給鄭國公魏徵的嫡長子魏叔玉。魏徵在貞觀一朝的重要性毋須多強調,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中排名第四,僅次於杜如晦,比房玄齡還高一名,而魏叔玉身為魏徵的嫡長子,將來是要繼承從一品鄭國公的爵位的。這一年年底,魏徵病重,唐太宗特地帶上太子李承乾與衡山公主一同前去探望,並對魏徵說:「你看看,這是你的兒媳婦!」然而魏徵此時病勢已沉,連坐起身道謝的力氣都沒有了。

貞觀十七年初,一代諫臣魏徵病逝,出人意料的是,就在魏徵去世不久後被人安上了薦人失當邀名賣直的罪名,唐太宗一怒之下親自寫下詔書悔婚仆碑,衡山與魏叔玉的這段姻緣也就就此作罷了。而貞觀十七年的衡山不過九歲,於是唐太宗再次精挑細選,為寶貝女兒敲定了婚事,於貞觀二十三年二月六日將她許配給長孫操之子長孫詮,而這一天,也正是長孫皇後的生日。

那麼衡山未來的公公長孫操又是何許人也?

長孫操即長孫皇後的叔父,長孫家族作為外戚一直備受唐太宗的看重,不僅連出三位國公與四位駙馬,就連長孫皇後的異母哥哥長孫安業在貞觀元年犯下謀反的大罪本該按律當斬,唐太宗也因為長孫皇後的求情特別赦免了他的死罪。長孫敞因為受賄被免官,但唐太宗念及他是長孫皇後叔父的緣故,經常命人送絹給他供他開銷,最後又讓他以宗政卿的官銜退休,並加授了金紫光祿大夫的散官以及正二品平原郡公的爵位。長孫安世因效忠唐朝的死敵王世充被唐高祖李淵殺死,但他的幾個兒子不僅安然無恙,次子長孫祥還因為是長孫皇後侄子的原因被唐太宗提拔為了刑部尚書。

長孫操本人也頗有才幹,武德元年任陝東道大行台的金部郎中,後出任陝州刺史的時候,從陝州的東邊引水入城,極大地惠及了當地百姓。長孫操歷任洺州刺史、益州揚州的都督長史等職務,皆有善政。唐太宗又因為他的兒子長孫詮要娶衡山公主為妻,特意將他升為岐州刺史——乍一看岐州刺史的職位並不打眼,但岐州(即扶風)自西漢以來便與京兆、馮栩並列為三輔,地位非同一般。而唐朝將州分為七個等級,岐州便位列第二等,僅次於雍州、洛陽、並州,中晚唐時更是一度被定為了西京。所以長孫操作為一介臣子,只因兒子尚主便被提拔為了岐州刺史,一下子升了三四級的官,唐太宗對衡山未來的婆家有多重視由此可想而知。

不過令人遺憾的是,雖然唐太宗希望能夠在生前看到愛女的出嫁,但由於公主出嫁的儀式十分繁瑣,所以貞觀二十三年五月二十六日唐太宗逝世於九成宮含風殿時,正在籌備出降儀式的衡山也因為父親的去世中斷了婚禮。但即位後的唐高宗李治並不想耽誤妹妹的婚期,所以永徽元年國喪孝除後,李治打算在這年秋天就讓妹妹風光大嫁,更因此早在正月時便開始令人著手准備婚禮儀式。結果這樣的舉動遭到了於志寧的強烈反對,於志寧堅持要求衡山長公主守滿3年的孝期才能出嫁,李治無奈之下只得應允。

只是李治唯恐耽誤了妹妹的大好年華,所以等到永徽三年五月二十三日,距離三年孝期尚有三天才完全守滿之際,李治便將妹妹由衡山長公主改封為新城長公主,並加食封五千戶,以此作為她的新婚賀禮。

雖然婚期屢有波折,不過好在新城公主與駙馬長孫詮婚後感情十分和睦,夫妻二人琴瑟和鳴,墓誌上也因此記載道:「調諧琴瑟,韻偃笙簧。標海內之嬪風,為天下之婦則者矣。」也正因為夫妻感情深厚,所以顯慶四年長孫無忌被李治貶黜,長孫詮也因此被流放巂州甚至被殺後,新城的反應十分激烈,她的墓誌上於是寫道:「雖外尊大義,不登叛人之黨。而內懷專一,無虧字□之□。蘭澤靡加,塵彌□□之鏡;鉛□罷飾,網綴回鸞之機。貫秋柏以居貞,掩寒松而立勁。」

面對丈夫的流放至死,新城雖然表面上並沒有抱怨什麼,但從此不再梳妝打扮,用沉默來表達對哥哥的抗議。而考慮到新城的葬禮是李治下令操辦的,且墓誌銘作為古人喪葬中極為重要的組成部分,必然是要經過李治親自過目並認可的,所以新城的墓誌上敢如此直截了當地記載她是如何因為丈夫的流放而對哥哥耍脾氣,可見李治對這個寶貝妹妹絕對不是一般的縱容。

由此也可以看出,新城倔強的個性與父親唐太宗如出一轍,再加上新城自幼被父親與哥哥們百般嬌寵著長大,從來沒有經歷過這樣的風波,會因此事對哥哥不滿也是人之常情。

不過李治既捨不得對妹妹發火,也捨不得新城就這樣寡居下去,於是為她選了一位新的駙馬,即出自「城南韋杜,去天尺五」的韋氏韋正矩,而韋正矩也因為尚新城公主為妻,不到短短一年的時間就從五品的奉冕大夫被提拔為正三品的殿中監,官階竟然連升了8級!

但可惜的是,也許是因為和前夫長孫詮的感情太深,也許是新駙馬與新城的性格不太合適,這段婚姻關系並不如之前的結發情緣融洽,二人成婚不久就有了韋正矩對公主失禮的傳言,而沒過多久,新城公主就逝世了。李治對妹妹的驟然去世十分悲痛,認為是韋正矩導致了新城的死亡,於是下令有司審問,結果韋正矩無法為自己辯解,李治一怒之下便殺了韋正矩。

然而事實上新城的逝世其實完全是個意外。單從韋正矩來看,韋正矩因為尚主而官運亨通青雲直上,再加上皇帝十分疼愛新城,所以韋正矩完全沒有理由,更沒有膽量謀害公主。而且根據《唐兩京城坊考》和《長安志》等史料記載,就在新城去世的這一年,她的身體似乎並不太好,所以李治特地為新城建了一座建福寺以作祈福之用。和新城身處同一時代的薛克構也曾說過,「吾聞新城以病而卒,夫子受其戮辱」,證明了新城公主的確是病死,並非現代網文所謠傳的那樣是死於駙馬的家庭暴力。

後來李治也發現這是一樁冤案,所以韋正矩死後李治又將他與新城公主合葬昭陵。根據《新唐書·宰相世系表》和《京兆金石錄》的記載,駙馬都尉韋正矩碑至宋朝時還在,這也從另一個方面證明韋正矩並沒有殺害新城公主,否則李治絕對不會允許一個殺害妹妹的兇手與她合葬。

龍朔三年三月,痛失愛妹的唐高宗李治將新城以皇後之禮下葬,「皇帝悲棣萼之長湮」「廢朝不舉,有越常倫。賵往飾終,用超恆制」——以公主之身卻按皇後之禮隆重下葬的這份殊榮,放眼整個唐朝僅此一例。不過這里值得注意的是,不管是史書還是墓誌都說得很清楚,新城公主的「葬事宜依後禮」「以皇後禮葬昭陵旁」,指的是下葬時的葬禮規格與皇後同一個等級,而不是指陵墓規格與皇後同級別。如果指的是陵墓規格,那麼史書就會如永泰公主那樣,明確記載她是「號墓為陵」。

新城公主作為唐太宗的愛女唐高宗心愛的妹妹,自幼備受呵寵,無論是父親唐太宗還是哥哥唐高宗,都將她視為掌上明珠,不僅一早就封為公主且享有實封,她所下嫁的夫婿及其家人也因為她的緣故而備受皇帝的看重。

新城公主雖然三十歲盛年而逝,但活著時享盡了一生榮寵,與駙馬長孫詮夫妻恩愛琴瑟和鳴,死後還以公主的身份得到了整個唐朝獨一無二的以皇後之禮下葬——無論是生前還是身後,新城公主的一生不僅完全不像某些網文所謠傳的那樣凄慘可憐,反而是截然相反的備受寵愛。出人意料的同時卻又在情理之中,因為新城公主作為唐太宗心愛的女兒,擁有的就是如此華麗矚目的人生!

F. 尋找一本穿越大唐的小說,主角穿越成李世民的兒子,娶了武則天。

1大唐皇帝李治
2回到唐朝當皇帝 男主李恪 武則天為妾
3大唐太子爺 男主李承乾 仍在連載,目前還沒娶,不過她已經跟在男主身邊了

熱點內容
女主系花的校園小說 發布:2025-08-16 16:16:58 瀏覽:356
虐戀替身小說古言小說排行榜 發布:2025-08-16 15:38:12 瀏覽:724
小鞋子小說閱讀 發布:2025-08-16 15:35:26 瀏覽:189
無訊完本小說免費下載txt 發布:2025-08-16 15:34:31 瀏覽:112
艷遇名字小說 發布:2025-08-16 15:33:08 瀏覽:859
骨科醫生推薦小說 發布:2025-08-16 15:31:41 瀏覽:105
系統類小說人氣排行榜2015 發布:2025-08-16 15:11:56 瀏覽:691
校園題材小說排行榜 發布:2025-08-16 14:54:37 瀏覽:420
言情十章總裁小說 發布:2025-08-16 14:46:54 瀏覽:275
喜瑪聽書 發布:2025-08-16 14:31:13 瀏覽: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