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野月小說免費閱讀答案
『壹』 海濱仲夏夜閱讀答案
1:1--3段描繪了哪三幅圖景?
2:文章4--7段中,作者描寫由景及人,這樣寫有什麼作用?
3:作者描寫月下的海灘時重點寫了什麼?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情感?
4:本文用了大量比喻,試舉一例加以賞析。 答案:①晚霞圖、星空圖、燈火圖。
②把眼前的景和人融合在一起,情景交融,這樣寫突出了作者對大海的喜愛,對幸福生活著的人們的熱愛之情。
③重點寫勞動者休憩、談笑的情景。表達了作者對人們良好的祝願,對自由幸福生活的贊美。
④「愉快的笑聲,不是從這兒那兒飛揚開來,想平靜的海面上不斷的從這兒那兒湧起的波浪。」把「笑聲」比作「波浪」,把無形的笑聲形象化了,表現出笑聲的此起彼伏、源源不斷。
『貳』 閱讀題答案
1.因為馬克吐溫完全是出於禮貌,但是富翁夫人侮辱他,他為維護尊嚴而反駁。
2.富翁會啞口無言,因為他受到了侮辱別人的不好下場。
3.他一定會也很恭敬的問候馬克吐溫,而不會輕蔑的嘲笑。他可能會說:先生,您真有紳士風度!
完全是自己回答的,答題方向肯定是對的,希望可以採納
希望你學習進步!
『叄』 紫軒小說吧-全文字(手打版)小說網;紫軒小說吧,小說免費在線閱讀,TXT小說下載,全文字(手打版)小說網
中威楚光小說網這個下載是完全免費的。
『肆』 語文閱讀答案
語文的閱讀理解題是考試里的必考內容。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高中語文閱讀理解題目及其參考答案以供大家學習。 高中語文閱讀理解(一) 宗盛搞小說,出身書香門第。其祖父為清末最後一茬翰林,只是做了三兩年,大清便倒台了,這位遺老偏又隨了張勛的“辮子軍”光復朝廷,直至無望,才遷回小城。祖父便日日拖了花白辮子,去大戶人家縱論詩文,寫寫對子,也不過是為了換得一碗米酒。 好在遺老留下一堆古籍,宗盛受益匪淺。宗盛熟讀經史子集,一部《資治通鑒》,口若懸河,講到現在,回回有新花招,從不重樣。 宗盛的小說,便也來得厚重。 宗盛的妻子教書,人極好,講一口好聽的嘉興話。宗盛寫小說時,埋頭不出,妻子便餐餐裹了粽子。粽子里有核桃、烏棗、臘肉、蛋黃。小巧好看,且又耐吃。 宗盛好論時事,又是政協。每次開會,總是借古鑒今,就如何發展本縣經濟,發表宏觀大論,常常一矢中的。但提案上去,往往只是被簽上“此提案極有價值,請某某部門研處”,便沒了下文。宗盛卻不氣餒,照提不誤。 眼下文人的日子多過得艱難,宗盛也不例外。兩個兒子均已大了,一家四口,仍擠在一間斗室。妻子常說自己裹得一手正宗的嘉興粽子,應該到街上擺個攤兒試試。宗盛倒不清高,他說:“為商不恥,只要不奸。”卻反對妻子賣粽子歷早。宗盛一腔雄才大略,做生意也是如此。 果然有文學圈裡的人來找宗盛,商議合夥做生意的事,這生意往往大得令空茄人瞠目結舌,且往往唾手可得。宗盛便很激動,時常與來人商議至深夜,卻從沒有做成的時節。 肢虧雀時間久了,妻子不見有錢進來,且往往要打掃滿地煙蒂,不免有了些怨言。 機會終於來了。 鄉下某山發現銀銅礦,省地質部門來測定,品位極高,只是蘊藏量不大,不值得大工程隊開采。有文學青年興沖沖地找來,手持著省里的測定文書,說已與村裡講定,承包此山,每噸礦石只需交給村裡十八元,運到外地卻可賣出高價。 宗盛立時激動不已,翻開縣志,果有記載,說民國十六年,有南洋巨商准備投資采礦,奈何運輸機械的船隻在海上遭海盜劫掠,只得作罷。宗盛再細讀測定文書,記載的數據與來人所說無二。有史可查,又有現代科學鑒定結果為據,還能有假?宗盛便七拼八湊借來三萬元,與來人合股開礦。 沒料想,幾個月過去,第一車礦石出來,運到礦廠,一測,卻品位極低,以十八元一噸賣給礦廠,人家也不願收。連運幾個礦廠,皆是如此。 宗盛忽然覺得自己像這礦石。 背了三萬元債,宗盛無心再寫小說。 妻子卻仍是極好,也不多言。 這時,縣城的小吃興起粽子熱,一色兒掛著黃色小旗,上書“正宗嘉興五芳齋粽子”。一元錢一隻,生意極是紅火。 妻子對宗盛說:“我們去賣粽子,好哦?”言語極輕.猶猶豫豫地望著宗盛。 宗盛卻極爽快,說:“行!” 又說:“古時有賣葯老人,賣的葯貨真價實,幾十年‘言無二價’,生意卻始終紅火。《鏡花緣》里又有一君子國,君子國里,賣的人總是嫌自己的東西不好,賣的價錢又高,請買方擔待:買的人總是說賣的東西太好,賣的價錢又低,實在無法承受。我們雖不是君子國,但一要貨真,二要言無二價。” 妻子也極看重品行,說:“這個自然。” 妻子裹粽子時,宗盛便在一旁督工,核桃、烏棗、臘肉、蛋黃一樣不少,工藝也只只講究,裹得嚴嚴實實,不松不垮。 宗盛便放心了。每到夜晚,便在街上擺一竹椅,置一煤爐,爐上安一鋼精鍋,一鍋粽子熱氣騰騰。粽子九毛一隻,一晚上能賣幾百隻,生意極為紅火。 一星期下來,宗盛和妻子一結賬,卻發覺每隻粽子要虧一毛錢。 妻子說:“要加價,一隻一塊一,好貨不怕貴。”宗盛卻說:“言無二價,我不賣!”妻子又說:“價不變,那料要減幾成。”宗盛更是不肯:“這樣豈不欺了後買的客?我不賣!” 妻子惱了,說:“你以為君子國里做得成買賣?”宗盛堅持不賣。 後來,倒是合夥開礦山的文學青年和宗盛妻子一道,將粽子生意又做了起來。他們租了個店面,料不但減了,價格也不再是言無二價,一年裡都有了四個價,都是往高里漲,生意卻依然紅火。 初始,宗盛也時時去店裡走走,忍不住要看看原料,說說言無二價和君子國的買賣,妻子和文學青年自是不理。一年下來,非但將債還了,還略有結余。 宗盛不再去店裡了,又寫起了小說。寫作時,妻子仍然餐餐另做了粽子給他端來,核桃、烏棗、臘肉、蛋黃,依舊一樣不少,宗盛吃起來,卻總覺得少了些許風味。 不知怎的,宗盛的小說竟難發起來。寫時,眼前總拂不去那位翰林先祖,拖了辮子縱論詩文,以換一碗米酒。 (選自2015年第1期《短篇小說》,有刪改) 19.請簡要概括葉宗盛的形象特點。(4分) 20.文中畫線的句子,表現了人物怎樣的心理?(4分) (l)宗盛忽然覺得自己像這礦石。(2分) (2)妻子對宗盛說:“我們去賣粽子,好哦?”言語極輕,猶猶豫豫地望著宗盛。(2分) 21.小說倒數第二段,葉宗盛吃著妻子做的與先前完全一樣的粽子,為什麼會“總覺得少了些許風味”?(4分) 22.小說結尾意味深長,含義豐富,可以引發讀者的多種理解。請結合全文加以探究。(6分) 高中語文閱讀理解答案: 19.(4分)深受傳統文化熏陶,文學功底深厚;頗具古君子遺風,恪守傳統道德;崇尚清談議論,常脫離實際;迂腐教條,不知靈活變通。(答出一條給1分) 20.(4分)⑴(2分)葉宗盛開礦失敗,感到自己同這些礦石一樣無用,表現了他消沉低落、失意自責的心理。⑵(2分)妻子以試探和商量的口吻提出賣粽子的事,小心翼翼,表現了她體貼關懷丈夫,想為丈夫分憂,但又擔心他不同意的矛盾心理。 21.(4分)妻子出售的粽子料減價漲,有違自己遵奉的“言無二價”“貨真”的古風,(2分)葉宗盛覺得眼前的粽子也似乎沾染了庸俗之氣,失去了以往純正的風味。(2分) 22.(6分)可以有如下理解:⑴葉宗盛恪守的古君子之風在現實中落敗,他倍感失落,只能從自己的翰林先祖那裡尋找慰藉。這樣更能突出其迂腐固執的性格缺陷,增添了人物的悲劇色彩,突出了小說的諷刺意味。⑵妻子事業的成功讓葉宗盛反躬自省,覺察到自己與迂腐守舊的翰林先祖別無二致。這樣使主人公具有了理性反思的品質,形象更加豐滿,小說主題也更為豐富。⑶市場經濟觀念與傳統的價值觀念之間的矛盾和碰撞,使得葉宗盛內心困惑、糾結,對是否繼承翰林先祖的遺風感到疑惑。可以引發讀者對新形勢下如何傳承傳統道德深入思考,使小說更富時代意義。(每點3分,答出其中兩點即得滿分;如有其它理解,符合文意、合乎情理即可。) 高中語文閱讀理解(二) 泗州人喜食魚,善捕魚。人常下水,會受風寒,年紀大,腿腳胳膊會酸痛。有病就要治,汴河橋頭的許三樓就能醫。許三樓治病,很少開葯,他常告誡人說,是葯三分毒,人生病,是身體中了邪氣。有人就醫,問清病因,許三樓便拿來細銀針,找准穴位,扎進去。一般扎針七天,准好。 許三樓每天太陽偏西准時關門。如來晚了,不管是平民乞丐,還是達官貴人,對不起,明天再醫。也有破例時候,一次,錢家當鋪少爺上樹掏鳥窩摔下後昏迷不醒,錢家人急抱孩子找許三樓。聽見哭聲,許三樓快步出屋,錢家人一見,撲通跪下,求他救人。許三樓猛一轉身說,拿針來。說著話,接過銀針,一二三四,銀針瞬間紮下,不一會兒,孩子嘴角開始抖動,許三樓臉上露出笑意,緊接著,五六七,又飛快紮下三根銀針,孩子睜開眼睛。 錢家送來白銀百兩,可許三樓只收十文錢。 還有一次破例。新來知府白一品腿酸疼不能站立。師爺上門請許三樓。許三樓認真對師爺說,家中病人多,實不敢離開半步,還請知府上門才好。師爺回去告訴知府,白一品沒有生氣,坐轎去見許三樓。 白一品親自登門,許三樓握針出門迎接,並示意知府不要下轎,就坐在裡面扎針。 一二三四……十二根銀針紮上腿,白一品頓感覺疼痛減輕許多。半個時辰過後,許三樓將白一品腿上銀針起了,告訴他明天還來,要接連針七天,才好。 針腿時,透過轎窗,白一品看到前來找許三樓看病的人排著長隊。 第二天中午,白一品到許三樓家門外和百姓一起排隊。 看見等候在外的白一品,許三樓心想,都說新知府清正廉明,關心百姓,看來是真的。自己昨天破例針腿沒錯,知府離開腿哪行喲?許三樓走到知府面前,要為他扎針。白一品搖頭說,等吧。白一品堅持排隊。許三樓很感動。 第三天再針腿時,白一品發現自己是第一個,等腿針好,看病的人才陸續趕來。幾天都這樣。七天後,知府腿好了。白一品開心說,這下不用坐轎啦。說著話,他從懷中掏出七十文錢,許三樓也不拒絕,伸手接下。 傍晚,許三樓收拾好銀針,正准備關門,忽然從汴河橋飛奔一匹馬來,跑到門前,從馬上跳下一個紅臉大漢。來者雙手抱起許三樓准備將他送上馬背。 何事?許三樓也不驚慌。隨俺上山治病。不帶針,去何用?紅臉大漢一聽,放開他。 許三樓進屋拿把銀針,順從地坐到他身後,雙手緊緊抱著紅臉大漢後腰。白馬急馳。半袋煙工夫,馬已跑到重崗山。進了山門,紅臉大漢下馬一看,傻了,身後坐的人不是許三樓,是個十歲男童。 男孩告訴他說,自己是許三樓的五公子,父親坐上馬後,准備親自前來,可想到明天還有許多病人來扎針,無奈臨時改變主意,讓其前來,還請諒解。你也會針?紅臉大漢滿臉疑問。男童點頭,一臉認真。紅臉大漢半信半疑將他領到母親身邊。問清病情,男童拿過銀針,一二三四……瞬間針已紮好。感覺如何?紅臉大漢抱著母雙肩,不放心地問。舒服。見母親閉上雙眼很享受,紅臉大漢懸著的心才放下來。連針七天,母親腰不疼了。紅臉大漢拿出金銀珠寶,男童謝了,只取七十文錢,下山。 知府得知消息後,去找許三樓,讓他幫助勸說山匪孫飛虎,把劫去的救濟糧歸還給府衙。 許三樓點頭說,試試看吧。 重崗山寨。紅臉大漢熱情款待五公子。那可是救命糧。山上的弟兄也等米下鍋呀…… 五公子告辭。孫飛虎一直送到山下。臨別,孫飛虎左臉上停落一隻蒼蠅,他剛想伸手拍。只聽五公子說,去。話音剛落,孫飛虎就看到眼前立著根細銀針,針尖上的蒼蠅正掙扎拍打著翅膀。有的錢該拿,有的米不能吃呀。丟下這句話,五公子飛身上馬。 瞅著一路揚起的塵土,孫飛虎禁不住摸了摸左臉,感覺臉有點木。孫飛虎發現嘴歪時,滿山正飄著細雨。 汴河橋頭,一個蒙面人找到許三樓,求見五公子。五公子出遠門了。何時回來?你的臉不是受一般風寒,要馬上針。許三樓答非所問。半個時辰,取針。許三樓交代說,嘴歪最怕風寒,如你用心醫治,也不必前來扎針,每天此時只須面向陽光,雙手撫心,我便在家為你下針,十天,准好。 歪嘴人將信將疑騎馬回山。想到一路上遇到那麼多討飯災民,再摸下自己的歪臉,他叫人把救濟米全部送還給府衙後,這才安心下來。 中午十二時,孫飛虎面南朝泗州城許三樓家方向坐好,他剛把雙手放在心口,就覺得左臉上,彷彿真有銀針一根接著一根紮下,半個時辰後,孫飛虎感覺左臉上針又被一根根擰下。 隔水隔山又隔城的,許三樓真能在他臉上扎針?孫飛虎不信。不過,許三樓沒有騙他,十天後,他的歪嘴真的恢復了原形。 (選自《小說月刊》2013年第4期) 17.下列對這篇小說的賞析,不準確的兩項是(4分,兩項都對得4分,答對一項得2分,有錯項得0分) A 全篇以自然、生動的敘述,交代了許三樓和五公子治病救人的經歷,故事算不上復雜,但情節扣人心弦。 B 小說開頭關於泗州人喜食魚、善捕魚的環境描寫,具有交代事情發生的背景、渲染氣氛的重要作用。 C 五公子不僅醫術精湛,而且醫德高尚,五公子深受父親的影響,面對金銀珠寶時,也只取七十文錢。 D 文章通過白一品親自登門以及堅持排隊的細節描寫,刻畫了清正廉明、自尊心強、關心百姓的形象。 E 小說結尾處銀針顯露出神奇的功效,實則與前文“人生病,是身體中了邪氣”相照應,使人覺得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 18.“五公子”這一形象在小說中有什麼作用?請簡要分析。(4分) 19.“許三樓”有哪些性格特點?請簡要分析。(4分) 20.小說以“神針”為題非常妙,請從標題含意、人物形象、故事情節和小說主題的角度加以探究。(8分) 高中語文閱讀理解答案: 17.B D 18.(4分)①推動情節發展。以五公子醫治紅臉大漢母親的腰疼串起小說後半部分,讓我們了解孫飛虎把救濟米全部送還給府衙,使故事情節的發展更趨自然。②映襯主要人物。通過對五公子的描寫映襯許三樓,許三樓有醫術精湛、淡泊名利、關心民眾疾苦的性格,使其形象更加鮮明、更加生動,從而使其在讀者的腦中留下更加深刻的印象。③深化作品主題。作為許三樓幼子的五公子不但繼承了父親的精湛醫術,而且傳承了父親的高尚人品,既增添了小說的思想深度,又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回答兩點即可) 19.(4分)①醫術精湛:許三樓問清病因,找准穴位,用細銀針扎進去,一般七天准好。醫治錢家當鋪少爺和白一品均淋漓盡致地體現。②淡泊名利:醫治好錢家當鋪少爺,錢家送來白銀百兩,許三樓不為利益所誘惑,只收十文錢;七天後,知府腿好了。當白一品從懷中掏出七十文錢,許三樓也不拒絕,許三樓沒有因為白一品知府的身份,去巴結和討好,而是伸手接下。③關心民眾疾苦。當知府找許三樓勸說孫飛虎歸還救濟糧,許三樓並沒有推辭,設法讓孫飛虎把救濟米歸還府衙。(回答兩點即可) 20.(8分)①標題含意:表層含義,許三樓、五公子的精湛醫術能救死扶傷;深層含義,能解孫飛虎等人的心結,關心民眾疾苦, 救民於水火之中。②人物形象:小說中所有人物之間的關系都是以神針為紐帶連結合起來的(小說中的人物形象都是藉助神針來表現的),神針使許三樓、五公子等人物形象鮮活,躍然紙上。③情節結構:整個故事的發生、發展、高潮和結局都是圍繞神針進行的。以神針為線索,使故事情節發展一波三折。④小說主題:借“神針”來贊美許三樓、五公子妙手回春的醫術,也表達對他們關心民眾疾苦的高尚品德的褒揚。
『伍』 白色鳥 閱讀答案
一、整體感知
小說寫了文革動盪年代的一個夏天,兩個少年渾然不知社會風暴將至,游嬉玩耍。他們在河邊,扯霸王草,打水漂,講知識,賽游泳,捉蛇窺鳥。那「盈滿清脆如葡萄的笑音」;那射石子濺起的「小小一朵潔白水花」;那「輸了是狗變的」的話語;那「很羞澀很動人」的「缺了門牙的笑」……無不描繪出少年的無憂無慮。「白皙的少年」和「黝黑的少年」幾乎游離於那個時代之外,對現實的殘酷一點也不知曉,他們的世界就是那個河灘,是「晴朗」而「寂寞」的,充滿了「野花的芳香」;像河灘上的卵石一樣潔凈;像白色鳥一樣「美麗、安詳,而且自由自在」。當煞風景的開斗爭會的鑼聲驚飛了白色的水鳥,一切戛然而止,一切盡在不言之中。
本文與傳統意義的小說不同,不重故事情節,不設置懸念,其情節的推進也不依賴於因果的鏈環,而是訴諸感官屏幕的自然流動。小說抓住兩個主要情節「扯霸王草」和「 劃水」,描寫得如生活般的平實,沒有跌宕起伏,淡化得「如一灣清溪,蜿蜒逶邐於芳草碧野之間,從容自在,隨願婉轉」,「以意象、情趣為骨肉,以電影蒙太奇手法作為銜接、組合、伸展畫面的折葉。一白一黑兩少年的對話、活動與自然景物的描寫互為表裡,忽而是景,忽而是人,美景以對人的呼喚而推至中心,人以自然的景觀而洋溢著活潑飽滿、天真純潔的人性、人情。」營造出一種詩意般的氛圍和意境,充滿了田園牧歌式的清淡意蘊。
如「在那黑點移動過的地方,迤邐了兩行深深淺淺歪歪趔趔的足印,酒盅似的,盈滿了陽光,盈滿了從堤上飄逸過來的野花的芳香」;「間或一頁白帆,日歷一樣翻過去了,在陡然剩下的寂寥里,細浪於是輕輕騰起,濕津津地舔著天空舔著岸」;蘆葦「汪汪的綠著,無涯的綠著,恰如了少年的夢想」;水 鳥「雪白雪白的」,「在綠生生的水草邊」,梳理著羽毛,「美麗。安詳。而且自由自在」;「四野好靜。唯河水與岸呢呢喃喃」;「赤條條的少年」,「伏在草里頭覷」鳥,「天藍藍地貼著光脊的背」。這些優美的畫面,營構了全文的詩情畫意,表達了少年天真爛漫的純真和如夢如幻的感覺。
尤其是小說鄉村的自然風光的描繪,干凈、朴實。天空「蒼涼」「空曠」「晴朗」;河堤上的野花,「一盞一盞如歌的燦爛」;河水「粼粼閃閃」,「小魚小蝦蹦蹦跳跳」,「卵石好潔凈」;蟬聲「抑揚」,野蜂「嗡嗡營營」;「綠色的岸」,「遠遠淡青的山」;岸邊水草「葳蕤」,蘆葦「汪汪的綠著」;水鳥「雪白雪白的」,甲蟲在軟泥上爬。一幅多麼美麗動人的鄉間田野圖!在這樣的大自然中,一切那麼純潔、透徹,與少年率真的心相互輝映,讓人感到一種凈化的美,質朴的真。
在美的情調氛 圍之後彌漫著觀念的、哲理的意蘊。小說題目《白色鳥》,看似指結尾部分兩少年為白色鳥所迷戀的畫面,深長思之,卻大有言外之意。小說描寫了天真稚嫩活潑可愛的兩個少年,吸引他們的白色鳥也是兩只,此時純潔無瑕的童心與潔白美麗的白色鳥似乎融合在一起,在更深的意義上一致類似。小說漫不經心地插了一筆,那白膚色的城市少年的外婆是忽然「打起包袱到鄉下來了」的,這次出來玩是經了外婆破例的特許,當兩個少年為白色鳥的美所震懾時,是召開批判會的鑼聲打破了這美好的境界。我們似乎可以推斷,批判會所要批判的正是那慈祥的外婆,於是我們發現了作者對那動亂年代的暗諷。「白色鳥」的美麗似乎就是童稚世界、理想世界的象徵,而驚擾了白色鳥的批判會的鑼聲,似乎就是分裂的成人世界與嚴酷現實的象徵!
魯迅先生說過:悲劇就是將人生有價值的東西毀滅給人看。「白色鳥」是美好的,那是少年無瑕的夢,那是充滿生機與活力的一切美之所在,然而這一切都被毀滅了——這田園牧歌般的一切,也因此產生了震撼人心的悲劇效應。
二、問題探究
1.語言特色
何立偉的《白色鳥》輕靈、飄逸、深情、雋永,充滿了浪漫的色彩。小說一反中國傳統小說重 情節重人物的寫法,重在渲染傳達一種感覺、氛圍,是詩化的散文化的小說。小說中的人物描寫、情節設置和語言運用似乎都是一種本於自然、漫不經心的隨意筆觸。
何立偉在文壇久有美文家的聲譽,其文字極有魔力。他硬是活生生把規范的漢語,一個字一個字嵌到極口語的長沙話里,嚴絲密縫,原汁原味。長沙土話在他的書寫中活起來,成為規范傳神的書面語言。
尤其是何立偉給書面長沙話加入了幾分古韻,彷彿接上了古長沙的地氣,仙靈和儒雅多了。他寫人狀物,用字極省,所謂惜墨如金,只有求助古句式。例如:「人各有自己的聰明與驕傲,奈何不得的。」「酒盅似的,盈滿了陽光」等,他慣於用這類「文言文」,但這文言文又極口語化,渾然天成,通俗,靈性,充滿了美感。
何立偉還極善用短句,長短結合,形成了獨特的詩歌的節奏和韻味。如「還格格格格盈滿清脆如葡萄的笑音。卻是兩個少年!一個白皙,一個黝黑,瘋瘋癲癲走攏來。」「是泱泱的一片水草咧。水草好葳蕤。後面呢則是蘆葦林。汪汪的綠著,無涯的綠著,恰如了少年的夢想。」「雪白雪白的兩只水鳥,在綠生生的水草邊,輕輕梳理那晃眼耀目的羽毛。 美麗。安詳。而且自由自在。」「天好空闊。夏日的太陽陡然一片輝煌。」這樣的句子在小說中可謂俯仰皆拾。
另外小說豐富的比喻、擬人等修辭的運用,更平添許多詩意。如「少年邊走邊彎腰,汗粒晶晶瑩瑩種在了河灘上。」「童年浪漫如月船,泊在了外婆的臂彎里。臂彎寧靜又溫暖。」「自然又平添了若乾的景仰。看到那缺了的門牙像小小一眼鼠洞,便覺得又親切,又好笑。」
而小說富有神韻的用詞,亦詩化並深化了作者的語言。「啪啦啪啦,這鑼聲這喊聲,驚飛了那兩只水鳥。從那綠汪汪里,雪白地滑起來,悠悠然悠悠然遠逝了。」兩個「悠悠然」既寫出了水鳥悠然飛走時的樣子,又寫出了作者的不舍和不忍之情,不舍的是兩只水鳥的飛逝,不忍的是這寧靜、自由、美麗的生活從此被打破了。而結尾的「陡然」則將美好意境被打破,美好的生活已不復存在的痛苦,演繹得含蓄而深邃。
2.小說對社會現實的反映
《白色鳥》含蓄、委婉、曲折,運用了象徵的手法,通篇似乎「不著一字,卻盡得風流」。作者描繪了如此天真爛漫的生活,那片河灘象徵童年,那股野花芳香象徵童年,那片「汪汪的」、「無涯的」的綠蘆葦林象徵童年,那輪「陡然一片輝煌」夏日的太陽象徵童年。這些象徵中,最核心的一處便是以「白色鳥」來象徵兩個少年,象徵了兩個少年的美好的、自由自 在的童年。
然而美好的一切卻掩藏著殘酷的社會現實,讓人觸目驚心。外婆「打起包袱到鄉下來」,想躲避風暴的襲擊,可是寧靜的鄉村也逃不過荒謬政治的狂熱。外婆平時讓少年中午睡午覺,可是現在卻趕他們出來玩,是不想讓他們幼小的心靈受到傷害,不想讓這場浩劫波及到孩子的生活。生活是那麼美好,可是政治斗爭卻是那樣無情。讓人不覺掩卷深思。
魯迅曾在《狂人日記》的結尾 處高聲吶喊「救救孩子」!孩子永遠是一個國家和一個民族的希望與未來。少年的世界是純潔的、美好的,所以這一視角非常獨特,也使我們想起了林海音的《城南舊事》、冰心的《小橘燈》。小說沒有直接寫那場浩劫,作家以一顆未泯的水晶童心,通過一黑一白兩少年澄澈的雙眼去打量那個污濁的瘋狂的年代,這種反差尤其耐人尋味,振聾發聵。
思考與討論
一、這篇小說主要寫的是一黑一白兩個少年的玩耍與對話,而小說的題目卻叫「白色鳥」,這個題目和小說的內容有什麼聯系?
本題抓住題目「白色鳥」,由此切入,意在引導學生思考文章象徵手法的運用,從而領會作者在兩個少年身上寄託的思想感情。
題目「白色鳥」實際上是一種象徵手法的體現。白色象徵著純潔和美好,也象徵了寧靜、和平與自由,小說中白色鳥這一形象已不僅是自然界中美好的物象,更是作者心目中美好社會與人生的象徵,描寫白色鳥戲水的美麗畫面,暗示著作者對安詳、自由、和平、寧靜生活的嚮往,作者借白色鳥在傳達著自己的理想。
二、課文中那兩只「美麗和平自由」的鳥兒竟具有那麼強大的美麗,竟能震懾住貪玩的少年,然而那強大的魅力終究還是不敵「開斗爭會」的鑼聲。小說結尾寫兩只白色鳥被驚飛遠逝,有什麼象徵意義?
本題引導學生學會在閱讀中抓住關鍵性語句或段落,體會文章的深刻內涵。「白色鳥」象徵了兩個少年的美好的、自由自在的童年,但是現實是殘酷無情的,那鑼聲、吶喊聲便是現實與成人世界的象徵,他們「驚飛了那兩只水鳥」,也打破了兩個純潔少年的童年夢幻,他們的童年似乎隨那白色鳥一道「悠悠然遠逝了」,等待他們的是現實,是成年人的社會,他們在一年年地長大,一年年地遠離童年。
三、作家何立偉曾坦言:「我喜歡古典詩詞,尤愛許多的唐人絕句。我以為短篇小說很值得借鑒它那瞬間的刺激而博取廣闊的意境且余響不絕的表現方式。」下面的語句深得古典詩詞煉字、煉句的神韻,請你再從課文中找出一些這樣重感覺和繪形象的語句,仔細品味。
1.少年邊走邊彎腰,汗粒晶晶瑩瑩種在了河灘上。
2.河堤上或紅或黃野花開遍了,一盞一盞如歌的燦爛!
3.一頁白帆,日歷一樣翻過去了,在陡然剩下的寂寥里, 細浪於是輕輕騰起,濕津津地舔著天空舔著岸。
4.童年浪漫如月船,泊在了外婆的臂彎里。
5.啪啦啪啦,這鑼聲這喊聲,驚飛了那兩只水鳥。從那綠汪汪里,雪白地滑起來,悠悠然悠悠然遠逝了。
本題主要讓學生體會何立偉「唐人絕句」般的詩化語言風格,從遣詞造句的角度揣摩語言的魅力,尤其是動詞的運用。
如例句中的「種」「舔」「泊」等,使本來平淡的景象充滿了如詩如畫的神韻。再如「河堤上或紅或黃野花開遍了,一盞一盞如歌的燦爛!」野花燦爛如歌,以聲繪形,在美的畫面之上漾起音樂的旋律。作者又如神筆馬良,一改平常語序,以「燦爛」收句,在「或紅或黃」的音調節奏之間,彷彿可以見到色澤不同、地勢有別的各色野花或高或低、參差錯落於河堤之上的誘人畫面,使得畫面獲得了豐富的空間感、縱深感,且有高低起伏 的旋律美。
品味這些語句時,一定讓學生在朗讀中感知,同時可以嘗試著仿寫。
教學建議
《白色鳥》是一篇頗具漢語言傳統意蘊美與東方美精髓的小說,對文章語言的表層意義和文章基本大意進行感性認識在教學中尤為重要。
而這篇富有哲理、極有深度,根據學生特 點、程度合理安排這個「度」是有效完成教學任務的關鍵。此文放置七年級上學期,目的不在於深刻地理解文革背景下,孩子的 世界和大人們(外婆她們的)世界之間的反差,構織出的那個時代、那個社會的悲哀、以及整個人類的悲哀;也不是讓學生掌握何立偉 當時開創性的小說情節淡化的寫作風格。從本冊書的選文角度不難看出,這本教材注重孩子在成長中的各種精神命題,幫助他們認識自己和自己賴以生存的世界(包括精神世界)。作為剛由小學升入初中的孩子,他心底還保留著多 少與現實社會格格不入的美好情懷、幻想與生活樂趣。那麼在教學中應把著眼點放在感知「白皙的少年」和「黝黑的少年」幾乎游離於那個時代之外幸福玩樂的獨特感悟;讓學生在這樣如一首意 境優美、含蓄、靈動的詩的文章中體會語言的美;而小說含蓄委婉、曲折的象徵手法,也是學習的重點。
一、這篇小 說充滿詩情畫意,語言自然流暢,因此宜以朗讀為手段,在充分的朗讀中,讓學生感知作者獨特、優美的語言風格,使其受到感染、熏陶。
二、引導學生注意小說營造的意境、氛圍,尤其是小說寫了哪些事和場景來表現一黑一白兩個少年歡快的生活,美好、自由自在的童心。可以弱化對人物、情節的分析。
三、「白色鳥」的象徵意義理解可以多樣性,不要強求統一。要尊重學生的理解和探究。
四、可以讓學生細心體會,對哪些內容或句子比較喜歡,有比較深的感受、體驗或認識,同學之間可以自由交流,還可以進行仿寫訓練。
五、對這篇小說的時代背景,學生可能比較模糊,小說深刻的主題學生也許更難領會。教師可根據學生的情況,予以點撥。結合時代背景,引導學生把握文中一些暗示的情節和語句。
對於程度較低的學生,應主要以積淀感染為主,可以前兩項內容為授課重點;對於中等程度的班級可以完成前四個方面的內容;而對於班級個別優秀的學生,老師應通過作業或課堂提問,引導其思索;如果班級學生整體素質較好,可將上述第五點作為研討內容。另外,比較閱讀不乏為一種比較好的解讀方式,如與《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比較,去體會孩童的獨特的生活體驗。
相關資料
一、關於作者
何立偉,1954年5月出生,男,漢族,湖南長沙人,大學文化,文創一級,1971年參加工作。現任長沙市文聯主席,湖南省作協專業作家。先後創作出版了小說、詩歌、散文、漫畫、電視作品等多種體裁的文學(文藝)作品,計有300多萬字。出版了《小城無故事》《天下小事》《何立偉散文選》《何立偉漫畫集》等20餘部 個人專著,作品被譯成英、法、德、日等文字傳播海外,先後20多次獲國家及省市級各類文學獎,被數十家中央、省級新聞媒體采訪報道。
二、《白色鳥》賞析
(一)關於小說風格
1.《白色鳥》寫了什麼?一白一黑兩 個頑童在夏日的一個生活片段,挖野菜、劃水、捉蛇、看水鳥,如 此而已。一切都是平平淡淡的,沒有生動曲折的故事情節,也不汲汲於人物性格的鮮明刻畫。人物還是有的,卻無名無姓,他們皮膚的顏色就是其各自的代號。這是小說?是的 ,是一種非情節化的小說。何立偉有他的獨特追求與審美發現。小說家汪曾祺先生將何立偉與已故現代作家廢名目為同路,認為他們的小說作法有類於唐人絕句。「所謂『唐人絕句』 ,就是不著重寫人物,寫故事,而著重寫意境,寫印象,寫感覺。物我同一,作者的主體意識很強。這就使傳統的小說觀念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使小說和詩變得難解難分。這種小說被稱為詩化小說。」
(《文藝研究》 1984 年第4期)
所謂「詩化小說」,畢竟還是小說。稱其「詩化」是指從整體構思、立意謀篇到具體的語言使用安排上借鑒、採用了一些詩的技巧手法,產生了詩意的審美效應。《白色鳥》的別具一格、新穎巧妙處就在於,它反映了一種詩歌向散文、小說滲透、交融的可貴探索。它摒棄了傳統小說追求故事性、戲劇性、個性化等情節模式,而向重感覺、重情調氛圍的情緒—心理模式邁進。其筆墨意趣不在於告訴人們作者所感知體認的生活現實、客觀圖景是什麼,而旨在顯示作者感官是怎樣映現他所捕捉的現實圖景的,它展露了一種新穎的審美發現與感情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