練神聽書
1. 聽書網哪個比較好
聽書閣,裡面最多的種類,比如:相聲,小品,小說,詩歌,養生,笑話,證書,還有,只是記不起來了,我試過好多聽書網,就它最齊全,而且是免費的,可以試試哦。
2. 不想看書,聽書可以達到一樣的效果嗎
一、人各有不同,做選擇前要思考我們自己的小孩在哪一塊更需要加強。
個人認為,
在目前應試教育的背景下,小學生看書比聽書的學習效果要好;
從人際溝通交往角度思考,聽書的效果又比看書要好一些。
其實無論是看書還是聽書,都可以達到信息收集與價值觀輸入的效果。
但我們可以通過讓孩子多看書來訓練他們的辨識廣度。
註:每次注視時,你可以對焦或辨認的字數就稱為辨識廣度。——【英】尼基·斯坦頓《溝通聖經:聽說讀寫全方位溝通技巧》。
辨識廣度至少在孩子做閱讀理解題時比較重要。如果孩子的辨識廣度小,閱讀文章還需要用筆逐字默讀,甚至需要頻頻回視才能連貫理解整句整段的意思,先不說這種做法到最後是否能有效把握文章主旨並寫出切題的答案,就論耗時性,辨識廣度小的孩子在爭分奪秒的考場上必定會更加緊張,尤其當自己眼角掃到周圍的同學都已經翻過另一面開始答題,而自己還在這一面勉強閱讀文章的時候。
而聽書的關鍵我認為不是「書」,是「聽」。家長們可以有意識地讓孩子聽書後,復述講書稿的主要內容,從而訓練孩子傾聽的能力。不要覺得「聽」是一種很簡單的技能,要真正做到在溝通中,迅速剖析和了解對方的「話里有話」、「話中重點」以及「話後目的」並不容易。一個優秀的演講者不一定受人歡迎,但一個好的傾聽者會收獲很多信任和友善。
3. 20220708聽書筆記:脫不花:刷題了,朋友!
《溝通的方法》出版以來,我被問到最多的一個問題是:「花姐,究竟怎麼學,能把溝通這項軟技能學透呢?」我知道,這個問題其實是想問:「學溝通,到底有沒有捷徑啊?」我覺得,想學透,捷徑是真沒有;但確實有辦法可以少走冤枉路。
我給你的方法,歸結起來,攏共分三步。
第一,提認知。比如,對溝通這件事的認知,能從「溝通就是說話」這個層面提升到「把溝通當成是一場無限游戲」的水平。再比如,對傾聽的認知,能從「傾聽表示有禮貌」這個層面提升到「它能觸發鏡像神經元,讓人們產生共情,從而表現得更平和友好」的水平。
因為認知水平很大程度上影響了我們學習的效率。而要提認知,實話說,通過大量的閱讀就可以完成。
第二,攢方法。比如,看完《溝通的方法》以後,我們知道破冰的時候可以用「雙線卡位」法、贊美別人最好的方式是「打個追光」、老好人不知道怎麼開口拒絕時就上一個「移花接木」……這樣的方法,積累得越具體、豐富,我們對溝通這件事就越有掌控力和成就感,也就越願意發起新一輪的探索。
對方法的積累決定了我們學習的持續性。想走好這一步,光看書就不夠了,因為有大量的實用方法還來不及「變成」書。所以,我建議你來《溝通訓練營》,花一點時間,系統地聽課、練習,准確地掌握我已經為你研發好的方法。
第三,狂刷題。這是最後,也是最重要的一步——我們常說的從量變到質變、學以致用,都是在這一步發生的——就是把自己在書籍、訓練營所學,「代入」真實的場景中,狂實踐、狂驗證,就像「刷題」一樣,在各種各樣的溝通現場,反復試煉自己的思考、磨礪自己的技藝。
邁過這一步,你的所學所思就會變成「長」在你自己身上的真本事,逢山開路、遇水架橋。
上面說的三個步驟,簡單說說就是九個字,但是哪一個要做到都不容易,也都不是什麼捷徑。但好消息是,經由這幾個步驟學會的能力,就像游泳、開車一樣,一經掌握,永不退轉。
對了,自從這本書出版,我的生命中多了一件新東西——「喜報」。幾乎每一天我都能收到跟我一起學過溝通的同學發回的好消息。
有的同學在單位組織的競聘中發現,答辯的場景、評委的問題,自己已經在《溝通的方法》里學習過了。結果當然是她大比分勝出,從管理一個業務網格的「隊長」競聘成為所在城市的營銷總監。也有同學告訴我,她自從知道要經常給身邊的人「打追光」以後,用這種方式贊美自己的婆婆,百發百中,家庭氛圍變得輕松愉快。還有在公司帶團隊的同學給我留言:自從系統性地學習了管理者的溝通方法,他在自己的團隊里先後推出了九個改善溝通的小項目,推一個成一個,終於找到了帶隊伍的成就感。
這些都是同學們把《溝通的方法》真學實練以後發回的「喜報」。聽起來挺來勁的,也很讓人高興。不過,你知道同學們給我的最高頻的反饋是什麼嗎?
是「花姐,你講得很好,但是吧,我的情況有點不一樣」。
這可真是一個讓人撓頭的真問題啊——沒錯,溝通如此的復雜,每個人的工作生活環境也都不一樣;任何一個小變數的干擾,都有可能影響最終的溝通效果。
那怎麼辦呢?
這就是為什麼在《溝通的方法》出版一周年之際,我要推出《溝通真題精選集》這本小冊子 。
在《溝通的方法》出版以後的2021—2022年這一年的時間里,我在線上回答了大量同學關於溝通的「真題」。我稱之為「真題」,是因為它們都發生在各種真實乃至奇特的溝通場景里,是原先我在書中遠沒能覆蓋和觸及的。把它們匯總起來發現:在不到一年的時間里,我積累了200萬多字的問答材料,遠遠超過了《溝通的方法》這本書本身的體量。
來自同學們日常工作生活的「真題」,經常給我腦洞大開的感覺。它們有的是熱乎乎的——「哎花姐,我剛接待客戶呢,但是客戶方的領導知道我是『90後』之後,一直管我叫小朋友。我感覺我倆的溝通距離一下子拉大了,我有點被動,我該怎麼辦呢?」還有的是「血淋淋」的——「花姐,我是孩子他爸,孩子淘氣,孩子媽一氣之下打了他屁股。現在兩個人都很激動,都在嗷嗷哭。我還在外地出差路上。這種緊要關頭該怎麼和孩子的媽媽溝通啊?」
你看,這些問題,真的有一個算一個,熱乎乎,血淋淋,特別有價值,而在回答這些真題的過程中,就讓我意識到,世間有多少好答案,在苦苦等待一個真問題。
我要謝謝所有向我提問的同學——是你們的真問題推著我在過去的一年中,不懈怠不松勁,持續學習、持續思考,讓我自己的收獲是巨大的。
有一天我問自己:這種被問題「推動」、因問題的推動而學習思考帶來的收獲,是不是可以服務更多人?既然已經知道學透溝通需要「狂刷題」,為什麼不送給大家一本「真題集」呢?
所以,這本《溝通真題精選集》,是我和所有跟我學溝通的同學們一起送給你的禮物。這裡面所有的提問,都是來自同學們的真問題;為了保護個人的隱私信息,我隱掉了提問同學的身份。但問題是真的,我的回答當然也是真的。同學們按照這套策略去執行後,也真的見效。
從今天開始,只要任何人購買了《溝通的方法》這本書,這本《溝通真題精選集》就送給你。你打開這本《溝通真題精選集》,你會看到其中包含了:
1.職場人在日常工作生活場景里最有代表性的真問題;
2.我針對這些問題給出的溝通方法和操作錦囊;
3.我們助教團隊積累的更多的溝通案例、研發的更具體的溝通工具。
最後,我想跟大家說得是,學透溝通這項軟技能,能讓人脫離彼此間的糾纏和限制,用更超脫的方式解決與人相關的各種各樣的問題。在過去一年的成長和學習過程中,我把它概括為「4L」策略:
Learn:始終保持開放性,通過學習實現自我的更新迭代。
Link:無論身處何種處境,都可以成為一名「連接者」,推動事物建設性地發展。
Light:溝通者自成光源,點亮他人,讓人被看見,給人以存在感和成就感。
Lead:成為人群中自然涌現的領導者,因為,通過學習能找到突破的方向,通過連接和點亮能促使人們團結在一起,這就是真正的領導者。
有一天,在學習的時候,我被這樣一句話震撼:想清楚自己願意為何而死,然後每一天為它而生。而在中國禪宗文化裡面,與它對應的是:時時可死,步步求生。
而放到自己身上,我想:如果因為我的工作,能夠讓更多人學透溝通,擁有learn、link、light、lead這樣一個4L能力,從而變得更加真誠、坦盪、熱情和勇敢,那我願意為它奮斗到此生的盡頭,當然更願意每一天都為它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