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湖居聽書的人物
⑴ 明湖居聽書 中描寫白妞歌唱的語句有哪些體會並概括他們表現了說唱者哪些特點
白妞說書實際上是一種演唱,演唱的音樂訴之於人的聽覺,難以用語言描繪。本文作者巧妙地運用多種方法,把白妞的歌聲描寫得生動可感。
第一,作者准確地把握了白妞演唱的節奏。「初不甚大」——演唱的開始;「 越唱越高」——演唱的發展;「陡然一落」——演唱的繼續發展;「忽又揚起」——演唱的高超;「人弦俱寂」——演唱的結束。五個階段,完整地表現了演唱的全過程,這樣就便於讀者從整體上體會白妞說書的全局。
第二,多角度生動設喻。有的從感覺設喻,通過描寫感受來表現音樂。如描寫王小玉初唱時那種並不甚大的聲音,「五臟六腑,像熨斗熨過,無一處不伏貼;三萬六千個毛孔,像吃了人參果,無一個毛孔不暢快」。通過比喻把人們的感覺器官與聽覺器官溝通起來,從而表現了音樂給人帶來的甜潤、舒暢的美感。有的從視覺設喻,通過描寫人們聽音樂時彷彿眼之所見來表現音樂。比如寫視覺形狀的,用「像一線鋼絲拋人天際」描寫「越唱越高,忽然拔了一個尖兒」;用「恍如由傲來峰西面,攀登泰山的景象……愈翻愈險,愈險愈奇」描寫演唱『『接連有三四疊,節節高起」;用「一條飛蛇在黃山三十六峰半中腰裡盤弦穿插,頃刻之間,周匝數遍」描寫王小玉『極力騁其千迴百折的精神」,形象地表現出白妞的歌聲高亢、挺拔,曲折、輕快的特點。又比如寫視覺色彩的,說聲音低細下來之後「忽又揚起」,「像放那東洋煙火,一個彈子上天,隨化作千百道五色火光,縱橫散亂」,既著眼於形,又著眼於色,表現了聲音的飛揚和美妙。還有從聲音方面設喻的,如描寫黑妞說書的清脆和宛轉,「如新鶯出谷,乳燕歸巢」;描寫弦子與演唱合鳴清脆、熱烈,「如花塢春曉,好鳥亂鳴」,選用生活中常見的容易體會的聲音作比,來描繪那些沒有聽過的、不容易體會的、難以描述的演唱,能受到事牛功倍的效果。
作者通過宏觀和微觀結合、多角度運用比喻的方法,使讀者對於白妞(主要)等人的演唱技藝不僅有整體的節奏感,而且有具體的細節感受;不僅能似乎聽到甜潤清麗的歌聲,而且能似乎看到千姿百態的形象,獲得沁人肺腑的輕松暢快的感受。
為了突出白妞的演唱藝術,作者不僅從正面作了精彩的描寫,包括對人物衣著、相貌、舉止的描寫和音樂描寫,而且作了大量的多角度的側面描寫。
一是戲園盛況的描寫。來聽說書的觀眾之多,觀眾身份之復雜,到場的時間之早,無不從側面烘託了白妞說書的吸引力。
二是琴師的精彩彈奏。「到後來,全用輪指,那抑揚頓挫,入耳動心,恍若有幾十根弦,幾百個指頭,在那裡彈似的。這時台下叫好的聲音不絕於耳』,既為描寫他為白妞伴奏埋下伏筆,也是對白妞技藝的襯托。
三是黑妞的出色演唱。文章先描寫黑妞的演唱「百變不窮」,使聽眾「以為觀止」,把話說到極處,似乎無以復加;然後引出觀眾的評論:『他的調門兒都是白妞教的,若比白妞,還不曉得差多遠呢!他的好處人說得出,白妞的好處人說不出。他的好處人學得到,白妞的好處人學不到。」確鑿有力又十分自然地為白妞說書作了烘托和鋪墊。
四是觀眾的評論。除了上面提到的觀眾對黑妞和白妞的對比評論外,在白妞說書結束之後,文章專 門安排了一段夢湘先生等人對白妞說書的盛贊。「餘音繞梁,三日不絕」,「三月不知肉味」,「於我心有戚戚焉」,「無論做什麼事,總不入神」,既有文雅的引用,又有通俗的大眾語言,把聽過白妞說書以後的陶醉感形容得貼切而生動,極為有力地從側面烘託了白妞演唱技藝的絕妙
「聲音初不 甚大……無一個毛孔不暢快。」——通過聽者感覺,描寫了聲音的甜潤,使人暢快。
「越唱越高……愈險愈奇。」——通過聽者視覺,描寫了聲音的高亢、挺拔。
「陡然一落……周匝數遍。」——通過聽者視覺,描寫了聲音的曲折、輕快。
「愈唱愈低,愈低愈細,那聲音漸漸的就聽不見了。」——直接描寫聲音由低細到消失。
「彷彿有一點聲音從地底下發出……縱橫散亂。」——通過聽者視覺,描寫了聲音的飛揚和美妙
「這一聲飛起……不曉得聽那一聲的為是。」——通過聽者聽覺,用熟識的聲音表現未曾聽過的聲音,描寫了聲音的清脆、熱鬧。
「忽聽霍然一聲,人弦俱寂。」——直接描寫聲音的停止。
⑵ 明湖居聽書是選自《老殘游記》,他的段落大意是什麼
明湖居聽書 劉鶚
需要這篇的大意,大概150自以內,差不多都可,我時再看不出有什麼大意可以寫,幾乎都是寫音樂,的聲音表達,我不太能了解,希望有人能幫個忙謝!
最佳解答
本文節選自老殘游記第二章,敘述作者路過濟南,在大明湖明湖居聽說書的情景。文章首先敘述彈三弦者的形貌和彈奏的技巧;接著描寫黑妞說書的好處作為陪襯;最後描寫白妞(王小玉)的說書,是全文的主題,將白妞的形貌、眼神及說書的神采,描寫得極為傳神,尤其善於運用具體的形象來形容抽象的聲音,令人嘆為觀止。
--第一段大意--
點明時間.地點後,即描述彈三弦者之形貌與 琴藝;情節安排曲折,聽眾心理描寫貼切.
第二段
順序法,時間為線索,故以[停了數十分鍾]開頭
--黑妞之說書—
有限度贊美,除[新鶯出谷,乳燕歸巢]句較深入,其餘不似描述白妞時之細膩
說明其年齡外,先述形貌,後述衣著;略異於首段,以增加變化,避免刻板
--第二段大意—
描寫黑妞說書之技巧
第三段
提及聽眾:
因本文題[說書],說書必有聽眾;若未提及, 取材不免偏廢
人聲嘈雜:後文伏筆,加強聽眾之感染力
--第三段大意—
插敘(插入問答),答者始得機會說明白妞技藝之高妙,為黑妞望塵莫及
第四段
--白妞出場--(視覺描寫白妞之美,情節淡→ 濃)
形貌
[秀而不媚,清而不寒]
清秀
妖媚
淡雅
寒酸
向台下一[盼]:
詩經衛風碩人-[美目盼兮]
→ 晶亮,柔和富情感
(眼睛)
1.如秋水→ 明澈有神
2.如寒星→ 清澈晶亮
3.如珠寶→ 光彩照人
4.如白水銀里頭養著兩丸黑水銀→ 黑白分明
--第四段大意—
描寫白妞弄簡點棰之妙,顧盼動人之姿
即將進入全文主題!
沖啊~!!
第五段
描寫說書聲音轉變無窮之狀,分七層次
*第一層次*---[啟朱唇]~[無一個毛孔不暢快]
1.始唱時,作者何以述及唇齒 (應為理所當然)
→目的在說明其唇之紅潤.齒之皓白,以增美感
2.聲音本身未加形容
3.觀眾之感受,反應聲音之妙
-內心(以實像遇感受)
-表體
→ 渾身感暢快
(濃筆形容)
*第二層次*---[唱了十數句之後~不禁暗暗叫絕]
以快速筆法狀其聲,與第一層次之描述,繁簡有別.
*第三層次*---[哪知他於那極高的地方~愈險愈奇]
在此極高處,回轉述轉後,又能節節升高; 重迭復嶂之勢,誠為絕唱.故作者以實體之峰巒層出喻 之 (以由傲來峰登泰山之景喻之.)
*第四層次*---[那王小玉唱到……]~[周匝數遍]
章調陡落之大轉變間,尚如奔馬疾馳其千迴百折之神韻.此變換繁雜之聲音,不宜純以靜態之山巒相喻,故作者以靜態為經(黃山);動態為緯(飛蛇).
*第五層次*---[從此以後]~[不敢少動]
未用譬喻,以聽眾[屏氣凝神,不敢少動]之反應表現其感受力.第一層寫聽眾的感受之情,第二層寫聽眾對唱聲之欣賞,皆以淡筆贊嘆;此則以[動作]表之.如此交替變換,足見作者之匠心.
*第六層次*---[約有兩三分鍾之久]~[俱來並發]
未述感受,徑喻煙火上天,化作千百道五色火光,縱橫散亂.譬喻之後,又回筆描述其聲一飛起,[即有無限聲音,俱來並發].本層安排之手法有異於前:前者,描述聲音之後,或述感受,或予譬喻,未再描寫聲音;此則先描述聲音,次譬喻,末復描述聲音.蓋此為描述白妞個人唱聲之最後一層,故回歸於聲音之主體上,與第一層之「聲音」相呼應,復與下文彈弦相應和.
*第七層次*---[那彈弦子的]~[這時台下]
描述唱聲與弦聲相和之情.
承上層次之遺緒而來,因與弦聲相和而述,有異於前,故另立一層次.
[霍然一聲,人弦俱寂]→霎時結束,最能使聽眾深長回味
人弦俱寂---台下叫好之聲轟然雷動
(對比)
與[霍然].[寂靜],動靜相稱,人聲弦聲更寂靜;叫好之聲更響亮
--第五段大意--
描寫王小玉說書技巧之精妙,藉各種實像之比喻以描繪抑揚頓挫之聲,為本文重點.
白妞就是王小玉.濟南市曲藝團的薑桂成團長說,白妞王小玉在歷史上確有其人.王小玉,山東鄆城人,早在進入濟南之前就已在臨清闖出了名頭.來到濟南後,在大明湖畔明湖居演出,清末鳧刀刃道人在《舊學庵筆記》中說,歷城有白妞,黑妞姐妹,奏技於明湖居,傾動一時.與王小玉同時的文人王以敏觀看了她的演出後題詩留念,並在著作中說,王小玉技藝高超,名噪濟南數年.劉鶚聽到了白妞的鼓書,以白話文章留下了記載,更給人留下了深刻印象.而黑妞在歷史文獻中著墨甚少,在《老殘游記》中,黑妞成了白妞出場前的鋪墊.
第六段
夢湘先生之語:插序(插說明)
--第六段大意—
作者藉第三者贊揚王小玉(比作者直接贊揚易為讀者所接受,更具有贊揚之效果.)
第七段
[眾人以為…]~[一鬨而散]
1.以淡筆托出白小玉在眾人心目中之地位
2.實為第三回內容
第二回結尾:[這時不過五點鍾光景,算計
王小玉應該還有一段.不知那一
段又是怎麼好法.究竟如何,且下回分解.]
--第七段大意—
描述[黑驢段]之內容與說書技巧,並以眾人尚盼望王小玉再唱一段而未能如願,來表示眾人對其說書,意猶未盡.
⑶ 明湖居聽書的文章大意
老殘來到濟南府(今山東濟南),在高升店住下。第二天上街遊玩,見那牆上貼了一張黃紙,居中寫著「說古書」三個大字,旁邊一行小字是「二十四日明湖居」,不知是什麼事情。路上聽得兩個挑擔子的說道:「明日白妞說書,我們可以不必做生意了,來聽書吧。」又聽得鋪子里板台上有人說到:「前次白妞說書是你去的,明兒書應該我去了。」一路行來,街談巷議,大半都是這話,心中很詫異。回到店裡向茶房打聽這件事,茶房介紹說:這說鼓書,用一面鼓,兩片梨花簡,名叫「梨花打鼓」,演說一些前人的故事,本也沒什麼稀奇,自從王家出了白妞、黑妞兩姐妹就不同了。這白妞名叫王小玉,是天生的出奇人物,十二三歲就學會了說書的本事。她有一副好嗓子,又吸收了京腔、崑腔小調種種腔調,運用到大鼓書的凋兒里,經過二三年工夫,創造出了梨花打鼓的新調,「竟至無論南北高下的人,聽了她的說書,無不神魂顛倒」。明兒上午一點鍾開唱,如上午十點鍾去,便沒有了座位,要聽還要早去。老殘聽了茶房的話,也不甚相信,次日九點鍾便去明湖居聽書。
⑷ 明湖居聽書中怎樣描寫王小玉
明湖居聽書》一節中,要重點表現的是王小玉高超的演唱技藝,但文章並不直接從王小玉入手,而是先寫戲園子里聽眾爆滿,人們都慕名來聽王小玉說書;接著寫一個面貌醜陋的琴師演奏技藝的超群;又寫了黑妞的精妙絕倫、讓人嘆為觀止的演唱,最後才是主角王小玉出場,她的演唱又壓倒了前邊的黑妞,折服了所有的觀眾。這樣寫來,如同拾級而上,步步登高,愈高愈奇,愈奇愈妙,從而達到突出重點的目的。
運用這種方法切忌下筆千言離題萬里,開頭的內容雖不直接表現主題,但還是間接為中心服務的,要寫出與中心人物或事件的聯系,要能夠對中心內容起到陪襯的作用,為表現中心服務。
⑸ 明湖居聽書描寫白妞運用了什麼手法
運用了側面描寫與正面描寫相結合的寫法。關於白妞描述如下:
一路走著,一路盤算,只聽得耳邊有兩個挑擔子的說道:「明兒白妞說書,我們可以不必做生意,來聽書罷。」又走到街上、聽鋪子里櫃台上有人說道:「前次白妞說書是你告假的,明兒的書,應該我告假了。」一路行未,街談巷議,大半都是這話,心裡詫異道:「白妞是何許人?說的是何等樣書,為甚一紙招貼,侵舉國若狂如此?」信步走來,不知不覺已到高升店口。
「自從王家出了這個白妞、黑妞妹妹兩個,這白妞名字叫做王小玉,此人是天生的怪物!」
「旁坐有兩人,其一人低聲問那人道:「此想必是白妞了罷?」其一人道:「不是。這人叫黑妞,是白妞的妹子。她的調門兒都是白妞教的,若比白妞,還不曉得差多遠呢!她的好處人說得出,白妞的好處人說不出;她的好處人學的到,白妞的好處人學不到。你想,這幾年來,好頑耍的誰不學她們的調兒呢?就是窯子里的姑娘,也人人都學。只是頂多有一兩句到黑妞的地步。若白妞的好處,從沒有一個人能及她十分里的一分的。」
分析:白妞出場之前,作者先以戲園的盛況、琴師的彈奏、黑妞的演唱和觀眾的議論來烘托白妞演唱的高超技藝。
先寫戲園的盛況:白妞說書本來是下午一點才開始,可是老殘進園子時,才不過十點,這個大戲園子已經坐得滿滿的了,他好不容易花了二百個錢,才弄了一條短板凳,在人縫里坐下,到十一點,那些一向等他們到齊了才准開演的官員們,也都提前著了便衣,帶著家人,陸續來了,不到十二點鍾,幾張空桌俱已滿了,還不斷有人來,只好搬張短凳,安插在夾縫中。
來的人有當地官員,有生意人,也有讀書人。
來的人有的彼此招呼,有的高談闊論,有的嘁嘁喳喳,什麼話都聽不清楚。
(5)明湖居聽書的人物擴展閱讀
《明湖居聽書》節選自《老殘游記》第二回,原題為「歷山山下古帝遺蹤,明湖湖邊美人絕調」。作者清末劉鶚,(1857~1909)筆名鴻都百煉生。
《老殘游記》借一個不願做官、奔走江湖行醫的名士老殘,在游歷途中的所見所聞,揭露了當時官吏昏庸殘暴的行徑,反映了社會的黑暗和人民的痛苦,也表現出作者支持革命運動,主張維新圖強、科學救國的政治態度。
這部小說刻畫人物、描寫自然景物比較生動形象,在語言運用和表現手法上頗具特色。魯迅先生在《中國小說史略》中評論這部作品:「敘景狀物,時有可觀。」《明湖居聽書》便是「可觀」的一節。記敘文中縱使記述靜物,有時也要加入動態的敘述,以增加情趣。《明湖居聽書》是很典型的例子。
「明湖居聽書」故事緣由是這樣的:老殘來到濟南府(今山東濟南),在高升店住下。第二天上街遊玩,見那牆上貼了一張黃紙,居中寫著「說古書」三個大字,旁邊一行小字是「二十四日明湖居」,不知是什麼事情。
路上聽得兩個挑擔子的說道:「明日白妞說書,我們可以不必做生意了,來聽書吧。」又聽得鋪子里板台上有人說到:「前次白妞說書是你去的,明兒書應該我去了。」一路行來,街談巷議,大半都是這話,心中很詫異。
回到店裡向茶房打聽這件事,茶房介紹說:這說鼓書,用一面鼓,兩片梨花簡,名叫「梨花大鼓」,演說一些前人的故事,本也沒什麼稀奇,自從王家出了白妞、黑妞兩姐妹就不同了。這白妞名叫王小玉,是天生的出奇人物,十二三歲就學會了說書的本事。
她有一副好嗓子,又吸收了京腔、崑腔小調種種腔調,運用到大鼓書的調兒里,經過二三年工夫,創造出了梨花打鼓的新調,「竟至無論南北高下的人,聽了她的說書,無不神魂顛倒」。明兒上午一點鍾開唱,如上午十點鍾去,便沒有了座位,要聽還要早去。
老殘聽了茶房的話,也不甚相信,次日九點鍾便去明湖居聽書。可以說,在節選的這部分文字之前,作者已為白妞說書作了渲染鋪墊,那屬「耳聞」;進入課文之後,則屬「目睹」了。
《老殘游記》(劉鶚)、《官場現形記》(李伯元)、《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吳趼人)、曾樸的《孽海花》。並稱晚清四大譴責小說。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明湖居聽書
⑹ 明湖居聽書聽誰說書主人公是誰
白妞王小玉和黑妞
「明湖居聽書」故事緣由是這樣的:老殘來到濟南府(今山東濟南),在高升店住下。第二天上街遊玩,見那牆上貼了一張黃紙,居中寫著「說古書」三個大字,旁邊一行小字是「二十四日明湖居」,不知是什麼事情。路上聽得兩個挑擔子的說道:「明日白妞說書,我們可以不必做生意了,來聽書吧。」又聽得鋪子里板台上有人說到:「前次白妞說書是你去的,明兒書應該我去了。」一路行來,街談巷議,大半都是這話,心中很詫異。回到店裡向茶房打聽這件事,茶房介紹說:這說鼓書,用一面鼓,兩片梨花簡,名叫「梨花大鼓」,演說一些前人的故事,本也沒什麼稀奇,自從王家出了白妞、黑妞兩姐妹就不同了。這白妞名叫王小玉,是天生的出奇人物,十二三歲就學會了說書的本事。她有一副好嗓子,又吸收了京腔、崑腔小調種種腔調,運用到大鼓書的調兒里,經過二三年工夫,創造出了梨花打鼓的新調,「竟至無論南北高下的人,聽了她的說書,無不神魂顛倒」。明兒上午一點鍾開唱,如上午十點鍾去,便沒有了座位,要聽還要早去。老殘聽了茶房的話,也不甚相信,次日九點鍾便去明湖居聽書。可以說,在節選的這部分文字之前,作者已為白妞說書作了渲染鋪墊,那屬「耳聞」;進入課文之後,則屬「目睹」了。
⑺ 明湖居聽書的作者
劉鶚(1857年10月18日—1909年8月23日)清末小說家。譜名震遠,原名孟鵬,字鐵雲。後更名鶚,字鐵雲,又字公約。筆名「洪都百煉生」。號老殘。署名「鴻都百煉生」。漢族,江蘇丹徒(今鎮江市)人,寄籍山陽(今淮安楚州)。劉鶚自青年時期拜從太谷學派李光(龍川)之後,終生主張以「教養」為大綱,發展經濟生產,富而後教,養民為本的太谷學說。他一生從事實業,投資教育,為的就是能夠實現太谷學派「教養天下」的目的。而他之所以能屢敗屢戰、堅韌不拔,太谷學派的思想可以說是他的精神支柱。 早年學醫的劉鶚,在揚州一度懸壺濟世,寫有「溫病條辨歌訣」和「要葯分劑補正」。「老殘游記」中那個搖串鈴走四方的郎中老殘,就是他自己的寫照。
劉鶚精通樂律,是廣陵琴派的傳人,曾為其琴師張瑞珊先生刊刻了「十一弦館琴譜」,還刻有「抱殘守缺齋手抄琴譜」(現存殘稿),並喜歡收藏古琴。他所藏的唐琴「九霄環佩」,琴面有黃庭堅題記,後來歸入故宮博物院收藏的近世四大名琴之中。
在繁忙實業之餘,劉鶚還熱衷於收藏古物碑帖,研究三代文字。他的「抱殘守缺齋珍藏碑帖」,「抱殘守缺齋中頭等碑帖」(殘頁),「抱殘守缺齋書畫碑帖目」,以及近人鮑鼎所輯的「抱殘守缺齋藏器目」,雖非他藏品的全部,也足見其收藏的廣博精深。
他早年即與羅振玉結識於淮安,延羅為西席,之後更是結為兒女親家。羅振玉和最早接觸甲骨文字的日本學者內藤湖南,接觸殷墟甲骨,便是得見劉鶚收藏。受羅振玉影響很大,後與羅結為姻親的王國維,與劉鶚四子劉大紳友情深厚,同隨羅振玉游學東瀛。所以可以這么說,「甲骨四堂''中的二堂,都直接或間接地受到劉鶚的影響。而劉鶚所刊刻研究三代文字的「鐵雲藏龜」,「鐵雲藏貨」,「鐵雲藏印」和「鐵雲藏陶」 ,更是其拓印,系統研究古文字及其演變過程的代表作。 劉鶚生當封建王朝統治即將徹底滅亡的前夕,一方面反對革命,同時也對清末殘敗的政治局勢感到不安和悲憤。他認為當時「國之大病,在民失其養。各國以盤剝為宗,朝廷以□削為事,民不堪矣。民困則思亂」(給黃葆年的信)。他要求澄清吏治,反對「苛政擾民」,以緩和階級矛盾。在西方文明潮水般湧入的情況下,他開出的「扶衰振敝」的葯方是,借用外國資本興辦實業,築路開礦,使民眾擺脫貧困,國家逐步走向富強。他在給羅振玉的信中說:「晉礦開則民得養,而國可富也。國無素蓄,不如任歐人開之,我嚴定其制,令三十年而全礦路歸我。如是,則彼之利在一時,而我之利在百世矣。」但在帝國主義對中國加緊侵略步伐並大肆進行經濟掠奪的情況下,劉鶚對外商又多所遷就,其所定之制往往有損於國家主權和人民利益,因此「世俗交謫,目為漢奸」。
學派
劉鶚信奉太谷學派,為太谷學派創始人周太谷弟子李光炘的得意門生之一。他曾在給黃葆年的信中說,「一事不合龍川(李光炘')之法」,「輒怏怏終夜不寐,改之而後安於心」。又在《老殘游記》中借玙姑與黃龍子之口宣揚他所承襲和發揮的太谷學派精義,以為宋儒理學的理、欲之分不近人情;在處世接物上倡導以人情為根據,做到「發乎情,止乎禮義」。同時認為儒、釋、道三教殊途同歸,其根本都在「誘人為善,引人處於大公」。他又在給黃葆年的信中說,該派的「聖功大綱,不外教養兩途」,推黃「以教天下為己任」,而自承「以養天下為己任」。太谷學派之精神對劉鶚一生思想、行事及小說創作都有深刻的影響。
⑻ 八年級上冊《明湖居聽書》教案
《明湖居聽書》教案【1】
【教學目標】
1、了解正面描寫和側面烘托相結合的寫法。
2、欣賞對演唱藝術的形象化的描繪,品味形象、貼切、清新細膩的語言。
3、品味白妞演唱之精妙,掌握描摹音樂的角度和方法。
4、了解古代說書藝人的精湛表演藝術,認識我國悠久的文化藝術傳統。
【教學難點】
提高學生描摹音樂的能力
【教具准備】
課文朗讀錄音帶
【教學過程】
一、 簡介作者及作品,導入新課。
《明湖居聽書》選自劉鶚的小說《老殘游記》第二回。《老殘游記》共二十回,署名洪都百煉生。小說中主人公老殘是一個不願做官的名士,他手搖串鈴,奔走江湖替人治病。作者借老殘之游歷,記敘其“言論見聞”,揭露了晚清吏治的黑暗,反映了在這種黑暗統治下,人民被塗炭的社會現實。暴露了當時丑惡的政治現實,特別是比較真實地揭示了一些所謂“清官”實為“酷吏”的猙獰,可鄙。魯迅先生把這部作品與李伯元的《官場現形記》,吳趼人的《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和曾樸的《孽海花》並稱為晚清四大譴責小說。
劉鶚,字鐵雲,江蘇人。1888年因治理鄭州段黃河有功升至知府。庚子(1900)年,他買谷賑濟北京飢民,後因私售倉粟罪流放新疆,不久死在那裡。
二、聽錄音朗讀,引導學生理清文章結構:
引導學生按照時間順序,台上、台下的反應來理清結構:
本文結構圖:
時間: 次日九點鍾以後
地點: 明湖居
人物: 老殘、眾多聽眾、藝人、歌女( 黑妞、白妞)
事件: 聽書( 唱書) .
聽書前:
台上: 空洞無人,設備簡陋
十點鍾
台下: 擁擠熱鬧 ( 側寫烘托)
台上: 仍空洞無人 先聲奪人)
十一點鍾
台下: 更擁擠熱鬧
台上: 男人( 醜陋、彈曲、動心)
十二點半鍾
台下: 叫好不絕
聽書時 :
台上: 黑妞姑娘( 十六七歲) ─清脆婉轉,百變不窮
彈罷數分鍾 ( 側寫正寫)
台下: 老殘感覺: 以為觀止。
兩人對話: 白妞更好. 映襯對比)
台上: 白妞姑娘( 十八九歲) ─清秀動人、唱書妙絕
正熱鬧時 無比奇妙 精彩絕妙
台下: 鴉雀無聲─暗暗叫絕─轟然雷動
聽書後:
鬧聲稍定 台下: 少年盛贊白妞,眾人交口稱是
三、分析文章正面描寫和側面烘托相結合的寫法。
(一)側面描寫:在白妞出場前寫戲院盛況,琴師的演奏,黑妞演唱,觀眾議論,烘托白妞高超技藝。
1、戲院盛況
(1)說明濟南已掀起了一股白妞熱,為了欣賞白妞演唱,人們不惜提早幾小時趕到戲院,不吃飯,烘託了白妞說書魅力無窮,為白妞出場渲染了濃烈氣氛。
(2)來的各方面人,說明白妞演唱藝術雅俗共賞,對各階層人物都有吸引力。
(3)戲院嘈雜場面描寫,為白妞出場肅靜埋下伏筆。
2、琴師的彈奏、黑妞的演唱、觀眾的評論
寫琴師用先抑後楊的手法,先寫相貌,寫小調,再寫絕妙的輪指,為描寫他為白妞伴奏設下伏筆。
寫黑妞從外貌與演唱兩方面,目的在於:
(1)為寫白妞設伏筆,可以省去筆墨。
(2)把黑妞的演唱寫到嘆為觀止的地步,好像已詞盡意窮,無可復加。然後用觀眾評論(第245頁)使文章絕路逢生,從而從側面烘托白妞演唱技藝之高、絕妙。
《明湖居聽書》教案【2】
一、學習目標:
1、領會課文運用聯想、比喻描寫音樂形象的寫法,提高欣賞曲藝藝術的情趣。
2、學習側面描寫和正面描寫相結合來突出主要人物的寫法。
二、學習重點、難點:
重點:賞析王小玉演唱一節,領會語言文字表現音樂形象的妙處,提高學生的審美感悟能力。
難點:
1、學習通感的運用和作用。
2、學習本文鋪墊襯托的寫法。
三、課型: 講讀課
四、授課形式: 點撥法、比較法
五、教學用具: 幻燈機、錄音機
六、教學過程:
1、播放音樂,設置情境,淺談感受
現在請同學們用心聆聽這樣一段音樂--《梁祝》序曲中的主旋律,聽完後思考並回答在這段音樂中你聽到了什麼,感覺怎樣?
2、教者小結,引出本課學習內容
剛才同學們籠統地談了自己欣賞音樂後的感受,卻未能真正的把其中的好處描述出來讓別人知道,更別說讓別人有身臨其境的感覺,原因在於聲音這東西無形無色無味,比較抽象。想要把它描述出來,沒有點技巧還真不行。但是清末的劉鶚卻有這樣的技巧、本領。那現在我們就隨劉鶚一起到明湖居去聽書,看看他是怎樣用語言文字把自己聽書的感受、體會表達出來的。
3、作家、作品簡介(幻燈顯示)
《明湖居聽書》節選自《老殘游記》第二回,題目是編者加的,略有刪節。作者劉鶚(1857 -1909),字鐵雲,筆名洪都百煉生,清末丹徒人。《老殘游記》和《官場現形記》(李寶嘉著)、《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吳趼人著)、《孽海花》(曾樸著)並稱為晚清四大譴責小說。
4、明確本課學習目標(幻燈顯示)
學習《明湖居聽書》一文,我們需完成以下兩個學習目標:
(1)領會課文運用聯想、比喻描寫音樂形象的寫法,提高欣賞曲藝藝術的情趣。
(2)學習側面描寫和正面描寫相結合來突出主要人物的寫法。
5、賞析王小玉說書一節
(1)《明湖居聽書》主要是聽誰說書?(白妞--王小玉)
(2)課文哪幾段介紹了王小玉說書情況?(第7、8兩段)
(3)請同學看課文,聽朗讀,思考:
作者寫白妞的演唱極有層次,請在文中找出關鍵詞語並分析其演唱可分為幾個階段?
討論明確:
五個階段:
“初不甚大”--演唱的開始
“越唱越高”--演唱的發展
“陡然一落”--旋律的跌宕
“忽又揚起”--演唱的高潮
“人弦俱寂”--演唱的結束
(4)作者是怎樣描寫這幾個階段的演唱的?用了何種修辭手法,有何表達效果?
討論明確:
“初不甚大”--“像熨斗熨過,無一處不伏貼”“像吃了人參果,無一個毛孔不暢快” (通感 用感覺設喻,表現聲音的甜潤,使人舒暢)
聯系舊知:“微風過處,送來縷縷清香,彷彿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似的”
“越唱越高”--“像一線鋼絲拋入天際”,又如登山“愈翻愈險,愈險愈奇”
(通感 用視覺設喻,表現聲音的尖細、高亢)
“陡然一落”--“如一條飛蛇在黃山三十六峰半中腰裡盤旋穿插”
(通感 用視覺設喻,表現聲音的回環轉折、婉轉悠揚)
“忽又揚起”--“像放那東洋煙火”“千百道五色火光,縱橫散亂”
(通感 用視覺設喻,表現聲音的多姿多彩,變化無窮)
(5)小結:
聲音是一發即逝的,它無形無色無味,難於捕捉。作者為了把白妞演唱的絕妙之處鮮明、突出地表現出來巧妙地採用了通感手法,用人們看得見的景象、經歷的事情、體驗過的感覺、想像得出的形象作喻體,使人們通過形象的聯想,具體地感受到了聲音的美。可謂是賦聲以形、賦聲以色,把難以言傳的聽覺描繪得酣暢淋漓,把白妞精湛演唱技藝表現到了極致,給讀者以美的享受。
(6)集體朗讀第7、8兩段
6、比較閱讀
和此處聲音的描寫有異曲同工之妙的還有這樣一段文字:(幻燈顯示)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雨。嘈嘈切切錯雜彈,大珠小珠落玉盤;間關鶯語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難。冰泉冷澀弦凝絕,凝絕不通聲暫歇。別有幽情暗恨生,此時無聲勝有聲。銀瓶乍破水漿迸,鐵騎突出刀槍鳴。曲終收撥當心畫,四弦一聲如裂帛。”
(1)此段文字的出處是 ,作者 。
(2)此處琵琶聲的描寫亦是富於變化的,可否根據文中相關語句的提示說出其變化過程?
討論明確:
“ 大弦嘈嘈如急雨 ”“小弦切切如私語”“大珠小珠落玉盤”“間關鶯語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難”“冰泉冷澀弦凝絕”“鐵騎突出刀槍鳴 ”“曲終收撥當心畫”
粗重舒長--細促悲切--清脆流利--冷澀不暢--低沉暫歇--突然爆發--樂曲結束
(3)作者運用了何種修辭手法來描寫琵琶聲的?這樣描寫有什麼好處?
討論明確:
比喻。如用“大弦嘈嘈如急雨”表現了聲音的粗重舒長,用“小弦切切如私語”表現了聲音的輕細悲切,用“大珠小珠落玉盤”表現了聲音的清脆圓潤,用“間關鶯語花底滑”表現了聲音的宛轉流利等。
(4)此段文字和《明湖居聽書》一文在描寫聲音的方法上有何異同?
討論明確:
同:都運用聯想、藉助比喻,用人們熟知的事物來描摹難以捕捉的聲音,充分調動人們的感覺器官來感受體驗聲音的美。
異:《琵琶行》側重於調動人們的聽覺,用人們熟悉的雨聲、鳥聲、人們的切切私語聲等來描摹琵琶聲。
《明湖居聽書》主要運用通感,把聽覺感受轉化為視覺、心理感覺來體會,賦聲以形、賦聲以色。
小結:由此可見,對於聲音的描寫,我們可以充分發揮我們的聯想、充分調動我們的各種感覺器官,運用比喻手法,讓稍縱即逝、難以捕捉的聲音化作具體可感的形象,變抽象為具體、化陌生為熟悉,達到認識體會事物特點的目的。
7、分析側面描寫
(1)明湖居聽書主要是聽白妞說書,但在白妞說書之前,又寫了誰的演唱?其演唱技藝如何,從何得知?若和白妞相比,其技藝如何?
討論明確:
黑妞。其演唱“字字清脆,聲聲宛轉,如新鶯出谷,乳燕歸巢”“其中轉腔換調之處,白變不窮,覺一切歌曲腔調俱出其下,以為觀止矣” 。但和白妞相比“還不曉得差多遠呢”。
(2)好的歌手還應有好的樂手來伴奏,那給白妞、黑妞伴奏的是誰?其彈奏技藝如何?
討論明確:
給白妞、黑妞伴奏的是“穿一件藍布長衫,長長的臉兒,一臉疙瘩 ,彷彿風干福橘皮似的,甚為醜陋的”男人。起初他“彈了一兩個小調”,“人也不甚留神去聽”,到後來他用絕妙的輪指,引起台下叫好之聲不絕。
(3)作者為何要寫黑妞的演唱、琴師的彈奏?
討論明確:
描寫次要人物,襯托主要人物說書技藝的出類拔萃、精美絕倫。
(4)黑妞出色的演唱、琴師不俗的演奏,特別是白妞超群絕倫的演唱,這樣的演出陣容肯定是頗具吸引力,頗具轟動效應,文中有無相應的文字能印證這一點?作者這樣寫的目的.是什麼?
討論明確:
第1、2、6、8自然段中有關環境氣氛的渲染描寫。“十點鍾,……圓子裡面已經坐的滿滿的了”“到了十一點鍾,……不斷還有人來”,聽眾中有官員、“做生意的人”“讀書人”,這都有力的表現了白妞說書具有極強的吸引力。白妞未出場,卻已先聲奪人。黑妞說書後“滿園子里的人,談心的談心,說笑的說笑……滿園子里聽來都是人聲”。說明黑妞說唱雖然不差,但聽眾仍未滿足,期待著白妞出場。白妞出場了“園子里便鴉雀無聲,比皇帝出來還要靜悄得多呢,連一根針吊在地下都聽得見響”。寫出在人聲嘈雜的情況下,白妞一出場就一下子“抓”住了聽眾,可見其魅力之大。白妞說唱時“滿園子的人都屏氣凝神,不敢少動”。說唱完時,“台下叫好之聲,轟然雷動”。表現了白妞說書已到了出神入化的境地,聽眾沉浸在美的享受之中,聽過後充滿快感,得到滿足。
渲染環境氣氛,烘托白妞說書的魅力。
(5)面對如此精彩的演出,觀眾的反映是怎樣的?
討論明確:
黑妞的演唱已使觀眾“嘆為觀止”,而觀眾卻評論道“他的好處人說得出,白妞的好處人說不出。他的好處人學得到,白妞的好處人學不到”;更有一少年把“餘音繞梁,三日不絕”中的“三日”改為“三月”來評價白妞的演唱,令人有無窮的回味。通過觀眾的評價,從側面渲染了白妞的技藝達到了無人可比的地步。
8、小結
縱觀全文,作者運用了側面描寫、正面描寫相結合的手法,通過環境氣氛的渲染、次要人物的襯托、觀眾的議論評價及人物聲音、肖像、動作的正面描繪,突出表現了白妞說書的精湛技藝。此文的學習為我們今後的寫作提供了一個很好的範例。
9、布置作業
(1)學習課文中描寫聲音的方法,把你對某一段音樂的感受寫出來。
(2)背誦課文第7、8兩段。
板書設計:
明湖居聽書
劉鶚
正面描寫:賦聲以形、賦聲以色 通感
側面描寫:次要人物的陪襯 黑妞 琴師
環境氣氛的渲染
聽眾的客觀評價
⑼ 《明湖居聽書》文章寫了哪些人的表演重點寫誰為什麼要描寫他人的精湛表演
劉鶚,字鐵雲,江蘇人。《明湖居聽書》選自劉鶚的小說《老殘游記》第二回。《老殘游記》共二十回,署名洪都百煉生。小說中主人公老殘是一個不願做官的名士,他手搖串鈴,奔走江湖替人治病。作者借老殘之游歷,記敘其「言論見聞」,揭露了晚清吏治的黑暗,反映了在這種黑暗統治下,人民被塗炭的社會現實。暴露了當時丑惡的政治現實,特別是比較真實地揭示了一些所謂「清官」實為「酷吏」的猙獰,可鄙。魯迅先生把這部作品與李伯元的《官場現形記》,吳趼人的《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和曾樸的《孽海花》並稱為晚清四大譴責小說。
1888年因治理鄭州段黃河有功升至知府。庚子(1900)年,他買谷賑濟北京飢民,後因私售倉粟罪流放新疆,不久死在那裡。
《老殘游記》不是作者劉鶚的自傳,但劉鶚的很多生活經歷、政治觀點和道德理想都融聚在作品當中,可以說,主人公老殘就是作者劉鶚的藝術化身。劉鶚(1857~1909),是一個悲劇性的人物。他出身官宦之家,繼承家學且天資聰穎,但他無意於仕途,而熱衷於治河、算學、醫學等經世致用的學問,想要干一番對國計民生有利的事業;還曾經寫過我國第一部甲骨文研究著作《鐵雲藏龜》。受當時社會思潮和西文科技的影響,他建議政府借外資修鐵路、開煤礦,被時人斥為漢奸;八國聯軍侵華時,劉鸚不忍心看北京糧荒的慘狀,從俄國人手裡賤價買出大米賣給百姓,幾年後因「私售倉粟罪」流放新疆,死在那片土地上。劉鸚是一位時代的先行者,也是一個失敗的改革者,他的一生充滿了矛盾,這種矛盾和他對社會、時局、學術的很多看法,都在《老殘游記》這部他晚年的著作中反映了出來。
閱讀重點:體會作者「哭泣與醒世」的創作意向。 內容梗概 《老殘游記》從1903年開始在《綉像小說》、《天津日日新聞》等報刊上連載,共20回,以「洪都百煉生」為筆名。後來又有二集九回和外編殘稿約一回面世。據不完全統計,約有130種版本行銷世界,在國內外具有廣泛的影響。 老殘姓鐵名英,號補殘,以走江湖行醫為生。他本是江南人,因為在山東千乘郡治好了一個大戶的奇病,被留下來住。一天他與朋友相約到登州蓬萊閣遊玩,遇到一條破爛快沉的船,老殘等人好意要將羅盤借給他們,卻被斥為「賣船的漢奸」打下海去。這時老殘驚醒,才發現是南柯一夢。 過了幾天,老殘辭別主家,去濟南大明湖觀光。在那裡,他欣賞了大明湖、趵突泉等地的美景,聽到精彩的白妞說書,還為一個山東巡撫的幕僚高紹殷治好了病。經高推薦,求賢若渴的巡撫張宮保要向他求教,但老殘無意做官,往曹州而去。 在曹州一家旅店裡,老殘聽說了幾件關於地方官玉賢的故事。這位玉大人號稱清官,辦案十分厲害,到任不到一年,就用「站籠」之刑站死了兩千多人:於家4口,被強盜栽贓,王賢不問青紅皂白就治了罪;一個布販醉後說出一樁冤案的真相,也被抓來站死;雜貨鋪老闆的兒子因為說了幾句不滿的話,又被當強盜處死……曹州人個個惶恐不安,即使路上掉個包袱都不敢去撿,更不敢不說他「是個清官」。聽了這些,老殘心中非常憤慨。 進了曹州府城,老殘碰巧遇到以前認識,現在新署城武縣的申東造。在申東造的請求下,老殘向他推薦了自己的莫逆之交、武學大家劉仁甫治理盜案,並商定由申東造的弟弟申子平去送邀請信。 申子平受命去桃花山尋訪劉仁甫,因為雪路難行,又遇猛虎阻擋,只好到沿途一戶人家投宿。誰知這家做主的是一個十八九歲的姑娘,名叫王與姑,不僅相貌端莊嫻雅,而且能詩書、善音律,與申子平夜談,大膽地批評儒、釋、道三教和宋儒理學;不久又來了一位黃龍子,從山居生活一直談到「北拳南革」(指義和團與革命黨),使申子平佩服得五體投地。 。那邊老殘要回省城,走到齊河縣,卻因黃河結冰擋住去路,找旅店住了下來,又遇到一個故交、將要做知府的黃人瑞,並聽黃人瑞談起了一樁案子: 賈家十三口被人謀害,死因不明,因為驗出親家魏家送來的月餅中有半個有毒,主審官剛粥便斷定魏氏父女投毒害命;魏家家人為救主人送銀兩來疏通,更被剛粥一口咬定是犯了罪才會託人行賄,用嚴刑逼供,使賈魏氏承認因奸殺人。 因為案子疑點多,老殘不滿於酷吏草管人命,寫信請張宮保派人來重審此案,並親自出馬調查,查明是賈家女兒與人勾搭成奸,不滿嫂嫂阻攔,用一種使人昏迷不醒的葯水迷倒了家人,陷害賈魏氏。 不但查明了案子,老殘還在黃人瑞等人的協助下,救出了妓女翠環、翠花。翠環本是財主家的女兒,因為官家治黃河時不顧實際情況,照搬古法,使黃河發生水災,百姓家破人亡,翠環也淪為娼妓。經黃人瑞、翠花等人撮合,翠環嫁給老殘為妾,改名環翠
二、朗讀,引導學生理清文章結構:
引導學生按照時間順序,台上、台下的反應來理清結構:
本文結構圖:
時間: 次日九點鍾以後
地點: 明湖居
人物: 老殘、眾多聽眾、藝人、歌女( 黑妞、白妞)
事件: 聽書( 唱書) .
聽書前:
台上: 空洞無人,設備簡陋
十點鍾
台下: 擁擠熱鬧 ( 側寫烘托)
台上: 仍空洞無人 先聲奪人)
十一點鍾
台下: 更擁擠熱鬧
台上: 男人( 醜陋、彈曲、動心)
十二點半鍾
台下: 叫好不絕
聽書時 :
台上: 黑妞姑娘( 十六七歲) ─清脆婉轉,百變不窮
彈罷數分鍾 ( 側寫正寫)
台下: 老殘感覺: 以為觀止。
兩人對話: 白妞更好. 映襯對比)
台上: 白妞姑娘( 十八九歲) ─清秀動人、唱書妙絕
正熱鬧時 無比奇妙 精彩絕妙
台下: 鴉雀無聲─暗暗叫絕─轟然雷動
聽書後:
鬧聲稍定 台下: 少年盛贊白妞,眾人交口稱是
三、分析文章正面描寫和側面烘托相結合的寫法。
(一)側面描寫:在白妞出場前寫戲院盛況,琴師的演奏,黑妞演唱,觀眾議論,烘托白妞高超技藝。
1、戲院盛況
(1)說明濟南已掀起了一股白妞熱,為了欣賞白妞演唱,人們不惜提早幾小時趕到戲院,不吃飯,烘託了白妞說書魅力無窮,為白妞出場渲染了濃烈氣氛。
(2)來的各方面人,說明白妞演唱藝術雅俗共賞,對各階層人物都有吸引力。
(3)戲院嘈雜場面描寫,為白妞出場肅靜埋下伏筆。
2、琴師的彈奏、黑妞的演唱、觀眾的評論
寫琴師用先抑後楊的手法,先寫相貌,寫小調,再寫絕妙的輪指,為描寫他為白妞伴奏設下伏筆。
寫黑妞從外貌與演唱兩方面,目的在於:
(1)為寫白妞設伏筆,可以省去筆墨。
(2)把黑妞的演唱寫到嘆為觀止的地步,好像已詞盡意窮,無可復加。然後用觀眾評論(第245頁)使文章絕路逢生,從而從側面烘托白妞演唱技藝之高、絕妙。
第二教時
一、繼續分析文章正面描寫和側面烘托相結合的寫法
(二)正面描寫:出場、演唱、反映三方面寫。
1、白妞出場
先寫外貿,緊接著寫梨花簡的幾聲叮當,鼓棰子的兩下輕點,兩眼一顧一盼,來寫她出場時的動作和動作所產生的結果。
2、白妞說書
描寫白妞說書是本文的重點內容。作者首先用聲音的高低、緩急,把演唱分五個部分:
(1)初不甚大:演唱開始
(2)越唱越高:演唱發展
(3)陡然一落:旋律的跌宕
(4)忽又揚起:演唱的高潮
(5)人弦俱靜:演唱的結束
使讀者從整體上體會白妞說書的全局
作者具體地從聽眾的感受出發,用大比喻,以人們的感覺、視覺形象,賦予聲,細致描寫,多處用此。
人參果:舒暢
熨斗熨:伏貼
鋼絲:尖細、高亢、有力
登泰山:險、奇、不斷升高
黃山飛蛇:輕快、回環、多變
東洋煙火:形色兼備,多姿多彩
(1)用感覺設喻:通感
(2)用視覺設喻:通感
(3)用容易體會的聲音設喻:比喻
說唱的音樂轉瞬即逝,作者卻藉助於精妙的比喻,把白妞說書的或高或低或緩或急,形象地描摹了出來。從發展、跌宕、高潮、結束,其音樂的過程一目瞭然,不能不讓人贊嘆其技藝的精湛。
作者為了突出白妞演唱還用了對比手法,層層烘托步步映襯。節選部分共寫三個人物,無論琴師、黑妞都是為了寫白妞的演唱技藝。
小結:「水漲船高」、「山外青山樓外樓」,這四處無一處寫白妞,實則處處寫白妞,這就是鋪墊,就是側面描寫,從而烘托的妞說書的精湛技藝。(再出示完整的鮮花圖)。整篇課文就是以鮮花樣凸現在大家面前,正面的描寫和側面的鋪墊,渾然一體,鮮明生動。
二總結課文:
(一)這篇課文主要寫白妞高超的歌唱藝術。為了突出這一中心,在寫演出之前,先寫場內熱鬧場面,先寫琴師和黑妞,先寫場中的議論,這些都是為突出白妞說書的高超技藝作烘托和鋪墊的。然後,作者集中筆力,正面寫白妞說書的高超技藝,最後,寫聽眾的反應,高度評價白妞說書的效果。
分別分析如下:
1 . 明湖居是一個戲園子。
\' 聽書人多: 當官的;做生意的;讀書人。
下午一點鍾才開始,可十點鍾園子已坐滿。
台上、台下對比: 空洞無人 熱鬧
側寫場內熱鬧場面,有力烘托白妞說書的魅力,渲染了氣氛,與白妞出場寂然無聲形成鮮明對照。
2 . 寫琴師和黑妞,也是為白妞說書作烘托和鋪墊。
寫琴師用欲揚先抑的手法,貌甚醜陋,開始彈琴琴聲也不動人,最後輪指彈奏,動人心弦,突出輪指彈奏的高超技藝,為後文替白妞出色地伴奏埋下伏筆。
寫黑妞容貌、服裝,細致說明她朴實、純潔,為後文白妞的容貌、服裝描寫節省筆墨,以便集中筆力寫演唱,然後突出吐字清晰,行腔婉轉的特點。但她的技藝遠不如白妞,因她的調門兒都是白妞教的。就這樣層層鋪墊,烘雲托月,很好發揮琴師、黑妞的陪襯作用。
3 . 借觀眾之口議論,將黑妞白妞說書互相比較。
黑妞: 好! 是白妞教的,別人可說得出,別人能學一兩句
白妞: 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無法學到手 (對比、烘托、先聲奪人)
4 . 白妞說書;
⑴白妞登台: 貌不驚人 但一舉一動,一顧一盼, 就使觀眾為之傾倒。( 動作、眼睛)
⑵白妞說書: 運用大量形象、貼切而生動的比喻。
聲音: 低─高─極高─陡然一落愈低愈細─無聲─忽起─無限聲音俱來並發─霍然一聲、 人弦俱寂
說唱 ,聽覺: 感覺妙─伏貼─暢快─暗暗叫絕 ─屏氣凝神不 敢少動─叫好之聲轟然雷動
本文的比喻句,使難以捕捉的沒有實體形象的聲音美,變成了可見、可感的實體形象,藉助了作者的生活經歷和感受,引起讀者豐富多彩的聯想,深化了作品的意境,增強了作品的生動性、形象性和感染力。
5、 聽眾評價: 借一湖南少年之口用了兩個典故。
(二)《明湖居聽書》一節不涉及譴責的內容,是該書中以描摹生動而素被人所稱道的一段文字。這段文字運用了側面描寫和正面描寫相結合的手法,引人入勝地描繪出白妞說書的精湛技藝。所謂側面描寫,指的是文中那些鋪墊的筆墨;正面描寫,指對白妞說唱所作的直接描寫。說唱的聲音之美,並無實體形象,全靠聽覺鑒賞,直接描寫很不容易,但作者卻寫得很成功。他選用可見到的形象、可經歷的事情、可體驗的感覺作喻體,使讀者藉助其他感官來體會聲音的美妙。這是一種特殊的比喻,現在的修辭學上稱之為「通感」。課後還要對文中的側面描寫、正面描寫,特別是「通感」的修辭手段細心體會。
①:琴師彈奏技巧純熟,「入耳動心」,如此高明的琴師必有高超的歌手才會相稱,他為白妞的演唱做好了鋪墊。
生②:(補充)琴師彈琴時,「人也不甚留神去聽」,這節文字後文王小玉出場時「滿園子里便雅雀無聲」形成強烈的對比。
師:那麼寫黑妞的作用呢?
生③:黑妞演唱如「新鶯出谷,乳燕歸巢」,令人聽了「以為觀止」,但這樣精彩的表演仍然「比白妞差多遠」,可以想像白妞的演技定然是爐火純青。
師:除了用人來襯托王小玉說書,文中還用了哪些內容陪襯?(加重語氣,暗示可從另一角度考慮。學生思考。片刻,有學生舉手發言。)
生④:文章開頭寫戲園子擠滿了人,有官員、讀書人、市民、生意人,下午才演出,不到十點就滿座了,以致於老殘要小小地行個賄(眾笑)才得到一個小凳子,說明大家都是慕王小玉之名而來的。所以,這里是用場面描寫來襯托重點內容。
師:說得真好!還有嗎?
生⑤:還有最後一段,聽眾引經據典高度評價白妞在襯托中心。
師:(總結)經過層層鋪墊,便給讀者造成了一個極大的懸念,人們不禁想探究:這尚未出場的白妞究竟是何等高人?為什麼她使這么多人如此沉迷?於是,當她正式演出時,作者便集中筆墨寫盡了她的風采。最後的觀眾評論,要言不煩而又十分中肯地再次渲染了本文中心。整篇文章就如一曲音樂,圍繞著主旋律,音樂家從不同側面不同角度通過各種方式去渲染烘托它,於是使主題成為立體豐滿的復調!
三、品讀重點段落
師:現在,我們進入攻堅階段,讓我們先了解王小玉其人。品一品描寫王小玉的文字,畫出其中你最喜歡的句子。
(學生讀書、動筆勾畫。稍後,有學生舉手。)
生:我喜歡「秀而不媚,清而不寒」八個字。
師:為什麼?
生:這八個字刻畫了白妞的風度神韻。
師:哦,你用了「神韻」二字,從哪兒學來的?
生:在《中國文學史》上看到的。
師:(由衷地)你閱讀面真廣,理解運用得也很不錯。確實,王小玉相貌平平,「不過中人以上」,但她身上卻有一種非凡的神韻氣質。請問,她的氣質主要表現在什麼地方?
生:通過眼睛寫她的氣質。我最喜歡的就是一句:「那雙眼睛,如秋水,如寒星,如寶珠,如白水銀里頭養著兩丸黑水銀……」
師:你覺得這句話好在哪裡?
生:用博喻描繪王小玉眼睛之美,體現她的氣質。
師:不過,用這一連串的比喻是不是嫌 唆了些?寫一句「眼如秋水」不行嗎?
(學生七嘴八舌,有說「行」也有說「不行」的。教師指定—學生回答。)
生①:我覺得可以寫簡單些,不是說簡潔是一種境界嗎?「眼如秋水」已經寫出了王小玉眼睛的美,後面就不必再重復了。
師:你認為後面幾句是畫蛇添足?(該生點頭。教師又請另一位學生發言)你的看法呢?
生②:我說不準。不過,既然劉鶚是大文學家,我想他的文章一定不會有問題吧?
(學生大笑,該生有些難為情。教師示意學生安靜下來。)
師:你這種猜想有一定道理,文學大師筆下確實不會有太多問題。但猜測是沒有說服力的,我們必須從語句本身去找根據。剛才有同學說這是一組博喻,請你說說比喻的基本特徵。
生:本體和喻體之間有相似點。
師:秋水與眼睛的相似處在哪裡?
生:(頓悟)這句話是用秋水比喻眼睛的清澈純凈。
師:(追問)那麼,「寒星」有何特徵?
生:非常明亮!
師:「寶珠」呢?
生:有美麗的光澤。
師:「白水銀里養著兩丸黑水銀」呢?
生:黑白分明。
師:僅此而已?
生:(補充)圓潤靈動。
師:分析得多好啊!(面向①)請你把他(指生②)剛才的分析綜合一下好嗎?
生①:這雙眼睛,像秋水一般清澈純凈,像天宇中的寒星一樣晶瑩明亮,像寶石一樣閃爍著美麗動人的光澤,它黑白分明、像白水銀中的黑水銀一樣圓潤靈動。
師:你還認定後面幾個比喻是蛇足嗎?
生①:(笑)這幾個比喻各自側重一個方面,是從不同的角度進行描寫的,不能算蛇足。
師:是呵,作者用一組比喻把一雙眼睛描寫得如此動人。「巧笑倩兮,美目盼兮」,動人的眼晴是最美的風景。但是,本文中最美的還得算那動人的演唱。劉鶚用了兩大段來描寫這精妙絕倫的表演,請大家細讀這兩段文字並思考:1.演唱可分為幾個環節?2.作者是如何描寫空靈飄忽的音樂的?
(學生認真讀書、思考,偶有小聲討論,教師巡視指點。)
生:我回答第一個問題。王小玉的演唱可分為六個環節:起初低唱,接著高歌,然後降調迴旋,迴旋後越來越低直至聲音休止,短暫的沉寂之後突然爆發,最後人弦俱寂,表演結束。
(教師根據學生敘述板書音樂發展示意圖。參見文後板書。)
師:概括得很好,請坐。(另指定一學生。)在這些環節中,你最喜歡的句子有哪些?請按文章列舉。
生:我覺得「五臟六腑里,像熨斗熨過,無一處不伏貼,三萬六千個毛孔,像吃了人參果,無一個毛孔不暢快」一句特別生動。
師:這是從什麼角度來寫音樂?
生:(沉思片刻)從聽眾的生理感受角度。
師:不錯,入耳動聽的音樂,常常使人身心俱泰。順便問一句,這句話若能換個標點,層次似乎更清楚,能找出來嗎?
生:(略一思索,隨即搶答)「伏貼」後改分號!
師:為什麼?
生:這是一個並列復句。前一分句寫五臟六腑伏貼,後一分句寫全身毛孔暢快。用了分號層次更分明。
師:是呵,讀書作文理應一絲不苟,這種認真也應落實到標點上。(一學生舉手發言)
生:第二環節中,形容歌聲越唱越高時,用「一線鋼絲拋入天際」來比喻,我覺得特別傳神。我好像看到那根細細的鋼絲筆直地竄向天空,覺得那聲音果然高極了。
師:對!你已經道出了描寫音樂的一個重要方法,那就是狀無形之物如在眼前。音樂是無形的是飄忽易逝的,只有通過形象化的語言才能使讀者有親臨現場之感並獲得美的享受。文中還有許多類似於此的句子,大家能找出來嗎?(學生紛紛發言。)
生①:用登泰山一層高過一層來形容歌聲的節節高起。
生②:用「飛蛇在黃山三十六峰半中腰裡盤旋」比喻歌聲回環往復。
生③:用東洋煙火形容歌聲的紛鬧繁多。
生④:用「百鳥亂鳴」形容歌聲的和諧悅耳、活潑熱鬧。
師:請問,這些描寫音樂的句子大多採用了什麼修辭手法?
生:(齊答)比喻。
師:是呀,比喻是文章中一道美麗的風景線。善用比喻,往往能化枯澀心為靈動,化平淡為豐富。現在,同學們從這兩段文字中悟出了幾種描寫音樂的方法?請大家總結一下。
生①:要寫出音樂的表演過程和基本內容。
生②:要寫出聽音樂者的感受。
生③:(補充生②)這些感受可以從生理上寫,也可以從心理上寫。
生④:最好能運用比喻來描寫。
四、聽音樂談感受
師:我們分析了全文結構,也欣賞了作者對音樂的精彩描寫。現在,讓我們再欣賞一遍柴科夫斯基《如歌的行板》吧!聽後,請同學們談談自己的感受。
(教師重播音樂,學生閉目聆聽,有學生不時提筆記下瞬間感受。音樂結束後,教師不急於發問,有意留下3分鍾空白,讓學生沉浸在對樂曲的回味中,以期營造一種餘音繞梁的氛圍。)
師:說說你聽音樂時想到的內容。
生①:我好像看到茫茫的俄羅斯平原,以及平原上散發著枯葉氣息的白樺林,冰雪覆蓋的世界,飢寒交迫貧窮無助的凄苦的農人。
生②:我彷彿看見伏爾加河上一艘貨船正逆流而上,船上的船夫正吃力地撐著船,春天料峭的寒風吹在他瘦削的臉上;船尾一個小女孩托著臉望著岸上開得很早的幾點小黃花,臉上露出一絲微笑……
師:除了這些由音樂聯想起的景象外,還可以從哪些方面談?
生:聽了這段音樂,我的心不由自主地緊縮,我好像喘不過氣來,鼻子酸酸的,我想放聲大哭!
…………
(鈴聲響起。教師要求學生將以上感受整理成一段文字,並加上小標題,作為課後作文上交。)
[簡要說課]
《明湖居聽書》是一篇十分特殊的課文。
首先,它所處的單元在教材體系中位置特殊。在第三冊教材中,學生已經學習了兩個單元的小說,了解了小說的基本要素,基本上熟悉了小說的主要特點。而第五冊教材則著重學習小說的鑒賞,對學生閱讀小說提出了更高層次的要求。因此,第四冊的小說單元實際上是一個承前啟後的單元,進行本單元教學便應充分考慮這一特徵。
其次,本課在單元中的位置特殊。本單元中其他三篇課文《林黛玉進賈府》《林教頭風雪山神廟》《灌園叟晚逢仙女》均是典型的小說,惟獨此文幾近一篇描寫音樂的散文:雖有人物描寫,但主要不是為刻畫性格;也有環境描寫,卻是為寫音樂張本。況且本文結構並不復雜,語言也不艱深,完全可以突破教材編排體系,上成一堂趣味盎然的音樂欣賞課。
音樂描寫,這是本文的精彩之筆。本教案刪除一切旁枝,不講通感誇張,略講烘托渲染,將教學重點確定為「對無形音樂的傳神描寫」,擬用一課時完成三項任務:分析小說結構,欣賞一段音樂,學習描寫音樂。以音樂導入課文,以分析音樂描寫方法為課堂主體,以欣賞品評音樂結束本課教學。
本設計試圖在文學與音樂之間尋找交接點,並力求藉此培養訓練學生的閱讀寫作能力,激發學生對音樂藝術的興趣。因為語文課總是以人類一切文化積累為其背景的,將教學適當地向其他藝術類延伸自有其必要性和現實意義。
但無論如何,它首先還應該是語文課。細細品味語言,立足於字、詞、句、段、章,仍是本設計所始終關注的。
總之,一切教學設計都應考慮到如下因素:教材特點、學生的需要、教師自身的專長。三要素若能和諧統一,教學中使易於發掘教材魅力、體現教師魅力從而激發學生的潛力,使之感受到語文學習的無窮魅力!
[專家評點]
鄧彬老師是安徽省首屆教壇新星、第二屆「語文報杯」教學大賽一等獎獲得者,執教十餘年來,他業已形成了自己的教學風格,本課教學實際便充分體現他的教學特色。綜述起來,突出表現在以下幾點:
1.不拘一格
「教無定法」雖系一句耳熟能詳的套話,但在教學實際中卻不容易做到。只有建立在對教材深透的理解和對教學規律深刻體會的基礎上的教學,才有可能不拘一格別出心裁,這樣的教學才會蘊涵著鮮活靈動的生命力。本課教學緊扣音樂,由音樂起至音樂終,結構嚴謹自不必說,最令人稱絕的是教師巧妙地藉助音樂完成語文教學,兩大藝術門類在這堂課上結合密切,和諧有機,毫無生硬之感。
2.注重留白
很多巧妙的設計常令執教者為之著迷,最終卻忘了設計的本意。我在欣賞本設計精巧的構想之餘,尤其注重它特意留下的「空白」。教師在導入課文之後即空出一段時間供學生把握全文框架,在重點段落處又留出空白供學生品讀,其餘各處常常可見教師的「留白」。無字句處有華章。沒有空白時段供學生思想自由翻飛,一切精彩的師生交談便失去了依據;而若無教師精到的引導設問評述,這些「空白」就會變得單薄蒼白。請讀者留意這些「空白」。
3.注重歸納
教師傳授給學生的不應只是結論而更應是過程;人類的認識主要是歸納而不是演繹。要求學生學習描寫音樂,既可以先示以規律再引例佐證,也可以通過側重的是後者。他不厭其煩地引導學生去分析,最後由學生總結出操作規則,他實際上將整個思維過程演示訓練了一遍,其中合乎認知規律之處自不必多言。
如果說本課還有什麼地方需加以完善的話,我認為還可以將教學內容再集中些。既然主體是音樂描寫,則乾脆將「把握框架」一環處理為讓學生課外把握,集中力量聽音樂、評音樂,將課後練習——「寫音樂」一環置於課內。如此,課堂主體更加突出,一些精彩語段便可以讓學生品得更深更透,本課的語文味道也許會更濃更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