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經聽書
① 修讀佛經,或者聽懶人聽書「民間風水奇潭」有很好療效。
讀頌佛經,稱念佛號,功德無量,可以祛煩消災,凈心無憂,至於你說的聽書,權當是當成故事,解下煩悶,娛樂心情就可以了,不必過於當真,要知道風水不如踐行,人的善心與善行更能左右人的命運。
② 我是誰,我從哪裡來,我要到哪裡去
2020年的春節,一場始料未及的新型冠狀病毒疫情把無數個普通家庭帶上了「戰場」,也把大多數人困在了家裡,看著每天增加的確診人數,不免有些震驚,看著發布出來的確診病人到過的地方,坐過了車次,對照名單,一遍遍的回想「我是誰,我從哪裡來,我到哪裡去,我有沒有與此人近距離接觸過」。
一夜之間網路媒體全是與疫情相關的話題,全民開始搜索探究,新冠病毒是什麼樣的,新冠病毒從哪裡來,傳播到了哪些地方……突然之間都希望自己是一個科學家,哲學家,好去探索冠狀病毒的橫行世界?
冠狀病毒就像《聖經》里說的:「我雖然為自己作見證,我的見證還是真的。因我知道我從哪裡來,往哪裡去。你們卻不知道我從哪裡來,往哪裡去。"
靜候在家的日子,有個朋友調侃說:隔離半月,出小區門,遇到的都是一些直擊靈魂深處的終極哲學問題:你從哪裡來?你是誰?你要到哪裡去?然後被施以深情一槍,看我是不是頭腦發熱了。
看到這句話突然就想到《西遊記》里出現過近80次的一句回答:「貧僧唐三藏,從東土大唐而來,要往西天取經」。看過很多遍西遊記,聽到很多次唐僧的介紹,都沒有在意。現在想想作者這樣寫清晰自己的人生目標,不管路上有多少艱難和誘惑,都動搖不了決心,於是他成功取得了成功!
「我是誰,我從哪裡來,我要到哪裡去」這三個問題是唯心主義三大終極問題,兩千年來沒有答案的哲學命題,沒想到被吳承恩輕松化解。(個人認識的一種巧合)
唐僧的介紹仔細讀來很有深意。簡單點一句話里體現了他的價值觀,他的身份,他的職責,他的定位,知道自己從哪裡來,知道誰培養了他,養育了他,知道自己的目標信仰,清楚自己的理想。他是僧,他遵守佛家戒律,行善積德,與人為善,他知道自己是大唐的僧人,他自豪背後是強大的唐朝,他有足夠的自信說他從東土大唐而來,他知道他的使命,他堅守自己作為佛門弟子的遠大理想,帶著對佛經的想往與好奇,用真誠與執著,坦然面對一切困難險阻,最終取得真經。
記得第一次聽到「我是誰,我從哪裡來,我到哪裡去」這個問題是西北大學李建森教授在給安康達徳書院學員上哲學課時讓思考的問題,也是從那以後,我才去看哲學類的書,開始學習中國傳統文化。希望自己像《蘇菲的世界》里的蘇菲一樣,收到一封信,有人問:「你是誰?」,希望能遇到像艾伯特的老人,為我答疑解惑,帶領著我走出心靈的困境。
2014年算是我女兒出生後的一個轉機,那一年開始,我申請當了志願者,認識了很多優秀的公益人,所看到越是優秀的人越是努力好學,越是平易近人,讓我看到了生活的另一番天地。之前也愛買書,但基本都是給孩子買的,每個周至少買一本書給孩子,周末時間基本是陪孩子在書店圖書館度過的,給自己看的書確很少,買回家的書孩子都要翻一翻,慢慢感覺自己跟不上孩子的腳步了,也在追逐中丟失了自我。驚覺,想長久陪孩子成長,更要自我成長。
2015年在好友王婭莉的鼓勵下我們一起申請加入了達徳書院,開始在師父陳國慶教授的指引下,靜心讀書,跟隨西北大學楊權利教授、安樹彬、趙潤琪、王有紅、王元琪、郭振華等十幾位教授學習中西方哲學史、中國傳統文化經典書籍、美學、教育心理學等知識理論。從上學時就讀不懂古文的我,一年中居然讀完了《論語》《孟子》《莊子》《道德經》等經典,聽老師講解《中國哲學簡史》《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鄉土中國》《中國佛教史》《全球通史》等哲史系列書籍,開始每天練習朗讀,聽書,做讀書筆記,參與公益活動,充實的生活,讓上班更有趣味,讓生活煥發生機。兩年的讀書學習,也讓自己一點一點的從抑鬱里走了出來。
那幾年我處於極度抑鬱的時期,身體多病,生活工作不順,一個人帶著孩子 來回奔波,感到身心疲憊。女兒慢慢大了,經常拿問題來考我,問的我是面紅耳赤,突然感覺,再不抓緊學習,與孩子以後交流都難了,怎樣更有效的與孩子交流溝通?怎樣與家人朋友同事更好的和諧友好相處?我的現狀是環境的對我的影響,還是我自身的思想認識問題?是換環境還是換心態,怎樣換?如何協調工作與家庭關系?最重要的是變得討厭自己,害怕進入中年,突然感覺自己進入了黑森林,迷茫焦慮,期盼改變,等待智者的救贖。
經朋友推薦,買回來《正面管教》《好媽媽勝過好老師》《傅雷家書》《怎樣說孩子才會聽》《蔡康永的說話之道》《傾聽孩子》《接納孩子》《斯賓塞的快樂教育》《兒童心理學》《烏合之眾》《生命的重建》等教育類、心理學類的書籍剖析自我,找問題找思想的出路。這是一個痛痛苦的歷程。就像饒雪漫在《沙漏》里說:人生沒有那麼多的假設,現實是一個一個真實的耳光,打在你的臉上,喊疼毫無意義,唯有一往無前。
那時候也看郭敬明的書,看《幻城》的空靈不凡,看《左手倒影右手年華》的無奈與憂傷,在李清照、納蘭性德、倉央嘉措的詩詞里痛哭,在《道德經》《莊子》《大學》《中庸》里釋懷,在《小王子》《人性的弱點》《人性的優點》《駕馭中年》《當下的力量》里尋找自己,認識自我。讀書會聽朋友們分享《蘇東坡傳》《電車難題》等用豁達用智慧化解困苦,解放自我,悅納自己,尋找自我友好相處的生存法則。安妮寶貝 在《薔薇島嶼》說:很多時候,一個人選擇了行走,不是因為慾望,也並非誘惑,他僅僅是聽到了自己內心的聲音。
朋友鼓勵我說:人生的道路上,我們會遇到許多誘惑,受到很多傷害,見到很多匪夷所思的人和事情,也會碰到惡人、被誤解或者背叛。但不管怎樣,都要記住,千萬不要因為這些改變了你的本心和本性,因為我們最初的那 份純真,才是人生里最珍貴的東西!
我們需要做的就是不改初心,做最真的自己,做最好的自己!
在達徳書院里讀書學習,老師的指引,同學的陪伴鼓勵下,我一點一點在找回丟失的自己。幾年來,西北大學的老師們,不辭勞苦地自駕車往返於西安安康之間,公益講授中國傳統文化與慈善文化上百次,用他們的愛與善做燈塔,給我們指引前進的方向。
幾年來,不知不覺買了兩百多本書,組織了近百次公益活動。買回的書只能說是星星點點的讀,馬馬虎虎的在翻閱,有的只是翻了翻,有的看過就忘了,但有書在,就感覺永遠踏實。書籍就像不同的蔬菜,豐富多樣,才能確保營養平衡,保持自己好奇心。。
讀余秋雨的書,可以跟隨他在世界各地探索文化起源,在優美的文字里感受不同的背景下文化歷程;讀白落梅的散文可以在文字的風雅中感受淡淡的憂傷之美;讀汪曾祺的可以打開你的味蕾,盡情享受美食的誘惑;讀朱光潛的書開啟你美學之路;讀慶山的書,讓你瞬間內心寧靜,不急不躁;讀毛澤東的書讓你感受豪邁與擔當的氣魄…
有的時候看到一本書,讀著讀著,突然就發現,你走的路慢慢順了,焦躁的心靜下來後,突然有了一種豁然開朗的舒適感,讓你有了底氣,讓你工作起來更得心應手,你發現你所困惑的東西,千百年來你的那麼多的同伴都已經思考過,然後提供了各種答案給你。
慶幸的是我努力擠出了瓶頸,一步步在《人類簡史》《人工智慧》《論美術的現代性》《單身女性的時代》《牛奶可樂經濟學》《愛的藝術》《貧窮的本質》《絲綢之路》《時間簡史》等書籍中開拓視野,開闊思路,明晰思維,敬畏自然,珍愛生命,讓你知道人類在宇宙中的渺小,在災難面前的無力,讓你清楚前進的方向,讓你對宇宙對未來產生無盡的好奇與想像。
就如《未來簡史》里說的:人類也許能夠邁向富足的生活,貧困或許能夠得以消除,每個人都可以公平地分享技術和市場想像力所帶來的利益,我們能夠維護自由,使之不受敵人乃至自己的暴行所影響,我們可以留給子孫後代一個得到更好保護的環境,我們還能夠以全世界所有的智慧為基礎找出新的生活方式和創造方式。
《文明人類的八大罪孽》告訴我們知道居安思危,未雨綢繆,而不是只活在當下,是我們現代所謂的文明人類需要解決的一個難題。讓你在疫情來臨時不慌亂,不再人雲亦雲,讓你能夠理性對待網路上的荒誕的言論。
在《生命的重建》這本書里露易絲用堅韌的生命力書寫她的坎坷之路,人生的苦難就像沙子,被她煉成了思想的珍珠。告訴我們思想是可以改變的,只要你想改變,你想進步,什麼年齡都不晚。
讀書在悄悄地改變著我們的思想,讓我們做一個真實的自己,具有一顆向上向善向美的心。就如師父陳國慶要求的,做一個有大視野大格局的人。走出自我的小糾結、小局限、小視野、小世界,融入一個大大的、無限遼闊的生命視野,形成我們的生命高遠、內心情懷。用內心的溫暖與寧靜,伴隨這似水流年,支撐著生命向前到達遠方,見證這生命真正的風景遼闊。視野開闊了才能走的更遠!
人生中有很多黑暗,如果不撕扯開,陽光就照不進去,封鎖的心靈,自己不走出來,別人也就走不進去,一團亂麻,不找出一個埠,也就很難理順。內心你希望什麼,在書里你看到了什麼,未來的路上才有可能出現什麼,轉變思想,換個心態,你的世界才能春暖花開。
通過在達德書院一系列學習,參加公益活動,我感受到了寧靜,快樂,幸福。
我想說,成長離不開團隊,需要有智者做燈塔給我們指引方向,用勤奮做槳,書籍做舟,良師益友為伴,凝聚集體智慧,團結一心共同前行,才能達到理想的彼岸。並時刻記著:
我是誰,我從哪裡來,我到哪裡去!這句話對個人是如此,對人類,同樣重要!
③ 《西遊記》第十八回主要內容
第十八回 觀音院唐僧脫難 高老莊大聖除魔
來到高老莊,三藏看此處不錯想借宿一宿,行者問的路人,了解到高老莊高太公家在三年前,女兒被一個妖怪給霸佔了,太公不高興,想降服妖怪,前後請的法師都沒有成功,正要尋新的法師,行者得知,想度這一場造化,就和三藏一起來到了高太公家中。
三藏和行者見罷太公,席間太公說道自己三個女兒,兩個許給本庄的人,三女兒本想留在家中,招贅一個養老女婿,相中以樣貌精緻的漢子,誰知入門沒多長時間,就開始樣貌變化,成為豬樣,食量巨大,還將三女兒關在後宅,已是半年不讓出來了。
悟空去降服豬妖,破了後宅的鎖子,將太公女兒救出,自己化身為女子模樣,騙這豬妖,等豬妖回來以後,行者騙那豬妖造化低,豬妖說自己這些年為高家做了好多的事情,使高家成為富貴人家。
並說道自己住在福陵山雲棧洞,名叫豬剛鬣,行者說請了五百年前大鬧天宮的孫行者來捉拿豬妖,豬妖懼怕就要逃走,行者見狀,也現了本身,急忙抓那豬妖,豬妖慌忙逃脫,行者趕去捉妖。
這部小說以「唐僧取經」這一歷史事件為藍本,通過作者的藝術加工,深刻地描繪了當時的社會現實。全書主要描寫了孫悟空出世及大鬧天宮後,遇見了唐僧、豬八戒和沙僧三人,西行取經,一路降妖伏魔,經歷了九九八十一難,終於到達西天見到如來佛祖,最終五聖成真的故事。
《西遊記》的內容在中國古典小說中是最為龐雜的。它融合了佛、道、儒三家的思想和內容,既讓佛、道兩教的仙人們同時登場表演,又在神佛的世界裡注入了現實社會的人情世態,有時還插進幾句儒家的至理名言,使它顯得亦庄亦諧,妙趣橫生使該書贏得了各種文化層次的讀者的愛好。
(3)佛經聽書擴展閱讀:
創作背景
在唐太宗元年,25歲的僧人玄奘天竺徒步學習。離開長安後,他經過中亞,阿富汗和巴基斯坦。他經歷了艱辛和障礙,終於抵達印度。他在那裡學習了兩年多,並在一次重要的佛教辯論會任主講,受到稱贊。
在玄帝十九年,他回到長安,帶回了657件佛經。後來,玄臧敘述了西行,門徒編輯了大唐的12卷。但這本書主要講述了在路上看到的國家的歷史,地理和交通。沒有故事。那時,它是在明朝中後期。接著是五個時期:小宗弘志,吳宗政,師宗嘉靖,穆宗龍慶,神宗萬里。
明中後期的社會形勢與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的社會形勢大不相同。統治階級的政治階級矛盾,民族矛盾和內部矛盾日益尖銳。意識形態和文化的啟蒙正在興起,人類解放的趨勢正在上升。公民文學蓬勃發展,小說和歌劇創作進入了充分繁榮昌盛的時期,經濟資本已經萌芽。
「西遊記」的出現開啟了神靈小說和長篇小說的新范疇。善意嘲諷,辛辣諷刺和嚴肅批評的結合直接影響了諷刺小說的發展。因此,「西遊記」是古代長篇浪漫小說的巔峰之作。在世界文學史上,它也是浪漫主義的傑作和魔幻現實主義的先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