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湖居聽書第二回課文
明湖居聽書》節選自《老殘游記》第二回。作者清末劉鶚,筆名洪都百煉生。《老殘游記》借一個不願做官、奔走江湖行醫的名士老殘,在游歷途中的所見所聞,揭露了當時官吏昏庸殘暴的行徑,反映了社會的黑暗和人民的痛苦,也表現出作者反對革命運動,主張維新圖強、科學救國的政治態度。這部小說刻畫人物、描寫自然景物比較生動形象,在語言運用和表現手法上頗具特色。魯迅先生在《中國小說史略》中評論這部作品:「敘景狀物,時有可觀。」《明湖居聽書》便是「可觀」的一節。
「明湖居聽書」故事緣由是這樣的:老殘來到濟南府(今山東濟南),在高升店住下。第二天上街遊玩,見那牆上貼了一張黃紙,居中寫著「說古書」三個大字,旁邊一行小字是「二十四日明湖居」,不知是什麼事情。路上聽得兩個挑擔子的說道:「明日白妞說書,我們可以不必做生意了,來聽書吧。」又聽得鋪子里板台上有人說到:「前次白妞說書是你去的,明兒書應該我去了。」一路行來,街談巷議,大半都是這話,心中很詫異。回到店裡向茶房打聽這件事,茶房介紹說:這說鼓書,用一面鼓,兩片梨花簡,名叫「梨花打鼓」,演說一些前人的故事,本也沒什麼稀奇,自從王家出了白妞、黑妞兩姐妹就不同了。這白妞名叫王小玉,是天生的出奇人物,十二三歲就學會了說書的本事。她有一副好嗓子,又吸收了京腔、崑腔小調種種腔調,運用到大鼓書的凋兒里,經過二三年工夫,創造出了梨花打鼓的新調,「竟至無論南北高下的人,聽了她的說書,無不神魂顛倒」。明兒上午一點鍾開唱,如上午十點鍾去,便沒有了座位,要聽還要早去。老殘聽了茶房的話,也不甚相信,次日九點鍾便去明湖居聽書。可以說,在節選的這部分文字之前,作者已為白妞說書作了渲染鋪墊,那屬「耳聞」;進入課文之後,則屬「目睹」了。
❷ 明湖居聽書是選自《老殘游記》,他的段落大意是什麼
明湖居聽書 劉鶚
需要這篇的大意,大概150自以內,差不多都可,我時再看不出有什麼大意可以寫,幾乎都是寫音樂,的聲音表達,我不太能了解,希望有人能幫個忙謝!
最佳解答
本文節選自老殘游記第二章,敘述作者路過濟南,在大明湖明湖居聽說書的情景。文章首先敘述彈三弦者的形貌和彈奏的技巧;接著描寫黑妞說書的好處作為陪襯;最後描寫白妞(王小玉)的說書,是全文的主題,將白妞的形貌、眼神及說書的神采,描寫得極為傳神,尤其善於運用具體的形象來形容抽象的聲音,令人嘆為觀止。
--第一段大意--
點明時間.地點後,即描述彈三弦者之形貌與 琴藝;情節安排曲折,聽眾心理描寫貼切.
第二段
順序法,時間為線索,故以[停了數十分鍾]開頭
--黑妞之說書—
有限度贊美,除[新鶯出谷,乳燕歸巢]句較深入,其餘不似描述白妞時之細膩
說明其年齡外,先述形貌,後述衣著;略異於首段,以增加變化,避免刻板
--第二段大意—
描寫黑妞說書之技巧
第三段
提及聽眾:
因本文題[說書],說書必有聽眾;若未提及, 取材不免偏廢
人聲嘈雜:後文伏筆,加強聽眾之感染力
--第三段大意—
插敘(插入問答),答者始得機會說明白妞技藝之高妙,為黑妞望塵莫及
第四段
--白妞出場--(視覺描寫白妞之美,情節淡→ 濃)
形貌
[秀而不媚,清而不寒]
清秀
妖媚
淡雅
寒酸
向台下一[盼]:
詩經衛風碩人-[美目盼兮]
→ 晶亮,柔和富情感
(眼睛)
1.如秋水→ 明澈有神
2.如寒星→ 清澈晶亮
3.如珠寶→ 光彩照人
4.如白水銀里頭養著兩丸黑水銀→ 黑白分明
--第四段大意—
描寫白妞弄簡點棰之妙,顧盼動人之姿
即將進入全文主題!
沖啊~!!
第五段
描寫說書聲音轉變無窮之狀,分七層次
*第一層次*---[啟朱唇]~[無一個毛孔不暢快]
1.始唱時,作者何以述及唇齒 (應為理所當然)
→目的在說明其唇之紅潤.齒之皓白,以增美感
2.聲音本身未加形容
3.觀眾之感受,反應聲音之妙
-內心(以實像遇感受)
-表體
→ 渾身感暢快
(濃筆形容)
*第二層次*---[唱了十數句之後~不禁暗暗叫絕]
以快速筆法狀其聲,與第一層次之描述,繁簡有別.
*第三層次*---[哪知他於那極高的地方~愈險愈奇]
在此極高處,回轉述轉後,又能節節升高; 重迭復嶂之勢,誠為絕唱.故作者以實體之峰巒層出喻 之 (以由傲來峰登泰山之景喻之.)
*第四層次*---[那王小玉唱到……]~[周匝數遍]
章調陡落之大轉變間,尚如奔馬疾馳其千迴百折之神韻.此變換繁雜之聲音,不宜純以靜態之山巒相喻,故作者以靜態為經(黃山);動態為緯(飛蛇).
*第五層次*---[從此以後]~[不敢少動]
未用譬喻,以聽眾[屏氣凝神,不敢少動]之反應表現其感受力.第一層寫聽眾的感受之情,第二層寫聽眾對唱聲之欣賞,皆以淡筆贊嘆;此則以[動作]表之.如此交替變換,足見作者之匠心.
*第六層次*---[約有兩三分鍾之久]~[俱來並發]
未述感受,徑喻煙火上天,化作千百道五色火光,縱橫散亂.譬喻之後,又回筆描述其聲一飛起,[即有無限聲音,俱來並發].本層安排之手法有異於前:前者,描述聲音之後,或述感受,或予譬喻,未再描寫聲音;此則先描述聲音,次譬喻,末復描述聲音.蓋此為描述白妞個人唱聲之最後一層,故回歸於聲音之主體上,與第一層之「聲音」相呼應,復與下文彈弦相應和.
*第七層次*---[那彈弦子的]~[這時台下]
描述唱聲與弦聲相和之情.
承上層次之遺緒而來,因與弦聲相和而述,有異於前,故另立一層次.
[霍然一聲,人弦俱寂]→霎時結束,最能使聽眾深長回味
人弦俱寂---台下叫好之聲轟然雷動
(對比)
與[霍然].[寂靜],動靜相稱,人聲弦聲更寂靜;叫好之聲更響亮
--第五段大意--
描寫王小玉說書技巧之精妙,藉各種實像之比喻以描繪抑揚頓挫之聲,為本文重點.
白妞就是王小玉.濟南市曲藝團的薑桂成團長說,白妞王小玉在歷史上確有其人.王小玉,山東鄆城人,早在進入濟南之前就已在臨清闖出了名頭.來到濟南後,在大明湖畔明湖居演出,清末鳧刀刃道人在《舊學庵筆記》中說,歷城有白妞,黑妞姐妹,奏技於明湖居,傾動一時.與王小玉同時的文人王以敏觀看了她的演出後題詩留念,並在著作中說,王小玉技藝高超,名噪濟南數年.劉鶚聽到了白妞的鼓書,以白話文章留下了記載,更給人留下了深刻印象.而黑妞在歷史文獻中著墨甚少,在《老殘游記》中,黑妞成了白妞出場前的鋪墊.
第六段
夢湘先生之語:插序(插說明)
--第六段大意—
作者藉第三者贊揚王小玉(比作者直接贊揚易為讀者所接受,更具有贊揚之效果.)
第七段
[眾人以為…]~[一鬨而散]
1.以淡筆托出白小玉在眾人心目中之地位
2.實為第三回內容
第二回結尾:[這時不過五點鍾光景,算計
王小玉應該還有一段.不知那一
段又是怎麼好法.究竟如何,且下回分解.]
--第七段大意—
描述[黑驢段]之內容與說書技巧,並以眾人尚盼望王小玉再唱一段而未能如願,來表示眾人對其說書,意猶未盡.
❸ 八年級上冊《明湖居聽書》教案
《明湖居聽書》教案【1】
【教學目標】
1、了解正面描寫和側面烘托相結合的寫法。
2、欣賞對演唱藝術的形象化的描繪,品味形象、貼切、清新細膩的語言。
3、品味白妞演唱之精妙,掌握描摹音樂的角度和方法。
4、了解古代說書藝人的精湛表演藝術,認識我國悠久的文化藝術傳統。
【教學難點】
提高學生描摹音樂的能力
【教具准備】
課文朗讀錄音帶
【教學過程】
一、 簡介作者及作品,導入新課。
《明湖居聽書》選自劉鶚的小說《老殘游記》第二回。《老殘游記》共二十回,署名洪都百煉生。小說中主人公老殘是一個不願做官的名士,他手搖串鈴,奔走江湖替人治病。作者借老殘之游歷,記敘其“言論見聞”,揭露了晚清吏治的黑暗,反映了在這種黑暗統治下,人民被塗炭的社會現實。暴露了當時丑惡的政治現實,特別是比較真實地揭示了一些所謂“清官”實為“酷吏”的猙獰,可鄙。魯迅先生把這部作品與李伯元的《官場現形記》,吳趼人的《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和曾樸的《孽海花》並稱為晚清四大譴責小說。
劉鶚,字鐵雲,江蘇人。1888年因治理鄭州段黃河有功升至知府。庚子(1900)年,他買谷賑濟北京飢民,後因私售倉粟罪流放新疆,不久死在那裡。
二、聽錄音朗讀,引導學生理清文章結構:
引導學生按照時間順序,台上、台下的反應來理清結構:
本文結構圖:
時間: 次日九點鍾以後
地點: 明湖居
人物: 老殘、眾多聽眾、藝人、歌女( 黑妞、白妞)
事件: 聽書( 唱書) .
聽書前:
台上: 空洞無人,設備簡陋
十點鍾
台下: 擁擠熱鬧 ( 側寫烘托)
台上: 仍空洞無人 先聲奪人)
十一點鍾
台下: 更擁擠熱鬧
台上: 男人( 醜陋、彈曲、動心)
十二點半鍾
台下: 叫好不絕
聽書時 :
台上: 黑妞姑娘( 十六七歲) ─清脆婉轉,百變不窮
彈罷數分鍾 ( 側寫正寫)
台下: 老殘感覺: 以為觀止。
兩人對話: 白妞更好. 映襯對比)
台上: 白妞姑娘( 十八九歲) ─清秀動人、唱書妙絕
正熱鬧時 無比奇妙 精彩絕妙
台下: 鴉雀無聲─暗暗叫絕─轟然雷動
聽書後:
鬧聲稍定 台下: 少年盛贊白妞,眾人交口稱是
三、分析文章正面描寫和側面烘托相結合的寫法。
(一)側面描寫:在白妞出場前寫戲院盛況,琴師的演奏,黑妞演唱,觀眾議論,烘托白妞高超技藝。
1、戲院盛況
(1)說明濟南已掀起了一股白妞熱,為了欣賞白妞演唱,人們不惜提早幾小時趕到戲院,不吃飯,烘託了白妞說書魅力無窮,為白妞出場渲染了濃烈氣氛。
(2)來的各方面人,說明白妞演唱藝術雅俗共賞,對各階層人物都有吸引力。
(3)戲院嘈雜場面描寫,為白妞出場肅靜埋下伏筆。
2、琴師的彈奏、黑妞的演唱、觀眾的評論
寫琴師用先抑後楊的手法,先寫相貌,寫小調,再寫絕妙的輪指,為描寫他為白妞伴奏設下伏筆。
寫黑妞從外貌與演唱兩方面,目的在於:
(1)為寫白妞設伏筆,可以省去筆墨。
(2)把黑妞的演唱寫到嘆為觀止的地步,好像已詞盡意窮,無可復加。然後用觀眾評論(第245頁)使文章絕路逢生,從而從側面烘托白妞演唱技藝之高、絕妙。
《明湖居聽書》教案【2】
一、學習目標:
1、領會課文運用聯想、比喻描寫音樂形象的寫法,提高欣賞曲藝藝術的情趣。
2、學習側面描寫和正面描寫相結合來突出主要人物的寫法。
二、學習重點、難點:
重點:賞析王小玉演唱一節,領會語言文字表現音樂形象的妙處,提高學生的審美感悟能力。
難點:
1、學習通感的運用和作用。
2、學習本文鋪墊襯托的寫法。
三、課型: 講讀課
四、授課形式: 點撥法、比較法
五、教學用具: 幻燈機、錄音機
六、教學過程:
1、播放音樂,設置情境,淺談感受
現在請同學們用心聆聽這樣一段音樂--《梁祝》序曲中的主旋律,聽完後思考並回答在這段音樂中你聽到了什麼,感覺怎樣?
2、教者小結,引出本課學習內容
剛才同學們籠統地談了自己欣賞音樂後的感受,卻未能真正的把其中的好處描述出來讓別人知道,更別說讓別人有身臨其境的感覺,原因在於聲音這東西無形無色無味,比較抽象。想要把它描述出來,沒有點技巧還真不行。但是清末的劉鶚卻有這樣的技巧、本領。那現在我們就隨劉鶚一起到明湖居去聽書,看看他是怎樣用語言文字把自己聽書的感受、體會表達出來的。
3、作家、作品簡介(幻燈顯示)
《明湖居聽書》節選自《老殘游記》第二回,題目是編者加的,略有刪節。作者劉鶚(1857 -1909),字鐵雲,筆名洪都百煉生,清末丹徒人。《老殘游記》和《官場現形記》(李寶嘉著)、《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吳趼人著)、《孽海花》(曾樸著)並稱為晚清四大譴責小說。
4、明確本課學習目標(幻燈顯示)
學習《明湖居聽書》一文,我們需完成以下兩個學習目標:
(1)領會課文運用聯想、比喻描寫音樂形象的寫法,提高欣賞曲藝藝術的情趣。
(2)學習側面描寫和正面描寫相結合來突出主要人物的寫法。
5、賞析王小玉說書一節
(1)《明湖居聽書》主要是聽誰說書?(白妞--王小玉)
(2)課文哪幾段介紹了王小玉說書情況?(第7、8兩段)
(3)請同學看課文,聽朗讀,思考:
作者寫白妞的演唱極有層次,請在文中找出關鍵詞語並分析其演唱可分為幾個階段?
討論明確:
五個階段:
“初不甚大”--演唱的開始
“越唱越高”--演唱的發展
“陡然一落”--旋律的跌宕
“忽又揚起”--演唱的高潮
“人弦俱寂”--演唱的結束
(4)作者是怎樣描寫這幾個階段的演唱的?用了何種修辭手法,有何表達效果?
討論明確:
“初不甚大”--“像熨斗熨過,無一處不伏貼”“像吃了人參果,無一個毛孔不暢快” (通感 用感覺設喻,表現聲音的甜潤,使人舒暢)
聯系舊知:“微風過處,送來縷縷清香,彷彿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似的”
“越唱越高”--“像一線鋼絲拋入天際”,又如登山“愈翻愈險,愈險愈奇”
(通感 用視覺設喻,表現聲音的尖細、高亢)
“陡然一落”--“如一條飛蛇在黃山三十六峰半中腰裡盤旋穿插”
(通感 用視覺設喻,表現聲音的回環轉折、婉轉悠揚)
“忽又揚起”--“像放那東洋煙火”“千百道五色火光,縱橫散亂”
(通感 用視覺設喻,表現聲音的多姿多彩,變化無窮)
(5)小結:
聲音是一發即逝的,它無形無色無味,難於捕捉。作者為了把白妞演唱的絕妙之處鮮明、突出地表現出來巧妙地採用了通感手法,用人們看得見的景象、經歷的事情、體驗過的感覺、想像得出的形象作喻體,使人們通過形象的聯想,具體地感受到了聲音的美。可謂是賦聲以形、賦聲以色,把難以言傳的聽覺描繪得酣暢淋漓,把白妞精湛演唱技藝表現到了極致,給讀者以美的享受。
(6)集體朗讀第7、8兩段
6、比較閱讀
和此處聲音的描寫有異曲同工之妙的還有這樣一段文字:(幻燈顯示)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雨。嘈嘈切切錯雜彈,大珠小珠落玉盤;間關鶯語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難。冰泉冷澀弦凝絕,凝絕不通聲暫歇。別有幽情暗恨生,此時無聲勝有聲。銀瓶乍破水漿迸,鐵騎突出刀槍鳴。曲終收撥當心畫,四弦一聲如裂帛。”
(1)此段文字的出處是 ,作者 。
(2)此處琵琶聲的描寫亦是富於變化的,可否根據文中相關語句的提示說出其變化過程?
討論明確:
“ 大弦嘈嘈如急雨 ”“小弦切切如私語”“大珠小珠落玉盤”“間關鶯語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難”“冰泉冷澀弦凝絕”“鐵騎突出刀槍鳴 ”“曲終收撥當心畫”
粗重舒長--細促悲切--清脆流利--冷澀不暢--低沉暫歇--突然爆發--樂曲結束
(3)作者運用了何種修辭手法來描寫琵琶聲的?這樣描寫有什麼好處?
討論明確:
比喻。如用“大弦嘈嘈如急雨”表現了聲音的粗重舒長,用“小弦切切如私語”表現了聲音的輕細悲切,用“大珠小珠落玉盤”表現了聲音的清脆圓潤,用“間關鶯語花底滑”表現了聲音的宛轉流利等。
(4)此段文字和《明湖居聽書》一文在描寫聲音的方法上有何異同?
討論明確:
同:都運用聯想、藉助比喻,用人們熟知的事物來描摹難以捕捉的聲音,充分調動人們的感覺器官來感受體驗聲音的美。
異:《琵琶行》側重於調動人們的聽覺,用人們熟悉的雨聲、鳥聲、人們的切切私語聲等來描摹琵琶聲。
《明湖居聽書》主要運用通感,把聽覺感受轉化為視覺、心理感覺來體會,賦聲以形、賦聲以色。
小結:由此可見,對於聲音的描寫,我們可以充分發揮我們的聯想、充分調動我們的各種感覺器官,運用比喻手法,讓稍縱即逝、難以捕捉的聲音化作具體可感的形象,變抽象為具體、化陌生為熟悉,達到認識體會事物特點的目的。
7、分析側面描寫
(1)明湖居聽書主要是聽白妞說書,但在白妞說書之前,又寫了誰的演唱?其演唱技藝如何,從何得知?若和白妞相比,其技藝如何?
討論明確:
黑妞。其演唱“字字清脆,聲聲宛轉,如新鶯出谷,乳燕歸巢”“其中轉腔換調之處,白變不窮,覺一切歌曲腔調俱出其下,以為觀止矣” 。但和白妞相比“還不曉得差多遠呢”。
(2)好的歌手還應有好的樂手來伴奏,那給白妞、黑妞伴奏的是誰?其彈奏技藝如何?
討論明確:
給白妞、黑妞伴奏的是“穿一件藍布長衫,長長的臉兒,一臉疙瘩 ,彷彿風干福橘皮似的,甚為醜陋的”男人。起初他“彈了一兩個小調”,“人也不甚留神去聽”,到後來他用絕妙的輪指,引起台下叫好之聲不絕。
(3)作者為何要寫黑妞的演唱、琴師的彈奏?
討論明確:
描寫次要人物,襯托主要人物說書技藝的出類拔萃、精美絕倫。
(4)黑妞出色的演唱、琴師不俗的演奏,特別是白妞超群絕倫的演唱,這樣的演出陣容肯定是頗具吸引力,頗具轟動效應,文中有無相應的文字能印證這一點?作者這樣寫的目的.是什麼?
討論明確:
第1、2、6、8自然段中有關環境氣氛的渲染描寫。“十點鍾,……圓子裡面已經坐的滿滿的了”“到了十一點鍾,……不斷還有人來”,聽眾中有官員、“做生意的人”“讀書人”,這都有力的表現了白妞說書具有極強的吸引力。白妞未出場,卻已先聲奪人。黑妞說書後“滿園子里的人,談心的談心,說笑的說笑……滿園子里聽來都是人聲”。說明黑妞說唱雖然不差,但聽眾仍未滿足,期待著白妞出場。白妞出場了“園子里便鴉雀無聲,比皇帝出來還要靜悄得多呢,連一根針吊在地下都聽得見響”。寫出在人聲嘈雜的情況下,白妞一出場就一下子“抓”住了聽眾,可見其魅力之大。白妞說唱時“滿園子的人都屏氣凝神,不敢少動”。說唱完時,“台下叫好之聲,轟然雷動”。表現了白妞說書已到了出神入化的境地,聽眾沉浸在美的享受之中,聽過後充滿快感,得到滿足。
渲染環境氣氛,烘托白妞說書的魅力。
(5)面對如此精彩的演出,觀眾的反映是怎樣的?
討論明確:
黑妞的演唱已使觀眾“嘆為觀止”,而觀眾卻評論道“他的好處人說得出,白妞的好處人說不出。他的好處人學得到,白妞的好處人學不到”;更有一少年把“餘音繞梁,三日不絕”中的“三日”改為“三月”來評價白妞的演唱,令人有無窮的回味。通過觀眾的評價,從側面渲染了白妞的技藝達到了無人可比的地步。
8、小結
縱觀全文,作者運用了側面描寫、正面描寫相結合的手法,通過環境氣氛的渲染、次要人物的襯托、觀眾的議論評價及人物聲音、肖像、動作的正面描繪,突出表現了白妞說書的精湛技藝。此文的學習為我們今後的寫作提供了一個很好的範例。
9、布置作業
(1)學習課文中描寫聲音的方法,把你對某一段音樂的感受寫出來。
(2)背誦課文第7、8兩段。
板書設計:
明湖居聽書
劉鶚
正面描寫:賦聲以形、賦聲以色 通感
側面描寫:次要人物的陪襯 黑妞 琴師
環境氣氛的渲染
聽眾的客觀評價
❹ 急需《明湖居聽書》的原文!!!
原文:
話說老殘在漁船上被眾人砸得沉下海去,自知萬無生理,只好閉著眼睛,聽他怎樣。覺得身體如落葉一般,飄飄盪盪,頃刻工夫沉了底了。只聽耳邊有人叫道:「先生,起來罷!先生,起來罷!天已黑了,飯廳上飯已擺好多時了。」
老殘慌忙睜開眼睛,楞了一楞道:「呀!原來是一夢!」 自從那日起,又過了幾天,老殘向管事的道:「現在天氣漸寒,貴居停的病也不會再發,明年如有委用之處,再來效勞。
目下鄙人要往濟南府去看看大明湖的風景。」管事的再三挽留不住,只好當晚設酒餞行;封了一千兩銀子奉給老殘,算是醫生的酬勞。老殘略道一聲「謝謝」,也就收入箱籠,告辭動身上車去了。
次日清晨起來,吃點兒點心,便搖著串鈴滿街蜇了一趟,虛應一應故事。午後便步行至鵲華橋邊,雇了一隻小船,盪起雙槳,朝北不遠,便到歷下亭前。止船進去,入了大門,便是一個亭子,油漆已大半剝蝕。
亭子上懸了一副對聯,寫的是「歷下此亭古,濟南名士多」,上寫著「杜工部句」,下寫著「道州何紹基韋」。亭子旁邊雖有幾間房屋,也沒有甚麼意思。
復行下船,向西盪去,不甚遠,又到了鐵公祠畔。你道鐵公是誰?就是明初與燕王為難的那個鐵鉉。後人敬他的忠義,所以至今春秋時節,土人尚不斷的來此進香。
到了鐵公祠前,朝南一望,只見對面千佛山上,梵字僧樓,與那蒼松翠柏,高下相間,紅的火紅,白的雪白,青的靛青,綠的碧綠,更有那一株半株的丹楓夾在裡面,彷彿宋人趙千里的一幅大畫,做了一架數十里長的屏風。
正在嘆賞不絕,忽聽一聲漁唱,低頭看去,誰知那明湖業已澄凈的同鏡子一般。那千佛山的倒影映在湖裡,顯得明明白白,那樓台樹木,格外光彩,覺得比上頭的一個千沸山還要好看,還要清楚。
這湖的南岸,上去便是街市,卻有一層蘆葦,密密遮住。現在正是開花的時候,一片白花映著帶水氣的斜陽,好似一條粉紅絨毯,做了上下兩個山的墊子,實在奇絕。
出處:出自清末劉鶚的《老殘游記》中的《明湖居聽書》。
(4)明湖居聽書第二回課文擴展閱讀:
創作背景:
劉鶚會撰寫《老殘游記》一書,原本是為了幫助朋友.在義和團亂後沒幾年,京曹中有沈虞希與連夢青二人,因素與天津日日新聞的方葯雨為友。
一日,沈虞希偶將朝中事告知方葯雨,方氏將其揭露於報端,清廷獲悉後大為震怒,嚴辦泄密之人,且株連甚廣,沈氏被逮杖斃,連夢青倉皇遁走上海,連氏到上海後,家財盡失,無以為生,只依賴賣文糊口。劉鶚知其人孤介,不願受人資助,因此動筆寫小說送他,以增加其稿費收入。
劉鶚的寫作動機本為助人,但他生當亂世,目睹國事糜爛,再加上自己一生事業上的失敗以及政治理想的幻滅,《老殘游記》事實上也是他個人情感的寄託。
他曾在書中自敘:「吾人生今之時,有身世之感情,有國家之感情,有社會之感情,有宗教之感情,其感情愈深者,其哭泣愈痛,此洪都百鍊生所以有老殘游記之作也。
棋局已殘,吾人將老,欲不哭泣也得乎」由此可知,《老殘游記》為當時中國社會之縮影,更是作者一部以文字代替哭泣的著作。
❺ 初二年級上冊語文期中《明湖居聽書》知識點
初二年級上冊語文期中《明湖居聽書》知識點1
全文共9個自然段,可以分為四個部分。
第一部分(1—2段),描寫說書前書場的盛況。書場盛況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觀眾多,到得早。「說書」十二點半鍾以後才開始,可是「不過十點鍾」,戲台前的「一百多張桌子」,「已經坐的滿滿的了」,以至「老殘看了半天,無處落腳,只好袖子里送了看坐兒的二百個錢,才弄了一張短板凳,在人縫里坐下」;有的人甚至餓著肚子早早地趕來占個座位,使得戲園子里竟然有一二十個賣燒餅油條的。二是觀眾身份多樣,代表性廣。有「做生意」的,有「讀書人」,還有許多官員以及他們的家人。三是氣氛熱烈。有人在進場,有人在找座,有人在打招呼,有人在說閑話,有人在叫賣叫買,他們都有一個共同的目的指向,即聽白妞說書。
第二部分(3—5段),描寫琴師、黑妞的精彩表演和人們的反應。首先是琴師演奏三弦子,初不覺怎樣,「只是到了後來,全用輪指,那抑揚頓挫,入耳動心,挑若有幾十根弦,幾百個指頭,在那裡彈似的」,很有特色。再是黑妞說書,從衣著打扮寫到動作表情,進而描寫黑妞的演唱清脆宛轉,高低徐急,富於變化,既有「字字清脆,聲聲宛轉」「或緩或急,忽高忽低」的直接描述,又有「新鶯出谷,乳燕歸巢」的生動比喻。然後是觀眾的議論,知情懂行的觀眾將黑妞和白妞進行比較,「他的好處人說得出,白妞的好處人說不出。他的好處人學得到,白妞的好處人學不到。」突出了白妞說書技藝的高超,為白妞的出場作了鋪墊。
第三部分(6—8段),著力描繪白妞高超的說書技藝。這是課文的描寫重點。第6段描寫了白妞的衣著相貌、動作表情,特別用特定鏡頭描繪了白妞「那雙眼睛,如秋水,如寒星,如寶珠,如白水銀里頭養著兩丸黑水銀」,是那樣清澈純凈,明亮潤澤,美麗傳神。第7段寫白妞說書歌聲的高亢,第8段寫歌聲的低回和變化。這兩段描寫白妞說書的全過程,可以分為幾個階段:聲音初不甚大——聲音越來越高,回環轉折,雄渾高亢,字轉悠揚——聲音陡然一落,迴旋激盪——聲音悠遠、細弱——聲音揚起、諸聲並發——突然收結。作者在描寫白妞說書的節奏時,運用了很多貼切生動的比喻,使讀者能藉助實體形象來感受到聲音的美,讓人們體會到白妞技藝的高超。
第四部分(9段),以觀眾的議論來點明白妞說書的藝術魅力。
初二年級上冊語文期中《明湖居聽書》知識點2
劉鶚(è)(1857年10月18日—1909年8月23日)清末小說家。譜名震遠,原名孟鵬,字雲摶、公約。後更名鶚,字鐵雲,又字公約,號老殘。署名「鴻都百煉生」。漢族,江蘇丹徒(今鎮江市)人,寄籍山陽(今淮安楚州)。劉鶚自青年時期拜從太谷學派李光(龍川)之後,終生主張以「教養」為大綱,發展經濟生產,富而後教,養民為本的太谷學說。他一生從事實業,投資教育,為的就是能夠實現太谷學派「教養天下」的目的。而他之所以能屢敗屢戰、堅韌不拔,太谷學派的思想可以說是他的精神支柱。
《明湖居聽書》節選自《老殘游記》第二回,原題為「歷山山下古帝遺蹤,明湖湖邊美人絕調」。
作者清末劉鶚,(1857~1909)筆名洪都百煉生。《老殘游記》借一個不願做官、奔走江湖行醫的.名士老殘,在游歷途中的所見所聞,揭露了當時官吏昏庸殘暴的行徑,反映了社會的黑暗和人民的痛苦,也表現出作者反對革命運動,主張維新圖強、科學救國的政治態度。這部小說刻畫人物、描寫自然景物比較生動形象,在語言運用和表現手法上頗具特色。魯迅先生在《中國小說史略》中評論這部作品:「敘景狀物,時有可觀。」《明湖居聽書》便是「可觀」的一節。記敘文中縱使記述靜物,有時也要加入動態的敘述,以增加情趣。《明湖居聽書》是很典型的例子。
「明湖居聽書」故事緣由是這樣的:老殘來到濟南府(今山東濟南),在高升店住下。第二天上街遊玩,見那牆上貼了一張黃紙,居中寫著「說古書」三個大字,旁邊一行小字是「二十四日明湖居」,不知是什麼事情。路上聽得兩個挑擔子的說道:「明日白妞說書,我們可以不必做生意了,來聽書吧。」又聽得鋪子里板台上有人說到:「前次白妞說書是你去的,明兒書應該我去了。」一路行來,街談巷議,大半都是這話,心中很詫異。回到店裡向茶房打聽這件事,茶房介紹說:這說鼓書,用一面鼓,兩片梨花簡,名叫「梨花打鼓」,演說一些前人的故事,本也沒什麼稀奇,自從王家出了白妞、黑妞兩姐妹就不同了。這白妞名叫王小玉,是天生的出奇人物,十二三歲就學會了說書的本事。她有一副好嗓子,又吸收了京腔、崑腔小調種種腔調,運用到大鼓書的調兒里,經過二三年工夫,創造出了梨花打鼓的新調,「竟至無論南北高下的人,聽了她的說書,無不神魂顛倒」。明兒上午一點鍾開唱,如上午十點鍾去,便沒有了座位,要聽還要早去。老殘聽了茶房的話,也不甚相信,次日九點鍾便去明湖居聽書。可以說,在節選的這部分文字之前,作者已為白妞說書作了渲染鋪墊,那屬「耳聞」;進入課文之後,則屬「目睹」了。
《老殘游記》(劉鶚)、《官場現形記》(李伯元)、《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吳趼人)、《孽海花》(曾樸)並稱晚清四大譴責小說。
❻ 明湖居聽書的主要內容
話說老殘在漁船上被眾人砸得沉下海去,自知萬無生理,只好閉著眼睛,聽他怎樣。覺得身體如落葉一般,飄飄盪盪,頃刻工夫沉了底了。只聽耳邊有人叫道:「先生,起來罷!先生,起來罷!天已黑了,飯廳上飯已擺好多時了。」老殘慌忙睜開眼睛,楞了一楞道:「呀!原來是一夢!」 自從那日起,又過了幾天,老殘向管事的道:「現在天氣漸寒,貴居停的病也不會再發,明年如有委用之處,再來效勞。目下鄙人要往濟南府去看看大明湖的風景。」管事的再三挽留不住,只好當晚設酒餞行;封了一千兩銀子奉給老殘,算是醫生的酬勞。老殘略道一聲「謝謝」,也就收入箱籠,告辭動身上車去了。
一路秋山紅葉,老圃黃花,頗不寂寞。到了濟南府,進得城來,家家泉水,戶戶垂楊,比那江南風景,覺得更為有趣。到了小布政司街,覓了一家客店,名叫高升店,將行李卸下,開發了車價酒錢,胡亂吃點晚飯,也就睡
次日清晨起來,吃點兒點心,便搖著串鈴滿街蜇了一趟,虛應一應故事。午後便步行至鵲華橋邊,雇了一隻小船,盪起雙槳,朝北不遠,便到歷下亭前。止船進去,入了大門,便是一個亭子,油漆已大半剝蝕。亭子上懸了一副對聯,寫的是「歷下此亭古,濟南名士多」,上寫著「杜工部句」,下寫著「道州何紹基韋」。亭子旁邊雖有幾間房屋,也沒有甚麼意思。復行下船,向西盪去,不甚遠,又到了鐵公祠畔。你道鐵公是誰?就是明初與燕王為難的那個鐵鉉。後人敬他的忠義,所以至今春秋時節,土人尚不斷的來此進香。
到了鐵公祠前,朝南一望,只見對面千佛山上,梵字僧樓,與那蒼松翠柏,高下相間,紅的火紅,白的雪白,青的靛青,綠的碧綠,更有那一株半株的丹楓夾在裡面,彷彿宋人趙千里的一幅大畫,做了一架數十里長的屏風。正在嘆賞不絕,忽聽一聲漁唱,低頭看去,誰知那明湖業已澄凈的同鏡子一般。那千佛山的倒影映在湖裡,顯得明明白白,那樓台樹木,格外光彩,覺得比上頭的一個千沸山還要好看,還要清楚。這湖的南岸,上去便是街市,卻有一層蘆葦,密密遮住。現在正是開花的時候,一片白花映著帶水氣的斜陽,好似一條粉紅絨毯,做了上下兩個山的墊子,實在奇絕。
老殘心裡想道:「如此佳景,為何沒有甚麼遊人?」看了一會兒,回轉身來,看那大門裡面楹柱上有副對聯,寫的是「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暗暗點頭道:「真正不錯!」進了大門,正面便是鐵公享堂,朝東便是一個荷池。繞著曲折的迴廊,到了荷他東面,就是個圓門。圓門東邊有三間舊房,有個破匾,上題「古水仙祠」四個字。祠前一副破舊對聯,寫的是「一盞寒泉薦秋菊,三更畫船穿藕花」。過了水仙祠,仍舊上了船,盪到歷下亭的後面。兩邊荷葉荷花將船夾住,那荷葉初枯,擦的船嗤嗤價響;那水鳥被人驚起,格格價飛;那已老的蓮蓬,不斷的綳到船窗裡面來。老殘隨手摘了幾個蓮蓬,一面吃著,一面船已到了鵲華橋畔了。
到了鵲華橋,才覺得人煙稠密,也有挑擔子的,也有推小車子的,也有坐二人抬小藍呢轎子的。轎子後面,一個跟班的戴個紅纓帽子,膀子底下夾個護書,拚命價奔,一面用手中擦汗,一面低著頭跑。街上五六歲的孩子不知避人,被那轎夫無意踢倒一個,他便哇哇的哭起。他的母親趕忙跑來問:「誰碰倒你的?誰碰倒你的?」那個孩子只是哇哇的哭,並不說話。問了半天,才帶哭說了一句道:「抬矯子的!」他母親抬頭看時,轎子早已跑的有二里多遠了。那婦人牽了孩子,嘴裡不住咭咭咕咕的罵著,就回去了。
老殘從鵲華橋往南,緩緩向小布政司街走去。一抬頭,見那牆上貼了一張黃紙,有一尺長,七八寸寬的光景。居中寫著「說鼓書」三個大字;旁邊一行小字是「二十四日明湖居」。那紙還未十分干,心知是方才貼的,只不知道這是甚麼事情,別處也沒有見過這樣招子。一路走著,一路盤算,只聽得耳邊有兩個挑擔子的說道:「明兒白妞說書,我們可以不必做生意,來聽書罷。」又走到街上、聽鋪子里櫃台上有人說道:「前次白妞說書是你告假的,明兒的書,應該我告假了。」一路行未,街談巷議,大半都是這話,心裡詫異道:「白妞是何許人?說的是何等樣書,為甚一紙招貼,侵舉國若狂如此?」信步走來,不知不覺已到高升店口。
進得店去,茶房便來回道:「客人,用什麼夜膳?」老殘一一說過,就順便問道:「你們此他說鼓書是個甚麼頑意兒,何以驚動這么許多的人?」茶房說:「客人,你不知道。這說鼓書本是山東鄉下的土調,同一面鼓,兩片梨花簡,名叫『梨花大鼓』,演說些前人的故事,本也沒甚稀奇。自從王家出了這個白妞、黑妞妹妹兩個,這白妞名字叫做王小玉,此人是天生的怪物!他十二三歲時就學會了這說書的本事。他卻嫌這鄉下的調兒沒甚麼出奇,他就常到戲園里看戲,所有甚麼西皮、二簧、梆子腔等唱,一聽就會;甚麼餘三勝、程長庚、張二奎等人的調子,他一聽也就會唱。仗著他的喉嚨,要多高有多高;他的中氣,要多長有多長。他又把那南方的甚麼崑腔、小曲,種種的腔調,他都拿來裝在這大鼓書的調兒裡面。不過二三年工夫,創出這個調兒,竟至無論南北高下的人,聽了他唱書,無不神魂顛倒。現在已有招子,明兒就唱。你不信,去聽一聽就知道了。只是要聽還要早去,他雖是一點鍾開唱,若到十點鍾去,便沒有坐位的。」老殘聽了,也不甚相信。
次日六點鍾起,先到南門內看了舜井。又出南門,到歷山腳下,看看相傳大舜昔日耕田的地方。及至回店,已有九點鍾的光景,趕忙吃了飯,走到明湖居,才不過十點鍾時候。那明湖居本是個大戲園子,戲台前有一百多張桌子。那知進了園門,園子裡面已經坐的滿滿的了,只有中間七八張桌子還無人坐,桌子卻都貼著「撫院定」『學院定」等類紅紙條兒。老殘看了半天,無處落腳,只好袖子里送了看坐兒的二百個錢,才弄了一張短板凳,在人縫里坐下。看那戲台上,只擺了一張半桌,桌子上放了一面板鼓,鼓上放了兩個鐵片兒,心裡知道這就是所謂梨花簡了,旁邊放了一個三弦子,半桌後面放了兩張椅子,並無一個人在台上。偌大的個戲台,空空洞洞,別無他物,看了不覺有些好笑。園子裡面,頂著籃子賣燒餅油條的有一二十個,都是為那不吃飯來的人買了充飢的。
到了十一點鍾,只見門口轎子漸漸擁擠,許多官員都著了便衣,帶著家人,陸續進來。不到十二點鍾,前面幾張空桌俱已滿了,不斷還有人來,看坐兒的也只是搬張短凳,在夾縫中安插。這一群人來了,彼此招呼,有打千兒的,有作揖的,大半打千兒的多。寓談闊論,說笑自如。這十幾張桌子外,看來都是做生意的人;又有些像是本地讀書人的樣子:大家都嘁嘁喳喳的在那裡說閑話。因為人大多了,所以說的甚麼話都聽不清楚,也不去管他。
後為課文所學內容
到了十二點半鍾,看那台上,從後台簾子裡面,出來一個男人:穿了一件藍布長衫,長長的臉兒,一臉疙瘩,彷彿風干福橘皮似的,甚為醜陋,但覺得那人氣味到還沉靜。出得台來,並無一語,就往半桌後面左手一張椅子上坐下。慢慢的將三弦子取來,隨便和了和弦,彈了一兩個小調,人也不甚留神去聽。後來彈了一枝大調,也不知道叫什麼牌子。只是到後來,全用輪指,那抑揚頓挫,入耳動心,恍若有幾十根弦,幾百個指頭,在那裡彈似的。這時台下叫好的聲音不絕於耳,卻也壓不下那弦子去,這曲彈罷,就歇了手,旁邊有人送上茶來。
停了數分鍾時,簾子裡面出來一個姑娘,約有十六七歲,長長鴨蛋臉兒,梳了一個抓髻,戴了一副銀耳環,穿了一件藍布外褂兒,一條藍布褲子,都是黑布鑲滾的。雖是粗布衣裳,到十分潔凈。來到半桌後面右手椅子上坐下。那彈弦子的便取了弦子,錚錚釒從釒從彈起。這姑娘便立起身來,左手取了梨花簡,夾在指頭縫里,便丁了當當的敲,與那弦子聲音相應;右手持了鼓捶子,凝神聽那弦子的節奏。忽羯鼓一聲,歌喉遽發,字字清脆,聲聲宛轉,如新鶯出谷,乳燕歸巢,每句七字,每段數十句,或緩或急,忽高忽低;其中轉腔換調之處,百變不窮,覺一切歌曲腔調俱出其下,以為觀止矣。
旁坐有兩人,其一人低聲問那人道:「此想必是白妞了罷?」其一人道:「不是。這人叫黑妞,是白妞的妹子。他的調門兒都是白妞教的,若比白妞,還不曉得差多遠呢!他的好處人說得出,白妞的好處人說不出;他的好處人學的到,白妞的好處人學不到。你想,這幾年來,好頑耍的誰不學他們的調兒呢?就是窯子里的姑娘,也人人都學,只是頂多有一兩句到黑妞的地步。若白妞的好處,從沒有一個人能及他十分里的一分的。」說著的時候,黑妞早唱完,後面去了。這時滿園子里的人,談心的談心,說笑的說笑。賣瓜子、落花生、山裡紅、核桃仁的,高聲喊叫著賣,滿園子里聽來都是人聲。
正在熱鬧哄哄的時節,只見那後台里,又出來了一位姑娘,年紀約十八九歲,裝束與前一個毫無分別,瓜子臉兒,白凈麵皮,相貌不過中人以上之姿,只覺得秀而不媚,清而不寒,半低著頭出來,立在半桌後面,把梨花簡了當了幾聲,煞是奇怪:只是兩片頑鐵,到他手裡,便有了五音十二律以的。又將鼓捶子輕輕的點了兩下,方抬起頭來,向台下一盼。那雙眼睛,如秋水,如寒星,如寶珠,如白水銀里頭養著兩丸黑水銀,左右一顧一看,連那坐在遠遠牆角子里的人,都覺得王小玉看見我了;那坐得近的,更不必說。就這一眼,滿園子里便鴉雀無聲,比皇帝出來還要靜悄得多呢,連一根針跌在地下都聽得見響!
王小玉便啟朱唇,發皓齒,唱了幾句書兒。聲音初不甚大,只覺入耳有說不出來的妙境:五臟六腑里,像熨斗熨過,無一處不伏貼;三萬六千個毛孔,像吃了人參果,無一個毛孔不暢快。唱了十數句之後,漸漸的越唱越高,忽然拔了一個尖兒,像一線鋼絲拋入天際,不禁暗暗叫絕。那知他於那極高的地方,尚能回環轉折。幾囀之後,又高一層,接連有三四疊,節節高起。恍如由傲來峰西面攀登泰山的景象:初看傲來峰削壁干仞,以為上與大通;及至翻到做來峰頂,才見扇子崖更在做來峰上;及至翻到扇子崖,又見南天門更在扇子崖上:愈翻愈險,愈險愈奇。那王小玉唱到極高的三四疊後,陡然一落,又極力騁其千回百析的精神,如一條飛蛇在黃山三十六峰半中腰裡盤旋穿插。頃刻之間,周匝數遍。從此以後,愈唱愈低,愈低愈細,那聲音漸漸的就聽不見了。滿園子的人都屏氣凝神,不敢少動。約有兩三分鍾之久,彷彿有一點聲音從地底下發出。這一出之後,忽又揚起,像放那東洋煙火,一個彈子上天,隨化作千百道五色火光,縱橫散亂。這一聲飛起,即有無限聲音俱來並發。那彈弦子的亦全用輪指,忽大忽小,同他那聲音相和相合,有如花塢春曉,好鳥亂鳴。耳朵忙不過來,不曉得聽那一聲的為是。正在撩亂之際,忽聽霍然一聲,人弦俱寂。這時台下叫好之聲,轟然雷動。
停了一會,鬧聲稍定,只聽那台下正座上,有一個少年人,不到三十歲光景,是湖南口音,說道:「當年讀書,見古人形容歌聲的好處,有那『餘音繞梁,三日不絕』的話,我總不懂。空中設想,餘音怎樣會得繞梁呢?又怎會三日不絕呢?及至聽了小玉先生說書,才知古人措辭之妙。每次聽他說書之後,總有好幾天耳朵里無非都是他的書,無論做什麼事,總不入神,反覺得『三日不絕』,這『三日』二字下得太少,還是孔子『三月不知肉味』,『三月』二字形容得透徹些!」旁邊人都說道:「夢湘先生論得透闢極了!『於我心有戚戚焉』!」
說著,那黑妞又上來說了一段,底下便又是白妞上場。這一段,聞旁邊人說,叫做「黑驢段」。聽了去,不過是一個士子見一驚人,騎了一個黑驢走過去的故事。將形容那美人,先形容那黑驢怎樣怎樣好法,待鋪敘到美人的好處,不過數語,這段書也就完了。其音節全是快板,越說越快。白香山詩雲:「大珠小珠落王盤。」可以盡之。其妙處,在說得極快的時候,聽的人彷彿都趕不上聽,他卻字字清楚,無一字不送到人耳輪深處。這是他的獨到,然比著前一段卻未免遜了一籌了。
這時不過五點鍾光景,算計王小玉應該還有一段。不知那一段又是怎樣好法,究竟如何,且聽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