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點聽書藝術
⑴ 山東生活頻道八點聽書主持人大新多大了
85年的
⑵ 評書的起源及歷史
評書是流行於中國北方地區的評書藝術,作為一種獨立的說書品種,大約形成於清代初期。許多渠道的資料證明,評書雖然是口頭講說的表演形式,但其藝人來源卻多為「唱曲」的轉行。相傳形成於北京的評書藝術,其第一代藝人王鴻興,原來就是表演一種叫做「弦子書」的「說唱」藝人;至20世紀初葉,又有許多北方鄉村表演「西河大鼓」和「東北大鼓」的「說唱」藝人進入城市後,紛紛改說評書。這是中國曲藝藝術在流變過程中出現的一個十分有趣的現象。
評書的表演形式,早期為一人坐於桌子後面,以摺扇和醒木(一種方寸大小,可敲擊桌面的木塊。常在開始表演或中間停歇的當口使用,作為提醒聽眾安靜或警示聽眾注意力,以加強表演效果,故名)為道具,身著傳統長衫,說演講評故事。發展至20世紀中葉,多為不用桌椅及摺扇、醒木等道具,而是站立說演,衣著也不固定為專穿長衫。
評書用北方語音為基礎,以北京語音為標准音調的普通話語說演。中國華北和東北的大部分地區均見流行。因使用口頭語言說演,所以在語言運用上,以第三人稱的敘述和介紹為主。並在藝術上形成了一套自身獨有的程式與規范。比如傳統的表演程序一般是:先念一段「定場詩」,或說段小故事,然後進入正式表演。正式表演時,以敘述故事並講評故事中的人情事理為主,如果介紹新出現的人物,就要說「開臉兒」,即將人物的來歷、身份、相貌、性格等等特徵作一描述或交代;講述故事的場景,稱作「擺砌末」;而如果贊美故事中人物的品德、相貌或風景名勝,又往往會念誦大段落對偶句式的駢體韻文,稱作「賦贊」,富有音樂性和語言的美感;說演到緊要處或精彩處,常常又會使用「垛句」或曰「串口」,即使用排比重迭的句式以強化說演效果。在故事的說演上,為了吸引聽眾,把製造懸念,以及使用「關子」和「扣子」作為根本的結構手法。從而使其表演滔滔不絕、頭頭是道而又環環相扣,引人入勝。表演者要做到這些很不容易,須具備多方面的素養,好比一首《西江月》詞所說的那樣:「世間生意甚多,惟有說書難習。評敘說表非容易,千言萬語須記。一要聲音洪亮,二要頓挫遲疾。裝文裝武我自己,好似一台大戲。」
評書的節目以長篇大書為主,所說演的內容多為歷史朝代更迭及英雄征戰和俠義故事。後來到了20世紀中葉也有篇幅較小的中篇書和適於晚會組台演出的短篇書,但長篇大書仍為其主流。
⑶ 評書大師單田芳病逝,盤點:單老給人們留下了哪些回憶
單老每天陪我說故事
⑷ 八點聽書的說書風格
談笑風生,說人情冷暖;嬉笑怒罵,評世間悲歡;
自幼酷愛曲藝藝術,2003年畢業於濟南藝術學校,坐科三年學習並掌握相聲,小品,快板書,山東快書,山東琴書,古箏,墜琴等多種曲藝形式和民族樂器,有著扎實的基本功,隨後專攻相聲,逐漸形成瀟灑大方,朴實親切,沉著穩重的表演風格,表演的節目多次在省市,及全國各項比賽中獲獎。主持的電視評書欄目-8點聽書,自開播以來收視率節節攀升,深得山東電視觀眾的喜愛。活台現已改版,大新因為接受不了山東廣播電台的「潛規則」而離開,現居北京。
⑸ 八點聽書的主持人簡介
主持人:大新
原名 :郭培鑫 相聲演員, 著名相聲表演藝術家王謙祥入室弟子, 評書藝術大師田連元入室弟子。
濟南曲山藝海震江湖總冠軍
2010年第六屆中國曲藝牡丹獎新人提名獎
2013年春晚與趙炎等人合作相聲《東西南北大拜年》
經紀人:曲非
⑹ 八點聽書的兩新模式
一「新」,主持人大新。大新(原名郭培鑫),是濟南市「曲山藝海震江湖」的總冠軍,已故相聲大師馬季的再傳弟子。標志性的光頭,以及省級、中央級媒體的頻頻亮相,積累了良好的觀眾緣。
在傳統的說書形式下,標志性的人物大新,來播講真實發生的新聞,《8點聽書》也就應運而生了。「不做橫空出世的英雄,就做慰藉人心的良葯」,冷暖人情,信手拈來,《8點聽書》,必將呈現一場與心靈有約的視聽盛宴。
⑺ 以前有一個綜藝節目,主持人是大新,晚上8點演,講的都是懸疑故事,這個節目是什麼咧
八點聽書,《八點聽書》是山東電視生活頻道每晚8點整播出的講述發生在我們身邊的真人真事的欄目。《八點聽書》是一檔全新的以說講評書的方式、故事講述類的新聞欄目,是一次新舊結合、寓「新\」於「舊\」的大膽創新。
⑻ 山東經視的㏄民生法制—八點聽書
《八點聽書》是山東電視台生活頻道每晚8點整播出。
講述的是發生在我們身邊的真人真事。
主持人:大新
原名 :郭培鑫 談笑風生,說人情冷暖;嬉笑怒罵,評世間悲歡;
《8點聽書》是一檔全新的以說講評書的方式、故事講述類的新聞欄目,是一次新舊結合、寓「新」於「舊」的大膽創新。「舊」是什麼?說書的形式:即採用傳統的曲藝說書人的形象和強調互動的欄目名稱為噱頭,與當下的故事講述類節目有個形象的區分。「新」即說的是新聞新事,是實實在在發生在身邊的故事,每個故事所體現出來的震撼人心的真實,又與同時段「純屬虛構」的電視劇有一個本質的區別,進而形成欄目本身的競爭力。 《麻辣劇場》是山東電視生活頻道《生活幫》欄目的特色中插版塊,是《生活幫》區別於其他民生資訊類節目的主要標志之一。從 2006年6月1日開播後,在半年的時間里,以每天一期、每期9分鍾的進度,受到了廣大觀眾的普遍認可和贊揚,為提高《生活幫》欄目的社會影響力,做出了應有的貢獻。
《麻辣劇場》在節目樣式上是前無古人的,它是娛樂化的電視雜文,它是影視技術、《漫畫卡通藝術、網路視頻的創作技巧、傳統舞台藝術的創作理念以及東方傳統審美觀念的優勢整合和巧妙結合。《麻辣劇場》獨辟蹊徑、獨樹一幟的表現方式,值得我們不斷的深挖、研究和探索下去。 《麻辣劇場》充斥著強烈的時代感和平民的幽默智慧,它喜聞樂見的幽默搞笑風格,帶來強烈的收視風潮的同時,還將帶來巨大的附帶價值的開拓空間。開播不久,《麻辣劇場》的很多經典台詞已經在觀眾中廣為流傳,觀眾對《麻辣劇場》光碟的需求也與日俱增。在不久的將來,《麻辣劇場》將成為依託欄目成長,附帶出版讀物和發行光碟以及進行媒體交流和網路視頻發布的成功典範。
《麻辣劇場》成功實現了小成本、大收益的高性價比的欄目運作模式。《麻辣劇場》的創作精神是:創新、創新、再創新。開播半年以來,在節目基本定位的前提下,歷經數次蛻變,成功實現了一次又一次的質量上的飛躍,這對於一個日播節目來說,實在難能可貴。《麻辣劇場》成功實踐了以導演為中心的集體創作機制,即興創作、無劇本創作的成果顯著。
《麻辣劇場》將以更多更優秀的作品來回報支持《生活幫》支持《麻辣劇場》的觀眾朋友們!